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eep mantle upwelling beneath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Insights from the time-varying residual subsidence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Zhong-Xian Zha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223-235,共13页
Deep hot mantle upwelling is widely revealed around the Qiongdongnan Basin o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owever, when and how it influenced the hyper-extended basin is unclear.To resolve these issues, a... Deep hot mantle upwelling is widely revealed around the Qiongdongnan Basin o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owever, when and how it influenced the hyper-extended basin is unclear.To resolve these issu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enozoic time-varying residual subsidence derived by subtracting the predicted subsidence from the backstripped subsidence was performed along a new seismic reflection line in the western Qiongdongnan Basin. For the first time,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time-varying strain rates constrained by the faults growth rates, on basis of which, the predicted basement subsidence is obtained with a basin-and lithosphere-scale coupled finite extension model, and the backstripped subsidence is accurately recovered with a modified technique of backstripping to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later episodes of rifting on earlier sediment thickness. Results show no residual subsidence in 45–28.4 Ma. But after 28.4 Ma, negative residual subsidence occurred, reached and remained ca. -1000 m during 23–11.6 Ma, and reduced dramatically after 11.6 Ma. In the syn-rift period(45–23 Ma), the residual subsidence is ca. -1000 m, however in the post-rift period(23–0 Ma),it is positive of ca. 300 to 1300 m increasing southeastward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yn-rift subsidence deficit commenced at 28.4 Ma, while the post-rift excess subsidence occurred after 11.6 Ma.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opposite residual subsidence in the syn-and post-rift periods with similar large wavelengths(>10^(2) km) and km-scale amplitudes are the results of transient dynamic topography induced by deep mantle upwelling beneath the central QDNB, which started to influence the basin at ca. 28.4 Ma, continued into the Middle Miocene, and decayed at ca.11.6 Ma. The initial mantle upwelling with significant dynamic uplift had precipitated considerable continental extension and faulting in the Late Oligocene(28.4–23 Ma). After ca. 11.6 Ma, strong mantle upwelling probably occurred beneath the Leizhou–Hainan area to form vast basaltic lava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subsidence Deep mantle upwelling Strain rate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下载PD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CHEN Zhuxin LI Wei +5 位作者 WANG Lining LEI Yongliang YANG Guang ZHANG Benjian YIN Hong YUAN Baog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413-425,共13页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Several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caused complicate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in the deep-buried layers. During the key tectonic periods, some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an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were formed, including the step-shaped marginal carbonate platform of Dengying Formation, the western paleo-high at the end of Silurian, and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Late Paleozoic–Middle Triassic. The Meso-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compressional tectonic processes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thrusting structures surrounding and inside the northwestern basin. The northern Longmenshan fold-thrust belt has a footwall in-situ thrust structure,which is controlled by two sets of detachments in the Lower Triassic and Lower Cambrian and presents as a multi-level deform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shallow folds, the middle thin-skin thrusts and the deeper basement-involved folds. The thrust belt in front of the Micangshan Mountain shows a double-layer deformation controlled by the Lower Triassic salt detachment,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upper monocline and deep-buried imbricate thrust structures.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rows of large-scale basement-involved folds with NEE strike dir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geology,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reservoirs and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have obvious zo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layers of Dengying Formation of Upper Sini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areas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in which the Jiulongshan structural belt, Zitong syncline and Yanting slope are the most favorable. The Lower Paleozoic was transformed by Caledonian paleo-uplift and late Cenozoic folding, and the midwest area such as the Zitong syncline is a potential area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The favorable part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Longmenshan belt and its frontal area, where the deep-buried thin-skin thrust structures in the footwall are the key exploration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fold-thrust belt multi-level DETACHMENT SINIAN PALEOZOIC platform margin paleohigh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张扭性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凡超 白沅可 +1 位作者 祝贺 王胜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乌尔禾鼻隆之上,是一个小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形成后未发生强烈改造,断裂带内发育沥青矿脉,露头地质条件好,且有三维地震覆盖,是研究走滑断裂特征和控藏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采用无人机三维立体建模技术,结合野外剖面实测,对乌尔禾沥青矿走滑断裂带野外剖面露头进行定量分析和解剖。结果表明,沥青矿断裂带共发育17条断层,主断层西北侧断层呈雁列状分布,东南侧断层呈马尾状,断裂带纵向呈负花状。研究表明,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左旋剪切应力场,受拉张应力影响,整体处于张扭环境,形成张扭性走滑断裂带。断层发育空腔和诱导裂缝,尤其主动盘裂缝更为发育,空腔的开度与油气侵染宽度呈正相关。结合塔里木盆地张扭性走滑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分析,本文认为张扭性走滑断裂是良好的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主动盘具有侧向输导作用,被动盘具有封堵作用,走滑断裂主动盘一侧圈闭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乌夏断裂带 乌尔禾沥青矿断裂带 左旋张扭性走滑断裂 控藏作用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推覆体上盘构造样式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张磊 白雨 +3 位作者 李梦瑶 王涛 马银山 杨亚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2-811,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克-乌断裂带)及其周缘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藏,尤其是推覆体上盘伴随着勘探程度及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已呈现出“百里油区”的态势。然而,受多期构造活动及断裂带内部复杂的岩性组合影响,石炭系内幕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克-乌断裂带)及其周缘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藏,尤其是推覆体上盘伴随着勘探程度及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已呈现出“百里油区”的态势。然而,受多期构造活动及断裂带内部复杂的岩性组合影响,石炭系内幕地层构造样式展现出多种类型及复杂的空间展布样式,因此需要对构造样式及成因进一步探讨。综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格局,梳理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带上盘构造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根据构造样式与推覆体内的岩性组合类型,将克-乌断裂带推覆体上盘划分出南段、中段和北段3个变形单元;明确了上盘石炭系5期主要构造阶段,分段恢复了推覆体上盘构造演化期次及样式。综合上述研究,认为克-乌断裂带上、下盘原始岩性组合关系是造成上盘石炭系内幕地层原始形变差异的主要因素,上盘石炭系内幕地层岩性组合差异是造成原生构造保存的主要因素。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了圈闭条件沿克-乌断裂带自南向北变化。该研究为克-乌断裂带上盘油气勘探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类似条件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乌断裂带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石炭系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海相页岩裂缝孔隙发育特征与页岩气富集模式:以奥陶系乌拉力克组为例
5
作者 陈如彪 王玉满 +4 位作者 黄正良 李维岭 闫伟 梁峰 郭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0,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华北板块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其成藏条件和富集特征与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田差异较大。本文以钻井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重点开展乌拉力克组裂缝发育特征研究,探索西北缘海相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华北板块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其成藏条件和富集特征与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田差异较大。本文以钻井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重点开展乌拉力克组裂缝发育特征研究,探索西北缘海相页岩气聚集模式,并获得4点认识:(1)乌拉力克组受多种沉积微相控制,发育硅质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和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局部为碳酸盐岩(主要为角砾灰岩、泥灰岩)和钙质页岩,在不同区块岩相组合差异大,但下段整体富含硅质,脆性与龙马溪组下段相近,在前陆冲断席分布区有利于储层造缝;(2)乌拉力克组发育高角度充填缝和低角度顺层缝等两期裂缝,但以开启状顺层微小裂缝为主,且南段较北段发育;(3)乌拉力克组下段总孔隙度一般为2.46%~7.08%,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基本接近,其中基质孔隙度占比为34.0%~90.0%(平均61.1%),裂缝孔隙度占比为10.0%~66.0%(平均38.9%);(4)乌拉力克组天然气赋存以游离气为主(占比超过64%),在本层无机孔隙和顺层缝系统中存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综合分析认为,受裂缝发育程度影响,马家滩上海庙探区主体为受构造控制的裂缝型页岩气聚集区,裂缝发育期与生气高峰期同步,有利于天然气在乌拉力克组内高效聚集成藏;铁克苏庙区块则为混合型页岩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北缘 奥陶系 乌拉力克组 裂缝孔隙度 裂缝型页岩气聚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曾治平 柳忠泉 +3 位作者 赵乐强 李艳丽 王超 高平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5,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蕴含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且在玛湖凹陷和乌夏地区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邻近的哈山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有机地球化学测试、XRD分析和储层物性分析等,对哈山地区风...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蕴含丰富的页岩油资源,且在玛湖凹陷和乌夏地区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邻近的哈山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有机地球化学测试、XRD分析和储层物性分析等,对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岩性主要为长英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积页岩,风城组页岩整体属于好—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有机质主要处于未成熟阶段,部分推覆体下盘页岩有机质进入成熟早期阶段。(2)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32%,属于低孔储集层,储集空间以无机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质孔含量较低。(3)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的控制,其中沉积相不仅决定了岩石类型,还控制了有机质的富集程度;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负面影响,溶蚀作用可以大幅改善储集物性;构造活动形成的微裂缝不仅可以为页岩油赋存提供储集空间,还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进而改善了页岩油储层的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孔隙类型 溶蚀作用 成岩作用 风城组 二叠系 哈山地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生代油砂储层特征及成矿规律
7
作者 马小平 代振龙 +2 位作者 孙海怀 范旭东 王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81-282,共2页
油砂是固态或半固态的砂和其岩石中包含油的混和物,是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Liu et al.,2019)。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我国油砂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目前,准西油砂的勘探程度较低,以往研究局限于单个矿区或单个层位,或延续对深层常规... 油砂是固态或半固态的砂和其岩石中包含油的混和物,是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Liu et al.,2019)。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我国油砂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目前,准西油砂的勘探程度较低,以往研究局限于单个矿区或单个层位,或延续对深层常规油气成因的认识(单玄龙等,2007;万初发等,2019;王启予,2020),尚未对整个西北缘各层系油砂的储层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过系统对比研究(代振龙等,2022;马小平等,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油砂 成矿规律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构造变形特征、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冉崎 雷程 +7 位作者 陈康 张本健 梁瀚 韩嵩 曾鸣 刘晓兵 皮学军 管树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5,共18页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经历了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新生代3大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受燕山期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以及向盆地逆冲推覆形成的冲断系统控制。其中龙门山北段冲断系统总体表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扩展的“前列式”构造变形,在盆山结合位置,深部构造楔向造山带方向消减了大部分位移,造成前渊坳陷部位构造变形急剧减弱。川西北燕山期前陆盆地之下保存了南华纪—中奥陶世和泥盆纪—中三叠世两期完整、连续的裂陷层序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龙门山与米仓山急剧隆升并向盆地大规模推覆,造成前渊坳陷内的海相层系急速埋藏增温,进入成藏高峰。由于山前冲断带自中-晚侏罗世(~160 Ma)以来处于抬升和剥蚀状态,而前渊坳陷始终处于埋藏状态,油气保存条件要优于山前冲断带,因此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米仓山 冲断系统 前渊坳陷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沉积演化 川西北
下载PDF
西宁盆地北西缘地下热水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石维栋 张森琦 +3 位作者 周金元 辛元红 李永国 尚小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131-1136,共6页
笔者重点对西宁盆地北西缘南门峡-台子地区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热储构造概念模型进行了讨论。基于实际资料,得出地处老爷山凸起与双树凹陷间斜坡带,具有“凹中凸”地质结构的南门峡-台子地热异常热储为新元古界克素尔组大理岩和白垩系... 笔者重点对西宁盆地北西缘南门峡-台子地区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热储构造概念模型进行了讨论。基于实际资料,得出地处老爷山凸起与双树凹陷间斜坡带,具有“凹中凸”地质结构的南门峡-台子地热异常热储为新元古界克素尔组大理岩和白垩系民和组砂砾岩,地热地质条件好。提出了该区的热储概念模型是“层控热储-侧向径流补给-大地热流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且具一定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西缘 水分布 特征 开发利用前景 概念模型 地热异常 赋存条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西向横断裂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9
10
作者 陶国亮 胡文瑄 +3 位作者 张义杰 曹剑 张越迁 高小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28,共6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山前克拉玛依和乌尔禾地区沉积记录的分析,结合前人在本区的地球物理场、卫星影像和重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论证了北西向横断裂普遍存在的事实,并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这些断距较小且具有走滑性质的断层。它们与...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山前克拉玛依和乌尔禾地区沉积记录的分析,结合前人在本区的地球物理场、卫星影像和重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论证了北西向横断裂普遍存在的事实,并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这些断距较小且具有走滑性质的断层。它们与北东向纵断裂一起形成了本区“纵横交叉”的构造格局。横断裂沟通油源,引导油气侧向运移;纵断裂连接不同时代输导层和不整合,进行垂向调整和分配,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油气运聚体系。纵、横断裂交汇之处是油气运聚的优势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横断裂 沉积记录 前陆盆地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组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富集因素 被引量:62
11
作者 冯有良 张义杰 +2 位作者 王瑞菊 张光亚 吴卫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5-692,共8页
利用钻井、岩心、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沉积环境、成因、分布规律及白云岩储集层油气富集高产因素。风城组白云岩按产状和沉积构造可分为纹层状泥质白云岩、薄层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主要... 利用钻井、岩心、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沉积环境、成因、分布规律及白云岩储集层油气富集高产因素。风城组白云岩按产状和沉积构造可分为纹层状泥质白云岩、薄层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白云岩和后生白云石化白云岩。准同生白云岩形成于半深湖咸水环境;后生白云石化白云岩是发育在半深湖咸水环境下的碳酸盐岩灰泥在成岩期经后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喷发或逆冲断裂活动形成的古地貌斜坡上。白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隙和裂隙。白云岩储集层富集高产的控制因素是裂缝及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油气富集 沉积环境 风城组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66
12
作者 管树巍 李本亮 +3 位作者 侯连华 何登发 石昕 张越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2,共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构造自西向东由北部单斜带、中部向斜带、克—乌断裂带和前缘斜坡带4个部分组成,在纵向又可划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的冲断序列要先于下构造层。现今保存下来的冲断构造应始于三叠纪末期形成,并在侏罗纪继...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构造自西向东由北部单斜带、中部向斜带、克—乌断裂带和前缘斜坡带4个部分组成,在纵向又可划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的冲断序列要先于下构造层。现今保存下来的冲断构造应始于三叠纪末期形成,并在侏罗纪继承性活动,白垩纪之后冲断活动基本停止。西北缘冲断带下构造层内的背斜圈闭和"帽檐"式圈闭是油气勘探前景很大的新领域,尤其是大侏罗沟横向断裂与克—乌断裂带夹持的三角区域,"帽檐"圈闭埋藏适中,是一个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在获得必要的深部地质资料和速度资料后,再针对保存完整、面积和幅度均较大的下盘掩伏背斜开展地震处理攻关与解释成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盘掩伏构造 构造解析 断层相关褶皱 冲断带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被引量:45
13
作者 石昕 张立平 +5 位作者 何登发 杜社宽 王绪龙 张朝军 管树巍 杨庚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60-463,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可分为构造样式与地质结构不同的3段: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克拉玛依—百口泉断裂带和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指出构造分段性造成了油气成藏的分段性、分期性和不同的成藏模式:成藏时间表现为北早南晚,构造导致的上气...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可分为构造样式与地质结构不同的3段: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克拉玛依—百口泉断裂带和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指出构造分段性造成了油气成藏的分段性、分期性和不同的成藏模式:成藏时间表现为北早南晚,构造导致的上气藏调整也具有北早南晚的特征;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可概括为乌夏断裂带源内早期成藏垂向运聚模式、克百断裂带源内(或近源)垂向运聚早期成藏晚期调整模式、红-车断裂带近源侧向运聚与垂向分配模式、中拐凸起远源侧向晚期运聚模式和斜坡区近源侧向晚期运聚气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成藏期 成藏模式 西北缘
下载PDF
基于砂砾质辫状河沉积露头隔夹层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印森林 吴胜和 +2 位作者 陈恭洋 白凯 曾建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6,共8页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扎伊尔山出露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黑油山沟35剖面为例,利用岩相组合和层次界面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学理论,探讨了砂砾质辫状河岩石相组合、构型界面及构型单元级次,进而研究砂砾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的成因、级次...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扎伊尔山出露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黑油山沟35剖面为例,利用岩相组合和层次界面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学理论,探讨了砂砾质辫状河岩石相组合、构型界面及构型单元级次,进而研究砂砾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的成因、级次、形态、规模及其控制下的渗流地质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可以识别8种典型岩相,8个5级储集体构型单元以及2个3级储集体构型单元。泥质隔夹层主要分为细粒沉积和泥砾型两种类型,泥砾型隔夹层主要发育在河道底部泥砾岩沉积,由河道侵蚀河岸或河底的泥岩快速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5级或3级界面之上,向河道两侧边缘减薄尖灭。同时,内部不同级次的泥质隔夹层控制了储层非均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质辫状河 露头 隔夹层 克拉玛依组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生代油砂分布特征及开发前景 被引量:26
15
作者 臧春艳 单玄龙 +3 位作者 李剑 王清斌 张慧杰 姚萍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9-53,共5页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的分布层位、厚度和品质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主要分布在乌尔禾—夏子街、白碱滩、黑油山、红山嘴地区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侏罗系齐古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组等中生代地层中。对该地区油砂开发前...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的分布层位、厚度和品质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主要分布在乌尔禾—夏子街、白碱滩、黑油山、红山嘴地区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侏罗系齐古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组等中生代地层中。对该地区油砂开发前景进行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储量约1.32亿t。油砂分布范围广、含油砂层多(3~14层),厚度较大(1.5~26.15m),含油率较高(3%~18%),油砂品质好,大面积出露地表,可进行露天采掘,具有一定工业开采价值。同时油砂开采会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国内目前油砂开采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油砂开发基础设施缺乏,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开发前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储层成岩相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顺存 刘振宇 +3 位作者 刘巍 吴涛 史基安 贾凡建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4期43-51,共9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研究区最主要的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结合成岩作用和成岩阶段的研究,划分出了...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研究区最主要的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结合成岩作用和成岩阶段的研究,划分出了7个成岩相:①高成熟强溶蚀相;②高成熟强胶结相;③高成熟中胶结中溶蚀相;④高成熟弱压实相;⑤高成熟强压实相;⑥低成熟弱压实相;⑦低成熟强压实相。并对各个成岩相的形成条件、成岩特征、成岩环境、成岩演化序列和成岩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成岩相砂砾岩储层的储集性能进行了总结,认为高成熟强溶蚀相的砂砾岩的储集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砂砾岩 成岩相 储集性能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同生逆断层对冲积扇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印森林 吴胜和 +3 位作者 陈恭洋 许长福 彭寿昌 程乐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8-228,共11页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冲积扇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邻近露头资料,通过沉积构型及构造-沉积响应分析,探讨挤压型盆地边缘与同生逆断层相关的冲积扇沉积构型特征。研究表明:挤压型盆地边缘冲积扇扇体的...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冲积扇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及邻近露头资料,通过沉积构型及构造-沉积响应分析,探讨挤压型盆地边缘与同生逆断层相关的冲积扇沉积构型特征。研究表明:挤压型盆地边缘冲积扇扇体的形态、规模和组合样式受到同生逆断层组合样式的控制。在多条平行盆地边缘的断层与顺源调节断层组合的条件下,调节断层走滑活动导致物源区溯源剥蚀,扇体呈快速退积而形成薄层条带溯源叠置组合。同时,调节断裂的平移活动会影响物源出口位置的侧向偏移,形成侧向迁移叠置扇体组合;在强烈活动的交叉状同生逆断层组合条件下,则形成多期厚层垂向叠置扇体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逆断层 冲积扇 沉积构型 露头 挤压型盆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构造新解 被引量:60
18
作者 孟家峰 郭召杰 方世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最重要的构造特征是发育一组冲断构造。对这组冲断构造的冲断时限和冲断性质的认识不同,导致对准噶尔盆地的属性存在断陷盆地与前陆盆地之争。西北缘花岗岩及其中发育的岩墙群的精确年龄限定了研究区在314~255Ma中处...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最重要的构造特征是发育一组冲断构造。对这组冲断构造的冲断时限和冲断性质的认识不同,导致对准噶尔盆地的属性存在断陷盆地与前陆盆地之争。西北缘花岗岩及其中发育的岩墙群的精确年龄限定了研究区在314~255Ma中处于伸展状态。西北缘侏罗系沉积范围较三叠系广,早侏罗世发育碱性玄武岩,这些都表明准噶尔盆地在侏罗纪处于伸展阶段,盆地范围不断扩大。西北缘晚三叠世地层不整合覆盖于花岗岩之上,这种现象将本区冲断构造发生的时间限定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最晚不超过晚三叠世。在地震资料解释的西北缘剖面上,冲断构造的前缘二叠纪地层平缓且厚度稳定。西北缘二叠系发育火山岩,沉积层序具从下到上粒度由粗变细的正旋回沉积特征,沉积速率稳定,沉降曲线由陡变缓,且古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较高。西北缘的圈闭类型以岩性地层等非构造圈闭为主,以构造-岩性圈闭为辅。笔者认为西北缘冲断构造的性质是在314~255Ma伸展阶段与侏罗纪伸展阶段之间发育的一次短期反转构造,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冲断带,并非大规模与造山作用相关的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二叠纪末到三叠纪 冲断构造 反转构造
下载PDF
夏72井区风城组火山岩喷发模式及其分布 被引量:11
19
作者 潘建国 陈永波 +4 位作者 许多年 黄林军 王斌 谭开俊 刘振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1-552,共2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72井区块二叠系风城组油藏储集层岩性为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物性较好,油气产能较高,是深层有利的勘探领域。剖析了这种火山岩喷发模式及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裂隙式火山喷发模式,其分布主要受控于火山口及古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72井区块二叠系风城组油藏储集层岩性为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物性较好,油气产能较高,是深层有利的勘探领域。剖析了这种火山岩喷发模式及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裂隙式火山喷发模式,其分布主要受控于火山口及古地貌,从而为此类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二叠系 火山岩喷发模式 古地貌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风城地区二叠系白云岩化模式 被引量:11
20
作者 尹路 瞿建华 +3 位作者 祁利祺 陈永波 许多年 王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2-544,共3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发现陆相湖盆白云质岩,其白云石含量为15%~80%,平均含量24%,与典型白云岩在岩石成分和成因机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白云质岩的岩矿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风城组的白云石形成于...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发现陆相湖盆白云质岩,其白云石含量为15%~80%,平均含量24%,与典型白云岩在岩石成分和成因机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白云质岩的岩矿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风城组的白云石形成于较高盐度、高镁钙质量比、强还原的沉积环境,纹层状白云质岩形成于准同生期;夏子街组、乌尔禾组白云石镁离子来源于深部热液,由热液中的镁离子对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中的钙离子的交代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风城地区 二叠系 白云岩 白云岩化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