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pid interrogation of special nuclear materials by combining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ion nuclear resonanc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被引量:4
1
作者 Hao-Yang Lan Tan Song +2 位作者 Jia-Lin Zhang Jian-Liang Zhou Wen Luo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8期67-77,共11页
The smuggling of special nuclear materials(SNMs)across national borders is becoming a serious threat to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a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rapid interrogation of concealed SNMs by ... The smuggling of special nuclear materials(SNMs)across national borders is becoming a serious threat to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a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rapid interrogation of concealed SNMs by combining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ion nuclear resonance fluorescence(s NRF and t NRF)spectroscopy.In s NRF spectroscopy,SNMs such as^(235,238)U are excited by a wide-band photon beam of appropriate energy and exhibit unique NRF signatures.Monte Carlo simulations show that one-dimensional scans can realize isotopic identification of concealed^(235,238)U when the detector array used for interrogation has sufficiently high energy resolution.The simulated isotopic ratio^(235U/238)U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value when the SNMs are enclosed in relatively thin iron.This interrogation is followed by t NRF spectroscopy using a narrow-band photon beam with the goal of obtaining tomographic images of the concealed SNMs.The reconstructed image clearly reveals the position of the isotope^(235)U inside an iron rod.It is shown that the interrogation time of s NRF and t NRF spectroscopy i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at when only t NRF spectroscopy is used and results in a missed-detection rate of 10^(-3).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for isotopic imaging of other SNMs such as^(239,240)Pu and^(237)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al nuclear material Nondestructive interrogation nuclear resonance fluorescence
下载PDF
黄芩苷与磺化杯[n]芳烃超分子体系包合作用研究
2
作者 王朝霞 苏建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66-2672,共7页
本文研究了中药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与三种不同磺化杯[n]芳烃的包合作用。首先利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包合物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其次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其包合构型,并从分子结构、不同酸碱性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包合过程的因... 本文研究了中药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与三种不同磺化杯[n]芳烃的包合作用。首先利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包合物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其次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其包合构型,并从分子结构、不同酸碱性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包合过程的因素及作用力。结果表明:三种磺化杯[n]芳烃与黄芩苷包合物的包合比均为1:1,当pH为8.04时,磺化杯[8]芳烃与黄芩苷的包结常数最大,为2.45×10^(6)L·mol^(-1).此外,通过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比较,黄芩苷包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大增强。恒温加速和光照实验证明黄芩苷包合后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残留率远大于黄芩苷自身的残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中药黄芩 磺化杯[n]芳烃 荧光光谱法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基于电子加速器的核共振荧光无损探测模拟计算
3
作者 张晨 郑玉来 +1 位作者 张连军 王强 《同位素》 CAS 2024年第3期260-266,共7页
核共振荧光(nuclear resonance fluorescence,NRF)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探测技术,通过分析伽马能谱中的特征能量来识别特定同位素,在含未知爆炸物小型箱体的扫描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电子加速器韧致辐射产生的X射线为射线源,通过... 核共振荧光(nuclear resonance fluorescence,NRF)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探测技术,通过分析伽马能谱中的特征能量来识别特定同位素,在含未知爆炸物小型箱体的扫描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电子加速器韧致辐射产生的X射线为射线源,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程序Geant4优化设计NRF背散射探测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X射线泄漏率降低了386倍,束流不对称度低于2%,束流均匀度高于70%。基于HPGe探测器获得石墨样品、硝酸铵样品的NRF特征能谱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利用重要性抽样法将石墨样品模拟计算效率提高了72.23倍。该设计方案和计算结果可为基于NRF的无损核探测系统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探测 韧致辐射 核共振荧光 蒙特卡罗计算 重要性抽样
下载PDF
牛粪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演化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崔东宇 何小松 +4 位作者 席北斗 李丹 陈凤先 潘红卫 袁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97-2904,共8页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H-核磁共振(NMR)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SUVA254由堆肥起始的1.161上升至堆肥结束的2.543;E465/E665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呈现上...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H-核磁共振(NMR)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SUVA254由堆肥起始的1.161上升至堆肥结束的2.543;E465/E665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变化范围在2.333~3.500;260~280,460~480,600~700nm范围内的面积积分A1、A2和A3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26,14,14d.^1H-NMR分析显示,堆肥0d到堆肥41d,0.5~3.1δ面积积分所占比例从43.06%下降至8.63%,3.1~5.5δ从56.07%上升至89.68%,5.5~10δ不足总体的6%且变化趋势不明显.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经过41d的堆肥,蛋白质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PLR)由0.331下降到0.252,而富里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FLR)由0.325增加到0.336,同时胡敏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HLR)由0.344增加到0.412;AFLR/APLR比与同步荧光光谱3个荧光峰峰高存在显著相关性,AHLR/AFLR与两个荧光峰光强的比值I351/I284和I382/I351存在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堆肥进行,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转化为类腐殖质,同时其芳香性结构增多,碳链结构发生氧化反应,分子量从小变大,堆肥腐殖化程度加大,稳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堆肥 水溶性有机物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H-核磁共振 同步荧光光谱
下载PDF
紧凑型单能伽马射线源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应超 陈寒 +14 位作者 张鸿泽 高强 田其立 迟智军 张智 查皓 施嘉儒 颜立新 邱睿 程诚 杜泰斌 李任恺 陈怀璧 黄文会 唐传祥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9-97,共9页
基于高亮度电子束与超短强激光相互作用的逆康普顿散射X/γ射线源具有单色性好、能量可调、偏振可控等特点,在核安全及核安保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清华大学将研制国际上首套能量达MeV的紧凑准单能伽马源装置并开展包括先进辐射成像... 基于高亮度电子束与超短强激光相互作用的逆康普顿散射X/γ射线源具有单色性好、能量可调、偏振可控等特点,在核安全及核安保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清华大学将研制国际上首套能量达MeV的紧凑准单能伽马源装置并开展包括先进辐射成像、基于核共振荧光的物质分析检测等应用工作。给出该光源设计方案,以及针对其关键性能指标进行的优化及光源最终性能指标。目前已完成光源的设计,正在进行部件的加工采购,预计将于2023年启动装置的安装调试工作,于2025年完成项目的调试和验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康普顿散射 伽马射线 电子束 激光 核共振荧光
下载PDF
基于微观结构的北美岩沥青改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文通 徐国元 +1 位作者 刘宇 王端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82-12086,共5页
采用软化点实验和动态剪切温度扫描实验分析了北美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利用电子扫描电镜法、荧光显微镜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不同掺量的北美岩沥青改性沥青进行微观结构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岩沥青有... 采用软化点实验和动态剪切温度扫描实验分析了北美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利用电子扫描电镜法、荧光显微镜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不同掺量的北美岩沥青改性沥青进行微观结构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岩沥青有效提高沥青流变性能和热稳定性能,改善沥青抗车辙能力和耐老化能力。北美岩沥青增强沥青分子间作用力,提高沥青粘度,改善沥青温度敏感性。北美岩沥青对基质沥青存在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的双重改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岩沥青 微观结构 改性机理 荧光显微 差示扫描量热 核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可聚合1,8-萘酰亚胺衍生物掺杂聚硅氧烷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荧光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建会 吴萌 +2 位作者 余亦华 陈群 徐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9-1343,共5页
合成了3种可聚合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并研究了其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光物理性质.这些化合物表现出的光物理性质与其电子环境有关.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可聚合1,8-萘酰亚胺衍生物与硅氧烷的共聚物.尽管3种萘酰亚胺衍生物C-4位... 合成了3种可聚合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并研究了其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光物理性质.这些化合物表现出的光物理性质与其电子环境有关.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可聚合1,8-萘酰亚胺衍生物与硅氧烷的共聚物.尽管3种萘酰亚胺衍生物C-4位的取代基不同,但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固凝胶中摩尔分数为0.06%时荧光强度均最大.利用29Si MAS NMR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氧烷的缩聚程度影响材料的荧光强度,说明材料中荧光单元的分子运动对材料的荧光性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1 8-萘酰亚胺 聚硅氧烷 核磁共振 荧光特性 分子运动
下载PDF
溴化镧闪烁体探测器性能及应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海薇 王磊 +7 位作者 冷逢庆 庹先国 刘明哲 成毅 姚付良 李三刚 赵柏俊 卢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98-2304,共7页
LaBr3(Ce)探测器是一种新型闪烁体探测器,具有高光产额,高探测效率,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能量分辨率,温度特性良好,抗辐射性能良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从2001年以来,该探测器得到了迅速的研究和应用。LaBr3(Ce)探测器在核共振荧光检测、... LaBr3(Ce)探测器是一种新型闪烁体探测器,具有高光产额,高探测效率,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能量分辨率,温度特性良好,抗辐射性能良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从2001年以来,该探测器得到了迅速的研究和应用。LaBr3(Ce)探测器在核共振荧光检测、瞬发γ中子活化分析、爆炸物检测、核医学成像、环境辐射监测、空间辐射探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该探测器表现出优于以往用于这些领域的探测器的性能(例如NaI(Tl)探测器、BGO探测器、HPGe探测器等)。介绍了LaBr3(Ce)探测器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对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简析和综述,阐明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r3(Ce)探测器 能量分辨率 探测效率 瞬发γ中子活化分析 核共振荧光分析
下载PDF
氯代苯基卟啉-5-氟尿嘧啶化合物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秋青 刘彦钦 邱红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016-1020,共5页
合成了12种新型卟啉-5-氟尿嘧啶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并讨论和总结了12种化合物光谱的关系特征及其规律,确定配体与5-氟尿嘧啶相连点是N1-H还是N2-H的判据。卟... 合成了12种新型卟啉-5-氟尿嘧啶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并讨论和总结了12种化合物光谱的关系特征及其规律,确定配体与5-氟尿嘧啶相连点是N1-H还是N2-H的判据。卟啉环上苯的1HNMR峰形受取代基氯原子位置影响较大,且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不受卟啉链长短的影响。12种化合物的荧光强度都遵循双取代化合物高于单取代化合物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苯基卟啉-5-氟尿嘧啶 核磁共振 质谱 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下载PDF
砾岩油藏微观结构对聚驱后剩余油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小冬 吕建荣 +1 位作者 程宏杰 郭巧珍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4年第3期52-56,6,共5页
采用岩心饱和度分析、荧光薄片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砾岩油藏不同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与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表明,纵向上正韵律油层中顶部驱油效率低,剩余油饱和度较大,而反韵律油层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聚合物驱对不... 采用岩心饱和度分析、荧光薄片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砾岩油藏不同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与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表明,纵向上正韵律油层中顶部驱油效率低,剩余油饱和度较大,而反韵律油层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聚合物驱对不同岩性砂砾岩均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对自由态剩余油驱替效果最好,复模态结构砾岩储集层不利于聚合物驱替束缚态和半束缚态剩余油。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有一定影响,在低渗透砾岩油藏聚合物分子量大容易造成聚合物注不进去,在注聚过程中,应考虑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地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聚合物驱 剩余油分布 荧光分析 核磁共振 孔隙体积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聚酸酐的合成与表征:一种新型的体内“可见”整形外科材料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宏亮 朱康杰 孙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1-466,共6页
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类新型聚酸酐 ,聚 (对 (羧基乙基甲酰胺基 )苯甲酸酐 共 偏苯酰亚胺 甘氨酸酐 ) (P(CEFB co TMA gly) )。用红外 (IR)、核磁共振 (NMR)、凝胶渗透色谱 (GPC)、差示量热 (DSC)以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聚合物进行... 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类新型聚酸酐 ,聚 (对 (羧基乙基甲酰胺基 )苯甲酸酐 共 偏苯酰亚胺 甘氨酸酐 ) (P(CEFB co TMA gly) )。用红外 (IR)、核磁共振 (NMR)、凝胶渗透色谱 (GPC)、差示量热 (DSC)以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聚合物具有预期的化学结构 ,在所有的共聚组成范围内为非结晶性材料。该聚合物在紫外或可见光激发下能发出荧光 (激发波长 35 6nm ;发射波长 4 4 0nm) ,其荧光强度随聚合物中CEFB含量增大而增强。对P(CEFB co TMA gly)力学性能初步测试表明 ,该类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且主要受TMA gly链段影响。这类具有较好机械性能的荧光聚酸酐有望用作体内“可见”的整形外科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酸酐 荧光聚合物 生物降解聚合物 整形外科材料
下载PDF
活体细胞内p53与IκBα的相互作用及其核穿梭过程
12
作者 李贤 邢达 +5 位作者 陈小佳 唐永红 孙奋勇 汪炬 洪岸 吴云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38-845,共8页
通过构建6种荧光融合蛋白质粒载体pECFP-IκBα、pECFP-IκBαM、pECFP-IκBα243N、pECFP-IκBα244C、pp53-DsRed和pp53/47C-DsRed,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静止细胞内p53与IκBα及其各种突变体的定位特点及相互作用关系,直观地说... 通过构建6种荧光融合蛋白质粒载体pECFP-IκBα、pECFP-IκBαM、pECFP-IκBα243N、pECFP-IκBα244C、pp53-DsRed和pp53/47C-DsRed,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静止细胞内p53与IκBα及其各种突变体的定位特点及相互作用关系,直观地说明了活体细胞内的p53可与IκBα的C端的PEST区发生相互作用,p53的N端也参与了p53·IκBα复合体的形成.同时,实时观测外界刺激下细胞内DsRed/CFP两荧光比值的变化,探讨p53·IκBα复合体形成与解离的动态平衡,细霉素B(leptomycinB,LMB)作用下细胞内p53与IκBα的动力学分布、及核穿梭动态过程的意义.IκBα蛋白可能已经成为p53和NF-κB信号通路的一个交叉点,从而扩展了对于这两条重要信号通路调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IΚBΑ 核转录因子-ΚB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下载PDF
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孔令宏 郭玉晶 +1 位作者 李小香 潘景浩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7-540,共4页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和1HNMR法研究了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水溶性卟啉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简称o-NTPP)与3种母体环糊精α-CD、β-CD、γ-CD和β-CD的两种衍生物2,3,6-三-甲氧基-β-CD(TM-...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和1HNMR法研究了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水溶性卟啉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简称o-NTPP)与3种母体环糊精α-CD、β-CD、γ-CD和β-CD的两种衍生物2,3,6-三-甲氧基-β-CD(TM-β-CD)、羧甲基-β-CD(CM-β-CD)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o-NTP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4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o-NTPP-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k),同时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了比较,从而判断出5种环糊精对o-NTP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环糊精 超分子体系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荧光光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中低电阻率油层解释评价方法研究
14
作者 孙红梅 陈红梅 《录井工程》 2006年第4期22-25,共4页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充分认识和研究中低电阻率油气层解释评价方法,已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征,分析了辽河油田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原因及其在录井中的显示特征,对应用定量荧光录井参...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充分认识和研究中低电阻率油气层解释评价方法,已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征,分析了辽河油田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原因及其在录井中的显示特征,对应用定量荧光录井参数、气测与地化参数结合及核磁共振录井参数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定量荧光录井参数、气测与地化参数、核磁共振录井参数解释评价图板及标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现场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录井新技术在辽河油田中低电阻率油气层解释评价中的显著效果,为该油田现场储集层解释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电阻率 油气层 录井技术 定量荧光 气测 地化 核磁共振 解释评价
下载PDF
基于葫芦脲超分子作用的研究方法
15
作者 张先廷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14年第9期26-29,共4页
综述了以葫芦脲为主体的超分子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荧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氢谱法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法。
关键词 葫芦脲 荧光光度法 核磁共振氢谱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分子光谱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16
作者 陈韶云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0年第2期21-26,共6页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寻找方便、快捷、准确的癌症诊断方法意义重大。由于临床症状和现有的医学影像技术对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不敏感,难以将其运用于诊断早期肿瘤,因此分子光谱技术发挥了其"能在分子水平上反...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寻找方便、快捷、准确的癌症诊断方法意义重大。由于临床症状和现有的医学影像技术对分子水平上的变化不敏感,难以将其运用于诊断早期肿瘤,因此分子光谱技术发挥了其"能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的优势,在癌症诊断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介绍了分子荧光、红外、拉曼、核磁共振四种分子光谱技术,并阐述了这四种分子光谱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核磁共振 癌症 诊断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化学结构表征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卜晓莉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11期70-70,67,共2页
溶解性有机质作为环境中重要的天然配位体和吸着载体,它的化学结构特性直接影响其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目前表征溶解性有机质化学结构的方法,包括离子交换色谱法、核磁共振、傅立叶... 溶解性有机质作为环境中重要的天然配位体和吸着载体,它的化学结构特性直接影响其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目前表征溶解性有机质化学结构的方法,包括离子交换色谱法、核磁共振、傅立叶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化学结构特性 核磁共振 傅立叶红外光谱 荧光光谱
下载PDF
内分泌干扰物对核受体二聚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付晏 陈钦畅 +4 位作者 谭皓月 郭婧 于南洋 史薇 于红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31,共15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可模仿或拮抗天然激素与核受体结合,干扰核受体的同源或异源二聚,进而通过共调节因子的招募调控转录活性,最终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目前研究主要针对EDCs与核受体的结合过程,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可模仿或拮抗天然激素与核受体结合,干扰核受体的同源或异源二聚,进而通过共调节因子的招募调控转录活性,最终引起内分泌干扰效应。目前研究主要针对EDCs与核受体的结合过程,忽视了其对核受体二聚化过程的影响,而该过程的阻断可直接导致转录失活。EDCs对于不同核受体二聚化的影响不同,只有激动剂EDCs能够促进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同源二聚化,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与具有激动或拮抗活性的EDCs结合后都可诱导ER二聚体的形成,但二聚化类型不同。通过检索ToxCast和Tox21数据库发现多达227种EDCs可以诱导ER二聚化,相比于ERα-ERα同源二聚体(6.09%~7.38%的活性率),EDCs更易诱导ERα-ERβ异源二聚体(11.25%~12.22%的活性率)和ERβ-ERβ同源二聚体(10.02%~11.69%的活性率)。EDCs也能够差异性诱导其他核受体如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与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不同类型的二聚体对于研究EDCs转录活性的生理学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报告的参考化学品研究发现,相比于配受体结合活性,二聚活性与转录活性之间有着更好的相关关系。本文从EDCs介导的核受体二聚化转录机制、二聚化与转录活性间的关系以及二聚化研究方法三方面,总结EDCs对核受体二聚化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理解EDCs的分子作用机制,推进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核受体 同源二聚体 异源二聚体 转录机制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双分子荧光互补
下载PDF
靶向髓过氧化酶的双模态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晔 姚顺雨 +3 位作者 方超 赵外欧 王静媛 李亚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73-1579,共7页
5-羟色胺(5-H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分泌的髓过氧化酶(MPO)具有靶向功能,通过酯化反应将5-HT接枝到两亲型聚合物聚衣康酸接枝聚乙二醇接枝十二胺(PIA-g-PEG-g-DDA)上,制备了具有靶向功能的两亲型聚合物(5-HT-g-PIA-g-PEG-g-DD... 5-羟色胺(5-H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分泌的髓过氧化酶(MPO)具有靶向功能,通过酯化反应将5-HT接枝到两亲型聚合物聚衣康酸接枝聚乙二醇接枝十二胺(PIA-g-PEG-g-DDA)上,制备了具有靶向功能的两亲型聚合物(5-HT-g-PIA-g-PEG-g-DDA).采用配体交换法,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包覆在该聚合物上制备具有磁性的纳米粒子(5-HT-g-PIA-g-PEG-g-DDA@SPION),通过静电力结合使其与碳点(CDs)结合,制备具有荧光成像和核磁造影成像的双模态探针的纳米粒子.采用动态光散射(DLS)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其粒径和形貌.采用荧光光谱仪与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证明该纳米粒子具备双模态成像功能.共聚焦成像(CLSM)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纳米试剂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具有靶向性,MTT法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探针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双模态探针具有靶向性好、分辨率高及使用便捷的特点,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双模态检测纳米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成像和核磁造影成像双模态探针 髓过氧化酶 5-羟色胺 纳米粒子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仪器分析方法研究蛋白质体外折叠的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童宇峰 郁鉴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76-81,共6页
本文论述了蛋白质体外折叠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几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在体外折叠问题研究中的应 用,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蛋白质折叠 折叠起点 体外折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