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东北地区水安全格局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才志 安志英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9,27,共10页
基于供水服务“供流需”(供给流动需求)的研究思路构建水安全框架,采用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测度水生态系统供需服务盈余和赤字状态,提取水生态“源”“汇”区,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识别“源汇”廊道和脆弱节点,进而分析东北地区水安全... 基于供水服务“供流需”(供给流动需求)的研究思路构建水安全框架,采用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测度水生态系统供需服务盈余和赤字状态,提取水生态“源”“汇”区,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识别“源汇”廊道和脆弱节点,进而分析东北地区水安全格局。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地区产水量和需水量均呈增加态势,空间上产水量大致呈东多西少分布,需水量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度一致;整体而言,研究期内水生态系统供需服务主要表现为盈余状态,且盈余面积逐渐增加;水生态“源”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地区的耕地和林地,水生态“汇”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东北地区的水生态“源汇”廊道主要为松花江、绥芬河、辽河、图们江、大凌河、太子河等河流及其支流;辽宁中部、长春、哈尔滨等地多个供水节点较为脆弱,黑龙江中部的供水节点需要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系统服务流 产水量 需水量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七号影像自动提取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昶 张岩 +3 位作者 李坤衡 杨润泽 张俊彬 梁彦荣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东北黑土区沟蚀严重且分布面积广,目前对其进行监测大多基于目视解译,自动化程度低,急需一种快速提取方法。本文选取沟蚀严重的黑龙江省宾县马蛇子河流域,基于高分七号影像,以目视解译结果为参照,比较流向边缘检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东北黑土区沟蚀严重且分布面积广,目前对其进行监测大多基于目视解译,自动化程度低,急需一种快速提取方法。本文选取沟蚀严重的黑龙江省宾县马蛇子河流域,基于高分七号影像,以目视解译结果为参照,比较流向边缘检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3种方法自动提取侵蚀沟的精度。结果表明:①流向边缘检测方法依赖高精度地形数据,高分七号立体像对生成的地形数据垂直精度低,侵蚀沟整体提取精度仅为6.7%,无法用于切沟和浅沟的自动提取;②机器学习方法需要人为设置分割参数并设计分类特征,自动化程度较低,侵蚀沟整体提取精度可达50.7%,对切沟识别精度可达83.1%,但对浅沟识别精度仅为9.2%;③深度学习方法采用端对端的模式,无须人为设计特征提取器,自动化程度高,整体提取精度可达60.8%,对切沟识别精度可达68.1%,对浅沟识别精度可达6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高分七号影像 流向边缘检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一次大暴雨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桂香 薄燕青 +1 位作者 邱贵强 朱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36-454,共1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13年7月9日黄河中游地区(山西)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利用WRF中尺度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低层切变线及其附近中尺度扰动的演变特征、动热力结构及水汽特征,以及低层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 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13年7月9日黄河中游地区(山西)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利用WRF中尺度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低层切变线及其附近中尺度扰动的演变特征、动热力结构及水汽特征,以及低层偏东北气流的性质和作用等。结果表明:暴雨大暴雨是由700 h Pa切变线附近激发的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的;低层稳定的切变线附近形成的中尺度扰动低涡,与地面中尺度露点锋和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触发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受来自低层西路和东北路两支冷空气夹挤,暴雨区暖湿空气沿东南—西北向被迫抬升,形成一个狭窄的沿西路冷空气爬升的倾斜上升气流区,在其两侧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次级环流圈。水汽辐合中心在边界层附近,但这不是造成暴雨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上升运动持续增强,偏南风入流将水汽向暴雨区集中,而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将水汽向高层输送,使得暴雨区上空局地整层可降水量持续增加,以及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共存,加强了涡层不稳定,水汽在强不稳定的环境中沿倾斜上升气流抬升凝结,并高效率下降,可能是此次暴雨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低层偏东北气流为干冷与暖湿的一个倾斜交界面,该面上各种气象要素并不均匀,但在其中心区域低层为温度的零平流区,以及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等物理量的零线区;围绕该支气流形成一个反气旋式的次级环流圈;该支气流两侧均存在较大垂直风切变,随着该支气流的南压和向河套地区的深入,低层暖湿气流的上升辐合作用不断加强,下沉支也逐渐活跃,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触发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次级环流 涡层不稳定 偏东北气流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省际间人口迁移的人力资本考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胜今 范力达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共5页
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人口迁移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区域间人力资本的流动情况更能反映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采用教育年限来计量东北地区及其各省迁移所造成的人力资本的得失,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在1995-2000年间经历了较严重的... 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人口迁移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区域间人力资本的流动情况更能反映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采用教育年限来计量东北地区及其各省迁移所造成的人力资本的得失,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在1995-2000年间经历了较严重的人口流失和人力资本流失。但东北地区内部又表现为辽宁省人力资本大比率的流入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大比率的流出。东北地区省份间出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反映了东北三省对人口与劳动力吸引的不同的社会与经济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人口迁移 人力资本流动
下载PDF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铁路运输的空间极化 被引量:32
5
作者 修春亮 赵映慧 宋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97-1107,共11页
以运输区段为研究单元,以区段客流密度、货流密度、区段长度为原始数据,将1990年、1994年、1999年、2000年和2005年的东北地区铁路运输区段划分加以统一。首先运用GIS技术分析铁路运输密度变化的空间特征;然后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泰尔指... 以运输区段为研究单元,以区段客流密度、货流密度、区段长度为原始数据,将1990年、1994年、1999年、2000年和2005年的东北地区铁路运输区段划分加以统一。首先运用GIS技术分析铁路运输密度变化的空间特征;然后通过计算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集中指数和崔王指数,分析各年度铁路客货流分布的空间差异和极化程度;最后比较哈大线、沈山线和滨洲-滨绥线等铁路干线的客货运周转量及比重变化。研究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铁路客流的空间极化比较明显,2000年以后极化趋势变缓或有所逆转;②货流在上行方向(向中部哈大线方向、向南部关内方向)有趋于极化的特征;③不管客流分布的总体特征向极化或分散方向如何变化,哈大线在东北铁路网中的地位都在持续加强,哈大线以外地区客流分布趋向均衡。1990年以来东北铁路运输分布的变化支持这样的区域空间极化过程:向哈大沿线集聚;东北地区地域系统的层级减少,哈大轴带作为顶层结构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控制范围和程度增加。东北地区铁路网的整体性和区域一体化程度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地理 空间极化 客流密度 货流密度 极化指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宋飏 王士君 冯章献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东北三个城市群组的中心城市均可以...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东北三个城市群组的中心城市均可以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各自城市群组联系的高等级中心;鞍山、丹东、营口、四平、大庆、绥化分别成为各自的中等级中心;其他城市成为各自群组的低等级中心.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实现城市流强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对策为:网络化发展以解决结构与体制的矛盾,合理定向以实现各群组内部城市的整合发展,分等策略以提升城市群组内部的城市流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组 城市流强度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清朝时期东北流人档案研究热点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海静 韩瑞鹏 《山西档案》 2020年第1期173-179,共7页
清朝时期东北流人档案(以下简称流人档案)是记述当时东北地区生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相关档案有助于从文化层面夯实文化自信体系的纵深和社会记忆的保存。选取双聚类技术为切入点,使用可视化矩阵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清... 清朝时期东北流人档案(以下简称流人档案)是记述当时东北地区生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相关档案有助于从文化层面夯实文化自信体系的纵深和社会记忆的保存。选取双聚类技术为切入点,使用可视化矩阵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清朝时期东北流人档案研究可分为清初宁古塔流人、清初东北流人文化和清代东北流人的社会生活三类,应用三维可视化山丘图可发现Cluster 1相较于Cluster 0、Cluster 2更为成熟,且系统性、累积性研究较多,根据山丘的高斯曲线起伏和标准差高低并结合文献可以对未来选题趋势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流人 档案资源 双聚类技术 热点分析
下载PDF
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殿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8,共4页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数量和营业额在全国的地位、去往国别、从事的行业等特点,论述和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劳动力 国际流动 就业制度 行业分布 政治环境 比较利益
下载PDF
春季马斯克林高压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曾宇星 封国林 +1 位作者 赵俊虎 沈柏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4-1382,共9页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26个站点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高度场、风场、海温场资料,研究了春季马斯克林高压(下称马高)对中国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及其途径。结果表明:(1)春季马高与后期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春季马...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26个站点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高度场、风场、海温场资料,研究了春季马斯克林高压(下称马高)对中国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及其途径。结果表明:(1)春季马高与后期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春季马高偏强年,后期夏季北半球盛行纬向环流,东北地区与阿留申群岛南侧为主要的正距平中心,东北地区上空为高压系统所控制,总云量偏少,气流辐散下沉,冷空气不易南下,造成该区域的高温天气。春季马高偏弱年则相反,后期夏季东北地区为高度场的负距平中心,受低压影响,总云量偏多,高纬冷空气与低纬气流辐合上升,使该区域气温容易偏低;(2)春季马高异常会引起印度洋中部地区的海温异常,并持续到夏季且进一步加强,从而在200 hPa纬向风场上激发出一个从南半球中高纬到北半球中高纬的经向遥相关波列,通过该波列可以影响到东北地区夏季500 hPa高度场,进而影响东北地区的夏季气温;(3)春季马高偏强时还可以通过增强后期夏季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与8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从而减弱赤道印度洋上的异常西风,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造成东北地区的夏季高温天气,春季马高偏弱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斯克林高压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 遥相关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发现及其成因证据 被引量:18
10
作者 程守田 李志德 +2 位作者 黄焱球 葛利刚 刘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40,共5页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碛物与冰雪融水混合形成的一种碎屑重力流沉积。综合泥石流的砾石成分、冰川擦痕、冰冻痕、巨型漂砾等及其某些沉积特征和源区地质背景 ,认为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泥石流沉积为冰川泥石流成因 ,这一发现暗示了晋北隆...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碛物与冰雪融水混合形成的一种碎屑重力流沉积。综合泥石流的砾石成分、冰川擦痕、冰冻痕、巨型漂砾等及其某些沉积特征和源区地质背景 ,认为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泥石流沉积为冰川泥石流成因 ,这一发现暗示了晋北隆起在早白垩世曾有山谷冰川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早白垩世 冰川泥石流 成因证据 晋北隆起 古气候 冰碛物
下载PDF
东北亚贸易便利化对贸易流量影响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施锦芳 吴琦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3,共9页
多年来受限于地缘政治因素,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当下,伴随中日韩有望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广泛深入合作以及东北亚局势回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将迎来重大契机。促进贸易往来是扩大东北亚经济开放合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根... 多年来受限于地缘政治因素,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当下,伴随中日韩有望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广泛深入合作以及东北亚局势回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将迎来重大契机。促进贸易往来是扩大东北亚经济开放合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构建了东北亚贸易便利化指标评价体系,详细测算了东北亚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的高低对东北亚主要国家间的贸易流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东北亚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有助于充分认识东北亚区域复杂的经济贸易状况,为中国制定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战略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 贸易便利化 贸易流量 引力模型 面板数据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 被引量:36
12
作者 王士君 宋飏 +1 位作者 冯章献 姜丽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7-294,共8页
根据城市群、城市组群及城市群组的内涵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目前存在辽中南、吉林中部、哈大齐三个城市群组。按照其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特征,辽中南已经发育成为成熟的城市群,而吉林中部和哈大齐尚处于城市群发育的中间阶段,即城市组群阶段... 根据城市群、城市组群及城市群组的内涵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目前存在辽中南、吉林中部、哈大齐三个城市群组。按照其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特征,辽中南已经发育成为成熟的城市群,而吉林中部和哈大齐尚处于城市群发育的中间阶段,即城市组群阶段,从而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一群二组"的空间结构框架。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的计算发现,群组内部尚未出现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熵均大于1的城市,与国内发达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相距较远。未来发展应该围绕城市群组的组织结构、网络化发展模式、职能分工与功能互补、发展关系协调等方面进一步调控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群 城市组群 城市群组 城市流强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MCC环境流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列锐 侯建忠 郑泳宜 《干旱气象》 1997年第2期6-8,共3页
对1991年7月28日青藏高原东北侧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天气过程进行了环境和要素场分析,给出该类天气过程预报提示。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侧 MCC 环境流场
下载PDF
滇东北蒋家沟粘性泥石流堆积地貌 被引量:12
14
作者 田连权 《山地研究》 CSCD 1991年第3期185-192,T001,共9页
据成因,把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自然堆积地貌和人为堆积地貌。据堆积过程,把自然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古泥石流台地、老泥石流台地和近代泥石流长柄扇。据建筑物引起的堆积形态,把人为堆积地貌分为泥石流堆积扇(锥)、回淤泥砾滩、侧积泥砾... 据成因,把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自然堆积地貌和人为堆积地貌。据堆积过程,把自然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古泥石流台地、老泥石流台地和近代泥石流长柄扇。据建筑物引起的堆积形态,把人为堆积地貌分为泥石流堆积扇(锥)、回淤泥砾滩、侧积泥砾堤和堰塞洼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堆积地貌 蒋家沟
下载PDF
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秦玉 李薇 徐启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93-502,共10页
针对冬、春季南海海区风场,表层海流、海温场的季节变化,选用了21/2层海洋模式和简单一层大气边界层模式,研究了冬、春季东北风作用下南海上层海洋环流的基本形态及其对SST的影响,估算了这种影响对海面风场的反馈效应。研究结果表... 针对冬、春季南海海区风场,表层海流、海温场的季节变化,选用了21/2层海洋模式和简单一层大气边界层模式,研究了冬、春季东北风作用下南海上层海洋环流的基本形态及其对SST的影响,估算了这种影响对海面风场的反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季东北季风与南海环流的相互作用对吕宋岛两部海域的气旋式冷涡的形成和维持有利。冬季(1月)强东北风作用使南海上层为一气旋式环流,上层环流对季风的反馈作用可使南海西北部东北风减弱,东南部东北风略加强,由北向南的越赤道流略强;春季(4月)弱东北风作用使南海南部、北部上层各有一气旋式环流,两个气旋式环流之间有一个反气旋式的环流,上层环流对季风的反馈作用使东北季风风速更弱,有利于越赤道流的转向和南海夏季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南海 环流 相互作用 越赤道流
下载PDF
中国东北造山带—盆地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志安 闰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1-37,共7页
本文把东北地区岩石圈和地幔作为统一整体 ,在全面考虑地质时期地幔所受热力、重力、相变力、地球自转及公转速度变化效应以及边界地质条件和变异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 ,依据地幔运动过程中遵循的动力学原理 ,建立了地质时期东北地区地幔... 本文把东北地区岩石圈和地幔作为统一整体 ,在全面考虑地质时期地幔所受热力、重力、相变力、地球自转及公转速度变化效应以及边界地质条件和变异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 ,依据地幔运动过程中遵循的动力学原理 ,建立了地质时期东北地区地幔运动的数学模型 ,并依此对东北造山带—盆地系统深部地幔流场进行了动态模拟 ,重塑了地质时期东北大陆岩石圈深部地幔的运动及其演变历史 ,探讨了东北陆内造山带—盆地系统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 ,揭示了深部地幔作用过程与山脉—盆地演化的力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盆地 地幔流场 构造演化 动力机制 中国
下载PDF
流人遣戍与清代东北儒学的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德新 孙国雁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5-39,共5页
儒学在古代东北地区的传播,是"用夏变夷"与"忻慕汉化"合力的结果。但在清前期,源于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性质,东北儒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在清初"旗民两属二重管理体制"与封禁政策所构成的基... 儒学在古代东北地区的传播,是"用夏变夷"与"忻慕汉化"合力的结果。但在清前期,源于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性质,东北儒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在清初"旗民两属二重管理体制"与封禁政策所构成的基本框架与空间内,为了维护本民族特质,官办儒学发展滞后,为文化流人儒学教育活动所补充,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地区,儒学的传播主要是由文化流人推动的。文化流人传播儒学的活动,最初与维护"国语骑射"等满洲习俗并不相悖;但随着儒学的传播,八旗子弟学习儒学热情的高涨,有碍满洲风俗,导致东北儒学政策有异于汉地儒学,由此可见统治者维护本民族特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东北 儒学 流人文化 人口流动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流动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宁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12-316,共5页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劳动力只有通过流动,才能使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能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有利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劳动力只有通过流动,才能使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能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有利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日益活跃。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却依然比较滞缓。文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区域内和跨地区(省际间)的流动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如何通过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 地区结构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7月少雨流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金花 马镜娴 谢金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5-883,共9页
根据青藏高原东北侧9个代表站1951—2000年历年7月的降水量资料,确定了5个多、少雨年。再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别求出850,700,600,500,200,100,70,50和30hPa共计9个层次上多、少雨年份7月月平均合成位势高度场。计算了500hPa合... 根据青藏高原东北侧9个代表站1951—2000年历年7月的降水量资料,确定了5个多、少雨年。再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别求出850,700,600,500,200,100,70,50和30hPa共计9个层次上多、少雨年份7月月平均合成位势高度场。计算了500hPa合成高度场与其余各个层次合成高度场流型的相似性度量以及各个层次的东亚北风指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500hPa层次上高原东北侧"西正东负"少雨流型的特征在850~70hPa整层大气中仍然存在。同时,7月少雨流型与平流层低层70,50hPa前期环流特征之间也存在联系,这些结果可供西北干旱形成研究和干旱预测业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侧 少雨流型 相似性度量 东亚北风指数
下载PDF
促进东北地区人才流动策略研究
20
作者 张力 《行政与法》 2007年第7期49-50,共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与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组合、优化配置,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也必然引起东三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流向的变化。然而,人才资源与各种生产要求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与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组合、优化配置,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也必然引起东三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流向的变化。然而,人才资源与各种生产要求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消除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只有实现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才能实现人才资源与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从而促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人才流动、策略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