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chronous Changes of Nitrogen and Carbon Isotopic Ratios and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in Marine Sediments off Peru at 250 ka: A Role of Phytoplankton in Primary Ocean Productivity
1
作者 Hidenao Hasegawa Itsuro Kita +2 位作者 Shingo Tsukamoto Shun Chiyonobu Yoshihiro Kuwahar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We report the mechanism controlling changes of δ15Norg and δ13Corg values of marine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the change of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during the last 500,000 years in core samples from ODP H... We report the mechanism controlling changes of δ15Norg and δ13Corg values of marine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the change of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during the last 500,000 years in core samples from ODP Hole 846B off Peru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The δ15Norg values fluctuate in a range from 2.1‰ to 6.7‰, giving an abrupt increase since about 250 ka with the averages of 3.8‰ and 5.0‰ during the older and younger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δ13Corg values change in a range from ?23.5‰ to ?20.1‰ in an inverse correlation with δ15Norg values, describing an increase of average values at 250 ka as well as those of δ15Norg values.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lso shows averages of 0.6% and 0.3% during the younger and older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numerical increase of deep dwelling species (Florisphaera profunda) of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during the younger perio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lder period indicates that these chemical and isotopic jumps synchronized with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changes in marine sediments are caused by activity of deep dwellers in photic zone more stratified by an abrupt decline of trade wind strength on this sea area since about 250 ka. A study coupling δ15Norg and δ13Corg values and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can be a useful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extent of stratification of photic zone and the roles of surface and deep dwellers of phytoplankton in producing primary organic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NITROGEN and CARBON Isotopes Organic Matter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Se-diment off peru
下载PDF
利用栖息地适宜指数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 被引量:27
2
作者 胡振明 陈新军 +2 位作者 周应祺 钱卫国 刘必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75,共9页
根据2003—2007年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表温(SST),表温水平梯度、表层盐度(SSS)、海面高度(SSH)、叶绿素(Chl-a)浓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权重求和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指数(HSI... 根据2003—2007年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表温(SST),表温水平梯度、表层盐度(SSS)、海面高度(SSH)、叶绿素(Chl-a)浓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权重求和法和几何平均法进行栖息地适宜指数(HSI)建模分析,选择最优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为SST,最小的为Chl-a浓度。HSI值较高的海区一般位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附近海域。经统计比较,用权重求和法计算所得HSI值好于几何平均法。利用2008年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产量和作业次数随HSI值升高而增加,权重求和法的HSI模型可用于茎柔鱼渔场的实时动态预报。分析还显示,HSI分布情况与研究海域的的海洋环境密切相关,HSI不小于0.8的海区一般处在水团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栖息地适宜指数 秘鲁外海 海洋环境 渔场分布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和水温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28
3
作者 胡振明 陈新军 周应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0-777,共8页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ax,Dsquare和Dmean),用ArcGIS9.0和Sufer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ST为18~28℃,产量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6—8月为全年最高产时期,其中心渔场分布在81~83°W、12~13°S,相应的SST为18~23℃。SST水平梯度与渔场分布关系密切,水平梯度Dsquare和产量的拟合度为最优(P〈0.001),中心渔场相应的Dsquare为0.6~1.7℃。水温垂直结构分析认为,6-8月通常在81°W、12~13°S附近形成上升流中心,中心渔场基本位于上升流冷水团边缘81°30′~02°30′W。研究认为,该渔场因上升流而形成,主要分布在上升流引起冷水与外洋暖水的交汇区,与SST、SST水平结构、水温垂直结构关系极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表温 表温水平梯度 水温垂直结构 渔场分布 秘鲁外海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胴长组成及性成熟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7-350,共4页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 W、5°~16° 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 W、5°~16° 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鲁外海 茎柔鱼 群体组成 性成熟
下载PDF
秘鲁外海夏季渔业资源与水温分布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孙珊 李显森 +3 位作者 戴芳群 陈聚法 徐玉成 牛明香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根据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秘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渔场的探捕调查,对该海域夏季的渔业资源和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南半球夏季调查海域(13°~22°S,78°~90°w)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存在一... 根据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秘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渔场的探捕调查,对该海域夏季的渔业资源和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南半球夏季调查海域(13°~22°S,78°~90°w)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存在一大范围的低温水舌,表层水温分布范围为19.37~23.26℃,由南向北递升。北部温跃层顶界较浅,厚度较小,强度较大;而南部温跃层顶界较深,厚度较大,强度较弱。拖网的平均CPUE为38.4kg/h,渔获物以茎柔鱼Dosidicusgigas为主,占总渔获量85.2%;秘鲁鳃Engraulis ringens仅分布于调查海域东南部的秘鲁专属经济区外缘水域,资源密度指数为3.7kg/h。秘鲁外海除茎柔鱼外,其他中上层鱼类的资源少,集群性差,不适合作为大型拖网加工船的作业渔场来开发。建议我国的东南太平洋竹荚鱼Trachurus murphyi 拖网渔业向智利外海南部(45°~50°S)和西部(95~110°W)海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场 渔业资源 水温 秘鲁外海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与表温及表温距平值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振明 陈新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62,共7页
根据2006年6~11月我国远洋船队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及其表温(SST)、表温距平值(SSTA)数据,利用GIS软件ArcGIS9.0,对各月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A关系的分布图进行绘制并分析,计算作业渔场重心。结果表明,6~8月的产量和CPUE比其他月... 根据2006年6~11月我国远洋船队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及其表温(SST)、表温距平值(SSTA)数据,利用GIS软件ArcGIS9.0,对各月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A关系的分布图进行绘制并分析,计算作业渔场重心。结果表明,6~8月的产量和CPUE比其他月份高。6~11月作业渔场在80°W^85°W,10°S^15°S,渔场重心在81°W^84°W,11°S^14°S。产量主要集中在12°~14°S海域,约占年总产量的72.72%,与2004-2005年有较大差异。6月作业渔场的SST为21~23℃,7、8月分别为19~21℃和18~20℃,9~11月为18~21℃。6月作业渔场的SSTA为0.1~0.2℃,7、8月分别为0.5~0.7℃,9~11月分别为0.2~0.6℃、1.0~1.4℃和0.4~0.7℃。研究认为,茎柔鱼渔场分布与SST、SSTA关系密切,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海洋环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渔场分布 表温 表温距平值 秘鲁外海 K-S检验
下载PDF
水温变化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莉 吕翔 +3 位作者 张硕 焦敏 张妙 陈新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5-691,共7页
为获取秘鲁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栖息地的适宜温度指标,预测水温变化对茎柔鱼栖息地的影响,根据2006—2011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茎柔鱼生产数据,并结合实测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该海域海表温度数据,在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 为获取秘鲁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栖息地的适宜温度指标,预测水温变化对茎柔鱼栖息地的影响,根据2006—2011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茎柔鱼生产数据,并结合实测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该海域海表温度数据,在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基础上,采用海表温度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模型预测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茎柔鱼栖息地经向自西向东转移,纬向自北向南转移;产量较高的月份为7—12月,选取最佳适宜温度指标为19℃;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茎柔鱼产量下降,发生拉尼娜现象时产量则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海表温度 栖息地 秘鲁外海
下载PDF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秘鲁外海茎柔鱼耳石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建华 高春霞 +2 位作者 刘必林 王岩 张伊宁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为了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耳石形态的影响,以不同海洋环境年的秘鲁外海茎柔鱼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ENSO对其耳石形态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洋环境年,茎柔鱼... 为了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耳石形态的影响,以不同海洋环境年的秘鲁外海茎柔鱼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ENSO对其耳石形态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洋环境年,茎柔鱼耳石均有明显的翼区、吻区、背区和侧区;雌、雄个体耳石形态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海洋环境年间耳石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耳石总长、吻区长和背侧区长作为耳石长度表征参数,选取翼区宽和吻区宽作为耳石宽度表征参数。厄尔尼诺年,茎柔鱼耳石整体形态较大,吻区长且窄,翼区较大;拉尼娜年,茎柔鱼耳石整体形态较小,吻区短且宽,翼区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利用耳石进行茎柔鱼种群鉴定和生活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硬组织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形态 ENSO 年间差异 秘鲁外海
下载PDF
基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协同克里金法分析茎柔鱼资源丰度空间分布 被引量:11
9
作者 方学燕 陈新军 +1 位作者 冯永玖 陈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2-71,共10页
茎柔鱼是我国重要的远洋捕捞对象之一,研究其资源丰度空间分布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茎柔鱼的生态习性,并提高我国鱿钓渔船的生产效率。本文利用上海海洋大学鱿钓技术组提供的2003-2012年6-9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捕捞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 茎柔鱼是我国重要的远洋捕捞对象之一,研究其资源丰度空间分布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茎柔鱼的生态习性,并提高我国鱿钓渔船的生产效率。本文利用上海海洋大学鱿钓技术组提供的2003-2012年6-9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捕捞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海表面盐度(SSS)和叶绿素浓度(Chl a)进行协同克里金插值预测其资源丰度的空间分布。为了解决协同克里金插值中4个环境因子的权重问题,本文将4个环境因子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其整合为单一综合环境因子,以此作为协变量。将综合环境因子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相关性检验后进行协同克里金插值,根据平均误差(ME),均方根误差(RMSE)和标准化均方根(RMSSE)对插值结果评价,探讨此种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认为:(1)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的6-9月份的综合环境因子均与CPUE具有显著相关性;(2)6-7月份ME分别为0.002 6和0.002 5,预测准确性很高,平均预测结果稍高于实际观测值;而8-9月份的ME分别为-0.007 8和-0.000 2,预测准确性较高,平均预测结果稍低于实际观测值。6月份的RMSE估值精度最高,8月份的估值精度最低。6-7月份的RMSSE值小于1,说明都高估了预测的不确定性,8-9月份的RMSSE值大于1,说明都低估了预测的不确定性,则在6-9月份中的预测精度和准确性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从ME、RMSE和RMSSE三者综合来看,6-9月的预测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空间分布 综合环境因子 协同克里金 秘鲁外海
下载PDF
秘鲁外海鲯鳅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初步研究
10
作者 许骆良 王伟杰 钱卫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根据2012年5~7月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探捕海域在83°W^87°W、10°S^14°S)鲯鳅资源的探捕调查资料,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秘鲁外海鲯鳅的叉长范围为31~121cm,优势叉长为30~50cm,占57.4%;在个体大小的... 根据2012年5~7月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探捕海域在83°W^87°W、10°S^14°S)鲯鳅资源的探捕调查资料,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秘鲁外海鲯鳅的叉长范围为31~121cm,优势叉长为30~50cm,占57.4%;在个体大小的空间分布上,探捕海域北部比南部个体略微偏大;雌性叉长(l)与体质量(m)关系式为m=5×10-4·l2.236 2(R2=0.940 5;n=104 9),雄性为m=5×10-4l2.209 6(R2=0.958 0,n=851);雌性鲯鳅比例稍高,占55.2%。探捕海域鲯鳅鱼资源密度较高,CPUE值范围为2~23.6 kg/(人·h),平均为11.6 kg/(人·h);不同区域资源密度有所差异,其中CPUE最高的区域在84°W^86°W、12°30′S^13°30′S附近;探捕期间6月份的最高平均CPUE为16.37 kg/(人·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鲯鳅 秘鲁外海 生物学特性 资源分布 CPUE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2 位作者 陈海刚 胡贯中 李建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453,共9页
根据我国鱿钓渔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秘鲁外海采集的2 489尾茎柔鱼样本,对其繁殖生物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以雌性个体为主,雌雄比例为3.99∶1。渔获物成熟个体所占比例较小,雌、雄分别为10.4%和21.3%,但各月均有成熟雌... 根据我国鱿钓渔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秘鲁外海采集的2 489尾茎柔鱼样本,对其繁殖生物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以雌性个体为主,雌雄比例为3.99∶1。渔获物成熟个体所占比例较小,雌、雄分别为10.4%和21.3%,但各月均有成熟雌性个体出现,说明茎柔鱼全年产卵。茎柔鱼Ⅰ-Ⅳ期性腺指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增加而不断增大(P〈0.05),Ⅴ期时随着生殖作用的进行性腺指数较Ⅳ期有所下降。缠卵腺重与缠卵腺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茎柔鱼Ⅰ-Ⅳ期缠卵腺指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增加而不断增大(P〈0.05),Ⅴ期时随着排卵作用进行缠卵腺指数较Ⅳ期有所下降。成熟个体比率与胴长拟合Logistic曲线显示,雌性茎柔鱼性成熟胴长为539 mm,雄性为50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秘鲁外海 繁殖生物学 种群 产卵场
原文传递
东太平洋不同海区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新军 李建华 +2 位作者 刘必林 李纲 钱卫国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0-287,共8页
根据我国鱿钓船多年在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生产调查所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对3个不同作业海区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胴长范围分别为209~1 149 mm、166~837 mm和204~429 ... 根据我国鱿钓船多年在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生产调查所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对3个不同作业海区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胴长范围分别为209~1 149 mm、166~837 mm和204~429 mm,优势胴长分别为250~400 mm、300~450 mm和250~350 mm,对应的渔获物中雌雄性比平均值分别为3.87∶1、2.50∶1、3.75∶1。根据胴长组成以及性成熟,认为秘鲁外海存在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群体,智利外海以中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大型群体,哥斯达黎加外海以小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中型群体。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体重与胴长关系式的生长参数b值为3.06~3.17,而哥斯达黎加外海为2.57~2.63。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性腺成熟度均以Ⅰ级和Ⅱ级为主,而哥斯达黎加外海则以Ⅱ、Ⅲ和Ⅳ级为主。各月间摄食等级差异变化较为显著,但基本上以0~2级为主体。研究表明,3个海区茎柔鱼种群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总体上有所差异。研究亮点:首次对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外海3个不同作业海区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秘鲁外海存在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群体,智利外海以中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大型群体,哥斯达黎加外海以小型群体为主体并存在少量的中型群体。生长参数存在差异,各月间摄食等级差异变化较为显著。研究表明,3个海区茎柔鱼种群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总体上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渔业生物学 秘鲁外海 智利外海 哥斯达黎加外海
原文传递
9-10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贾涛 李纲 +2 位作者 陈新军 刘必林 钱卫国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3-667,共5页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2009年9-10月秘鲁外海采集的383尾茎柔鱼胃含物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了解调查期间茎柔鱼摄食习性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认为,摄食等级在9-10月份间存在...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2009年9-10月秘鲁外海采集的383尾茎柔鱼胃含物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了解调查期间茎柔鱼摄食习性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认为,摄食等级在9-10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摄食等级9月平均值高于10月。雌雄个体间和昼夜间摄食等级差异不显著(P>0.05)。但昼夜消化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当地时间19:00时(以下类同)为最低,平均为1级,03:00时达到最高,为6级。捕食主要发生在19:00时至21:00时。个体中基本不存在连续性摄食的现象。空胃现象仅在胴长为25~50 cm的个体中发现;20~25 cm胴长组中未发现鱼类,25~60 cm各胴长组中鱼类的比例均最高,胴长大于50 cm的胃含物仅为鱼类;同类残食主要在25~35 cm、40~45 cm胴长组中发生;甲壳类仅在25~40 cm胴长组中发现,但食性选择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秘鲁外海 摄食习性
原文传递
秘鲁外海茎柔鱼眼睛晶体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必林 桓梦瑶 +2 位作者 许巍 娄威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393,共10页
分析从秘鲁外海采集的113尾茎柔鱼(Dosidicus gigas)眼睛晶体的微结构,并对其生长纹的周期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眼睛晶体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直径最大处所处的平面为赤道面,记录了晶体中所有的生长纹,生长带周期性明显,每条生长带由明... 分析从秘鲁外海采集的113尾茎柔鱼(Dosidicus gigas)眼睛晶体的微结构,并对其生长纹的周期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眼睛晶体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直径最大处所处的平面为赤道面,记录了晶体中所有的生长纹,生长带周期性明显,每条生长带由明、暗相间的两条同心的生长纹组成。由晶体核心至边缘,相邻生长纹间隔逐渐变小,没有明显的过渡区。晶体平均直径为7 mm,且平均每天生长7条生长纹。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眼睛晶体生长纹与耳石日龄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P<0.05)。样本晶体生长纹A与晶体直径D呈指数关系(D=6.88e^(0.000 09A),n=113,R^2=0.578 1),与胴长ML也呈指数关系(L_(ML)=216.25e^(0.000 2A),n=113,R^2=0.463 2)。研究结果表明,茎柔鱼眼睛晶体生长纹不具有日周期性,但可将其作为个体生长分析的指标,为我国学者开展头足类年龄生长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纹 茎柔鱼 眼睛晶体 微结构分析 秘鲁外海
原文传递
6-9月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学燕 冯永玖 +1 位作者 陈新军 马迪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81,共11页
根据2003-2012年6-9月(2005年数据缺失)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利用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结合半变异函数模型,探讨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分布的异质性特点,并寻找影响茎柔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认为:(1)全局自相关统计量Moran... 根据2003-2012年6-9月(2005年数据缺失)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利用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结合半变异函数模型,探讨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分布的异质性特点,并寻找影响茎柔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认为:(1)全局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和局部自相关统计量Getis-Ord Gi*的Z得分结果显示,秘鲁外海茎柔鱼呈斑块状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7月份的聚集性强;(2)趋势性分析认为,6-9月茎柔鱼资源在南北方向上基本都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变化趋势,而东西方向上均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趋势;(3)6、8月份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7月份的最优模型为球状模型,9月份的最优模型为指数模型,6-9月份的块金系数分别为41.33%、24.66%、25.89%和35.42%,其反映了中等程度自相关性,与全局自相关的分析结果一致;(4)相关性检验认为,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局部聚集分布主要是受到海表面高度的影响。对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分布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对揭示其栖息地分布及其生态学意义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空间自相关 空间异质性 秘鲁外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