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DNA多态性与人类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常芸 高晓嶙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29,78,共5页
综述了有关线粒体基因组 (m t DNA)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研究 :mt DNA为 16 5 6 9bp的双链闭环分子 ,含有 37个基因 ,排列紧密 ,无内含子。其转录、复制受核 DNA调控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核 DNA表达 ;mt DNA的多样性很高的结论被进一步... 综述了有关线粒体基因组 (m t DNA)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研究 :mt DNA为 16 5 6 9bp的双链闭环分子 ,含有 37个基因 ,排列紧密 ,无内含子。其转录、复制受核 DNA调控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核 DNA表达 ;mt DNA的多样性很高的结论被进一步证实 ,且 m t DNA的差异主要分布在群体内的个体间 ,而群体间的差异较小 ;目前研究认为 ,m t DNA多态性可能造成群体中有氧代谢能力的个体差异 ,是决定有氧能力和训练敏感性的可能分子机制之一。展示了中国运动员和汉人 m t DNA HVR 多态性 ,及其与运动能力关联性研究的结果 ,并对比分析了限制性酶切、直接测序、活细胞培养等方法对 mt DNA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研究结果 ,发现众多研究结果还存在不少争议 ,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m t DNA作为良好的遗传标记 ,对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分析及其与运动能力表型的关联研究和分子遗传学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dna 运动能力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标记
下载PDF
依据RAPD片段克隆而建立的团头鲂PCR鉴定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平 胡珈瑞 +1 位作者 胡隐昌 周桂伟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3-497,共5页
通过对团头鲂 RAPD片段的克隆、Southern杂交筛选和 DNA序列分析 ,设计出 3对 PCR引物 :M1F/ M1R、M3 F/ M3 R和 M5 F/ M5 R.这 3对引物分别扩增出约 1.0 0、1.15、0 .5 6kb的 DNA主带 ;H ae 能将前两个片段酶解成两个几乎相等或相似的... 通过对团头鲂 RAPD片段的克隆、Southern杂交筛选和 DNA序列分析 ,设计出 3对 PCR引物 :M1F/ M1R、M3 F/ M3 R和 M5 F/ M5 R.这 3对引物分别扩增出约 1.0 0、1.15、0 .5 6kb的 DNA主带 ;H ae 能将前两个片段酶解成两个几乎相等或相似的小片段 .经部分团头鲂群体和其它 12种鱼 DNA PCR验证 ,除三角鲂外 ,这 3对引物具有很强的团头鲂特异性 ,重复性 10 0 % ,可以用于除三角鲂以外的团头鲂的分子标记或分子鉴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标记 PCR 团头鲂 单链构象多态性 RAPD片段 基因克隆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牦牛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马志杰 钟金城 +3 位作者 韩建林 徐惊涛 刘仲娜 白文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遗传多样性研究可有效地揭示牦牛的遗传变异,是牦牛群体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对牦牛的体形外貌特征、染色体核型(带型)、生理生化特性和DNA序列变异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随着分子遗传学和DNA测序技... 遗传多样性研究可有效地揭示牦牛的遗传变异,是牦牛群体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对牦牛的体形外貌特征、染色体核型(带型)、生理生化特性和DNA序列变异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随着分子遗传学和DNA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牦牛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文章对近15年来牦牛mtDNA和核基因组分子标记及侯选基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牦牛群体基因组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遗传多样性 核基因组 线粒体dna 分子标记 Y染色体
下载PDF
温敏核不育系株1S籼粳的属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平 戴小军 +4 位作者 杨远柱 李文嘉 欧立军 梁满中 陈良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12-2120,共9页
温敏核不育系株1S是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优良早籼型不育系品种。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为对照,采用ISSR、SRAP和TRAP三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株1S核DNA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株1S核DNA以籼型基因为主,但含有部分粳型特异性片段,具有一定... 温敏核不育系株1S是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优良早籼型不育系品种。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为对照,采用ISSR、SRAP和TRAP三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株1S核DNA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株1S核DNA以籼型基因为主,但含有部分粳型特异性片段,具有一定的粳型血缘;3种分子标记方法都能建立株1S所特有的分子指纹。对株1S叶绿体DNA中ORF100、ORF29-TrnCGCA、TrnTUGU–TrnLUAA、rps16基因内含子等序列分析表明,株1S为籼型叶绿体,对照材料培矮64S、准S为粳型叶绿体;株1S在TrnTUGU–TrnLUAA片段中存在2个特异碱基。利用籼型细胞质和含有适量粳稻血缘的两用核不育系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高产稳产早稻组合的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不育系 分子标记 dna 叶绿体dna
下载PDF
p63,p7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万广 刘保池 王钟富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4期3194-3195,共2页
目的:探讨p63和p73蛋白在乳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5例增生乳腺组织(增生组),15例原位乳腺癌组织(原位组),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浸润组)中p63蛋白、p73蛋白... 目的:探讨p63和p73蛋白在乳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5例增生乳腺组织(增生组),15例原位乳腺癌组织(原位组),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浸润组)中p63蛋白、p73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良性病变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肌上皮围绕,p63阳性;原位组p63染色显示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乳腺癌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p63染色显示肌上皮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p73在对照组、增生组、原位组及浸润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5),20.0%(1/5),33.3%(5/15)和66.7%(40/60),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乳腺肿瘤组织中,随组织学病理分级的增加、临床分期的进展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p73表达阳性率则逐渐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p63蛋白、p7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63、p7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磷蛋白类/分析 反式激活因子类/分析 dna结合蛋白质类/分析 核蛋白质类/分析 基因 肿瘤抑制 肿瘤标记 生物学
下载PDF
线粒体假基因用作分子化石推算两个榕小蜂姐妹种的分化时间(英文)
6
作者 娄文静 滕文佳 +4 位作者 刘海洋 李子 肖金花 魏重远 黄大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8-553,共6页
线粒体假基因(nuclear mitochondrial pseudogenes,NUMTs)是指由生物体的线粒体基因组转移至核基因组内的DNA片段。由于其独立进化的特点,NUMTs在用于系统发育分析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基于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对叶榕Ficus hispida上... 线粒体假基因(nuclear mitochondrial pseudogenes,NUMTs)是指由生物体的线粒体基因组转移至核基因组内的DNA片段。由于其独立进化的特点,NUMTs在用于系统发育分析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基于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对叶榕Ficus hispida上两姐妹种榕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和Philotrypesis sp.中起源于线粒体Nad1-12S片段的NUMTs。该两姐妹种榕小蜂由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产生,它们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里(即同一榕果内),因此可以用作很好的模型来研究在相同生态环境里物种的行为学及遗传学细微差异的进化。这些深入研究都依赖于对两个物种分化时间的正确估算。通过对所获取的NUMTs进行进化分析,我们发现:1)这些NUMTs都是最近引入核基因组事件;2)NUMTs引入事件发生在物种分化之前。由于这些NUMTs引入核内时间尚短,其碱基替换速率与线粒体基因相似,而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的平均碱基替换速率约为2.3×10-8替换/位点·年。根据这些进化历史特征可帮助我们将这两个姐妹种榕小蜂的分化时间追溯至0.40-0.48百万年以前。结果提示,一些线粒体假基因可以很好的用作分子化石来推断一些重要进化事件如物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线粒体dna 线粒体假基因 净化选择 物种分化时间 分子化石
下载PDF
A simpl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Helicoverpa assulta (Lepidoptera: Noctuidae)
7
作者 Jia Chen Yu-Chun Wu +2 位作者 Xin Chen Ya-Jie Ji De-Xing Zha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29-634,共6页
Th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the oriental tobacco budworm H. assulta are sibling species, both being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ests. Morphologically, the two insects are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at the e... Th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the oriental tobacco budworm H. assulta are sibling species, both being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ests. Morphologically, the two insects are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at the egg, larval and pupal stages. One of the big challenges in the study of these insects, in particular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s a timely and dependabl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insects at their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Here, we report a H. armigera-specific nuclear DNA marker, and demonstrate that it can be employed to reliably discriminate between 1-1. armigera and 11. assulta by sim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verpa punctigera LEPIDOPTERAN nuclear dna marker pest management PC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