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Ledong Area, Yinggehai Basin
1
作者 Yangjie O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3年第4期337-350,共14页
The Ledong-30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depression of the Yinggehai basin, where the exploration activity aims to gas in the middle and deep strata is started lately.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 The Ledong-30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depression of the Yinggehai basin, where the exploration activity aims to gas in the middle and deep strata is started lately.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middle and shallow strata above the Huangliu Formation. Based on a fin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distribution rules of submarine fans and gravity flow channels in the Ledong-30 area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he dynamic migration processes of their planar distribution and the vertical evolution law (vertical sequence combinations and superposition features of turbidity events) are also addressed. At last,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vity flow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large-scale gravity flow sediments (turbidities fans) are also been analyzed,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directly to guid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Ledong area of the Yinggehai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ong-30 Area sequence stratigraphy Depositional System Submarine Fa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Donghe Sandstone Subtle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Hade 4 Oilfield 被引量:9
2
作者 SunLongde ZhouXinyuan SongWenjie JiangTongwen ZhuWeihong YangPing NiuYujie DiHongl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5-43,共9页
Hade 4 oilfield is located on the Hadexun tectonic belt north of the Manjiaer depression in the Tarim basin, whose main target layer is the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 with a burial depth over 5,000m and an amplitude ... Hade 4 oilfield is located on the Hadexun tectonic belt north of the Manjiaer depression in the Tarim basin, whose main target layer is the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 with a burial depth over 5,000m and an amplitude below 34m, at the bottom of the Carboniferous. The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 consists of littoral facies deposited quartz sandstones of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 overlapping northward and pinching ou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irms that water-oil contact tilts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with a drop height of nearly 80m. The reservoir, under the control of both the stratigraphic overlap pinch-out and tectonism, is a typical subtle reservoir. The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 in Hade 4 oilfield also has the feature of a large oil-bearing area (over 130 km2 proved), a small thickness (average efficient thickness below 6m) and a low abundance (below 50 × 104t/km2). Moreover, above the target layer developed a set of igneous rocks with an uneven thickness in the Permian formation, thus causing a great difficulty in research of the velocity field. Considering these features, an combination mod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adopted, namely by way of whole deployment, step-by-step enforcement and rolling development with key problems to be tackled,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nlarge the fruit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technically focuses its study 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oncerning problem tackling.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collecting, processing and explanation of seismic data, improve the resolution, accurately recognize the pinch-out line of the Donghe sandstone reservoir by combining the drilling materials in order to make sure its distribution law; secon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velocity fiel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variable speed mapping, make corrections by the data from newly- drilled key wells and, as a result, the precision of tectonic description is greatly improved; thir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make sure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Donghe sandstone; and fourth, with a step- by-step extrapolation method, to deepen the cognition of the leaning water-oil contact, and by combining the tectonic description and drilling results, to make sure little by little the law of change of the water-oil contact.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nghe sandstone subtle reservoir in Hade 4 oilfield is a gradually perfected process. From 1998 when it was discovered till now, the reservoir has managed to make a benign circl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which its reserve has gradually been enlarged, its production scale increased, and, in a word, it has used techniques necessary for this subtle reservoir in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e 4 oil field Donghe sandstone subtle reservoir seismic explanation tectonic description pinch-out line sequence stratigraphy water-oil contact
下载PDF
Predicting Terrestrial Flagstone Reservoirs in the Sha-I Member of the Qibei Depression in the Dagang Oilfield
3
作者 LEIHuaiyan LIUZhihong XUMaoquan GUANBaoc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701-714,共14页
There are few 3-D seismic profiles and drilling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Qibei depression in the Dagang oilfield, and more than 70% of the 2-D seismic profiles were completed before the 1980s. Meanwhile, changes in ... There are few 3-D seismic profiles and drilling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Qibei depression in the Dagang oilfield, and more than 70% of the 2-D seismic profiles were completed before the 1980s. Meanwhile, changes in the terrestrial formations in this region have been large and complex. These factors have made it difficult to predict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methodology for predicting potential gas and oil reservoirs. Our research combin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well-logs, and seismic analysis to elucidate the prediction of flagstone reservoirs in the S1 (Sha-I) Member in the middle of the Qibei depression.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se rocks were deposited in an environment that had a semiarid, northern subtropical, and warm, humid climate. The objective strata currently consist mainly of lake fades, deeper lake facies, and shore-shallow lake faci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S1 Member is an important objective region for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bei depress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well-logs seismic analysis flagstone reservoirs prediction
下载PDF
层序格架下构造—沉积分异对页岩气储层特征的控制——以四川盆地西南部筇竹寺组为例
4
作者 刘瑞崟 周文 +8 位作者 徐浩 周秋媚 曹茜 高雯璐 宋威国 蒋柯 蒲飞龙 杨国梁 尚福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78-1494,共17页
为明确层序格架下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内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展布特征和页岩气储层差异特征。基于T-R层序模型划分筇竹寺组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对筇竹寺组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及孔隙结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 为明确层序格架下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内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展布特征和页岩气储层差异特征。基于T-R层序模型划分筇竹寺组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对筇竹寺组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及孔隙结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筇竹寺组可识别及划分出4个层序界面与3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厚度表现为从绵阳—长宁裂陷的裂陷中心向裂陷外缘逐渐减薄,其中SQ2-RST的厚度在JS1—JY2地区大幅减薄,SQ3厚度减薄范围扩展至Z4—JS1一线。明确了层序格架内不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筇竹寺组页岩气储层特征:TOC含量表现为TST大于RST,裂陷中心大于过渡带大于裂陷外缘;矿物含量表现为SQ1和SQ2以长石和石英为主,而SQ3以黏土和石英为主,过渡带的石英和黄铁矿含量高于裂陷外缘;孔隙度表现为过渡带大于裂陷外缘,SQ1低于SQ3和SQ2,且SQ1有机质孔发育较差。绵阳—长宁裂陷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控制了筇竹寺组沉积时期的地形地貌和水体深度,导致不同层序和构造—沉积分异格局下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水平、自生矿物形成环境以及底板封闭性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影响了有机质的富集、矿物组分含量和孔隙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组 页岩气 层序地层 构造—沉积分异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南海南部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成藏模式
5
作者 骆帅兵 张莉 +3 位作者 王笑雪 余秋华 雷振宇 帅庆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南安盆地楔形、S型(丘状)等5类地震相类型;砂包泥岩、砂泥岩互层等7类地震岩相类型以及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8类主要沉积相。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主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和拗陷热沉降阶段。其中,中中新世以前为盆地裂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早期为湖相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沉积;中中新世以后为拗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通过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南安盆地烃源岩发育且品质较好,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厚度大且横向范围广,区域盖层覆盖整个盆地,并形成了早期的自生自储和晚期的下生上储两类油气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成藏模式 南安盆地
下载PDF
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高频层序地层划分与纵向优质页岩段探讨——以龙一^(1)亚段上部气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磊 黄小惠 +3 位作者 周一博 李宜真 朱逸青 胡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3期99-108,共10页
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地层海相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已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是随着气田投产年限增长,部分气井产量递减明显,给气田稳产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勘探开发层系和领域。以威远地区龙一^(1)亚段上... 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地层海相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已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是随着气田投产年限增长,部分气井产量递减明显,给气田稳产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勘探开发层系和领域。以威远地区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岩心、岩石薄片、古生物化石、测井、地球化学资料,以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目的层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层序的划分。建立了区内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的层序格架,并探讨层序格架内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特征。结果表明:①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经历了3次中小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②层序格架对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层序Pss7较层序Pss8水体更深,且海侵规模更大,尤其在上升半旋回内TOC和孔隙度值明显优于Pss8,层序Pss7之后海侵规模减小,Pss8-Pss9水体逐渐变浅,TOC和孔隙度变差,③层序Pss7—Pss8海侵期—海退早期为上部地层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期,是有机质富集的优势层位,也是立体开发的重点开发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层序地层 优质页岩段 立体开发 有机质富集 储层特征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祥权 陈少平 +1 位作者 杜学斌 崔丽静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隐蔽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气藏勘探类型,而隐蔽油气藏勘探又是油气勘探中的难点,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强调层序地层学分析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合,探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油气勘探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层序地层学 分辨率 储层
下载PDF
大港滩海张东开发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友净 林承焰 +2 位作者 董春梅 王贺林 张宪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5,28,共4页
通过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确定了大港滩海张东开发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和储层特征重构的基础上,选择随机模拟地震反演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结合储层砂体展布和试油试采资料,进行了油藏特征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确定了大港滩海张东开发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和储层特征重构的基础上,选择随机模拟地震反演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结合储层砂体展布和试油试采资料,进行了油藏特征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在张东开发区古近系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其中沙三段相当于层序Ⅰ,沙二段相当于层序Ⅱ的低水位体系域,沙一段下亚段相当于层序Ⅱ的湖侵体系域。沙河街组油藏具有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的复式油藏特征,其主力储层为沙三段的底部和沙二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海 地震 层序地层 油藏特征
下载PDF
深水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以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2 位作者 董艳蕾 李烨 廖飞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6-634,共9页
依据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结合多井浅水区和无井深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思路,对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进行层序地层精细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可成功解决深水... 依据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结合多井浅水区和无井深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思路,对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进行层序地层精细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可成功解决深水区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层序界面不明显、追踪对比困难等难题,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中将T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下切谷、盆底扇、浊积扇、滩坝及滨岸砂7种沉积砂体类型。这些特征砂体与广泛分布的海侵体系域泥岩在空间上形成单断式、多断式和斜坡式3种成藏模式,形成了众多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成藏模式 层序地层 岩性-地层油气藏 深水区 断陷盆地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层序沉积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宏涛 龙胜祥 +2 位作者 游瑜春 刘国萍 李秀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9-48,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目前已全面转向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迫切需要精细描述储层结构,总结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果,结合物性数据、测井曲线等分析成果,重点研究了该区长兴组生物礁...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气藏目前已全面转向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迫切需要精细描述储层结构,总结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果,结合物性数据、测井曲线等分析成果,重点研究了该区长兴组生物礁的层序地层、沉积相、储层特征以及储层结构。结果表明:①该区长兴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高频层序界面上、下电测曲线突变响应特征明显,电测曲线组合变化特征与高频层序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发育在上部三级层序(SQ2)中的台地边缘外侧并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由2个明显的成礁旋回构成,在横向上具有"东早西晚"不对称规模发育的分布特征;③生物礁(滩)型储层总体以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溶孔白云岩储层为主,主要发育于2个四级层序中部上部生物礁礁盖部位,具有"层数多、单层薄、不同类型储层呈不等厚互层、非均质性强"和"双层储层结构"的特征。结论认为.高频层序控制了该区生物礁沉积微相的分布,是影响储层发育与空间展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气田 晚二叠世 长兴期 生物礁 层序地层 沉积相 储集层特征 储集层结构
下载PDF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8
11
作者 王威 李臻 +2 位作者 田敏 周锦程 李凝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121-125,共5页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研究...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的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项目组,适时组织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储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层序地层学 叠前地震反演 地震属性 流体势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方法在确定沉积相边界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全 林畅松 +1 位作者 吴伟 袁华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共6页
通过应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识别的不整合界面、最大水退界面和最大水进界面,将古近系双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SQⅠ包括双阳组一段和二段,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Ⅱ包括了双阳组三段地层,分为低位体... 通过应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识别的不整合界面、最大水退界面和最大水进界面,将古近系双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SQⅠ包括双阳组一段和二段,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Ⅱ包括了双阳组三段地层,分为低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利用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利用等时细分地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高位体系域中识别出强制性水退期沉积、各时期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和沉积体系边界,在此基础上预测出双阳组比较有利的4套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属性 沉积体系边界 储盖组合 双阳组
下载PDF
胡状集地区地震岩性反演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曹学良 曹延军 +2 位作者 姜传恩 刘宏伟 潘一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5-229,共5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地区有利的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岩芯资料 ,测井曲线及测井解释结果 ,将目的层划分为 4个中期旋回和 16个短期旋回 ,它们分别对应沙河街组三...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地区有利的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岩芯资料 ,测井曲线及测井解释结果 ,将目的层划分为 4个中期旋回和 16个短期旋回 ,它们分别对应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 2砂组—下亚段 3砂组。依据这种对应关系 ,通过连井剖面和骨干剖面 ,进行三维地震解释 ,应用JASON软件系统和波阻抗合成声波测井法对目的层进行了岩性反演。反演结果认为 ,波阻抗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在胡 99井区和胡 98井区 ,平均砂岩百分比和平均孔隙度最高值发育在胡 99和胡 97井区 ,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异常体 ,推断为水下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岩性反演 储层预测 层序地层 东濮凹陷 胡状集地区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世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建平 鲜本忠 +4 位作者 王璐 路智勇 李宇志 刘赛君 蒋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1-975,共15页
陆相盆地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砂岩因富含油气而广受关注,其厚度薄、面积较小、期次多,储集层预测难度大,长期以来制约了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利用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孔信息,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始新世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 陆相盆地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砂岩因富含油气而广受关注,其厚度薄、面积较小、期次多,储集层预测难度大,长期以来制约了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利用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孔信息,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始新世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开展了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为基础的地震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沙三中亚段对应二级基准面下降背景的三级层序,以6期大规模高位域三角洲(第5准层序组—第10准层序组)的发育为特征。以第8准层序组为例,以四级层序为研究单元落实了来自不同物源的3个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再根据地层切片进一步分期落实了其内部薄砂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地层接触关系特殊,地层厚度和岩性的横向变化剧烈,导致三角洲—重力流发育区地震波速纵横向变化较大。基于目的层精细标定的相位调整成为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四级层序(而不是体系域或层序)的约束成为保障地层切片等时性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为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薄砂岩储集层的横向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为恢复深水重力流发育区沉积过程、深化重力流沉积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储集层预测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及地震相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忠泉 钟广见 +2 位作者 冯常茂 涂广红 金华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6,共12页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沉积特征 西沙海槽盆地
下载PDF
地震储层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潘建国 卫平生 +1 位作者 张虎权 谭开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1-4,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层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层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储层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层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层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储层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层的岩性、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的储层和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3段河道砂岩相控储层预测 被引量:12
17
作者 许杰 何治亮 +3 位作者 董宁 周小鹰 李军 朱生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2-696,705,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3段属于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由于地震属性预测受地震分辨率限制,造成河道砂体储层预测的多解性。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盒3段目的层进行了沉积相展布规律研究,认清了盒3段顶界面地震反射层T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3段属于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由于地震属性预测受地震分辨率限制,造成河道砂体储层预测的多解性。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盒3段目的层进行了沉积相展布规律研究,认清了盒3段顶界面地震反射层Tf9是一个在全区有近似等时地质意义的反射界面,盒3段上砂组的厚度与Tf9平均振幅的统计关系符合调谐振幅原理,从而优选出盒3段砂岩的振幅敏感属性。通过地震相、测井相及沉积微相综合分析,认为盒3段振幅敏感属性平面图与其沉积相展布规律一致,通过相关分析能较好地预测出砂岩发育的有利区。在D66井附近目标区的实践表明,砂岩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率达90%。由此表明,以沉积相、沉积特征约束地震属性预测能实现对复杂地质体的准确预测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河道砂体 地震属性 相控储层预测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及其在东营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正军 董冬冬 +1 位作者 余红 吴时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6-1093,共8页
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是在前人研究与勘探实践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较为前沿的地震沉积学理论,分析层序内部结构,明确了浊积岩发育序级的划分原则、对比和划分方法;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了井震结合的优势,形成了浊... 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是在前人研究与勘探实践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较为前沿的地震沉积学理论,分析层序内部结构,明确了浊积岩发育序级的划分原则、对比和划分方法;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了井震结合的优势,形成了浊积岩的地震识别模式的建立方法.本次研究建立了东营凹陷沙三段和沙四上不同类型浊积岩的地震响应模式,形成了浊积岩分序级描述技术;该技术可以用来预测新的浊积岩发育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浊积岩分序级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勘探优化部署,可以有效的提高浊积岩油藏的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储层预测
下载PDF
滩坝储层综合预测方法 被引量:7
19
作者 葛新 门相勇 +1 位作者 尉晓玮 杨蒙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7,共5页
针对滩坝因厚度较薄、地震响应不明显、横向连续性差而长期以来缺乏有效预测方法的状况,在勘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地质规律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预测滩坝的方法,即古地貌分析预测滩坝发育区带、层序地层学研究确... 针对滩坝因厚度较薄、地震响应不明显、横向连续性差而长期以来缺乏有效预测方法的状况,在勘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地质规律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预测滩坝的方法,即古地貌分析预测滩坝发育区带、层序地层学研究确定重点层位、地震属性分析固定滩坝发育范围以及储层特征重构反演等技术精细刻画储层。该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对滩坝储层进行有效识别和精细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储层预测 古地貌 层序地层学 地震属性 储层特征重构反演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齐62井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技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窦欣 陈振岩 +2 位作者 李成 回雪峰 张菊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2-415,共4页
齐62井区位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的齐家—欢喜岭下台阶坡洼过渡带,经过多年勘探,目前已发现了太古宇、中生界、新生界多套含油气层系,但对研究区的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技术认识不清。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齐62井区位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的齐家—欢喜岭下台阶坡洼过渡带,经过多年勘探,目前已发现了太古宇、中生界、新生界多套含油气层系,但对研究区的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技术认识不清。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新生界沙三段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并在各个层序中识别出了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同时,以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小时窗范围内采用分频技术、三维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识别和预测储集层,优选出3个有利岩性圈闭油气藏,部署了齐231井、齐232井、齐233井3口探井,均获良好油气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层序地层 测井约束反演 分频技术 地震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