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of Main Contamina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idal Flats in the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Zhijie LI Peiying +2 位作者 ZHANG Xiaolong LI Ping XU Yuanq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5期842-850,共9页
Twenty-nine samples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idal flats in the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for grain size, heavy metal(Hg, Cu, Pb, Zn, Cd, and Cr), and oil pollution analyses.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Twenty-nine samples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idal flats in the Norther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for grain size, heavy metal(Hg, Cu, Pb, Zn, Cd, and Cr), and oil pollution analyses.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Igeo)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introduced to evaluate sediment quality and source of contaminants.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Hg, Cu, Pb, Zn, Cd, Cr, and oil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0.033, 17.756, 19.121, 55.700, 0.291, 59.563, and 14.213 μg g-1, respectively. The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the old delta lobe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bandoned delta lobe; however, the opposite was observed for oil pollution. The Igeo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good condition.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levels show a descending order: Cd> Hg> Cr> Cu> Zn> Pb, Cd being the main pollutant. The contamination level for in the study area is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ose for China's other tidal flats. Heavy metal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natural sources of rock weathering and erosion, partly influenced b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discharge. However, oil pollution is mainly from runoff input, motorized fishing boat sewage, and oil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污染物来源 山东省 沉积物分布 滩涂 重金属污染 废弃三角洲 地质累积指数
下载PD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Music in Northern Shandong
2
作者 ChaoYing XI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10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艺术特色 民间音乐 山东省 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 精神财富 发展历史 民歌
下载PDF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 vironmental changes from the Neolithic to Shang- Zhou dynasties in northern Shandong,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郭媛媛 莫多闻 +2 位作者 毛龙江 王守功 李水城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679-694,共16页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ttlement sites of six period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northern Shando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rcGIS program, and th...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ttlement sites of six period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northern Shando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rcGIS progra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proxy record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ree sections at the Shuangwangcheng site and the previous 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 and the sea level was relatively high during the period of 8000-5000 a BP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relatively flat (slope of 〈2°) areas at high elevation (20-300 m above sea level), such as diluvial tableland and alluvial plain. On the other hand, few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low-lying plain in the west of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at few people lived there during that period. This might be attributed to frequent flooding in the area. After 5000 years ago, the scope of human activity extended to the area close to the sea because the relatively colder and drier climate results in sea-level fall, meanwhile the low-lying plain in the west was occupied by the ancient people. The study area of 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ehistoric culture, the intensifi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early city-states. However, around 4000 a BP, the abrupt change in climate and the increase i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floods severely disrupted human activities, and eventually l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Yueshi culture.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gradually stabilized in a mild-dry state, which promoted the redevelopment and flourish of the Bronze Culture. The previous situation, which was characteristic of sparse human settlements due to freshwater shortage and unfitted conditions for sedentary agriculture, chang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northern coastal wetlands.Local residents effectively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toug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y producing sea-salt, which led to the rapid growth of human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sea-level change environmental change northern shandong
原文传递
The sea/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被引量:2
4
作者 Wang Sizhen and Song Xilong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Qingdao. China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Qingdao,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67-378,共12页
In this pape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are studied in two ways: one is the analysis of the observed wind dat... In this pape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are studied in two ways: one is the analysis of the observed wind data, and the other 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Firstly, the hour to hour wind data through the year 1984 at Longkou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Yantai Oceanographic Station are analysed through energy spectra and hodograph. It is revealed from the analysed result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sea/ land breeze in the area are notable in spring, summer and fall, especially in May. However, in winter the effects of sea / land breeze are not obvious. because the cold noitherly is prevailing. Secondly, a two-dimensional non- linear model of primitive equations is used to study the sea /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in May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consist basically with the analysed results of the observed sea / land breeze.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e sea /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is displayed, and a new undeersl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in that area is obtained. Lastly, numerical experiments about the effects of large scale wind and temperature fields upon the sea /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are per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ea/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area
下载PDF
鲁北地区慢性失眠人群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5
作者 李东阳 白玉 +1 位作者 郭澳 马文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55-360,共6页
目的 探讨鲁北地区慢性失眠人群肠道菌群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和失眠症之间的联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1月―7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慢性失眠患者3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健康受试者33例为对照。所有受试... 目的 探讨鲁北地区慢性失眠人群肠道菌群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和失眠症之间的联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1月―7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慢性失眠患者3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健康受试者33例为对照。所有受试者符合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两组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均使用无菌器械采集,利用DNA试剂盒从患者粪便中提取细菌DNA并对覆盖16S rDNA基因V3~V4区的多重扩增子文库进行PCR扩增。结果 (1)α多样性分析表明,慢性失眠人群的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β多样性分析表明,慢性失眠组的物种组成和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慢性失眠组中梭杆菌门、厚壁菌门等一些菌属的相对丰度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2)随机森林分析显示毛螺菌科为慢性失眠组和正常组差异最大的菌属。结论 鲁北地区慢性失眠人群存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毛螺菌科可能是失眠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地区 肠道菌群 慢性失眠 16S rDNA 随机森林分析
下载PDF
华北寒武纪苗岭世晚期δ^(13)C演化及生态环境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左景勋 朱学剑 +1 位作者 陈泳霖 翟文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9-302,共14页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势与三叶虫、牙形石、浮游植物的繁盛与萧条表现出一定的耦合关系。苗岭世晚期三叶虫大规模绝灭时期,δ^(13)C呈逐渐降低趋势,苗岭世末期新的三叶虫科大量出现时期,δ^(13)C呈上升趋势。另外,海平面升降对δ^(13)C演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海侵时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其δ^(13)C呈逐渐增大趋势,高水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δ^(13)C值,高水位晚期或海平面下降期沉积的碳酸盐岩的δ^(13)C呈逐渐下降趋势。海平面变化是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生物群落演化、碳同位素组成演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寒武纪苗岭世 生态环境 海平面升降 豫北和鲁西地区
下载PDF
鲁北现代洪水沉积物XRF元素扫描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7
作者 张宏亮 侯依林 +5 位作者 李华勇 李智慧 王倩 杨艺萍 许惟栋 于正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4,共10页
2018年8月山东北部弥河流域受台风暴雨影响发生洪涝灾害,通过对洪水淹没区考察,选择弥河及其支流丹河下游新鲜洪水沉积保存完好的地点,获取两根沉积物浅钻MH1、DH2(长度分别为21.5、21 cm,下段为现代土壤),对沉积岩芯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 2018年8月山东北部弥河流域受台风暴雨影响发生洪涝灾害,通过对洪水淹没区考察,选择弥河及其支流丹河下游新鲜洪水沉积保存完好的地点,获取两根沉积物浅钻MH1、DH2(长度分别为21.5、21 cm,下段为现代土壤),对沉积岩芯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XRF)元素连续扫描,结合粒度指标和其他研究成果,探讨现代洪水沉积物元素特征及其在古洪水事件识别中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Al、Ti、Si、Ca、Fe等元素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相互之间正相关关系显著,信号强度在细粒洪水沉积层出现峰值;Rb元素信号强度与粒度相关性弱,在钻孔中的变化较为稳定,仅在沉积界面处有所降低,可能与岩芯裂隙造成的实验偏差有关;Sr、Zr两种元素显著正相关,且信号强度在洪水沉积层较低。Zr/Rb和Rb/Sr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受控于粒度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对其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Zr/Rb与粒度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Rb/Sr则与粒度负相关关系显著,且在其他区域洪水地层研究中具有一致结论。Zr/Rb峰值和Rb/Sr谷值对应黏土质洪水沉积,Zr/Rb谷值和Rb/Sr峰值对应粒度粗组分高值的粉砂质洪水沉积,可在古洪水沉积识别中作为参照指标。本研究结果将为利用XRF技术识别古洪水沉积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沉积物 XRF岩芯扫描 RB/SR Zr/Rb 山东北部
下载PDF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在鲁北造成的震害情况及其烈度校订
8
作者 刁守中 王峰 李霞 《华南地震》 2023年第1期80-88,共9页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对山东省北部的惠民及德州地区建筑物造成破坏和人员伤亡,震后山东省组成现场联合考察队进行了震害调查。对当年的现场考察资料做了系统整理分析,使用惠民及德州地区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现场考察资料,补充相邻的河...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对山东省北部的惠民及德州地区建筑物造成破坏和人员伤亡,震后山东省组成现场联合考察队进行了震害调查。对当年的现场考察资料做了系统整理分析,使用惠民及德州地区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现场考察资料,补充相邻的河北省有关县(市)建筑物破坏资料,客观分析1976年唐山地震对鲁北造成的灾害情况,把该区地震烈度由原来的Ⅳ、Ⅴ度校订为Ⅵ度,Ⅵ度等震线大体沿肃宁—深县—德州—商河—黄河入海口一带分布,较原来Ⅵ度等震线(沿肃宁—沧州市—黄骅—渤海分布)向南移动约100 km,并对烈度及等震线修订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烈度 等震线 修订 鲁北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健康评价
9
作者 苏程程 韩青鹏 +2 位作者 张琦 单秀娟 李凡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是渤、黄海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或索饵场,对渤、黄海渔业资源补充和繁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2021年5—6月山东半岛北部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半...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是渤、黄海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或索饵场,对渤、黄海渔业资源补充和繁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2021年5—6月山东半岛北部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优势种、关键种和多样性,并以2011—2013年山东近海渔业生物健康状况为基准,评价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研究显示,2021年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春季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减少,优势种与重要种种类减少,均以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为主。优势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在渔获物中占比增加。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为无脊椎动物绝对优势种。群落关键种为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黄(Lophius litulon)、鳀、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21年春季渔业生物密度、鱼类密度和甲壳类密度健康指数均为健康状态,而头足类密度健康指数则处于亚健康状态。相比2011—2013年,多种经济种类密度有较大增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北部 渔业生物 关键种 健康评价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鲁北深部砂岩热储开发地质环境变形效应研究
10
作者 冯克印 贾超 +3 位作者 丁朋朋 魏茂杰 王明珠 韩建江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3期51-56,共6页
山东省深部砂岩热储资源丰富,热储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如果不注重深部热储的适度、有序开发,超出其临界量后可能会引发区域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环境问题,因而,研究深部砂岩热储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变形问题意... 山东省深部砂岩热储资源丰富,热储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如果不注重深部热储的适度、有序开发,超出其临界量后可能会引发区域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环境问题,因而,研究深部砂岩热储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变形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山东省鲁北典型深部砂岩热储区热储开采的地质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了开采量、开采层位等因素导致的热储层沉降量,分析了热储层沉降对该区地面总沉降的贡献。对深入认识鲁北地区深部砂岩热储的地质环境效应,合理开发深部热储资源提供借鉴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热储 地质环境 多场耦合 地面沉降 鲁北地区
下载PDF
从建筑形象看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性与互鉴性
11
作者 孟宪伟 《艺术探索》 2023年第2期62-87,共26页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 两汉时期,鲁南、苏北、皖北地区画像石风格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体现了画像石文化的区域性。但是各个地区画像石的题材和制作手法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制作具有互鉴性。画像石上的建筑形象可以为鲁南、苏北、皖北地区汉画像石风格的区域划分提供有力凭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鲁南 苏北 皖北 区域性 互鉴性
下载PDF
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土壤盐渍化环境质量及防治分区研究
12
作者 张红军 许艳 +5 位作者 王强 张太平 赵慧 王薇 张瑞华 王奎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95,103,共8页
【目的】研究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土壤盐渍化现状。【方法】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构造了隶属土壤环境条件、地下水环境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3个层面,盐渍土面积占比、土壤盐渍程度、土壤含盐量、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 【目的】研究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土壤盐渍化现状。【方法】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构造了隶属土壤环境条件、地下水环境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3个层面,盐渍土面积占比、土壤盐渍程度、土壤含盐量、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地形地貌与蒸降比8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区域进行了土壤盐渍化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结果】①将鲁北平原(黄河以北)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等、良好、中等、较差和差5个等级。②其中,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差区面积5277.49km^(2),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区面积6564.76km^(2),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中等区面积4383.79km^(2),良好区面积5995.52km^(2),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优等区面积4919.29km^(2)。针对不同的盐渍化环境质量条件。将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分区划分为3个防治区8个亚区。【结论】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和空间差异较大。本研究可为改善该地区土壤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该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平原 盐渍化 模糊综合评判法 土壤环境质量
下载PDF
山东北部晚商西周煮盐工艺流程研究
13
作者 付永敢 《盐业史研究》 2023年第4期22-32,共11页
文章在整体把握出土遗存的基础上整合科技分析、模拟实验、文献记载、民族志等方面的信息,分煮盐作坊建设、制卤、煮卤成盐三个环节系统研究了山东北部晚商西周时期的煮盐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盐灶、制卤系统等煮盐作坊核心设施的形制... 文章在整体把握出土遗存的基础上整合科技分析、模拟实验、文献记载、民族志等方面的信息,分煮盐作坊建设、制卤、煮卤成盐三个环节系统研究了山东北部晚商西周时期的煮盐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盐灶、制卤系统等煮盐作坊核心设施的形制以及建造与修葺方式,着重讨论了坑池—草木灰、沉淀沟等学界争议较大的几类遗存的性质与功能,认为煮盐作坊在坑池中制卤时用草木灰吸附杂质并提高卤度,再通过沉淀沟去除泥沙和草木灰,在煮卤成盐环节,采取了边添卤边取盐,以连续获取散盐的出盐手法。同时也对作坊建设、制卤和煮卤成盐环节的基本操作步骤做了具体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北部 晚商西周 煮盐 工艺流程
下载PDF
利用环境同位素信息识别鲁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丽芝 张光辉 +2 位作者 胡乃松 刘春华 刘中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522,共8页
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层位地下水中同位素2H、18O、3H的特征和水化学组成,利用同位素2H、18O和3H及水化学方法识别鲁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估算黄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数量,揭示黄河下游平原区的水文循环特征。研究结果... 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层位地下水中同位素2H、18O、3H的特征和水化学组成,利用同位素2H、18O和3H及水化学方法识别鲁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估算黄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数量,揭示黄河下游平原区的水文循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当地的大气降水和黄河水(包括引黄灌溉和黄河水渗漏),大气降水与黄河水所占的比例随距黄河的远近而变化。总补给量中,大气降水和黄河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86%和14%;深层地下水主要起源于古代大气降水,是在比现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入渗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平原 降水与黄河水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 补给特征
下载PDF
鲁北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潜山的发育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会喜 方旭庆 +4 位作者 李凌 林玉祥 刘华 李伟 吴智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60-1167,共8页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 通过对沾化凹陷东部主要断裂发育演化的特征和主要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伸展率分析,对该地区潜山发育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就潜山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东部潜山发育可以划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潜山发育前期,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潜山发育期,古近纪的潜山改造、定型期和新近纪—第四纪的潜山成藏期,断裂活动是本区潜山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沾化凹陷东部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该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关系,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凹陷的叠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中生代凸起和古近纪凸起的叠合部位不利于潜山成藏,往往形成潜山披覆背斜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 沾化凹陷 潜山 油气成藏 盆地演化 叠合关系
下载PDF
山东北部全新世的人地关系演变:以海岸变迁和海盐生产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青 朱继平 史本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9-596,共8页
根据先秦考古遗址地理分布的分析和郭井子贝壳堤的发掘和调查,复原了6.5—5.0kaB.P.,4.5—4.0kaB.P.和3.4—2.1kaB.P.的3条海岸线,它们大致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分布,年代自南向北逐渐年轻,揭示了山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侵... 根据先秦考古遗址地理分布的分析和郭井子贝壳堤的发掘和调查,复原了6.5—5.0kaB.P.,4.5—4.0kaB.P.和3.4—2.1kaB.P.的3条海岸线,它们大致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分布,年代自南向北逐渐年轻,揭示了山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侵和海退过程的主要环节,恢复了全新世海岸变迁的具体历程。对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盔形器内壁凝结物的XRF和XRD分析证明,本区沿海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应是制盐器具,而沿海盔形器密集分布区与6.5—5.0kaB.P.的海岸线基本重合,表明商周时期海盐生产地域应在6.5—5.0kaB.P.和3.4—2.1kaB.P.的两条海岸线之间。本区的海盐生产与海岸变迁密切相关,人类适应环境和开发资源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事海盐生产。在6.5—4.0kaB.P.,人类在滨海地带有了初步的海盐生产,开始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早尝试,在3.4—2.1kaB.P.,人类又开始开采地下卤水生产海盐,使现今海拔9-10m以下的广阔地区成为产盐区。本区内陆的山前平原地带则是海盐的主要消费区,也是产盐区所需粮食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供应区。这一分析对研究本区先秦时期的聚落功能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本区全新世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山东北部 海岸变迁 海盐生产 人地关系演变
下载PDF
鲁北小清河流域土壤中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庞绪贵 陈长峰 +3 位作者 李秀章 曹秀华 张英明 代杰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对鲁北小清河流域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分析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和分布规律,认为Se、Pb、Hg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与地表污染有关。通过对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和重金属... 对鲁北小清河流域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分析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和分布规律,认为Se、Pb、Hg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与地表污染有关。通过对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和重金属全量的研究,对区内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中除Mo、B、Mn出现大面积缺量区外,其他元素均在适量区以上,土壤质量良好,营养水平较高;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除Cr、Hg、Cd出现小范围的严重污染区外,其他元素未出现严重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但多因子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起始污染以上的面积已接近70%,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 小清河流域 元素有效态 土壤环境质量 污染因子
下载PDF
栉江珧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9
18
作者 邱盛尧 杨建敏 +6 位作者 张锡佳 曲学忠 王世信 张培超 宫向红 张申 张信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1,共4页
根据 1 994~ 1 998年采集的 85 1个样品研究 ,结果表明 :山东北部近海栉江珧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子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Ⅵ期。生殖腺周年内成熟一次 ,并存在形成、增殖、成熟和休止 4个... 根据 1 994~ 1 998年采集的 85 1个样品研究 ,结果表明 :山东北部近海栉江珧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子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Ⅵ期。生殖腺周年内成熟一次 ,并存在形成、增殖、成熟和休止 4个阶段。产卵期 6~ 8月 ,盛期在 7月上旬~ 8月中旬 ,性成熟年龄 1龄 ,性比 5 3.5 0∶46 .5 0 ,个体繁殖力 1 73.1 0~ 5 381 .5 9万粒 ,单位卵巢重繁殖力 2 84.41万粒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繁殖生物学 资源利用 贝类
下载PDF
鲁北新生代隐伏火山岩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韫华 代贤忠 刘继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3-52,T001,共11页
鲁北新生代隐伏火山岩可划分为3个喷发期6个亚期,9种火山岩岩石类型和同期侵入的辉绿岩。它们形成在近大陆边缘的板内裂谷型盆地,对于富有机质生油岩的沉积、各种储集体的形成、多种含油圈闭类型的形成以及有机质成熟向烃类转化都是非... 鲁北新生代隐伏火山岩可划分为3个喷发期6个亚期,9种火山岩岩石类型和同期侵入的辉绿岩。它们形成在近大陆边缘的板内裂谷型盆地,对于富有机质生油岩的沉积、各种储集体的形成、多种含油圈闭类型的形成以及有机质成熟向烃类转化都是非常有利的。作为储集岩主要有玄武安山岩、辉绿岩和湖底玄武质凝灰岩。储油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和裂缝。火山岩及其有关岩石在本区不仅形成了特殊的油气藏,而且还可作为盖层、封堵层、披复构造的基岩,因此对石油地质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隐伏 鲁北 玄武岩
下载PDF
鲁北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戴朝强 张金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68-1174,共7页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对地震、录井、测井资料的分析,对鲁北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录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把研究区基准面...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对地震、录井、测井资料的分析,对鲁北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录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把研究区基准面旋回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旋回层序。整个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由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并划分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首次建立了研究区内该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有利于东营凹陷南坡该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地层格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