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Northwest Arid Areas i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Yubao WANG Lijie SHI +1 位作者 Haojie ZHANG Shikun SUN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195-207,共13页
Severe resource shortage and waste of resour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ke it necessary to assess efficiency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ensur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 Severe resource shortage and waste of resour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ke it necessary to assess efficiency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ensur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dopted an input-orient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metho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to evalu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100 major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Northwest China in 2010.Major findings of this paper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average value of total technica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those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Northwest China were 0.770, 0.825 and 0.931,respectively; secondly, 30% of irrigation districts were technically efficient, while 42% and 32% of them showed pur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 respectively. Among inefficient decision-making units, total technical efficiency score varied from 0.313 to 0.966, showing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but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of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otal technical efficiency; thirdly, input redundancy was evident. Inputs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rrigation area,green water, blue water, consumption of fertilizer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uld be reduced by 34.88%,40.19%, 43.85%, 47.10%, 41.53% and 42.21% respectively without reducing agricultural outputs. Furthermore,irrigation area, green water and blue water had relatively high slack movement though Northwest China which is short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is paper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re is huge potential for Northwest China to improve i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agro-technology not input scale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improvement. Second, farmers needed proper guidance in order to reduce agricultural inputs and it is time to centraliz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for overall agricultural inputs regulation and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DEA model input redundancy irrigation districts northwest arid areas in China
原文传递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2
作者 苏文 郭学兵 +10 位作者 初玉 樊博 姬洪飞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罗永清 热普开提 王小亮 吴瑞俊 杨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日益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数据共享不足与实测数据相对缺乏是造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六省区的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长期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质量控制后,采用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生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11个站点2005-2020年各类长期观测样地的表层(0-20 cm)和剖面分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以期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壤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观测 生态站
下载PDF
基于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博文 刘晖 +1 位作者 王晶懋 曹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8,共7页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行认知,并对其与城市绿地设计层级、内容的匹配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构建出中小尺度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框架,并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建设,划分出4种典型城市绿地生态设计类型及其生态设计分区,提出相应的场地生境多样性优化设计、植物群落多样性设计和科普展示系统设计策略。【结论】将中、小尺度城市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形成与维持机制转化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可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设计 生境营造 植物景观设计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光合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韩美琪 王振华 +1 位作者 朱艳 温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探明西北旱区滴灌棉花适宜的加气灌溉模式,试验以不加气灌溉为对照(CK),设置5个加气灌溉处理:苗期加气(AS)、蕾期加气(AB)、花铃期加气(AF)、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BF)、苗期加气+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W);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加气灌溉... 为探明西北旱区滴灌棉花适宜的加气灌溉模式,试验以不加气灌溉为对照(CK),设置5个加气灌溉处理:苗期加气(AS)、蕾期加气(AB)、花铃期加气(AF)、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BF)、苗期加气+蕾期加气+花铃期加气(AW);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加气灌溉对西北旱区棉花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加气处理的光合特性及地上部生物量都显著提高,其中处理AW较CK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22.68%,蒸腾速率显著增加41.19%,气孔导度显著增加33.42%,胞间CO 2浓度显著降低16.22%;花铃期加气灌溉使西北旱区棉花地上部茎、叶、蕾/铃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增加29.26%,11.15%和33.41%.不同生育期加气灌溉下,棉花光合特性、地上部生物量以及产量最优的处理为AW和AF,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处理AF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51 kg/m 3,显著高于处理AW.因此,从高效节水增产的角度考虑,在棉花花铃期进行加气(AF)可作为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的最佳加气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气灌溉 棉花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干物质 产量 西北旱区
下载PDF
Toxic metal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arid urban surface soil in Yinchuan City, China 被引量:2
5
作者 ZHANG Mingxin LU Xinwei +1 位作者 SHI Dongqi PAN Huiy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urban surface soil in Yinchuan City, 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Ningxia), China, we sampled surface soil and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8 toxic ...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urban surface soil in Yinchuan City, 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Ningxia), China, we sampled surface soil and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8 toxic metals (Pb, Cr, Cu, Zn, Co, Bi, Ni and V) using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The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these toxic metals in the soil were analyzed by the enrichment factor (EF)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toxic metals in the soil samples were 25.0, 109.1, 16.8, 26.0, 37.2, 2.7, 25.3 and 59.9 mg/kg for Pb, Cr, Cu, Zn, Co, Bi, Ni and V,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1.2, 1.8, 0.8, 0.4, 3.2, 8.7, 0.7 and 0.8 times of the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 values of Ningxia soil, respectively. The variations of Pb, Zn, Co, Bi and Ni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rface soil of Yinchua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metals. Our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toxic metals investigated in the soil had different enrichment levels. Both Co and Bi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whereas Cr was only moderately enriched in the soil. There was a deficiency or minimal enrichment of the other toxic metals in the soil. Source analysis results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r, V and Ni origina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fossil fuel combustion, traffic pollution and natural occurrence. Pb, Cu and Zn were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natural and traffic sources, while Co and Bi primarily originated from construction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c metals urban surface soil enrichment factor arid area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我国西北干燥区地面气象站观测环境代表性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国玉 任玉玉 +8 位作者 张颖娴 张太西 张思齐 薛晓颖 叶殿秀 颉卫华 吴秀兰 曹华 农丽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169-175,共7页
气候观测环境代表性和观测资料质量是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前提。为了解我国干燥区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和台站代表性,对河西走廊和北疆9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环境开展了调研。结合先前研究结果,从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视角,提出了... 气候观测环境代表性和观测资料质量是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前提。为了解我国干燥区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和台站代表性,对河西走廊和北疆9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环境开展了调研。结合先前研究结果,从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视角,提出了针对西北干燥区地面观测站代表性问题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气象站地面观测,对于干燥区的城市和绿洲区域气候及其变化,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对更广大的荒漠和半荒漠背景气候及其变化,代表性仍显不足。早期研究中指出的北疆等地区城镇站地面气温序列负向城市化影响,应与观测场周围局地甚至区域尺度绿洲扩大有直接联系,较难反映绿洲以外干燥区地带性气温变化。针对地面观测环境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思考,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国家基准气候站网设计和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环境 资料 西北 干燥区 气候变化 绿洲化 城市化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晓英 禹熙 +1 位作者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232,共9页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响应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综合效益 权重确定 比重法 预测模型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下载PDF
干旱地区“代表性人口格网数据集”精度研究——以甘宁青地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肖东升 王宁 刘志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514,共10页
高精度的人口格网数据集在风险评价、灾害应急、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输入数据精度和模型选择的不同导致其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因此评价代表性数据集的精度,分析数据集的适用条件意义重大。研究评估了世... 高精度的人口格网数据集在风险评价、灾害应急、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输入数据精度和模型选择的不同导致其具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因此评价代表性数据集的精度,分析数据集的适用条件意义重大。研究评估了世界人口(WorldPop)数据集和世界第四版网格化人口(GPWv4)数据集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精度;以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最佳可用单位(乡镇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将WorldPop和GPWv4数据集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统计误差和相对误差的空间分布,定量地评价各个数据集的精度;通过目视估计定性地分析数据集的映射性能,最后讨论了数据集的误差来源。统计误差结果表明:WorldPop数据集的精度更高,其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达到0.76、23016、0.73和0.60,而GPWv4数据集的上述统计结果分别为0.70、22297、0.75和0.58。同时,由相对误差的空间分布可知,WorldPop数据集准确估计的区域更多。目视估计结果表明:2种人口格网数据集的映射性能类似,都具有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的特点。针对干旱地区人口格网数据集精度的评价研究,有利于分析数据集的误差来源,指导数据集的合理使用。在未来研究中,使用人类生活的辅助数据,生成干旱地区特有的人口分布模式,从而提高西北干旱区域人口数据集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格网数据集 GPWv4数据集 WorldPop数据集 精度评价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季节增强时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蕊 李栋梁 +3 位作者 王慧 卢国阳 刘丽伟 黄鹏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293,共11页
利用1982-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88个、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常规气象站逐日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感热的气候差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在春季感热增强的时间普遍早于中国西北干旱区... 利用1982-2015年中国西北干旱区88个、青藏高原中东部70个常规气象站逐日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感热的气候差异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在春季感热增强的时间普遍早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干旱区春季感热异常增强时间偏早(晚)的地方,在秋季感热异常减弱的时间也更偏早(晚)。(2)青藏高原感热全年表现为正值,春季感热最强,夏季次之;西北干旱区感热冬季表现为弱的负值,夏季感热最强。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呈东部偏弱(强)、西部偏强(弱)的分布时,夏季塔里木盆地及其东北部、甘肃西南部以及宁夏平原等干旱区感热偏弱(强)。(3)当青藏高原感热增强时间呈西北部偏早(晚)、东南部偏晚(早)分布时,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南部以及甘肃北部感热增强时间偏早(晚),准噶尔盆地感热增强时间偏晚(早)。这一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干旱区下垫面感热通量及陆气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东亚气候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北干旱区 地表感热通量 相互作用
下载PDF
Impact of Irrigation Methods on Soil Salt Content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Whole Cotton Growing Season in 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
10
作者 JIN Jianjun RAN Shenghong LIU Taotao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6期453-463,共11页
Research for changes of soil water and sal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land sciences and agriculture sciences in arid and semi arid regions. In this paper, sampling in actual agricultural fields, laboratory analysis o... Research for changes of soil water and sal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land sciences and agriculture sciences in arid and semi arid regions. In this paper, sampling in actual agricultural fields, laboratory analysis of soil sampl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soil salinity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ir- rigation methods throughout the cotton growing season in Shihezi reclamation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rrigation meth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salt content in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and sub-deep soil (40-60 cm), fol- lowed by deep soil layer (60-100 cm) and root soil layer (20-40 cm). Furrow irrigation yields the maximum soil salt content in deep layer (60-100 cm) or sub-deep layer (40-60 cm) and the maximum salinity occur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cotton growing season (June or earlier). In contrast, drip irrigation yields the maximum soil salinity in the root layer (20-40 cm) or sub-deep (40-60 cm), and this usually appears in the second half growing season (July or af- ter). The ratio of chloride ion to sulfate ion (Cl-/SO2- 4) and its change in the soil are on the rise under furrow irrigation while the value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a peak point in June under drip irrig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furrow irrigation may shift the type of soil salinization to chloride ion type moreso than drip irrigation. Potassium and sodium ion contents of the soil show that soil sodium+potassium content will drop after the first rise under furrow irrigation and the value is manifested by fluctuations under drip irrigation. Potassium+sodium content change is relatively more stable in the whole cotton growth period under irrigation methods. The maximum of sodium and potassium content of the soil usually occur in deep soil layer (60-100 cm) or sub-deep soil layer (40-60 cm) in most sample points under furrow irrigation while it is inconsistent in different sample points under drip irrigation. A non- parametric test for paired samples is used 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soil salt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methods.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irrigation on soil salinity is most significant in July, followed by August, June, May, and April in most sample point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f irrigation methods occurs in the surface soil layer (0-20 cm), followed by deep layer (60-100 cm), root layer (20-40 cm) and sub-deep (40-60 cm). These conclusions will be benefitial for mitigation of soil salinization, irrigation and fer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alinity soil water content cotton growing season 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原文传递
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对防风固沙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王曰军 潘鸿 韩薇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167-169,共3页
主要针对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对防风固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先阐述了林业发展在西北干旱区防风固沙的作用,然后根据西北干旱地区林业防风固沙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包括采取科学的方式种植、注重水资源的利用、选择合适... 主要针对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对防风固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先阐述了林业发展在西北干旱区防风固沙的作用,然后根据西北干旱地区林业防风固沙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包括采取科学的方式种植、注重水资源的利用、选择合适的树种、改善土质条件、完善林业建设管理模式等,旨在促进西北干旱地区林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地区 林业 防风固沙
下载PDF
1981-2001年中国西北干旱区NDVI变化分析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李秀花 师庆东 +3 位作者 常顺利 郭娟 巴音达拉 齐家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0-945,共6页
采用1981-2001年连续21年的NOAA/AVHRR的NDVI植被覆盖指数,空间分辨率为8km×8 km,时间分辨率是"准半月",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四个地区(新疆的南疆地区、北疆地区、甘肃内蒙古河西走廊地区和青海柴达木地区)1981-2001年... 采用1981-2001年连续21年的NOAA/AVHRR的NDVI植被覆盖指数,空间分辨率为8km×8 km,时间分辨率是"准半月",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四个地区(新疆的南疆地区、北疆地区、甘肃内蒙古河西走廊地区和青海柴达木地区)1981-2001年连续21年的NDVI变化。结果显示:1981-2001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四个地区的NDVI虽然普遍不高(小于0.3),但是其在新疆的南、北疆处于增大的趋势,北疆1991-2001年的平均NDVI值比1981-1990年的平均值增加了2.48%,南疆的相应增幅较大为8.95%;甘肃内蒙古河西走廊地区的NDVI值年际变化不明显;青海的柴达木地区NDVI值则有减小的趋势,其1991-2001年的平均NDVI值比1981-1990年的平均值减少了2.76%。新疆植被覆盖的增加可能与大面积开荒等人为活动以及这一段时间新疆地区"增温"和"增湿"的自然气候变化有关,而青海柴达木地区植被覆盖的减少则可能存在更复杂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影像 西北干旱区 NDVI 变化分析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91
13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徐中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①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 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①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②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沙漠化土地面积达67493×104hm2,盐碱化耕地面积逾13556×104hm2;③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50年代初相比,天然森林面积减少49%~58%,草地面积减少16%~92%;④沙尘暴灾害发生频数增加,灾害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水资源 生态环境 资源利用
下载PDF
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南纪琴 王景雷 +4 位作者 陶国通 肖俊夫 刘战东 宁东峰 秦安振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5,共5页
为了维持西北旱区水土资源开发平衡,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针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研究现状,重新探讨了水土资源匹配的概念,提出了水土资源匹配指数计算方法,并在分析西北旱区2010年水土资源现状的前提下,计算... 为了维持西北旱区水土资源开发平衡,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针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研究现状,重新探讨了水土资源匹配的概念,提出了水土资源匹配指数计算方法,并在分析西北旱区2010年水土资源现状的前提下,计算了西北旱区各地级市及全省(自治区)水土资源匹配情况。结果表明,整个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由西北干旱气候核心区向东南方向呈逐渐减小趋势,即灌溉农业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比雨养农业区偏大。西北旱区各地级市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以新疆吐鲁番最大,为3.08,甘肃庆阳最小,为0.02;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以新疆自治区最大,为0.56,内蒙古自治区最小,为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耕地资源 匹配指数 西北旱区
下载PDF
基于MEA-BPNN的西北旱区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报模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崔宁博 魏俊 +3 位作者 赵璐 张青雯 龚道枝 王明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8-236,307,共10页
为有效提高西北旱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预报精度,在西北旱区选择5个代表性气象站点,构建10种基于思维进化算法(Mind evolutionary algorithm,MEA)优化的误差反向传波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 为有效提高西北旱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预报精度,在西北旱区选择5个代表性气象站点,构建10种基于思维进化算法(Mind evolutionary algorithm,MEA)优化的误差反向传波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ET0预报模型,并将其与Hargreaves-Samani模型、Irmak模型和48-PM模型等3种在西北旱区ET0计算精度较高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输入的情况下MEA-BPNN模型模拟精度具有相对较高水平,其中MEA-BPNN1(输入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相对湿度RH、日照时数n和距地面2 m高处的风速u2)、MEA-BPNN2(输入Tmax、Tmin、n和u2)及MEA-BPNN3(输入Tmax、Tmin、RH和u2)模型的R2、NSE均大于0.96,RMSE、MAE也分别小于0.34、0.25 mm/d,以上3种MEA-BPNN模型的整体评价指标(Global performance indicator,GPI)排名分别为1、2、3;MEA-BPNN7(输入Tmax、Tmin和u2)的R2、NSE分别为0.966 2、0.962 2,RMSE、MAE分别为0.361 0、0.276 1 mm/d,模拟精度较高;MEA-BPNN模型可移植性的分析表明:MEA-BPNN模型在西北旱区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基于不同站点数据构建的预报模型也有较高精度;在相同输入情况下MEA-BPNN模型模拟精度均高于Hargreaves-Samani模型、Irmak模型和48-PM模型。因此,在气象资料缺乏情景下MEA-BPNN模型可作为西北旱区ET0计算的推荐模型,可为实时精准灌溉预报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预报模型 思维进化 神经网络 西北旱区 可移植性
下载PDF
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 被引量:33
16
作者 张思玉 杨辽 陈戈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7-282,共6页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 :(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 ;(2 )对天然植被 ,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 ,通过...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 :(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 ;(2 )对天然植被 ,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 ,通过人工降水补充其用水 ;(3)对人工植被 ,以引水灌溉为主 ;(4 )对于绿洲 ,结合生产用水进行合理再分配 ;(5 )充分发挥西北干旱区的廊道效应优势 ;(6 )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 ,大力开展节水灌溉 ;(7)协调好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水 西北干旱区 可持续发展 天然植被 绿洲 人工植被 灌溉方式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17
作者 黄蕊 徐利岗 刘俊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4078-4089,共12页
依据我国西北干旱区95个站点1951—2008年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OF)、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剖析了西北干旱区气温场空间分布结构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异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 依据我国西北干旱区95个站点1951—2008年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OF)、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剖析了西北干旱区气温场空间分布结构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异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气温存在3a、9a及准12a主周期;气温场空间分布以"相间复杂"型为主(对总体方差贡献为30.93%),基于此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北疆子区、南疆子区、河西子区、青海子区及内蒙古子区。全区44.8%的年份气温属正常范围,15.5%年份异常偏暖,3.4%显著偏暖,13.8%年份偏冷,显著偏冷和异常偏冷年份均为8.6%。自9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区开始增温,2001—2008年温度正距平值达6.9℃,正距平年数由80年代40%上升至100%。西北干旱区97.9%的地区呈现增温趋势,其中94.7%的地区通过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96.8%的站点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增温幅度为0.02℃/10a—1.21℃/10a;并形成了北疆以富蕴(1.09℃/10a),南疆以喀什(0.22℃/10a),东疆以巴里坤(0.76℃/10a),柴达木盆地以小灶火(0.81℃/10a),河西地区以松山(0.08℃/10a),内蒙古西部以吉诃德(0.03℃/10a)为中心的增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气温 时空变异性 趋势分析 经验正交分解(EOF) Mann-Kendall秩统计法
下载PDF
发展苜蓿草产业促进西北旱区农业结构调整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世琦 孙兆敏 杨雄年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57-160,共4页
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增加西北地区农民的收入已成为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和农业增收已成为当前西部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分析,论证了苜蓿草产业在西北... 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增加西北地区农民的收入已成为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和农业增收已成为当前西部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分析,论证了苜蓿草产业在西北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潜力、地位和作用,提出通过发展苜蓿草产业,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创新和农业增收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产业 西北地区 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 规划 综合效益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田荣湘 高玲 高由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0-95,共6页
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68个站30年年降雨量的分析,把中国西部划分为6个降雨量性质不相关的区。通过对西北3个区的分析,把年降雨量划分为8种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分析表明,控制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天气系统主要为西风系统。在过去的... 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68个站30年年降雨量的分析,把中国西部划分为6个降雨量性质不相关的区。通过对西北3个区的分析,把年降雨量划分为8种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分析表明,控制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天气系统主要为西风系统。在过去的30年间,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并非都是变得越来越干,不同的地区变化情况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干旱区 年降雨量 时空变化 降水
下载PDF
CMIP3与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晶 王宝鉴 +4 位作者 杨艳芬 常燕 陈林 杨建才 刘新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8-212,共15页
通过对15组CMIP3和CMIP5两代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比较,发现CMIP5模式对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更接近观测值。CMIP5模式模拟年、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比CMIP3模式分别提升了0.15、0.13、0.24和0.... 通过对15组CMIP3和CMIP5两代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比较,发现CMIP5模式对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更接近观测值。CMIP5模式模拟年、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比CMIP3模式分别提升了0.15、0.13、0.24和0.02,冬季下降了0.07。CMIP5模式对西北干旱区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模拟效果比CMIP3有所提高,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趋势的模拟偏差比CMIP3分别减少了0.03℃/10a、0.10℃/10a、0.01℃/10a、0.06℃/10a、0.14℃/10a。对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年、季的模拟偏差分布上,CMIP5模式的偏差均比CMIP3低1~2℃。但是天山区年、季节平均气温的模拟与整体模拟偏低情况相反,CMIP3和CMIP5分别偏高3~6℃和1~4℃,对夏季的模拟偏高最严重,分别达到6℃和4℃。CMIP5模式整体对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平均相关系数与CMIP3相差不大,均不超过0.1,而且偏差仍然较大。CMIP5模式对西北干旱区的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模拟效果比CMIP3有所降低,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趋势的模拟偏差比CMIP3增加了0.67 mm/10a、0.23mm/10a、0.51 mm/10a、0.11 mm/10a、0.14 mm/10a。CMIP5模式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模拟的均方根误差相比CMIP3分别减少77.6 mm、25.5 mm、25.0 mm、18.8 mm和13.9 mm。在空间上,CMIP5模式对年、季节降水模拟仍然偏高,但是比CMIP3有明显缓解;CMIP3和CMIP5模式对夏季天山区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的模拟也与大部分区域偏高的趋势明显相反,两代模式对夏季天山区的降水模拟均偏低50 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CMIP3 CMIP5 平均气温 降水量 模拟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