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ey aroma compounds in four varieties of pomegranate juice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odor activity value(OAV),aroma recombination,and omission tests 被引量:5
1
作者 Cong Lu Yuyu Zhang +2 位作者 Ping Zhan Peng Wang Honglei Tian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P omegranate(Punica granatum L.)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world markets due to its valuable nutrients and highly appreciated sensory properties.The aroma profiles of 4 varieties of pomegranate juice,incl... P omegranate(Punica granatum L.)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world markets due to its valuable nutrients and highly appreciated sensory properties.The aroma profiles of 4 varieties of pomegranate juice,including Dahongtian(DP),Jingpitian(JP),Luyudan(LP),and Tianhonngdan(TP),were investigated vi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and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analyses.A total of 43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GC-MS.Among these compounds,16 wer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aroma-active compounds as detected by GC-O.These compounds belonged to the classes of terpinenes,alcohols,and aldehydes.Eleven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defined as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overall aroma of pomegranate juice due to their high odor activity values(OAVs≥1).Aroma recombination and omission tests confirmed thatβ-myrcene,1-hexanol,and(Z)-3-hexen-1-ol were the key aroma compounds,and limonene,1-octen-3-ol,linalool,and hexanal were important aroma-active compounds in DP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egranate juice Aroma-active compounds GC-MS GC-O odor active value(OAV) Omission tests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Neural Activity Changes in the Molluscan Olfactory Center Specifically Induced by Innately Aversive and <i>In Vitro</i>Aversively Conditioned Odors
2
作者 Kohei Ishida Momo Murata +3 位作者 Koharu Hashiguchi Yoshimasa Komatsuzaki Satoshi Watanabe Minoru Saito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8年第5期294-305,共12页
In the procerebrum (PC), the olfactory center, of the land slug Limax, an oscillation of local field potential (LFP) with 0.5 - 1 Hz is observed by electrophysiological extracellular recording. The oscillation has a p... In the procerebrum (PC), the olfactory center, of the land slug Limax, an oscillation of local field potential (LFP) with 0.5 - 1 Hz is observed by electrophysiological extracellular recording. The oscillation has a phase delay along the distal-proximal axis, resulting in the propagation of waves from the distal to proximal region. One important advantage of nervous systems of mollusks such as Limax is that their nervous systems in vitro retain several types of computational properties found in vivo (e.g. learning and memory). A previous study showed that the LFP frequency in the PC of Limax increased specifically in response to innately aversive and in vitro aversively conditioned odor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spatiotemporal neural activity changes induced in the PC by those odors using the fluorescent voltage imag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nately aversive (onion and hexanol) and in vitro aversively conditioned (carrot, which is innately attractive) odors specifically induced an increase in propagation speed of the neural activity in the PC, while innately attractive odors did not induce it.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avoidance behavior by those odors might be induced by the increase of propagation speed and the following increases in the discharges of the partial nerve that transmits the motor out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lug OLFACTORY CENTER In Vitro odor-Aversion Conditioning SPATIOTEMPORAL Neural activity Fluorescent Voltage Imaging
下载PDF
Sensory-directed flavor analysis of key odorants compounds development of French fries and oils in the break-in,optimum and degrading frying stage 被引量:4
3
作者 Lirong Xu Gangcheng Wu +3 位作者 Jianhua Huang Hui Zhang Qingzhe Jin Xingguo W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The flavor is a decisive sensory characteristic that determines the popularity of French fries(FFs).During high-oleic rapeseed oil(RO)frying,the flavor development of FFs showed three noticeable stages including break... The flavor is a decisive sensory characteristic that determines the popularity of French fries(FFs).During high-oleic rapeseed oil(RO)frying,the flavor development of FFs showed three noticeable stages including break-in(3.5%-7.5%of total polar compounds(TPC)),optimum(7.5%-22.18%of TPC),and degrading stages(above 22.18%of TPC).Further,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key aroma compounds in each stage,the FFs prepared in RO at TPC of 3.5%(FF4),14.5%(FF15),and 26.96%(FF27)and their relevant oils(RO4,RO15,RO27)were selected for sensory-directed analysi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F4 had low contents of(E,E)-2,4-decadienal(deep-fried odor)which also caused lower sensory score in FF4 sample.The higher contents of(E,E)-2,4-decadienal in FF15 induced its higher deep-fried odor.The FF27 had higher hexanoic acid(sweaty odor),heptanoic acid,nonanoic acid,benzene acetaldehyde(stale odor),and trans-4,5-epoxy-(E)-2-decenal(metallic odor)compared with FF4 and FF15,thus leading to the undesirable flavor of FF27.Moreover,the decrease of 2,5-dimethylpyrazine and 2-ethyl-6-methyl-pyrazine in FF27 induced the lower roasty flavor,which may also lead to the decline of the sensory score.Similarly,the higher contents of(E)-2-undecenal,hexanoic acid,heptanoic acid,and nonanoic acid in RO27 lead to increase its rancid score and thus lower the sensory s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nch fries Frying stages OFF-FLAVOR odor activity value Aroma recombination
下载PDF
不同季节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与关键香气活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悦 邵晨阳 +3 位作者 吕海鹏 林智 俞燎远 朱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13-221,共9页
为确定不同采收季节烘青绿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3个浙江主推茶树品种制备的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 为确定不同采收季节烘青绿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3个浙江主推茶树品种制备的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测定法分析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关键差异性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香气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春、秋季烘青绿茶中共鉴定出10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以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显著性分析等,显示植醇、1-辛醇和1-辛烯-3-醇等38种化合物在春、秋季烘青绿茶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定量和OAV分析,最终鉴定植醇、己醛、壬醛、1-辛烯-3-醇、辛醛和反式-β-紫罗兰酮6种化合物为烘青绿茶中的关键香气活性成分(OAV>1),其中,植醇在秋季样品中质量浓度(967.65 ng/mL)极显著高于春季(370.82 ng/mL),推测可能与秋季鲜叶原料中具有更充足的叶绿素前体储备有关;而己醛等其他成分则主要表现为在春季含量更高,可能与调控脂肪酸或类胡萝卜素衍生物形成的酶活性存在季节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烘青绿茶 挥发性成分 香气活性值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不同提取工艺对鸡油理化性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姜涛 邹烨 +5 位作者 于纹婧 马晶晶 杨静 徐为民 杨彪 王道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2-100,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提取工艺对鸡油理化性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干法、湿法和微波熬制三种工艺提取鸡油,并对不同工艺提取鸡油的理化性质进行综合比较,同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结合相... 为了探究不同提取工艺对鸡油理化性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干法、湿法和微波熬制三种工艺提取鸡油,并对不同工艺提取鸡油的理化性质进行综合比较,同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明确不同提取工艺鸡油中的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干法熬制的鸡油亮度最低,颜色更红、更黄,丙二醛含量较低;湿法熬制的鸡油亮度最高,颜色偏绿、偏黄,酸价较低;微波熬制的鸡油亮度稍暗,黄色和红色较浅,提取率较高,氧化稳定性较好且熬制时间短。不同提取工艺鸡油样品中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干法、湿法和微波法三种不同工艺所提取的鸡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有39种、41种和44种,共有挥发性风味物质30种。结合ROAV和PCA,确定了(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醛、(E)-2-癸烯醛、1-戊醇、辛醛、(E,E)-2,4-癸二烯醛、3-甲基丁醛为鸡油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微波法提取鸡油的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且种类较多。本研究表明微波工艺相对而言具有耗时短、得率高、氧化稳定好以及鸡油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且种类多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鸡油提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油 微波熬制 理化性质 挥发性风味 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分析萌芽大蒜挥发性物质差异 被引量:2
6
作者 韩颖 易宇文 +5 位作者 何莲 邓静 胡金祥 吴华昌 石莉芳 杨会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差异性热图、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蒜萌芽在0、24、48、72、96 h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OPLS-DA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达96.00%。GC-MS分析表明:含硫化合物是不同萌芽期大蒜的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而种类呈现出递增趋势;二烯丙基二硫醚是样品在萌芽过程中含量降低最多的物质。二烯丙基四硫醚、烯丙硫醇是样品共有关键化合物。差异性热图分析显示:除共有物质含量差异外,硫化丙烯、己醛、叠氮二羧酸二叔丁酯、丙烯醇、6-甲基-2-庚炔、5-甲基噻二唑、2-亚乙基-1,3-二硫烷、2-丙-2-炔基磺酰基丙烷、2,5-二甲基噻吩、2,5-二甲基呋喃、1-戊烯-3-醇、1,3-二噻烷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未萌芽和萌芽大蒜气味的差异。萌芽大蒜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萌芽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大蒜主要挥发性物质与电子鼻大多数传感器存在显著相关性。大蒜的气味强度会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大蒜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香气活度值 差异 性热图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种类道路沥青材料异味特征及析源分析
7
作者 王超 任正阳 +2 位作者 周波超 宫官雨 季晓斌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68,共5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的异味污染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针对八种不同的道路沥青材料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气体检测仪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此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的异味污染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针对八种不同的道路沥青材料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气体检测仪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异味阈值计算各物质异味活度值(OAV),通过异味活度值加和(SOAV)的方法对沥青异味进行分析,并对异味污染物中各组分及其异味贡献进行进一步的析源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挥发物的浓度与异味活度值加和并没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胶粉改性沥青挥发物浓度及异味活度值加和相较于其他沥青均有显著提高。对八种不同种类道路沥青材料异味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六种组分对沥青异味的产生有贡献,其中,苯系物、醛类以及硫化氢对沥青异味的贡献较大,烯烃类以及酮类是胶粉改性沥青挥发物中特有的异味贡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材料 定性定量 异味活度值 异味活度值加和 异味贡献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
8
作者 何莲 易宇文 +7 位作者 徐向波 乔明锋 裴红燕 贾洪锋 王钵 Chan Sook Wah 杨翠 邓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52-262,共11页
为探究0 min(A),30 min(B)、60 min(C)和90 min(D)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试验以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 为探究0 min(A),30 min(B)、60 min(C)和90 min(D)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试验以德庄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雷达图、主成分分析、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探究不同煮制时间的德庄火锅底料气味变化规律。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煮制时间的火锅底料的整体气味轮廓差异明显;GC-MS分析显示4个样品共检测到87种挥发性物质,烯烃、醇类和醚类物质是不同煮制时间的火锅底料的主要挥发性物质;OAV分析显示芳樟醇和茴香脑是不同煮制时间的共有关键挥发性物质。2-茨醇、二氢香芹醇、丙酮、二烯丙基二硫、丙酸异戊酯、α-松油醇、(1S)-(+)-3-蒈烯、(E)-β-罗勒烯、P-伞花烃、丙酸乙酯、正戊烯、对二甲苯是导致样品差异的特征物质。煮制时间对德庄火锅底料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气味特性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火锅底料的研发、品控及指导消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锅底料 煮制时间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香气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橄榄果实表型性状分级及挥发性化合物鉴定与特征香气分析
9
作者 谢倩 赵晴晴 +1 位作者 江来 陈清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185,共11页
对59个品种(系)橄榄果实表型性状(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进行测定分析和概率分级,筛选果形指数级别不同且遗传背景不同的15个品种(系)橄榄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结果表... 对59个品种(系)橄榄果实表型性状(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进行测定分析和概率分级,筛选果形指数级别不同且遗传背景不同的15个品种(系)橄榄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范围为10.70%~26.67%;经K-S检验,果形指数、纵径、横径符合正态分布,并对这3个表型性状进行概率分级;橄榄果实中共鉴定到886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萜类186种、杂环类157种、酯类146种、酮类73种、烃类64种、醇类64种、醛类53种、芳烃51种、酸类21种、胺类21种、酚类20种、其他30种,含量1881.70~6727.40μg/g(以鲜质量计,下同);萜类为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52.49%,含量最高的为α-蒎烯(309.66μg/g),相对含量7.13%;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对橄榄具有香气贡献的特征香气成分为181种,贡献最高的为杂环化合物5-乙基-3-羟基-4-甲基-2(5H)-呋喃酮,OAV为2468148.28,呈甜香型;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到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的差异特征香气成分6种,变量投影重要性值最高的是α-法呢烯,OAV为19.71,香气类型花果香。研究结果可为橄榄果实品质质量分级提供依据,也为深入研究橄榄果实香气形成机制、果实品质改善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 表型性状 概率分级 挥发性化合物 香气活性值 特征香气成分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电子舌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烤包子关键风味物质
10
作者 毛红艳 王佳敏 +2 位作者 祖力皮牙·买买提 岳丽 于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9期268-277,共10页
目的基于电子鼻/电子舌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烤包子关键风味物质。方法采用HS-SPME-GC-MS联合电子舌、电子鼻技术,并... 目的基于电子鼻/电子舌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烤包子关键风味物质。方法采用HS-SPME-GC-MS联合电子舌、电子鼻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对烤包子中的挥发性物质以及关键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能有效区分不同烤包子挥发性物质;电子舌分析发现不同烤包子滋味接近。GC-MS共鉴定出15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27种共有化合物,主要为醛类和硫醚类。相对气味活度值结合共有挥发性物质表明,(E)-2-壬烯醛、壬醛、丙烯基丙基二硫醚为烤包子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庚醛、4-异丙基苯甲醛、3-甲硫基丙醛、4-异丙基-1,3-环己二烯-1-甲醛、2-戊基呋喃、二丙基二硫醚对烤包子风味具有关键辅助作用。烤包子的香气主要为脂肪香、焦香、葱蒜香、青香及果香。结论本研究结果为烤包子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数据,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对风味物质研究更全面、可靠,研究为烤包子挥发性风味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后续烤包子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了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相对气味活度值 电子舌 电子鼻 烤包子
下载PDF
小球藻生长因子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11
作者 周文红 薛璐瑜 +2 位作者 余炼 刘小玲 江虹锐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9期147-154,共8页
为确定小球藻生长因子的风味特征,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效果,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 为确定小球藻生长因子的风味特征,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效果,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小球藻生长因子液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小球藻生长因子中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SAFE相比,HS⁃SPME提取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更多,相对含量更高,鉴定出50种成分,主要为醇类、酮类、杂环类及醛类等;GC⁃O⁃MS结合ROAV筛选出5种关键风味物质,分别为2⁃庚酮、2,4,5⁃三甲基恶唑、噻唑、二甲基二硫醚和2⁃乙基己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生长因子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 关键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下载PDF
高藻水处理过程中的加氯方式优化及藻源嗅味物质控制
12
作者 韩正双 闫慧敏 +1 位作者 刘禧文 方华 《供水技术》 2024年第5期16-21,27,共7页
针对高藻期水库水,研究了不同预氯化-消毒组合方式对常规工艺处理高藻水过程中污染物去除及藻源嗅味物质转化和去除的影响,以及预氯化-消毒组合方式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控制藻源嗅味物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藻水预氯化会使水中以非溶... 针对高藻期水库水,研究了不同预氯化-消毒组合方式对常规工艺处理高藻水过程中污染物去除及藻源嗅味物质转化和去除的影响,以及预氯化-消毒组合方式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控制藻源嗅味物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藻水预氯化会使水中以非溶解态存在的2-甲基异莰醇(2-MIB)、土臭素(GSM)等藻源嗅味物质快速转化为溶解态。常规工艺能有效去除高藻水中的非溶解态嗅味物质,但对溶解态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预氯化对常规工艺去除高藻水中2-MIB和GSM存在较大不利影响。粉末活性炭吸附能有效提升对2-MIB和GSM的去除效果,但预氯化会显著降低粉末活性炭吸附+常规工艺对2-MIB和GSM的总体去除效果。因此,对存在藻源嗅味物质的高藻水,不建议进行预氯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藻水 嗅味物质 预氯化 消毒 粉末活性炭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三种茶坯窨制桂花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梦婷 廖献盛 +6 位作者 谷梦雅 李鹏春 洪雅萍 徐梦婷 金珊 叶乃兴 张见明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8,共12页
为探究3种茶坯窨制桂花后的香气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感官审评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对桂... 为探究3种茶坯窨制桂花后的香气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感官审评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对桂花红茶、桂花美人茶和桂花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窨制后3种桂花茶中共检测出726种共有香气成分,324种差异香气成分(P<0.05)。桂花茶以杂环化合物、萜类、酯类、烃类及酮类为主,占比78.73%。桂花茶中的关键呈香成分(OAV>10)为呋喃酮、α-紫罗兰酮、芳樟醇、柠檬醛、脱氢芳樟醇、月桂醇等。其中桂花红茶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月桂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乙酸芳樟酯、苯甲醇、月桂醇等;桂花美人茶中主要香气成分为苯乙醛、柠檬醛、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萜品油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等;桂花乌龙茶主要香气成分为α-紫罗兰酮、吲哚、β-紫罗兰酮、月桂醇等。研究表明,桂花窨制能明显改善不同茶坯香气,赋予茶坯较浓郁持久的桂花香,其中以桂花红茶的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茶 窨制 香气活性值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下载PDF
香杨和大青杨木材挥发性化合物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乐 褚延广 +5 位作者 张伟溪 张静 张腾倩 李政宏 丁昌俊 苏晓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香杨和大青杨木材挥发性成分、香气构成及其关键药用活性物质,为提升杨树木材附加值、生产保健型杨树木制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采集样品挥发性物质,将采集的样品导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成... 【目的】对比分析香杨和大青杨木材挥发性成分、香气构成及其关键药用活性物质,为提升杨树木材附加值、生产保健型杨树木制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采集样品挥发性物质,将采集的样品导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成分分离和检测,通过气味阈值与物质相对含量计算其气味活度值。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查询已鉴定的挥发性成分,选择口服生物利用度(OB)≥5%、类药性(DL)≥0.14的物质作为主要活性成分,并获得相关靶点和相关疾病信息。【结果】香杨木材比大青杨木材检测出更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香气化合物,且有较多药用活性成分。香杨和大青杨木材粉末中分别检测出18和16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醇类、烷烃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等物质。香杨木材挥发性物质中检索到8种香气化合物,包括7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和1种潜在香气化合物,其香气特征表现为黄油、清香、脂香、蘑菇、香草、树脂、花香、清香;大青杨木材挥发性物质中检索到5种香气化合物,且均为关键香气化合物。除黄油、清香、脂香等怡人气味特征外,大青杨木材中关键气味化合物2-己酮的气味较为刺鼻。香杨和大青杨木材共有挥发性成分中包括5种药用成分,分别为乙偶姻、己醛、4,6-二甲基-十二烷、3-辛酮、十四烷;香杨木材挥发物中特有的药用成分有4种,分别为2,3-丁二醇、1-辛基-3-醇、1-己醇、β-柏木烯;大青杨木材挥发物中特有的药用成分有2种,分别为十五烷醛和1-十六烷醇,其中1-十六烷醇是人体健康的有效关键成分。【结论】香杨木材挥发物中具有更多香气化合物和药用活性成分。大青杨木材中关键性气味化合物2-己酮气味较为刺鼻,可能对室内环境和人体存在潜在危害。香杨木材有更清新的香气特征且挥发物中含较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药用成分,可作为保健型木材生产的候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杨 大青杨 木材挥发物 气味活度值 药用活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SBSE-GC-O-MS技术的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慧清 郑玉成 +5 位作者 胡清财 吴晴阳 杨云 欧晓西 赵梦莹 孙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 为探究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对黄旦、铁观音、金观音3个代表性乌龙茶品种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描述,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表明,3个品种乌龙茶各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黄旦花香显,略带奶香,铁观音花香浓郁,金观音具甜果香,略带木质香。结合OAV及GC-O-MS鉴定结果表明,香叶醇、植醇、茉莉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2-壬酮、苯乙醇等物质是黄旦的关键香气成分,赋予黄旦花香清高、奶香显的香气特征;铁观音中的芳樟醇、3,5-辛二烯-2-酮、氧化芳樟醇、顺式茉莉酮、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等物质呈多元性的花香,与其品种特征香气密切相关;金观音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包括芳樟醇、藏花醛、香叶基丙酮、顺式茉莉酮、异丁子香酚等物质,是形成其甜果香与木质香品种特征香气的关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香气 搅拌棒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基于GC-IMS结合多元统计模型分析不同酵母菌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镰 王天杨 +6 位作者 吴宝珠 熊怡玲 易宇文 朱开宪 乔兴 邓静 吴华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2-289,共8页
为研究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发酵豆汤酱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为研究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发酵豆汤酱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发酵豆汤酱香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发酵豆汤酱中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酯类和醇类物质,赋予发酵豆汤酱醇香、果香和麦芽香。不同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经酿酒酵母发酵的豆汤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和种类最高。通过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假丝酵母发酵豆汤酱和未发酵豆汤酱6组样品,分别有8、13、9、11、19、7种关键风味物质。对这些关键风味物质进行PCA和PLS-DA分析,发现不同酵母菌发酵的豆汤酱能获得较好区分,发酵豆汤酱与未发酵豆汤酱的整体香气存在明显差异,这与GC-IMS指纹图谱的结果一致。因此酵母发酵具有为豆汤酱提高香气成分的应用潜力,为今后豆汤酱的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发酵 酵母菌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化合物 相对气味活度值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水煮鱼风味组成与主体风味物质挖掘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兴平 唐密 +4 位作者 余永 朱瀚昆 周鸿媛 马良 张宇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31-340,共10页
该文研究了不同水煮鱼调味料煮制草鱼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调味料煮制后的风味物质,确定了共有香气成分,以及关键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经不同... 该文研究了不同水煮鱼调味料煮制草鱼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调味料煮制后的风味物质,确定了共有香气成分,以及关键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经不同水煮鱼调味料煮制后,鱼肉中检出挥发性物质54~69种,其中共性风味物质34种,鱼肉腥味成分明显降低,烯烃、醇类、酯类和醚类等含量增加,鱼肉风味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气味活性值计算,芳樟醇、月桂烯、柠檬烯和茴香烯的气味活性值较高,被认定为水煮鱼调味料煮制后的共有主体风味物质,在水煮过程中对鱼肉的腥味脱除起重要作用,与感官定量描述分析结果一致。该研究确定了水煮鱼调料煮制后鱼肉主体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预制水煮鱼脱腥配料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煮鱼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主体风味物质 气味活性值 脱腥
下载PDF
GC-MS/GC-O-MS结合PLSR分析新型青稞白酒的关键香气物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雅惠 廖鹏飞 +6 位作者 陈璐 张玉红 王旭亮 靳玉龙 于佳俊 李贺贺 孙金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28-239,共12页
为明晰新型青稞白酒的香气特点,探究不同工艺对酒体风味的影响,以青稞为原料,在清香型白酒工艺基础上引入高温堆积工艺后生产得到一种新型青稞白酒。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对三个新型青稞白酒原酒... 为明晰新型青稞白酒的香气特点,探究不同工艺对酒体风味的影响,以青稞为原料,在清香型白酒工艺基础上引入高温堆积工艺后生产得到一种新型青稞白酒。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对三个新型青稞白酒原酒样品进行分析,并使用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对其中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结合分析。三个原酒样品中共检出139种挥发性物质,57种香气化合物,共有11种香气化合物的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大于1。经二轮发酵的原酒中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为一轮发酵后原酒的1.4倍,酒的粮香、糟香增加,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异戊酸乙酯以及愈创木酚是相对应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经过高温堆积工艺的原酒糟香、粮香降低,花香更加明显,与未经高温堆积的酒样相比,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的OAV降低,乙酸异戊酯、愈创木酚、4-甲基愈创木酚的OAV升高。高温堆积后乙酸异戊酯浓度提升,酒样花香增强,丁酸、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浓度降低,酒样粮香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白酒 风味 感官定量描述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不同食用油制备酥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兆华 李洪军 +3 位作者 王琴 韩薇 柴利 贺稚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9-268,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以及电子鼻技术,分析菜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和大豆油5种食用油炸制酥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其特征成分。结果表明,不同食用油炸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以及电子鼻技术,分析菜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和大豆油5种食用油炸制酥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其特征成分。结果表明,不同食用油炸制的酥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别较大,5种食用油中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79种,其中菜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组中分别检测到49、42、54、43、45种。通过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5种样品中风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是醛类,且使用不同食用油制备的酥肉中风味物质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菜籽油组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芳樟醇、壬醛、异戊醛和3-乙基-2,5-甲基吡嗪,葵花籽油组和大豆油组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癸醛和(E,E)-2,4-癸二烯醛,花生油组则为(E)-2-壬醛和(E)-2-辛烯醛,而玉米油组的风味物质为2-乙基-3-甲基吡嗪、苯乙醛和(+)-柠檬烯。此外,电子鼻也可有效区分不同食用油制备的酥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该研究探究了炸制用油与酥肉风味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和开发酥肉制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酥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GC×GC-TOFMS-O分析3种武夷岩茶的关键香气成分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腾飞 萧涵 +8 位作者 谢贺 陈国和 欧行畅 蒋容港 王超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虞丽明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30,共10页
通过感官审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辨仪技术及香气活力值法,分析了三个茶树品种(肉桂、水仙、大红袍)毛茶在同一焙火温度下加工制成的三种武夷岩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在香气品质上,肉桂以桂皮香为主,并带有花香;水仙以兰花香... 通过感官审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辨仪技术及香气活力值法,分析了三个茶树品种(肉桂、水仙、大红袍)毛茶在同一焙火温度下加工制成的三种武夷岩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在香气品质上,肉桂以桂皮香为主,并带有花香;水仙以兰花香为主;大红袍花果香馥郁。3种武夷岩茶中共检测出337种挥发性成分,36种香气活性成分、26种关键香气成分。其中,在肉桂、水仙、大红袍中分别确定17、16、18种关键香气成分。结合热图分析,肉桂中确定香叶醇、3,5-二乙基-2-甲基-吡嗪、异戊酸正己酯、正己醛等8个主要关键香气成分;水仙中确定己酸戊酯、罗勒烯、甲基庚烯酮、吲哚、3-乙基-2,5-甲基吡嗪等10个主要关键香气成分;大红袍中确定苯乙醇、苯甲酸甲酯、十一醛、2-甲基吡嗪、十二醛等8个主要关键香气成分,表明这些化合物对不同武夷岩茶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茶树品种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辨仪 香气活力值法 关键香气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