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S AND ITS STRUCTURAL GENETIC ENVIRONMENT IN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NORTHWEST GUANGXI 被引量:1
1
作者 CAI Minghai LIANG Ting WU Decheng HUANG Huimin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4年第2期128-141,共14页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in-polymetallic producing district in China, and is the location of the Dachang super-large tin deposit. Based on the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sotop...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in-polymetallic producing district in China, and is the location of the Dachang super-large tin deposit. Based on the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sotopic data, the stages of magmatic activity in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have been lined ou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nites, and by using ω(Al2O3)-ω(SiO2), ω(TFeO)/[ω(TFeO)+ω(MgO)]-ω(SiO2), AFM, ACF and Rb-Yb+Ta, Rb-Y+Nb, Ta-Yb, Nb-Y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analysis,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nalyses about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ranites, and discussed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and dynamic setting for the large scale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granites in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belong to the POG type, while the later stage alaskite belongs to the RRG+CEUG type. The granites were formed at the stage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postorogenic phase to intraplate setting. But the major structural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steady regional extension. The formation age for the granites coincides with the time for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this translation environment is favored for large-scale metall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ite geochemistry structural ENVIRONMENT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northwest Guangxi
下载PDF
DEFINITING AND ITS GEOLOGIC MEANING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被引量:6
2
作者 Liu Chiyang,Yang Xingke,Ren Zhangli,Wang Dingyi,Cheng Gang,Zheng Menl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t\|west trend structure began to be taken note to. Since the year of 1995, by a synthetic study to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that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These structures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the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1 Spreading of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ix larger scale nearly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within the scope of east longitude 84°~96° and near Qiangtang Bas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the six belts are nearly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six meridian of east longitude 85°,87°,89°,91°,93°,95° or located near these meridian. The six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spread in the same interval with near 2° longitude interval. The more clear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ce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are the two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of east longitude 87° and 89°. There are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in the west of east longitude 83°,81°, or near the longitudes. The structure belts spreading features,manifestation,ge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and inter texture and structure are not exactly so same. The structure belts all different degree caused different reg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r gravity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There is different scale near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between th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IANGTANG Basin south—north TREND structurE belt transverse transform structurE strike\|slip adjustment division of east—west region oil & gas prospecting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3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西北联大汉中分立院校战后教育复员考述——基于民国时期报刊的考察与分析
4
作者 张显锋 张捷菲 孟小华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2-70,共9页
抗战胜利,高等教育复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依据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西北联大”专题性第一手民国报刊(以报为主)材料,运用报刊文献调查法,对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的分立院校战后复员的历史渊源、过程等予以关注,结合相关文献... 抗战胜利,高等教育复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依据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西北联大”专题性第一手民国报刊(以报为主)材料,运用报刊文献调查法,对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的分立院校战后复员的历史渊源、过程等予以关注,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考察、梳理、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这一过程的历史事实与规律,并呈现这一过程中的诸多历史细节,对西北联大分离发展、战后复员及汉中社会区域研究等重要问题予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联大分立院校 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院 西北医学院 战后教育复员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196
5
作者 何登发 尹成 +2 位作者 杜社宽 石昕 马辉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1-101,共11页
前陆冲断带普遍具有构造分段的特点。横断层、侧断坡与斜断坡常是构造分段的边界 ,它们起着运动方向、变形速率、构造样式与成因机制转换的作用。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发展起来的大型冲断推覆系统 ,南自车排... 前陆冲断带普遍具有构造分段的特点。横断层、侧断坡与斜断坡常是构造分段的边界 ,它们起着运动方向、变形速率、构造样式与成因机制转换的作用。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发展起来的大型冲断推覆系统 ,南自车排子 ,北至夏子街、红旗坝的大型断裂带为其冲断前锋断裂。由于形成时间、活动方式与受力条件等出现变化 ,车排子—夏子街断裂带被北西向的横断层分割为构造样式与地质结构截然不同的三段 ,南段为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 ,构成车排子断隆的东部逆冲边界 ;中段为具压扭性质的克拉玛依—百口泉断裂带 ;北段为具冲断推覆性质的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中生代晚期—新生代以来该前陆冲断带被稳定埋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横断层 构造分段 运动方式 地质结构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57
6
作者 邓晋福 赵国春 +4 位作者 苏尚国 刘翠 陈亦寒 李芳凝 赵兴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 )、中侏罗世晚期(J32 )、晚侏罗世中期(J23 )、晚侏罗世晚期(J33 )和早白垩世早期(K11 )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 )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 (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岩浆-构造事件序列 构造叠加 收缩构造 北西向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物质基础——优质烃源岩 被引量:39
7
作者 腾格尔 秦建中 +3 位作者 付小东 李武 饶丹 张美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8-483,共6页
川西海相油气勘探程度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薄弱。通过区域地质、烃源岩形成环境、有机地化和有机岩石学等综合研究,重点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海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情况。龙门山北段海相油气成藏的烃源条件好,主要有筇竹寺组、大隆组优... 川西海相油气勘探程度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薄弱。通过区域地质、烃源岩形成环境、有机地化和有机岩石学等综合研究,重点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海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情况。龙门山北段海相油气成藏的烃源条件好,主要有筇竹寺组、大隆组优质泥质烃源岩和栖霞组、茅口组优质碳酸盐岩烃源岩,而泥盆系烃源岩分布有限,奥陶纪—志留纪缺乏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该区经历过大规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后期破坏过程,分析这一过程对川西海相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预测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川西坳陷深处具有良好的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油气显示 海相烃源岩 大隆组 古生界 中生界 龙门山北段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7
8
作者 汤绪 钱维宏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5-381,共7页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述的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位置基本...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述的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位置基本一致,大致沿西南—东北走向自西向东经过黄河上游—河套—华北北部—东北。夏季风边缘带附近的夏季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且夏季降水量与季风强度呈正相关。当夏季风影响到西北、华北北部时,西北、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边缘带 降水 水汽输送 西北 华北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涛 王宗秀 +2 位作者 周高志 柳永清 李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的断裂 ,它对造山带隆升及盆山耦合无贡献 ,博格达山的隆升为复式背斜构造所支持。博格达山与准东的关系为背斜北翼与盆地平缓基底构成的挠曲构造 ,而不是被深大断裂分隔的断块。博格达山具有独特鲜明的分段性 ,造山带的两个弧形构造与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构成独特的“斜方对称”分布样式。以板条观点为指导 ,从盆山单元的平面配置关系和深浅构造转换关系入手 ,探讨了博格达山板内造山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段性的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博格达山 板内造山带 分段 盆山耦合 深浅构造转换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隐伏构造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41
10
作者 杨跃明 陈聪 +6 位作者 文龙 陈骁 粱瀚 刘冉 关旭 罗冰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5,共8页
2014年以来,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先后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中泥盆统观雾山组钻获多口工业气井。随着勘探工作的稳步推进,深入开展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构... 2014年以来,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先后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中泥盆统观雾山组钻获多口工业气井。随着勘探工作的稳步推进,深入开展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构造特征研究,是认识该区上古生界气藏特征、拓展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前提。为此,基于新部署的线束三维地震、重磁电资料以及ST9等井的实钻成果,解剖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的构造特征,进而分析了该区隐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结果表明:(1)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1)号隐伏断裂之下发育大型隐伏构造带,其地层受挤压褶皱变形,发育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以下的海相地层;(2)由南到北(1)号断裂底部滑脱层位由浅变深,从南部的寒武系滑脱,向北部逐渐转换为基底卷入,古生界及其以上地层整体抬升,越向北抬升幅度越大,断裂上下盘之间的位移距离、褶皱幅度也越大,北部相对南部上古生界构造整体抬升约1 500 m;(3)在剑阁以西—广元地区,(1)号断裂东侧整体表现出"三级台阶"的构造格局。结论认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1)号断裂下盘隐伏构造带面积达1 800 km2,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其中观雾山组和栖霞组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好,是川西北深层海相层系天然气勘探拓展寻找新突破的重要领域,具有现实的油气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北部 龙门推覆构造带 隐伏断裂下盘 隐伏构造 天然气成藏条件 勘探区
下载PDF
济阳坳陷滩海地区古近系构造样式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马立驰 王永诗 +3 位作者 景安语 杨贵丽 武云云 赵铭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在对济阳坳陷东部滩海地区边界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古近系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将该构造带划分为单断-低凸型、双断-中凸型和多断-高凸型3种类型潜山披覆构造带。单断-低凸型潜山披覆构造带古近系储盖组合最好,各个层系都有可... 在对济阳坳陷东部滩海地区边界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古近系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将该构造带划分为单断-低凸型、双断-中凸型和多断-高凸型3种类型潜山披覆构造带。单断-低凸型潜山披覆构造带古近系储盖组合最好,各个层系都有可能形成好的储盖组合,发育岩性、构造、地层和复合圈闭类型。双断-中凸型潜山披覆构造带沙三段下亚段—东营组下部发育岩性和地层超覆圈闭,东营组中上部以披覆和岩性-构造圈闭为主。多断-高凸型潜山披覆构造带以多层系地层超覆圈闭为主,整体储盖组合条件差。垦东凸起沙三段地层油藏、长堤凸起东营组岩性油藏、埕岛凸起东营组岩性油藏将会成为下步研究区重点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披覆构造带 储盖组合 圈闭类型 勘探方向 北西向构造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及山地灾害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信宝 吴积善 汪阳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3-640,共8页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西线工程 川西北高原 地貌垂直地带性 山地灾害
下载PDF
黑龙江团结沟金矿区花岗斑岩体与金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碧乐 王健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6,共4页
团结沟金矿区花岗斑岩为岩株状产出的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斑岩体内有两期矿化;早期发生在隐爆角砾岩带内,呈环形分布;晚期发生在北西西、北北西构造带内。斑岩体不仅提供成矿热液,也提供部分矿质。
关键词 斑岩体 隐爆角砾岩 金矿床 叠加矿化 金矿
下载PDF
伊通地堑西北缘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大卿 陈红汉 +1 位作者 何生 张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2-289,共8页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体呈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的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其演化受控于新近纪以来该地区断裂的反转构造活动。该断褶带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可能是伊通地堑新的找油气领域,油气勘探应该以寻找走滑—冲断作用形成的雁列式背斜带、雁列断块和逆冲断层下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缘断裂 逆冲断层 右行走滑 断褶带 油气成藏 伊通地堑
下载PDF
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的形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雨 姜鹏飞 +7 位作者 张本健 肖笛 汪华 雷程 张亚 陈骁 刘冉 李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缘背冲带原地构造超深层。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对生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分析,总结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形成机制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受台地边缘滩微相的控制,叠合早成岩期岩溶与白云石化作用改造,形成以溶蚀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孔隙型储层;(2)栖霞组气藏天然气的来源包括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泥灰岩,该区规模发育下寒武统与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为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3)栖霞组储层与寒武系、二叠系烃源岩组成“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的近源高效源储组合,烃源断层有效沟通源岩和储层,其上发育茅口组泥灰岩直接盖层和三叠系膏岩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良好;(4)受龙门山推覆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双滑脱层夹持的影响,双鱼石构造栖霞组以层内原地背冲背斜构造为特征,与晶粒白云岩共同作用并形成了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不同构造高带上的钻井属于同一个压力系统,展现出整装气藏的特征,含气面积合计达到1900 km2。结论认为,较之于冲断推覆带,原地构造超深层构造变形弱,断层在沟通下部烃源岩的同时又未破坏圈闭的封盖性,油气早期成藏后得以稳定保存至今,这是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天然气能够规模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龙门山山前带 中二叠统栖霞组 超深层整装大气田 原地构造 生储盖组合 气藏形成
下载PDF
秦岭—大别陆内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抽拉构造造山模式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1 位作者 吴旭 王北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结构特征 盆-山转换 立交桥构造 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 抽拉构造 中国秦岭
下载PDF
胶东半岛西北部金矿带成矿构造应力场及成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邓军 方云 +1 位作者 周显强 董军社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5年第1期10-21,共12页
本文重点研究成矿构造应力场控制的成矿期构造活动,以讨论矿带范围内构造应力、应变能的分布规律,分析矿液运移、富集成矿的机制,并探讨构造应力与成矿元素分布之间的关系和构造作用中的地球化学过程。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成矿元素活化 构造地球化学 金矿床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促进西北及黄河上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正祥 袁浩 周禧彬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4,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为助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科学开工,推进我国“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本文通过论述西北及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资源现状,理清调水工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为助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科学开工,推进我国“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本文通过论述西北及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资源现状,理清调水工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逻辑,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发需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建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做好宗教移民安置工作、建设沿线宜居宜业生态城市带和旅游观光带、加快西北及黄河上中游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西北及黄河上中游地区 调水 发展逻辑
下载PDF
解决西北地区荒漠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宗水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4,共4页
本文先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严峻形势进行了描述 ,然后就南水北调。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 南水北调 东水西调 荒漠化治理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晚奥陶世-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北大山地区多期岩浆-变质-变形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6
20
作者 宫江华 张建新 +2 位作者 王宗起 于胜尧 王东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1-798,共28页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晚奥陶世-石炭纪岩浆岩 构造变形 锆石U-PB定年 古亚洲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