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crustal thickness and poisson's ratio of the south of Erenhot area by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1
作者 Lei Jiang Yonghong Duan +2 位作者 Yanna Zhao Yong Qiu Cheng Li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4期215-223,共9页
The Xing’an Mongolian Orogenic Belt(XMOB)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NCC) have undergone multistage tectonic superimposition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We collect the tele... The Xing’an Mongolian Orogenic Belt(XMOB)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NCC) have undergone multistage tectonic superimposition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We collect the teleseismic data of 44 temporary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in the XMOB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CC to calculate the P wave receiver functions.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average crustal ratio as well as the Poisson’s ratios beneath 33 stations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H-κ stack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1) the crustal thickness of the study area ranges from 38.7 to 42.7 km, with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1.2 km.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crustal thickness on both sides of Solonker suture zo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thickness support the geodynamic model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subducted and closed at the Solonker suture zone.(2) The Poisson’s ratios in the study area are low, ranging from 0.215 to 0.277,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243, suggesting that the rock composition of the area is dominated by felsic-acid rocks.(3) There exist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isson’s ratio 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Combined with the lower values of Poisson’s ratio, we speculate that the delamination is the major mechanism in crustal extension and thinning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g'an mongolia orogenic belt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下载PDF
柴北缘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栗兵帅 王江汇 +2 位作者 颜茂都 张伟林 鲍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24,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理解高原隆升和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过程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开展系统磁组构(本文特指磁化率各项异性)研究,以揭示该地区...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理解高原隆升和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过程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开展系统磁组构(本文特指磁化率各项异性)研究,以揭示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的转变特征.系统岩石磁学结果表明,骆驼泉剖面新生代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是顺磁性组分和赤铁矿以及少量磁铁矿.通过对磁组构特征分析及其与古水流方向对比表明,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磁组构主要为初始变形磁组构,可用于指示沉积成岩时期的挤压应力方向.磁组构结果揭示,骆驼泉地区挤压应力方向在上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为NNE-SSW向,而上干柴沟组上部和油砂山组沉积时期转变为NE-SW向.结合柴北缘逆冲带已有磁组构结果指出,该地区早期N-S向或NNE-SSW向挤压应力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早新生代以来近N-S向碰撞挤压过程有关,指示印度—欧亚碰撞的挤压应力自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就已传播至高原东北部地区;而后期NE-SW向挤压应力方向与该地区现今GPS揭示的上地壳运动方向一致,可能与该时段高原东北部巨型走滑断裂构造体系(尤其是阿尔金断裂)有关.此外,柴北缘逆冲带新生代挤压应力方向转变在其北西部起始于上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而南东部起始于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时期,与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活动等地质证据共同揭示柴北缘逆冲带新生代的构造活动自靠近阿尔金断裂的北西部向南东部传播和扩展.综合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和其他地质证据发现,挤压应力方向转变显示出自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向东、西和南向扩展特征,与阿尔金断裂在上干柴沟组下部-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时期剪切应力集中于断裂本身,而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以来开始散布于高原东北部内部地区的两阶段走滑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阿尔金断裂 柴北缘 磁组构 挤压应力
下载PDF
Deep structure at nor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被引量:10
3
作者 ZHAO JunMeng CHENG HongGang +3 位作者 PEI ShunPing LIU HongBing ZHANG JianShi LIU Bao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544-1554,共11页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lateral inhomogeneous medium using the data of seismic wide 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from Baicheng to Da Qaidam crossing the Kuqa Depression (KD) and Tabei Uplift (TU). And along the Baicheng to Da Qaidam profile, 4 of the 10 shot 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crust is uniform on the whole between the KD and TU, but the depth of the layers,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the velocity obviously vary along the profile. Thereinto,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 thickness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The Moho has an uplifting trend near the Baicheng shot point in KD and Luntai shot point in TU,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reduces to 42 km and 47 km in these two areas, respectively.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KD and TU has a thickest crust, up to 52 km. In this transition zone, there are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upper crust,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lower crust, these velocity anomalies zone is near vertical, and the sediment above them is thicker than the othe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the profi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KD, TU and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m. Each section has a special velocity structural feature, the form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the shallow one. The differences of velocity and tectonic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NMTB) may suggest different speed and intensity of the subduction from the Tarim basin to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地震活动 流速结构 地球动力学 天山造山运动
原文传递
祁连山-柴北缘地区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成因演变及构造岩浆演化
4
作者 李平 高晓峰 +2 位作者 吕鹏瑞 朱小辉 陈隽璐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317,共35页
祁连山及邻区广泛出露有形成于不同时代、具有复杂成因类型的侵入岩类,它们记录了祁连山、柴北缘和宗务隆构造带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根据侵入岩的空间展布情况、年代学时空格架和岩石成因类型,祁连山-柴北缘地区的侵入岩浆... 祁连山及邻区广泛出露有形成于不同时代、具有复杂成因类型的侵入岩类,它们记录了祁连山、柴北缘和宗务隆构造带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根据侵入岩的空间展布情况、年代学时空格架和岩石成因类型,祁连山-柴北缘地区的侵入岩浆活动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前寒武纪(2.47 Ga~561 Ma)、早古生代—泥盆纪(517~360 Ma)、中晚二叠世—三叠纪(271~210Ma)。(1)前寒武纪花岗岩(2470~561 Ma)的形成记录了区内古老大陆的聚合、离散过程及北祁连洋的开启。(2)自前寒武纪末期洋盆打开以来,祁连山和柴北缘地区在517~359 Ma形成有大量的侵入岩类,祁连山、柴北缘和宗务隆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开始明显的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其中,自517 Ma以后,祁连山地区形成有俯冲成因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埃达克质岩石和碱性花岗类,与区内同期火山岩一同构成弧盆系的火山-侵入岩组合;中南祁连在奥陶纪(452~444 Ma)和早志留世初(431 Ma)广泛形成的强过铝质S型碰撞成因花岗岩与晚奥陶世出现的磨拉石沉积建造,表明了祁连山碰撞造山事件发生于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52~431Ma)阶段;柴北缘地区可能于463 Ma左右已经开始进入碰撞-后碰撞造山阶段,略早于祁连山地区。440~425 Ma阶段,大量高Mg中性侵入岩和具有正εNd(t)、εHf(t)值同位素特征的埃达克质岩类,与430~420 Ma阶段的A型花岗岩,共同代表了中-南祁连后碰撞造山伸展作用。至泥盆纪,祁连山和柴北缘地区岩浆作用显示相对独立的构造演化进程。祁连地区该阶段侵入岩浆活动开始急剧减弱,北祁连少量形成于409~402 Ma阶段的A型花岗岩、中南祁连386 Ma的辉绿岩岩墙和老君山组山间磨拉石的出现,为祁连山在中泥盆世开始由后碰撞造山转为陆内伸展作用的地质记录;柴北缘地区在402~367 Ma折返及后续造山过程中发育有高Sr、低Y型花岗岩,且几乎同期形成有少量板块拆离成因的A型花岗岩(413~391 Ma)。晚泥盆世牦牛山组陆相砾岩-裂谷系火山岩建造,及早—中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宗务隆山南缘-隆务峡、兴海-赛什塘-苦海等地断续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石,可能与相对广泛的陆内裂解事件及宗务隆洋的形成、演化有关。(3)中晚二叠世—三叠纪(271~210 Ma),祁连山全区花岗岩浆活动仍较为微弱,但宗务隆构造带在中生代构成一期显著而特有的岩浆活动期。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宗务隆洋向南的俯冲环境,240~220 Ma阶段的花岗岩与西秦岭地区碰撞-后碰撞成因花岗岩显示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至215 Ma,宗务隆地区A型花岗岩的发现标志了宗务隆构造带及邻区已全部进入了陆内造山阶段,整个秦-祁整个地区主造山期已经结束。三叠纪以后(<201 Ma),祁连山和柴北缘地区几乎无侵入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柴北缘地区 宗务隆构造带 花岗岩浆作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柴北缘造山带滩间山金矿田多期侵入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赵呈祥 薛春纪 +5 位作者 赵晓波 李鹏 刘洋涛 李君阳 赵伟策 李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1-607,共17页
柴北缘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区域上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与金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地处柴北缘西段的滩间山大型金矿田,以广泛发育中酸性岩脉(墙)为显著特征,但岩浆活动的时代、构造背景及其与金成矿关系... 柴北缘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区域上多期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与金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地处柴北缘西段的滩间山大型金矿田,以广泛发育中酸性岩脉(墙)为显著特征,但岩浆活动的时代、构造背景及其与金成矿关系尚不清楚。本文以野外调查与显微观测为基础,对新识别出的青龙沟闪长玢岩、青龙滩细晶闪长岩和金龙沟霏细斑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合已有资料探讨了滩间山金矿田岩浆侵入序列及其构造背景,分析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的时空-成因联系。结果表明,滩间山金矿田先后经历早奥陶世(474.6±1.3 Ma)、中泥盆世(383.9±0.8 Ma)、早白垩世(127.4±0.6 Ma)三期构造-岩浆活动。早奥陶世闪长玢岩侵位于大规模金成矿前,是柴北缘洋俯冲阶段的产物;中泥盆世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均与碰撞后陆内造山地质过程有关,并呈现出绢云母化-硅化蚀变组合及浸染状黄铁矿和黄铜矿化。研究认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多期岩浆-热液叠加可能是滩间山大型金矿田成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中酸性岩脉 金矿化 滩间山金矿田 柴北缘造山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被引量:89
6
作者 王惠初 陆松年 +2 位作者 莫宣学 李怀坤 辛后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3-612,共10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纪可能全部或部分俯冲到岩石圈深部,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成岩时代为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形成于弧后扩张脊构造背景,成岩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岛弧深成岩成分变化较大,由闪长岩变化到花岗岩,成岩时代为奥陶纪。而造山带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则具有双层结构,由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基底,盖层为全吉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早古生代 碰撞造山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SHRIMP年龄 被引量:56
7
作者 卢欣祥 孙延贵 +4 位作者 张雪亭 肖庆辉 王晓霞 尉向东 谷德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6-634,共9页
塔塔楞环斑花岗岩套侵位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构造带中,面积达350km2,是我国最大的环斑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其地质年龄为440±14Ma,属加里东期,晚于柴北缘UP-UPF榴辉岩、岛弧火山岩及俯冲型花岗岩的时代约30-50Ma左右,形... 塔塔楞环斑花岗岩套侵位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构造带中,面积达350km2,是我国最大的环斑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其地质年龄为440±14Ma,属加里东期,晚于柴北缘UP-UPF榴辉岩、岛弧火山岩及俯冲型花岗岩的时代约30-50Ma左右,形成于造山运动由挤压造山向后碰撞拉张体制的转折构造环境,代表了加里东运动的终结。榴辉岩—岛弧型火山岩—俯冲花岗岩—环斑花岗岩共同构成了柴北缘构造岩浆演化的完整旋回。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和时代的准确确定对认识柴北缘加里东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和物质组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阐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运动的构造演化和结束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花岗岩 SHRIMP年龄 加里东运动 造山带 柴北缘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Ar-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5
8
作者 张德全 党兴彦 +3 位作者 佘宏全 李大新 丰成友 李进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8,共12页
通过对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一批金矿床中绢云母的Ar_Ar测年,确定金矿床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印支期,是该区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晚期,金成矿与... 通过对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一批金矿床中绢云母的Ar_Ar测年,确定金矿床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印支期,是该区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晚期,金成矿与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复合造山作用在时空上的“构造迁移”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Ar-Ar测年 造山型金矿床 复合造山作用 柴北缘-东昆仑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北缘后碰撞富钾火山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45
9
作者 邱检生 王德滋 +1 位作者 刘洪 凌文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大别造山带北缘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分布在磨子潭 -晓天断裂以北的上叠式火山盆地中 ,主要为一套以钾玄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为主体的中偏碱性岩石组合 ,晚期出现少量碱性火山岩。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富钾、贫钛、氧化系数较高等... 大别造山带北缘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分布在磨子潭 -晓天断裂以北的上叠式火山盆地中 ,主要为一套以钾玄岩 -粗安岩 -安粗岩 -粗面岩为主体的中偏碱性岩石组合 ,晚期出现少量碱性火山岩。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富钾、贫钛、氧化系数较高等特点。岩石的 Rb、Ba、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高 ,富轻稀土 ,L a/ Nb、Ba/ Nb及 L REE/ HREE比值高 ,并具有显著的Nb、Ti负异常和 Pb正异常 ,而铕异常则不明显。富钾火山岩的 ISr值较高 (=0 .70 872~ 0 .70 895 ) ,εNd(t)值显著偏低(= - 14 .6 2~ - 18.5 1)。根据对岩石产出动力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 ,结合同位素组成的混合模拟 ,表明本区富钾火山岩最可能起源于受俯冲陆壳析出流体交代作用所形成的富集地幔 (E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成因 富钾火山岩 地球化学 大别造山带 中生代 富集地幔 流体交代作用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被引量:58
10
作者 张德全 王富春 +3 位作者 佘宏全 丰成友 李大新 李进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一级控制构造)。发育在上述深断裂旁侧的大型剪切带,控制了矿化集中区或矿田范围内金化探异常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产出,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二级控制构造。上述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是造山型金矿床的第三级控矿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滩间山、大场金矿床是褶皱控矿的良好例证,而五龙沟金矿床则是与剪切带伴生的断裂-裂隙系统控矿的典型实例。相比之下,受控于褶皱的金矿床中矿体规模较大、空间上变化较小。上述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和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主要是区域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大致相同或互相联系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派生、低序次构造。因此,这3个不同级别的构造,构成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系统 造山型金矿床 柴北缘-东昆仑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德全 张慧 +3 位作者 丰成友 佘宏全 李进文 李大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43-854,共12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和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前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14~0.34(平均值0.24)、0.11~0.59(平均值0.34)和0.64~0.31(平均值0.42),温度变化为180~270℃,压力为180~560Mpa,是晚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主要沿加里东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底部-中地壳上部的塑性变形带大规模流动,并在本区形成了广泛的金矿化;后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0.12(平均值0.06)、0.18~0.25(平均值0.21)和0.79~0.69(平均值0.73),温度变化为280~449℃(主要在280~360℃),压力为80~230Mpa,主要与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其中不少矿床还受侵入岩浆作用的影响,其沿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大规模流动,导致了本区造山型金矿的最终定位。上述两期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总体变化在1.4%~11.4%(NaCl)(大部分集中于2.7%~9.1%)。压力-深度换算结果显示,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表现出地壳强烈隆升过程,其最大隆升幅度达12km。这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地壳隆升的背景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造山型金矿 青海柴北缘-东昆仑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晚奥陶世万宝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晓霞 胡能高 +5 位作者 王涛 孙延贵 巨生成青海省地调院 卢欣祥 李舢 齐秋菊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50-296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柴达木盆地南缘 中央造山带
下载PDF
柴北缘绿梁山一带与造山作用相关的铜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启示 被引量:21
13
作者 许荣科 郑有业 +5 位作者 周宾 吴亮 祝海洋 张宇 马超 吕登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在研究柴北缘绿梁山铜矿、双口山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指出上述矿床围岩为遭受了强烈褶皱构造变形及低绿片岩相变质的蛇绿混杂岩构造块体,矿体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韧性剪切带内的强带内,分别与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的两... 在研究柴北缘绿梁山铜矿、双口山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指出上述矿床围岩为遭受了强烈褶皱构造变形及低绿片岩相变质的蛇绿混杂岩构造块体,矿体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韧性剪切带内的强带内,分别与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的两次碰撞造山作用相联系,并很可能与区域上对应时期的造山带型金矿床的形成同步。暗示绿梁山铜矿区和双口山铅锌矿区外围是寻找潜在的造山带型金矿床的重要靶区,而在绿梁山铜矿区新发现的VHMS型铜矿化和双口山SEDEX型铅锌矿化指示位置,是寻找遭受后期改造的青龙滩式铜矿化和锡铁山式铅锌矿化的重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碰撞造山 铜铅锌矿床 控矿要素
下载PDF
青海滩间山金矿的复合金成矿作用——来自流体包裹体方面的证据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德全 张慧 +3 位作者 丰成友 佘宏全 李进文 李大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9-526,共8页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滩间山矿区的金矿体是2次热液-矿化事件的叠加产物。第一次热液-矿化作用与区域上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形成的流体属于中低温(186~250℃)、低盐度〔w(NaCleq)1.4%~7.9%〕的H2O-CO2-CH4-NaCl体系,压力变化于(490...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滩间山矿区的金矿体是2次热液-矿化事件的叠加产物。第一次热液-矿化作用与区域上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形成的流体属于中低温(186~250℃)、低盐度〔w(NaCleq)1.4%~7.9%〕的H2O-CO2-CH4-NaCl体系,压力变化于(4900~1800)×105Pa之间,其主要沿NW向剪切带迁移和沉淀形成金矿化。第二次热液-矿化作用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产生两种不混溶流体。第一种不混溶流体属于高温的H2O-NaCl体系,可能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第二种不混溶流体为温度274~289℃,盐度w(NaCleq)1.8%~7.9%,x(CO2)=0.19~0.27,x(H2O)=0.81~0.73,压力为(2300~1100)×105Pa的H2O-CO2-NaCl体系的流体,其沿NW向剪切带内的近NS向褶皱两翼的层间破碎带流动和沉淀,并最终导致滩间山矿床内金矿体的定位。按岩压估算,第一次热液-矿化事件发生于上地壳下部,第二次热液-矿化事件发生于浅成环境,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滩间山矿床的金成矿于区域晚华力西时期的隆升造山过程中。与晚加里东碰撞造山期间相比,本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最大隆升幅度达9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流体包裹体 滩间山金矿床 造山型金矿床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
下载PDF
甘肃天水地区早古生代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15
作者 魏方辉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高景民 王银川 刘成军 吴树宽 陈有炘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96-1509,共14页
甘肃天水地区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侵位于晚奥陶世陈家河群中酸性火山岩系中,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壳幔岩浆混合的特点。对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体的年龄... 甘肃天水地区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侵位于晚奥陶世陈家河群中酸性火山岩系中,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壳幔岩浆混合的特点。对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体的年龄为440.5Ma±4.4Ma,形成于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构造环境判别表明其形成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造山带东端在早古生代期间发育有有限洋盆,洋盆向北俯冲消减产生大量弧岩浆岩。对进一步研究祁连与秦岭造山带构造交接部位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大陆边缘弧 北祁连造山带 天水地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怀来—苏尼特右旗)地壳结构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文辉 高锐 +4 位作者 Keller Randy 李秋生 侯贺晟 李英康 张世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2-483,共12页
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实施了一条长453km的深地震反射、宽角反射与折射、三分量反射地震联合探测剖面.剖面南起怀来盆地,向北依次穿过燕山造山带西缘、内蒙地轴、白乃庙弧带、温都尔庙杂岩带,到达... 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实施了一条长453km的深地震反射、宽角反射与折射、三分量反射地震联合探测剖面.剖面南起怀来盆地,向北依次穿过燕山造山带西缘、内蒙地轴、白乃庙弧带、温都尔庙杂岩带,到达索伦缝合带.其中,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采用8个0.5~1.5t炸药震源激发,使用300套Texan单分量数字检波器接收,获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识别出沉积层及结晶基底的折射波(Pg)、来自上地壳底界面的反射波(Pcp),中地壳底界面的反射波(Plp),莫霍界面的反射波(Pmp)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Pn)等5个震相.分别采用Hole有限差分层析成像和Rayinvr算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及中亚造山带南部进行了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成像和全地壳二维射线追踪反演成像.结果显示:(1)中亚造山带地壳厚度~40km,变化平缓,低于全球平均造山带地壳平均厚度,可能为造山后区域伸展的结果.阴山—燕山带附近莫霍明显加深,推测其为燕山期造山过程形成的山根,但该山根很可能在后期被改造.(2)测线中部地壳上部速度较高,对应地表大面积花岗岩出露,而下地壳速度较低,速度梯度低,呈通道状,推测其可能曾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消亡的主动陆缘,并在碰撞后演变为伸展环境下岩浆侵入的通道.(3)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显示出不同速度变化特征,前者变化相对缓而后者则变化剧烈,二者的分界出现在赤峰—白云鄂博断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华北克拉通北缘 中亚造山带 陆内造山 地壳结构
下载PDF
辽北地区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丽 张超 +5 位作者 刘永江 李伟民 葛锦涛 冯志强 陈井胜 付俊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94-2412,共19页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为研究古亚洲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下二台岩群"作为该构造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详细的研究表明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原岩包括流纹岩、英安岩、...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为研究古亚洲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下二台岩群"作为该构造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详细的研究表明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原岩包括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火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但变质中性火山岩稀土总量低于变质酸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Sr、P元素,结合野外产出面积和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348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俯冲带附近岩石圈地幔,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二者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下二台岩群"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质单元叠置混杂而成,称其为"下二台"构造杂岩更为准确。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表明在早石炭世初,古亚洲洋板块已经南向俯冲,在华北板块北缘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原岩为这一俯冲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华北板块北缘 “下二台岩群” 构造杂岩 早石炭世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地区泥盆纪晚期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叶浩 张拴宏 +2 位作者 赵越 刘建民 何哲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74-1283,共10页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赤峰莲花山地区朝吐沟组2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66Ma±2Ma和364Ma±2Ma。测年结果表明,莲花山朝吐沟组火山岩形成于泥盆纪晚期,而不是早石炭世。同时,这一结果...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赤峰莲花山地区朝吐沟组2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66Ma±2Ma和364Ma±2Ma。测年结果表明,莲花山朝吐沟组火山岩形成于泥盆纪晚期,而不是早石炭世。同时,这一结果也将赤峰地区朝吐沟组的时代限定为泥盆纪晚期,而非早石炭世。莲花山泥盆纪晚期火山岩总体上以富硅、碱、铝,贫铁、镁、钙、钛及过铝质为特征,与本区晚石炭世—二叠纪钙碱性火山岩(如青凤山组或大石寨组火山岩)的特征明显不同。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晚期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早古生代末期—晚古生代初期白乃庙岛弧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有关。这一构造环境与华北地块北缘泥盆纪碱性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侵位背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晚期火山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朝吐沟组 中亚造山带 华北地块北缘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圆包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及其构造演化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尹海权 周洪瑞 +4 位作者 徐东卓 张维杰 郑小明 王晟宇 高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96-2211,共16页
取自圆包山组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作LA-ICP-MS U-Pb定年,获得两个数据年龄区间:409~431Ma(峰值420Ma)和458~488Ma(峰值488Ma)。圆包山组底部发育的笔石化石和420Ma的锆石峰值年龄将圆包山组的时代限定为早志留世后,通过与兴蒙造山带的... 取自圆包山组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作LA-ICP-MS U-Pb定年,获得两个数据年龄区间:409~431Ma(峰值420Ma)和458~488Ma(峰值488Ma)。圆包山组底部发育的笔石化石和420Ma的锆石峰值年龄将圆包山组的时代限定为早志留世后,通过与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认为圆包山组时代为早志留世至早泥盆世。对圆包山组中发育的沉积构造进行古流向分析,认为圆包山组物源区位于杭乌拉北西方向。结合区域岩浆演化资料分析,圆包山组物源区为呼和套尔盖地区。在圆包山组中还检测到继承锆石,新元古代分布于559~952Ma,中元古代分布于1011~1460Ma,古元古代分布于1629~2490Ma。从前人对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塔里木板块以及南蒙古微板块的相关锆石年龄结果总结发现,华北板块与周围板块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没有或者很少有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的锆石年龄记录,阿拉善地块也缺少1.0~1.2Ga锆石年龄记录。综上,认为研究区在古生代构造位置属于南蒙古微板块南部的一部分,元古代物源来自塔里木板块。另外由碎屑锆石年龄在地层中分布特征来看,研究区在早泥盆世后隆升作用明显,构造活动性增强,受到塔里木板块影响逐渐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阿拉善北部 圆包山组 砂岩碎屑锆石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传中 Lin Shoufa +4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张妍 张华 王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2-335,共14页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合的结果。该复合构造带北侧的桐柏—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武汉—怀宁前陆断褶带由北向南逆冲,主要形成于晚印支期,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而南侧的九岭—江南隆起带和瑞昌—铜陵断褶带,则由南向北逆冲,主要形成于早燕山期,是太平洋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同时北侧的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前陆断褶带受到影响,再次活动;位于该复合构造带中部的大冶—宿松对接带是上述不同构造体制下,不同方向应力叠加,多期构造形迹复合最终形成的复杂构造带。所以,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是中下扬子两大构造体系转换的经典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