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3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纤维增强柔性冷水管截面设计及强度分析
1
作者 李正农 段国娣 +2 位作者 沈义俊 吴红华 蔡虬瑞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海洋温差能因具有能源稳定、环保可持续等特点,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冷海水管设计是温差能电站建造的重要环节,为降低成本,提出一种分段设计方法.首先,利用ABAQUS软件对直径为1 m的大口径玻璃纤维增强柔性冷水管进行截面设计,并运... 海洋温差能因具有能源稳定、环保可持续等特点,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冷海水管设计是温差能电站建造的重要环节,为降低成本,提出一种分段设计方法.首先,利用ABAQUS软件对直径为1 m的大口径玻璃纤维增强柔性冷水管进行截面设计,并运用ORCAFLEX软件分析缓波形布置冷水管的整体受力情况;其次,根据整体受力分析结果将冷水管按深度分段,再通过ABAQUS软件建立局部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不同分段冷水管满足内压、外压、拉伸载荷及弯矩组合载荷强度要求的增强层最少纤维缠绕层数;最后,提出分段设计截面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段设计截面的方法,可大幅减少冷水管纤维增强层材料的用量,降低冷水管的制作成本,为大口径玻璃纤维增强冷水管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海洋温差能 海洋管道 复合材料 结构设计
下载PDF
适应性海洋法治理念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适用
2
作者 罗国强 魏寒冰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24年第2期64-76,共13页
新形势下,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的海洋法体系在应对海洋治理中的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时呈现一定的不适应性。普芬道夫自然法哲学中的社会性义务要求社会主体承担不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的普遍义务,具备此种消极调和特征的... 新形势下,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的海洋法体系在应对海洋治理中的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时呈现一定的不适应性。普芬道夫自然法哲学中的社会性义务要求社会主体承担不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的普遍义务,具备此种消极调和特征的公平原则强调规则与历史演替中的社会关系保持一致,主要表现为在承认变化的基础上适应变化。通过将适应理念嵌入海洋法体系,补充法治理念的内容,并表现为面向未来的开放式规则、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参与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演化解释,海洋法将更加灵活地调整权利义务关系。适应性海洋法治理念具备内在延展性,能够为解决南海问题、日本倾倒核污水等海洋危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思路。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海洋利益诉求也随之变化拓展。中国需要兼顾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适时调整立场态度,通过建立适应性的国内涉海法律体系、转化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法律逻辑,实现国内涉海管理和全球海洋治理的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理念 海洋法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全球海洋治理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3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华文剑 况雪源 陈国森 马红云 韩婷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海陆气耦合 机理 预测 归因
下载PDF
论北方海航道开发前景:气候、海运与破冰船
4
作者 李志庆 《海洋经济》 2024年第2期32-42,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加剧,北方海航道海域冰层日趋缩小和变薄,为北方海航道开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全球化趋势下,国际货物贸易飞速发展,国际海运尤其是欧亚大陆间海运活动昌盛,传统南方航道面临压力,为北方海航道开发提...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加剧,北方海航道海域冰层日趋缩小和变薄,为北方海航道开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全球化趋势下,国际货物贸易飞速发展,国际海运尤其是欧亚大陆间海运活动昌盛,传统南方航道面临压力,为北方海航道开发提供了现实需求。破冰船自出现以来,不断迭代升级,在动力、船体设计、船体材料、辅助设备等方面飞速发展,破冰能力不断提高,为北方海航道开发提供了技术可能。近年来北方海航道的开发取得飞速发展,而且俄罗斯仍在加大对北方海航道的开发力度,但北方海航道开发也面临国际合作环境恶化、资金投入大、经济性不强等问题。整体而言,在气候变暖、海运需求旺盛和破冰船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长期来看,北方海航道开发的前景仍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海航道 气候变暖 海运 破冰船 俄罗斯
下载PDF
印-太暖池高温暖水的移位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5
作者 刘秦玉 宋子涵 +1 位作者 郑小童 解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拉湾中部,而到下旬消退并移位到南海南部。通过分析局地天气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上述高温暖水月内移位的物理机制: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逐渐增强的潜热释放和减少的短波辐射会导致孟加拉湾高温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南海菲律宾岛西南高温暖水出现,并因其面积逐渐增大,并与泰国湾的高温暖水共同构成了南海南部的高温暖水。研究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几乎都出现在上述高温暖水移位之后,因此孟加拉湾中部和南海南部海表温度的差由正转负可以作为南海季风爆发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孟加拉湾 中国南海 暖水 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南海扩张期岩浆流体对洋壳厚度的影响: 数值模拟
6
作者 张慧慧 许鹤华 +2 位作者 邵佳 姚永坚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5-629,共15页
扩张期洋中脊热液循环系统的热排出与岩浆系统的热注入共同控制着洋壳厚度的生成,而岩浆流体是热液循环系统的流体成分之一,往往与下渗海水混合参与各圈层能量和物质传递,但其能量传递对洋壳厚度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利用有限元的数... 扩张期洋中脊热液循环系统的热排出与岩浆系统的热注入共同控制着洋壳厚度的生成,而岩浆流体是热液循环系统的流体成分之一,往往与下渗海水混合参与各圈层能量和物质传递,但其能量传递对洋壳厚度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利用有限元的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张期热液循环系统中岩浆流体与洋壳厚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只有海水参与的对流循环,含有岩浆流体的热液循环造成的洋壳厚度的减薄量更大、热液喷口温度更高.(2)岩浆流体对洋壳厚度的二次减薄作用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减弱,热液喷口温度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升高.(3)南海岩浆水、地幔水含量和洋壳厚度的分布具有非均质性,东部次海盆的地幔水、岩浆水含量高于西南次海盆,前者的平均洋壳厚度也大于后者,并且在海盆残余扩张脊附近存在异常薄洋壳.结合模型结果分析认为,残余扩张脊附近的薄洋壳可能受到扩张期热液循环或后期岩浆流体的影响,而东部、西南次海盆的洋壳厚度差异可能是由于前者的岩浆流体含量高于后者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循环 岩浆流体 洋壳厚度 数值模拟 洋壳增生 南海 异常薄洋壳
下载PDF
向海图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重要使命与历史责任
7
作者 宋才发 《东南亚纵横》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7年、2021年和2023年三次视察广西。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沿江、沿海、沿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7年、2021年和2023年三次视察广西。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与东盟“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向海之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指明方向,向海发展是广西破茧成蝶的根本出路,向海经济是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向海图强已成为广西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向海图强既是广西的机遇和优势,也是广西的责任和使命。伴随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的相继颁布实施,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形成广西及西南地区通往东盟的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通道。陆江湾海的联动将撬动区域经济版图,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枢纽。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访问越南具有标志性意义,确立了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越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新阶段,谱写了新时代中越关系的新篇章,将更有利于广西的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海发展 向海经济 向海图强 西部陆海新通道 高质量发展 中越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8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下载PDF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夏季北冰洋海雾卫星检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付玉琴 衣立 +1 位作者 黎梦雅 程雪盈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14-23,共10页
利用2014—2018年6—9月Aqua/MODIS提供的光谱数据、海面温度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基于CALIOP L2 VFM产品中云底高度提取的海雾、云和海表标签,建立3类样本数据集。结合使用K折交叉验证法、网格搜索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随机森林(rando... 利用2014—2018年6—9月Aqua/MODIS提供的光谱数据、海面温度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基于CALIOP L2 VFM产品中云底高度提取的海雾、云和海表标签,建立3类样本数据集。结合使用K折交叉验证法、网格搜索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和全卷积神经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 FCN)4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比模型在北冰洋夏季海雾检测中的表现。结果显示,RF、SVM、MLP和FCN均表现出一定的海雾检测能力,检出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POD)均超过70%。其中,FCN表现出最稳健的综合性能,POD达到79.91%,虚警率达到较低的24.90%,关键成功指数达到6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雾检测 卫星 机器学习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海事诉讼制度的时代挑战与法治因应
10
作者 王东 《科学发展》 CAS 2024年第2期49-57,共9页
作为现代化海洋法治的重要一环,中国式现代化海事诉讼制度应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非简单照搬西方现代化国家海事诉讼模式。在与中国特色相适应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海事诉讼制度也面临海事司法资源受限、海事司法管辖冲突、海事刑事... 作为现代化海洋法治的重要一环,中国式现代化海事诉讼制度应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非简单照搬西方现代化国家海事诉讼模式。在与中国特色相适应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海事诉讼制度也面临海事司法资源受限、海事司法管辖冲突、海事刑事诉讼体系薄弱、海洋环境生态保护仍存壁垒、海事诉讼涉外法治仍存短板等方面的时代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事诉讼制度,需要立足中国实际,聚焦优化海事司法资源配置、完善海事诉讼管辖制度、强化海事刑事司法体系、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机制,以及加强海事诉讼涉外法治等领域,来回应中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海事诉讼制度 海事诉讼管辖 涉外海洋法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tmosphere-Ocean-Sea Ice Interaction During Interannual Cycle i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喜迎 刘海龙 +3 位作者 李薇 张学洪 宇如聪 俞永强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The interannual atmosphere-ocean-sea ice interaction (AOSI) i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s studied with a global atmosphere-ocean-sea ice coupled model system, in which the model components of atmosphere and land sur... The interannual atmosphere-ocean-sea ice interaction (AOSI) i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s studied with a global atmosphere-ocean-sea ice coupled model system, in which the model components of atmosphere and land surface are from Chin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and that of ocean and sea ice are from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 daily flux anomaly correction scheme is employed to couple the atmosphere model and the ocean model with the effect of inhomogenity of sea ice in high latitudes is considered. The coupled model system has been run for 50 yr and the results of the last 30 years are analyzed. After the sea level pressure (SLP),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sea ice concentration (SIC), and sea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SHF) are filtered with a digital filter firstly, their normalized anomalies are used to perform the decomposition of combined complex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CCEOF) and then they are reconstructed with the leading mode. The atmosphere-ocean-sea ice interactions i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during a periodical cycle (approximately 4 yr) are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1) Wh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s in its positive phase, the southerly anomaly appears in the Greenland Sea, SAT increases, the sea loses less SHF, SST increases and SIC decreases accordingly; when the NAO is in its negative phase, the northerly anomaly appears in the Greenland Sea, SAT decreases, the sea loses more SHF, SST decreases and SIC increases accordingly. There are similar features in the Barents Sea, but the phase of evolution in the Barents Se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Greenland Sea. (2) For an average of multi-years, there is a cold center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Arctic Ocean near the North Pole. When there is an anomaly of low pressure, which is closer to the Pacific Ocean,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Arctic Ocean, anomalies of warm advection appear in the region near the Pacific Ocean and anomalies of cold advection appear in the region near the Atlantic Ocean. Accompanying with these anomalies of warm and cold advection in these two regions~ warm and cold anomalies appear respectively. Accordingly, SHF sent to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sea surface decreases and increases, and SST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SIC decreases and increases in these two regions. When there is an anomaly of high pressure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Arctic Ocean, the former relationships reverse. From these results~ it can be deduced that, during the interannual cycle of the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system, the variability of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lays a dominant role and variations of SST and SIC are mainly responding to that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model atmosphere-ocean-sea ice interaction (AOSI) combined complex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CCEOF)
原文传递
典型多尺度海面结构体辐射散射方向-光谱特性计算与分析
12
作者 周茜 李霞 +3 位作者 陈奇祥 袁远 刘兴润 王晓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针对3级以上海况的高精度海洋场景红外仿真问题,提出一种“先拆后建”的研究思路:将含泡沫和破碎波的多尺度海面抽象为粗糙海面、泡沫、破碎波的组合,进而拆解出“粗糙海面”、“含泡沫粗糙海面”、“含破碎波粗糙海面”3类典型多尺度... 针对3级以上海况的高精度海洋场景红外仿真问题,提出一种“先拆后建”的研究思路:将含泡沫和破碎波的多尺度海面抽象为粗糙海面、泡沫、破碎波的组合,进而拆解出“粗糙海面”、“含泡沫粗糙海面”、“含破碎波粗糙海面”3类典型多尺度海面结构体,最后通过海面栅格化、结构体匹配、方向-光谱特性重构渲染等方法,由3类典型多尺度结构体方向-光谱特性组合重构大范围海面辐射散射特性,完成多尺度海面“气-面-体”耦合辐射/散射特性的计算。对拆解出的3类典型多尺度海面结构体分别开展多尺度耦合辐射、散射特性建模研究,构建3类多尺度海面结构体辐射散射方向-光谱特性计算模型,并对结构体辐射散射方向-光谱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面风速的增大,海面典型结构体中的泡沫厚度及气泡浓度逐渐增大,使得结构体的散射能力增强,从而增大结构体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随着探测波长的增大,海水的吸收性显著增强,导致不同风速条件下结构体双向反射分布函数之间的差异显著增大;对于不同的入射角,结构体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最大值对应的天顶角随入射天顶角的变化逐渐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多尺度海面结构体 大气-海洋辐射传输模型 蒙特卡洛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下载PDF
冬、夏季长江口海域二甲基硫化物的时空分布及对海水酸化和铁添加的响应
13
作者 孙茂祥 于娟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20,共13页
本文于2022年2和7月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及重要断面海水中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浓度;基于DMS生产速率、消耗速率和溶解态DMSP(DMSPd)降解速率,综合评... 本文于2022年2和7月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及重要断面海水中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浓度;基于DMS生产速率、消耗速率和溶解态DMSP(DMSPd)降解速率,综合评价了DMS的迁移转化速率,并通过船基培养实验探究了二甲基硫化物对海水酸化和Fe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海域DMS、DMSPd、颗粒态DMSP(DMSPp)平均浓度分别为(1.55±0.96)、(3.55±2.38)和(4.42±3.11) nmol·L^(-1);夏季分别为(8.45±5.76)、(18.90±6.86)和(22.41±15.99) nmol·L^(-1)。冬、夏两季长江口二甲基硫化物高浓度主要出现在远岸,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的变化特征。冬季和夏季的DMS海气通量分别为2.23和22.96μmol·m^(-2)·d^(-1)。夏季DMSPd的转化率和DMS生物产率高于冬季,使得夏季DMS浓度较高。微生物消耗是长江口海域DMS的主要去除途径。船基培养实验表明,在pH=7.7、7.9条件下,海水酸化抑制了DMS和DMSP的产生,而Fe的添加促进了它们的释放。因此,未来海水酸化和Fe的输入会对长江口DM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 时空分布 生产消费 海气通量 海水酸化 长江口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与热带印-太海温及对流的联系
14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海表面温度等资料,对江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以及对流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偏涝年通常伴随有自年前秋季开始发展的热带印度洋暖SSTA,5月同期对流层850 hPa在热带东印度洋至中国南海一带出现东风异常,同时热带印度洋上空对流活动旺盛,通过Hadley环流增强了在西北太平洋的下沉气流,共同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orthwest Pacific anomaly anticyclone,WNPAC),促进了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热带印度洋中东部的冷SSTA自偏旱年前的冬季开始不断发展,在5月同期的热带印度洋异常冷洋面上空表现为对流抑制,与偏涝年相反的异常Hadley环流促使副高减弱东退,撤出南海,不利于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除热带印度洋外,热带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地区的SSTA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与WNPAC和江南5月降水异常在一些年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较热带印度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异常对流
下载PDF
渤中浅滩对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影响
15
作者 姜贺 郑鹏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FVCOM),模拟了2016年夏季渤海温度场的三维结构,准确刻画了夏季渤海底层以渤中浅滩为暖中心,四周被冷水包围的温度分布特征(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再现了渤海夏季底层“非...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FVCOM),模拟了2016年夏季渤海温度场的三维结构,准确刻画了夏季渤海底层以渤中浅滩为暖中心,四周被冷水包围的温度分布特征(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再现了渤海夏季底层“非对称双中心冷水”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保守物质示踪实验以及拉格朗日粒子追踪实验分析了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来源;通过地形实验分析了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形成机制,讨论了渤中浅滩对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中的低温水主要为渤海冬季残留冷水,北黄海冷水入侵也对其有一定贡献;渤中浅滩水深较浅、四周较深的地形差异是形成渤海夏季底层冷水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底层冷水带 渤中浅滩 地形实验 海洋模式 渤海
下载PDF
海洋空间的“领土化”构建与实践 ——以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干涉行动为例
16
作者 周诗仪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6,I0004,共17页
随着海洋与人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控制人类海上活动的必要性,令海洋空间的“领土化”成为难以避免的趋势。主流话语开始从将海洋描述为无主之地,变成倾向于为扩大公共权力对海域控制的做法辩护,为海上力量投送和海域管控编织正当理由。... 随着海洋与人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控制人类海上活动的必要性,令海洋空间的“领土化”成为难以避免的趋势。主流话语开始从将海洋描述为无主之地,变成倾向于为扩大公共权力对海域控制的做法辩护,为海上力量投送和海域管控编织正当理由。由此,产生了一定的海洋空间“领土化”,国家从规范功能的角度逐渐控制海洋空间,将公共权力投射至领海和管辖水域外的海域。塑造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地区规范秩序,并在实践上强化地区军事力量投送,这两种海洋空间“领土化”扩张方式,鲜明地体现在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干涉行动中。中国需在南海促进建设更有效的海洋治理体系,扩大行为规范塑造和海洋新秩序建设上的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空间 领土化 海洋治理 南海 行为规范 美国海岸警卫队 干涉行动
下载PDF
基于水下滑翔机观测的印度洋东南海域环境噪声风关特性
17
作者 王金成 潘海东 +1 位作者 王冠琳 王岩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基于“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印度洋东南海域实测的环境噪声数据和海面风速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海域4~20 kHz内环境噪声时频特性;验证了滑翔机深度不会显著影响环境噪声的风关特性测量;定量计算了噪声谱级与海面风速的相关系数;利用最小二... 基于“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印度洋东南海域实测的环境噪声数据和海面风速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海域4~20 kHz内环境噪声时频特性;验证了滑翔机深度不会显著影响环境噪声的风关特性测量;定量计算了噪声谱级与海面风速的相关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拟合得到各中心频率噪声谱级与风速的线性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在小于4 kHz的频段内,因受所搭载温盐深仪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泵的噪声影响,噪声谱级与海面风速的相关系数在0.2以下;在大于4 kHz的频段内,环境噪声谱级与海表面风速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且在6~10 kHz频段内相关系数为0.8左右;在5~20 kHz频段内,噪声谱级与风速拟合呈线性函数关系,并且随着中心频率增高,倍频程损失平均为5 dB左右;在10 kHz处,拟合斜率最大,噪声谱级对海面风速变化的敏感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噪声 水下滑翔机 海面风速 相关系数 线性拟合
下载PDF
黄渤海沉积物有机碳光谱分析在不同仪器间的差异
18
作者 范萍萍 李雪莹 +2 位作者 邱慧敏 侯广利 刘岩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光谱仪作为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核心工具,对于光谱分析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这里,以黄渤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安捷伦Cary 5000、 ASD FieldSpec 4、海洋光学QEPro三种光谱仪,研究有机碳含量的反射光谱及其光谱分析在不同光谱仪间... 光谱仪作为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核心工具,对于光谱分析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这里,以黄渤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安捷伦Cary 5000、 ASD FieldSpec 4、海洋光学QEPro三种光谱仪,研究有机碳含量的反射光谱及其光谱分析在不同光谱仪间的差异。其中,Cary 5000为室内台式光谱仪,FieldSpec 4和QEPro是便携式光谱仪;QEPro只能采集200~1 000 nm的反射率,而且反射率在三种光谱仪中最高;Cary 5000和FieldSpec 4能够采集完整的可见-近红外反射率(350~2 500 nm),光谱曲线几乎完全一致,尤其是近红外部分,但Cary 5000采集的反射率高于FieldSpec 4。三种光谱仪的光谱分析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ary 5000的光谱分析能力最强,其光谱模型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建模集r^(2)高达0.99,验证集r^(2)高达0.86,均方根误差(RMSE)在建模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04、 0.11,相对分析偏差(RPD)高达2.6,显示了对黄渤海沉积物有机碳强大的预测能力。FieldSpec 4的建模集r^(2)很高,达到0.98,但验证集r^(2)仅为0.56, RMSE从建模集的0.06降为预测集的0.19, RPD仅为1.4,显示在黄渤海沉积物有机碳的预测中准确度很低。QEPro的建模集和验证集r^(2)都很低,分别为0.75、 0.59, RMSE保持稳定,均为0.18, RPD刚超出1.5(RPD=1.6),显示在黄渤海沉积物有机碳的预测上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可见,室内光谱仪比便携式光谱仪具有更强的光谱分析能力,可能是因为室内光谱仪的配置更好。同为便携式光谱仪,在黄渤海沉积物有机碳的光谱分析方面,QEPro具有和FieldSpec 4一样的光谱分析能力,甚至在稳定性上更好。由于QEPro的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在室外沉积物/土壤碳氮光谱分析中,具有更好的性价比。该研究深入比较了不同光谱仪在相同样品的光谱分析中的差异,为不同研究的光谱分析及其模型转移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黄渤海 光谱分析 光谱仪 海洋光学
下载PDF
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
19
作者 吴仁广 孙小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1,共16页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于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回顾了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内容包括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表征方法、区域变化、季节变化和随时间、空间尺度的变化,以及表面风速...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于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回顾了海气关系的季节变化和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内容包括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表征方法、区域变化、季节变化和随时间、空间尺度的变化,以及表面风速和海气湿度差对表面潜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的相对贡献。表面湍流热通量和海表面温度变化关系在中纬度海洋锋区和副热带涡旋区显著不同。在中纬度海洋锋区,海洋过程对海表面温度变化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因而表现为海洋强迫作用,并且冬季比夏季更大。在副热带涡旋区,表面湍流热通量对海表面温度变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而表现为大气强迫作用,并且夏季比冬季更为明显。在阿拉伯海西部地区,夏季海洋过程对海表面温度变化影响明显,表现出海洋强迫作用,而冬季以表面湍流热通量影响为主,表现为大气强迫情况。在孟加拉湾、南中国海和菲律宾海地区,无论冬夏季都表现为大气强迫作用。在中纬度海洋锋区冬季和阿拉伯海西部地区夏季,海洋强迫随时间尺度增长而增强,而在其它地区和季节,存在由较短时间尺度的大气强迫为主向较长时间尺度的海洋强迫变得重要的转换,转换的时间尺度大约在20~40天。在中纬度海洋锋区,海洋强迫作用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弱,并向大气强迫情况转换,转换的空间尺度夏季比冬季小。一般而言,大气强迫作用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湍流热通量 海表面温度 海气变化关系 季节变化 时间—空间尺度依赖性
下载PDF
大国对小岛屿国家气候援助的实践及影响:以“澳图条约”为视角
20
作者 李明杰 张海文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3,共14页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小岛屿国家最关切的议题之一,但多数小岛屿国家受限于其发展程度,只能依赖他国援助和支持以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近年以来,这种需求正在变得愈发迫切。在2023年11月签订的“澳—图睦邻联盟条约(Australia-Tuvalu Fa...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小岛屿国家最关切的议题之一,但多数小岛屿国家受限于其发展程度,只能依赖他国援助和支持以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近年以来,这种需求正在变得愈发迫切。在2023年11月签订的“澳—图睦邻联盟条约(Australia-Tuvalu Falepili Union Treaty)”(以下简称“澳图条约”)中,图瓦卢以包括允许澳大利亚介入其外交和安全事务在内的高昂代价,换取澳大利亚的气候援助承诺。气候变化对小岛屿国家国际法人格和海洋权利的潜在影响,是理解双方合意缔结该条约真实动因的重要切入点。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澳图条约”反映着部分大国以气候援助为支点,愈发深入地介入小岛屿国家内外事务的实践趋向。倘若类似“气候合作”由个例演变成固定的范式,大国将不断扩张在小岛屿国家的势力范围,其他小岛屿国家也将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而寻找大国的庇护,小岛屿国家为对抗大国控制而建立的区域组织也将被瓦解,进而彻底改变目前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大国与小岛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将对我国与小岛屿国家的深度合作产生潜在影响。有鉴于此,中国应从尊重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出发,坚决抵制以气候合作为名干涉小岛屿国家内外事务的做法,并积极为小岛屿国家提供针对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推动前瞻性的“气候外交”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岛屿国家 气候合作 海平面上升 全球海洋治理 海洋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