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n Growing Edible Fungi on Improved Straw from a Dual Use Rice Cultivar
1
作者 ZHENG Jin-gui, CHEN Jun-chen, YANG Jing, ZHENG Kai-bin, YE Xin-fu, HUANG Qin-lou, XIE Bao-gui, CHEN Bing-huan, TU Gai-lin and CHEN Wang-rui(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P. R . China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 350003, P.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8期871-877,共7页
Every year 500 million ton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straw are generated worldwide, which was almost equal to the production of rice grain. Most straw is not recovered due to the poor quality, high cost or complicate... Every year 500 million ton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straw are generated worldwide, which was almost equal to the production of rice grain. Most straw is not recovered due to the poor quality, high cost or complicated treatment operations. Through genetic improvements, a rice cultivar '201' was developed with both high nutrient content in straw and high grain yield. The results of 15N tracer experiments showed thatls N of urea could be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into straw protein of ' 201' 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15N in the straw of '201' was 104%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heck 'TY 63'. The straw protein of '201' could be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into mushroom protein 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15N was 21.7% higher than that of 'TY 63'. Using the straw of ' 201' as material to cultivate straw-based edible fungi, improved the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of mushrooms. A total of 7.5 mg·ha-1straw of '201' increased the yield and crude protein of the edible mushroom Volvariella volvacea 797 kg yield and 67.9 kg respectively, and increased the yield and crude protein of the edible mushroom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675 kg and 80 kg respectively. The straw powder of '201' could be used to substitute for the same weight of wheat bran to cultivate lignicolous edible fungi,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mushroom yield or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Straw powder could substitute for 20% of total amount of material to grow Auricularia polytricha, Auricularia auricula, Hypsizygus tessulatus, Lentinula edodes and Hericium erinaceus, 8% of that to grow Agrocybe cylindracea and 7.5% of that to grow Flammulina velutip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tiva straw quality BREEDING Edible fungi
下载PDF
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长林 高博涵 王艳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3-1541,共9页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基于水稻种植的盆栽试验,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析方法(BBP法),分析了生物炭在不施加(CK)、施加一年(B1)和两年(B2)条件下,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土壤中可溶性磷(CaCl_(2)-P...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基于水稻种植的盆栽试验,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析方法(BBP法),分析了生物炭在不施加(CK)、施加一年(B1)和两年(B2)条件下,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土壤中可溶性磷(CaCl_(2)-P)、易被酶矿化的有机磷(Enzyme-P)、易被有机酸活化释放的磷(Citrate-P)和潜在无机磷(HCl-P)4个组分磷与全磷(TP)、有效磷(Bray-P)及磷素活化系数(PAC)的变化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与CK相比,B1处理的稻田土壤TP、Bray-P及BBP磷组分均无显著变化;B2处理稻田土壤TP、Bray-P、Citrate-P和HCl-P含量均显著增加,而CaCl_(2)-P、Enzyme-P含量无显著变化。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HCl-P/TP均显著上升;B2处理下CaCl_(2)-P/TP与Enzyme-P/TP均显著上升。相关分析表明:生物炭添加后稻田土壤Bray-P、TP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CaCl_(2)-P与HCl-P、TP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铁呈显著负相关;Citrate-P与TP、HCl-P极显著正相关,与Enzyme-P、pH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铝极显著负相关。稻秆生物炭通过影响稻田土壤pH、有效铁和有效铝含量,间接地调控且显著增加了红壤性稻田土壤中TP、Bray-P、PAC及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稻秆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生物炭 红壤性水稻土 盆栽试验 水稻 生物有效性磷
下载PDF
两种保水剂对高寒区燕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马小龙 马祥 +3 位作者 琚泽亮 刘勇 崔文静 贾志锋 《青海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为探索不同保水剂对高寒区旱作燕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对两种类型的保水剂K(颗粒型保水剂)和F(粉末型保水剂)设置4个施用量:1(11.25 kg/hm^(2))、2(22.5 kg/hm^(2))、3(33.75 kg/hm^(2))、4(45 kg/hm^(2)),以不施保水剂CK为对照,研... 为探索不同保水剂对高寒区旱作燕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对两种类型的保水剂K(颗粒型保水剂)和F(粉末型保水剂)设置4个施用量:1(11.25 kg/hm^(2))、2(22.5 kg/hm^(2))、3(33.75 kg/hm^(2))、4(45 kg/hm^(2)),以不施保水剂CK为对照,研究不同类型保水剂在不同施用量下对燕麦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型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燕麦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K2处理最好,与CK相比,燕麦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提高32.6%和6.27%,经济效益提高31.4%;随着粉末型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燕麦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F4处理最好,与CK相比,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提高34.7%和6.69%,经济效益提高27.4%。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燕麦种子产量与单株小穗数、单株穗粒数和单株穗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处理K2(22.5 kg/hm^(2))与F4(45 kg/hm^(2))均可提高高寒区燕麦产量,K2处理经济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保水剂 高寒区 种子产量 秸秆产量
下载PDF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任万军 刘代银 +2 位作者 伍菊仙 杨文钰 樊高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94-2002,共9页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 通过与常耕插秧和抛秧的比较,分析了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消长、根系生长、籽粒灌浆和产量特性;同时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和秧龄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分蘖缓慢,有效穗数较少。抽穗前植株发根力较低,但抽穗后10d植株发根力高于其他种植方式,抽穗后30d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高于常耕插秧和抛秧,后期植株衰老延缓。强势粒灌浆过程差异较小,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长了弱势粒灌浆时间,增加了弱势粒重,提高了单穗颖花数、籽粒充实率和千粒重。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免耕与前作秸秆高留茬还田条件下,旱育带泥抛栽根多活力高,促进了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比塑盘育秧抛栽极显著增产;3个抛栽秧龄中,以秧龄40d处理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免耕 抛秧 秸秆还田 产量
下载PDF
燕麦秸-稻草混合青贮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鏖 邓荟芬 +4 位作者 易康乐 李剑波 蔡文杰 高帅 燕海峰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8-50,67,共4页
为解决南方冬-春季牧草缺乏及能够合理利用南方稻草资源,对燕麦秸-稻草混合青贮样品设置了4个处理。结果表明,1号处理pH、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的pH和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 为解决南方冬-春季牧草缺乏及能够合理利用南方稻草资源,对燕麦秸-稻草混合青贮样品设置了4个处理。结果表明,1号处理pH、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的pH和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且4个处理间粗蛋白含量存显著性差异(P<0.05);4个处理组均未检测出丁酸。综合试验结果,单贮燕麦秸可以得到优良的青贮饲料,且鲜燕麦添加比例为70%的燕麦-稻草混贮效果与其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秸 稻草 青贮 发酵品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免耕和稻草还田对金优253立苗速度与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唐茂艳 何礼健 +7 位作者 秦华东 江立庚 李如平 杨为芳 陈德威 王勇 董登峰 陆福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9期154-157,共4页
2004年晚季在大田条件下,对免耕抛秧、常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常耕抛秧的立苗速度与立苗期的根系生长及其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7.64%,稻草还田免耕抛秧与稻草还田常耕抛秧产量差异不大,但分... 2004年晚季在大田条件下,对免耕抛秧、常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常耕抛秧的立苗速度与立苗期的根系生长及其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7.64%,稻草还田免耕抛秧与稻草还田常耕抛秧产量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常耕抛秧高10.72%和8.22%。免耕抛栽秧苗前期立苗速度较慢,后期立苗速度较快,总的立苗时间较常耕抛栽秧苗多1d。免耕使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根系的总长度和根毛区长度及根系氧化能力下降。但是,稻草还田增加了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和根系长度,提高了根系氧化能力,因而对抛栽水稻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在免耕条件下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免耕 稻草还田 根系生长 立苗 免耕抛秧 立苗速度 产量 苗期根系 根系长度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措施下莜麦的生长发育规律 被引量:4
7
作者 马月存 尹春梅 +4 位作者 高旺盛 秦红灵 张红生 隋鹏 赵沛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解决农牧交错带长期免耕下作物减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对覆盖和不覆盖条件下少免耕与翻耕莜麦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无覆盖的条件下,免耕处理出苗率指数大于翻耕处理,且2006年深松处理出苗率指数(0.0840... 为解决农牧交错带长期免耕下作物减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对覆盖和不覆盖条件下少免耕与翻耕莜麦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无覆盖的条件下,免耕处理出苗率指数大于翻耕处理,且2006年深松处理出苗率指数(0.0840)与翻耕处理(0.0705)差异达显著水平;2)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根冠比大于翻耕处理;3)免耕无覆盖处理生物量及产量均显著小于翻耕处理;深松无覆盖处理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翻耕处理,但地上部生物量与产量小于翻耕处理,且产量差异显著,2005、2006年分别降低了15.8%和10.0%;免耕与深松无覆盖处理千粒重均大于翻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2005年分别为19.7、18.9和17.6 g;4)免耕覆盖处理生长明显改善,但生物量及最终产量仍显著低于翻耕处理,2006年产量与翻耕处理相比降幅达19.7%,免耕覆盖处理对于莜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免耕耕作措施本身对莜麦产量的影响;深松覆盖处理生长状况及产量与翻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覆盖下的深松(行距50 cm,深度40 cm,隔年进行)是适合农牧交错带的少免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莜麦 发育 免耕 覆盖
下载PDF
稻草覆盖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水清 钟旭华 +1 位作者 黄农荣 吕国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1-616,共6页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覆盖还田和不还田2种稻草还田处理,4种氮肥处理,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其总吸氮量比稻草不还...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覆盖还田和不还田2种稻草还田处理,4种氮肥处理,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其总吸氮量比稻草不还田处理增加13.7%~20.3%,但对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影响不大。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稻草还田处理的水稻在分蘖中期(MT)、穗分化始期(PI)和抽穗期(HD)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实地养分管理(N1)的MT时期除外]。稻草还田可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RE)、农学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两年平均,稻草还田处理的RE比稻草不还田处理提高8.23个百分点,相对提高23.4%,达极显著水平。AE、RE、PFP与MT~PI期间的吸氮量呈正相关,其中AE和PFP达极显著水平。RE与HD~MA期间的吸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MT施氮、促进MT~PI期间的氮素吸收对提高AE、RE和PFP有重要意义。创造条件增加抽穗后的氮素吸收,对于提高RE、减少氮肥损失和面源污染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草覆盖还田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鸭疱疹病毒1型的gB蛋白截短表达及其ELISA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力 杨丽梅 +6 位作者 郭时金 沈志强 李峰 张颖 徐倩倩 张志美 王艳萍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2-67,共6页
参照已发表的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DNAstar进行序列分析,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了长855bp的gB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定向克隆至pET30a... 参照已发表的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DNAstar进行序列分析,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了长855bp的gB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定向克隆至pET30a表达载体中,经PCR、酶切鉴定正确后,重组质粒转化BL21表达菌,经IPTG诱导后获得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在变性的条件下采用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变性蛋白复性后,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以该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鸭肠炎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为鸭肠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疱疹病毒1型 gB蛋白 表达 活性检测
下载PDF
水稻生物学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QTL定位(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桂富 杨剑 朱军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7-616,共10页
QTL的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及它们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数量性状的重要遗传分量。利用IR64/Azucena的125个DH品系为群体,分析了水稻生物学产量及其两个构成性状干草产量和谷粒产量的遗传组成。用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 QTL的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及它们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数量性状的重要遗传分量。利用IR64/Azucena的125个DH品系为群体,分析了水稻生物学产量及其两个构成性状干草产量和谷粒产量的遗传组成。用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MCIM)方法进行QTL定位。检测到12个位点有加性主效应,27个位点涉及双位点互作,18个位点存在环境互作。结果表明水稻生物学产量和它的两个构成性状普遍存在上位性效应和QE互作效应。此外,还探讨了性状间相关的遗传基础。发现4个QTLs和一对上位性QTLs可能与生物学产量与干草产量之间的正相关有关。3个QTL可能与干草产量与谷粒产量之间的负相关有关。这些结果可能部分地解释了这3个性状相关的遗传原因。通过对水稻生物学产量及其两个构成性状所定位QTL的分析,加深了对数量性状QTL的认识。首先,QTL的上位性效应和QE互作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其次,QTL的多效性或紧密连锁可能是遗传相关的原因,当QTL对两个性状作用的方向相同时可导致正向遗传相关,反之则为负向遗传相关,当有些QTL表现为同向作用而另一些QTL表现为反向作用时,则可削弱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第三,复合性状的QTL效应可分解为其组成性状的QTL效应,如果QTL对各组成性状的效应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可使复合性状的QTL效应不易被检测;第四,加性效应的QTL常参预构成上位性效应,而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并非都有加性主效应,表明忽略上位性的QTL定位方法会降低检测QTL的功效;最后,鉴别不同类型的QTL效应有利于指导育种实践,选择主效QTL适用于多环境,QE互作QTL适用于特定环境,对上位性QTL应强调选择基因组合而并非单个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位点 生物学产量 干草产量 谷粒产量 上位性 水稻
下载PDF
麦秸与稻秸浸提液对油菜及2种靶标杂草种苗生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11
作者 孙晓玉 慕小倩 胡胜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3-69,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的方法,测试不同质量浓度(0、0.02、0.03、0.05、0.08、0.10g·mL-1)麦秸、稻秸浸提液对油菜及油菜田2种常见靶标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 Linn)、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 采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的方法,测试不同质量浓度(0、0.02、0.03、0.05、0.08、0.10g·mL-1)麦秸、稻秸浸提液对油菜及油菜田2种常见靶标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 Linn)、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下,麦秸与稻秸浸提液对3种受体材料种苗生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对油菜种苗生长安全的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08g·mL-1和0.05g·mL-1,可以用来开发研制油菜田肥料;在对油菜安全的质量浓度下,麦秸浸提液对野燕麦种苗生长无抑制作用;而稻秸浸提液对野燕麦种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可以用来开发研制油菜田防除野燕麦的生物抑草肥;在油菜的安全的质量浓度下,麦秸、稻秸浸提液对播娘蒿种苗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麦秸的抑制作用强于稻秸,具有开发研制油菜田治理播娘蒿的生物抑草肥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 稻秸 油菜 野燕麦 播娘蒿 生物除草
下载PDF
谷秆两用稻优质稻草饲养动物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金贵 陈君琛 +4 位作者 黄勤楼 郑开斌 叶新福 涂杰峰 陈炳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4,共6页
以水稻秸秆品质遗传改良选育的谷秆两用稻“2 0 1”的优质稻草进行了饲养动物的研究。15N示踪结果表明 ,“2 0 1”稻草中的蛋白质能够有效地转化为鱼体蛋白和小白鼠的体蛋白 ;“2 0 1”稻草饲养草鱼和小白鼠的饲料消化率、动物体15N回... 以水稻秸秆品质遗传改良选育的谷秆两用稻“2 0 1”的优质稻草进行了饲养动物的研究。15N示踪结果表明 ,“2 0 1”稻草中的蛋白质能够有效地转化为鱼体蛋白和小白鼠的体蛋白 ;“2 0 1”稻草饲养草鱼和小白鼠的饲料消化率、动物体15N回收率、动物吸收饲料蛋白分别比一般稻草高 13.8%、9.6 %、2 4 .4 9%和 16 .5 %、6 .0 %、4 7.2 % ,而动物粪便的15N回收率却比一般稻草低 3.2 5 %和 6 .5 %。“2 0 1”稻草饲养动物的试验效果如下 :①“2 0 1”稻草比一般稻草饲养奶牛 (黑白花 )能提高奶产量 8.3% ;②“2 0 1”鲜稻草饲养草鱼 ,鱼的日增重、日食草量、每千克鲜稻草鱼增重分别比一般稻草提高 6 0 .0 %、16 .8%和 37.0 % ;③“2 0 1”稻草作为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饲养闽北白鹅 ,鹅的日增重和料肉比分别比饲喂以一般稻草为主要原料的提高 33.9%和 2 6 .8% ;④用 5 %的“2 0 1”优质稻草粉替代瘦肉型杂交猪全价配合饲料中的一部分麦麸 ,与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养效果相同 ,而且瘦肉型杂交猪每增重 1kg可节省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秆两用稻 稻草 动物 饲喂试验 营养价值 饲料 氮15 示踪技术
下载PDF
谷秆两用稻优质稻草栽培食用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金贵 陈君琛 +7 位作者 杨菁 郑开斌 叶新福 黄勤楼 谢宝贵 陈炳焕 涂改临 陈旺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79-1285,共7页
对水稻秸秆品质进行遗传改良 ,选育出稻谷产量与推广品种相当、稻草品质优异的谷秆两用稻品种2 0 1。15N示踪表明 ,2 0 1能够把15N尿素有效地转化为稻草蛋白 (稻草15N回收率比CK高 10 4 .3% ) ;该稻草蛋白能有效地转化为菇体蛋白 (菇体... 对水稻秸秆品质进行遗传改良 ,选育出稻谷产量与推广品种相当、稻草品质优异的谷秆两用稻品种2 0 1。15N示踪表明 ,2 0 1能够把15N尿素有效地转化为稻草蛋白 (稻草15N回收率比CK高 10 4 .3% ) ;该稻草蛋白能有效地转化为菇体蛋白 (菇体15N回收率比CK高 2 1.7% )。 2 0 1优质稻草栽培草生食用菌 ,可提高菇产量和粗蛋白含量 :每公顷土地生产的 75 0 0kg稻草可增草菇 797.2kg、菇蛋白 6 7.9kg ;或增姬松茸6 75 .0kg、菇蛋白 80 .0kg。该优质稻草粉可替代等量麦麸栽培木生食用菌 (菇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与麦麸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栽培毛木耳、黑木耳、真姬菇、香菇、猴头菇时 ,稻草粉可替代占培养料总量 2 0 %的麦麸 ,栽培茶薪菇和金针菇时分别为 8%和 7.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秆两用稻 稻草栽培食用菌
下载PDF
秸秆育秧盘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伍德春 常昌龙 +2 位作者 刘丰国 王素梅 李丽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16-18,70,共4页
为了彻底解决传统塑料育秧盘育秧取土对耕地地力的破坏,减少白色污染及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以秸秆秧盘育秧(T)、常规硬盘育秧(CK_1)、土掺锯沫秧盘育秧(CK_2)和沙掺锯沫秧盘育秧(CK_3)为试验对象,研究秸秆育秧盘对水稻(Oryza sa... 为了彻底解决传统塑料育秧盘育秧取土对耕地地力的破坏,减少白色污染及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以秸秆秧盘育秧(T)、常规硬盘育秧(CK_1)、土掺锯沫秧盘育秧(CK_2)和沙掺锯沫秧盘育秧(CK_3)为试验对象,研究秸秆育秧盘对水稻(Oryza sativa L.)秧苗素质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生产成本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秧盘育秧可显著提高秧苗素质,与CK_1、CK_2、CK_3相比,充实度分别增加0.33、0.14、0.15 mg/cm,产量分别增加19.6%、8.6%和3.1%,产出经济效益分别增加3 838.5、1 668.6、383.3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秸秆育秧盘 秧苗素质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