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Process for Extracting Oil and Starch from Tea Seeds 被引量:9
1
作者 Jinzhong Jiang Cuijuan Ren Zibu Wang Changjiang Qian Yuxiao Shen Ya Yang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12期699-703,共5页
A new process for extracting oil and starch from tea seed was introduced. The new process included one special link compared with all of the processes used now for tea seed oil and starch production. The link was stat... A new process for extracting oil and starch from tea seed was introduced. The new process included one special link compared with all of the processes used now for tea seed oil and starch production. The link was static fermentation by which oil bodies and starch were separated naturally from tea seeds. By the process, tea seed oil and starch which were in conformity with government standards about edible oil and starch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with 16% and 8% of production rate, respectively. The new process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more simple equipments, lower production cost and whole natural products,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sinensis tea seed FERMENTATION tea seed oil tea seed starch.
下载PD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Compounds of Commercial Green Tea Seed Oil 被引量:2
2
作者 Jong-Bang Eun Anggi Hapsari Bipin Vidya 《茶叶》 2013年第4期333-337,共5页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atechin content of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GC and HPLC analysis.The oil is stable at low temperature.High flash point(267.8 ± 5.1℃) showed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green tea seed oil as well,which support for suitability to use as cooking oil.Specific gravity and refraction index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as 0.913 and 1.4679,respectively.Color of the oil was measured as 99.7 ± 0.2 for lightness,1.9 ± 0.1 for greenness and 6.6 ± 0.1 for yellowness.Acid value(KOH mg/ml),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of green tea seed oil were 0.21,104.1,0.11 and 215,respectively.Fatty acids compositions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oleic acid(81.3%) and presence of minor amount of linoleic acid(4.8%),palmitic acid(4.6%),palmitoleic acid(3.3%),linolenic acid(3.2%) and stearic acid(1.0%).The presence of antioxidative compounds such as(-)-epicatechingallate(207.2 ± 0.2 g /g) and(-)-epigallocatechin gallate(99.5 ± 0.6 g/g) in the oil could enhance its shelf life during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茶籽油 化合物 脂肪酸组成 没食子酸酯 商业 热稳定性 不皂化物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3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的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立志 刘奇琳 周聪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196,共8页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籽油在多个感官属性上差异明显,E-nose可有效区分3种茶叶籽油,GC-MS在3种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力值(OAV)确定了3种茶叶籽油的关键香气物质,3种茶叶籽油香气成分和关键香气物质的组成、含量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的品种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茶产区 茶叶籽油 感官评价 电子鼻 香气分析
下载PDF
黑茶籽油成分分析及其对于H_(2)O_(2)诱导HFF-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李健 邓建明 +3 位作者 黄源城 余敏 王光丽 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对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不同产地的茶籽油的脂肪酸、α-生育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黑茶籽油的三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83.72%),α-生育酚(1.33 mg/g)相比于其他茶籽油(绿茶籽油、普洱茶籽... 对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不同产地的茶籽油的脂肪酸、α-生育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黑茶籽油的三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83.72%),α-生育酚(1.33 mg/g)相比于其他茶籽油(绿茶籽油、普洱茶籽油)、山茶籽油(有机山茶油)和油茶籽油(有机油茶籽油、古树茶籽油)含量更高。在此基础上,测试了黑茶籽油对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0.15 g/mL质量浓度时,对于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93.08%和94.85%;在0.3 g/mL质量浓度下,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1.25%,相较于其他茶籽油表现出更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此外,还测定了黑茶籽油对于双氧水诱导的人成纤维细胞(HFF-1)氧化应激以及衰老的抑制作用。细胞增殖实验、活性氧自由基测定实验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的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10~50μg/mL质量浓度下对双氧水诱导的HFF-1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表现出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籽油 自由基 抗氧化 抗衰老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聚类分析快速鉴别掺伪油茶籽油 被引量:20
6
作者 邓平建 梁裕 +3 位作者 杨冬燕 李浩 杨永存 耿艺介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5,80,共5页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油。对26份不同油茶籽油、105份不同低价植物油、75份5%及以上的掺杂油茶籽油和38份不同精炼地沟油的判别正确率均为100%,对5%及以上的180份掺假油茶籽油和72份掺杂植物油的判别正确率达92%以上。样品测量时无需制备样品及消耗化学试剂,测量和分析1份样品仅耗时5 min左右,可实现对掺伪油茶籽油的快速、无损和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聚类分析 快速 鉴别 掺伪油茶籽油
下载PDF
基于UVE-GA变量优选的山茶油可见/近红外光谱掺假鉴别 被引量:21
7
作者 孙通 胡田 +1 位作者 许文丽 刘木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5-79,共5页
摘要: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无信息变量消除一遗传算法(UVE—GA)变量选择方法对山茶油和掺杂低比例菜籽油(1%~10%)的山茶油进行鉴别分类,并应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建立分类模型。结果表明:UVE—GA是一种有效的波长变... 摘要: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无信息变量消除一遗传算法(UVE—GA)变量选择方法对山茶油和掺杂低比例菜籽油(1%~10%)的山茶油进行鉴别分类,并应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建立分类模型。结果表明:UVE—GA是一种有效的波长变量选择方法,能简化分类模型和提高分类模型精度;UVE—GA—LDA分类模型适用于掺杂2%以上菜籽油的山茶油鉴别分类,其分类正确率为100%;对掺杂1%菜籽油的山茶油鉴别分类正确率有待提高,其分类正确率仅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 近红外光谱 UVE—GA 掺假鉴别 山茶油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8种金属元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丁明 沈丹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7,共4页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铅、镉、铬、砷、汞、铜、锌、铁8种金属元素的方法。试验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31~31.6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RSD在1.7%~7.8%(n=6...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铅、镉、铬、砷、汞、铜、锌、铁8种金属元素的方法。试验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31~31.6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RSD在1.7%~7.8%(n=6)之间。采用该方法对黄豆标准样品(GBW10013)和苹果标准样品(GBW10019)进行验证,测定值均在标准值范围内。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地区的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其中有害金属元素含量远低于现行标准的限量值。对于油脂含量较高样品中多金属元素的测定,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低检出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油茶籽 核桃 金属元素
下载PDF
皂化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残留 被引量:10
9
作者 汤富彬 莫润宏 +4 位作者 钟冬莲 沈丹玉 费学谦 倪张林 屈明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2-64,共3页
建立了一种先皂化油茶籽油,经萃取和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采用2 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皂化,石油醚萃取,中性氧化铝净化柱净化后,再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多环芳烃(PAH)C18柱,流动相为体积比95... 建立了一种先皂化油茶籽油,经萃取和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采用2 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皂化,石油醚萃取,中性氧化铝净化柱净化后,再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多环芳烃(PAH)C18柱,流动相为体积比95∶5的乙腈-0.5%磷酸水溶液,流速1.0 mL/min,荧光激发波长384 nm,发射波长406 nm,柱温30℃。在2.00~20.0μg/kg的添加水平,加标回收率在93.0%~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59%~9.57%,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μg/kg。该方法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提取完全,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检测灵敏度高,对阳性样品判断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油茶籽油 皂化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茶皂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宁 马朝阳 +1 位作者 娄在祥 王洪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80,共4页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脱脂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次数2次,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茶皂素得率为指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茶皂素萃取工艺条件...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脱脂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次数2次,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茶皂素得率为指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茶皂素萃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10,微波功率600 W,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时间150 s,萃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7.43±0.13)%,纯度为6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 脱脂油茶籽粕
下载PDF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芳烃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冬莲 喻宁华 +3 位作者 王玫鹃 莫润宏 段俊敏 汤富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8-123,129,共7页
为稳定可靠地分析油茶籽油中多环芳烃,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芳烃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溶解后,分别采用反相固相萃取HLB小柱、弗罗里硅土小柱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对16种多环芳烃进行净化。... 为稳定可靠地分析油茶籽油中多环芳烃,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芳烃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溶解后,分别采用反相固相萃取HLB小柱、弗罗里硅土小柱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对16种多环芳烃进行净化。以回收率和基质效应为考察指标评估3种固相萃取柱的净化,在此基础上,对净化液进行低温低速氮吹浓缩,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进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对16种多环芳烃的净化效果最佳;16种多环芳烃在质量浓度1~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 1),检出限为0.01~0.20μg/kg,在2、10μg/kg和2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1.5%~116.3%,相对标准偏差为1.5%~13.8%。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重复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烃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多环芳烃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山茶油中的镉 被引量:18
12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沈丹玉 莫润宏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1年第3期66-68,共3页
《食用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中对重金属铅和砷都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小于0.1 mg/kg),但对于镉元素并没有限量规定。为此,选取目前较为热门的山茶油,建立硝酸和过氧化氢为酸体系,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镉的含量,通过... 《食用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中对重金属铅和砷都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小于0.1 mg/kg),但对于镉元素并没有限量规定。为此,选取目前较为热门的山茶油,建立硝酸和过氧化氢为酸体系,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镉的含量,通过对山茶油的毛油和精炼油的测定,均有检出,与已报道的其它植物油中含量水平相当;方法的检出限为0.058μg/kg,RSD为12%,回收率为84%~103%。方法可靠,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湿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石油醚-甲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辉 熊道陵 +2 位作者 陈金洲 汪杨 吕琪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6年第6期35-42,共8页
采用石油醚-甲醇为两相混合溶剂同时提取油茶籽枯饼中的茶油和茶皂素并探讨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分析甲醇浓度、混合溶剂用量,烃醇质量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较为合适的工艺参数为:甲醇浓度90%,固液质量比1∶3,... 采用石油醚-甲醇为两相混合溶剂同时提取油茶籽枯饼中的茶油和茶皂素并探讨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分析甲醇浓度、混合溶剂用量,烃醇质量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较为合适的工艺参数为:甲醇浓度90%,固液质量比1∶3,烃醇质量比1∶1,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90 min,萃取2次,粗茶油得率为8.42%,茶皂素得率为7.01%.实验提取的粗茶油颜色呈黄色稍带褐色,凝固点-2℃,酸值6.489 mg(KOH)/g,皂化值199.821 mg(KOH)/g,碘值78.616 g/(100g),粗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006%,粗茶油质量好.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表明:茶油在石油醚-95%甲醇体系两相中分配系数为527.03,石油醚-甲醇溶液提取茶油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枯饼 混合溶剂 茶油 茶皂素
下载PDF
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挥发性风味成分顶空取样GC-MS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冯棋琴 马玉琼 +1 位作者 吴满梅 汪有存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41,145,共5页
采用顶空取样结合GC-MS技术比较分析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在样品用量4 g、顶空平衡温度150℃、顶空平衡时间25 min、进样时间1 min条件下,分析效果最理想;从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样品中共鉴定出117种挥发性风味... 采用顶空取样结合GC-MS技术比较分析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在样品用量4 g、顶空平衡温度150℃、顶空平衡时间25 min、进样时间1 min条件下,分析效果最理想;从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样品中共鉴定出11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有成分20种,主要为醛类化合物,不同产地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有差异,且海南山茶油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与内地(湖南、江西、广西)山茶油区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挥发性风味成分 顶空取样 GC—MS分析
下载PDF
乙醇-正己烷混合溶剂同时提取茶油和茶皂素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石珊珊 刘大良 +1 位作者 魏冰 孟橘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3年第6期9-12,共4页
研究了采用乙醇-正己烷混合溶剂一步法同时提取茶籽饼中的茶皂素和茶籽油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试验表明:当乙醇浓度为70%,乙醇水溶液与正己烷的体积比为1∶1,浸出时间120 min,浸出温度55℃,料液比1∶2(m/v),混合油分层温度2... 研究了采用乙醇-正己烷混合溶剂一步法同时提取茶籽饼中的茶皂素和茶籽油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试验表明:当乙醇浓度为70%,乙醇水溶液与正己烷的体积比为1∶1,浸出时间120 min,浸出温度55℃,料液比1∶2(m/v),混合油分层温度25℃时,在此条件下提取的浸出茶籽粕皂素含量≤1.0%,残油≤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皂素 乙醇 正己烷 提取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山茶油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施堂红 刘晓政 +1 位作者 严晓丽 占元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2,共4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压榨法和浸出法对山茶油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不同加工工艺过程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压榨山茶油毛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7.1 mg/100 g,压榨成品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5.4 mg/100 g...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压榨法和浸出法对山茶油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不同加工工艺过程中α-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压榨山茶油毛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7.1 mg/100 g,压榨成品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25.4 mg/100 g,压榨精炼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19.3 mg/100 g;浸出山茶油毛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17.9 mg/100 g,浸出精炼油中α-维生素E含量平均为14.3 mg/100 g。通过对不同加工工艺的山茶油毛油和成品油、精炼油中α-维生素E的比较可知,加工过程会使α-维生素E的含量减少,但α-维生素E的保留率都在71%以上;压榨成品油中α-维生素E含量明显高于浸出精炼油中α-维生素E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α-维生素E 压榨 浸出 精炼油
下载PDF
蜡添加量对巴西棕榈蜡-油茶籽油凝胶物性、氧化稳定性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文辉 权化丽 +2 位作者 王玫 付桂明 万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35,62,共6页
以油茶籽油为基料油,巴西棕榈蜡为凝胶剂制备巴西棕榈蜡-油茶籽油凝胶,探讨不同蜡添加量对其外观形态、持油率、硬度、晶型、热力学性质、氧化稳定性以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蜡添加量为5%时才能使油茶籽油凝胶化,凝胶的硬度、持... 以油茶籽油为基料油,巴西棕榈蜡为凝胶剂制备巴西棕榈蜡-油茶籽油凝胶,探讨不同蜡添加量对其外观形态、持油率、硬度、晶型、热力学性质、氧化稳定性以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蜡添加量为5%时才能使油茶籽油凝胶化,凝胶的硬度、持油率以及结晶/熔融峰值温度总体随着蜡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凝胶的网络结构能够抑制油茶籽油次级氧化产物生成,提高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蜡添加量越高的凝胶脂肪酸释放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凝胶 巴西棕榈蜡 物性 氧化稳定性 消化特性
下载PDF
油茶籽饼中茶皂苷的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司喜艳 王香玉 +2 位作者 皇甫新燕 王琦 赵仁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0-136,共7页
为提高茶皂苷的提取率,扩大茶皂苷的应用范围,以脱脂油茶籽饼为原料,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以油茶皂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具有显著影响的试验因素,再通过响应面法对茶... 为提高茶皂苷的提取率,扩大茶皂苷的应用范围,以脱脂油茶籽饼为原料,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以油茶皂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具有显著影响的试验因素,再通过响应面法对茶皂苷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另外,将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的工艺与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9%、料液比1∶12、提取液pH 7、超声功率475 W、超声时间4 min、超声工作2 s间隔2 s、微波功率480 W、提取温度59℃、微波提取时间8 min,在此条件下茶皂苷提取率为98.40%,产品纯度为64.7%;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茶皂苷的提取率分别为69.06%和71.40%。与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相比,超声-微波辅助法能够显著提高茶皂苷提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饼 茶皂苷 超声-微波辅助提取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的差异 被引量:3
19
作者 夏纯凤 吴苏喜 +2 位作者 王彦心 张科红 袁成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5,共5页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含量分别为62.62%和70.52%;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成分差异主要在于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湿提油茶籽油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高于热榨油茶籽油,糠醛含量(1.96%)远低于热榨茶籽油(11.1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间相似度分析比较,两种工艺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差异明显。湿提油茶籽油可能具有比热榨油茶籽油更柔和的风味和更安全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提 热榨 油茶籽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差异
下载PDF
山茶籽油对D-半乳糖亚急性小鼠皮肤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姝畅 吴亚妮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0-327,共8页
测定和对比了山茶籽原油和山茶花润肤油的脂肪酸组成、体外抗氧化能力以及对衰老小鼠皮肤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山茶籽原油与山茶花润肤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获取山茶籽原油与山茶花润肤油的乙醇提取物,采用D... 测定和对比了山茶籽原油和山茶花润肤油的脂肪酸组成、体外抗氧化能力以及对衰老小鼠皮肤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山茶籽原油与山茶花润肤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与对比;获取山茶籽原油与山茶花润肤油的乙醇提取物,采用DPPH(1,1-二苯基苦基苯肼)法和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测定二者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1g/(kg·d)的D-半乳糖溶液背部皮下注射建立小鼠衰老模型,皮肤涂抹山茶油进行体外干预,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的改变以及小鼠皮肤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二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主要有油酸和亚油酸。在体外抗氧化实验中,二者对化学体系产生的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并与其质量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体内实验中,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皮肤的SOD、CAT、GSH-Px、Hyp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小鼠表皮和真皮厚度降低,胶原纤维含量下降。体外干预后,小鼠皮肤的SOD、CAT、GSH-Px、Hyp含量升高,MDA含量下降,表皮和真皮厚度升高,胶原纤维含量丰富。对山茶油进行体内、体外相结合的抗氧化实验研究得出山茶油具有一定的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籽原油 山茶花润肤油 体外抗氧化 自由基 清除作用 体内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