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the low velocity bulk in the middle-to-lower crust of south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formation of the north–south trending rift zones
1
作者 Mingming Jiang Yinshuang Ai +1 位作者 Shiyong Zhou Yongshun John Chen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2期149-157,共9页
We conducted the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o image the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 of southern Tibet. The2D maps of phase velocity anomalies at the periods of10–16 s show that the low velocities are mainly confined alo... We conducted the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o image the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 of southern Tibet. The2D maps of phase velocity anomalies at the periods of10–16 s show that the low velocities are mainly confined along or near some of the rift zones. While the maps at the periods of 18–25 s show that the coherent patterns that the low velocities expand outside of the rift zones. It means that the low velocities are prevailing in the middle crust of southern Tibe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tudy of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with teleseismic data,we find that the low velocities from the lower crust to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re also restricted to the same rift zones. Thus,the integrated knowledg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ow velocities in southern Tibet provides some new insigh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orth–south trending rift zones. Compiling the multidiscipline evidences,we conclude that the rifting was an integrated process of the entire lithosphere in the early stage(*26–10 Ma),but mainly occurred within the upper crust due to the weakening a decoupling in the low velocity middle crust in the late stage(later than *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southern Tibet northsouth trending rift zones
下载PDF
DEFINITING AND ITS GEOLOGIC MEANING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被引量:6
2
作者 Liu Chiyang,Yang Xingke,Ren Zhangli,Wang Dingyi,Cheng Gang,Zheng Menl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t\|west trend structure began to be taken note to. Since the year of 1995, by a synthetic study to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that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These structures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the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1 Spreading of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ix larger scale nearly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within the scope of east longitude 84°~96° and near Qiangtang Bas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the six belts are nearly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six meridian of east longitude 85°,87°,89°,91°,93°,95° or located near these meridian. The six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spread in the same interval with near 2° longitude interval. The more clear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ce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are the two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of east longitude 87° and 89°. There are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in the west of east longitude 83°,81°, or near the longitudes. The structure belts spreading features,manifestation,ge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and inter texture and structure are not exactly so same. The structure belts all different degree caused different reg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r gravity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There is different scale near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between th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IANGTANG Basin southnorth trend STRUCTURE BELT transverse transform STRUCTURE strike\|slip adjustment division of east—west region oil & gas prospecting
下载PDF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Duoqing Co graben, 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4
3
作者 HA Guanghao WU Zhonghai +1 位作者 HE Lin WANG Shub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3期972-987,共16页
The north trending rifts in southern Tibet represent the E-W extension of the plateau and confirm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ge is key to the study of mechanics of these rifts. Pagri-Duoqing Co graben is located at south... The north trending rifts in southern Tibet represent the E-W extension of the plateau and confirm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ge is key to the study of mechanics of these rifts. Pagri-Duoqing Co graben is located at 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where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is predominately composed of fluvio-lacustrine and moraine.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s, the fluviolacustrin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facies, namely, lacustrine, lacustrine fan delta and alluvial fan. The presence of paleo-currents and conglomerate components and the provenance of the strata around the graben indicate that it was Tethys Himalaya and High Himalaya.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c dating suggest that the age of the strata ranges from ca. 1.2 Ma to ca. 8 Ma.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dating showed that moraine in the graben mainly developed from around181-109 ka(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ombining previous data about the Late Cenozoic strata in other bas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8-15 Ma may be the initial rifting time. Together with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graben rifted at around 15-8 Ma due to the eastern graben-boundary fault resulting in the appearance of a paleolake.Following by a geologically quiet period about 8-2.5 Ma, the paleolake expanded from east to west at around 8-6 Ma reaching its maximum at ca. 6 Ma. Then, the graben was broken at about 2.5 Ma. At last,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acier separated the graben into two parts that were Pagri and Duoqing Co since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evolution process suggested that the former three stages we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determined the basement of the graben, while the last stage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glacial activity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trending rifts initial rifting age Late Cenozoic strata sedimentary evolution OSL ESR and paleomagnetic dating Tibet China
下载PDF
南水北调受水区工业需水量的多方法组合预测
4
作者 毛青 解阳阳 +2 位作者 刘赛艳 席海潮 高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8,66,共9页
以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受水区为对象,2020年为现状年,在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相对误差-反距离权重法构建了一种组合模型。采用该组合模型预测江苏段受水区2030年工业需水量。结果表明:基于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 以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受水区为对象,2020年为现状年,在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相对误差-反距离权重法构建了一种组合模型。采用该组合模型预测江苏段受水区2030年工业需水量。结果表明:基于趋势法、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所得的工业需水量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均小于10%,各单一方法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误差均小于10%;组合预测模型所得工业需水量的决定系数(R^(2))比单一需水预测模型高0.02~0.09;江苏段受水区2030年工业需水总量预测值为14.68×10^(8) m^(3),相比现状年工业需水总量增加了70.3%。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受水区提供可靠的工业需水量预测数据,也可为其他南水北调受水区工业需水量预测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需水预测 趋势法 回归分析法 BP神经网络 南水北调江苏段受水区
下载PDF
近4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5
作者 李景刚 陈晓楠 +1 位作者 乔雨 李天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74,共10页
为进一步深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冬季气温变化规律的认识,选取沿线10个国家气象站1981—2021年的冬季日平均气温数据,借助气候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 为进一步深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冬季气温变化规律的认识,选取沿线10个国家气象站1981—2021年的冬季日平均气温数据,借助气候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近41 a来的冬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981—2021年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各站冬季平均气温整体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步降低的趋势,同时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同步相关性和冷暖同步特征,尤其是邻近站点之间,相关系数甚至超过0.9;②在近41 a间,各站点冬季季度及月度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明显的升温趋势,总体上可将1980年代中后期、2000年代初期和2010年代中前期作为沿线区域冬季平均气温突变的节点;③在研究时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河以北段多数站点以40 a为第一主周期,冬季平均气温先后经历了低→高→低→高的循环交替,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偏高,为冬季实施冰期动态调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化冰期输水调度、提升冬季渠道过流能力和防范各类冰冻灾害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趋势分析 M-K突变检验法 小波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黄河以北)水质现状及变化分析
6
作者 侯思琰 崔秀平 刘德文 《海河水利》 2023年第1期48-50,共3页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对于保障北京、天津等重要区域的供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收集常规断面数据资料和补充监测的基础上,评价黄河以北段输水沿线河湖现状水质,并进一步分析输水干线主要河流及调蓄水库近10 a水质...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对于保障北京、天津等重要区域的供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收集常规断面数据资料和补充监测的基础上,评价黄河以北段输水沿线河湖现状水质,并进一步分析输水干线主要河流及调蓄水库近10 a水质变化趋势。经分析发现,水质风险存在于现状水质较差的一期输水河段小运河、七一河、六五河以及南运河部分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 水质现状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期洪泽湖水质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瑞艳 张建华 +1 位作者 刘凌 赵梓屹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49,共8页
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期间洪泽湖水质变化,基于2013—2020年洪泽湖调水期水质监测数据,采用Daniel趋势检验分析水质年变化趋势,通过空间插值得出各湖区水质分布规律,并进一步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水质主要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3—... 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期间洪泽湖水质变化,基于2013—2020年洪泽湖调水期水质监测数据,采用Daniel趋势检验分析水质年变化趋势,通过空间插值得出各湖区水质分布规律,并进一步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水质主要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3—2020年洪泽湖调水期水质在合格至轻度污染之间,TP和TN为主要超标因子;时间上水质有变好趋势,空间上过水区水质最差,但有转好趋势,而成子湖区和溧河洼区有所恶化;污染类型以富营养化污染为主,氮磷营养盐影响较大;水质污染以入湖河流输入和建设用地增加人类活动的污染为主要来源,还伴有偶发污染事故;时间上洪泽湖对东线输水的综合水质有改善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相关污染防治工作,保护洪泽湖水环境,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水质评价 空间插值 主成分分析 Daniel趋势分析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先起 路晓斌 《海河水利》 2023年第1期43-47,54,共6页
基于MA理论并结合水库生态系统优化了指标体系,通过功能价值法估算了南水北调中线17个水库/湖泊2008—2019年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了各指标对总价值的关联度,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沿线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南水... 基于MA理论并结合水库生态系统优化了指标体系,通过功能价值法估算了南水北调中线17个水库/湖泊2008—2019年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了各指标对总价值的关联度,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沿线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管理及水生态保护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演变趋势 灰色关联
下载PDF
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南北分异及油气勘探启示 被引量:42
9
作者 任荣 管树巍 +1 位作者 吴林 朱光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5-266,共12页
综合航磁、地震、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南北分异的表层构造、沉积、分布特征及深层动力学机制,揭示了裂谷盆地演化及其对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和深层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塔里木南部裂谷盆地是罗迪尼亚超大... 综合航磁、地震、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南北分异的表层构造、沉积、分布特征及深层动力学机制,揭示了裂谷盆地演化及其对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和深层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塔里木南部裂谷盆地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早期超级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开启于南华纪早期(约780 Ma),表现为深入塔里木盆地内部的NE向坳拉槽,而北部裂谷是泛罗迪尼亚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弧后裂谷盆地,开启于南华纪后期(约740 Ma),呈近EW向狭长带状横穿整个塔里木盆地。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弧后裂谷盆地与东亚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十分相似,均显示向洋迁移的演化特征,但塔里木裂谷盆地从早期的断陷-拗陷最终演化成被动陆缘。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不仅决定同裂谷期烃源岩的分布,更控制早寒武世沉积盆地的发育,使得后者"向前相似",在现今塔北隆起与中央隆起带之间很可能发育近EW向展布的南华系—震旦系同裂谷期和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期后裂谷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裂谷 南北分异 下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烃源岩
下载PDF
西秦岭新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及南北构造带成因初探 被引量:17
10
作者 喻学惠 莫宣学 +2 位作者 赵志丹 和文言 李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195-2202,共8页
本文提供了西秦岭新生代流纹岩的全岩化学、稀土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分析数据,以及新生代双峰式火山岩27个同位素定年结果。研究表明,西秦岭新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具有与东非裂谷完全相同的岩石组合。K/Ar和39Ar/40Ar同位素定年确... 本文提供了西秦岭新生代流纹岩的全岩化学、稀土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分析数据,以及新生代双峰式火山岩27个同位素定年结果。研究表明,西秦岭新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具有与东非裂谷完全相同的岩石组合。K/Ar和39Ar/40Ar同位素定年确定新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年龄从23~7·1Ma。双峰式火山岩中的钾霞橄黄长岩与钾玄岩的87Sr/86Sr在0·704031~0·70525之间,206Pb/204Pb为18·408~19·062,207Pb/204Pb为15·476~15·677,208Pb/204Pb为38·061~39·414,εNd=0·3~5·3,几乎全部为正值,与新特提斯地幔端元地球化学域非常相似,岩浆起源于与OntongJava和FOZO地幔柱相似的亏损地幔源区。由此推测,火山岩的成因与印-亚大陆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地幔流向东移动和上涌有关,也是青藏高原向东扩展的一种响应。西秦岭新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为查明南北构造带的性质提供了岩石探针,它证明南北构造带是一条大陆裂谷。但是,将西秦岭的双峰式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地幔热结构与贝加尔裂谷和东非裂谷的地幔相比较可以看出,南北构造带的裂谷特征不同于东非大陆裂谷,也与贝加尔裂谷不尽相同。南北构造带的裂谷成因与印-亚大陆碰撞诱发的软流圈物质向东的移动和上涌有关,其特征受西秦岭周边各个小块体间相对运动速度与方向以及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运动性质的联合制约。由此推测,南北构造带是一条复杂的裂谷带,也可能是一个发展中的板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双峰式火山岩 南北构造带 大陆裂谷 西秦岭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段南北向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德明 李才 王天武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2-397,共6页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 西藏冈底斯东段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限定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中生代构造盆地。盆地南北向张性断裂带是板块超碰撞期活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地震、地热和岩浆活动以及控制的线性地貌十分明显。南北向构造带的南北向延伸、东西向展布、切割深度、活动强度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充分反映了新构造活动期高原隆升过程中地壳褶缩叠覆、物质侧向滑移和弹滞应变的构造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带 超碰撞 青藏高原 成因 空间分布 西藏 岩浆活动 地震 地热
下载PDF
西藏错那-拿日雍错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242,共11页
青藏高原内部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在藏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带,对其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南段错那-拿日雍错地堑调查结果表明,它是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是近南北走向、倾向... 青藏高原内部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在藏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带,对其中最东端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南段错那-拿日雍错地堑调查结果表明,它是第四纪活动明显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控制该盆地发育的主边界断裂带是近南北走向、倾向东侧和长80—110km左右的盆地西缘正断层,是区域内N90°-92°E方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断裂活动速率的多种估算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2—0.9mm/a之间;MIS 8和MIS 6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的合理估计值是0.6±0.2mm/a;但末次冰期盛冰阶以来的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明显增加,介于1.0—2.1mm/a之间,合理的估计值为1.3±0.3mm/a,末次冰盛期以来断裂垂直活动速率的增加极可能是该断裂带进入地震丛集期的反映。该地堑近于严格的南北走向及其与当雄-羊八井地堑相似的活动强度,指示了下地壳物质侧向流动所产生的纵向拉张作用最有利于该区近南北向裂谷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错那-拿日雍错 第四纪 正断层 近南北向裂谷
下载PDF
2004年西藏懂错M_S 5.6地震的宏观烈度调查与控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2 位作者 胡道功 彭华 叶培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76,共14页
地表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在西藏中部的2004年懂错MS5.6地震的极震区位于懂错东侧的贡巴淌—怕尔淌之间,最大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的地理坐标:31.70°N,91.26°E。此次地震是懂错盆地东缘边界断裂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带是一条长40km... 地表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在西藏中部的2004年懂错MS5.6地震的极震区位于懂错东侧的贡巴淌—怕尔淌之间,最大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的地理坐标:31.70°N,91.26°E。此次地震是懂错盆地东缘边界断裂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带是一条长40km左右、NNE走向的全新世活动正断层,在断裂带的北段发育可能形成于全新世晚期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和近期的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蓬错-懂错-错那-安多地堑系构成了西藏中部一个重要的长约120km的NE向地震活动带,其北段和中南段是其中应变积累时间更长的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懂错-安多地堑系 地震烈度 SN向正断层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55
14
作者 顾薇 李崇银 杨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8-739,共12页
针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着20世纪50和60年代为“南旱北涝”、80和90年代为“南涝北旱”的相反形势,该文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4 a来的夏季降水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都具有不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周期小于24 a... 针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着20世纪50和60年代为“南旱北涝”、80和90年代为“南涝北旱”的相反形势,该文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4 a来的夏季降水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都具有不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周期小于24 a的年代际变化,其morlet小波分析表明两地夏季降水的位相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对于更长的时间尺度,用正交小波分析了周期大于28 a的年代际变化,这种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能较好地体现出“南旱北涝”和“南涝北旱”两种形势,说明两地降水还存在着更长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对于两地降水的这种长周期变化,分别选用不同位相的17 a为代表进行海温、环流形势的合成分析,对比发现两阶段所对应的海温、环流形势具有极明显的差异。最后,用近期的海温、环流形势与上述两种位相的海温、环流形势进行对比,讨论了未来降水型的可能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夏季 降水型 年代际变化 海温 环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32
15
作者 虞海燕 刘树华 +2 位作者 赵娜 李栋 于永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增温趋势均为极显著增加,尤其近20 a增温速度更快;而200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中国冬季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明显,春季次之,夏季几乎没有变化。中国平均年总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最多,2000年代最少;而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最快;在四季降水中,中国只有夏季降水量波动略有增加,且各区域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划 平均温度 降水量 增温趋势 南北地区差异 中国不同区域
下载PDF
西藏高原南北向裂谷研究意义 被引量:30
16
作者 贺日政 高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35-43,共9页
强烈遭受南北向挤压下的西藏高原上却发育了大量的正在活动着的东西向伸展构造 ,即裂谷系 .特别是在挤压力最为集中的喜马拉雅碰撞弧的前方 ,拉萨地体内发育了大规模、有规律排列的近南北向裂谷系 .目前 ,在拉萨地体内 ,开展了大量的地... 强烈遭受南北向挤压下的西藏高原上却发育了大量的正在活动着的东西向伸展构造 ,即裂谷系 .特别是在挤压力最为集中的喜马拉雅碰撞弧的前方 ,拉萨地体内发育了大规模、有规律排列的近南北向裂谷系 .目前 ,在拉萨地体内 ,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研究工作 ,如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INDETPH ,中法合作项目等 .鉴于当时的认识和科学研究目标 ,这些成果并没有把所有的裂谷系所发育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 .因此 ,裂谷系的深部过程及其原由还是知之甚少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 ,从整个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去研究藏南近南北向裂谷系将有助于去认识其产生这些裂谷系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进而能够更好地去认识西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南北向裂谷系 深部地球物理
下载PDF
南海北缘北东东向构造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任镇寰 任奔滔 +2 位作者 罗振暖 陈益明 钟贻军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6年第2期27-35,共9页
从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以及地震活动、震源机制等多方面论述北东东向构造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活动构造。对于长期以来认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活动构造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 活动构造带 南海 北缘 断层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南水北调引水进京后北京市地下水环境预测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予 孙颖 殷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96,共4页
本文通过对受水区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变化预测,分析了北京市区的地下水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了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会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结合地下水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等实际需要,进行了地下水停采方案的分析,为北... 本文通过对受水区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变化预测,分析了北京市区的地下水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了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会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结合地下水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等实际需要,进行了地下水停采方案的分析,为北京市未来水资源调配、地下水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北京市 地下水环境修复 生态恢复 趋势预测
下载PDF
我国东部4—9月大尺度南北旱涝的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立波 封国林 +1 位作者 郭利娜 施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研究了我国东部4—9月逐月、逐季降水的跷跷板结构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段跷跷板结构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当时间尺度加大时,南北旱涝特征更明显。定义并计算了1951—2003年我国的南北旱涝指数。对夏季和8月典型南北旱涝年进行差异... 研究了我国东部4—9月逐月、逐季降水的跷跷板结构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段跷跷板结构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当时间尺度加大时,南北旱涝特征更明显。定义并计算了1951—2003年我国的南北旱涝指数。对夏季和8月典型南北旱涝年进行差异的显著性t检验,表明南北旱涝年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了1951—2003年我国南北旱涝特征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研究了南北旱涝指数与冷暖事件年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暖事件年对6月、6—7月以及夏季大尺度南北旱涝有影响,暖事件年有利于发生北旱南涝;而冷事件年则相反。结果还表明,冷暖事件仅是我国南北旱涝分布的一个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旱涝 气候特征 华南汛期 长期趋势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石家庄受水区地下水修复潜力及水位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光辉 费宇红 +3 位作者 刘克岩 郝明亮 申建梅 王金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3-589,共7页
在阐明地下调蓄的有关理念、评价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了南水北调中线石家庄受水区可利用地下调蓄库容19.11×108m3,连续30天调蓄下平均入渗强度为6.88×104~9.63×104m3/d·km2;在南水北调客水、减少开采量和利用... 在阐明地下调蓄的有关理念、评价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了南水北调中线石家庄受水区可利用地下调蓄库容19.11×108m3,连续30天调蓄下平均入渗强度为6.88×104~9.63×104m3/d·km2;在南水北调客水、减少开采量和利用当地雨洪进行地下调蓄下,10年后石家庄地下水漏斗的中心水位埋深将由现在的52.3m恢复至39.9~40.8m,漏斗面积由现在的401km2缩小至320~326km2;30年后中心水位埋深将恢复至22.8~31.4m,漏斗面积195~261km2。其中减采调蓄模式稳定地下水储存资源,当地雨洪调蓄模式增补储存资源,而南水北调客水直接参与地下调蓄的水量有限,主要作用是为减采和雨洪调蓄模式创造良好的实施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石家庄受水区 地下调蓄 地下水修复 潜力与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