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of the south of Erenhot area by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1
作者 Lei Jiang Yonghong Duan +2 位作者 Yanna Zhao Yong Qiu Cheng L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4期215-223,共9页
The Xing’an Mongolian Orogenic Belt(XMOB)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NCC) have undergone multistage tectonic superimposition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We collect the tele... The Xing’an Mongolian Orogenic Belt(XMOB)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NCC) have undergone multistage tectonic superimposition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We collect the teleseismic data of 44 temporary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he XMOB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CC to calculate the P wave receiver functions.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average crustal ratio as well as the Poisson’s ratios beneath 33 stations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H-κ stack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1) the crustal thickness of the study area ranges from 38.7 to 42.7 km, with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1.2 km.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crustal thickness on both sides of Solonker suture zo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thickness support the geodynamic model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subducted and closed at the Solonker suture zone.(2) The Poisson’s ratios in the study area are low, ranging from 0.215 to 0.277,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243, suggesting that the rock composition of the area is dominated by felsic-acid rocks.(3) There exist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isson’s ratio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Combined with the lower values of Poisson’s ratio, we speculate that the delamination is the major mechanism in crustal extension and thinning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g'an mongolia orogenic belt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下载PDF
Deep structure at nor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被引量:10
2
作者 ZHAO JunMeng CHENG HongGang +3 位作者 PEI ShunPing LIU HongBing ZHANG JianShi LIU Bao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544-1554,共11页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lateral inhomogeneous medium using the data of seismic wide 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from Baicheng to Da Qaidam crossing the Kuqa Depression (KD) and Tabei Uplift (TU). And along the Baicheng to Da Qaidam profile, 4 of the 10 shot 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crust is uniform on the whole between the KD and TU, but the depth of the layers,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the velocity obviously vary along the profile. Thereinto,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 thickness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The Moho has an uplifting trend near the Baicheng shot point in KD and Luntai shot point in TU,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reduces to 42 km and 47 km in these two areas, respectively.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KD and TU has a thickest crust, up to 52 km. In this transition zone, there are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upper crust,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lower crust, these velocity anomalies zone is near vertical, and the sediment above them is thicker than the othe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the profi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KD, TU and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m. Each section has a special velocity structural feature, the form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the shallow one. The differences of velocity and tectonic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NMTB) may suggest different speed and intensity of the subduction from the Tarim basin to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地震活动 流速结构 地球动力学 天山造山运动
原文传递
桂北新元古代清明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刘兴源 曹杰 +5 位作者 李赛赛 张洪瑞 吴江波 辛良伟 王秋宇 王建强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1-363,共13页
为理清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构造背景,对桂北清明山花岗岩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进行了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清明山花岗岩成岩年龄为823.8±1.8 Ma。岩体为富钾酸性岩... 为理清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构造背景,对桂北清明山花岗岩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进行了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清明山花岗岩成岩年龄为823.8±1.8 Ma。岩体为富钾酸性岩浆岩,呈现出强过铝质,轻重稀土弱-中等分馏,中等负Eu异常,富集Rb、Th、U、Pb等,亏损Ba、Nb、Sr、Ti等特征,为S型花岗岩。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为-5.8--2.6,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863-2060 Ma,指示其主要由古元古代陆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根据桂北新元古代清明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研究资料,判断其为后碰撞构造环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后碰撞 江南造山带 清明山 桂北
下载PDF
柴北缘造山带滩间山金矿田多期侵入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赵呈祥 薛春纪 +5 位作者 赵晓波 李鹏 刘洋涛 李君阳 赵伟策 李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1-607,共17页
柴北缘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区域上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与金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地处柴北缘西段的滩间山大型金矿田,以广泛发育中酸性岩脉(墙)为显著特征,但岩浆活动的时代、构造背景及其与金成矿关系... 柴北缘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区域上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与金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地处柴北缘西段的滩间山大型金矿田,以广泛发育中酸性岩脉(墙)为显著特征,但岩浆活动的时代、构造背景及其与金成矿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以野外调查与显微观测为基础,对新识别出的青龙沟闪长玢岩、青龙滩细晶闪长岩和金龙沟霏细斑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合已有资料探讨了滩间山金矿田岩浆侵入序列及其构造背景,分析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的时空-成因联系。结果表明,滩间山金矿田先后经历早奥陶世(474.6±1.3 Ma)、中泥盆世(383.9±0.8 Ma)、早白垩世(127.4±0.6 Ma)三期构造-岩浆活动。早奥陶世闪长玢岩侵位于大规模金成矿前,是柴北缘洋俯冲阶段的产物;中泥盆世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均与碰撞后陆内造山地质过程有关,并呈现出绢云母化-硅化蚀变组合及浸染状黄铁矿和黄铜矿化。研究认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多期岩浆-热液叠加可能是滩间山大型金矿田成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中酸性岩脉 金矿化 滩间山金矿田 柴北缘造山带
下载PDF
阴山东部固阳地区晚石炭世碱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朱伟鹏 田伟 魏春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0-688,共19页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地块东部固阳地区发现了假白榴石粗面玄武岩和钾质粗面岩两种高钾准铝质碱性火山岩。地质年代学数据显示,假白榴石粗面玄武岩的磷灰石U-Pb年龄为322±14Ma,钾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15.6±7.5Ma,说明其...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地块东部固阳地区发现了假白榴石粗面玄武岩和钾质粗面岩两种高钾准铝质碱性火山岩。地质年代学数据显示,假白榴石粗面玄武岩的磷灰石U-Pb年龄为322±14Ma,钾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15.6±7.5Ma,说明其形成时代均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者均富Al、Fe,贫Mg;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和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a、Nb和Ti),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Eu异常不明显;高(87Sr/86Sr)i比值(0.710028~0.714745),低εNd(t)值(-9.0~-17.2),表现出相似的交代岩石圈地幔源区和地壳混染特征。将该碱性火山岩与兴蒙造山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基性火山岩和阴山地块白垩纪中基性火山岩进行岩石类型对比,发现华北克拉通北缘产出的火山岩多为高钾碱性系列,而兴蒙造山带中产出的火山岩则多为钙碱性系列;与兴蒙造山带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基性火山岩进行岩石成因对比,发现它们的岩浆源区和混染程度并不相同,即固阳地区碱性火山岩为受到早古生代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混染华北克拉通TTG片麻岩后喷发的产物,而兴蒙造山带中火山岩的产出则多为亏损地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轻度混染地壳物质后喷发的结果。在固阳地区发现晚石炭世碱性火山岩,代表着古亚洲洋在该时期的后造山伸展作用范围已延伸至华北克拉通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固阳地区 碱性火山岩 晚石炭世 部分熔融 古亚洲洋 后造山伸展作用
下载PDF
Geophysical evidence for thrusting of crustal materials from orogenic belts over both sides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5
6
作者 Yingkang LI Jianwei GAO +1 位作者 Jian HAN Yu'e Y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812-831,共20页
Based on deep geophysical detections, we have reconstructed the crustal structure from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Jiangnan-Xuefeng orogenic bel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Yangtze Block was ov... Based on deep geophysical detections, we have reconstructed the crustal structure from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Jiangnan-Xuefeng orogenic bel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Yangtze Block was overthrusted by crustal materials in its NW direction from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but in its SE direction from the Jiangnan orogen. These overthrusting effects control the crustal structure from the western Sichuan to the western area of the Jiangnan orogen-Xuefeng orogenic belt. The eastward extruded materials from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re blocked by the rigid basement in the Sichuan Basin, where upper-middle crust was overthrusted whereas the lower crust was underthrusted beneath the Sichuan Basin. The underthrusted unit was absorbed by crustal folding, shortening and thickening in the Yangtze Block, forming the Xiongpo and Longquan Mountains tectonic belts and resulting in the NW-directed thrusting of the Pujiang-Chengdu-Deyang fault, and the western hillsiden fault in the Longquan Mountain. These results provide resolution to the controversy where the eastward extrusion material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ad gone. Overall, that Yangtze Block was subjected to thrusting of the crustal materials from the orogenic belts over its both sides. This finding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mechanism in South China,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kinematics processes during the lateral extrusion of the 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HYSICS CRUSTAL structure SUBDUC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iangnan-Xuefeng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鄂东南九宫山地区多期构造特征及其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的启示
7
作者 赵雪松 龚志愚 +7 位作者 周豹 杨青雄 翁茂芝 吴龙 王登 许露露 罗红 徐聪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鄂东南九宫山地区处于扬子地块东南缘与江南造山带交接部位,经历多期构造—岩浆事件,并伴生多期构造形迹。通过对研究区丰富的构造形迹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总结该区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研究认为,由于构造变形... 鄂东南九宫山地区处于扬子地块东南缘与江南造山带交接部位,经历多期构造—岩浆事件,并伴生多期构造形迹。通过对研究区丰富的构造形迹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总结该区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研究认为,由于构造变形的区域不均衡性,造成九宫山地区青白口系冷家溪群基底和南华系—志留系沉积盖层的构造变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冷家溪群基底存在新元古代时期早期SN向褶皱被晚期EW向褶皱叠加改造的构造特征,并伴有右行旋扭,形成冷家溪群在图面上的“丰”字型构造体系;而在南华系—志留系沉积盖层中表现为NE-SW向逆冲断层被晚期伸展滑脱构造破坏和改造,岩石以脆性变形为主。总体上反映九宫山地区的变形强度自下而上由强变弱,并由韧性变形转变为脆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迹 构造演化 扬子地块东南缘 江南造山带 九宫山
下载PDF
皖赣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壳组成及造山过程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彦杰 周效华 +4 位作者 廖圣兵 张晓东 武彬 王存智 余明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01-1427,共27页
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位处江南造山带北缘,区内广布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821~840Ma间的新元古代早期,以景德镇-鄣源-伏川区域断裂... 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位处江南造山带北缘,区内广布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821~840Ma间的新元古代早期,以景德镇-鄣源-伏川区域断裂带为界,南部为形成于大陆边缘拉张构造环境下的溪口岩群;北部的双桥山群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系是与岛弧有关盆地中的沉积物。北东—南西向展布于鄣公山北坡的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火山熔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基性岩类呈构造碎块或碎片产出于溪口岩群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通过对其产出地质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其形成于低速扩张的陆缘小洋盆扩张脊环境,具初始洋壳基性岩特征,属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呈夹层产出于双桥山群地层中的大量玻屑晶屑凝灰岩及少量变安山岩、变流纹岩等具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中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形成于大陆边缘火山弧构造环境。综合区内沉积事件、岩浆事件和构造事件等,提出皖赣相邻区新元古代经历了古扬子板块东南缘裂开-陆缘小洋盆有限俯冲-弧陆碰撞造山-造山期后陆壳裂陷沉积的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新元古代 物质组成 造山过程 鄣公山地区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彦杰 廖圣兵 +3 位作者 周效华 王存智 蒋仁 朱意萍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8-994,共17页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以原始层理(S0)为形变面形成的紧闭同斜、平卧等形态的露头尺度级片内无根褶皱;F2以早期构造面理(S1∥S0)为形变面的轴向近东西向开阔斜歪及同斜褶皱;F3属与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紧闭同斜或斜歪褶皱;F4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热隆升有关的轴面北倾的透入性不对称紧闭下滑褶皱群;F5为分布于区域脆性平移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倾竖褶皱,上述褶皱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变形旋回。本文重点阐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叠加样式、变形序次、运动学特征,并对变形机制及大陆动力学等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新元古代浅变质地层 构造变形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被引量:89
10
作者 王惠初 陆松年 +2 位作者 莫宣学 李怀坤 辛后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3-612,共10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纪可能全部或部分俯冲到岩石圈深部,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成岩时代为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形成于弧后扩张脊构造背景,成岩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岛弧深成岩成分变化较大,由闪长岩变化到花岗岩,成岩时代为奥陶纪。而造山带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则具有双层结构,由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基底,盖层为全吉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早古生代 碰撞造山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源基性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彦杰 周效华 +3 位作者 廖圣兵 余明刚 蒋仁 姜杨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鄣源基性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皖赣相邻区鄣公山北坡瑶里—鄣源—江潭一带,以构造碎块或碎片形式产于新元古代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总体显示构造混杂岩带特征。基性岩残块包括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熔岩、辉长岩、辉绿岩... 鄣源基性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皖赣相邻区鄣公山北坡瑶里—鄣源—江潭一带,以构造碎块或碎片形式产于新元古代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总体显示构造混杂岩带特征。基性岩残块包括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熔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它们在空间上紧密相伴,形成于新元古代。通过对鄣源基性岩地质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其形成于低速扩张的陆缘小洋盆扩张脊环境,具初始洋壳基性岩特征。提出鄣源基性岩可能属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新元古代 基性岩 地质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北缘后碰撞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45
12
作者 邱检生 王德滋 +1 位作者 刘洪 凌文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大别造山带北缘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分布在磨子潭 -晓天断裂以北的上叠式火山盆地中 ,主要为一套以钾玄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为主体的中偏碱性岩石组合 ,晚期出现少量碱性火山岩。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富钾、贫钛、氧化系数较高等... 大别造山带北缘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分布在磨子潭 -晓天断裂以北的上叠式火山盆地中 ,主要为一套以钾玄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为主体的中偏碱性岩石组合 ,晚期出现少量碱性火山岩。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富钾、贫钛、氧化系数较高等特点。岩石的 Rb、Ba、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高 ,富轻稀土 ,L a/ Nb、Ba/ Nb及 L REE/ HREE比值高 ,并具有显著的Nb、Ti负异常和 Pb正异常 ,而铕异常则不明显。富钾火山岩的 ISr值较高 (=0 .70 872~ 0 .70 895 ) ,εNd(t)值显著偏低(= - 14 .6 2~ - 18.5 1)。根据对岩石产出动力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 ,结合同位素组成的混合模拟 ,表明本区富钾火山岩最可能起源于受俯冲陆壳析出流体交代作用所形成的富集地幔 (E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成因 富钾火山岩 地球化学 大别造山带 中生代 富集地幔 流体交代作用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Ar-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5
13
作者 张德全 党兴彦 +3 位作者 佘宏全 李大新 丰成友 李进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8,共12页
通过对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一批金矿床中绢云母的Ar_Ar测年,确定金矿床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印支期,是该区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晚期,金成矿与... 通过对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一批金矿床中绢云母的Ar_Ar测年,确定金矿床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印支期,是该区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晚期,金成矿与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复合造山作用在时空上的“构造迁移”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Ar-Ar测年 造山型金矿床 复合造山作用 柴北缘-东昆仑
下载PDF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311
14
作者 李锦轶 张进 +4 位作者 杨天南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王励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4-605,共22页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组成和演化以及蒙古弧、准噶尔盆地基底和北山与毗邻地区关系等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蒙古-鄂霍茨克碰撞带不是古板块缝合带、华北北缘是一条复合造山带而不是克拉通、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个大华北古陆、北亚造山区前身洋盆包括中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太平洋和新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亚洲洋等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造山区 地壳构造分区 古板块 古陆缘 大华北古陆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被引量:58
15
作者 张德全 王富春 +3 位作者 佘宏全 丰成友 李大新 李进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一级控制构造)。发育在上述深断裂旁侧的大型剪切带,控制了矿化集中区或矿田范围内金化探异常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产出,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二级控制构造。上述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是造山型金矿床的第三级控矿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滩间山、大场金矿床是褶皱控矿的良好例证,而五龙沟金矿床则是与剪切带伴生的断裂-裂隙系统控矿的典型实例。相比之下,受控于褶皱的金矿床中矿体规模较大、空间上变化较小。上述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和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主要是区域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大致相同或互相联系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派生、低序次构造。因此,这3个不同级别的构造,构成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系统 造山型金矿床 柴北缘-东昆仑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段冷家溪群沉积地质特征及构造属性探讨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恒 谢莹 +4 位作者 张传恒 李廷栋 耿树方 高林志 游国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9-281,共13页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或西南方向古老基底。沉积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石英含量占44%~87%,且主要为单晶石英,而长石含量占5%~20%,岩屑含量占6%~42%,火山岩屑极少见,冷家溪群的物源为再旋回造山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冷家溪群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冷家溪群的物源、骨架颗粒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冷家溪群的原型盆地为周缘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江南造山带 活动大陆边缘 周缘前陆盆地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67
17
作者 王自强 高林志 +1 位作者 丁孝忠 黄志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1-413,共13页
"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形成和演化长期存在不同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火山—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特征,大量新的测年数据以及淡色花岗岩(MPG)和含堇青石花岗闪长岩(CPG)等岩体的分布及产出的构造环境分析,再次探讨&... "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形成和演化长期存在不同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火山—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特征,大量新的测年数据以及淡色花岗岩(MPG)和含堇青石花岗闪长岩(CPG)等岩体的分布及产出的构造环境分析,再次探讨"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构造环境和演化特征。笔者等认为"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形成和演化与1.1~0.9Ga的"格林威尔运动"无关,它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后的不同陆块(如扬子陆块、华夏陆块等)的大陆边缘沉积,经830~780Ma之晋宁运动期碰撞造山,进而构成新元古代中—晚期扬子古陆新的増生大陆边缘。晋宁期碰撞造山的特征是:在时间演化方面经历了早期初始强烈碰撞、挤压变形—松弛拉张接受不同规模裂陷盆地或裂谷火山—碎屑沉积—终期再碰撞演化过程;在空间变化方面则显示为构造环境的多样性。以湘、赣边界剪切断裂带和鄱阳湖—赣江剪切断裂带为界,形成三种不同的构造环境。湘黔桂代表的西部区段和赣西北代表的中部区段均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陆对接碰撞构造环境。但二者在挤压和拉张强度和规模的差别,导致两区段构造形态的不同。赣皖浙东部区段为活动大陆边缘具多列岛弧及弧后盆地的洋—陆俯冲—碰撞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古陆”变质基底 扬子陆快 华夏陆块 淡色花岗岩 大陆边缘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张德全 张慧 +3 位作者 丰成友 佘宏全 李进文 李大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43-854,共12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和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前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14~0.34(平均值0.24)、0.11~0.59(平均值0.34)和0.64~0.31(平均值0.42),温度变化为180~270℃,压力为180~560Mpa,是晚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主要沿加里东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底部-中地壳上部的塑性变形带大规模流动,并在本区形成了广泛的金矿化;后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0.12(平均值0.06)、0.18~0.25(平均值0.21)和0.79~0.69(平均值0.73),温度变化为280~449℃(主要在280~360℃),压力为80~230Mpa,主要与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其中不少矿床还受侵入岩浆作用的影响,其沿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大规模流动,导致了本区造山型金矿的最终定位。上述两期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总体变化在1.4%~11.4%(NaCl)(大部分集中于2.7%~9.1%)。压力-深度换算结果显示,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表现出地壳强烈隆升过程,其最大隆升幅度达12km。这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地壳隆升的背景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造山型金矿 青海柴北缘-东昆仑
下载PDF
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智超 时毓 +4 位作者 王新宇 付伟 刘希军 覃康乐 刘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利用LA-ICP-MS法对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所分析的锆石晶形有的呈自形柱状,有的呈浑圆-椭圆状,少数锆石具有核-幔结构,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其有明显的震荡环带,符合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主要... 利用LA-ICP-MS法对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所分析的锆石晶形有的呈自形柱状,有的呈浑圆-椭圆状,少数锆石具有核-幔结构,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其有明显的震荡环带,符合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主要集中在830和810 Ma,与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四堡群和丹洲群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暗示这些锆石可能为来自四堡群和丹洲群地层中的捕获锆石或继承锆石。形成于830 Ma左右的锆石与侵入于四堡群的花岗岩类岩石可能为同一次构造事件的产物,也可能为这些花岗岩类岩石中的捕获锆石或继承锆石;179±2 Ma的锆石年龄(晚中生代燕山早期)则很可能代表了煌斑岩的变质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年代学 新元古代 桂北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怀来—苏尼特右旗)地壳结构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文辉 高锐 +4 位作者 Keller Randy 李秋生 侯贺晟 李英康 张世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2-483,共12页
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实施了一条长453km的深地震反射、宽角反射与折射、三分量反射地震联合探测剖面.剖面南起怀来盆地,向北依次穿过燕山造山带西缘、内蒙地轴、白乃庙弧带、温都尔庙杂岩带,到达... 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实施了一条长453km的深地震反射、宽角反射与折射、三分量反射地震联合探测剖面.剖面南起怀来盆地,向北依次穿过燕山造山带西缘、内蒙地轴、白乃庙弧带、温都尔庙杂岩带,到达索伦缝合带.其中,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采用8个0.5~1.5t炸药震源激发,使用300套Texan单分量数字检波器接收,获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识别出沉积层及结晶基底的折射波(Pg)、来自上地壳底界面的反射波(Pcp),中地壳底界面的反射波(Plp),莫霍界面的反射波(Pmp)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Pn)等5个震相.分别采用Hole有限差分层析成像和Rayinvr算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及中亚造山带南部进行了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成像和全地壳二维射线追踪反演成像.结果显示:(1)中亚造山带地壳厚度~40km,变化平缓,低于全球平均造山带地壳平均厚度,可能为造山后区域伸展的结果.阴山—燕山带附近莫霍明显加深,推测其为燕山期造山过程形成的山根,但该山根很可能在后期被改造.(2)测线中部地壳上部速度较高,对应地表大面积花岗岩出露,而下地壳速度较低,速度梯度低,呈通道状,推测其可能曾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消亡的主动陆缘,并在碰撞后演变为伸展环境下岩浆侵入的通道.(3)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显示出不同速度变化特征,前者变化相对缓而后者则变化剧烈,二者的分界出现在赤峰—白云鄂博断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华北克拉通北缘 中亚造山带 陆内造山 地壳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