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Early Permian Reef-Island Ocean Sediments in Eastern Kunlun
1
作者 WANG Yongbiao XU Guirong +1 位作者 LIN Qixiang GONG Shuy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8-73,共6页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stratigraphy and fossils, the Early Permian ocean in eastern Kunlun is recognized as a kind of reef-island ocean, in which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ediment, including patch ...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stratigraphy and fossils, the Early Permian ocean in eastern Kunlun is recognized as a kind of reef-island ocean, in which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ediment, including patch carbonate platform, reef facies, transitional facies and deep basin sediment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total contents of REEs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to deep basin facies. Meanwhile, sediments of different facies have different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ifferent Ce anomalies. Most of the sediments of patch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or reef 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ly negative Ce anomalies or moderately negative Ce anomalies (Ce/Ce*=0.33 to 0.55), and medium or thin-bedded limestones of transitional facies by moderately negative Ce anomalies (Ce/Ce*=0.49 to 0.60). However, sediments of deep basin facies show weak or no negative Ce anomalies (Ce/Ce*=0.69 to 1.47), among which the value of Ce/Ce* in the radiolarian chert is 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 elements reef-island ocean Early Permian eastern Kunlun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aweeds in Neutralizing the “Ocean Acidification” as a Long-Term Multifaceted Challenge 被引量:1
2
作者 Vincent van Ginneke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12期126-138,共13页
The global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A) on coral reefs are of growing concern. Carbon dioxid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as a result of burning fossil fuels, not only has an effect on “global warming”, but ... The global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A) on coral reefs are of growing concern. Carbon dioxid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as a result of burning fossil fuels, not only has an effect on “global warming”, but also on OA which is called the “other CO2 problem”. OA combined with high ocean temperatures has resulted in a massive bleaching of coral reefs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roughout Southeast Asia over the past decade, which is ultimately lethal. Here we discuss the option if innovative seaweed bio-technology—the Ulva lactuca bioreactor option, with its H+ ion-absorbing capacity and its huge green biomass production of around 50 MT/ha/year—which can stabilize our “World Ocean” and our global coral reefs. From our calculations,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n area covered with “Ulva lactuca bioreactors” with a production capacity of 250 × 1016 ha of seaweed per year is needed to remove all H+ ions that cause OA in our “World Ocea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250 years ago. This is a daunting task and therefore we have opted for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including variability in seaweed species, avoidance of eutrophication & heavy-metal accumulation, prevention of global warming by more green-biomass production and a better estimation of the huge Kelp seaweed populations in temperate zones in order to protect our coral reefs for the short t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Acidification Coral reefS Bleaching SEAWEED ULVA LACTUCA Ulva-Bioreactor World ocean Seaweed-Based Economy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 被引量:190
3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张帆 杨雨 张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15,共6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是发育在下二叠统侵蚀面上的一套海侵沉积。其碳酸盐岩沉积主体在川东及鄂西地区,沉积环境属碳酸盐缓坡。该沉积体系包括碳酸盐浅缓坡(海陆交互带)、碳酸盐深缓坡(细分为外带和内带)、海槽(盆地)和环海槽陆棚边缘带。这些沉积相带自四川盆地西南向东北大致呈同心弧状顺次展布,并随海侵的发展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至长兴期,受南秦岭裂陷洋强烈拉张的影响在川东北部形成开江—梁平碳酸盐海槽,并在陆棚边缘带和深缓坡带分别发育了陆棚边缘礁和点礁,由此开始了由碳酸盐缓坡向碳酸盐台地转化的过程。陆棚边缘礁带是生物礁发育的有利相带。陆棚边缘礁的个体明显大于缓坡内的点礁,分布密度大,是形成大中型生物礁气藏的有利相带。到长兴期末,这些陆棚边缘礁仍未能相互连接构成连续的障壁,致使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未能最终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碳酸盐 沉积 生物礁 气藏勘探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勘探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武赛军 魏国齐 +9 位作者 杨威 段书府 金惠 谢武仁 王明磊 王坤 苏楠 马石玉 郝翠果 王小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7-465,共9页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已发现普光、黄龙场等大气田,是礁滩重要的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利用钻井、地震资料,以台缘生物礁外部轮廓、内部形态、平面展布为基础,开展海槽东侧台缘带、台缘生物...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已发现普光、黄龙场等大气田,是礁滩重要的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利用钻井、地震资料,以台缘生物礁外部轮廓、内部形态、平面展布为基础,开展海槽东侧台缘带、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台缘依据坡角差异性可划分为陡坡型和缓坡型,平面上具有分段特征,且发育缓坡退积型和陡坡叠加型两种模式,以缓坡退积型为主;台缘生物礁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同沉积多级断裂及区域拉张共同作用;缓坡台缘生物礁发育经历微古地貌形成期(吴家坪晚期)、缓坡滩发育期(长一期)、弱镶边台缘礁滩发育期(长二早期)、镶边台缘多排礁滩发育期(长二中期-长三期)4个演化阶段。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缓坡多排礁分布面积广,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天然气勘探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江一梁平海槽 台缘生物礁 缓坡型台缘 发育模式 生物礁演化阶段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构造演化再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超 肖传桃 +3 位作者 龚文平 田海艳 王小阳 王振鸿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41-43,11,共3页
对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拼合时间,根据藏北地区中部侏罗纪生物礁发育的层位和其变化规律及含礁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该缝合带中段拼合于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初期(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生物礁的生长代表了班公湖-怒江... 对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拼合时间,根据藏北地区中部侏罗纪生物礁发育的层位和其变化规律及含礁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该缝合带中段拼合于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初期(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生物礁的生长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拼合后的残留盆地浅海相沉积。研究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洋盆裂谷阶段(~P1)、初始洋盆和成熟大洋阶段(T~J2)、洋内俯冲(J2~J3)、残余洋盆阶段(J2~J3)、洋盆消亡闭合阶段(J3~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构造演化 生物礁 洋盆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成龙 黄晖 +1 位作者 黄良民 刘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06-1615,共10页
目前,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已导致海水pH值比工业革命前下降了约0.1,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随之变化,进而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导致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和群落恢复更加困难,造礁石珊瑚和其它造礁生物(Reef-build... 目前,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已导致海水pH值比工业革命前下降了约0.1,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随之变化,进而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导致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和群落恢复更加困难,造礁石珊瑚和其它造礁生物(Reef-building organisms)钙化率降低甚至溶解,乃至影响珊瑚礁鱼类的生命活动。虽然海洋酸化对造礁石珊瑚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显著,但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选择典型海区进行长期系统监测,结合室内与原位模拟试验,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系统不同层面,运用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态学研究手段,综合研究珊瑚的相应响应,以期深入认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例如珊瑚白化)的影响及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海洋酸化 碳酸盐平衡体系 珊瑚礁 钙化率
下载PDF
岛屿岛礁海域海浪能谱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毛科峰 陈希 王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1-169,共9页
波浪能谱模型在岛屿岛礁海域的波浪预报研究和海洋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存在模式计算格点无法充分体现岛屿岛礁的复杂地形特征和很难刻画波浪受到岛屿岛礁影响发生变形物理过程等两个关键问题。多重网格嵌套方案、岛屿次网格地形效应计算... 波浪能谱模型在岛屿岛礁海域的波浪预报研究和海洋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存在模式计算格点无法充分体现岛屿岛礁的复杂地形特征和很难刻画波浪受到岛屿岛礁影响发生变形物理过程等两个关键问题。多重网格嵌套方案、岛屿次网格地形效应计算方案以及非结构网格、无网格、动态自适应四叉树网格等技术在体现岛屿岛礁复杂地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相位解析模型与波浪能谱模型优势互补是提高能谱模型对岛屿近岸波浪变形物理过程计算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开展球坐标系下波作用密度谱方程的自适应四叉树网格求解方法研究,借鉴相位解析模型最新成果完善能谱模式的绕射、反射、底摩擦等物理过程,是提高岛屿岛礁海域海浪精细预报技术水平的前沿性、探索性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岛礁海域 能谱模式 自适应四叉树网格 绕射
下载PDF
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材料的可行性研究Ⅱ——供试体附着生物种类与生物量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勇 田涛 +3 位作者 赵子仪 刘永虎 杨军 陈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4-349,共6页
将用凝石胶凝材料制作的水灰比为0.60、0.55、0.49、0.44的4种凝石供试体和相同水灰比的4种水泥供试体同时投放到同一海域中进行150 d的生物附着对比试验,每隔30 d观察并测定1次供试体表面附着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结果表明:1)投放第30... 将用凝石胶凝材料制作的水灰比为0.60、0.55、0.49、0.44的4种凝石供试体和相同水灰比的4种水泥供试体同时投放到同一海域中进行150 d的生物附着对比试验,每隔30 d观察并测定1次供试体表面附着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结果表明:1)投放第30天时,凝石供试体与水泥供试体均无生物附着;第60天、第90天、第120天时,两种供试体表面附着生物的种类相同,均为10种;第150天时,两种供试体表面附着生物的种类相同,均为13种,主要有孔石莼Ulva pertusa、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矮拟帽贝Patelloida pygmaea等。2)投放第60天和第90天时,凝石供试体附着生物总量低于水泥供试体,但第90天时,凝石供试体附着生物量的增加速度明显快于水泥供试体;第120天时,凝石供试体附着生物总量已超过水泥供试体;第150天时,凝石供试体附着生物量平均值为344.85 g/cm2,水泥供试体附着生物量平均值为260.15 g/cm2,凝石组明显高于水泥组。3)投放第150天时,4种水灰比的凝石供试体附着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58.63、79.32、89.66、117.25 g/cm2,可见在试验范围内,凝石供试体表面附着生物量随着水灰比的降低即凝石胶凝材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试验表明,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的造礁材料在生物附着方面比水泥具有优越性,因而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造礁材料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石 人工鱼礁材料 附着生物 海洋牧场
下载PDF
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相关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冠成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102,共10页
介绍了国内外在不同水深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工程的现状。分析并研究了不同水深海域人工鱼礁工程的建筑和投放技术,分析并研究了与人工鱼礁工程相关的一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分析并研究了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值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介绍了国内外在不同水深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工程的现状。分析并研究了不同水深海域人工鱼礁工程的建筑和投放技术,分析并研究了与人工鱼礁工程相关的一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分析并研究了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值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机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工鱼礁工程在增值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方面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人造海洋涌升流 海洋渔业资源 海洋生态环境
下载PDF
高性能海水养殖鲍鱼专用人工礁石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明 赵金波 《混凝土》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6,共4页
 根据鲍鱼生长特征设计了专用人工礁石,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考虑到混凝土中掺入微量元素对海洋中藻类附着非常有利,经多次试验确定了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考虑到礁石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对工艺制作、配比优化、海岛特殊环境下的养...  根据鲍鱼生长特征设计了专用人工礁石,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考虑到混凝土中掺入微量元素对海洋中藻类附着非常有利,经多次试验确定了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考虑到礁石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对工艺制作、配比优化、海岛特殊环境下的养护条件、混凝土在海流冲刷下的长期稳定性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高性能、高功能、生态混凝土技术渔礁的耐久性是可靠的,采用复合外加剂、纳米超细硅质材料、表面浸透憎水材料、自制附着式震动密实成型设备、太阳能养护等技术措施是可行的,掺用复合微量元素制作的人工礁石仅投放40天,就长满了大量的海洋生物,与海洋生物共存的性能十分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养殖 鲍鱼 人工礁石 混凝土 外加剂 掺合料
下载PDF
珊瑚礁海水pH变化及其对海洋酸化的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雪霏 韦刚健 +1 位作者 邓文峰 邹洁琼 《热带地理》 2016年第1期41-47,共7页
珊瑚钙质骨骼δ^(11)B重建的海水p H时间变化序列显示:珊瑚礁海水p H的长期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波动周期,并且这些波动是区域海洋气候过程和珊瑚礁海水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光合呼吸作用和钙化作... 珊瑚钙质骨骼δ^(11)B重建的海水p H时间变化序列显示:珊瑚礁海水p H的长期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波动周期,并且这些波动是区域海洋气候过程和珊瑚礁海水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光合呼吸作用和钙化作用)控制着海水碳酸盐系统的组成,调节着海水p H的变化。这一过程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区域海气过程的影响下,一起作用于珊瑚礁海水p H的变化,因而使得不同海域的珊瑚礁海水对海洋酸化的响应有所差别。研究珊瑚礁生物活动在长时间尺度上对海水p H的作用对认识珊瑚礁海水酸化机理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海洋酸化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碳酸盐体系 海洋酸化 硼同位素
下载PDF
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在洞头人工渔礁区选址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林军 吴辉 章守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57-62,共6页
应用一种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FVCOM)建立了洞头列岛及其临近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式,水平方向三角网格的采用使模型对大陆海洋线以及岛礁边界的拟合达到了很高精度。经流速、流向和潮位验证后,精度良好的模型被用于人工渔礁区选址的研究... 应用一种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FVCOM)建立了洞头列岛及其临近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式,水平方向三角网格的采用使模型对大陆海洋线以及岛礁边界的拟合达到了很高精度。经流速、流向和潮位验证后,精度良好的模型被用于人工渔礁区选址的研究。以大潮底层最大流速和大潮底层平均流速为主要判别指标,结合海域地形和水深分布,选定了底层最大流速小于0.6 m/s、平均流速小于0.4 m/s的海域为适宜人工渔礁建设的礁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网格 数值海洋模式 人工渔礁区选址 洞头
下载PDF
西沙群岛环境水文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叶锦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9-25,共7页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四周为海洋,由珊瑚堆积而成,并经一次地壳下沉运动后,再经上升运动而形成现代地貌形态.岛屿面积小,水文特征特殊,地表没有较大的贮水体,地表径流一般难形成,深部地下水常与海水相沟通,淡水资源十...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四周为海洋,由珊瑚堆积而成,并经一次地壳下沉运动后,再经上升运动而形成现代地貌形态.岛屿面积小,水文特征特殊,地表没有较大的贮水体,地表径流一般难形成,深部地下水常与海水相沟通,淡水资源十分缺乏.如何改善水文状况,提供淡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贮水体 泻湖 海洋水文
下载PDF
冷水珊瑚礁研究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美霞 余克服 《热带地理》 2016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相比浅海暖水珊瑚礁,对深海的冷水珊瑚礁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水下机器人和深潜器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兴起了深海珊瑚礁研究热潮。文章综述了:1)冷水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格局分布特征;2)冷水石珊瑚的生长特征及测量方法;3)冷水珊瑚... 相比浅海暖水珊瑚礁,对深海的冷水珊瑚礁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水下机器人和深潜器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兴起了深海珊瑚礁研究热潮。文章综述了:1)冷水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格局分布特征;2)冷水石珊瑚的生长特征及测量方法;3)冷水珊瑚礁的类型、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4)海洋酸化对冷水珊瑚礁的影响;5)冷水石珊瑚对海洋古环境的记录等。最后提出中国南海冷水珊瑚礁研究展望,建议开展探测南海冷水珊瑚礁的分布,监测珊瑚礁区的生态环境,分析冷水石珊瑚群落特征,探讨冷水珊瑚礁对海洋酸化的响应机制,并利用南海冷水石珊瑚重建南海冷水珊瑚礁的发育历史及所记录的古海洋环境等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珊瑚礁 冷水石珊瑚 海洋酸化 环境控制
下载PDF
韩国渔业管理制度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阮雯 纪炜炜 +4 位作者 方海 岳冬冬 周雨思 刘勤 陆亚男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5年第1期55-60,共6页
渔业是韩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序捕捞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韩国的海洋捕捞量,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中日韩专属经济区的设立,均给韩国的海洋渔业带来新的挑战。1996年,韩国成立海洋水产部,成为唯... 渔业是韩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序捕捞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韩国的海洋捕捞量,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中日韩专属经济区的设立,均给韩国的海洋渔业带来新的挑战。1996年,韩国成立海洋水产部,成为唯一实行海洋管理综合体制的国家。本文着重介绍了韩国海洋水产部的主要职能、韩国渔业管理的主要法规以及渔业管理政策,包括韩国TAC制度、人工鱼礁建设、水产种苗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开发,以期为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海洋水产部 人工鱼礁 增殖放流 海洋牧场
下载PDF
珊瑚砂岩土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永圣 《岩土工程技术》 2014年第5期232-236,共5页
结合工程勘察实践及现场载荷试验成果,提出将珊瑚砂分为海洋类珊瑚砂和濒海类珊瑚砂两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珊瑚砂进行了规范定名,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对各类珊瑚砂的岩土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阐明了各类珊瑚砂的岩土力学特性,对今后进... 结合工程勘察实践及现场载荷试验成果,提出将珊瑚砂分为海洋类珊瑚砂和濒海类珊瑚砂两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珊瑚砂进行了规范定名,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对各类珊瑚砂的岩土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阐明了各类珊瑚砂的岩土力学特性,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珊瑚砂的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类珊瑚砂 濒海类珊瑚砂 岩土力学特性 载荷试验
下载PDF
鄂西-城口地区“海槽”西侧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礁滩特征与展布 被引量:7
17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5 位作者 刘满仓 武赛军 莫午零 金惠 沈珏红 郝翠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1-672,764,共13页
通过鄂西-城口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及台缘礁滩特征取得了新认识:①长兴组-飞仙关组为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东向西依次发育盆地相、斜坡相、台缘礁滩相、开阔台地相、... 通过鄂西-城口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对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及台缘礁滩特征取得了新认识:①长兴组-飞仙关组为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东向西依次发育盆地相、斜坡相、台缘礁滩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②发育一条长兴期-飞仙关期的台缘带,长兴期以台缘礁组合为主,飞仙关期以台缘鲕滩为主,礁滩分布连续、厚度较大且延伸范围较广;③长兴期台缘礁由礁基、礁核和礁盖组成,礁核主要为粘结礁和障积-骨架礁,礁基和礁盖主要为生屑砂屑滩,分布于万源蜂桶、宣汉盘龙洞、开县满月、奉探1井和见天坝一带,迁移特征不明显;④飞仙关期台缘滩以鲕粒白云岩和鲕粒灰岩为主,分布稳定、范围大,向盆地方向,台缘滩由飞二段逐渐迁移至飞四段,飞二段台缘滩主要分布于万源八台、开县满月、万州双河、寨沟湾和石宝寨一带,飞三段台缘滩向东迁移至宁厂一线,飞四段台缘滩迁移至孔家沟一线,飞二段台缘滩与长兴期台缘礁叠合,白云岩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西侧 台缘带 岩相古地理 礁滩 展布 长兴组 飞仙关组 鄂西-城口地区
下载PDF
海水酸化对鹿角珊瑚光谱特性影响的分析
18
作者 刘素敏 杨顶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7,共7页
海水酸化造成全球珊瑚礁严重退化, 应用卫星遥感手段可以快速地对珊瑚礁进行监测.在野外做酸度对比实验具有条件不易控制、周期长等局限性.文章提出一种室内测量珊瑚光谱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酸度梯度下珊瑚光谱的变化, 为研究海水酸化... 海水酸化造成全球珊瑚礁严重退化, 应用卫星遥感手段可以快速地对珊瑚礁进行监测.在野外做酸度对比实验具有条件不易控制、周期长等局限性.文章提出一种室内测量珊瑚光谱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酸度梯度下珊瑚光谱的变化, 为研究海水酸化对珊瑚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试验采用7.6、7.9 和8.1 的酸度梯度, 结果表明: 在pH 为8.1和7.9 环境条件下, 珊瑚的光谱趋势大体一致, 总体上珊瑚光谱波峰出现了向长波方向的红移.但是在pH 为7.6 的条件下, 珊瑚的光谱在650-700nm 之间出现一个反常的吸收谷, 这是由于pH 7.6 的酸度条件适宜一些藻类生长, 藻类附着在珊瑚表面, 从而影响了其光谱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酸化 造礁珊瑚 光谱特性
下载PDF
广东省应大力发展海洋牧场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思俭 《湛江水产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1-3,共3页
综述了我国及广东省十多年来鱼虾种苗人工放流及人工鱼礁的投放情况,结合广东省广大海区的水温、盐度、pH值、海流、营养盐含量情况及天然饵料的种类、分布等,提出了除在大亚湾已设置了水产增殖站以外,还应该在广东东部的南澳和西... 综述了我国及广东省十多年来鱼虾种苗人工放流及人工鱼礁的投放情况,结合广东省广大海区的水温、盐度、pH值、海流、营养盐含量情况及天然饵料的种类、分布等,提出了除在大亚湾已设置了水产增殖站以外,还应该在广东东部的南澳和西部的湛江各设一个增殖站,会收到更大的效果。人工鱼礁应总结过去投放的经验,加强礁区管理,逐步解决投资与收益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扩大投放人工鱼礁的地点和密度,把广东海区切实建成理想的海洋牧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广东 种苗放流
下载PDF
中国南海岛礁护岸防波堤在波浪冲击作用下稳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剑红 何坤鹏 单继鹏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3,共11页
南海对我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运输、维护国土完整具有战略性意义,目前我国已在南海海域以吹填方式建设了一系列的岛礁。为维护这些吹填岛礁的整体稳定性,在吹填体外围边缘修建了大量护岸防波堤,以避免海洋波浪的强力冲刷。岛礁护岸... 南海对我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运输、维护国土完整具有战略性意义,目前我国已在南海海域以吹填方式建设了一系列的岛礁。为维护这些吹填岛礁的整体稳定性,在吹填体外围边缘修建了大量护岸防波堤,以避免海洋波浪的强力冲刷。岛礁护岸防波堤在极端风浪作用下的安全稳定性,是保证岛礁吹填体整体稳定的前提。以我国南海岛礁吹填工程为背景,采用大型物理水槽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南海岛礁护岸防波堤在设防极端风浪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在设防极端风浪作用下,南海护岸防波堤的波浪冲击力可以达到50 kPa;防波堤的水平位移和沉降较小,地基发生较大位移变形的可能性低;钙质砂吹填土地基内由于土体的塑性体应变与越浪量造成了一定的孔隙压力累积上升,但并没有出现液化现象,稳定性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在设防的极端风浪作用下,现有的护岸防波堤设计可能造成越浪量过大,在没有扭王块消浪的情况下,海水越浪量可达到每延米195 m^3/h,会造成岛礁植被死亡,地下淡化水体被海水污染,延缓淡化水体的形成过程;采取放置扭王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海水越浪量,但也可以达到每延米56.3 m^3/h。南海岛礁护岸防波堤的防浪高度和防越浪能力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工程 护岸防波堤 波浪冲击压力 波浪作用稳定性 水槽试验 越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