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被引量:5
1
作者 胡瑞金 刘秦玉 +2 位作者 王启 J.Stuart GODFREY 孟祥凤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20-229,共10页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upper 1000 m)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re studied, based on a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MOM2) with an integration of 10 years ...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upper 1000 m)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re studied, based on a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MOM2) with an integration of 10 years (1987-1996). It is shown that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has a prominent seasonal reversal characteristic. In winter, the flow is northward in the upper layer and returns southward at great depth. In summer, the deep northward inflow upwells north of the equator and returns southward in the Ekman layer. In the annual mean, the northward inflow returns through two branches: one is a southward flow in the Ekman layer, the other is a flow that sinks near 10°N and returns southward between 500 m and 1000 m. There is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with a stronger (weaker) one in 1989 (1991) and with a period of about four year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s intimately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northern indian ocea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wind stress circulation index
下载PDF
Climatology, trend of aerosol-cloud parameters and their correlation over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2
作者 Harshbardhan Kumar Shani Tiwar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73-186,共14页
Aeroso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exert indirect impact on climate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microphys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clouds that in turn perturb the precipitation patte... Aeroso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exert indirect impact on climate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microphys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clouds that in turn perturb the precipitation pattern.Thus,the long term quantification of changes in aerosol and clou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both temporal as well as spatial scale will provide a crucial information for the better assessment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In present study,18 years(2003-2020)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derived aerosol-cloud dataset over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NIO)were analysed to assess climatology and trend of aerosol,clou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rrelation.We found a strong heterogeneity i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aerosol and cloud parameters over the NIO that are more prominent for the coastal region.The climatological mean of aerosol loading is found high(AOD≥0.5)over the outflow region along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low(AOD≤0.2)over the northern equatorial open ocean.The climatological mean of cloud properties shows dominance of optically thicker deep convective(CTP<600 hPa and CTT<260 K)clouds over the southern Bay of Bengal(BoB)and thinner shallow(CTP>700 hPa and CTT>273 K)over the northwestern Arabian Sea(AS).Similarly,bigger effective radii(>17µm)observed along the equatorial open ocean whereas smaller CER(<17µm)were found over Indian sub-continental coastline and western AS.Further,trend analysis reveals an increasing pattern in AOD(0.002 yr^(-1)),CER(0.051µm yr^(-1)),LWP(0.033 gm^(-2) yr^(-1))and CF(0.002 yr^(-1))while COD,CTT and CTP show negative trend in order of-0.005 yr^(-1),-0.094 K yr^(-1) and-1.160 hPa yr^(-1),respectively.We also perform similar analysis for seven sub-region of interest(R1 to R7)across the NIO and results show a decreasing pattern in AOD(-0.001 yr^(-1))at R4 against maximum mean AOD(0.44±0.03).However,coastal sub-regions R1 and R5 illustrate maximum increase in aerosol loading(>0.003 yr^(-1))suggest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sub-continental outflow over the regions.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cloud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AOD shows a positive slope for CER(0.14)and CF(0.48)and a negative for COD(-0.19),LWP(-0.18),CTT(-0.37),CTP(-0.41).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in-dep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aerosol-cloud characteristics for a long term scale over NIO and could be useful in regional aerosol-cloud interaction induced climate forcing esti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Cloud properties northern indian ocean CLIMATOLOGY TREND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Comparisons of surface Ch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April 2011
3
作者 YI Rong KE Zhi-xin +6 位作者 SONG Xing-yu SHEN Ping-ping WANG Sheng-fu FAN Yan-zhi HUANG Liang-min TAN Ye-hui LI Gang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O) duringApril 5-16 of 2011. The in situ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along the three transects, while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phytoplankton estimated from 14C incorporation displayed no simplevariation with latitude.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in the IO wat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JS water. Highersalinity and lower conten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silicate (SiO3^2-) characterized the IO water as comparedto the SCS or JS water, and the PO4^3- content was lower in the IO water than in the SCS or JS water in most cases. Our results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DIN and SiO3^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xation PHYTOPLANKTO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eastern indian ocean
下载PDF
Respons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to air-sea heat fluxes over the Indian Ocean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锦年 左涛 王宏娜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974-979,共6页
We objectively define the onset dat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fter having evaluated previous studies and considered various factors. Then,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S s... We objectively define the onset dat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fter having evaluated previous studies and considered various factors. Then,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are analyzed. In addition, we calculate air-sea heat fluxes over the Indian Ocean using the advanced method of CORARE3.0, based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onset variation cycle has remarkabl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with cycles of 16 a and 28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air-sea heat fluxes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SCS summer monsoon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remarkable la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This resul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on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onset process of this monsoon and its predic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is obtained to predict the onset date of the monsoon in 2011 and 2012. The forecast is that the onset date of 2011 will be normal or 1 pentad earlier than the normal year, while the onset date in 2012 will be 1-2 pentads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northern indian ocean air-sea heat fluxes prediction
下载PDF
基于MASNUM海浪预报系统的北印度洋波浪特征模拟与预报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永增 孙玉娟 +2 位作者 王关锁 滕涌 乔方利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共9页
基于MASNUM海浪数值预报系统的全球10 a后报数据库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区域波浪分布特征。由于该地区受季风控制显著,夏季波浪大于冬季;在空间分布上,西部比东部风大、浪大,在亚丁湾、索马里外海波浪最大。基于Janson-1卫星高度计有效... 基于MASNUM海浪数值预报系统的全球10 a后报数据库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区域波浪分布特征。由于该地区受季风控制显著,夏季波浪大于冬季;在空间分布上,西部比东部风大、浪大,在亚丁湾、索马里外海波浪最大。基于Janson-1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观测资料,对MASNUM海浪预报系统的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波高均方根误差在0.5 m左右,短期的24 h预报效果好于48 h和72 h,冬季好于夏季。另外,对预报误差进行了相应的概率分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NUM海浪预报系统 北印度洋 Janson-1卫星资料
下载PDF
北印度洋的经向热输送与热收支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胡瑞金 刘秦玉 孟祥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3-369,共7页
探讨赤道以北印度洋的热量收支及变化机制。根据积分10年(1987~1996)的全球海洋模式(MOM 2 )资料,利用积分形式的热量平衡方程,系统地研究了北印度洋的经向热输送和热量收支的季节与年际变化。主要结论为:在季节尺度上,越赤道的经向热... 探讨赤道以北印度洋的热量收支及变化机制。根据积分10年(1987~1996)的全球海洋模式(MOM 2 )资料,利用积分形式的热量平衡方程,系统地研究了北印度洋的经向热输送和热量收支的季节与年际变化。主要结论为:在季节尺度上,越赤道的经向热输送和赤道以北印度洋热含量变化有年循环特征,而海面净热通量呈现半年周期变化特点;在年际尺度上,热含量的变化主要由经向热输送的变化引起,其它项的影响较小;经向热输送集中在上5 0 0m ,尤其在15 0m以上;在总的经向热输送中,经向翻转环流的贡献起主要作用,涡动项的贡献比较小;某一纬度上经向热输送异常以及此纬度以北印度洋总的海面净热通量异常与此纬度上纬向积分的纬向风应力异常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还分析了10°N阿拉伯海和10°N孟加拉湾的经向热输送与越赤道的经向热输送的关系,以及海面净热通量各分量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向热输送 热收支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北印度洋
下载PDF
北印度洋越赤道经向翻转环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胡瑞金 刘秦玉 武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702,共6页
利用50a(1950~1999)的SODA资料对北印度洋(7°S以北)越赤道的经向翻转环流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年平均而言,上层向北的入流在越过赤道后最终通过Ekman层向南返回构成环流圈;在赤道附近的混合层,表层存在与Ekman流相... 利用50a(1950~1999)的SODA资料对北印度洋(7°S以北)越赤道的经向翻转环流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年平均而言,上层向北的入流在越过赤道后最终通过Ekman层向南返回构成环流圈;在赤道附近的混合层,表层存在与Ekman流相反的流动.向北的入流主要通过西边界流实现,深度可达500m,向南的流动在西部较强.此环流有很明显的年际变化,周期约为4a;它的变化与海面风应力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提出了反映此环流年际变化的2个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经向翻转环流 年际变化 风应力 环流指数
下载PDF
一个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其热输送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方华 李薇 +1 位作者 刘海龙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6,共13页
对比两个同化资料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考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ICOM(LASG/IAP Climate ... 对比两个同化资料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考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ICOM(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热输送的气候态。LICOM能抓住北印度洋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的年平均越赤道热输送为-0.24 PW(1 PW=1015W),较之以往的数值模式结果更接近观测和同化资料。与同化资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季节变化强度,北半球夏季在赤道以南偏弱0.5 PW,这与模式夏季的纬向风应力偏弱,热输送中的大项Ekman热输送模拟偏弱,从而模拟的经圈翻转环流较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模式 北印度洋 经向热输送 翻转环流 纬向风
下载PDF
2020年江淮流域超强梅雨年际异常的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俊虎 张涵 +2 位作者 左金清 熊开国 陈丽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3-1450,共18页
利用观测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20年江淮流域6~7月超强梅雨年际异常的环流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20年梅雨期长度和江淮流域总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第一位,超强梅雨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异常偏强... 利用观测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20年江淮流域6~7月超强梅雨年际异常的环流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20年梅雨期长度和江淮流域总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第一位,超强梅雨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异常偏强和异常西伸有关,WNPAC为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的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2)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一次弱的中部型El Ni?o事件,本次事件持续时间短、强度偏弱,不足以激发和维持2020年梅雨期异常偏强的WNPAC,而春、夏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持续偏暖是WNPAC异常偏强和西伸的主要驱动因子;(3)热带印度洋暖海温在其东部的西太平洋激发出大气Kelvin波响应,造成了纬向风变化的不均匀分布,通过埃克曼抽吸,抑制了局地对流活动,驱动了WNPAC的生成;而热带北大西洋暖海温则引起局地对流活动增强,导致热带北大西洋上空上升运动和热带中部太平洋下沉运动增强,在西北太平洋上空激发异常的低空反气旋;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暖海温对2020年6~7月WNPAC异常偏强均有显著的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梅雨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El Ni?o 热带印度洋 热带北大西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印度洋地区的均衡大地水准面异常和岩石圈构造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胜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67-378,共12页
本文研究了青藏—北印度洋地区的均衡大地水准面异常和岩石圈构造特点.讨论了印度,青藏碰撞的俯冲机制及青藏高原隆起的成因问题。由Airy和Pratt两种均衡模型能得到可以比较的大地水准面异量级,在大陆区域更相接近.用180阶减20阶大地水... 本文研究了青藏—北印度洋地区的均衡大地水准面异常和岩石圈构造特点.讨论了印度,青藏碰撞的俯冲机制及青藏高原隆起的成因问题。由Airy和Pratt两种均衡模型能得到可以比较的大地水准面异量级,在大陆区域更相接近.用180阶减20阶大地水准面同异常反演出的地壳密度分布.呈南北向正负交替和东西展布的波状特征.表明与岩石圈物质水平运动的挤压—松弛(或拉伸)作用有关.在此水平运动背景上,Airy型补偿原理可被重新描述为正、负垂直密度矩相抵销.岩石圈厚度由洋向陆从60km左右增加到青藏高原中部约110—130km。局部达140km.喜马拉雅带是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异常的转换过渡带、其碰撞机制显俯冲—逆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水准面 岩石圈 构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北印度洋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旭东 黄慧文 +3 位作者 孙跃东 李牛 胡钰 冯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89,共8页
冷泉是继洋中脊热液之后,在海底发现的又一种流体渗漏类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地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北印度洋欧亚大陆边缘构造活跃,印度东西两侧发育巨厚沉积层,极易孕育冷泉活动。目前,已在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海底观... 冷泉是继洋中脊热液之后,在海底发现的又一种流体渗漏类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地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北印度洋欧亚大陆边缘构造活跃,印度东西两侧发育巨厚沉积层,极易孕育冷泉活动。目前,已在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海底观测到多处活动冷泉,对它们的研究为深入了解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的资源环境效应打开了新的窗口。文章以北印度洋典型冷泉区——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为例,综述了该区海底冷泉流体来源、相关沉积环境和触发机制,着重阐述了:1)莫克兰地区最小含氧带内外冷泉活动的沉积记录和地震触发冷泉的机制及环境响应;2)孟加拉湾地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在碳酸盐岩中的记录。进一步指出了北印度洋海底冷泉活动研究中遇到的挑战和未来工作中需给予重视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冷泉活动 地质记录 莫克兰 孟加拉湾
下载PDF
1990-201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统计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梅 林卉娇 +1 位作者 徐建军 徐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51-59,共9页
【目的】探讨北印度洋1990-2018年(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强度变化以及生命期变化等特征。【方法】利用印度气象局(Indi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1990-2018年热带气旋资料,对29 a来发生在北印... 【目的】探讨北印度洋1990-2018年(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强度变化以及生命期变化等特征。【方法】利用印度气象局(Indi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1990-2018年热带气旋资料,对29 a来发生在北印度洋共255个热带气旋进行统计。【结果与结论】(1)非常强烈气旋风暴(64~119kt)和超级气旋风暴(≥120 kt)主要生成在孟加拉湾海域的中东部和阿拉伯海海域的中部海域;气旋风暴(34~47 kt)和强气旋风暴(48~63 kt)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海域的西部海域和阿拉伯海海域的东部海域;低压区(≤16 kt)、低压(17~27 kt)、强低压(28~33 kt)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海域的西部和北部海域。一般发生在低纬度的热带气旋西行路径偏多,而高纬度易发生转向。(2)北印度洋热带气旋频数呈现增加趋势,其中8~11 a周期振荡显著(P <0.1)。(3)各强度等级中,仅热带低压个数呈现显著都增加趋势(P <0.1),这可能是热带气旋的年平均最大风呈现显著减弱趋势(P <0.1)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热带气旋 强度 生命期 周期
下载PDF
北印度洋障碍层厚度气候态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颖 严幼芳 凌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108,共11页
基于2004—2018年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浮标观测的温度、盐度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印度洋(40°—105°E,5°S—25°N)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2004—2018年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浮标观测的温度、盐度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印度洋(40°—105°E,5°S—25°N)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印度洋的东部常年存在障碍层,而西部障碍层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较厚的障碍层出现在阿拉伯海东南部(67°—75°E,3°—12°N)、孟加拉湾(82°—93°E,11°—20°N)和赤道东印度洋(81°—102°E,4°S—3°N)。阿拉伯海东南部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以年变化为主,且呈同位相变化,均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赤道东印度洋区域则主要呈现半年周期变化,在夏季和冬季各出现一次峰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主要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影响,混合层深度变化对障碍层厚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阿拉伯海障碍层厚度同时受等温层深度变化和混合层深度变化影响,其中等温层深度变化对其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障碍层厚度 等温层 混合层
下载PDF
北印度洋—南海表层水体中浮游动物胶体虫(放射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及其季节变化
14
作者 程夏雯 张兰兰 +2 位作者 邱卓雅 向荣 常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12,共16页
具有共生体的浮游动物胶体虫在寡营养海域的有机碳循环和硅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胶体虫的研究较为薄弱。文章利用走航式采样和虎红染色方法,首次揭示了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跨多个海域表层水中胶体虫的物种多样性、... 具有共生体的浮游动物胶体虫在寡营养海域的有机碳循环和硅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胶体虫的研究较为薄弱。文章利用走航式采样和虎红染色方法,首次揭示了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跨多个海域表层水中胶体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及其季节变化。研究海区胶体虫的物种数非常丰富,春季17种、冬季高达27种;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的多样性在春季普遍低于南海、但在冬季则高于南海,表明北印度洋—南海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地理分布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胶体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也存在生物地理上的差异、且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如胶球虫科(Collosphaeridae)在春冬季均具绝对优势、球虫科(Sphaerozoidae)只在冬季显著增加;春季和冬季的优势种组成也有不同,表明表层水体中胶体虫的群落组成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东亚季风影响下表层水混合增强,导致属种组成发生显著变化,进而表现出季节变化是控制研究海区胶体虫群落结构的主因。胶体虫的丰度则与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马六甲海峡至巽他陆架春、冬季均较低,南海次之,北印度洋春、冬季都相对较高,反映出其对特定海洋环境的适应性,推测大尺度下区域的影响要高于季风变化的控制。可见,胶体虫的物种多样性和绝对丰度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生态环境信号,为今后利用胶体虫替代指标进行古海洋和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的观测数据和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胶体虫 北印度洋—南海断面 物种多样性 生物地理 季节变化
下载PDF
2009–2018年北印度洋海浪有效波高模拟数据集
15
作者 庄居城 杨少波 +1 位作者 李醒飞 郑崇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4期155-165,共11页
波浪能是清洁能源中的佼佼者,也是海洋中最富集的能源。本文借助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风场的再分析数据展开研究,通过WAVEWATCH-Ⅲ模式对有效波高逐3 h输出并处理,获取了北印度洋2009–2018年海浪近十年的有效波高数据,在浅水和深水、... 波浪能是清洁能源中的佼佼者,也是海洋中最富集的能源。本文借助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风场的再分析数据展开研究,通过WAVEWATCH-Ⅲ模式对有效波高逐3 h输出并处理,获取了北印度洋2009–2018年海浪近十年的有效波高数据,在浅水和深水、一般和特殊条件下验证数据有效性的同时,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获取途径。本数据的共享有利于数据被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为有需要的科研工作者们提供帮助,也为海洋能源的研究及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WW3 有效波高 波浪数据集
下载PDF
北印度洋半日潮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荣强 魏泽勋 +2 位作者 高秀敏 徐晓庆 滕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2-573,共12页
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模型,建立北印度洋海域(31°~102°E,16°S^31°N)的M2和S2分潮潮波数值模式,研究北印度洋半日潮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对底摩擦系数进行数值试验,利用代价函数梯度下降... 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模型,建立北印度洋海域(31°~102°E,16°S^31°N)的M2和S2分潮潮波数值模式,研究北印度洋半日潮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对底摩擦系数进行数值试验,利用代价函数梯度下降法,得到分潮调和常数向量均方根偏差(RMSE)的变化曲线,逼近并确定最优的底摩擦系数。将采用该系数的模拟结果与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交叉点的调和常数数据、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及部分文献中的验潮站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一致性较好。其中对比卫星数据的振幅偏差为2~4 cm、迟角偏差为7°~8°,与验潮站数据的振幅偏差为3~6 cm、迟角偏差为8°~9°。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北印度洋海域M2和S2分潮潮波传播特征和潮流椭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M2分潮潮波在阿拉伯海南部有1个无潮点,在波斯湾内有2个无潮点,最大振幅超过80 cm;潮流在西北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中部大多为顺时针旋转,其余海域大多为逆时针旋转;流速在阿拉伯海东北部、安达曼海、波斯湾和孟加拉湾北部较大,最大流速为160 cm/s,其他海域较小。S2分潮的潮波传播特征、无潮点的位置和潮流椭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都与M2分潮类似,但潮波振幅和潮流流速等都相对M2分潮较小。研究完善了北印度洋海域2个主要半日分潮M2和S2的整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潮汐潮流 Chezy型摩擦关系 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
下载PDF
El Ni?o衰退年印度洋海盆模态对印度夏季季风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梁宏 郑小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共11页
采用全印度陆地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资料以及Had ISST资料集的SST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 采用全印度陆地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资料以及Had ISST资料集的SST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及印度洋海盆模态(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对印度夏季季风降水的影响,指出厄尔尼诺衰退年印度夏季降水在反对称模态和北印度洋二次增暖共同的作用下表现出初夏减少晚夏增加的特点。通过观测分析发现,厄尔尼诺在其发展年和衰退年对印度夏季季风降水的影响截然不同。在发展年,中东太平洋的异常增暖引起Walker环流的改变,印度洋区域的下沉气流抑制印度大陆降水。在衰退年,厄尔尼诺对印度洋进行"充电",产生印度洋海盆增暖模态。在这个过程中,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引起衰退年的印度降水有初夏减少晚夏增加的特点。其中春季印度洋的反对称风场(赤道以北为东北风异常,赤道以南为西北风异常)对印度夏季风有一定的减弱作用,这种异常环流减弱了初夏印度降水。同时反对称风场会造成在夏季北印度洋的二次增暖,又会促进了晚夏降水的异常增加。通过水汽输运通量的诊断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海盆模态对印度夏季降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夏季降水 印度洋海盆模态 反对称模态 北印度洋二次增暖 ENSO
下载PDF
北印度洋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18
作者 苗波 韩树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0,共11页
根据月平均热通量(TropFlux)资料,使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倾向估计以及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标记5个特征海区,以反映北印度洋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冬季阿拉伯海失热区比孟加拉湾失热区失热多;夏季只有亚丁... 根据月平均热通量(TropFlux)资料,使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倾向估计以及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标记5个特征海区,以反映北印度洋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冬季阿拉伯海失热区比孟加拉湾失热区失热多;夏季只有亚丁湾海域失热,斯科特拉区得热量值和赤道区相当。北印度洋净热通量季节分布呈现春季峰值大于秋季的双峰分布。近些年来,阿拉伯海和亚丁湾海域失热减小,孟加拉湾失热增多,赤道得热有下降的趋势。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亚丁湾失热区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由潜热和感热决定,亚丁湾夏季失热还与长波辐射有关。冬季净热通量异常场分解出3个独立模态,累计贡献率可达53.87%,第一模态为主模态,阿拉伯海失热区失热减少、孟加拉湾失热区失热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净热通量异常场前3个模态的累计贡献率为57.42%,第一模态为主模态,北印度洋全场一致性得热,且以热带印度洋西部为最强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净热通量 热通量 经验正交分解(EOF) 阿拉伯海 孟加拉湾
下载PDF
不同捕捞方式下印度洋北部鸢乌贼渔场时空分布差异 被引量:4
19
作者 温利红 张衡 +1 位作者 方舟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9-1089,共11页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产统计资料,对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3种捕捞方式的鸢乌贼作业次数、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产统计资料,对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3种捕捞方式的鸢乌贼作业次数、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对3种捕捞方式的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年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7、2018和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产量分别为28347、68535和180094t,产量逐年上升。从年间变化来看,CPUE波动较大;从月间变化来看,各月产量与CPUE的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3种捕捞方式各月产量重心呈现逆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东向西移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灯光敷网分为5类,灯光罩网分为4类,鱿钓分为6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12.5°N~14.5°N,58°E~60°E和16°N~18°N,61.5°E~63°E海域内。以时间和空间为影响因素,对不同经度间海域分析发现,CPUE在不同时间、空间上有明显差异;而不同捕捞方式也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加强时间序列的样本采集工作,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分析鸢乌贼渔场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本原因,为后续合理开发该渔业和建立相关渔情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北部 鸢乌贼 捕捞方式 中心渔场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印度洋北部鸢乌贼CPUE标准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温利红 张衡 +1 位作者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97,共9页
本研究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3种捕捞方式(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光合有效辐射、风... 本研究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3种捕捞方式(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和流速),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找出主要影响因子,并以广义可加性模型(GAM)找出因子变化规律并进行CPUE标准化研究。结果表明:GLM模型分析得出,年、月、纬度、海表温度、风速、流速以及作业方式因子均为显著性变量,对CPUE的影响较大。将上述的显著性影响因子加入GAM模型,根据AIC准则,包含这7个因子的GAM模型的AIC值最小为最优模型,对CPUE的总偏差解释为21.6%,其中作业方式对CPUE的影响最大,解释了5.6%的总偏差,随后依次是年、纬度、月、海表温度、流速、风速。名义CPUE与标准化CPUE年间变化趋势一致,且月间变化趋势整体较为相似。研究表明,基于GLM模型和GAM模型标准化的CPUE能够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印度洋鸢乌贼资源密度的变化情况,其中作业方式、海表温度、流速和风速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密度影响较大。因此在后续的渔情预报研究中,可以将这些因子综合考虑进渔情预报模型中,以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环境因子 CPUE标准化 印度洋北部 作业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