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permeability calculation method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ogging based on pore sizes: A case study of bioclastic limestone reservoirs in the A oilfield of the Mid-East 被引量:1
1
作者 HAN Yujiao ZHOU Cancan +3 位作者 FAN Yiren LI Chaoliu YUAN Chao CONG Yunha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obtain the permeability of complex lithologic reservoirs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because they have diverse pore structures and complex seepage mechanisms.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f ...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obtain the permeability of complex lithologic reservoirs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because they have diverse pore structures and complex seepage mechanisms.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 of classic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permeability calculation models,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and porosity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ermeability,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meability calculation method involving classifying pore sizes by using NMR T_2 spectrum first and then calculating permeability of different sizes of pores.Based on this idea,taking the bioclastic limestone reservoir in the A oilfield of Mid-East as an example,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of four kinds of pore sizes:coarse,medium,fine and micro throat,was established and transformed into NMR T_2 standard based on shapes and turning points of mercury intrusion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s.Then the proportions of the four kinds of pore sizes were obtained precisely based on the NMR logging data.A new NMR permeability calculation model of multicomponent pores combination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pores in different sizes.The new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different block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traditional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ERMEABILITY bioclastic LIMESTONE well logging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2
作者 Cheng Liu Tian-Ru Wang +3 位作者 Qing You Yue-Chun Du Guang Zhao Cai-Li D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Slickwater fracturing fluids have gaine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After the fracturing process, the active components present in slickwater can directly induce spontaneous imb... Slickwater fracturing fluids have gaine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After the fracturing process, the active components present in slickwater can directly induce spontaneous imbibition within the reservoir. Several variables influence the eventual recovery rate within this procedure, including slickwater composition, formation temperature, degree of reservoir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Nonetheles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se influences remain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using the Chang-7 block of the Changqing Oilfield as the study site, we employ EM-30 slickwater fracturing flui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drag-reducing agent concentration, imbibition temperature, core permeability, and core fracture development on spontaneous imbibition. An elevated drag-reducing agent concentration is observed to diminish the degree of medium and small pore utilization. Furthermore,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an augmented permeability enhance the fluid flow properti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an increased utilization rate across all pore sizes. Reduced fracture development results in a lower fluid utilization across diverse pore types. This study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ivotal factors affecting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tight reservoirs following fracturing. The findings act as theoretical,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optimizing fracturing strategies in tight oil reservoir trans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reservoir Spontaneous imbibi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lickwater fracturing fluid fluid utilization degree
下载PDF
基于孔隙结构和核磁测井建立火山岩储层分类标准——以松南断陷查干花气田为例
3
作者 王敏 曹玥 +3 位作者 李万才 赵文琦 王文庸 宋玉莹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3,236,共9页
以松南断陷查干花气田火石岭组火山岩为例,平均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4.5%和0.08×10^(-3)μm^(2),储层致密且非均质性强,需要大套储层一起试气才能达标,储层分类标准难以确定。利用物性数据、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进行火山岩储... 以松南断陷查干花气田火石岭组火山岩为例,平均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4.5%和0.08×10^(-3)μm^(2),储层致密且非均质性强,需要大套储层一起试气才能达标,储层分类标准难以确定。利用物性数据、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进行火山岩储层微观结构分析,通过多参数对比建立了微观分类标准,采用核磁测井作为衔接,从微观参数推导到宏观参数,综合建立了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其中包括微观结构的孔喉半径、排驱压力、退汞饱和度等,以及核磁测井和实验的T2谱分布、离心饱和度,还有宏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声波时差、岩性密度、电阻率,将储层由好到坏划分为A、B和C类,该方法可操作性强,为新钻井的测试方案以及勘探、开发水平井的“甜点”层优选提供了可靠依据。研究方法与认识对开展火山岩储层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南断陷 查干花气田 储层分类评价 核磁测井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核磁共振测井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有效性表征及分级预测
4
作者 张子为 赵雅庆 +4 位作者 黄文科 薛媛竹 潘晓丽 邓宝康 于江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3-579,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致密砂岩油层为例,利用两个截止值将岩石孔隙空间划分为小尺寸孔隙、中等尺寸孔隙和大尺寸孔隙3部分,分别计算了小尺寸中等尺寸和大尺寸孔隙占整个岩石孔隙尺寸的百分比。结合核磁孔隙度、核磁共振T_(2)几...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致密砂岩油层为例,利用两个截止值将岩石孔隙空间划分为小尺寸孔隙、中等尺寸孔隙和大尺寸孔隙3部分,分别计算了小尺寸中等尺寸和大尺寸孔隙占整个岩石孔隙尺寸的百分比。结合核磁孔隙度、核磁共振T_(2)几何均值,构建了反映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的有效性指数,利用其直观定量表征目标储层的有效性。分析了储层有效性指数与米采液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其将目标储层划分为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储层有效性 分级预测 致密砂岩
下载PDF
基于小样本数据的储层渗透率预测方法
5
作者 李鹏飞 李鹏举 +1 位作者 张强 王辉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4年第7期199-206,共8页
针对Timur/Coates和SDR公式计算储层渗透率处理步骤繁琐的缺点,设计了一个实现非线性回归的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single hidden 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LFNN),该网络包含一个具有非线性激活函数的隐含层、两个线性全连接层... 针对Timur/Coates和SDR公式计算储层渗透率处理步骤繁琐的缺点,设计了一个实现非线性回归的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single hidden 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LFNN),该网络包含一个具有非线性激活函数的隐含层、两个线性全连接层和一个dropout层。为了防止学习过程中陷于局部最优和小样本数据集造成的过拟合,使用了Adam优化器、ReLU激活函数、何恺明均匀分布权重初始化方法和余弦退火热重启学习率调整算法。以某油田A~D四口生产井不同层位上的测井和岩心构成的小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确定了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初始学习率和dropout层神经元失活概率。最后以同区块E井数据作为测试集,使用4种模型(SLFNN、随机森林回归、支持向量回归和极端梯度提升回归)分别对渗透率进行了预测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下SLFNN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决定系数(R 2)均比其他3种模型的优,说明SLFNN模型对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储层渗透率 何恺明权重初始化 模型评价 相关性系数
下载PDF
大庆油田X7地区低孔渗储层核磁共振测井可变T_(2)截止值确定方法
6
作者 李鹏举 陈冲航 +3 位作者 徐若谷 刘硕 沈忠山 付艳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55-362,共8页
T_(2)截止值是计算核磁共振测井束缚水孔隙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键参数。在岩心压汞资料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连续计算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孔渗)储层核磁共振测井T_(2)截止值的方法。用岩心对应深度的核磁共振测井... T_(2)截止值是计算核磁共振测井束缚水孔隙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键参数。在岩心压汞资料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连续计算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孔渗)储层核磁共振测井T_(2)截止值的方法。用岩心对应深度的核磁共振测井T_(2)谱代替核磁共振实验T_(2)谱,用岩心压汞资料中的渗透率贡献确定束缚水所对应的进汞饱和度,此时剩余汞饱和度即为束缚水饱和度,结合T_(2)谱,通过插值算法得出岩心的T_(2)截止值;分析多块岩心T_(2)截止值在T_(2)谱上的分布规律,从而建立根据T_(2)谱形态连续计算可变T_(2)截止值的方法。在X7地区应用此方法实现核磁共振测井连续T_(2)截止值的计算,用计算出的T_(2)截止值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储层参数计算,明显提升了储层参数计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可变T_(2)截止值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 束缚水孔隙度 大庆油田
下载PDF
高压条件对页岩吸附水赋存特征的影响:以重庆涪陵礁石坝地区页岩储层为例
7
作者 周文宇 王小明 +4 位作者 陈文文 党正 贺曼秋 郑爱维 刘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页岩普遍含水,明确页岩吸附水的赋存特征对提高页岩气的排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涪陵焦石坝地区JY11-4井和JY41-5井页岩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设计页岩冷冻氮吸附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流程,分析了高压条件对页岩吸附水赋存特征的... 页岩普遍含水,明确页岩吸附水的赋存特征对提高页岩气的排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涪陵焦石坝地区JY11-4井和JY41-5井页岩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设计页岩冷冻氮吸附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流程,分析了高压条件对页岩吸附水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压条件下,由“称重法”计算得到的样品单位质量吸附水体积平均值0.017 3 mL/g。赋存于微孔和介孔中的水体积总占比(平均值90.94%)明显高于赋存在大孔中的水体积占比(平均值9.06%),这可能与相对压力较小时,水分子无法占据页岩所有孔隙中的吸附位点,大部分水分子凝聚在微孔和介孔中,只有较少的水分子进入大孔中,以及富黏土页岩在水吸附过程中小孔隙被水分子“充填堵塞”有关。(2)30 MPa饱和水压力条件下,由“称重法”计算得到的样品单位质量吸附的水体积平均值为0.021 6 mL/g。赋存于微孔和介孔中水体积总占比(平均值40.26%)低于赋存在大孔中的水体积占比(平均值59.74%),这可能与相对压力显著升高时,水分子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占据微孔和介孔内表面的吸附位点后,仍能占据更多大孔内表面的吸附位点有关。(3)相比于常压,高压条件会导致页岩单位质量吸附的水体积增加(实验中约增加25%)、大孔中的水体积占比高于微孔和介孔中的水体积总占比。(4)注水压裂时,储层相对压力显著升高,压裂液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可能进入之前在原始储层压力下未能进入的大孔中来“缓解”原始页岩储层的“非饱和状态”。压裂完成后,储层周围压力逐渐被释放,原先进入页岩吸附孔隙中的压裂液可能难以克服其孔喉处的毛管阻力而难以返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高压条件 水的赋存特征 冷冻氮吸附 核磁共振 涪陵焦石坝 页岩储层
下载PDF
基于元素俘获谱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的碳酸盐岩储层硅化作用类型判别
8
作者 王士新 杨志国 +3 位作者 刘晓亮 赵德丽 李怀彪 刘厚武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硅化作用在巴西桑托斯盆地A油田广泛发育,对储层物性有很大影响。在前人对该区硅化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常规测井、元素俘获谱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综合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储层物性数据、X衍射数据和薄片等资料,将硅化作用成因类型进行了... 硅化作用在巴西桑托斯盆地A油田广泛发育,对储层物性有很大影响。在前人对该区硅化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常规测井、元素俘获谱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综合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储层物性数据、X衍射数据和薄片等资料,将硅化作用成因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分析了不同硅化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总结出不同硅化作用的典型测井响应特征和判别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硅化类型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同,早成岩a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早成岩b型和后热液b型储层物性随硅质含量的增加而变差,后热液a型储层物性变得极差,非该区域有效储层。在元素俘获谱测井定量计算地层硅质含量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常规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曲线特征可以判别出碳酸盐岩储层硅化作用类型,该研究对其他相似地区进行硅化作用类型判别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化作用 核磁共振测井 元素俘获谱测井 储层物性 桑托斯盆地
下载PDF
低渗透率储层核磁共振测井环境分析与T_(2)谱油层识别方法
9
作者 曹志锋 令狐松 +3 位作者 孟鑫 白鹏 孙正龙 张凯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70-379,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发育低渗透率砾岩储层,不同地层的核磁共振T_(2)谱对这些储层流体的识别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地质、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开展了此类地层测井环境、核磁共振实验和测井响应特征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钻井...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发育低渗透率砾岩储层,不同地层的核磁共振T_(2)谱对这些储层流体的识别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地质、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开展了此类地层测井环境、核磁共振实验和测井响应特征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钻井改善了近井筒储层孔隙结构,从近井筒到原状地层依次发育破碎带、微细裂缝带、原状地层;在负压钻井环境下发生油气侵出,油气侵出特性径向上可分为油气富集带(油环)、油气侵出带、原状地层,厘清了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机理;利用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仪(Modular Formation Dynamics Tester,MDT)验证了井壁油环的存在。基于岩心饱水、饱油及饱水离心的核磁共振T_(2)谱体积弛豫谱与地层原油的核磁共振T_(2)谱长弛豫时间峰一致,确定了核磁共振T_(2)谱100 ms识别油层和水层的标准。该方法在储层流体识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结果为利用核磁共振T_(2)谱识别复杂储层流体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率砾岩储层 核磁共振测井 油气侵出特性 岩石物理实验 流体识别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
下载PDF
临兴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10
作者 杜佳 郭晶晶 +1 位作者 刘彦成 张迎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不明等问题,综合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扫描等手段,对临兴气田上石盒子组和太原组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进行...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不明等问题,综合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扫描等手段,对临兴气田上石盒子组和太原组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分析了孔隙度、渗透率、岩石矿物组成、微观孔隙连通性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兴地区石盒子组储层平均可动流体饱和度为58.05%,太原组储层平均流体饱和度为48.60%,石盒子组储层平均流体饱和度明显高于太原组;渗透率及孔隙连通百分比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临兴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规律认识及开发方案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主控因素 临兴气田
下载PDF
二维核磁共振组分定义方法在复杂岩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11
作者 高树芳 张晓秋 +5 位作者 李贵梅 陈文安 梁晓宇 郭亚男 李庆波 魏国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狮北斜坡区岩心、实验资料表明E_(3)^(2)地层具有岩性复杂、纵向变化快的特点,其测井响应特征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类油藏具有油水同出特点,准确识别流体性质是目前测井评价亟需解决的问题。受岩性、物性、孔...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狮北斜坡区岩心、实验资料表明E_(3)^(2)地层具有岩性复杂、纵向变化快的特点,其测井响应特征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类油藏具有油水同出特点,准确识别流体性质是目前测井评价亟需解决的问题。受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的影响,声波时差-深感应电阻率交会图法等常规流体识别方法对此类储层流体性质判别存在局限性。采用二维核磁共振与常规测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组分的流体类型,即通过绘制深感应电阻率与总水孔隙体积交会图确定大孔隙中流体组分类型。应用该方法确定了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狮北斜坡区新钻井W_(2)井储层流体性质,并优选射孔井段进行试油,试油日产油13 m^(3),证实了该方法适用于该类储层。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二维核磁共振组分定义方法在流体识别方面的不足,提高了其对复杂岩性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的精度,同时该方法对于其他类型储层二维核磁共振组分定义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复杂储层 页岩油藏 流体识别 核磁共振测井 T_(1)-T_(2)谱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流体可动性研究:以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为例
12
作者 王波 郭强 +4 位作者 王春伟 侯瑞卿 孙鑫 郭涛 陈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致密储层孔喉细小,流体可动性评价难度大,影响着致密油藏储层物性表征及开发潜力分析。本研究针对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致密储层岩心,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XRD全岩矿物分析、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照片,系统梳理了核磁共振T2谱与孔... 致密储层孔喉细小,流体可动性评价难度大,影响着致密油藏储层物性表征及开发潜力分析。本研究针对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致密储层岩心,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XRD全岩矿物分析、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照片,系统梳理了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半径的对应关系,实现了致密储层孔径定量表征,阐明了储层孔喉分布特征,并明确了不同孔隙结构的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五墩凹陷核磁共振T2谱多为双峰型,左峰优势型占65%,双峰均势型占35%,粒间孔半径为6×10^(-3)~600×10^(-3)μm,溶蚀孔半径为0.6~4μm,微裂缝半径大于4μm;各井孔喉半径分布差异大:XC1井以粒间孔优势型为主,溶蚀孔比例变化大,D1井均为粒间孔优势型,孔喉半径分布曲线形态变化较小,D2井发育粒间孔优势型及双孔均势型,粒间孔、溶蚀孔比例变化大,DX3井为双孔均势型,整体信号强度小;通过对饱和水、束缚水及残余油状态的岩心进行核磁测试,反映出溶蚀孔对流体可动性的贡献大。五墩凹陷后期的勘探方向为寻求孔隙结构发育程度及溶蚀孔比例“双高”的井区。研究成果对于该区致密油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五墩凹陷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流体可动性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可动流体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为例
13
作者 夏玉磊 兰建平 姚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1,共11页
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多变的可动流体分布,而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又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重点。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采用离心试验、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铸体薄片等方法,建立了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孔... 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多变的可动流体分布,而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又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重点。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采用离心试验、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铸体薄片等方法,建立了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明确了3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及孔隙、喉道类型,提出了适用于目标储层转换系数的新方法,并定量评价了3类岩石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中Ⅰ、Ⅱ类岩石孔隙以孔径大于10μm的残余粒间孔和孔径大于1μm的溶蚀孔为主,喉道以缩小型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孔隙结构参数较好,大孔隙发育程度高、孔喉间连通性好、可动流体赋存量大,大部分可动流体赋存于T_(2)谱右峰对应的大孔隙中,而左峰对应的小孔隙中可动流体含量低。Ⅲ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差、可动流体百分比低、孔喉以晶间孔和管束状喉道为主。目标储层平均转换系数为0.029μm/ms,但Ⅰ、Ⅱ类岩石转换系数小于Ⅲ类,转换后的Ⅰ、Ⅱ类岩石T_(2)谱的右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而Ⅲ类岩石T_(2)谱的左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Ⅰ、Ⅱ类岩石孔径大于1μm的孔隙中可动流体百分比高,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研究成果为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微观孔喉结构
下载PDF
基于孔径组分的核磁共振测井渗透率计算新方法——以中东A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34
14
作者 韩玉娇 周灿灿 +3 位作者 范宜仁 李潮流 袁超 丛云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0-178,共9页
针对复杂岩性储集层孔隙结构多样、渗流机理复杂,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求取渗透率难题,深入分析经典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模型的局限性,明确孔隙结构和孔隙度是渗透率的主控因素,提出先利用核磁共振T2(横向弛豫时间)谱进行孔径组分划分,然后... 针对复杂岩性储集层孔隙结构多样、渗流机理复杂,常规方法难以准确求取渗透率难题,深入分析经典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模型的局限性,明确孔隙结构和孔隙度是渗透率的主控因素,提出先利用核磁共振T2(横向弛豫时间)谱进行孔径组分划分,然后根据不同组分对渗透率的贡献差异计算渗透率的新方法。基于该研究思路,以中东A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集层为例,依据压汞毛管曲线形态及其变化的拐点位置,确定了粗、中、细、微孔喉4类组分的分类标准,并转化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标准。基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精细计算了4类孔径组分的占比,根据其对渗透率的不同贡献,建立了基于多组分孔隙分量组合的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新模型。通过区块应用对比,新模型的计算精度明显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渗透率 生物碎屑灰岩 测井
下载PDF
NMR测井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齐宝权 夏宏泉 张贤辉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8-21,共4页
核磁共振 (NMR)测井的测量结果基本不受岩性的影响 ,在解释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及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即孔径分布规律时 ,具有其它测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核磁共振测井测量的主要是地层孔隙介质... 核磁共振 (NMR)测井的测量结果基本不受岩性的影响 ,在解释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及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即孔径分布规律时 ,具有其它测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核磁共振测井测量的主要是地层孔隙介质中氢核对仪器的贡献 ,所以也可用来判别储层的流体类型 (性质 )。用核磁共振测井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适应性虽然不及它在确定储层孔隙度时那么好 ,但企望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解决油气水层判别的问题却是众望所归。通过从基础理论分析入手 ,探讨了不同测井方式时储层流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解释方法 ,并结合实际测井资料的分析处理 ,阐明了用核磁共振测井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可行性 ,同时也说明了其局限性及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测井 储层流体 地层评价 流体性质 油气层
下载PDF
火山岩气藏不同岩性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杨正明 郭和坤 +2 位作者 姜汉桥 单文文 张玉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0-403,408,共5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并结合离心实验,确定出可动用流体对应的下限离心力为2.76MPa;由毛管力原理,计算出可动用喉道半径下限为0.05μm,确定了火山岩储层可动用下限实验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储层不同岩性可动流体驰豫时间(T2)截止值与...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并结合离心实验,确定出可动用流体对应的下限离心力为2.76MPa;由毛管力原理,计算出可动用喉道半径下限为0.05μm,确定了火山岩储层可动用下限实验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储层不同岩性可动流体驰豫时间(T2)截止值与渗透率的关系与砂岩可动流体T2截止值的变化规律不同。火山岩岩样的可动流体T2截止值随渗透率增大而减小,并与裂缝发育程度相关。不同岩性可动流体T2截止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流纹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不同岩性火山岩储层岩样的可动流体百分数总体而言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束缚水饱和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气藏 可动流体 岩性 渗透率 核磁共振技术 离心实验
下载PDF
低渗储层可动流体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郑可 徐怀民 +1 位作者 陈建文 王永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0-718,共9页
以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为主,辅助以岩石薄片、环境电镜扫描、高分辨率CT、成像测井等常规测试手段,对国内3种不同岩性的典型低渗储层共计277块基质岩样进行可动流体评价研究,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计算可动流体的T... 以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为主,辅助以岩石薄片、环境电镜扫描、高分辨率CT、成像测井等常规测试手段,对国内3种不同岩性的典型低渗储层共计277块基质岩样进行可动流体评价研究,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计算可动流体的T2截止值和孔喉半径下限值。研究表明:低渗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变化范围较宽;岩样渗透率越高,其与可动流体参数的相关性越强;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均较好,利用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微裂缝的发育程度、孔径分布、粘土矿物含量及其充填程度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低渗储层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核磁共振 T2谱 可动流体 孔隙类型 弛豫时间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8
作者 吴浩 牛小兵 +3 位作者 张春林 冯胜斌 郭英海 刘锐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5,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致密油储层主要分布在延长组长7段。通过长7段致密砂岩样品的核磁共振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对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砂岩岩心的最佳离心力为1.448 MPa;核磁共振T...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致密油储层主要分布在延长组长7段。通过长7段致密砂岩样品的核磁共振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对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油砂岩岩心的最佳离心力为1.448 MPa;核磁共振T2谱截止值分布范围较宽,平均为20.64ms;可动流体饱和度低,平均为40.27%,主要被0.05~1.00μm的喉道所控制,且喉道在0.10~0.50μm区间时,致密油岩样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下降速度最快。整体上,可动流体饱和度与物性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在长71段,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微裂缝发育程度、溶蚀孔隙、黏土矿物和石英颗粒充填孔隙等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微裂缝、溶蚀孔隙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而黏土矿物及石英颗粒充填孔隙则导致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降低。关于长7段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致密油储层 可动流体 微观孔隙结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结合NMR和毛管压力资料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方法 被引量:32
19
作者 肖亮 刘晓鹏 毛志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基于核磁共振(NMR)测井驰豫时间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均反应储层孔隙结构的事实,提出了将NMR测井和毛管压力资料相结合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通过对大量压汞和核磁共振测井实验岩心样品的分析,建立了Swanson参数与岩石渗透率的关系模... 基于核磁共振(NMR)测井驰豫时间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均反应储层孔隙结构的事实,提出了将NMR测井和毛管压力资料相结合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通过对大量压汞和核磁共振测井实验岩心样品的分析,建立了Swanson参数与岩石渗透率的关系模型。为解决压汞数据受岩心样品数量限制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几何平均值求取Swanson参数,可以连续地计算储层的渗透率。对某油田A井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用新方法计算得到的渗透率与岩心分析的空气渗透率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毛管压力曲线 Swanson参数 储层渗透率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储层的捕集能力 被引量:16
20
作者 肖立志 刘堂宴 傅容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1,共4页
在常规油藏评价中常常忽略对盖层和储层组合的评价。特定储 盖层组合下的综合储集能力主要取决于盖层孔隙半径和储层孔隙半径之间的相对数值关系 ,这个数值关系可以用临界油柱高度表征。盖层一般为泥岩或其他类型的致密岩石 ,对其取心... 在常规油藏评价中常常忽略对盖层和储层组合的评价。特定储 盖层组合下的综合储集能力主要取决于盖层孔隙半径和储层孔隙半径之间的相对数值关系 ,这个数值关系可以用临界油柱高度表征。盖层一般为泥岩或其他类型的致密岩石 ,对其取心和岩心分析都很困难 ,导致盖层孔隙半径的计算精度不高或根本不能计算。根据核磁共振测井对岩石孔隙结构的敏感性 ,提出了利用核磁测井计算盖层和储层孔隙半径的方法 ,经过压汞资料的刻度后 ,核磁共振测井可以计算连续的孔隙半径。在渤海湾井区的实际应用表明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岩石孔隙半径对于确定储 盖层的临界油柱高度、评价特定储 盖层组合下的油气捕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盖层储集能力 油柱高度 孔隙结构 油藏评价 核磁共振 测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