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_(2)flooding in an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water drive in the Tahe Oilfield,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
1
作者 Li Zhang Haiying Liao Maolei Cui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1期230-233,共4页
The dissolution and diffusion of CO_(2)in oil and water and its displacement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Block 9 in the Tahe oilfield,a sandstone oil reservoir wit... The dissolution and diffusion of CO_(2)in oil and water and its displacement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Block 9 in the Tahe oilfield,a sandstone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water drive in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Such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s solubility ratio of CO_(2)in oil,gas and water,interfacial tension,in-situ oil viscosity distribution,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distribution,and oil composi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CO_(2)flooding could control water coning and increase oil production.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jection process,CO_(2)expanded vertically due to gravity differentiation,and extended laterally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late stages.The CO_(2)got enriched and extended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forming a high interfacial tension zone,which inhibited the coning of bottom water to some extent.A miscible region with low interfacial tension formed at the gas injection front,which reduced the in-situ oil viscosity by about 50%.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is estimated at 5.72%and the oil exchange ratio of CO_(2)is 0.17 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bottom-water drive reservoir CO_(2)flood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Coning of bottom water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hut in Pressure Cone in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2
作者 Jie Tan Enhui Sun +2 位作者 Dongdong Yang Wentong Zhang Songru Mo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1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X oilfield is an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with water cut up to 96% at present, and liquid extra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liquid production of ... X oilfield is an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with water cut up to 96% at present, and liquid extra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liquid production of the oilfield reaches 60,000 m</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3</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 well trough and equipment, the oilfield is unable to continue liquid extrac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oil production of the oilfiel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trategy of shut in and cone pressure.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crude oil density, viscosity, reservoir thickness, interlayer, permeability and so on, on the drop height of water cone and th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and oil increase after well shut in. At the same time,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is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actual dynamic data with the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 and the strategy of well shut in and cone pressure is formulated for the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provides the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reasonable use of shut in pressure cone when the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meets the bottleneck of liquid vo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Shut in Pressure Cone Precipitation to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Fuzzy Mathematics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10井区中深层稠油CO_(2)非混相驱油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海鹏 张新奇 +3 位作者 刘蕊 夏近杰 王倩 董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10井区头屯河组油藏具有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储层强水敏的特点,自探明以来一直未获得有效动用。为了解决油藏难动用的难题进行了CO_(2)-稠油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区生产现状提出“非混相驱+吞吐”措施,利...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10井区头屯河组油藏具有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储层强水敏的特点,自探明以来一直未获得有效动用。为了解决油藏难动用的难题进行了CO_(2)-稠油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区生产现状提出“非混相驱+吞吐”措施,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优化生产参数得到最优方案并预测出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地层稠油注入CO_(2)后原油体积膨胀和黏度降低的能力大幅增强,是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井区稠油CO_(2)驱替方式为非混相驱,驱替过程中CO_(2)先以溶解和扩散作用为主,待建立驱替通道后才开始产出原油,采收率为29.60%;试验区非混相驱初期见效慢,为加快受效提出“油井吞吐”措施,数值模拟预测非混相驱配合3轮油井吞吐生产,最终采收率可达21.0%,解决了研究区油藏难动用的难题。研究成果对中深层强水敏稠油油藏的动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 强水敏 CO_(2)非混相驱 提高采收率 北10井区
下载PDF
中国海油海上油田采油工程技术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刘建忠 徐文江 +2 位作者 姜维东 毛庆凯 林志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6,共9页
针对海上油田面临的油气开采技术难度大、重大技术迭代慢、大型作业技术应用成本高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海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稳产上产、技术迭代和降本增效等3方面推动技术变革,逐步形成了以“两提一降”为主线的数智化精细注水和稳... 针对海上油田面临的油气开采技术难度大、重大技术迭代慢、大型作业技术应用成本高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海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稳产上产、技术迭代和降本增效等3方面推动技术变革,逐步形成了以“两提一降”为主线的数智化精细注水和稳油控水、大井距高强度稠油热采、低渗储层改造等三大工程技术,以及机采井延寿降耗、低产低效井增产、大修井作业、提高采收率等四类技术。提出了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10条技术路线,加快构建海上低成本采油工程技术体系,为推进中国海上油田采油工程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海上油田 采油工程 注水 稠油热采 储层改造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海上高温高盐油藏深部堵水用高强度凝胶体系的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林昊昕 何宏 +3 位作者 张雪硕 王晨 徐国瑞 常振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19-1624,共6页
制备了一种由非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酚醛树脂交联剂、促凝剂氯化铵和硫脲组成的凝胶堵剂体系,考察了各组分含量、温度和矿化度等对凝胶体系的成胶情况的影响,评价了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注入、运移和选择性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 制备了一种由非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酚醛树脂交联剂、促凝剂氯化铵和硫脲组成的凝胶堵剂体系,考察了各组分含量、温度和矿化度等对凝胶体系的成胶情况的影响,评价了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注入、运移和选择性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凝胶体系最优配方为:0.4%(w)PAM+0.4%(w)交联剂+0.3%(w)促凝剂。聚合物凝胶体系在不同矿化度模拟地层水中老化90 d后,脱水率为5.4%,具有良好的抗盐性和热稳定性。聚合物凝胶体系对高渗岩心封堵率均高于97.0%,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藏 高温高盐 凝胶堵剂 深部堵水 性能评价
下载PDF
强边底水断块油藏剩余油二次富集规律及开发策略
6
作者 姚秀田 徐磊 +2 位作者 闫森 文章 薛继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12932-12942,共11页
强边底水油藏总体储量规模巨大,但一直面临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沾化凹陷孤南油田152块油藏为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开展了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强边底水油藏的流体属性、岩... 强边底水油藏总体储量规模巨大,但一直面临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沾化凹陷孤南油田152块油藏为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开展了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强边底水油藏的流体属性、岩石储层物性以及地层属性等对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的影响效果和程度不一,其中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含油条带宽度、渗透率、地层水密度、岩石压缩系数、反韵律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二次富集的有利因素。当油层渗透率小于500 mD,地层倾角小于35°,地层水密度小于1.3 g/cm 3,油层厚度小于15 m,含油条带宽度小于400 m时,压缩系数、反韵律变化幅度、水侵速度(水动力梯度、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幅度)等参数变化越大,油藏剩余油二次富集时间越短,油水二次运移速度越快,注采周期越短,水驱油效果越好,是加速剩余油二次富集和注采耦合驱油进程的主控因素。针对孤南152块和孤南2块的现场实践,提出了以缩放合理注采井距实施边外注水为主的人工调整剩余油二次加速富集策略,精准优化井位完善井网,提高单井储量控制,调整后单元日油能力从调整前的143 t提升至262.9 t,水驱控制程度达到91.1%,平均采收率由35.5%提高到46%,提高10.5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强边底水 二次富集 注采井距 断块油藏 孤南油田
下载PDF
东海强底水气藏电泵排水采气措施效果评价
7
作者 王佳 盛志超 徐晨 《海洋石油》 CAS 2023年第4期24-28,共5页
借鉴油藏成功经验,近年来电泵排水采气措施开始在海上强底水气藏推广应用,评价落实措施效果,有助于明确措施适用性,为该类气藏针对性控水、治水提供重要依据。该文以东海X1气井为例,基于措施后气井生产指标评价,应用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 借鉴油藏成功经验,近年来电泵排水采气措施开始在海上强底水气藏推广应用,评价落实措施效果,有助于明确措施适用性,为该类气藏针对性控水、治水提供重要依据。该文以东海X1气井为例,基于措施后气井生产指标评价,应用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强底水气藏电泵排采后水侵、气水界面、无因次采气能力变化特征,明确了措施不见效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电泵排采措施对于强底水气藏并不适用,该类气藏水体活跃,水驱前缘不稳定,单井点高强度排液无法阻止底水推进,反而因生产压差过大,引起水侵加剧、气水界面失衡,造成潜力区域过快水淹。该井实践认识可为同类气藏合理选择排水采气措施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 强底水气藏 排水采气 电泵 措施效果
下载PDF
强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初期产能主控因素研究
8
作者 谷悦 代玲 +3 位作者 刘成林 孙常伟 梁全权 江任开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7期42-47,共6页
南海东部P油田属于强水驱稠油油藏,以水平井开发为主,油井投产初期具有产量高、低含水和低压差的开发特点。考虑海上油田井下作业成本较高,油井初期产油量对开发效果及措施经济性影响较大,因此以P油田27口开发井实际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 南海东部P油田属于强水驱稠油油藏,以水平井开发为主,油井投产初期具有产量高、低含水和低压差的开发特点。考虑海上油田井下作业成本较高,油井初期产油量对开发效果及措施经济性影响较大,因此以P油田27口开发井实际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对强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初期产油量的主控因素开展定量化研究,明确其关联强弱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初期产油量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水平段长度、渗透率、避水高度、水油砂厚比、原油黏度和隔夹层分布,主控因素为水平段长度、渗透率和避水高度。水平井初产油随着渗透率、水平段长度和避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加幅度趋于变缓;当水平段长度超过800m、避水高度大于15m,地质油藏参数变化对油井初期产油量影响的敏感性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水驱稠油油藏 水平井 初期产能 水平段长度 渗透率 避水高度
下载PDF
南海东部A油田带夹层底水油藏水淹模式及剩余油分析
9
作者 王海 高晓飞 于磊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底水油藏内部发育隔夹层,对油藏早期开发井起到延缓底水的作用,但开发后期,准确寻找剩余油富集区是一大难题,水平井呈现底水和边水双重驱动的特征,剩余油分散,实施调整井难度大。在结合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分析后,研究不同部位水平井的... 底水油藏内部发育隔夹层,对油藏早期开发井起到延缓底水的作用,但开发后期,准确寻找剩余油富集区是一大难题,水平井呈现底水和边水双重驱动的特征,剩余油分散,实施调整井难度大。在结合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分析后,研究不同部位水平井的水淹模式、剩余油分布,打破原有思路,在底水油藏开发后期精准寻找剩余油,实施调整井。为油田后续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隔夹层 天窗 水平井 水淹模式 剩余油
下载PDF
稠油油田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效率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姜维东 任艳滨 +1 位作者 张运来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3,共4页
南堡35-2油田是海上稠油油田,具有原油粘度高、油层岩石渗透率高、胶结疏松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水驱开发过程中指进现象严重,难以获得较高的水驱采收率。为了更好地了解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特点,为提高采收率技术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油藏... 南堡35-2油田是海上稠油油田,具有原油粘度高、油层岩石渗透率高、胶结疏松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水驱开发过程中指进现象严重,难以获得较高的水驱采收率。为了更好地了解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特点,为提高采收率技术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流体性质特征,利用理论分析和仪器检测评价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效率,分析了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原油粘度增加,岩心束缚水饱和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升高,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水驱采收率降低。在相同原油粘度条件下,通过提高驱替速度来增大生产压差,可以减少指进现象发生,增加水驱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水驱开发 相对渗透率 水驱油效率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热复合化学方法改善极强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机理 被引量:15
11
作者 曹嫣镔 于田田 +4 位作者 林吉生 刘冬青 何绍群 王全 夏道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8-132,共5页
胜利油田极强水敏性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金家油田,储量在2 000×104 t以上,该类油藏水敏指数在0.9以上,单纯注蒸汽热采开发效果差,无法实现有效动用。笔者针对以上矛盾,开展了热复合化学方法开采技术研究。利用金家油田真实岩心开展... 胜利油田极强水敏性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金家油田,储量在2 000×104 t以上,该类油藏水敏指数在0.9以上,单纯注蒸汽热采开发效果差,无法实现有效动用。笔者针对以上矛盾,开展了热复合化学方法开采技术研究。利用金家油田真实岩心开展了不同驱替方式条件下热复合化学方法岩心驱油效率评价实验,利用X衍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实验研究了蒸汽+高温防膨剂、蒸汽+高效驱油剂、蒸汽+高效驱油剂+高温缩膨剂不同驱替方式下岩心黏土矿物组分变化、黏土在孔喉分布状态、孔喉半径分布规律、驱替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蒸汽+高温驱油剂+高温缩膨剂的热复合化学驱替方式可促进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变,同时溶蚀部分高岭石,大幅度提高油藏孔喉渗流通道,形成大的"热蚯孔",大幅度提高敏感性稠油油藏的渗透率和驱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水敏 稠油油藏 热采 热复合化学驱 电镜分析
下载PDF
堵剂聚乙烯亚胺冻胶成冻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贾艳平 王业飞 +1 位作者 何龙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研究了聚乙烯亚胺(PEI)交联的聚合物强冻胶(强凝胶)的成冻性能。成冻液用4.0g/LNaCl盐水配制。组分选择结果如下:从冻胶90℃、2个月稳定性考虑,在4种聚合物中,M=8.0×10^6、HD=5%的HPAMDF800最好,M=1.5×10^4的PEI... 研究了聚乙烯亚胺(PEI)交联的聚合物强冻胶(强凝胶)的成冻性能。成冻液用4.0g/LNaCl盐水配制。组分选择结果如下:从冻胶90℃、2个月稳定性考虑,在4种聚合物中,M=8.0×10^6、HD=5%的HPAMDF800最好,M=1.5×10^4的PEIQL1001-C3好于M=3×10^3的QL-1001-C1。发表了DFS00/QL1001-C3体系在75℃、90℃、105℃下的成冻时间(形成G级凝胶的时间)等值图和突破真空度(冻胶强度)等值图,及1.5%/1.2%、1.2%/0.6%、0.9%/0.3%的DF800/QL-1001-C3体系在3个温度下的2项性能数据,表明PEI冻胶的成冻规律与一般冻胶相同,即聚合物、交联剂用量增大,成冻温度升高,则成冻时间缩短,成冻强度增大。pH值6~7时成冻时间较短。配液盐水中NaCl浓度由5.0g/L增至30g/L时,1.2%/0.6%体系成冻时间延长,成冻强度下降。碳酸钙、石英砂对该体系的成冻性能无影响。PEI毒性小,推荐该体系用于海上油田堵水调剖。图8表4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聚乙烯亚胺凝胶体系 聚乙烯亚胺凝胶 强凝胶 堵水调剖剂 配方研究 成胶性能 海上油田
下载PDF
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堵水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曹伟佳 卢祥国 +2 位作者 张云宝 徐国瑞 李翔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44-50,共7页
渤海油田具有储层岩心胶结疏松、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较高、平均渗透率较高和单井注水量较大等特点,注水开发不仅极易发生突进,而且注水开发对岩石结构冲刷和破坏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储层非均质性。为满足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堵水技术需求... 渤海油田具有储层岩心胶结疏松、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较高、平均渗透率较高和单井注水量较大等特点,注水开发不仅极易发生突进,而且注水开发对岩石结构冲刷和破坏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储层非均质性。为满足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堵水技术需求,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为实验手段,以渤海SZ36—1油田储层岩石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堵水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堵水剂组成为"4%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亚硫酸钠"时,堵水剂合理段塞尺寸在0.025 PV~0.075 PV。对于"边水+直井"模型,随原油黏度增加,水驱采收率降低。油井堵水后,含水率降低,但产液速度降低。原油黏度愈高,含水率降幅愈大,采收率增幅愈大,但最终采收率仍然较低。与"单边水+直井"模型相比较,"多边水+直井"模型水驱采收率较高,堵水增油降水效果更好。对于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油藏,由于前期水驱、调剖和化学驱等措施的影响,水井井壁附近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油井井壁附近中低渗透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因此,堵水措施增油降水效果要明显好于调剖措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堵水效果 参数优化 物理模拟 机理探讨
下载PDF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合理开发方式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南 丁祖鹏 +1 位作者 焦松杰 焦红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5-408,共4页
渤海湾潜山裂缝性稠油油藏为具有储集层裂缝发育、流体黏度大、埋藏较深等特点的海上油藏。如果常规热采开发,注入蒸汽的热损失大;如果冷采开发,较大的原油黏度会导致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较低,合理开发难度很大。针对此类油藏特点,采用... 渤海湾潜山裂缝性稠油油藏为具有储集层裂缝发育、流体黏度大、埋藏较深等特点的海上油藏。如果常规热采开发,注入蒸汽的热损失大;如果冷采开发,较大的原油黏度会导致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较低,合理开发难度很大。针对此类油藏特点,采用室内物理实验和油藏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大尺度物理模型,对目标油田冷水驱、热水驱以及热水加表面活性剂驱等开发方式的开发机理和适应性进行研究,并应用实际地质模型对合理开发方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热水加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方式,开发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热水驱、冷水驱、蒸汽驱和蒸汽吞吐。综合对比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最终推荐目标区采用热水驱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稠油油藏 海上 热采方式 热水驱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储层饱和度动态监测在海上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焕英 李疾翎 +2 位作者 牛朋 侯振永 杨志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04-107,168,共4页
海上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以油井细分层系、卡层堵水、补孔等措施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技术是油田稳产的重要手段,而确定剩余油和水淹层的分布是挖潜的先决条件,也是生产测井储层动态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阐述了目前饱和度动... 海上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的中后期,以油井细分层系、卡层堵水、补孔等措施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技术是油田稳产的重要手段,而确定剩余油和水淹层的分布是挖潜的先决条件,也是生产测井储层动态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阐述了目前饱和度动态监测的测井仪器在海上的应用情况,经过渤海、南海西部、东海共132口井的饱和度测井实践证明:储层饱和度测井不仅能应用于老井,过油管确定含油、含气饱和度,油水、气水界面的变化情况,而且定期的动态监测与生产动态相结合,可以了解储层的动用情况,指示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为油田挖潜调整提供依据;储层饱和度测井也能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井,采用长短源距C/O方法和中子寿命PNC测井方法,能确定裸眼井测井难以识别的低阻油气藏或可疑油气藏的流体性质,为海上油气田的高效开发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剩余油 水淹层 挖潜 饱和度动态监测
下载PDF
氮气泡沫在塔河强底水砂岩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普春 马洪涛 +1 位作者 谭辉 马剡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12期38-43,共6页
塔河油田砂岩油藏具有强底水、埋藏深、温度高、矿化度高等特点,强底水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为了探索此类油藏治理方案,2014年在塔河油田二区东区块和塔河九区三叠系油藏进行了氮气泡沫吞吐、调驱技术的应用。氮气泡沫技术是通过向油井中... 塔河油田砂岩油藏具有强底水、埋藏深、温度高、矿化度高等特点,强底水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为了探索此类油藏治理方案,2014年在塔河油田二区东区块和塔河九区三叠系油藏进行了氮气泡沫吞吐、调驱技术的应用。氮气泡沫技术是通过向油井中注入氮气,同时注入泡沫剂,改善调剖、驱替能力,对边底水油藏压水锥、提高采收率。现场进行了TK907H、TK923H两口井的单井吞吐试验和TK202H井组调驱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K907H井组驱替效果优于单井吞吐效果,TK923H井单井吞吐效果不明显,这俩井组累计产生费用273.5万元,增油4942.7t,折算吨油成本553.3元/t;TK202H井组三轮次氮气泡沫驱替累计产生费用377.1万元,增油1132.6t,吨油成本3329.5元/t,氮气泡沫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期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塔河油田 强底水砂岩油藏 吞吐 调驱 应用
下载PDF
强水敏性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界限——以王庄油田郑36块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桂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0,共3页
为了有效动用强水敏性稠油油藏储量,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强水敏稠油油藏的动用界限研究。对比评价了天然能量开发、常规注水、注蒸汽吞吐及蒸汽驱等开发方式的开发效果,对各种开发方式的转化时机进行了优化,... 为了有效动用强水敏性稠油油藏储量,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强水敏稠油油藏的动用界限研究。对比评价了天然能量开发、常规注水、注蒸汽吞吐及蒸汽驱等开发方式的开发效果,对各种开发方式的转化时机进行了优化,并确定井距为283m,注汽强度为200t/m,初步形成了强水敏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王庄油田郑36块沙一段进行应用后,累积产油量为17.9×104t,实现了强水敏稠油油藏大规模工业化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水敏 稠油油藏 开发技术 界限 王庄油田
下载PDF
一种用于深部调剖的聚合物强凝胶堵剂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潘竟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2,共4页
由分子量 3× 10 6~ 5× 10 6、水解度 2 5 %的聚丙烯酰胺 (5~ 6 g/L)、重铬酸钠的氧化还原体系、延缓剂 (10 0~6 0 0mg/L)组成的聚合物强凝胶堵剂 ,可用 pH值 6 .5~ 8、矿化度 <1× 10 5mg/L的水配制 ,温度 2 0~ 7... 由分子量 3× 10 6~ 5× 10 6、水解度 2 5 %的聚丙烯酰胺 (5~ 6 g/L)、重铬酸钠的氧化还原体系、延缓剂 (10 0~6 0 0mg/L)组成的聚合物强凝胶堵剂 ,可用 pH值 6 .5~ 8、矿化度 <1× 10 5mg/L的水配制 ,温度 2 0~ 75℃范围内成胶时间可在 0 .5~ 8天范围内调节。报道了典型配方实验堵剂液的性能研究结果 :在 5 0℃时 ,在人造砂岩岩心中的成胶时间为 44小时 (由突破压力曲线测得 ) ,岩心封堵率 >99.9%,经注水 5 0PV冲刷后仍不低于 99.8%,突破压力梯度在高渗透率 (87.9μm2 )岩心中不低于 30MPA/m ,在低渗透率 (9.0 μm2 )岩心中较低 ,为 2 3MPA/m ,显示了一定的选择性。在 3支串联高渗透率岩心和 3支串联低渗透率岩心并联而成的非均质模型上 ,在水驱饱和油之后(合层采收率 18.8%) ,依次用实验堵剂封堵第一、第二、第三高渗透岩心后水驱 ,合层采收率分别达到 41.8%,6 1.5 %和 74.8%。由各个岩心和岩心组的采收率得出结论 :封堵深度越大 ,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讨论了有关的驱油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铬凝胶 强凝胶 调堵剂 深部调剖 提高采收率 油田化学剂
下载PDF
海水除氧剂HC-3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勇 周明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0-144,共5页
胜利埕岛近海油田采用注海水驱油方式开发,海水含氧7~8mg/L。埕岛中心二号平台海水处理系统采用天然气气提工艺除氧,除氧设备故障多,天然气耗量大,除氧费用高。讨论了8类共11种化合物的除氧机理,并在2mg/L CO^2+催化剂存在下... 胜利埕岛近海油田采用注海水驱油方式开发,海水含氧7~8mg/L。埕岛中心二号平台海水处理系统采用天然气气提工艺除氧,除氧设备故障多,天然气耗量大,除氧费用高。讨论了8类共11种化合物的除氧机理,并在2mg/L CO^2+催化剂存在下,按理论用量的0.5~2.0倍加入海水中除氧,其中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丙酮肟效果最好,亚硫酸盐+肟在理论加量条件下可使海水含氧降至零。加量70mg/L时在现场条件下使海水含氧降至0.04mg/L。该复配物定名为除氧剂HC-3,无毒,其水溶液在油封、氮封条件下可分别储存7天、15天,使用防冻液可使凝固点降至-18℃。改用质量比6:4的Cu^2++Mn^2+催化剂可大大提高除氧速率。该除氧剂已于2005年7月投入现场应用,使用一种隔膜式计量泵使除氧剂、催化剂配比精确化。在除氧剂加量80mg/L、催化剂加量16mg/L条件下,处理后海水含氧稳定地控制在≤0.04mg/L。图3表8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氧剂 亚硫酸盐/肟复配物 除氧反应催化剂 海水 油藏注入水 研究与开发 除氧 埕岛海上油田 水处理剂
下载PDF
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海上某油田开发前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廷恩 胡光义 +1 位作者 余连勇 宋来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海上油田开发前期决定了平台位置以及油田后续开发的潜力,是油田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组织了系列攻关研究,总结出包括井震精细标定、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储层预测以及砂体描述技术等... 海上油田开发前期决定了平台位置以及油田后续开发的潜力,是油田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组织了系列攻关研究,总结出包括井震精细标定、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储层预测以及砂体描述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中国海上某油田开发前期研究中充分应用了该系列技术,对该油田油藏类型、油水关系、沉积微相以及砂体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馆陶组油藏类型新认识,建立了精细地层格架、刻画了沉积相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为油田原有的油水关系矛盾提供了合理解释。后续开发生产情况表明,其系列成果符合该油田地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开发前期研究 精细地震解释技术 油藏类型 地震微相 砂体非均质性 油水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