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产综合体构建研究--以盐城世界自然遗产为例
1
作者 陈耀华 魏天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世界遗产管理已经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探索保护与发展联动的管理模式。借鉴“旅游综合体”这一功能复合、高效互动、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在遗产地构建“遗产综合体”,即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 世界遗产管理已经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探索保护与发展联动的管理模式。借鉴“旅游综合体”这一功能复合、高效互动、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在遗产地构建“遗产综合体”,即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展示、服务、产业等多种设施或机构以及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等制度环境共同构成的功能复合体。它遵循多元综合、保护与发展联动、区域促进等原则,旨在实现遗产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为例,探讨盐城遗产综合体的现状、问题和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世界遗产 遗产综合体 可持续发展 盐城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下载PDF
盐城候鸟栖息地岸线变化特征及其对候鸟栖息地影响
2
作者 胡云健 丘仲锋 +4 位作者 石轩硕 赵冬至 赵爱博 林晖 詹雅婷 《海岸工程》 2024年第1期50-65,共16页
近年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侵蚀严重,岸线分布变化迅速,这对海岸带生态与经济带来了挑战。本文基于2013—2022年8期Sentinel-2及Landsat 8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人机交互方法解译提取候鸟栖息地岸线,通过ArcGIS平台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ig... 近年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侵蚀严重,岸线分布变化迅速,这对海岸带生态与经济带来了挑战。本文基于2013—2022年8期Sentinel-2及Landsat 8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人机交互方法解译提取候鸟栖息地岸线,通过ArcGIS平台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DSAS)将岸线数字化,计算得到年际与年内岸线变迁时空分布,并探讨了蚀淤变化的成因及影响。结果表明:2014—2022年候鸟栖息地侵蚀特征由原先的侵蚀范围广但侵蚀速率小,转变为侵蚀范围集中且侵蚀速率大幅增加,侵蚀危害严重加剧。侵蚀集中在春季及夏季。研究区域岸线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泥沙来源、近岸海流、沿岸地物类型、人工建筑及风暴潮等。明确近年候鸟栖息地重点侵蚀岸段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对当地海岸带的生态经济保护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海岸侵蚀 蚀淤演变 高分辨率遥感
下载PDF
Existenc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Xuejun XIONG Xiaomin HU +3 位作者 Yanliang GUO Long YU Liang CHEN Yuhuan XU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167-1180,共14页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full-region cruise survey data, near-bottom continuous mooring observations and sea surface wind products from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winter; after ensuring the data reliability a...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full-region cruise survey data, near-bottom continuous mooring observations and sea surface wind products from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winter; after ensuring the data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we process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Image resolu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lowest recognition resolutions for all image types, which represent the re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 The existence of a warm water tongue originating from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 that approached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was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a high salinity water tongue, 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 water tongue, was described and found to b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YSWC branch path. This warm tongue is a sign of the branch originating from the YSWC, which we defined as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YSWC-QDB). The pattern of the warm and salty water tongues showed remarkable rear, branching middle, shrinking neck and expanding top regions. These patterns showed a temporal feature of the tongues, and were the result of multi-temporal branches in front of the YSWC main section as well as the YSWC-QDB crossing the southwestward path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North Shandong Coastal Current flowing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NSCC-SESE). Analysis using mooring data at a sensitive and representative station also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the YSWC-QDB. It is a probabilistic event that manifests as a northwestward flow that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in the early cold air transit stage and consistent in the whole water column profile in the later stage. It varies quasi-periodically with weather processes. It also transports some of the YSWC water stored in the entrance area of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under winter wind conditions to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as a compensatory current. This current, caused by northerly winds, especially northwest winds and obstruction of the NSCC-SESE, was present, and strong water reduction and compensation caused significant residual sea level oscillations. The compensatory current, if caused by strong northwest wind,began to appear when its direction was opposite to the wind direction. In addition, confirmation of the YSWC-QDB provides an oceanographic basis for the short cooling time and rapid warming in the Qingdao area in winter.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ies of the YSWC-QDB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using large sea surface datasets. For monsoon basin dynamics, this study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the whole Bohai and Yellow seas and closed or semi-closed basins o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YSWC-QDB) High salinity water tongue Compensatory CURRENT Strong northwest wind Extension of the North SHANDONG coastal CURRENT flowing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NSCC-SESE) EXISTENCE confirmation Morphology Structure
原文传递
渤海南岸地区早期盐业生产原料、淋卤和煮盐工具问题
4
作者 张小嫚 燕生东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5-28,共14页
渤海南岸地区在晚商至西周早期、东周、魏晋、隋唐、蒙元时期盐业生产原料使用浓度较大的地下卤水,不存在采用淋灰取卤方式提高卤水浓度,使用的煮盐工具多为器腹较深的陶器和金属器。煮盐工具在盐灶上的摆放方式尤其是在晚商至西周、东... 渤海南岸地区在晚商至西周早期、东周、魏晋、隋唐、蒙元时期盐业生产原料使用浓度较大的地下卤水,不存在采用淋灰取卤方式提高卤水浓度,使用的煮盐工具多为器腹较深的陶器和金属器。煮盐工具在盐灶上的摆放方式尤其是在晚商至西周、东周时期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南岸地区 制盐原料 淋灰取卤 煮盐工具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体对区域性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范昌福 王宏 +3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 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 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献量加以区分。文章以该地区 7个点的古海面标志物及相关层位的高程测量与年代学测定结果,经与地区性预测海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后,定量讨论了该地区海面变化(包括绝对海面变化与冰川、水均衡作用)与构造活动对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贡献;并以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地层记录与古地震研究资料讨论了牡蛎礁体在建礁过程中所记录的构造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海面变化 新构造 稳定同位素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渤、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存环境中的粪大肠菌群 被引量:16
6
作者 贺杰 林凤翱 +4 位作者 卞正和 关春江 冯志权 马明辉 张映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2-46,共5页
报道了渤、黄海 6个重点沿岸海域 (吕泗、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和庄河 )表层海水和几种经济贝类中的粪大肠菌群 (FC)检测结果。结果表明 ,16个表层海水样品中的FC含量波动范围为 <4 0~≥ 4 80 0 0 /L。 36个经济贝类样品中的FC... 报道了渤、黄海 6个重点沿岸海域 (吕泗、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和庄河 )表层海水和几种经济贝类中的粪大肠菌群 (FC)检测结果。结果表明 ,16个表层海水样品中的FC含量波动范围为 <4 0~≥ 4 80 0 0 /L。 36个经济贝类样品中的FC数为 <2~≥ 2 4 0 0 /g鲜重。上述结果说明 ,渤、黄海某些重点沿岸海域 (如青岛、北戴河沿岸 )受人畜粪便等生活污水和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 ,海域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需加强规划和治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环境 渤海 黄海 沿岸环境 经济贝类 粪大肠菌群 海洋监测 海洋环境卫生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Q1孔揭示的沉积环境与海面波动 被引量:68
7
作者 阎玉忠 王宏 +3 位作者 李凤林 李建芬 赵长荣 林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7-382,共26页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共区分出9次海面波动,分辨率达500~800a级;第Ⅲ海相层存在5次海面波动,与深海O同位素的5a、5c、5e分期的峰值大体对应。在海相层中,海陆过渡相层位占较大比例,其中的石膏结晶和黄铁矿晶簇是该相的重要指相矿物。所见的Ⅰ、Ⅱ、Ⅲ海相层皆为平均海平面下数米的浅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海面波动 海陆过渡相 指相矿物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硅藻组合指示的渤海湾西北岸两个牡蛎礁体生长环境的差异 被引量:12
8
作者 商志文 范昌福 +4 位作者 李冬玲 田立柱 裴艳东 王福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9,共7页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减弱。对相距约20km的大吴庄礁体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再研究,及与岭头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对比显示:大吴庄礁体硅藻种相对丰富,潮间带河口种和沿岸种含量多,说明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靠近河口的位置,建礁过程中受河流与海洋的双重影响,潮间带河口种C.stylorum和C.striata在礁体中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指示了建礁过程中河流影响强弱的变化。相反,岭头礁体硅藻种相对单一,浅海与浮游种含量大,生长位置可能远离河口或为逐渐封闭的泻湖或海湾环境,建礁过程中主要受海洋影响,浅海种P.sulcata和浮游种T.nitzschioides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反映了礁体受海洋影响强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沉积硅藻组合 生长环境 渤海湾西北部
下载PDF
环渤海海岸带^(14)C数据集(Ⅰ) 被引量:41
9
作者 王宏 李凤林 +4 位作者 范昌福 M.Frechen M.van Strydonck 裴艳东 王云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1-613,共13页
环渤海泥质海岸带近30年来获得的600余个放射性碳测年数据,确定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年代地层序列。但是,对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应用14C数据解释地层和地质现象的年代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文章... 环渤海泥质海岸带近30年来获得的600余个放射性碳测年数据,确定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年代地层序列。但是,对14C数据的系统校正,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应用14C数据解释地层和地质现象的年代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文章对作者自己所采集和由国内外有关实验室测定的126个14C数据进行了系统校正,主要步骤包括分馏效应、地区性海洋贮存库效应及大气14C含量变化校正等。建议以-2.68‰PDB作为环渤海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半咸水和开放浅海区(潮间带与潮下带上部)贝壳的地区性δ13C平均值。另外,讨论了在地区性海洋贮存库效应值获得之前的1990年代,以MARINE 93与INTCAL 93程序的平均校正年龄近似地视作该地区贝壳的校正值,以抵消这一类地区小型水体与大气迅速进行14CO2交换而对年龄值的影响。CALIB 4.4校正结果表明,前述近似校正是可行的,其结果仍可沿用。文章经统一校正的年龄,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太阳历纪年的"真实"年龄,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重建该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质年代史,并可与考古纪年及其他测年方法获得的绝对年龄直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海岸带 放射性碳测年 系统校正
下载PDF
渤海、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异养细菌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凤翱 卞正和 +4 位作者 关春江 冯志权 马明辉 贺杰 张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6)cfu/g湿重,平均值为2.7×10^(5)cfu/g湿重,其中异养细菌总数最高的样品是在吕四沿岸3号站采集的四角蛤蜊(1.6×10^(6)cfu/g湿重),其次分别在北戴河沿岸2号站采集的杂色蛤(1.2×10^(6)cfu/g湿重)和毛蚶(1.1×10^(6)cfu/g湿重),而异养细菌总数最低样品是在青岛沿岸采集的镜蛤(2.0×10^(3)cfu/g湿重)和在大连沿岸采集的太平洋牡蛎、紫贻贝和皱纹盘鲍(≤5.0×10^(3)cfu/g湿重).该海区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范围为2.5×10^(5)~1.0×10^(8)cfu/dm^(3),全海域平均值为1.2×10^(7)cfu/dm^(3).表层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2.8×10^(3)~7.5×10^(5)cfu/g干重,全海域平均值为1.3×10^(5)cfu/g干重.根据上述结果和欧共体委员会(93/51/EEC)指令要求,对各海区贝类卫生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异养细菌 卫生质量 经济贝类 生存环境 海水 沉积物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体中的壳体形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6
11
作者 范昌福 裴艳东 +5 位作者 王宏 刘志广 王福 商志文 车继英 田立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6-813,共8页
渤海湾西北岸沿岸平原分布的众多埋藏牡蛎礁体中的壳体形态和泥沙沉积物特征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礁体中的壳体形态有明显的区别,有些礁体中的壳体细窄,有些礁体中的壳体较宽厚;与此相对应,具有不同壳体形态的礁体中的沉积物颗粒和粘土含... 渤海湾西北岸沿岸平原分布的众多埋藏牡蛎礁体中的壳体形态和泥沙沉积物特征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礁体中的壳体形态有明显的区别,有些礁体中的壳体细窄,有些礁体中的壳体较宽厚;与此相对应,具有不同壳体形态的礁体中的沉积物颗粒和粘土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别。文章分别对组成大吴庄和岭头两个礁体剖面的牡蛎壳体和泥质沉积物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吴庄礁体中壳体的重量随高度增长的速率大于岭头礁体中的壳体,而两个礁体中壳体的壳重随体积增长的速率大致相同;组成礁体的壳体形态与礁体的沉积环境有关,沉积物较细、粘土含量高时发育细窄的壳体,沉积物较粗、粘土含量低时发育宽厚的壳体。渤海湾西北岸地区埋藏牡蛎礁体中的壳体本身记录了其生长时的环境信息,可以通过分析礁体中的壳体形态来恢复礁体建礁过程中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壳体形态 沉积环境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2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裴艳东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59,共13页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海平面变化 差异性沉降 晚第四纪 渤海湾西岸 地层学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的几道贝壳堤 被引量:21
13
作者 岳军 Dong yue +6 位作者 张宝华 耿秀山 刘雪松 赵希涛 牟林 张百鸣 韩芳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渤海湾西岸出露或埋藏了多道贝壳堤,通过地质调查发现:贝壳堤的平面分布结构是沿着(或随着)渤海湾海岸由老至新(从岸—海)与海岸呈大致平行排列。贝壳堤的划分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从新至老,另一种是从老至新,本文采取后一种划分方法:即第... 渤海湾西岸出露或埋藏了多道贝壳堤,通过地质调查发现:贝壳堤的平面分布结构是沿着(或随着)渤海湾海岸由老至新(从岸—海)与海岸呈大致平行排列。贝壳堤的划分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从新至老,另一种是从老至新,本文采取后一种划分方法:即第Ⅰ道(老)—第Ⅵ道(新)贝壳堤。本文对每道贝壳堤的物质(岩性特征)组成与堆积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图7);对贝壳堤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数理统计(表2);对贝壳堤形成的年代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表3);对贝壳堤的生物组合特征等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贝壳堤的分道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表1),揭示了贝壳堤的赋存状态、形成的年代及第Ⅰ道—第Ⅵ道贝壳堤所处的潮位变化(图8)。以形成贝壳堤这一独特的地质载体为基础,试图从渤海湾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并揭示贝壳堤的成因机制(表4,图9),笔者认为广义的渤海湾是内陆的半泻湖(海),也可以视为局部海:山东庙岛列岛—辽东半岛构成了渤海的障壁海岸,在障壁海岸这样的自然地理和地貌条件下,通过大量的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只有障壁海岸才是形成"科珀河型三角洲与喙状三角洲"的必然条件,而"科珀河型三角洲与喙状三角洲类型"等是形成障壁砂坝(障壁岛,障壁滩)—贝壳堤的或然条件,这就是贝壳堤成因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障壁海岸 三角洲 贝壳堤(障壁砂坝)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55
14
作者 王强 袁桂邦 +4 位作者 张熟 刘增寿 王卫东 刘志杰 庄振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5-786,共12页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贝壳堤堆积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牡蛎礁研究概述 被引量:50
15
作者 王宏 范昌福 +5 位作者 李建芬 李凤林 阎玉忠 王云生 张金起 张玉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31,共17页
环太平洋西岸,特别是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全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由Crassostrea gigas牡蛎形成的礁体。总结了渤海湾西北岸30余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主要成果。论述了C.gigas的定名沿革、生态习性、礁体特征、礁体与海面的关系。测定了C.... 环太平洋西岸,特别是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全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由Crassostrea gigas牡蛎形成的礁体。总结了渤海湾西北岸30余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主要成果。论述了C.gigas的定名沿革、生态习性、礁体特征、礁体与海面的关系。测定了C. gigas壳体的^(18)O和^(13)C同位素组成,发现了壳体生物碳酸钙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可靠的^(14)C数据,建立了正常建礁与个体分泌壳体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约1cm/a)、水平夹层的平均历时(约200a/层)等定量参数,进而提出“礁体历时假说”,并将该地区时间跨度约7750~95calBP的化石牡蛎礁划分为8道礁群,论证了礁体内部水平夹层和礁体之上泥质“转换层”可能记录的百年尺度的“缓变型”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壳体O、C稳定同位素组成 ^13C测年 “礁体历时假说” 百年尺度变化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几种地球化学的环境指标 被引量:11
16
作者 岳军 Dong yue +6 位作者 张宝华 牟林 王国明 陈安蜀 袁宝印 刘景兰 魏俊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39-1250,共12页
为了探讨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的古环境,本文进行了多种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分析,在此,将指示不同环境的指标进行了分项(或归类)如:古气候、氧化-还原、海-陆相环境指标等;并将其分别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散点分析(获得了元素指标的相关系... 为了探讨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的古环境,本文进行了多种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分析,在此,将指示不同环境的指标进行了分项(或归类)如:古气候、氧化-还原、海-陆相环境指标等;并将其分别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散点分析(获得了元素指标的相关系数及聚散特征)。具体分析结果为:①古气候指标:如图2所示,古温度值与Rb/Sr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7,而CaCO3含量与古温度值、Rb/Sr比值二项指标则呈较大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1,表明CaCO3较高含量的寒冷期时而古温度值的负值也往往随之变大。②氧化-还原指标:如图4,显示出了Fe2+/Fe3+比值与Corg/P2O5比值有较大的聚敛性。③海-陆相指标:如图5所示,Sr/Ba比值与B/Ga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6,而Ca/(Ca+Fe)比值与Sr/Ba比值、B/Ga比值二项指标也显示出了较大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94;而B的古盐度SP值和Rb/K比值此二项指标与Sr/Ba比值、B/Ga比值?Ca/(Ca+Fe)比值等这三项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及-0.632。④通过最优分割分析(按照本文中一定的"方法原则")以及统计分析,划分出了:第Ⅰ-第Ⅴ气候冷段、第Ⅰ-第Ⅴ还原带、及其海平面升降波动曲线:第Ⅰ-第Ⅶ段),如图3显示出大致的规律为:气候冷期时往往处于还原环境,与此同时,海平面则呈波动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种地球化学指标 渤海湾西岸 全新世古环境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环渤海海岸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远东 侯西勇 +1 位作者 施平 于良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14-1523,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全球许多海岸已经成为承受巨大压力的生态系统。应用海岸敏感性指数(Coastal Sensitivity Index,CSI)对中国环渤海海岸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岩性、海岸坡度、地貌、岸线变化速率、相对海平面上升水平... 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全球许多海岸已经成为承受巨大压力的生态系统。应用海岸敏感性指数(Coastal Sensitivity Index,CSI)对中国环渤海海岸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岩性、海岸坡度、地貌、岸线变化速率、相对海平面上升水平、平均波高以及平均潮差多种变量的不同组合计算环渤海海岸479个单元格的敏感性数值。结果表明,增加变量数目或以岩性代替岸线变化能有效提高敏感性指数的区分能力,但不同组合下环渤海海岸敏感性宏观空间格局无较大差异。总体上,胶辽隆起带与大兴安岭-太行隆起带的山地丘陵基岩海岸敏感性相对较低,而以辽东湾辽河口附近沿岸平原海岸和渤海湾-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平原海岸为代表的渤海、华北沉降带表现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海岸管理与规划人员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识别海岸敏感区域,从而有选择性地采取应对措施缓解海岸带压力,并且为开展河口海岸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奠定科学基础。从长远来看,海岸敏感性分析如果与社会因子相结合更能有效提升海岸带系统整体的脆弱性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海平面上升 海岸敏感性 环渤海
下载PDF
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石油烃的测定 被引量:11
18
作者 尚龙生 孙茜 +1 位作者 王静芳 徐恒振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6-58,共3页
在1990-07—1991-12期间,监测了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计算了沿岸软体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本底值为3.47—19.7mg/kg(湿重),用本底值的上限作为评价标准,对沿岸贝类的石油污染状况,按污染程度做了海区划分,结果是大连... 在1990-07—1991-12期间,监测了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计算了沿岸软体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本底值为3.47—19.7mg/kg(湿重),用本底值的上限作为评价标准,对沿岸贝类的石油污染状况,按污染程度做了海区划分,结果是大连湾、长江口、锦州湾的经济贝类是石油烃污染严重的区域;从鸭绿江口至大窑湾的北黄海沿岸是未受石油烃污染的最好环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贝类 石油烃 本底值 黄渤海沿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田立柱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44-354,共11页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35ka CAL BP 沉积环境 海平面 河流供给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钻孔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与相对海面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永胜 李建芬 +5 位作者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施佩歆 姜兴钰 王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9-517,共19页
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三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 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 C,加速器质谱14 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 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三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 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 C,加速器质谱14 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化历史,并利用微体生物组合分带对水深变化的指示,定量讨论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经历了沼泽—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环境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始阶段,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发育沼泽环境,南部未见沉积,与上更新统河流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全新世早期,研究区潮滩环境发育。潮滩层厚度约1m,历时数百至1千余年。至7 000cal BP前后水深增大,研究区进入浅海环境。约6 000cal BP,沿岸南北两端先后进入三角洲过渡环境,中部三角洲环境约开始于1 500cal BP。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化同时记录了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约10 000cal BP前后,渤海湾相对海平面已接近21.3~20.4m。约8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8.6~17.0m。约6 000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低于6.8m,5 000~1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高于-2.5 m,1 000~8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3^-0.4 m。8 000~5 000cal BP时,相对海面上升约15.0m,上升速率达5m/1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 全新世 沉积环境 相对海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