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egradation and Pollution of Soil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Kovykta Gas Condensate Field
1
作者 Irina Aleksandrovna Belozertsev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In this paper,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time interval 2002-2012 are used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Kovykta gas condensate field. The findings presented provide a ... In this paper,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time interval 2002-2012 are used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Kovykta gas condensate field. The findings presented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state of soil cover, its resilience to anthropogenic impacts, and its possible disturbance caused by the drilling pad construction activity, and by the laying of geophysical profiles. An analysis of soil pollution for the study territory generally showed that the soils are polluted with chemical elements which refer to toxicity classes: Pb, Cu, Ni, Cr, Ba and Mn. High levels ofoil products were detected near boreholes. Strong mineralization was recorded in the soil near borehole. It has a chloride-sodium chemical composition. As a resul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s, recesses, ditches and earth embankments, the soil is totally destroyed, and rock outcrops show up. Disturbances of the sod cover due to road construction or even by all-terrain vehicles in these extreme conditions entail an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linear erosion to form scours and gullies. Elimination of the canopy layer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surface heating, and to an acceleration of permafrost thawing. Swamping is accelerated on negative relief forms due to the increased entry of melt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ation and pollution of soils macro- and microelement oil products mineralization of water suspension of soils gas condensate field.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in wellbore during deep water oil well testing 被引量:1
2
作者 GAO Yonghai LIU Kai +4 位作者 ZHAO Xinxin LI Hao CUI Yanchun XIN Guizhen SUN Bao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351-357,共7页
During deep water oil well testing, the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is easy to cause wax precipitation, which affects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test and increases operating costs and risks. Therefore, a numerical me... During deep water oil well testing, the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is easy to cause wax precipitation, which affects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test and increases operating costs and risks. Therefore, a numerical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in oil strings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ields of deep water test string and the wax precipitation calculation model.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on rate, and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geothermal gradient, increase of water depth and drop of water-cut of produced fluid, and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mation pressure. Due to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ields,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is large in test strings at the beginning of well production.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hut-in time. These conclusions can guide wax prevention during the testing of deep water oil well,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water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oil well testing wellbore WAX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field pressure field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PREDICTION
下载PDF
浅层水平缝油藏底部注水研究
3
作者 冯晓伟 石立华 +2 位作者 张恒 吴东军 高飞龙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井水淹规律和底部注水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部注水开发方式,并应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3个参数综合表征水窜层位与非水窜层位特征,为底部注水选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核磁共振在线测试及岩心流动驱替实验,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示踪剂测试等综合手段,对注水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底部注水先导性试验的3个井组单井产油量由0.054 t/ d提高到0.179 t/ d,含水率由15%下降到10%,地层压力提高了0.18 MPa,预测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当渗透率变异系数<0.5、突进系数<1.5、渗透率级差<5,注入速度为0.06 mL/ min,注水压力7 MPa时,注水开发效果最好。底部注水能够有效解决浅层水平缝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同类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水平缝油藏 底部注水 自发渗吸 驱替 矿场实践
下载PDF
浅海油田电潜泵泵下电加热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常友 张雪梅 +2 位作者 郑金中 申兴哲 韩跃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54,85,共3页
针对电潜泵在胜利浅海油田稠油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研制了电潜泵泵下电加热装置,并配套形成了适合海上电潜泵管柱的泵下电加热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潜泵吸入口处原油粘度, 减小电潜泵机组负荷, 提高泵效, 增加原油产量; 动力电缆... 针对电潜泵在胜利浅海油田稠油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研制了电潜泵泵下电加热装置,并配套形成了适合海上电潜泵管柱的泵下电加热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潜泵吸入口处原油粘度, 减小电潜泵机组负荷, 提高泵效, 增加原油产量; 动力电缆与筛管式加热器同时发热, 保证了全井筒的原油温度, 同时耐温耐压能力强, 抗挤毁强度高, 使用寿命长; 该技术可与潜油螺杆泵等技术配套应用, 解决部分稠油井稠油在井筒中流动困难和难以举升的问题。该技术在胜利浅海油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技术 电潜泵 胜利浅海油田 电加热装置 潜油螺杆泵 稠油开发 原油粘度 机组负荷 原油产量 动力电缆 耐压能力 使用寿命 配套应用 入口处 加热器 油温度 稠油井 井筒 管柱 海上 泵效 耐温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蛟 杨东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8-243,共6页
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录井、测井、古生物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指出馆陶组上段不仅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还发育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氧化型浅水湖泊... 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录井、测井、古生物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指出馆陶组上段不仅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还发育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氧化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分析了浅水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特征和微相划分,并将湖相沉积模式应用于孤岛油田馆上段小层对比和寻找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馆陶组 浅水三角洲 浅水湖泊 沉积特征
下载PDF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邓玉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6-98,共3页
胜坨油田沙二段 1砂层组 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 ,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 ,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 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 ,处在沉积旋回下部 ,分布于浊流中心相 ,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 ,高... 胜坨油田沙二段 1砂层组 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 ,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 ,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 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 ,处在沉积旋回下部 ,分布于浊流中心相 ,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 ,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 ,非均质性弱 ,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 ;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 ,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 ,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 ,非均质性最弱 ,水淹较均匀 ,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 ;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 ,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 ,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 ,非均质性较强 ,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 ;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 ,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 ,分布于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 ,非均质性强 ,极容易形成剩余油 ,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 ,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 ,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浅水浊积相 储集层 流动单元 研究 剩余油
下载PDF
地层成胶疏水缔合聚合物/苯酚/甲醛海水基凝胶调堵剂的研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健 袁迎中 +3 位作者 罗平亚 胡才志 鲁红升 王立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2,共3页
胜利埕岛浅海油田馆陶组油藏(温度70℃,渗透率1.488~8.046μm2,地层水矿化度5.310~8.346 g/L),水驱已引起油井陆续水淹,为此研制了题示调堵剂.配液用模拟海水矿化度30.7 g/L.所用疏水缔合聚合物NAPs分子量1.092×107,水解度22%,... 胜利埕岛浅海油田馆陶组油藏(温度70℃,渗透率1.488~8.046μm2,地层水矿化度5.310~8.346 g/L),水驱已引起油井陆续水淹,为此研制了题示调堵剂.配液用模拟海水矿化度30.7 g/L.所用疏水缔合聚合物NAPs分子量1.092×107,水解度22%,阳离子疏水基摩尔分数0.25%,在海水中0.5小时溶胀,2小时溶解.调堵剂最佳使用配方为(g/L):NAPs 7~11;苯酚0.2~5.0;甲醛液15~25;盐热稳定剂0.10~0.15;增强剂1.0;成胶时间可调.在高渗(6.895~8.821 μm2)填砂管内注入NAPs浓度8、10 g/L的配方调堵剂,在70℃反应72小时后水测突破压力为26.21~36.85MPa/m;在水驱至残余油的两组并联双填砂管内注入0.5 PVNAPs浓度10 g/L的配方调堵剂,在反向注入组(8.062/1.896μm2)调堵剂完全进入高渗管,在正向注入组(6.720/1.923 μm2)98%的调堵剂进入高渗管,成胶后继续水驱时高、低渗管吸水量发生反转,最终采收率在反向注入组分别提高3.3%和28.1%,在正向注入组分别提高5.6%和23.7%.因此题示调堵剂可用于目的油藏的调剖、堵水.表6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苯酚/甲醛/海水体系 水基凝胶 疏水缔合聚合物 地下成胶 调剖堵水剂 配方研究 封堵性能 胜利埕岛浅海油田
下载PDF
渤海SZ36-1油田清水污水混配产生沉淀原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赵林 李支文 程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4,共3页
研究了渤海SZ36-1海上油田采油污水和注入水(浅层地下水,清水)混配时产生黑色絮状悬浮物的原因.污水和清水矿化度不高(8988和5915 mg/L),腐蚀性强,腐蚀速率分别为0.746和0.786 mm/a,SRB和TGB菌含量很高,在25∶75~80∶20体积比范围混合... 研究了渤海SZ36-1海上油田采油污水和注入水(浅层地下水,清水)混配时产生黑色絮状悬浮物的原因.污水和清水矿化度不高(8988和5915 mg/L),腐蚀性强,腐蚀速率分别为0.746和0.786 mm/a,SRB和TGB菌含量很高,在25∶75~80∶20体积比范围混合时产生黑色悬浮物,50∶50时生成量最高.该悬浮物含8%FeS,2%Fe2S3及90%有机物,是析出的FeS(及Fe2S3)吸附水中大量油性杂质形成的.污水含大量S2-和少量Fe2++Fe3+,S2-来自储层(酸性油藏)流体中的H2S和SRB菌的代谢过程.清水含CO2等,腐蚀性强,金属腐蚀产生Fe2+及Fe3+.利用OLI公司的腐蚀分析软件求得该系统的的主要腐蚀因素是H+,H+来自HCO-3和H2O的电离,主要腐蚀产物为FeCO3,清水中的Fe2+即来自FeCO3.表3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浅层地下水 配伍性 腐蚀性 铁硫化物 悬浮固体 注入水 渤海SZ36—1油田
下载PDF
浅水油气田开发水下干式采油装置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勇 李艳莉 +1 位作者 刘学涛 王道广 《中国海洋平台》 2020年第4期95-100,共6页
针对我国浅水海域敏感区、航道等受限区域的油气田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发的问题,借鉴港口工程行业成熟的大直径钢圆筒技术,结合常规水下干式舱及常规油田处理工艺技术,开展水下干式采油装置技术研究并形成方案,其投资较常规水下生产系统... 针对我国浅水海域敏感区、航道等受限区域的油气田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开发的问题,借鉴港口工程行业成熟的大直径钢圆筒技术,结合常规水下干式舱及常规油田处理工艺技术,开展水下干式采油装置技术研究并形成方案,其投资较常规水下生产系统显著降低,可进一步提高受限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收益,对推动浅水受限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干式采油装置 浅水油气油 水下干式密封舱 大直径钢圆筒 载人潜水钟 应急逃逸舱
下载PDF
桩西油田桩74块注浅层水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舒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0-342,357,共4页
考察了桩 74 14 14井浅层水和桩西联合站处理后采油污水用作超低渗透率 (平均 6 .1× 10 - 3μm)的桩 74块油藏的可行性。测定了不同比例的浅层水、采油污水与油藏地层水混合后 ,各种矿化离子浓度的变化 ,由此确定浅层水、采油污... 考察了桩 74 14 14井浅层水和桩西联合站处理后采油污水用作超低渗透率 (平均 6 .1× 10 - 3μm)的桩 74块油藏的可行性。测定了不同比例的浅层水、采油污水与油藏地层水混合后 ,各种矿化离子浓度的变化 ,由此确定浅层水、采油污水与油藏地层水在常温常压下是完全配伍的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 (130℃ ,15MPa)是不配伍的 ,会产生碳酸钙垢。由理论预测知 ,浅层水和油藏地层水混合后产生的碳酸钙垢量很少 ,而采油污水和油藏地层水在高混合比例下产生的碳酸钙垢量较多 ,且有碳酸锶垢生成。对浅层水和采油污水作为注入水的水质进行了现场检测 ,结果表明悬浮固体和粒径中值超标 ,经精细过滤后可降至标准值以下。作者建议采用浅层水并提出了继续研究的问题。表 6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西油田桩74块 注浅层水 可行性 研究 注入水 特低渗油藏 配伍性 回注采油污水
下载PDF
滩海铺管敷缆船总体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运安 《海岸工程》 2003年第3期38-45,共8页
针对胜利石油管理局“滩海铺管敷缆船”总体设计情况,分别从设计指标、基本功能、主要性能参数、关键技术和总体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该装备具有性能指标先进、设备装备精良、工艺流程合理、安全可靠和注重环保的特点,适... 针对胜利石油管理局“滩海铺管敷缆船”总体设计情况,分别从设计指标、基本功能、主要性能参数、关键技术和总体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该装备具有性能指标先进、设备装备精良、工艺流程合理、安全可靠和注重环保的特点,适用于我国浅海油田及其它相同情况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海地区 铺管敷缆船 总体设计 海上油田开发 设计指标 性能参数 总体布置
下载PDF
滩海油田泥沙运移控制初步方案及试验研究
12
作者 初新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9-363,共5页
为了降低成本,维持滩海油田的开敞式开发,提出了滩海油田泥沙运移控制初步方案,并进行了物模试验验证。该方案充分利用自然力,通过人工干预促使防护区外泥沙起动,借助海上潮流使高含沙海水流经防护区,实现岸滩蚀退的快速防护,对滩海油... 为了降低成本,维持滩海油田的开敞式开发,提出了滩海油田泥沙运移控制初步方案,并进行了物模试验验证。该方案充分利用自然力,通过人工干预促使防护区外泥沙起动,借助海上潮流使高含沙海水流经防护区,实现岸滩蚀退的快速防护,对滩海油田的防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海油田 快速防护 泥沙运移控制 悬移质 物模试验
下载PDF
深水浅层气钻井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喻贵民 顾纯巍 +5 位作者 宋宇 赵宇航 李磊 刘和兴 杜威 赵少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在深水油气田开采过程中常钻遇浅层气,浅层气是聚集在海底的超压气体,由于预测难、控制手段少,通常采用更换井位的方式对存在浅层气的区域进行规避,严重制约了钻井井口选址范围,甚至无法实现油藏勘探目的。基于ANSYS Fluent软件,采用VO... 在深水油气田开采过程中常钻遇浅层气,浅层气是聚集在海底的超压气体,由于预测难、控制手段少,通常采用更换井位的方式对存在浅层气的区域进行规避,严重制约了钻井井口选址范围,甚至无法实现油藏勘探目的。基于ANSYS Fluent软件,采用VOF模型和k-ε湍流模型,建立了浅层气放喷多相流体瞬态流动计算模型,得到了不同压力系数、储藏规模和井眼尺寸条件下的浅层气喷流特征,建立了基于气藏压力、储藏规模的浅层气放喷数值模型,提出了对处于中高风险等级的浅层气采取主动放喷技术的防治方法。该研究对主动应对浅层气地质灾害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气田 浅层气 风险评估 灾害分级 控制方法
下载PDF
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钟锴 朱伟林 +3 位作者 薛永安 周心怀 徐长贵 牛成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旋回相应发育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东营组烃源岩为海域盆地所特有,且晚期快速沉降有助于其成熟,因此,渤海海域盆地具有更为优越的烃源条件;其次,渤海海域盆地新近系广泛发育浅水-极浅水三角洲,是海域特有的一套勘探层系;最后,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的长期持续活动最终形成了渤海海域盆地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的油气富集带,是当前渤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渤海海域盆地演化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渤海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差异 浅水三角洲 郯庐断裂带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盆地
下载PDF
斜管组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维忠 仝兴华 +1 位作者 闫立志 李玉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斜管组油水分离装置内的流场分布直接影响其除油效率,装置内流体压力的不均匀分布容易导致壳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利用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FLUENT对斜管组油水分离装置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入口流量对装置除油效率及其力学响应... 斜管组油水分离装置内的流场分布直接影响其除油效率,装置内流体压力的不均匀分布容易导致壳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利用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FLUENT对斜管组油水分离装置内的流场分布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入口流量对装置除油效率及其力学响应的影响,并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合Workbench流固耦合技术计算流体作用下装置的变形和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适当降低入口流速,可大幅提高装置的除油效率,但对装置的力学响应影响不大;装置改进后其应力和位移分布得到明显改善,装置的除油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池原理 油水分离装置 流场分布 流固耦合 力学响应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及渗流特征精细表征——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杏树岗油田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吕端川 宋金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4,102,共8页
针对目前相渗研究与砂体沉积特征结合程度较低的问题,综合利用连续取心井的岩心、测井资料、油藏条件下的相渗测试数据、粒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压汞数据,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分流河道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的沉积及渗流... 针对目前相渗研究与砂体沉积特征结合程度较低的问题,综合利用连续取心井的岩心、测井资料、油藏条件下的相渗测试数据、粒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压汞数据,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分流河道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的沉积及渗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油水两相流的相对渗透率在分流河道垂向上的变化,以及在席状砂外缘、中部和内缘位置的差异。控制分流河道砂体和席状砂开发程度的因素分别为垂向上的水油流度差异和平面渗流能力的非均质性。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主体垂向上的相渗形态变化不大,但水油流度差异使底部更易水淹,是造成井间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席状砂沉积特征的平面差异使注入水更易沿外缘推进,是造成内缘及中部的储量动用程度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分流河道 席状砂 浅水三角洲 油田开发 杏树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杜贵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0-39,共10页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角洲单体厚度薄、分布广,具有"毯状"沉积结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优势发育等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化改造。一方面,当河道入湖后迅速扩展,形成面状流向湖盆中央推进,后期河道扩展后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及改造;另一方面,湖水波浪改造使河口处形成的河口坝沉积物难以保存。沉积微相组合具有以水下分流河道优势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互层发育等特征。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受构造演化、气候、水平面变化及供给体系等因素控制。长62油层沉积时期地形平缓,沉降速率缓慢,气候温湿,当河道携带细粒沉积物进入湖盆时,河道迅速扩展,水流分散形成面状流并向湖盆中央推进,形成"毯式"结构。总体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浅水三角洲 沉积相 延长组 七里村油田
下载PDF
南海深水陆坡区油气集输的重大挑战与技术创新——荔湾3-1深水气田及周边气田水下及水上集输工程关键技术 被引量:28
18
作者 金晓剑 陈荣旗 朱晓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7-163,共7页
为解决南海陆坡区荔湾3-1深水气田及周边气田油气集输工程中面临的深水环境、恶劣海况、集输高差及复杂路由等重大挑战,创新性提出了"深-浅-陆"开发模式,其中多相流控制及集输安全保障、超大型海上油气集输处理系统设计建造... 为解决南海陆坡区荔湾3-1深水气田及周边气田油气集输工程中面临的深水环境、恶劣海况、集输高差及复杂路由等重大挑战,创新性提出了"深-浅-陆"开发模式,其中多相流控制及集输安全保障、超大型海上油气集输处理系统设计建造和安装、高分辨率深拖和深水工程地质调查分析、高压小径厚比海管国产化技术及深水气田生产运维应急处理等多项关键创新技术为该项大型深水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支撑。荔湾3-1深水气田的顺利投产验证了"深-浅-陆"开发模式在南海陆坡区深水气田的可行性,对南海油气田开发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水陆坡区 荔湾3-1气田 油气集输工程 “深-浅-陆”开发模式
下载PDF
浅水自调节外转塔单点系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华波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5,共7页
针对渤海浅水边际油田的开采,提出了一种自调节外转塔单点系泊方式。此方案可根据水深调节锚链和配重分布,结合了单点系泊和多点系泊的优点,首部设置外转塔,海底用分布式锚链系泊,提高了系统运动的弹性空间。对该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 针对渤海浅水边际油田的开采,提出了一种自调节外转塔单点系泊方式。此方案可根据水深调节锚链和配重分布,结合了单点系泊和多点系泊的优点,首部设置外转塔,海底用分布式锚链系泊,提高了系统运动的弹性空间。对该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结果显示,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数据接近,系泊力和纵荡的最大误差分别为4.5%和7.05%,说明方案设计的计算依据合理。试验数据表明,系泊力和水平运动幅度较小,值得进一步研究或向工程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油田 浅水 单点系泊 悬链线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典型油田回注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评估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晏闻博 张雪峰 +1 位作者 王军 范晔 《环境生态学》 2021年第1期57-62,共6页
近年来,国家和石油化工行业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防止回注采油生产等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通过研究评估胜利油田典型采油厂注水区浅层地下水质量,调查发现地下水中石油类含量较低;溶解性总固体与氯化物含量很高,表现出明显的咸水水化... 近年来,国家和石油化工行业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防止回注采油生产等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通过研究评估胜利油田典型采油厂注水区浅层地下水质量,调查发现地下水中石油类含量较低;溶解性总固体与氯化物含量很高,表现出明显的咸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无机离子构成比例与回注水相似度较高,但回注水中无机盐浓度显著低于大部分地下水样品;回注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但溶解性总固体和氯化物指标均远低于区域地下水样品的中位数水平。研究表明,注水采油生产未对地下水造成面源污染,注水活动在工艺运行和设备维护均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没有对浅层地下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油田 回注水区 调查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