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1
作者 李建辉 裴宏 +1 位作者 黄光勇 黄昊飞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60-765,共6页
目的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现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平均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n=42)和非大量失血组(n=54)。对失血的影响... 目的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现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平均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n=42)和非大量失血组(n=54)。对失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R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预测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96例患者发生大量隐匿性失血的有42例,占比43.75%。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量失血组和非大量失血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入院白蛋白、D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9、8.368、15.453,t=5.85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手术类型为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年龄>70岁、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每增加0.5 mg/L分别增加14.2分、14.8分、26.8分、11.1分的权重;检验发现模型一致性、区分度均较好。结论年龄>70岁、手术类型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均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匿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用于个体化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匿性失血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匿性失血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基于“心理-生理-环境”的综合护理模式在隐匿性阴茎矫正手术患儿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2
作者 孙圣文 李影 刘勤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心理-生理-环境”的综合护理模式对隐匿性阴茎矫正手术患儿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6例隐匿性阴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基于“心理-生理-环境”的综合护理模式对隐匿性阴茎矫正手术患儿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6例隐匿性阴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基于“心理-生理-环境”的综合护理模式。统计比较两组患儿的整体舒适度评分(简化Kolcabal量表)、疼痛程度评分[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Faces pain scale revised,FPS-R)]、家属满意度评分(满意度问卷CSQ-8)、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tisol,COR)、肾上腺素(Adrenaline,AD)、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2个月后,研究组整体舒适度各评分、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应激反应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9%(P<0.05)。结论:在隐匿性阴茎矫正手术患儿围术期应用“心理-生理-环境”综合护理模式能为患儿提供全方面的护理服务,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生理-环境” 综合护理模式 隐匿性阴茎 矫正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隐匿性腹股沟疝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梁佳 陈艺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7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隐匿性腹股沟疝(O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汉中市城固县医院收诊的82例O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补片修补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TAPP... 目的: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隐匿性腹股沟疝(OC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汉中市城固县医院收诊的82例O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补片修补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TAPP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更少(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更低,且疼痛症状持续时间更短(P<0.001)。结论:腹腔镜TAPP用于治疗OCH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有助于术后早期康复,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隐匿性腹股沟疝 围术期 并发症
下载PDF
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刘旭 曹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7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99例实施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术前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术...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99例实施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术前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术前应用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失血量、输血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3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术前,但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2.97±4.31)、(105.41±6.31)、(100.51±6.21)g/L,均高于对照组的(102.14±3.98)、(92.47±5.31)、(88.69±3.2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失血量为(689.57±9.34)ml、显性失血量为(113.45±5.14)ml、隐性失血量为(521.41±13.47)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67.41±13.57)、(157.34±5.15)、(801.36±15.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输血率28.00%(14/50)低于对照组的61.22%(3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00%(3/50)略高于对照组的4.08%(2/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减少输血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干骨折 氨甲环酸 隐性失血 髓内钉固定术 围术期
下载PDF
HBsAg阴性献血者核酸检测结果分析及其降低HBV残余风险效果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曹谊 陆荣 +4 位作者 王凯 王玲玲 夏伟凤 刘鱼 王明元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48-1351,共4页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献血者HBV感染特征及经血传播HBV感染的残余风险。方法用2种ELIS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用罗氏Cobas Taq Screen MPX Test试剂检测ELISA检测合格标本...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献血者HBV感染特征及经血传播HBV感染的残余风险。方法用2种ELISA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用罗氏Cobas Taq Screen MPX Test试剂检测ELISA检测合格标本中的HBV DNA,对HBV DNA阳性献血者用血浆袋标本进行进一步补充实验和确认检测。结果 50 629例献血者标本中,HBsAg2次检测均为"灰区"者1例,占0.002%,1阴1反应性或灰区者59例,占0.116%,均为阴性者48651例,占96.09%。41份两遍ELISA检测均为阴性的标本中化学发光检测其中5份为HBsAg假阴性标本,另36份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36份中有5份(13.9%)为疑似"窗口期"感染,31份(86.1%)为疑似"隐匿性"感染。HBsAg ELISA检测后HBV残余风险约为10.98/万,经核酸检测后残余风险约为2.88/万,可降低8.10/万,降低的残余风险中87.90%为隐匿性感染风险。结论 HBsAg ELISA筛查后血液安全性有了较大提高,但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核酸检测的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HBsAg 核酸检测 窗口期 隐匿性感染
下载PDF
核酸检测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状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姚凤兰 汪德海 +2 位作者 査祎 王瑞 葛红卫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513-1516,1519,共5页
目的分析核酸检测(NAT)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方法收集本实验室采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检出的NAT单反应性献血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HBV DNA重复检测,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分析HBV感染状... 目的分析核酸检测(NAT)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方法收集本实验室采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检出的NAT单反应性献血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HBV DNA重复检测,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分析HBV感染状态。结果225份TMA NAT单反应性标本中,检出78份(34.67%)TMA NAT鉴别检测和/或PCR检测HBV DNA阳性标本,其中76份可确定HBV感染状态,2份感染状态不能确定。76份标本中,63份(82.89%)为隐匿性HBV感染(OBI),13份(17.11%)为HBV疑似窗口期感染(pWP)。63份OBI标本中,49份(77.78%)标本HBV DNA水平小于20IU/mL。13份pWP标本中,4份(30.77%)标本HBV DNA水平小于20IU/mL。225份标本分为NAT检测值S/CO1~<6组、6~<10组、10~17组,HBV DNA确认阳性率分别为13.11%、13.64%、47.18%,S/CO 10~17组阳性率高于S/CO1~<6组和6~<10组(P<0.05)。OBI标本中,NAT检测值S/CO 1~<6、6~<10、10~17的标本分别占12.70%(8/63)、4.76%(3/63)、82.54%(52/63)。13份pWP标本NAT检测值S/CO为10~17。结论部分NAT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为HBV感染者,OBI所占比例远大于pWP感染者,且HBV DNA浓度水平极低,存在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屏蔽NAT单反应性献血者对预防经输血传播HBV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核酸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疑似窗口期感染
下载PDF
2016—2019年常州地区无偿献血者酶免和核酸平行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爱龙 濮云峰 +1 位作者 董珀 贺晨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第4期179-181,共3页
目的分析ELISA和NAT平行的血液筛查模式对降低经输血感染病原体风险的有效性。方法收集常州市2016—2019年27021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两次ELISA并行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268264例ELISA双阴性标本采用6人份混样(pool)NA... 目的分析ELISA和NAT平行的血液筛查模式对降低经输血感染病原体风险的有效性。方法收集常州市2016—2019年27021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两次ELISA并行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268264例ELISA双阴性标本采用6人份混样(pool)NAT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的检测,核酸阳性的pool进行拆分单检。结果270215例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2.58‰(697例)、1.49‰(402例)、0.23‰(61例)和3.06‰(827例)。268264例酶免阴性无偿献血者HBV DNA、HCV RNA和HIV RNA阳性率分别为0.86‰(230例)、0.01‰(3例)和0.01‰(2例)。结论ELISA与NAT两种检测方法能相互补充,极大降低了输血感染病原体的残余风险,保障输血安全。NAT能进一步缩短血液传染性病毒的检测“窗口期”,检出隐匿性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酶免检测 核酸检测 窗口期 隐匿性病毒
下载PDF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亭故事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剑国 张玉莲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61,共11页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些以亭为背景的故事,形成一种特殊的亭结构叙事模式。亭结构基本上具备三个要素:亭、人(宿客)、鬼(包括精怪)。主要有两种类型:女鬼报冤和人鬼较量。事故事根植于汉代亭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表现出鲜...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些以亭为背景的故事,形成一种特殊的亭结构叙事模式。亭结构基本上具备三个要素:亭、人(宿客)、鬼(包括精怪)。主要有两种类型:女鬼报冤和人鬼较量。事故事根植于汉代亭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表现出鲜明的正邪观念,并呈现出恐怖神秘以及幽默诙谐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 亭故事 亭结构
下载PDF
常州市中心血站HBV 筛查中酶联免疫检测与核酸检测结果 不一致的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董珀 何亚琴 濮云峰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6期1357-1362,共6页
目的:调查常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BV筛查中ELISA HBsAg阴性/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NAT)HBV DNA阳性的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经2种不同的ELISA试剂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采用罗氏或者科华核酸... 目的:调查常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BV筛查中ELISA HBsAg阴性/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NAT)HBV DNA阳性的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经2种不同的ELISA试剂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采用罗氏或者科华核酸检测系统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的6人份混合样本(POOL),混样阳性的POOL再进行拆分检测,采用化学发光的方法对拆分阳性的标本检测乙肝标志物5项,并对所检出乙肝标志物5项结果全为阴性的血液进行追踪。结果:48635份2遍ELISA阴性的献血者标本混检11016个POOL,混检阳性的POOL数为66个,经拆分为HBV DNA阳性的POOL数为40个,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NAT总有效拆分率为60.61%,NAT检测出的标本阳性率为0.08%。针对上述HBV DNA阳性的血液,用化学发光再次检测乙肝5项,有7份标本五项全阴;其余为6份抗-HBs^+、6份抗-HBs^+/抗-HBc^+、4份抗-HBs^+/抗-HBe^+、7份抗-HBc^+/抗-HBe^+、10例抗-HBc^+。追踪其中4份乙肝5项检测结果全阴的血液,HBsAg均由阴性转为阳性。结论:NAT能在ELISA阴性的标本中筛检出HBV DNA阳性的标本,减少窗口期乙肝和隐匿性乙肝的发生,进一步保证了血液的安全。ELISA HBsAg阴性/NAT 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中以隐匿性乙肝为主,为输血残余风险的主要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HBV DNA 窗口期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下载PDF
间日疟潜伏期与复发状况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王子敏 何元珍 +6 位作者 黄峥 李庆俊 唐来仪 张湘君 庞录林 杨柏林 王文俊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89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用人工感染方法对37例志愿者接种间日疟原虫子孢子,通过两年观察有32例发病。结果表明,潜伏期长短是可以变化的,即亲代和各子代发病的潜伏期长短是可以转换的,并进一步分析了潜伏期的可变性与子孢子感染量有关。实验结果还进一步表明,... 用人工感染方法对37例志愿者接种间日疟原虫子孢子,通过两年观察有32例发病。结果表明,潜伏期长短是可以变化的,即亲代和各子代发病的潜伏期长短是可以转换的,并进一步分析了潜伏期的可变性与子孢子感染量有关。实验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潜伏期与潜隐期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还讨论了短潜伏期的远期复发与长潜伏期的初发而酿成的春夏季发病高峰与加强防治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期 子孢子感染量 潜隐期
下载PDF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营养状况评估及其围术期隐性失血状况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亚利 桂萍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3194-3196,共3页
目的评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间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的诊... 目的评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间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的诊疗状况。按不同的营养状态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60例营养良好者为对照组,60例营养不良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比容(Hct)。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入院即刻隐性失血量、术前隐性失血量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分别为(197.3±43.1)mL、(178.4±38.2)mL、(88.4±6.5)mL,明显大于对照组的(82.5±11.2)mL、(75.8±6.2)mL及(39.8±8.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入院即刻血红蛋白、术前血红蛋白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0.8±17.6)g/L、(84.6±14.3)g/L、(78.4±11.5)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5±11.5)g/L、(108.4±12.1)g/L、(93.2±8.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及术后第三天的Hct分别为(28.32±2.2)%、(27.06±2.7)%、(27.61±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2±3.4)%、(32.24±2.8)%、(31.32±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后随营养状况的恶劣隐性失血量逐渐增加,血清指标如总蛋白和白蛋白可用于评估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的隐血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围术期 隐性失血 营养状况
下载PDF
老年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中体温干预对隐性失血的影响
12
作者 覃文杰 胡居正 朱成明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2083-2085,共3页
目的:老年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患者运用复合保温措施干预对术中及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PFNA治疗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分为保温干预组和常规处理组。常规处... 目的:老年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患者运用复合保温措施干预对术中及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PFNA治疗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分为保温干预组和常规处理组。常规处理组不做特别干预,而保温干预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可控式加温毯,输入液体预热加温,手术室环境温度控制等措施。记录两组手术前后的鼻咽温度变化情况、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以及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保温干预组的平均体温均高于常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少于常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保温组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常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转子间骨折行PFNA治疗运用复合保温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的隐性失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保温干预 围术期 隐性失血
下载PDF
利用月掩星现象测量月球公转周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壮壮 崔士举 《物理实验》 2019年第1期53-57,共5页
月掩星现象发生前,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阴影部分可以看到月球相对于遥远的恒星的视角的变化,在较短的观测时间内遥远的恒星可以视为固定不动,通过两者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加上地球自转的修正可以测量出月球公转的平均轨道周期.
关键词 月掩星 月球 公转 周期
下载PDF
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逊 谢浩 王彬彬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中,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10-2018-10行PLIF手术治疗8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中,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10-2018-10行PLIF手术治疗8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以及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等数据,将其作为因变量;计算上述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并作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81例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316.2±170.9)ml,占总失血量的35.7%。单因素分析显示,隐性失血量在年龄、性别、BMI等因素的不同分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的不同分组中,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B=148.52,t=6.85,P<0.05)、手术时间(B=-16.78,t=-9.52,P<0.05)均是PLIF术中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PLIF手术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节段数增多均是导致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失血 围手术期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桂林 孙勃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3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现象。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后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隐性失血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患者的平均总失... 目的探讨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现象。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后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隐性失血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患者的平均总失血量为(885.28±62.09)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702.67±51.38)mL,显性失血量为(180.48±17.94)mL;隐性失血量多于显性失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隐性失血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未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非高龄疾病患者,骨折分型中31-A2型隐性失血量高于31-A1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的围手术期患者的失血主要表现为隐性失血,且患者的年龄越高、31-A2型骨折、合并基础性疾病则隐性失血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下载PDF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护理干预分析
16
作者 王群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6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减少隐性失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3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隐...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减少隐性失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3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隐性失血量,预防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下载PDF
三七对接受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17
作者 张剑锋 杨国栋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4期520-522,共3页
目的观察三七对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受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9例,依据是否给予三七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未给予三七治疗,观... 目的观察三七对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受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9例,依据是否给予三七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未给予三七治疗,观察组33例给予三七治疗.测定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统计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百分比、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同时对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两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百分比、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较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增大(P<0.05),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辅以三七治疗,有助于合理调节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比容,降低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百分比、高隐性失血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术期 隐性失血发生率 血红蛋白 红细胞比容
下载PDF
郑州地区HBsAg-HBV DNA+献血者的乙肝血清学特征分析
18
作者 王艺芳 魏旖辉 +3 位作者 赵磊 陈明军 魏跃光 吕永磊 《医药论坛杂志》 2024年第13期1409-1413,共5页
目的了解郑州地区HBsAg无反应性HBV DNA反应性(HBsAg-HBV DNA+)献血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特征。方法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本研究采用2个不同厂家ELISA检测试剂同时进行HBsAg、抗-HCV和抗-HIV1/2(ELISA双反应性的标本除外)ELISA检测后的... 目的了解郑州地区HBsAg无反应性HBV DNA反应性(HBsAg-HBV DNA+)献血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特征。方法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本研究采用2个不同厂家ELISA检测试剂同时进行HBsAg、抗-HCV和抗-HIV1/2(ELISA双反应性的标本除外)ELISA检测后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并收集HBsAg-HBV DNA+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进行乙肝血清学补充试验。结果经ELISA检测后有562666例进行了核酸检测,其中351例为HBV DNA反应性,经核酸检测后HBV残余风险降低至6.24/万。351例HBsAg-HBV DNA+标本经化学发光法检测发现,其中5例标本为HBsAg阳性;346例标本为HBsAg-HBV DNA+,其中有30例(8.67%)可能为“窗口期”感染,316例(91.33%)可能为“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乙肝血清学模式以单独HBcAb阳性(33.33%),HBsAb、HBcAb共阳性(20.51%)及HBeAb、HBcAb共阳性(17.09%)三种模式为主;60.40%HBsAb定量值<10 IU/L,15.10%HBsAb定量值>100 IU/L。HBsAb阳性组的HBV DNA复检反应性率37.41%明显低于HBsAb阴性组59.43%(χ^(2)=16.292,P<0.001)。351例HBsAg-HBV DNA+献血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HBcAb阳性比例上升,以46~55年龄段为最高(92.80%)。结论HBV感染多以“隐匿性”感染为主,呈现特定的血清学模式,其中>26岁年龄段HBcAb阳性人群、HBsAb阴性人群都可能存在较高的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核酸检测的应用能有效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窗口期 隐匿性HBV感染 血液安全
原文传递
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病毒变异检测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锋 张琼 +3 位作者 林碧 蔡淑锋 朱紫苗 周铁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804-807,共4页
目的通过对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及相关蛋白空间结构的预测,探讨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80例HBs Ag-/HBV DNA+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清学补充试验,并对追踪确认的隐匿性乙肝感染者,应用巢氏PCR... 目的通过对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及相关蛋白空间结构的预测,探讨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80例HBs Ag-/HBV DNA+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清学补充试验,并对追踪确认的隐匿性乙肝感染者,应用巢氏PCR技术对S区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将测得基因片段与NCBI Gen Bank数据库做序列比对分析,明确突变位点,同时进行蛋白模型构建,进行空间结构的分析。结果 HBs Ag-/HBV DNA+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检测模式多样,以抗-HBc阳性为主,追踪试验确认4例隐匿性乙肝感染者,有3例巢氏PCR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2例发生突变,蛋白预测提示氨基酸改变可能影响抗原决定簇空间构象,造成抗体结合位点改变或识别能力减弱。结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变化,可能是造成隐匿性乙肝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隐匿性乙肝 突变分析 窗口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