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ilurian A-Type Granites in Northeastern Guangxi,South China Block:New Evidence of Transition from Compression to Post-orogenic Extension of the Kwangsian Orogen 被引量:4
1
作者 JIA Xiaohui WANG Xiaodi +2 位作者 TANG Gongjian YANG Wenqiang NIU Zhi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913-1914,共2页
Objective More and mor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Kwangsian orogen is probably an intraplate orogen, which is one of the few examples of intraplate orogenesis worldwide. However, the initiation time, size and scope ... Objective More and mor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Kwangsian orogen is probably an intraplate orogen, which is one of the few examples of intraplate orogenesis worldwide. However, the initiation time, size and scope of the Kwangsian orogeny have not been determined ye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ilurian A-type granites in northeastern Guangxi, South China Block, which may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compression to post- orogenic extension of the Kwangsian o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ilurian A-Type Granites in northeastern guangxi South China Block
下载PDF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zircons from the Huashan-Guposhan intrusive complex and their mafic enclaves in northeastern Guangxi:Implication for petrogenesis 被引量:25
2
作者 ZHAO KuiDong JIANG ShaoYong ZHU JinChu LI Liang DAI BaoZhang JIANG YaoHui LING Hong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509-519,共11页
High precision zircon U-Pb dating indicates that main intrusive bodies (Tong'an,Niumiao,Huashan,Lisong),and a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 in the Huashan-Guposhan complex were formed at 160-163 Ma.The εHf(t) value... High precision zircon U-Pb dating indicates that main intrusive bodies (Tong'an,Niumiao,Huashan,Lisong),and a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 in the Huashan-Guposhan complex were formed at 160-163 Ma.The εHf(t) values of zircons from the Huashan granite vary from -2.8 to +0.3 and those from the Lisong granite vary from -2.3 to +0.3,which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with those values (+2.6 to +7.4) of the mafic enclaves from the Lisong granite.These Hf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afic enclaves and host granites were crystalliz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f magmas,providing evidence for mafic-felsic magma mixing processes.The highest εHf(t) value of zircons from the mafic enclaves is up to +7.4,indicating that the mafic magma was originated from a relatively depleted mantle source.Studies on regional geology and the contemporaneous mafic and alkaline rocks in this area indicate that the mafic magma was not originated from reworking of basaltic juvenile crust,but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However,it remains to be resolved whether the mafic magma wa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asthenosphere or the lithospheric mantle.The Huashan granite and the Lisong granite were formed from hybrid magma of mantle-derived and crust-derived magmas,and the mafic enclaves are considered as remains of mantle-derived magma during mixing processes.The εHf(t) values of zircons from the Niumiao diorite vary from -1.1 to +2.1,and those from the Tong'an quartz monzonite vary from -1.7 to +1.7.These values are lower than those from the mafic enclaves,suggesting that the diorite and monzonite were formed from different source-derived magmas with the mafic enclaves.The εHf(t) values for the Niumiao diorite and the Tong'an monzonite are only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the Hushan granite and the Lisong granite.Abundant mafic enclaves also occur in the Niumiao diorite and in the Tong'an monzonite.Thus,we suggest that the Niumiao diorite and the Tong'an monzonite were probably also formed from the same hybrid magma as the granites but come through less degree of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rustal contamination.The strong mantle-derived and crust-derived magma mixing caused by an intense crustal extension and thinning in the Mid-Late Jurassic may be the major mechanism for generating the diorites and granites in southeastern Hunan and northeastern Guangxi belt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石 锆石 Hf 同位素 外壳披风岩浆混合 东北 guangxi
原文传递
桂东北地区鹰扬关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3
作者 秦亚 冯佐海 +4 位作者 吴杰 薛云峰 胡乔帆 白玉明 周鹏程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54,共21页
论文通过宏-微观构造、磁组构、热液锆石和石英EBSD组构等,厘定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并讨论其构造意义。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宏-微观韧性变形组构,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S-C组构、旋转碎斑系、书斜构造、压力影和石英的动态重结晶等。磁... 论文通过宏-微观构造、磁组构、热液锆石和石英EBSD组构等,厘定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并讨论其构造意义。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宏-微观韧性变形组构,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S-C组构、旋转碎斑系、书斜构造、压力影和石英的动态重结晶等。磁组构和宏-微观构造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呈NNE向延伸超过40 km,宽2.5~8 km。糜棱C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27°∠50°;磁面理的极密点产状107°∠83°。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早期左旋逆冲剪切,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运动学性质。石英EBSD组构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具有晚期中低温变形(400~550℃)叠加于早期中高温变形(550~650℃)的特征。年代学研究表明,鹰扬关韧性剪切带早期左旋逆冲剪切的时代为(441.1±2.3)Ma,晚期右旋正滑剪切的时代应晚于420 Ma,区域构造应力由挤压转为伸展的时限为420 Ma。在磁组构、石英EBSD组构和热液锆石定年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鹰扬关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华夏陆块自SE向扬子陆块造山挤压的构造背景。早期造山挤压,产生压扁型应变和中高温左旋逆冲剪切;晚期造山后伸展,产生拉伸型应变和中低温右旋正滑剪切。鹰扬关韧性剪切带的上述认识暗示其形成与早古生代扬子和华夏陆块的造山作用有关,而非构造混杂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石英EBSD组构 热液锆石 韧性剪切带 桂东北鹰扬关地区
下载PDF
桂东北豆乍山岩体和香草坪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喻翔 孙立强 +2 位作者 欧阳平宁 陈琪 王凯兴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25-336,共12页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产铀花岗岩关系密切。对产铀的豆乍山岩体和无矿的香草坪岩体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微量元素分析,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来识别产铀花岗岩。结果表明,豆乍山岩体和香草坪岩体分别形成于(226±5)M...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产铀花岗岩关系密切。对产铀的豆乍山岩体和无矿的香草坪岩体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微量元素分析,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来识别产铀花岗岩。结果表明,豆乍山岩体和香草坪岩体分别形成于(226±5)Ma和(223±5)Ma。相较于香草坪岩体,豆乍山岩体的锆石具有较低的Ti饱和温度和较高的U、Th含量以及较低的锆石与全岩的U、REE、Y等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等。花岗岩中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受到岩体中矿物组合的影响,因此锆石与全岩的U、REE、Y等微量元素含量比值可以作为区分产铀花岗岩和无矿花岗岩的标志。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快速高效地圈定铀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产铀潜力 豆乍山岩体 香草坪岩体 桂东北
下载PDF
桂东北黄关萤石矿床稀土元素和氢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振男 方贵聪 +2 位作者 李根 杨蕊嘉 王绪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0-923,共14页
桂东北地区热液脉状萤石矿床数量众多,但萤石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矿质来源不甚清楚。本文以黄关萤石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萤石稀土元素测试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并与都庞岭花岗岩的全岩稀土元素特征进行对... 桂东北地区热液脉状萤石矿床数量众多,但萤石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矿质来源不甚清楚。本文以黄关萤石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萤石稀土元素测试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并与都庞岭花岗岩的全岩稀土元素特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萤石ΣREE=38.08×10^(-6)~83.23×10^(-6),花岗岩围岩ΣREE=122.02×10^(6)~199.56×10^(-6),围岩花岗岩与萤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呈右倾型,具有同步性,表明矿物形成与围岩花岗岩关系密切;Eu无明显异常,Ce弱负异常或异常不明显,指示萤石在相对氧化的环境下形成;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DV-SMOW介于-50.4‰~-34.7‰,δ^(18)OV-SMOW介于-9.8‰~-5.5‰,认为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矿床成矿物质F来自于都庞岭花岗岩体,Ca主要来自地层,部分来自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东北 黄关萤石矿床 稀土元素 氢氧同位素 成矿流体
下载PDF
桂东北豆乍山花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1
6
作者 谢晓华 陈卫锋 +5 位作者 赵葵东 孙涛 陈培荣 蒋少涌 朱康任 李妩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2-1312,共11页
豆乍山花岗岩主要由中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构成,是桂东北苗儿山复式花岗岩体中段的一个重要产铀的岩体。单颗粒锆石 SHRIMP U-Pb 年龄为228±11Ma,属于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以过铝、富硅、富碱和低 CaO/Na... 豆乍山花岗岩主要由中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构成,是桂东北苗儿山复式花岗岩体中段的一个重要产铀的岩体。单颗粒锆石 SHRIMP U-Pb 年龄为228±11Ma,属于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以过铝、富硅、富碱和低 CaO/Na_2O 比值为特征,微量元素主要富集 Rb、Th、U 和 Ta,亏损 Sr、Ba 和 Ti。稀土总量30.24×10^(-6)~139.18×10^(-6),轻稀土轻微富集(LREE/HREE=4.00~6.35,(La/Yb)_N=3.24~6.74),Eu 亏损明显(δEu=0.14~0.19)。结合其它相关地质资料,表明豆乍山花岗岩是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印支运动晚期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成分为泥质的变质岩通过低程度部分熔融方式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印支期 元素地球化学 豆乍山花岗岩 桂东北
下载PDF
桂东北越城岭岩体加里东期成岩作用: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7
7
作者 程顺波 付建明 +4 位作者 马丽艳 卢友月 寇晓虎 张利国 黄惠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3-872,共20页
桂东北越城岭岩体是一个由加里东期-印支期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基,是目前南岭地区钨锡矿产调查评价的重点对象。本文选取该复式岩体中的加里东期不同岩性花岗岩,包括细粒花岗闪长岩、(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含斑... 桂东北越城岭岩体是一个由加里东期-印支期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基,是目前南岭地区钨锡矿产调查评价的重点对象。本文选取该复式岩体中的加里东期不同岩性花岗岩,包括细粒花岗闪长岩、(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含斑)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细粒花岗闪长岩和(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具有较低SiO2(〈70%)含量和A/CNK值(0.991.05),较高CaO、TiO2含量和FeO+MgO值,中等(La/Yb)N值以及中度亏损Ba、Sr、Eu元素等特征,副矿物以榍石为主加少量磁铁矿,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时间为435438 Ma;(中)细粒(斑状-含斑)二长花岗岩具有富硅(〉70%)、富碱、贫钙,高A/CNK值(1.041.14),低FeO+MgO值和(La/Yb)N值,中到重度亏损Ba、Sr、Eu元素等特征,副矿物含量低,以钛铁矿、独居石为主,为S型花岗岩,形成时间为423429 Ma,略晚于前者。C/MF-A/MF图解反映I型花岗岩由变质中基性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具有负且稳定的εNd(t)值(–7.1–7.9)和εHf(t)值(–6.4–7.8),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8 Ga左右。S型花岗岩的εNd(t)值(–7.9–8.8)和tNd2DM值(1.811.88 Ga)与I型花岗岩类似,但是其CaO/Na2O值(0.280.64)和相对分散的εHf(t)值(–2.6–7.9)和tHf2DM值(1.571.90 Ga)说明源区可能存在变杂砂岩、变泥质岩和年轻地壳组分的三元混合,且以前两者为主。综合分析华南加里东造山带构造演化序列可以得知,造山带从褶皱缩短、逆冲加厚阶段向伸展垮塌阶段转化而形成的等温降压过程,是形成越城岭花岗岩的诱因。等温降压过程可以通过岩基旁侧新宁-资源深大断裂的松弛调整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Nd-Hf同位素 加里东期 越城岭 桂东北
下载PDF
富贺钟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7
8
作者 蔡明海 赵广春 +3 位作者 张诗启 陈艳 徐明 彭振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2,共8页
成岩、成矿的时空关系及矿化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桂东北富贺钟地区钨锡多金属成矿主要与燕山期姑婆山复式岩体中晚期的细粒花岗岩有关,但成岩与成矿之间存在一定时差。区内矿化具有上锡下钨的垂向分带特征,细粒花岗岩侵入层位的不同制约... 成岩、成矿的时空关系及矿化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桂东北富贺钟地区钨锡多金属成矿主要与燕山期姑婆山复式岩体中晚期的细粒花岗岩有关,但成岩与成矿之间存在一定时差。区内矿化具有上锡下钨的垂向分带特征,细粒花岗岩侵入层位的不同制约了矿化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成矿作用过程中有幔源流体的参与,中泥盆统郁江组砂页岩和东岗岭组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之间的"硅-钙界面"对锡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锡矿就位的重要场所。细粒花岗岩体周缘的"硅-钙界面"附近是寻找锡多金属矿的远景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岩体 硅-钙界面控矿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广西富贺钟地区
下载PDF
桂东北富川鲁洞辉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5
9
作者 时毓 三元合 +6 位作者 郭智超 刘希军 王新宇 吴祥珂 冯佐海 杨金磊 张晓晨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桂东北富川位于南岭成矿带西段,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广泛存在。利用LA-ICP-MS法对桂东北富川鲁洞辉绿玢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了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07.8±1.5 Ma,代表了辉绿玢岩的形成年龄,结合前人对华南中生代... 桂东北富川位于南岭成矿带西段,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广泛存在。利用LA-ICP-MS法对桂东北富川鲁洞辉绿玢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了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07.8±1.5 Ma,代表了辉绿玢岩的形成年龄,结合前人对华南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认为鲁洞辉绿玢岩与印支期花岗岩及与之相关矿床为晚三叠世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华南晚三叠世处于大陆裂解或造山后伸展的构造环境;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鲁洞辉绿玢岩原岩可能为新生地壳/幔源物质与古老地壳物质的混合,以新生地壳/幔源物质为主;华南不仅存在燕山期成矿作用,而且印支期成岩成矿作用在华南同样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玢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中生代 南岭成矿带 桂东北
下载PDF
桂东北花山铀矿床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永高 冯佐海 +3 位作者 付伟 康志强 孙如良 余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对花山铀矿床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各成矿阶段石英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整个成矿作用中主要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及中等密度热液。从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成矿流体的演化具有盐度和均一温度不断降低的趋势。C、H、O同位素... 对花山铀矿床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各成矿阶段石英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整个成矿作用中主要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及中等密度热液。从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成矿流体的演化具有盐度和均一温度不断降低的趋势。C、H、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具有大气降水与深源流体的混合成因。∑CO2来源于幔源脱气作用,对铀的活化迁移起着重要作用,流体混溶导致∑CO2溢出是铀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铀矿床 成矿机制 桂东北 花山
下载PDF
桂东北平乐县沙子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时毓 杨金磊 +5 位作者 李响 王新宇 吴祥珂 刘希军 三元合 张晓晨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5,共13页
桂东北平乐县位于华南地区的南侧,南岭成矿带的西段,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利用LA-ICP-MS法对桂东北平乐县沙子煌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合前人资料得到沙子煌斑岩的侵位年龄晚于163Ma。结合已有对华南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 桂东北平乐县位于华南地区的南侧,南岭成矿带的西段,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利用LA-ICP-MS法对桂东北平乐县沙子煌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合前人资料得到沙子煌斑岩的侵位年龄晚于163Ma。结合已有对华南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认为桂东北平乐县沙子煌斑岩为燕山早期的产物,与华南中-晚侏罗世形成的大量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同一次岩浆热事件;华南在中-晚侏罗世仍为伸展状态;对沙子煌斑岩的锆石进行Hf同位素分析显示,其εHf(t)值范围为-29.55~12.81、TDM2值为3.95~1.00Ga,研究区很可能存在古太古代-古元古代的隐藏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中-晚侏罗世 桂东北
下载PDF
晚清民国以来桂东北地区打油茶习俗探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咸明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4期96-100,共5页
油茶是将茶叶、生姜、猪脂等捣烂再加盐和水煮沸之后茶汤的称谓,是生活在广西桂东北地区侗、瑶、苗、壮等民族群众喜爱的日常饮食。打油茶是桂东北地区各族民众日常交往和待客的主要方式。打油茶及油茶礼仪反映了中华传统茶文化在民族... 油茶是将茶叶、生姜、猪脂等捣烂再加盐和水煮沸之后茶汤的称谓,是生活在广西桂东北地区侗、瑶、苗、壮等民族群众喜爱的日常饮食。打油茶是桂东北地区各族民众日常交往和待客的主要方式。打油茶及油茶礼仪反映了中华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独特传承和演变情况,构成桂东北地区油茶文化的主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东北地区 油茶 饮食文化 民族交往
下载PDF
桂东北丘陵低山区罗汉果资源现状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楼兴甫 《经济林研究》 1990年第1期29-34,共6页
桂东北丘陵低山区很适宜罗汉果的生态要求,很有开发利用前途。本区的永福县和临桂县为世界罗汉果起源中心。但是,由于在生产中缺乏科学性,经营方法不当,引起资源破坏,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变坏等不良后果,直接阻碍罗汉果生产的发展。... 桂东北丘陵低山区很适宜罗汉果的生态要求,很有开发利用前途。本区的永福县和临桂县为世界罗汉果起源中心。但是,由于在生产中缺乏科学性,经营方法不当,引起资源破坏,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变坏等不良后果,直接阻碍罗汉果生产的发展。为了发挥优势,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本文提出了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种植和经营以及加工等方面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罗汉果 现状评价 开发利用 资源
下载PDF
流域与邑界——区域社会史视角下桂东北瑶壮家屋的遗产阐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晓梅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5期61-75,共15页
在西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地区,家屋既因族群交往交流而逐渐“交融”,也受到国家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影响。家屋变迁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横、纵两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文章聚焦桂东北金江河流域、曾经分属两邑的瑶、... 在西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地区,家屋既因族群交往交流而逐渐“交融”,也受到国家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影响。家屋变迁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横、纵两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文章聚焦桂东北金江河流域、曾经分属两邑的瑶、壮家屋,在区域社会史的脉络中,梳理各个历史阶段二者在楼居形式与房间排布的变迁过程,探索多维度分析手段对于遗产价值阐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史 桂东北 瑶族 壮族 家屋 遗产阐释
下载PDF
桂东北氧化锰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15
作者 杨拓 叶有乐 李荣志 《矿产与地质》 2015年第5期597-601,共5页
文章通过介绍桂东北地区锰帽型氧化锰矿的成矿特征,对氧化锰矿床的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及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该区锰矿床的产出受气候、层位、岩性、褶皱及地形等因素的控制,探采前景较好,以供资源开发和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 氧化锰矿 成矿特征 找矿潜力 桂东北
下载PDF
楚尾粤头:桂东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形成机制
16
作者 范玉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桂东北地区与湘南毗邻,地处湘桂走廊南端,是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原移民南下的第一站,加上历史政区沿革上长期同属一个高层政区,导致桂东北文化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色彩。其具体表现既有以湘山寺为中心的寿佛信仰圈的形成... 桂东北地区与湘南毗邻,地处湘桂走廊南端,是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原移民南下的第一站,加上历史政区沿革上长期同属一个高层政区,导致桂东北文化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色彩。其具体表现既有以湘山寺为中心的寿佛信仰圈的形成,也有祁剧对桂剧的影响,桂北土话和桂林官话在语言特色上与湘南地区的高度接近,更将桂东北与湘南地区纳入一个文化圈,从而赋予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桂东北 湖湘文化
下载PDF
桂东北苗儿山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田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珂 陈琪 +3 位作者 吴昆明 黄宏业 谢飞 张宇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540-552,共13页
桂东北苗儿山铀矿田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区,在近几十年内勘查与研究过程中已取得较好的成果。然而,对于该地区的花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认识仍然较为薄弱。在系统搜集、综合分析矿区基础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桂东北苗儿山铀矿田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区,在近几十年内勘查与研究过程中已取得较好的成果。然而,对于该地区的花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认识仍然较为薄弱。在系统搜集、综合分析矿区基础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控矿构造、岩石学、矿物学、热液蚀变、含铀矿物组合类型等方面研究苗儿山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结果表明,苗儿山地区铀矿田主要受北北东方向的断裂及次级断裂控制,断裂越发育的地方,铀矿化越明显。豆乍山和张家是主要的产铀地,岩体呈现出高硅、高钾偏碱、强过铝质以及演化程度高等特征。其中黑云母、锆石不仅是苗儿山地区花岗岩有效的产铀特征矿物,同时还指示了其低氧逸度(-16~-17)的有利产铀条件。苗儿山铀矿田围岩蚀变和铀矿物组合类型多样: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铀矿物组合以铀-赤铁矿型、铀-黄铁矿型、铀-玉髓型、铀-萤石型为主。在燕山晚期华南陆壳拉张背景下,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组成的矿化剂促使产铀岩体中的铀得以活化和萃取。上升的含矿热液在合适的温度、压力、pH、围岩蚀变、容矿空间等条件下沉淀形成了沙子江、向阳坪、张家、红桥等一系列铀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型铀矿田 成矿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苗儿山 桂东北
下载PDF
桂东北越城岭—苗儿山地区印支期成矿作用:油麻岭和界牌矿区成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48
18
作者 程顺波 付建明 +4 位作者 马丽艳 蒋桂新 陈希清 卢友月 童喜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9-1201,共13页
油麻岭和界牌矿床是越城岭—苗儿山地区两个钨多金属矿床,规模均达到中型,主要矿体均产在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矽卡岩和破碎带中。本研究利用LA-MC-ICP-MS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对油麻岭矿化花岗岩和界牌内接触带花岗岩中的锆... 油麻岭和界牌矿床是越城岭—苗儿山地区两个钨多金属矿床,规模均达到中型,主要矿体均产在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矽卡岩和破碎带中。本研究利用LA-MC-ICP-MS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对油麻岭矿化花岗岩和界牌内接触带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Th-Pb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油麻岭矿化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20±1)Ma(MSWD=0.035),界牌内接触带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5±1)Ma(MSWD=0.055),间接指示越城岭—苗儿山地区存在印支期成矿作用。油麻岭花岗岩样品εHf(t)值在-2.47^-6.67,界牌花岗岩样品εHf(t)值在-3.52^-6.79,表明这两个矿区花岗岩都是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与南岭地区其他成钨花岗岩比较,两者源区均具有高εHf(t)值特征,可能是较多εHf(t)值>0的新元古代新生岛弧地壳组分加入引起的。本文获得及前人发表的印支期同位素年龄表明,桂北地区经历了较强的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今后应注意区内印支期花岗岩出露区的勘查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 成矿花岗岩 LA-MC-ICP-MS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桂东北
下载PDF
桂东北均洞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爱洋 时毓 +3 位作者 刘希军 赵增霞 刘明辉 黄椿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5-239,共15页
均洞花岗岩体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部,对揭示桂东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岩石组合为石英黑云母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岩。文章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均洞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23~430 Ma,为加里东期造山作... 均洞花岗岩体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部,对揭示桂东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岩石组合为石英黑云母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岩。文章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均洞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23~430 Ma,为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均洞岩体的SiO;含量较低(55.47~62.95 wt%);其中一个样品属于钾玄岩系列,其余均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为0.70~1.18,样品为准铝质或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Sr、P、Ti)。结合邻区壳幔混合特征及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均洞花岗岩体岩浆源岩具有多样性,可能存在不同来源的岩浆混合作用,为陆内碰撞造山后伴随软流圈的高温上涌,导致部分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后,随着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母岩浆,后经历不同程度的分异演化最终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洞花岗岩体 加里东期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构造环境 桂东北
下载PDF
桂东北泥盆纪金子岭钨矿白云母Ar-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艺婷 李晓峰 肖荣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9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广西金子岭钨矿位于桂北越城岭-苗儿山复式岩基的东侧。该地区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可以说是华南地区地质演化的缩影。前人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加里东期(奥陶纪、志留纪)、印支期(三叠纪)和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及... 广西金子岭钨矿位于桂北越城岭-苗儿山复式岩基的东侧。该地区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可以说是华南地区地质演化的缩影。前人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加里东期(奥陶纪、志留纪)、印支期(三叠纪)和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但是否存在海西期岩浆活动及其有关的成矿一直没有得到证实。金子岭钨矿主要产于细粒二长花岗岩与奥陶系白洞组灰岩的接触带及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发育大量的电气石+石英+白云母集合体,这些集合体是岩浆阶段向热液阶段转换过程的产物。实验选择与白钨矿密切共生的电气石石英集合体中的白云母进行Ar-Ar年代学测试。采用加权平均得到其坪年龄为372.34±2.82 Ma(MSWD=6.17),线性回归计算其等时线年龄为368.47±7.09Ma(MSWD=5.59)。结果表明,金子岭钨矿形成于晚泥盆世,是海西期岩浆-热液活动的结果。从已有的越城岭-苗儿山地区与钨矿有关的成岩成矿时代来看,该地区钨的成矿在时代上是连续的,而不同于华南南岭地区钨集中成矿的特点。南岭地区是否存在海西期花岗岩的成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子岭钨矿床 白云母Ar-Ar年龄 海西期 桂东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