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北平原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研究
1
作者 李高超 李翔宇 +2 位作者 王倩 郑海花 朱世保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S01期53-60,共8页
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在当前农村水利和农业生产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位于鲁西北平原的韩家灌区长期以来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工程监测及巡护资料不规范、档案及资产管理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 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在当前农村水利和农业生产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位于鲁西北平原的韩家灌区长期以来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日常维护管理不到位、工程监测及巡护资料不规范、档案及资产管理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本文针对灌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标准化管理建设和改革。经过努力,韩家灌区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成功通过验收,成为山东省首批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大中型灌区。在此基础上,对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涵盖了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农业节水与供水管理、信息化管理和经济管理方面。以期为鲁西北平原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提供经验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平原 农村水利工程 大中型灌区 标准化管理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型的鲁西北平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
作者 王倩 李高超 +3 位作者 李翔宇 郑晓敏 徐晶 徐征和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91-199,共9页
水资源是影响鲁西北平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预测未来需水量,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陵城区近12年的用水量数据,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方法,从2022年水资源可支撑的... 水资源是影响鲁西北平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预测未来需水量,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陵城区近12年的用水量数据,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方法,从2022年水资源可支撑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宏观指标角度描述需水量,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并对2023~2030年供需水状态进行预测分析,并对模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22现状年的宏观需水量计算结果与模型相对误差δ=0.008,灰度模型预测结果准确。供水保证率为50%时,2022现状年缺水量为4090万m^(3),占总水量的16.74%;2030规划年缺水量为1811万m^(3),占总水量的6.28%。2030年水资源供需仍未达到平衡状态,但水资源平衡指数I_D逐年上升,水资源短缺状态逐步缓解。在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2030规划年水资源负载指数为Ⅲ级,水资源承载潜力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单一,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本研究为鲁西北平原水资源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理论 供需预测 水资源承载力 鲁西北平原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地下水高氟与高碘成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光伟 李浩林 +3 位作者 王庆兵 顾莎 郭梓烽 刘中业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3-808,共16页
地下水作为鲁西北平原的主要水源,查明高氟、高碘地下水的成因和联系十分必要,可为当地的饮用水安全及解决地方病的研究提供借鉴。目前中国对鲁西北地区浅层高氟地下水的研究较多,但对深层高氟地下水的成因、高氟地下水和高碘地下水的... 地下水作为鲁西北平原的主要水源,查明高氟、高碘地下水的成因和联系十分必要,可为当地的饮用水安全及解决地方病的研究提供借鉴。目前中国对鲁西北地区浅层高氟地下水的研究较多,但对深层高氟地下水的成因、高氟地下水和高碘地下水的联系有待加强。本文旨在揭示鲁西北平原地下水中氟与碘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测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制,查清碘在地下水系统中富集的关键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探讨地下水中高氟与高碘的关系。采集浅层(0~55m)、中层(55~225m)、深层(>225m)地下水样品326件,并对18个水化学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将地下水样品划分为高氟地下水、高碘地下水和高氟高碘地下水。再结合常规水化学指标和沉积物组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高氟、高碘地下水的成因及联系。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与高碘地下水通常伴生出现,且高氟地下水和高碘地下水分布区水化学环境类似,高氟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下0~40m、50~110m以及225~305m深度内,其最大值(13.71mg/L)出现在地面以下110m深度处;高碘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下0~10m、55~65m以及225~285m深度内,其最大值(4.601mg/L)出现在234m深度处。含氟矿物萤石(CaF2)的溶解、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离子交换可能是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形成机制;地下水中的碘主要来自鲁西北平原沉积物中海洋生物和有机质,地下水受强烈的蒸发作用,水走盐留,水中碘浓度不断增加,沉积物淋溶以及氨氮和硫化物的还原溶解可能是导致地下水高碘的主要过程,弱碱性的水环境、还原条件和有机质的存在都是高碘水形成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弱碱性的还原条件同时促进了氟和碘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平原 地下水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层次聚类分析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地热热源机制的气体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3
4
作者 崔洋 康凤新 +3 位作者 钟振楠 杨询昌 隋海波 赵强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6,共14页
利用地热系统中气体的组分、丰度及同位素组成,可以识别地热流体的来源,追溯其热源形成机制。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自1998年以来大规模开发利用,但对其热源形成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溶解性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特征对鲁西北平原热源... 利用地热系统中气体的组分、丰度及同位素组成,可以识别地热流体的来源,追溯其热源形成机制。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自1998年以来大规模开发利用,但对其热源形成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溶解性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特征对鲁西北平原热源成生条件进行了研究。溶解气成分结果表明,地热气体组分均以N2为主,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成因,在相对封闭的地质环境中深循环,混合一定量的地壳深部或地幔来源的气体。利用^(3)He/^(4)He比值,定量计算出研究区壳幔热源配分比为0.90~1.57,热源主要为地壳岩石放射性生热与来自上地幔沿深大断裂的对流热。其中,砂岩热储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小,地幔热流占45%左右。而岩溶热储受构造控热明显:处于深大断裂或济南岩体与灰岩接触带附近的岩溶热储地幔热流占比相对较大,达48.77%~52.75%,显示除了正常的大地热流传导产热,沿深大断裂、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存在来自上地幔的对流聚热;处于齐广断裂与济南岩体中间的稳定地块地幔热流相对较小,仅占38.87%~40.97%,指示构造相对稳定区获得深部热流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热源机制 气体同位素 溶解气体组分 鲁西北平原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小气候特征
5
作者 朱保美 杨以健 +1 位作者 张继波 李密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5期62-71,共10页
利用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简称农田站)和齐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简称齐河站)观测资料,分析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小气候特征,对比研究两站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各层气... 利用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主产区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简称农田站)和齐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简称齐河站)观测资料,分析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小气候特征,对比研究两站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各层气温、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风速、5~20 cm地温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与气温相反。白天麦田中温度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降低,夜间温度则随离地面高度增加而增加。相对湿度在不同生育阶段均是30 cm层最高,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后期的夜间时段和生长中期的白天时段。各层地温生长后期最高,土壤深度越深,日变化越小。农田站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均低于齐河站,日平均相对湿度均高于齐河站。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在生长后期最强。各层风速在冬小麦生长初期变化趋势一致,60 cm风速在冬小麦生长中后期受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生长中后期不同天气状况下,不同层次的农田气温、相对湿度、5~10 cm地温均有明显的日变化,晴天最明显,多云次之,阴天变化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平原 冬小麦 不同生育阶段 农田小气候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储量评价
6
作者 王小刚 李俊峰 董国良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0期76-78,共3页
鲁西北平原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中低温地热资源已被广泛用于供暖及生活洗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埋藏深,补给极其微弱,再生能力差。为了科学地开发利用区内地热资源,根据构造单元的边界将其划分为6... 鲁西北平原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中低温地热资源已被广泛用于供暖及生活洗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埋藏深,补给极其微弱,再生能力差。为了科学地开发利用区内地热资源,根据构造单元的边界将其划分为6个地热田,并对其4个热储层(组)分别统计,查明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静储量及可采量,得出区内地热水静储量及可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平原 地热资源 储量评价 静储量 可采量
下载PDF
我国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岳丹 马青 +2 位作者 法科宇 鲁肃 黄守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270-10272,共3页
[目的]评价我国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方法]通过对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调查与监测,以县为最小单位,采取普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评价上利用物质量评价法对西北地区平原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结果]2005... [目的]评价我国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方法]通过对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调查与监测,以县为最小单位,采取普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评价上利用物质量评价法对西北地区平原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结果]2005年西北地区平原林业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植被固碳、土壤固碳、植被制氧、吸收二氧化硫和滞尘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各自生态服务功能值分别为32075.8万m3/a、2.8×106万t/a、1254万t/a、2752.8万t/a、3354.3万t/a、53.0万t/a和8510万t/a。[结论]为我国西北地区平原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平原林业 生态服务功能 评估
下载PDF
我国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岳丹 马青 +2 位作者 法科宇 鲁肃 黄守科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4期584-587,共4页
[目的]评价我国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方法]通过对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调查与监测,以县为最小单位,采取普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评价上利用物质量评价法对西北地区平原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结果]2005... [目的]评价我国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方法]通过对西北平原地区林业的调查与监测,以县为最小单位,采取普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评价上利用物质量评价法对西北地区平原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结果]2005年西北地区平原林业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植被固碳、土壤固碳、植被制氧、吸收二氧化硫和滞尘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各自生态服务功能值分别为32075.8万m3/a、2.8×106、1254、2752.8、3354.3、53.0和8510万t/a。[结论]为我国西北地区平原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平原林业 生态服务功能 评估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空间演化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谭秀翠 王刚 +1 位作者 王华敬 董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7,共7页
采用改进后的INFIL3.0模型计算鲁西北平原的地下水补给,分析灌溉和城市化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补给量的空间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2001-2009年,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量为105 mm,补给系数为0.13,计算结果得到了验证。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 采用改进后的INFIL3.0模型计算鲁西北平原的地下水补给,分析灌溉和城市化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补给量的空间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2001-2009年,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量为105 mm,补给系数为0.13,计算结果得到了验证。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时空变异性较大。在时间上,地下水补给年际变化较大,呈增加趋势,年内有2个峰值,分别在4月和10月。在空间上,地下水补给由西北向东南增大,空间分布差异受灌溉影响显著。地下水补给量的空间演化结果显示,鲁西北平原存在一定的节水空间,城市化扩张会导致补给量减少,弱透水面面积增加10%,补给量减少10mm。模型计算结果可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3.0模型 鲁西北平原 地下水补给 灌溉量 城市化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超 张少鹏 +2 位作者 孙晓晓 狄胜同 丁朋朋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3-180,共8页
针对鲁西北平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问题,在分析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现状特征及地面沉降时空演化规律,确定了临界开采地下水位,并深入研究了地面沉降-地下水相关性以及地面沉降滞后于地... 针对鲁西北平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问题,在分析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现状特征及地面沉降时空演化规律,确定了临界开采地下水位,并深入研究了地面沉降-地下水相关性以及地面沉降滞后于地下水位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地下水位和地面标高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地面沉降量直接受控于地下水超量开采量,德州、滨州、广饶沉降中心沉降速率存在加速向减缓的过渡阶段。通过分析给出了其临界地下水位分析值,确定了地下300~500 m深处地层沉降对于地下水位变化的滞后性约为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平原 地下水 地面沉降 相关性 临界地下水位 滞后性
下载PDF
中国牡丹品种的花期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富慧 索志立 +5 位作者 赵孝庆 陈德忠 姚涓 苏卫忠 张治明 陈富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61,共7页
于1999~2001年对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引种定植的中原牡丹品种(68个)及兰州和平牡丹园栽培的西北紫斑牡丹品种(16个)进行定点、定株连年花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原牡丹品种在北京的群体始花期为4月18~20日,群体末花期为5月9~18日,花期持... 于1999~2001年对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引种定植的中原牡丹品种(68个)及兰州和平牡丹园栽培的西北紫斑牡丹品种(16个)进行定点、定株连年花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原牡丹品种在北京的群体始花期为4月18~20日,群体末花期为5月9~18日,花期持续22~28 d,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为16.5~26.1℃.西北紫斑牡丹品种在兰州榆中县原产地的群体始花期为5月3~6日,群体末花期为5月23日~6月3日,花期持续21~28d,开花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为11.3~15.3℃.两个品种群的群体自然花期累计延续35~45 d.受春季开花前气候条件的影响,群体始花期通常可能出现3~5 d的提前或推后,但是,在品种群间和年度间,未发现群体开花过程式样有明显差异.花期的长短在品种间、个体间以及年度间存在差异.针对花期研究以及牡丹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牡丹品种 西北紫斑牡丹品种 花期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基于聊城市29个村庄的调查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西勇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农业技术的改进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和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使得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发展趋势。以聊城市29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制度环境、... 农业技术的改进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和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使得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发展趋势。以聊城市29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制度环境、农民意愿等层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从完善土地流转配套制度、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角度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合法权益 鲁西北
下载PDF
太湖平原西北部第四纪海侵 被引量:9
13
作者 蒋梦林 刘志平 《江苏地质》 2001年第2期78-81,共4页
通过对武进漕桥和金坛水北等地钻孔及剖面样品中古生物组合分析 ,结合岩性、古气候、古地磁等综合研究 ,证实太湖平原西北部第四纪以来曾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海侵 ,即晚更新世早期的太湖海侵、晚更新世晚期的湖海侵和全新世的镇江海侵。
关键词 海侵 第四纪 太湖平原 古生物 岩性 古气候 古地磁
下载PDF
西北武术文化与中原武术文化的洞悉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龙飞 《武术研究》 2018年第12期25-26,共2页
文章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属性对比的方法,逻辑推导西北武术和中原武术所存在的文化异性。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思路,导出不同地区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找出不同地域武术发展的动力和障碍,升级动力,... 文章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属性对比的方法,逻辑推导西北武术和中原武术所存在的文化异性。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思路,导出不同地区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找出不同地域武术发展的动力和障碍,升级动力,破除障碍,努力寻求武术良性发展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中原地区 武术文化 比较
下载PDF
西北诸河区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分析
15
作者 蒋秀华 王玲 +1 位作者 杨晋芳 刘合永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2期77-79,共3页
利用近期(1980~2000年)地下水资料,采用可开采系数法,分别计算了西北诸河区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平原区M≤2g/L矿化度分区的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并分析了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成果,阐... 利用近期(1980~2000年)地下水资料,采用可开采系数法,分别计算了西北诸河区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平原区M≤2g/L矿化度分区的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并分析了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成果,阐述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诸河区 平原区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下载PDF
民族势力崛起与晚唐五代西北政治格局重构之关系——以党项为中心的考察
16
作者 王东 崔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1-8,共8页
吐蕃衰退后,党项迅速崛起,成为西北政治格局重构者之一。从晚唐始,党项取代吐蕃成为中央政权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重心,而党项李氏和折氏在利益的取舍中分别走上不同的道路,并对其他民族势力造成了很大冲击。党项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晚唐... 吐蕃衰退后,党项迅速崛起,成为西北政治格局重构者之一。从晚唐始,党项取代吐蕃成为中央政权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重心,而党项李氏和折氏在利益的取舍中分别走上不同的道路,并对其他民族势力造成了很大冲击。党项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晚唐五代西北政治重心内移,并成为西北政权林立的典型代表,客观上推动着西北政治格局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项 中原政权 西北政治格局 民族势力
下载PDF
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和供需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顺安 李想 +3 位作者 石祖梁 吴泽嬴 刘申 王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120,共9页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平原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稳定,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我国西北平原区不同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西北平原区的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呈负值,近4年差额稳定在年平均负1 294.40万t标准煤。[结论]该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建议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平原区 农村生活能源 需求 供给 结构
下载PDF
湖北省两种地形区耕地土壤肥力指标空间格局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浩然 周勇 +3 位作者 刘甲康 王丽 吴飞 田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292,共10页
[目的]研究湖北省2种地形的土壤肥力指标分异空间格局及主控因素差异,为不同地形区土壤质量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及耕地质量提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4种土壤肥力指标,并收集整理土地利用类型、成土... [目的]研究湖北省2种地形的土壤肥力指标分异空间格局及主控因素差异,为不同地形区土壤质量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及耕地质量提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4种土壤肥力指标,并收集整理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质、土壤类型、高程(DEM)、地表起伏度、坡度、植被覆盖度指数(NDVI)、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以及道路、工矿用地、城镇居民点、河流水库13种环境影响因子,利用基本统计学、地统计学、反距离权重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地形区每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每种土壤肥力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识别对比不同地形区土壤肥力指标含量分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襄州区土壤肥力指标主控因素主要有降水量、平均气温,以及道路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河流水库距离;房县土壤肥力指标主控因素主要有降水量、平均气温、坡度、坡向、地表起伏度以及河流水库距离。[结论]襄州区与房县因地形因素影响其土壤肥力指标空间格局分异主控因素存在差异,平原区更易受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中游平原 鄂西北山区 土壤肥力指标 反距离权重 地理探测器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动力场时空演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中祥 罗斐 张海林 《山东国土资源》 2011年第10期31-34,共4页
深层地下水是鲁西北平原区特有的含水系统,具有分布范围广、埋藏深和开采恢复能力差等水文地质特征。近30年来的人工开采使天然流场发生了较大改变,形成多个规模不一、形态各异的超采漏斗。利用多年来区域研究成果和实测资料,在研究区... 深层地下水是鲁西北平原区特有的含水系统,具有分布范围广、埋藏深和开采恢复能力差等水文地质特征。近30年来的人工开采使天然流场发生了较大改变,形成多个规模不一、形态各异的超采漏斗。利用多年来区域研究成果和实测资料,在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分析开采初期和开采条件下特征年份深层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鲁西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演化程度。研究发现,近30年来,区域水头整体下降,地下水动力场发生了显著变化。除黄河三角洲全咸水区、莘县—阳谷、嘉祥凸起周围降幅较小外,其余地区均大于20m,其中德州—武城、滨州—博兴、菏泽城区降幅均在60m以上,德州、滨州漏斗中心降幅大于100m。目前已造成德州、滨州、东营、菏泽、济宁等城区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场演化 循环系统 等水压线 变差 鲁西北平原
下载PDF
中国北方麦区冬小麦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7
20
作者 侯学会 隋学艳 +2 位作者 姚慧敏 梁守真 王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209,共8页
为评价中国北方主要冬麦区小麦关键物候时间变化和主要影响气象因子的区域差异,基于1992-2013年间57个站点资料,在分析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陆冬小麦返青和成熟期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北方麦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主要气... 为评价中国北方主要冬麦区小麦关键物候时间变化和主要影响气象因子的区域差异,基于1992-2013年间57个站点资料,在分析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陆冬小麦返青和成熟期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北方麦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2-2013年,北方冬小麦整体呈现返青期延后,成熟期提前,但总体趋势不明显,且存在区域差异;生育时期变化幅度随经度增加而增大。月平均温度和月最低温度分别是影响黄淮海平原冬小麦返青期和成熟期的主要气象要素,而黄土高原冬小麦生育时期主要受月平均温度变化的影响,但在西北内陆,返青期与月最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显著,而成熟期则主要受月平均温度变化的影响。月日照时长、月温差和月降水对小麦生育时期的影响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西北内陆相反。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月日照时长和月温差变化与小麦生育时期呈正相关,月降水与冬小麦生育时期呈负相关,但在西北内陆,月日照时长和月温差与小麦生育时期总体上呈负相关,月降水增加对西北内陆冬小麦生长有利,可延缓因干旱导致的物候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物候 气候变化 黄淮海平原 黄土高原 西北内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