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et-dry condition in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1
作者 HuiGen He ZeYong Hu +4 位作者 XueYi Xun Jun Sun Li Hao LiJiao Xu Wen Pe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2期172-178,共7页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CEOP/CAMP-Tibet observed data at AWS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of MS3478 in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March 2007 to February 2008. The variation c...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CEOP/CAMP-Tibet observed data at AWS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of MS3478 in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of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March 2007 to February 2008.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 (potential evapotransph'a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enman-Monteith method recommended by FAO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 lions). The contributions of dynamic, thermal and water factors to P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wet-dry condition of the plateau region was further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aily PE was between 0.52 mm and 6.46 mm for the whole year. Monthly PE was over 107 mm from May to September, but decreased to less than 41 mm from November to February. Annual PE was 1,037.8mm. In the summer, thermal P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dynamic PE, but conversely in the winter. Annual variation of thermal PE was of sine wave pattern. In addition, drought and semi-drought climate lasted for a long time while semi-humid climate was short. The effect of water and dynamic factors on PE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 the seasons. Annual variation of thermal PE was of sine wave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potential evapolranspimtion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water factor wet -dry condition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区地表能量季节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马伟强 冯耀明 +3 位作者 李茂善 赵逸舟 孙方林 宋敏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2-928,共7页
基于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05年)和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的"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DHEX,2000-2003年) 1a年的观测... 基于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05年)和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的"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DHEX,2000-2003年) 1a年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干旱区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一些有关地表能量的新认识,最后还提出并讨论了计算地表能量通量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通量 地面观测 藏北高原地区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肖瑶 赵林 +4 位作者 李韧 姚济敏 孙琳婵 乔永平 焦克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0-488,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西大滩、五道梁和唐古拉自动气象站(AWS)2006—2007年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反照率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反照率在四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U形,早晚大,中午... 利用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西大滩、五道梁和唐古拉自动气象站(AWS)2006—2007年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反照率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反照率在四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U形,早晚大,中午小.日平均和月平均地表反照率有相同的年变化特征,且冬半年的地表反照率远远大于夏半年.受积雪的影响,地表反照率年均值较高,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针对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下垫面,在四季反照率都有高寒草甸(唐古拉)<高寒草原(西大滩)<荒漠草原(五道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地表反照率 藏北高原 日变化 下垫面
下载PDF
藏北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李茂善 马耀明 +3 位作者 胡泽勇 马伟强 王介民 OGINO Shin-ya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8-733,共6页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2年8月预试验期间(PIOP)藏北高原观测站(BJ站和安尼站)的无线电探空仪的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那曲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位温、比湿、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及稳...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2年8月预试验期间(PIOP)藏北高原观测站(BJ站和安尼站)的无线电探空仪的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那曲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位温、比湿、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及稳定边界层和对流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那曲地区边界层日变化大,对流混合层高度最高可达1800m,下雨天形成对流边界层的时间晚于阴天和晴天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日变化 藏北那曲地区 混合层高度
下载PDF
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潜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慧根 胡泽勇 +4 位作者 荀学义 孙俊 郝丽 徐丽娇 彭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蒸散量在0.52~6.46mm之间;夏季蒸发力最旺盛,5~9月的月潜在蒸散量均超过了100mm,11月份潜在蒸散锐减至33mm,潜在蒸散年总量为1037.83mm;夏季热力蒸散量明显大于动力蒸散,而冬季动力蒸散明显大于热力蒸散。藏北冻土区仅在5~9月为半湿润气候,持续时间较短,冬半年的干旱和半干旱维持时间长。水分因子和动力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季节变化大。土壤水分不是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季节性冻土区 潜在蒸散 动力和热力作用 水分因子 干湿状况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7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307-315,共9页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是中国西部主要地震区,自1700年以来,该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106~107a、77~78a、53~54a、26~27a、10~11a与3~4a等.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是中国西部主要地震区,自1700年以来,该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106~107a、77~78a、53~54a、26~27a、10~11a与3~4a等.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构建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7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在总结该区21世纪以来3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和2010年玉树7.3级强震)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建强震有序网络结构提出新的预测意见:2014—2015年、2026—2027年和2030年前后该区仍有可能发生M≥7强震.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昆仑山大震 汶川大震 玉树强震 强震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8
7
作者 朱玉祥 丁一汇 刘海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3-915,共13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NCC_RegCM1.0)对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积雪和降水的关系较为吻合,即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这与我国最近二十年来维持的"南涝...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NCC_RegCM1.0)对青藏高原前冬积雪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积雪和降水的关系较为吻合,即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这与我国最近二十年来维持的"南涝北旱"雨型较为一致。因此,可以认为青藏高原冬季多雪,是引起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出现"南涝北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物理机制。青藏高原冬季多雪,会导致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热源减弱,这种热源的减弱在冬季导致冬季风偏强,可以影响到我国华南、西南及孟加拉湾地区。同时,由于高原热源的减弱可持续到夏季,成为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减弱的一个原因。在积雪初期,地面反射通量的增加起了主要作用;在积雪融化后,"湿土壤"在延长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初期的反射通量增加减少了太阳辐射的吸收、融雪时的融化吸热,以及后期的湿土壤与大气的长期相互作用,作为异常冷源,减弱了春夏季高原热源,是高原冬季积雪影响夏季风并进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机理。本文的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显著影响时效可以一直持续到6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积雪 区域模拟 南涝北旱 感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