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Mingchang LIU Xingnan +4 位作者 LIU Ziwei WANG Fengyan LI Xiaoyan HOU Guanglei ZHAO Shi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601-615,共15页
Cultivated land is an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 to ensure food,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ecurity.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CQE)is greatly significant for protecting and managing cultivated land.In this st... Cultivated land is an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 to ensure food,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ecurity.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CQE)is greatly significant for protecting and managing cultivated land.In this study,320 counti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BSRNC)represent the research units used to construct the CQE system measuring the soil properties(SP),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CLP),ecological environment(EE)and social economy(SE).The total of 19 factors were selected to calculate the 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and divided into grades.Simultaneously,we us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CLQ)in the BSRNC,and us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to analyze the driving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The CLQ of 262 counties in the BSRNC is in a stat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and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present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high i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east,low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eas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271 counties is between 0.4 and 0.6,which is in a transitional state between coordination and disorder.2)The CLQ in the BSRNC is generally good,with an average grade of 3.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accounts for 58.45%of all counties,middle-and upper-quality cultivated land accounts for 27.05%,and poor-quality cultivated land accounts for 14.49%.3)The SE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P,CLP,EE,and SE all influence the CLQ.Among them,the SP has the largest driving force on the CLQ,while the SE has the smallest driving force on it.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crop productivity level,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ratio vegetation index,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When implementing protection measures in counties with a low CLQ,considering a balanced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systems and reasonably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degradation are important.This study provid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CLQ in the BSRNC an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lack soil governance and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CQ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BSRNC)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driving forces
下载PDF
Study on the Method of Soil Productivity Assessment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DUAN Xing-wu XIE Yun FENG Yan-jie YIN Shui-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72-481,共10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a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soil productivity assessment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Firstly, eight kind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each of ...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a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soil productivity assessment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Firstly, eight kind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each of 120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25 black soil profiles were analyzed using cluster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Subsequently, parameter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inally, a modified productivity index (MPI) model wer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parameters for soil productivity assessment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were soil available water, soil pH, clay content,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Compared with original productivity index (PI) model, MPI model added clay content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parameters while omitted bulk density. Simulation results of original PI model and MPI model were compared using crop yield of land block where investigated soil profiles were located. MPI model was proven to perform better with a higher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aize yield. The correlation equation between MPI and yield was: Y= 3.2002Ln(MP/)+ 10.056, R^2 = 0.756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PI model was an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assess soil productivity in the research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 MPI soil productivity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on gully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Rongxin Deng Wenjuan Wang +1 位作者 Haiyan Fang Zhihong Ya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941-948,共8页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creasingly severe gully erosion in this region has destroyed much farmland and reduced grain production. We analy...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in-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ncreasingly severe gully erosion in this region has destroyed much farmland and reduced grain production. We analyzed SPOT5 imagery from 2007 and TM imagery from 2008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s of gullies and farmland shelterbelts in Kedong County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on gully erosion. The ima- gery revealed 2311 gullies with average density of 418.51 m km-2, indicating very serious gully erosion. With increasing slope gradient there was an inverse trend between gully density and shelterbelt density, indicating that farmland shelterbelts can prevent gully erosion. The defense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against gullyerosion varied with distance: for distances 〈120 m, the defense effect was consistent and very strong; for distances of 120-240 m, a weak linear decrease was found in the defense effect; and for distances 〉240 m, the defense effect of the shelterbelts was significantly weaker. We recommend an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of farmland shel- terbel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gully erosion at 1100-1300 m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oil region Gully density Gullyerosion Farmland shelterbelts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李瑞平 谢瑞芝 +7 位作者 罗洋 隋鹏祥 郑洪兵 明博 王浩 刘武仁 郑金玉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 玉米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时空演变及排放潜力分析
5
作者 李志慧 王艺霏 邓祥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14-3829,共16页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GOSAT卫星遥感数据探究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动态联系,进一步量化了稻田甲烷对区域甲烷排放的贡献程度及不同情景下的排放潜力。结果表明,受水稻生产面积扩张和排放强度提高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从2009年的39.05万t增加到2018年的79.53万t。东北黑土地区区域甲烷排放在季节变化和栅格单元上表现出与稻田甲烷排放较为一致的时空动态,大规模的稻田耕作可能会增加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直接相关的可能性。随着水稻持续扩种稳产,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水稻生产贡献了区域甲烷排放总量的15.04%,其中黑龙江省的贡献率高达31.06%。在基准发展情景下,预计2035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增加19.5%;在粮食供给保障情景下,维持当前稻田耕作面积,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预计其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减少0.88%;在此基础上,采取促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实施节水间歇灌溉等稻田管理措施将使稻田CH_4排放量增加17.8%—63.6%。以满足膳食需求和供给保障为导向,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控制稻田耕作面积,推动技术进步、品种改良以提升单产水平,采取化肥和有机肥搭配施用、节水间歇灌溉等途径能够缓解稻田甲烷排放。研究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的遥感数据和自下而上的模型运算,刻画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联系,进一步评估了稻田甲烷的排放潜力及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为促进东北黑土地区农业甲烷减排和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水稻生产 温室气体减排 时空动态 CH4MOD模型 东北黑土地区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及产量对不同秸秆覆盖与施肥量的响应
6
作者 刘继龙 陈俊丰 +2 位作者 曹晓强 李济桢 吴耀宇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叶绿素SPAD等光合特性指标及株高、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各处理生长指标与光合特性参数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综合指数法优选出效果最优的秸秆覆盖与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施肥均能提高叶片Pn,Gs和叶绿素SPAD,降低Ci,玉米功能叶片Pn和Gs均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减少,而Ci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降低;叶绿素整体变化趋势与Pn一致;各处理玉米产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除80%施肥量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玉米产量较CK处理增加8.9%~21.7%;秸秆覆盖量为8000 kg/hm^(2),施肥量为336 kg/hm^(2)时对研究区域内玉米生长生理及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秸秆覆盖 施肥量 生长生理特性 综合指数法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融雪径流侵蚀力时空分布
7
作者 王鑫雨 范昊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59,共10页
[目的]融雪侵蚀是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形式之一,是该区土地退化的重要作用力,融雪径流侵蚀力是计算融雪径流侵蚀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研究融雪径流侵蚀力具有重要意义。融雪径流侵蚀力主要受积雪深度、辐射强度及升温速率影响,其主要驱... [目的]融雪侵蚀是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形式之一,是该区土地退化的重要作用力,融雪径流侵蚀力是计算融雪径流侵蚀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研究融雪径流侵蚀力具有重要意义。融雪径流侵蚀力主要受积雪深度、辐射强度及升温速率影响,其主要驱动力包括融雪速率和地表径流作用。[方法]通过计算近31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分析东北黑土区融雪径流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辨析各区域融雪径流侵蚀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3个黑土亚区1990—2020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态势,近些年逐步趋于稳定,多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为0.01(MJ·mm)/(hm ^(2)·h·a);空间上多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在0~0.21(MJ·mm)/(hm ^(2)·h·a)范围内,基本呈现中间小、四周大规律。融雪径流侵蚀力影响因子空间上表现为积雪深度北部大、南部小,太阳辐射强度呈现由西向东递减,升温速率值从北部向南部递减。通过地探测器辨析融雪径流侵蚀力影响因子作用强弱发现,升温速率对蒙东黑土亚区作用最强,而积雪深度对松嫩黑土亚区及三江黑土亚区作用最强。[结论]通过分析1990—2020年东北黑土区融雪径流侵蚀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深化研究区融雪径流侵蚀特征及融雪侵蚀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径流侵蚀力 时空分布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七号影像自动提取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方法
8
作者 陈昶 张岩 +3 位作者 李坤衡 杨润泽 张俊彬 梁彦荣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东北黑土区沟蚀严重且分布面积广,目前对其进行监测大多基于目视解译,自动化程度低,急需一种快速提取方法。本文选取沟蚀严重的黑龙江省宾县马蛇子河流域,基于高分七号影像,以目视解译结果为参照,比较流向边缘检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东北黑土区沟蚀严重且分布面积广,目前对其进行监测大多基于目视解译,自动化程度低,急需一种快速提取方法。本文选取沟蚀严重的黑龙江省宾县马蛇子河流域,基于高分七号影像,以目视解译结果为参照,比较流向边缘检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3种方法自动提取侵蚀沟的精度。结果表明:①流向边缘检测方法依赖高精度地形数据,高分七号立体像对生成的地形数据垂直精度低,侵蚀沟整体提取精度仅为6.7%,无法用于切沟和浅沟的自动提取;②机器学习方法需要人为设置分割参数并设计分类特征,自动化程度较低,侵蚀沟整体提取精度可达50.7%,对切沟识别精度可达83.1%,但对浅沟识别精度仅为9.2%;③深度学习方法采用端对端的模式,无须人为设计特征提取器,自动化程度高,整体提取精度可达60.8%,对切沟识别精度可达68.1%,对浅沟识别精度可达6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高分七号影像 流向边缘检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9
作者 张宇 杜俊鹏 +2 位作者 孙学斌 吕军 王九九 《东北水利水电》 2024年第1期29-31,60,71,共5页
选取适宜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保障小流域地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治理效益。本文根据东北黑土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本着归纳共同性、区分差异性的原则,将东北黑土区划分为漫川漫岗型、丘陵沟壑... 选取适宜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保障小流域地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治理效益。本文根据东北黑土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本着归纳共同性、区分差异性的原则,将东北黑土区划分为漫川漫岗型、丘陵沟壑型、风沙型、中低山地型和平原型5种小流域治理类型区。并在全面调查研究、科学系统划定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治理类型区基础上,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施策,通过总结东北黑土区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分析提出适合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以期为管理实践及科学指导推进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防治、合理利用黑土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模式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Soil loss tolerance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10
作者 DUAN Xingwu XIE Yun +3 位作者 LIU Baoyuan LIU Gang FENG Yanjie GAO Xiaof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737-751,共15页
Soil loss tolerance (/) is the maximum rate of annual soil erosion that is tolerated and still allows a high level of crop productivity to be sustained economically and indefinitely.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 Soil loss tolerance (/) is the maximum rate of annual soil erosion that is tolerated and still allows a high level of crop productivity to be sustained economically and indefinitely.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 empirically determined, default Tvalue of 200 (t/km2.a) is used for designing land restoration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oils. The ob- 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methodology to calculate a quantitative T for different black soil species. A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typical soil profiles of 21 black soil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a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based on a modified soil productivity index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Tvalues. These values, which varied from 68 t/km2.a to 358 t/km2-a, yielded an average Tvalue of 141 t/km2.a for the 21 soil species. This is 29.5% lower than the current national standard T value. Two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T value were soil thickness and vulnerability to erosion. An acceptable reduction rate of soil productivity over a planned time period of 1% is recommended as necessary for maintaining long-term sustainable soil produ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cur- rently used of regional unified standard T value, the proposed method, which determines T using specific soil profile indices, has mor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effectiv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loss tolerance quantitative approach productivity index model soil erosion vulnerability index black soil species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原文传递
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涛 冯晓敏 +4 位作者 高新昊 邓艾兴 郑成岩 宋振伟 张卫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929-2940,共12页
【目的】阐明东北黑土区禾本科与豆科作物多样化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特征,为促进黑土地用养结合型种植制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进... 【目的】阐明东北黑土区禾本科与豆科作物多样化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特征,为促进黑土地用养结合型种植制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玉米大豆轮作(M-S)、玉米花生间作(M/P)和玉米花生轮作(M-P)等多样化种植模式,以玉米连作(CM)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2020年作物收获后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多样化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多样化种植有利于增加0—20和20—4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降低黏粉粒(<0.053 mm)含量,4种多样化种植模式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均显著高于CM处理(P<0.05)。M/S和M-S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比例分别比CM处理高17.6%和13.4%,M/S、M-S和M-P处理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比例则分别比CM处理高10.4%、8.3%和10.5%。多样化种植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0—20 cm土层,M/S、M-S、M/P和M-P处理>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M处理高20.7%、24.3%、18.8%和17.8%;0—20 cm土层,M-S、M/P和M-P处理>2 mm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比CM处理高13.0%、16.8%和14.8%。M-S和M/P处理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高于CM处理,而M/S和M-S处理<0.053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总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则低于CM处理。【结论】东北黑土区多样化种植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黏粉粒含量,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利于促进农田土壤碳氮固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轮作 间作 玉米 大豆 花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玉恒 成汶璟 +1 位作者 左文洁 杜国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3-964,共12页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化过程与特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的视角,构建了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解析了2000—202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进过程与特征。结...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化过程与特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的视角,构建了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解析了2000—202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进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1年农业干旱事件频发,其中有8个敏感事件和11个韧性事件,2011年以后再无农业干旱事件发生,2011—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干旱脆弱性较2000—2010年分别下降了46.14%、51.50%和38.53%;受作物生育需水量与地区降水不匹配的影响,大豆、水稻的干旱脆弱性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干旱脆弱性总体呈先增强后减弱的演进趋势,呈北高南低和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该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旨在提升东北黑土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韧性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农业脆弱性 气候变化 干旱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基于能量平衡的融雪期积雪深度模拟
13
作者 黄东浩 王鹏 +1 位作者 周丽丽 孙宏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冬季积雪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定量描述东北黑土区融雪期积雪消融过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层融雪模型,对梅河口市吉兴小流域2017年和2018年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收...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冬季积雪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定量描述东北黑土区融雪期积雪消融过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层融雪模型,对梅河口市吉兴小流域2017年和2018年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收支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和模拟。通过对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积雪消融的能量主要来源为净辐射通量,其次受湍流交换的影响。其来源分别占总能量的67.4%~74.7%和18.8%~25.8%。积雪消融时间集中在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内集中变化时段,由净辐射通量主导,融化时间为9~15 h,历时7 h,整个融雪期为9~15 d,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雪层能量闭合率最大可达0.67,与积雪深度为正相关关系,但积雪覆盖周期过长会导致积雪表面形成冰层,增加雪表面反射率,会导致能量闭合率较低。利用单层融雪模型对消融过程中积雪深度模拟,结果表明:单层融雪模型模拟积雪深度的平均绝对误差(MAE)<1.5 cm,纳什系数(Nash)>0.8,模拟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该融雪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性积雪区的积雪物理消融过程,为季节性冻融区水资源管理、规划及融雪侵蚀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该融雪模型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积雪消融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消融 能量平衡 单层融雪模型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路径
14
作者 周颖 杨鹏 +2 位作者 王立刚 雷秋良 张雅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4478-4489,共12页
新时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巩固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以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技术,其规模化应用在政策和主体层面存在现实约束。科学认识东北黑土区保护... 新时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巩固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以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技术,其规模化应用在政策和主体层面存在现实约束。科学认识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补偿政策优化路径,为补齐制度短板、实现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及归纳演绎法结合实地调研,全面总结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补贴标准,定性分析补贴政策面临的现实约束,理清目前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的主要障碍因素:一是补偿政策指向性不明确;二是补偿标准定价依据不科学;三是补偿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政策机制优化路径:一是强化赋权和组织化激活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性路径,从完善赋权定位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层面建立配套政策;二是构建环境-经济属性协同定量的补偿标准评估方法,以技术产生的外部效应和主观效用作为补偿标准定价的理论依据,建立由替代市场技术、假想市场技术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等多方法融合的评估方法体系;三是创设高质量数字化管理及差异化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多主体协同互利的市场生态图景,建立保护性耕作多主体协同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适应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组织方式变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的保护性耕作农业绿色技术应用评价体系;优化垂直管理纵向补偿机制,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市场调节,构筑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生态管理制度屏障,为生态补偿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标准 外部效应 秸秆还田 黑土区 东北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预测研究
15
作者 李全峰 陈琳贺 +1 位作者 杭艳红 左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9-88,共10页
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区域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152.44×10^(4)t到2... 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区域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152.44×10^(4)t到2020年253.22×10^(4)t,年变化趋势明显。碳排放方面,耕地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碳源的90%左右;碳吸收方面,林地对碳汇的贡献率最大,占总碳汇的96%以上。东北黑土区的用地类型与碳排放间的关联度依次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水域。预计2030年净碳排放量将达到300.62×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及耦合协调研究
16
作者 马海涛 张雪莹 +1 位作者 梁源钊 刘蕴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83-2195,共13页
本文通过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东北黑土区内县级单元2020年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经济与社会)和黑土保护情况(数量与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类型,并分类型对东北地区黑土保护利用与... 本文通过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东北黑土区内县级单元2020年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经济与社会)和黑土保护情况(数量与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类型,并分类型对东北地区黑土保护利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研究表明:①黑土区内大量区域发展水平较低的县级单元在东北地区中部形成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塌陷区,表明黑土资源的利用并没有成为东北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②东北地区的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耦合度水平较高,表明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较强,有必要重视二者关系的协调;2/3的县级单元处于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过程中的失调阶段,表明分类型协调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关系的任务非常紧迫。③基于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综合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认为东北黑土区可划分为:区域发展弱−黑土保护弱、区域发展弱−黑土保护好、区域发展弱−黑土保护强、区域发展好−黑土保护弱、区域发展好−黑土保护好、区域发展好−黑土保护强、区域发展强−黑土保护好7种类型区,有必要依据类型区特征分类分区协同推动黑土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区域发展 黑土粮仓 黑土保护 耦合协调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及预测分析
17
作者 崔宁波 王婷 +1 位作者 巴雪真 罗伟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7,共11页
耕地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明晰黑土区耕地生态承载状况是夯实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前提。基于2007~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省公顷”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ArcGIS等方法,在修正耕地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 耕地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明晰黑土区耕地生态承载状况是夯实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前提。基于2007~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省公顷”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ArcGIS等方法,在修正耕地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刻画总结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动态演化态势,并借助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比分析2020~2029年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变动,区域始终位于耕地生态盈余状态;东北黑土区内耕地生态水平呈“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逐渐由两端集聚向中部地区转移,整体上趋于衰退方向发展;2021年后,东北黑土区可能会暴露耕地生态赤字局面,到2029年人均耕地生态赤字达到0.2241公顷/人,黑土耕地资源利用将陷入不可持续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耕地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预测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苗宇 侯瑞星 +4 位作者 裴浩 王玉凤 杨克军 徐超 孙淑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07-215,共9页
冷凉区有机物料(秸秆和有机肥)还田黑土胞外酶计量特征是否受年平均温度的影响,目前缺少定量研究和深入分析。根据气候条件,该研究在黑龙江省西部依据纬度特征选取了12个有机物料还田年限大于5 a的定位试验点,基于有机物料还田种类对土... 冷凉区有机物料(秸秆和有机肥)还田黑土胞外酶计量特征是否受年平均温度的影响,目前缺少定量研究和深入分析。根据气候条件,该研究在黑龙江省西部依据纬度特征选取了12个有机物料还田年限大于5 a的定位试验点,基于有机物料还田种类对土壤胞外酶计量学特征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区域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胞外酶C:N:P在1:0.97:0.61~1:1.13:0.71之间,即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还田(S)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整体面临微生物碳和养分(氮)限制。研究发现随年均温度升高,M和S处理的碳获取酶活性降低,而氮获取酶活性增加。此外,年均温度升高还使得M处理磷获取酶活性降低,而S处理磷获取酶活性增加。总体而言,东北冷凉区有机物料还田黑土微生物能量和养分限制主要受年平均温度直接影响,间接受pH值,土壤C:P等影响。该研究为冷凉区黑土建立合理的碳氮磷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撑,为土壤养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物料 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比 胞外酶活性 黑土 东北冷凉区
下载PDF
GRACE卫星与GLDAS模型在东北黑土区地下水储量变化估算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珊 刘言 +1 位作者 崔庚 王晓东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10期88-90,共3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地及工业基地,为监测并分析该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情况,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结合GLDAS水文模型,反演东北黑土区2002—2021年地下水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地及工业基地,为监测并分析该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情况,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结合GLDAS水文模型,反演东北黑土区2002—2021年地下水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地下水储量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整体呈现由北向南的逐渐递减。其中,黑龙江省地下水储量变化幅度最小,吉林省次之,辽宁省地下水储量变化下降最为明显。与实测地下水位进行对比验证后,证明拟合效果较好,获取的数据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未来,GRACE卫星有可能成为评价大尺度区域地下水资源变化及其变化趋势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地下水储量变化 东北黑土区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壤生产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段兴武 谢云 +2 位作者 冯艳杰 王晓岚 高晓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56-1664,共9页
【目的】探讨在东北黑土区简单实用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方法。【方法】基于PI(productivity index)模型,根据研究区土壤特性选择8项土壤指标,对研究区25个黑土土种120个土壤样本的这8项理化性质实测数据进行了聚类和相关分析,以确定模型参... 【目的】探讨在东北黑土区简单实用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方法。【方法】基于PI(productivity index)模型,根据研究区土壤特性选择8项土壤指标,对研究区25个黑土土种120个土壤样本的这8项理化性质实测数据进行了聚类和相关分析,以确定模型参数。然后确定各参数的适宜性指数。从而得到修订参数的研究区的生产力指数模型MPI(modify productivity index),最后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正常年景玉米单产进行了验证。【结果】适宜东北黑土区的土壤生产力评价参数是土壤有效含水量、酸碱度、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原模型(PI)相比增加了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参数而减去了容重参数,经过验证分析证明参数改变后模型的评价效果得到很大改善;MPI指数和玉米单产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可利用MPI指数模拟玉米单产:Y=3.1275ln(MPI)+10.052,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564。【结论】修订后的生产力指数模型是一种在研究区进行土壤生产力相关评价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 MPI 土壤生产力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