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sit of event-based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inPing Wang YaFeng Zhang +5 位作者 RuiHu YanXia Pan HaoJie Xu Wei Shi YanXia Jin Hiroshi Yasud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6期477-484,共8页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tem dynamics in these regions. Rainfall event timing and magnitude 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are instrumental in creating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ainfall ev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an automatic tip-ping-bucket rain-gauge record across the entire summer monsoon season from 2008 to 2015 at the arid desert area of Shapotou in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Changing the minimum inter-event time (MIT) from 30 min to 24 h alters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from 64 to 25 for the event depth larger than 0.1 mm.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declined from 0.95 mm/h to 0.53 mm/h, and the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rose from 0.55 h to 4.4 h.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differed under different criteria of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s, except that for an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 of 0.5, 1.0, and 5.0 mm. The aforementioned features differed only at the lowest range of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epth for MIT=3 and 6 h.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dentification of event-based rainfall in this specific arid region can be better achieved by setting the MIT at six hours. The wide variation in rainfall event properties indicate the need for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per selection and reporting of event criteria in studies that adopt event-based data analysi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quantifying effective rainfall for soil water replenishment in terms of rainfall depth and intensity with infrequent rainfal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desert ecosystems rainfall even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年限撂荒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雷跻初 刘小伟 +3 位作者 邓军 程杰 程积民 郭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养分和参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循环的5种胞外酶活性,随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学模型和主坐标分析(PCoA)研究不同撂荒年限下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土壤C和N获取酶活性显著减小,而P获取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C、N和P含量变化与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随撂荒年限延长,土壤微生物的C限制得到缓解,P限制逐渐加强。PCoA拟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总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是驱动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撂荒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随撂荒时间延长(20 a以上)会加剧微生物P限制,因此对经过长年撂荒的土地应当适量施用磷肥,以改善其土壤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不同撂荒年限 土壤酶活性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在高粱上的应用
3
作者 李文婷 杨三维 +2 位作者 高洋 姚建民 韩小英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干旱少雨和农村劳动力短缺严重限制了陕北旱区高粱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推广应用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以及引进筛选适合当地的配套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以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7个高粱品种晋杂22、晋杂31、晋杂34、晋... 干旱少雨和农村劳动力短缺严重限制了陕北旱区高粱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推广应用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以及引进筛选适合当地的配套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以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7个高粱品种晋杂22、晋杂31、晋杂34、晋杂108、晋早5564、晋夏2842和晋中7742在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技术配套栽培下产量相关性状和收益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裸地栽培,覆膜艺机栽培显著提高了高粱的株高、穗长、千粒质量和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0.99%~12.64%、0.9%~7.3%、2.2%~12.9%、11.7%~32.6%;大幅度节省了人工成本,每公顷可节省约6 450元;增加了收益,增收幅度为103.6%~406.0%。其中,晋杂31的产量和收益最高,分别为10 346.7 kg/hm^(2)和16 943.4元/hm^(2),其次依次是晋杂108和晋杂34,产量分别为10 320.0、10 293.3 kg/hm^(2),收益分别为16 890.0、16 836.6元/hm^(2)。推荐晋杂31、晋杂108和晋杂34等3个高粱品种配套覆膜艺机栽培模式在陕北旱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地膜覆盖艺机一体化 产量 收益 陕北旱区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市群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梁洪武 阿里木江·卡斯木 +2 位作者 张雪玲 赵永玉 如克亚·热合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50-3664,共15页
基于2005—2019年的MYD11A2时间序列LST遥感数据,首先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对LST进行分级,分析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LST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利用Sen′s斜率分析法、Mann-Kendal趋势检验法和Hurst指数揭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LST在2005—2019年和未... 基于2005—2019年的MYD11A2时间序列LST遥感数据,首先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对LST进行分级,分析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LST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利用Sen′s斜率分析法、Mann-Kendal趋势检验法和Hurst指数揭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LST在2005—2019年和未来的变化趋势;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并综合考虑地表覆盖、气候、社会经济和地形因素分析了多空间尺度下LST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吐鲁番市是高温(HT)和极高温(EHT)的主要集聚地;白天和夜间的LST格局差异大,在绿洲区域表现为典型的“昼冷岛,夜热岛”特征。(2)LST在白天和夜间的变化率分别为0.04℃/a和0.03℃/a,白天的升温幅度强于夜间;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和五家渠市LST表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且在未来也具有相同的趋势。(3)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LST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从整个天山北坡城市群来看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是LST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在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和奎屯市LST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干旱区 天山北坡 城市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内蒙古罕山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特征及水热环境响应
5
作者 陈佳佳 周梅 +5 位作者 赵鹏武 许重阳 石亮 宝虎 刘艳军 曹光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8,共9页
[目的]以内蒙古罕山保护区为例,系统探讨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树干径向生长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素(温度、降水等)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半干旱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通辽市扎鲁特旗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目的]以内蒙古罕山保护区为例,系统探讨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树干径向生长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素(温度、降水等)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半干旱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通辽市扎鲁特旗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点触式树木径向生长测量仪对4株样树的径向生长开展了高分辨率的连续监测,并同步监测温度、降雨、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分析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表明: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具有白天收缩、夜间膨胀的日变化特征。在5—6月的树干收缩膨胀现象较7—9月更明显,且夜间膨胀量大于日间收缩量;在整个生长季尺度,华北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始终受到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但在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树干径向生长的重要因子。在极端丰水年(2021年)的生长季中的降雨高峰期之前(5月初—6月中),径向生长已达全年生长量的45%以上,说明土壤水分对径向生长的影响更直接,夏季降水量的直接影响较小,而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后的土壤水分供应则是决定径向生长的关键因子。[结论]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当年降水量对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小,主要是通过转化成土壤水的形式间接影响树木生长;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径向生长的重要因子,在土壤水分未得到降雨有效补充的生长季初期,树木径向生长主要依靠土壤水的前期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半干旱区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树木径向生长 水热环境因子变化
下载PDF
北方干旱区优良牧草抗旱性和抗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敏 龚吉蕊 +1 位作者 张梓瑜 王忆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2,76,共8页
干旱和低温是制约北方干旱区栽培草地发展的限制因子。文章对北方干旱区常见的紫花苜蓿、羊草、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和冰草6种牧草的抗寒性、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从外部形态、生产力、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就不同牧... 干旱和低温是制约北方干旱区栽培草地发展的限制因子。文章对北方干旱区常见的紫花苜蓿、羊草、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和冰草6种牧草的抗寒性、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从外部形态、生产力、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就不同牧草品种对低温和干旱的适应性以及反馈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牧草抗性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干旱区 栽培草地 牧草 抗旱性 抗寒性 渗透调节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根系抗寒指标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武军艳 方彦 +4 位作者 张朋飞 杨月蓉 孙万仓 刘自刚 李学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0-255,共6页
为了研究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根部生理特性与其抗寒性的相关性,对6个不同抗寒性冬油菜品种整个生育期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各指标与越冬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用与越冬率相关性... 为了研究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根部生理特性与其抗寒性的相关性,对6个不同抗寒性冬油菜品种整个生育期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各指标与越冬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用与越冬率相关性显著、极显著的6个指标对冬油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降温前,各指标与越冬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降温后,越冬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POD、APX活性显著正相关,与根直径、根冠比、CAT活性正相关,与根含水量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试验材料分为3类,第1类:07-G01,天油2号,天油4号,此类抗寒性弱,为耐寒性品种;第2类:上党,74-1,此类抗寒性一般,为中抗寒性品种;第3类:陇油6号,此类抗寒性强,为强抗寒性品种。由此推断,在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前根直径大、根冠比高、根含水量低有利于冬油菜安全越冬;降温后,冬油菜可溶性蛋白、SOD、POD、CAT和APX酶活性值越高,其抗寒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抗寒性 根系 干物质 可溶性蛋白 酶活性 北方旱寒区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下水年龄测定问题讨论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茜茜 陈建生 王婷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2期1-5,16,共6页
对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的各种现行测年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地下水中的氚元素特征能满足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活塞模型,但由于降水初期氚的浓度不易率定,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确定地下水的年龄。氟利昂是人工合成化合物,自然界中没有天然成... 对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的各种现行测年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地下水中的氚元素特征能满足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活塞模型,但由于降水初期氚的浓度不易率定,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确定地下水的年龄。氟利昂是人工合成化合物,自然界中没有天然成分,是一种理想的示踪剂,但氟利昂测定地下水的年龄限制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降水的入渗补给。14C与4He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方法由于受到断裂带中排气影响,不易校正,所以不能适用于断陷盆地或活动断层地区。针对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氚浓度值仍然较高的现象进行讨论,认为该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源区应该靠近我国西部的核试验场。同位素关系表明,渗漏的纳木错湖水与东部的地下水存在相关性,西藏内流区的渗漏水自西向东补给到了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与华北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年龄 北方干旱区 氟利昂 14MC
下载PDF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抗寒性相关指标的QTL定位 被引量:2
9
作者 武军艳 孔德晶 +4 位作者 方彦 孙万仓 刘海卿 刘自刚 李学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5-210,共6页
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与陇油9号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在白菜型油菜的10条染色体上定位了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 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与陇油9号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在白菜型油菜的10条染色体上定位了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共6个性状的24个QTL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1.1783%~81.1753%;10个显性效应表现为显性正效应,LOD值在3.2787~163.7958之间。染色体2A的Br ID90127-Br ID10421区、Br ID10421-Br ID10709区及Br ID10709-Br ID101165区,5A的BRMS034(R5)-Ra3-H10区、6A的Ra1-F06-Ra2-D04区、8A的Br ID10839-Ra2-E12区和10A的Br ID90115-Ra2-E07区是多个性状QTL共享的标记区间。研究结果对冬油菜抗寒性基因精确定位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抗寒性 QTL 北方旱寒区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志宇 张洪荣 +1 位作者 付华 王钦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1-26,共6页
长城沿线风沙地是由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常因生产系统的紊乱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探讨这一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组建有序的生产结构,达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 长城沿线风沙地是由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常因生产系统的紊乱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探讨这一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组建有序的生产结构,达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于1990~1994 年在陕西靖边长城沿线选择110.6 hm 2 的风沙地,设置了4个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和牲畜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当牧业收入占种植业和饲养业总收入50% 左右时,其经济效益最高,可使总收入增加41.98% ,土壤有机质增加3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农作物
下载PDF
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苜蓿对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宝泉 李红红 +4 位作者 马虎 程积民 金晶炜 朱仁斌 程光庆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0-1196,共7页
以渭北旱塬区生长年限为6年、11年、16年和21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来揭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对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渭北旱塬区生长年限为6年、11年、16年和21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来揭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对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显著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土壤微生物量C和N(P<0.05),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第11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生物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微生物生物量可以更灵敏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综合考虑,渭北旱塬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恢复11年后应当进行合理利用或进行其他人工干预以延长草地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区 紫花苜蓿人工草地 不同年限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下载PDF
北方旱区农田水肥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高亚军 李生秀 《中国工程科学》 2002年第7期74-79,共6页
结合多年的田间试验研究 ,对前人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农田水肥效应大小与试验方法有关 ,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得到的结论相反。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中“水”的概念各不相同 ,从旱棚试验或盆栽试验的结果推断水肥效... 结合多年的田间试验研究 ,对前人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农田水肥效应大小与试验方法有关 ,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得到的结论相反。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中“水”的概念各不相同 ,从旱棚试验或盆栽试验的结果推断水肥效应与实际情况相距较大。多数情况下 ,养分亏缺仍是北方旱区作物增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灌水的效果取决于土壤底墒、生育期降水、土壤肥力及灌水时期等各种因素。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下 ,提高养分供应水平是北方旱区大部分农田作物增产的主要途径。加强夏闲期降水的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水肥效应 田间试验 模拟试验 水肥管理 养分缺乏 灌溉 施肥 北方干旱地区
下载PDF
渭北旱塬区不同立地条件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魏婉玲 程积民 +1 位作者 高阳 刘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78,共6页
为了提高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对渭北旱塬区阴坡(东坡)和阳坡(西坡)紫花苜蓿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并选取3个紫花苜蓿的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坡向不同坡位上,坡下部紫... 为了提高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对渭北旱塬区阴坡(东坡)和阳坡(西坡)紫花苜蓿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并选取3个紫花苜蓿的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坡向不同坡位上,坡下部紫花苜蓿的产量和生理性状的生长状况都优于坡上部;在同一坡位不同坡向上,阴坡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优于阳坡,其中阴坡下部的生长状况最好,阳坡上部的生长状况最差。坡向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大于坡位的影响。株高、分枝数和单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但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差别较大。株高和分枝数对产量起主要直接作用,而单茎重对生物量的直接作用不甚明显,主要是通过株高和分枝数对生物量起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紫花苜蓿 不同立地条件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对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晶炜 苏纪帅 +4 位作者 白于 井赵斌 井光花 张宝泉 程积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7-742,共6页
以植被恢复土壤效果评价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渭北旱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 以植被恢复土壤效果评价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渭北旱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5年、10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和恢复年限为30年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均提高了土壤质量,其中10年紫花苜蓿草地恢复效果最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渭北旱塬区,种植牧草、建植乔木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区 土壤质量 人工植被恢复模式 灰色关联模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渭北旱原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云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4-207,共4页
渭北旱原自然资源丰富,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陕西主要的农业区,现已初步开发成为陕西优质粮食和果畜产品生产基地。21世纪初叶是渭北旱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状况,实现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渭北旱原资... 渭北旱原自然资源丰富,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陕西主要的农业区,现已初步开发成为陕西优质粮食和果畜产品生产基地。21世纪初叶是渭北旱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状况,实现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渭北旱原资源开发历史和经验中可得出,该区域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着力提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增加重要农产品产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原 资源开发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北方半干旱地区棕壤总磷流失特点试验研究
16
作者 霍太英 陆桂华 薛联青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63,71,共4页
采用直接套取土柱的方法采集原状棕壤土,通过模拟降雨和灌溉试验,分析了棕壤总磷流失的特点。结果表明:下渗率是影响总磷流失量的最主要因素;疏松性棕壤总磷主要通过下渗方式流失,密实型棕壤主要通过径流方式流失;灌溉条件下棕壤总磷流... 采用直接套取土柱的方法采集原状棕壤土,通过模拟降雨和灌溉试验,分析了棕壤总磷流失的特点。结果表明:下渗率是影响总磷流失量的最主要因素;疏松性棕壤总磷主要通过下渗方式流失,密实型棕壤主要通过径流方式流失;灌溉条件下棕壤总磷流失量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累计流失量与时间成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流失特点 棕壤土 模拟试验 北方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中国北方典型剖面记录的大气粉尘载荷与空间差异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锦慧 何超 +1 位作者 赵丽娅 鹿化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60,共8页
选取塔勒德、盘子山、延长、库伦沟4个黄土剖面,对比分析磁化率曲线、粒径含量曲线、载荷曲线、δ18 O(‰)含量曲线,运用古粉尘载荷数量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恢复古粉尘载荷数量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冰期的古粉尘载荷数量高于间冰期(相... 选取塔勒德、盘子山、延长、库伦沟4个黄土剖面,对比分析磁化率曲线、粒径含量曲线、载荷曲线、δ18 O(‰)含量曲线,运用古粉尘载荷数量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恢复古粉尘载荷数量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冰期的古粉尘载荷数量高于间冰期(相差1.34~4.34倍),并且冰期粉尘载荷的变化具有高频波动的特征;在空间尺度上,自西向东粉尘载荷量降低。结论为进一步通过粉尘堆积较为准确地反演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自西向东的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粉尘沉降 载荷曲线 古大气环流 晚更新世以来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根区滴灌对干旱山地苹果树生长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威宏 王延平 +3 位作者 韩明玉 李生光 张林森 穆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0-45,77,共7页
根区滴灌是将雨水促渗管与传统滴灌相结合而组装集成的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为了探讨根区滴灌在山地果园的应用效果,为山地果园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陕北米脂县6 a生山地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以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优生区洛川县... 根区滴灌是将雨水促渗管与传统滴灌相结合而组装集成的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为了探讨根区滴灌在山地果园的应用效果,为山地果园的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陕北米脂县6 a生山地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以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优生区洛川县的降雨量和土壤贮水量为灌水依据,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萌芽、坐果、枝叶生长、果实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山地果园土壤水分达到优生区标准后与优生区苹果树生长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根区滴灌能有效提高苹果树的萌芽率和坐果率,萌芽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2.14%~2.76%,坐果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0.80%~1.42%;能有效促进苹果树新稍和叶片的生长,新稍长度比传统滴灌提高了1.44%~4.94%,百叶鲜质量比传统滴灌提高了2.13%~4.16%;能显著促进苹果树果实的生长,单果重比传统滴灌增大了7.05~14.99 g,优果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9.4%~14.7%;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量比传统滴灌节约了8.09%,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滴灌提高了10.62%~15.30%。可见,根区滴灌技术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山地苹果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效果,但是,单纯依靠人为限量补水,山地苹果还不能达到优生区的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干旱山地 红富士苹果 根区滴灌
下载PDF
天山北坡生态资产的动态评估及人类活动响应
19
作者 周可法 陈曦 +5 位作者 张清 孙莉 杨又陵 张海波 程宛文 刘朝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1-978,共8页
在国内外有关生态资产评估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天山北坡的生态资产进行了评估,通过模型计算出1990、1995、2003、2008年研究区的生态资产量,分析了天山北坡生态资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在国内外有关生态资产评估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天山北坡的生态资产进行了评估,通过模型计算出1990、1995、2003、2008年研究区的生态资产量,分析了天山北坡生态资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2003年期间生态资产总量上升了20.7%;2008年生态资产总量比1990年上升了24%,生态资产分布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西部的发展速度大于东部,由南向北递减,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影响天山北坡生态资产发展的因素是气候因子和人类的干预,气候的变暖更促进了植被的生长,提高了生态资产单位面积的价值,国家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虽保护和发展了生态资产,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利益索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干旱区 动态评估 人类活动 天山北坡
下载PDF
榆中北部干旱山区甘草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学军 赵亚兰 +3 位作者 代立兰 牛元 余志伟 明永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9期15-19,共5页
甘草产业目前已成为榆中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为解决制约当地甘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现通过调研榆中北部干旱山区甘草产业生产现状,在分析甘草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榆中北部干旱山区甘草产业的发展建议是引进推广优... 甘草产业目前已成为榆中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为解决制约当地甘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现通过调研榆中北部干旱山区甘草产业生产现状,在分析甘草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榆中北部干旱山区甘草产业的发展建议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加强栽培技术研究;提高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加速品牌培育,提高品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干旱山区 产业现状 发展建议 榆中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