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ogression of Bt Genes in Novel Germplasm and Contribution to Indian Cotton Economy
1
作者 VIDYASAGAR Parchuri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7-,共1页
Emergence of transgenic Bt-cotton technology has opened up a new chapter in Indian cotton production in 21st century.The cry1Ac gene of Monsanto derived from American Upland Coker-312 background was not directly suita... Emergence of transgenic Bt-cotton technology has opened up a new chapter in Indian cotton production in 21st century.The cry1Ac gene of Monsanto derived from American Upland Coker-312 background was not directly suitable for varied cotton growing situations in India.Delivery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ogression of Bt Genes in novel germplasm and Contribution to Indian Cotton Economy
下载PDF
产量和株型性状良好的抗晚斑病花生新种质创制
2
作者 郭朋霞 游宇 +10 位作者 喻伯伦 郭建斌 罗怀勇 黄莉 刘念 陈伟刚 雷永 廖伯寿 晏立英 姜慧芳 周小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1,共7页
花生晚斑病抗性常与不良的产量和株型性状相连锁,为发现更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品种,以感病亲本中花5号和抗病亲本ICGV 86699及其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为材料,进行晚斑病抗性、产量和株型相关... 花生晚斑病抗性常与不良的产量和株型性状相连锁,为发现更多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品种,以感病亲本中花5号和抗病亲本ICGV 86699及其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ed inbreed lines, RIL)为材料,进行晚斑病抗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的调查,以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病新种质。结果表明,4个环境下共发现18个稳定高抗和26个稳定中抗晚斑病的家系;在两个环境中对百果重和单株结果数进行考察,筛选出38个百果重(≥180.0 g)和单株果数(≥20.0个)都比较大的家系;同样,在两个环境中筛选出主茎高(30~60 cm)和总分枝数(≤20.0个)适中的家系54个。综合分析晚斑病病害等级、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共鉴定出4份产量和株型相关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新种质,其中1份高抗晚斑病,3份为中抗晚斑病。该研究结果为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晚斑病花生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晚斑病 产量 株型 新种质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改良新抗源YSBR1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32
3
作者 左示敏 王子斌 +4 位作者 陈夕军 顾芳 张亚芳 陈宗祥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8-614,共7页
从籼粳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一份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YSBR1。多年的大田和温室接种鉴定以及立枯丝核菌毒素对水稻胚根伸长抑制率试验结果均表明,YSBR1的抗性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且稳定、可靠,在大田接种试验中的纹枯病平均病级... 从籼粳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一份抗纹枯病水稻新种质YSBR1。多年的大田和温室接种鉴定以及立枯丝核菌毒素对水稻胚根伸长抑制率试验结果均表明,YSBR1的抗性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且稳定、可靠,在大田接种试验中的纹枯病平均病级为2.39±0.23级(按0~9级评价标准),达"抗病"水平。YSBR1的株高为(102±4.32)cm,叶片稍内卷而挺拔,株形优良,生育期适中,在水稻抗纹枯病遗传育种中可有较大研究价值和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创新抗性种质YSBR1 抗性鉴定 抗性水平
下载PDF
利用SNP和EST-SSR分子标记鉴定荔枝新种质御金球 被引量:22
4
作者 孙清明 李永忠 +7 位作者 向旭 陈道明 杨晓燕 方静 吴绪波 周东辉 马帅鹏 马文朝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本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荔枝SNP和EST—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近年发掘的荔枝优稀种质御金球进行分子鉴定,明确其与现有的363份荔枝种质的亲缘关系,以探索其是否为新种质,并揭示亲本来源,为进行新品种保护提供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 本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荔枝SNP和EST—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近年发掘的荔枝优稀种质御金球进行分子鉴定,明确其与现有的363份荔枝种质的亲缘关系,以探索其是否为新种质,并揭示亲本来源,为进行新品种保护提供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3对EST—SSR引物在364份种质中共产生12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2条(91.8%);筛选出的17对SNP引物均表现为二等位性。御金球与363份荔枝种质的演化分化系数介于0.043~1.924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123—0.877之间。可见,御金球与现有的363份荔枝种质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证实御金球为一份全新荔枝种质。通过对该种质与22份疑似亲本进行EST—SSR和SNP分析,并结合表型资料及品种起源信息,初步认为御金球是杂交后代,且母本为糯米糍,父本为焦核怀枝的可能性最大。SNP分型技术首次成功地用于荔枝新种质御金球的亲本来源鉴定,为今后荔枝种质的鉴别提供了可借鉴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新种质 分子鉴定 EST—SSR SNP
下载PDF
与蔊菜属间杂交产生的甘蓝型油菜新材料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涂玉琴 汤洁 +3 位作者 涂伟凤 戴兴临 李书宇 张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06-1513,共8页
通过远缘杂交将萍菜的抗逆性状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对油菜种质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产上应用的抗旱性存在差异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对照,采用盆栽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15份与萍菜属间杂交产生的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进行... 通过远缘杂交将萍菜的抗逆性状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对油菜种质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产上应用的抗旱性存在差异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对照,采用盆栽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15份与萍菜属间杂交产生的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进行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苗期干旱胁迫严重抑制油菜植株生长,使得苗高变矮,全展叶数和绿叶数减少,叶片萎蔫,生物量下降;干旱对植株鲜重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苗高和叶片萎蔫程度。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将全展叶数、绿叶率、未萎蔫叶片率、苗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植株总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和植株总干重等11个性状指标值转化成单一的综合评价值(D值),客观、科学、准确地对参试的18份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甘蓝型油菜苗期抗旱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参考。③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份新材料的D值(0.541—0.737)高于高抗旱性品种中双9号(0.538),聚类得到的高抗旱性类群的7份材料中新材料占6份。说明通过与萍菜远缘杂交获得的新材料对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良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萍菜 属间杂交新材料 抗旱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抗白粉病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海明 白丽 +4 位作者 刘伟华 杨欣明 高爱农 李秀全 李立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5,共5页
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三因素之一,因此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多粒新种质,对于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和促进育种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通过多年多点鉴定证明具有多粒特性(粒数/穗>80)的31份普通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 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三因素之一,因此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多粒新种质,对于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和促进育种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通过多年多点鉴定证明具有多粒特性(粒数/穗>80)的31份普通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衍生后代为材料,通过田间接种白粉病生理小种E09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SDS-PAGE方法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以及株高、有效分蘖等农艺性状调查,发现26份材料表现抗白粉病,12份材料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亚基组成为(2*,7+8,5+10)或(1,7+8,5+10)。其中,8份材料的穗粒数大于80粒、株高小于75 cm、抗白粉病且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这为未来培育兼具高产、优质、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对多粒、抗白粉病和优质亚基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冰草 创新种质 多粒 抗白粉病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种及其衍生材料的细胞遗传学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军 胡铁柱 +3 位作者 李淦 冯素伟 董娜 茹振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67-1572,共6页
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与普通小麦杂交F1及其与普通小麦回交BC1F1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兰考矮早八’衍生F1(‘兰考小偃麦’)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56条;花粉母细胞减... 对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与普通小麦杂交F1及其与普通小麦回交BC1F1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兰考矮早八’衍生F1(‘兰考小偃麦’)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56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19.81Ⅰ+15.78Ⅱ+0.75Ⅲ+0.59Ⅳ;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显示,兰考小偃麦中含有35条完整的长穗偃麦草和21条小麦染色体。‘兰考小偃麦’/‘科育818’和‘兰考小偃麦’/‘Cp02-3-5-5’杂交F1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及其所遗传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数分别为50~52和16~22条,且存在染色体易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4.54Ⅰ+17.40Ⅱ+0.55Ⅲ+0.14Ⅳ,平均49.4%的细胞出现多价体(三价体或四价体)。这些材料为创造小麦-长穗偃麦草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长穗偃麦草 形态 细胞学 新种质
下载PDF
组织培养技术在甜菜上的应用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则东 王华忠 《中国糖料》 2012年第3期72-73,76,共3页
系统地阐述了组织培养技术在甜菜快速繁殖、创造新种质以及种质保存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对甜菜组织培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甜菜 组织培养 新种质 低温保存
下载PDF
小麦-冰草新种质普冰2011姊妹系的育种效应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杜丽媛 刘伟华 +2 位作者 杨欣明 李秀全 李立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5-403,共9页
远缘杂交是小麦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获得稳定创新种质的过程中,通常会衍生出众多的姊妹系,对这些姊妹系进行系统的农艺性状考察和重要性状的基因型分析是进一步利用的基础。本研究对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PPPP)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是小麦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获得稳定创新种质的过程中,通常会衍生出众多的姊妹系,对这些姊妹系进行系统的农艺性状考察和重要性状的基因型分析是进一步利用的基础。本研究对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PPPP)远缘杂交过程中获得的205个普冰2011姊妹系进行了综合农艺性状评价和重要性状的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205个普冰2011姊妹系田间表现相近,其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985~0.999,在15个单一性状上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54%~20.21%;205个姊妹系成株期均抗白粉病,其中204个姊妹系成株期抗条锈病,2个姊妹系苗期抗条锈病;112个姊妹系含有优质亚基5+10,其中4个同时含有优质亚基2*和5+10;普冰2011-2的春化基因组成为(vrn-A1、vrn-B1、Vrn-D1和vrn-B3),其余204个姊妹系为(vrn-A1、vrn-B1、vrn-D1和vrn-B3),205个姊妹系均含有光周期基因Ppd-D1a,为光不敏感型材料。通过进一步分析,从7个高产姊妹系中筛选出3个高产、稳产、抗倒伏的姊妹系可直接用于新品种选育,另外7个姊妹系在丰产性、品质和抗病性等个别性状上表现突出,可作为育种亲本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冰草 远缘杂交 创新种质 姊妹系
下载PDF
利用禾草内生真菌创制大麦新种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春杰 王正凤 +1 位作者 陈泰祥 南志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608-2617,共10页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诸多研究表明,内生真菌可以提高宿主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并促进生长.利用有益禾草内生真菌进行牧草育种,是草业育种的一个新方向.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是获得有益禾草内生真...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诸多研究表明,内生真菌可以提高宿主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并促进生长.利用有益禾草内生真菌进行牧草育种,是草业育种的一个新方向.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是获得有益禾草内生真菌,其最关键的技术是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人工接种也是创制禾草内生真菌-植物新种质、改善和加强其生理功能,以及获得新生理功能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将分离于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的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通过人工接种至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柴青1号裸大麦和扬饲麦1号皮大麦两个品种,创制出了野大麦内生真菌E.bromicola-大麦新种质.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接种后的皮大麦新种质的地上生物量和单株种子产量提高了46%和22%,生育期提前了5 d;裸大麦新种质地上生物量和单株种子产量显著提高了37%和28%,生育期未发生改变.本研究成功创制了E.bromicola内生真菌-大麦新种质,E.bromicola内生真菌将其提高原宿主植物生长的优良特征赋予新种质中,为进一步开发利用E.bromicola-大麦新种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为植物育种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麦 内生真菌 大麦 种质创制
原文传递
荔枝新种质‘燎原’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伟 罗心平 +9 位作者 张惠云 蒋侬辉 肖志丹 袁沛元 邱燕萍 凡超 杨晓燕 高贤玉 左艳秀 向旭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85,共9页
本研究利用特异性EST-SSR和SNP分子标记,对云南保山地区发现的荔枝新种质‘燎原’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研究其与现有367份荔枝种质(栽培品种与野生半野生种质)的亲缘关系,以明确其是否为一份新的种质,并揭示其亲本来源。基于34对EST-SSR... 本研究利用特异性EST-SSR和SNP分子标记,对云南保山地区发现的荔枝新种质‘燎原’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研究其与现有367份荔枝种质(栽培品种与野生半野生种质)的亲缘关系,以明确其是否为一份新的种质,并揭示其亲本来源。基于34对EST-SSR标记和21对SNP标记的分析,燎原与其他367份荔枝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289~0.849之间,遗传分化系数介于0.071~0.643之间,证实燎原应是一份与现有荔枝种质资源完全不同的新种质。进一步对燎原及其22份疑似亲本进行EST-SSR和SNP分析,并结合品种起源信息、果实成熟期以及植株表型特征,本研究推测‘燎原’是云南本地种质与外来广东栽培品种的杂交后代,即其母本为元矮,一个从本地半野生褐毛荔枝中选出的矮化变异品种,父本则为大造或中山状元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新种质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