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ntrol effect of low-amplitude structure on oil-gaswater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Jianmin ZHANG San +4 位作者 DU Wei LI Le QIAO Zhen ZHANG Jun DUAN Mengyu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767-778,共12页
Based on drilling, logging, test production and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the control effects of low-amplitude structure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ere... Based on drilling, logging, test production and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the control effects of low-amplitude structure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ense well pattern, multi-factor geological modeling, macro and micro analysis and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amplitude structure always had a significant control and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riginal hydrocarbon and water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water flooding performance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it was not only the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but also a favorable place for relativ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low-amplitude structure o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mainly depended on its tectonic amplitude and scale;the larger the tectonic amplitude and scale, and the higher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the better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il and gas enrichment degree and development effect, and the larger the spatial scope it controlled and influenced;water cut and oil well output always fluctuated orderly with the height of the low-amplitude structure;the dynamic response of waterflooding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structural position of the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s;the injected water always advanced to the low-lying area of the structure first and then moved up to the high-lying area of the structure gradually;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flooded area, part of the oil and gas in the low-lying part of the structure was forced to be distributed to the high part of the structure, resulting in a new oil and gas enrichment, so that the dynamic reserves of oil wells in the high part increased, and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remained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LOW-AMPLITUDE structure oil-GAS-WATER ENRICHMENT development dynamics control effect
下载PDF
区块整体调剖效果预测 被引量:18
2
作者 冯其红 陈月明 +2 位作者 姜汉桥 张建军 王树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4期30-32,共3页
对于不同的区块,实施整体调剖的效果不同,同一区块在不同开发阶段实施整体调剖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对区块实施调剖之前应该对其效果作出预测,以提高整体调剖的科学性.文中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研究了不同油藏类型在不同的非均... 对于不同的区块,实施整体调剖的效果不同,同一区块在不同开发阶段实施整体调剖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对区块实施调剖之前应该对其效果作出预测,以提高整体调剖的科学性.文中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研究了不同油藏类型在不同的非均质程度条件下及不同含水期进行整体调剖的无因次增产效果,为预测整体调剖的效果提供了依据.实验分析表明,这种预测方法简单可靠,预测精度高,是一种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区块 整体调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孤东油田稠油开采配套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黄春 郑伟林 刘洋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孤东稠油油藏具有油层埋藏浅 ,泥质粘土含量高 ,油层岩石胶结疏松等特点 ,粘度分布范围宽 ,开采过程中出砂严重 ,断块分布零散 ,开采难度大。结合稠油油藏特点和开采中存在的难点 ,综合配套油层保护、防砂、降粘和机采等工艺技术 ,提高... 孤东稠油油藏具有油层埋藏浅 ,泥质粘土含量高 ,油层岩石胶结疏松等特点 ,粘度分布范围宽 ,开采过程中出砂严重 ,断块分布零散 ,开采难度大。结合稠油油藏特点和开采中存在的难点 ,综合配套油层保护、防砂、降粘和机采等工艺技术 ,提高稠油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稠油开采 配套技术 应用 防砂 油层保护 综合治理
下载PDF
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宗堡 郭林源 +5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东 刘云燕 方庆 王海学 孟令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9,共9页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和开采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带由断层核和破碎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断层核发育泥岩涂抹的分段生长结构,破碎带发育破碎、滑动和变形3种特征;断层垂向上在葡Ⅰ4小层发生分段,造成系统取心井钻遇3个断点,其中断点1发育砂岩变形带的断层端部破碎带,断点2发育泥岩涂抹的主断层核,断点3发育泥质角砾岩和方解石充填泥岩裂缝的次断层核;断层面两侧随着距断层核距离增加破碎带微构造密度和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互层地层 断裂带结构特征 控油作用 葡萄花油层 杏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辽河坳陷齐家变质岩潜山内幕隔层特征与控藏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吴伟涛 高先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69,共3页
以辽河坳陷齐家潜山为例,分析了变质岩潜山内幕隔层的电性及分布特征,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齐家潜山内幕隔层主要为煌斑岩和斜长角闪岩,其常规测井特征表现为高密度、高中子伽马、高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和低自然伽... 以辽河坳陷齐家潜山为例,分析了变质岩潜山内幕隔层的电性及分布特征,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齐家潜山内幕隔层主要为煌斑岩和斜长角闪岩,其常规测井特征表现为高密度、高中子伽马、高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和低自然伽马,成像测井中显示为煌斑岩和斜长角闪岩均具有裂缝相对不发育的特点;隔层分布具有多层状特点,将潜山分割为多个压力系统;隔层下部的裂缝发育带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将潜山地层中的油层、水层和干层分隔为油层-干层-水层型、干层-油水层型和气层-油层型等多种油水分布模式,类似兴隆台潜山兴古7井的油-油层型分布模式成为下一步勘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变质岩潜山 内幕隔层 隔层特征 控藏作用 油水分布模式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小断块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建宁 孔维军 周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5期32-37,共6页
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受先天条件制约,小断块油藏影响剩余油的因素更加复杂。为指导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调整挖潜,在分析剩余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计算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关联度... 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受先天条件制约,小断块油藏影响剩余油的因素更加复杂。为指导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调整挖潜,在分析剩余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计算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关联度,确定了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为小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调整挖潜提供了重要指导。高含水小断块油藏Z11E_2s_1^(4、5)通过应用灰色关联法确定剩余油主控因素,采取以剩余油挖潜为中心的优化调整,取得了日产油上升、含水下降和采收率提高4.6%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断块油藏 剩余油 主控因素 灰色关联 开发效果
下载PDF
新型组合调驱技术在裂缝性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唐长久 张震 +2 位作者 唐颖 周隆超 安玉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针对江苏油田高含水期裂缝性油藏封堵面临调驱体系不能进入储层深部和因裂缝影响程度不清而无法建立有效封堵难题,开展了"多功能无机凝胶"及"有机智能凝胶"调驱剂筛选、性能评价研究,明确了裂缝性油藏调驱技术对策... 针对江苏油田高含水期裂缝性油藏封堵面临调驱体系不能进入储层深部和因裂缝影响程度不清而无法建立有效封堵难题,开展了"多功能无机凝胶"及"有机智能凝胶"调驱剂筛选、性能评价研究,明确了裂缝性油藏调驱技术对策。真75井矿场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井组调驱后平均日增油量达6.5 t,平均含水率下降3.6%。新型组合调驱技术是治理高含水期裂缝性油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裂缝性油藏 调驱剂 性能评价 矿场试验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射孔优化技术在疏松砂岩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彩虹 《油气井测试》 2004年第6期34-36,共3页
通过对不同井眼角度、射孔方位、射孔密度和炮孔布置的模型在不同流速下的实验和对射孔参数与炮眼的渗流面积和炮眼压差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射孔优化,大大提高了疏松砂岩油藏防砂效果,认为射孔方位、井眼角度、射孔参数与油井出砂有直接关... 通过对不同井眼角度、射孔方位、射孔密度和炮孔布置的模型在不同流速下的实验和对射孔参数与炮眼的渗流面积和炮眼压差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射孔优化,大大提高了疏松砂岩油藏防砂效果,认为射孔方位、井眼角度、射孔参数与油井出砂有直接关系,随孔径、孔密井眼角度的增大出砂加剧。为防止出砂,射孔时尽量沿最小主应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参数 疏松砂岩油藏 井眼 孔密 油井出砂 防砂效果 压差 方位 流速 渗流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体积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袁菁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0,共4页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致密油资源丰富。这种致密储层一般孔吼比大、吼道窄、启动压力高,储层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0.1×10^(-3)μm^2,储层基质向裂缝供油能力较差,常规技术难以有效开发。为致密油储层的有效动用,研究应用了...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致密油资源丰富。这种致密储层一般孔吼比大、吼道窄、启动压力高,储层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0.1×10^(-3)μm^2,储层基质向裂缝供油能力较差,常规技术难以有效开发。为致密油储层的有效动用,研究应用了体积压裂技术。通过对大庆油田外围致密储层形成体积缝的延伸机理及特征研究,研发了有效的工艺控制及设计方法,并建立了致密油体积压裂压后产能分析图版。现场试验16口井,增产效果显著,有效指导了设计优化,降低了致密油工业动用孔隙度下限,为大庆油田致密油储层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体积缝 工艺控制方法 有效动用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 被引量:18
10
作者 管礼和 潘建华 +2 位作者 陈刚 胡新正 李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7-59,共3页
根据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的储集物性、原油性质及开采特点,进行高温调剖技术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制出适合该区超稠油开采的高温调剖剂类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类调剖剂具有改善油层吸汽剖面、缩短排水期、提高周期产油的效果。该... 根据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的储集物性、原油性质及开采特点,进行高温调剖技术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制出适合该区超稠油开采的高温调剖剂类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类调剖剂具有改善油层吸汽剖面、缩短排水期、提高周期产油的效果。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超稠油油藏 高温调剖 吸汽剖面 曙-区 兴隆台油层
下载PDF
边水油藏调剖调驱潜力评价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厚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0,共4页
针对G油藏的实际地质情况,通过考虑剩余油分布、可采储量、油藏非均质性以及水流优势通道等参数对其调剖调驱潜力进行了评价。运用双对数模型、威布尔模型、俞启泰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对G油藏产油量进行了预测。对比调剖调驱后的产油量... 针对G油藏的实际地质情况,通过考虑剩余油分布、可采储量、油藏非均质性以及水流优势通道等参数对其调剖调驱潜力进行了评价。运用双对数模型、威布尔模型、俞启泰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对G油藏产油量进行了预测。对比调剖调驱后的产油量与按自然递减计算得出的产油量,来评价调剖调驱增油效果,并结合油田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相关计算。计算结果表明,G油藏通过调剖调驱治理边水是可行的。认为G油藏调剖调驱前用威布尔模型预测较好,调剖调驱后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力评价 效果分析 边水油藏 调剖调驱
下载PDF
防砂工艺技术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以曲堤油田和营13块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余高伟 王先礼 +1 位作者 魏统胜 王友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3期77-78,共2页
针对曲堤油田和东辛油田营 13块东营组一段油藏原油粘度高、开采中出砂严重的特点 ,分析了油井出砂的原因 ,实施了配套的系列防砂工艺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 。
关键词 稠油油藏 防砂工艺 稳产措施 开发效果 绕丝筛管砾石充填
下载PDF
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以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峻桥 张桐 +4 位作者 吕延防 张梦迪 孙同文 姜贵璞 薛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3-460,共8页
为了明确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选取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为研究对象,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断裂密集带平面、剖面特征,总结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同时,利用油藏解剖技术,结合断裂... 为了明确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选取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为研究对象,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断裂密集带平面、剖面特征,总结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同时,利用油藏解剖技术,结合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砂体分布特征,对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广泛分布,主要包括伸展成因机制的平行地堑带和耦合成因机制的混合式密集带;(2)横向断裂密集带的遮挡作用导致中央背斜带南部和东部缓坡带无油气富集,断裂密集带外油气主要富集在密集带边界反向断裂上盘,反向断裂断距规模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3)顺向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可以作为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的通道,受构造反转作用影响,中央背斜带发育的断裂密集带内部形成"堑中隆"构造,断裂密集带内部油气主要富集在"堑中隆"构造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密集带 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扶余油层 杏北地区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普通稠油油藏组合式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渤海SZ36-1油田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豹 张云宝 +1 位作者 李翔 卢祥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89,共5页
以渤海SZ36-1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调驱剂、封窜剂和冷采剂筛选和基本性能评价,进行了调驱、封窜、冷采以及"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组合措施增油... 以渤海SZ36-1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调驱剂、封窜剂和冷采剂筛选和基本性能评价,进行了调驱、封窜、冷采以及"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组合措施增油效果物理模拟。结果表明,封窜剂(改性淀粉类,主剂浓度80000 mg/L,辅剂浓度2150 mg/L)较调驱剂(Cr3+聚合物凝胶,聚合物浓度4000 mg/L,聚合物与Cr3+质量比180∶1)具有良好的抗稀释和抗剪切性,按油水体积比1∶5将冷采剂与原油混合后会形成油内相、水外相(O/W)乳状液,促使原油黏度降低(黏度为540 m Pa·s的模拟原油经冷采剂乳化后的黏度降为3.4 m Pa·s),渗流阻力减小。随岩心非均质性增强,水驱采收率减小,"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组合措施的增油效果提高,两个措施间采收率增幅差值增加,表明封窜剂转向作用效果增强,促使后续冷采剂更多地转向进入中低渗透层,原油降黏范围增加,作用效果增强。在高、中、低渗透率分别为6000×10-3、2000×10-3、200×10-3μm2的非均质岩心上,单独调驱、封窜和冷采、"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措施的提高采收率分别为25.5%、33.9%、6.1%、30.4%、39.9%,"封窜剂+冷采剂"复合段塞的液流转向效果较好,采收率增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调驱 封窜 冷采 措施组合 增油效果 物理模拟
下载PDF
曙三区砂岩油藏防砂经验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晓君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1期66-68,共3页
曙三区是曙光油田主力区块之一,该区油藏具有砂、蜡、水、稠的特点。因此,对曙三区砂岩油藏防砂经验介绍与防砂效果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砂岩油藏钻井、测井、动态数据等系列资料开展综合研究,对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历程进... 曙三区是曙光油田主力区块之一,该区油藏具有砂、蜡、水、稠的特点。因此,对曙三区砂岩油藏防砂经验介绍与防砂效果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砂岩油藏钻井、测井、动态数据等系列资料开展综合研究,对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历程进行精细研究,总结了曙三区自投产以来实施的各类防砂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从防砂机理、防砂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防砂效果评价,其结果对曙三区及国内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防砂机理 防砂方案 效果评价 曙三区
下载PDF
页岩油藏开发合理焖井时间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相春 杨亚静 +3 位作者 刘军龙 高智席 黄小青 曾凡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76,共6页
为解决页岩油藏焖井开发过程中,合理焖井周期难以确定等问题,建立了包含油水渗吸置换的数学模型,基于全隐式方法构建了油水两相渗流、渗吸数值模拟模型。通过与实际井的生产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针对Y区块压裂水平井Y-1,分别... 为解决页岩油藏焖井开发过程中,合理焖井周期难以确定等问题,建立了包含油水渗吸置换的数学模型,基于全隐式方法构建了油水两相渗流、渗吸数值模拟模型。通过与实际井的生产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针对Y区块压裂水平井Y-1,分别计算了焖井0~160 d的累产油量。研究认为:随着焖井时间的增长,累产曲线的曲率变化逐渐平缓,压裂施工1000 d后对比得出最优焖井时间在40~80 d;焖井投资回报效果与生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针对合理焖井时间与影响因素众多的问题,计算了5口不同区块生产水平井的合理焖井时间,发现合理焖井时间与原油黏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基质渗透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毛管力呈强正相关关系,为现场实际开发确定合理焖井时间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合理焖井时间 渗吸效应 焖井主控因素 页岩油藏
下载PDF
东海盆地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鹏 李宁 +2 位作者 胡欣蕾 刘禹 袁红旗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为准确评价东海盆地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前人对断层侧向封闭性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断层侧向封闭类型出发,分别针对岩性对接型及断层岩型封闭断层建立评价模型及下限,以此开展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 为准确评价东海盆地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前人对断层侧向封闭性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断层侧向封闭类型出发,分别针对岩性对接型及断层岩型封闭断层建立评价模型及下限,以此开展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并以N-1井区为例开展封闭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类型以断层岩型封闭为主,断层封闭性受断层岩泥质含量(SGR)影响,封闭下限值为15%;纵向上平湖组断层岩SGR值自下而上逐渐降低,封闭能力逐渐变差,部分封闭断层逐渐转为开启;平面上K区中北部长时间活动的大规模断层侧向封闭能力明显强于南部断层。考虑到断层的侧向封闭性与油气能否在储层中聚集成藏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地质要素,只有当断层岩SGR值介于15%~58%时,断层侧向封闭且储层发育,受断层遮挡的相关圈闭才能成为油气聚集成藏的有效圈闭。研究成果对明确东海盆地K区油气成藏规律,降低钻探风险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平湖组地层 断层 封闭性评价 断层岩泥质含量 控藏作用 油气储层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庆龙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6-720,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将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研发出一种适合非均质油藏的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文中对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注入质量浓度和注入量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将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研发出一种适合非均质油藏的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文中对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注入质量浓度和注入量分别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层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JWQ-11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和封堵性能,当JWQ-11质量浓度为2000 mg/L、注入量为0.3 PV时,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封堵率均在90%以上;表面活性剂SGS-Ⅱ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和驱油效果,当SGS-Ⅱ质量浓度为25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 mN/m数量级,当其注入量为0.3 PV时,低渗岩心水驱后采收率提高12.0百分点以上;水驱后,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和后续水驱总共提高采收率24.2百分点。现场应用结果表明:W31井组实施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措施后,注入井高渗层吸液量下降,低渗层吸液量增大,生产井日产油量提升1倍以上,含水率明显下降,达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剂 调驱 驱油效果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间非常规储层有效性评价
19
作者 徐本燕 高永涛 +2 位作者 周燕 苑克红 谢敏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根据岩心分析及测井资料,明确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间非常规储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同时运用试油法确定了该地区盐间非常规储层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表明,有效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下限分别为8.0%、0.22mD。在物性下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 根据岩心分析及测井资料,明确东濮凹陷濮卫地区盐间非常规储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同时运用试油法确定了该地区盐间非常规储层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表明,有效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下限分别为8.0%、0.22mD。在物性下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盐间非常规储层有效性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泥质含量及碳酸盐含量是影响濮卫地区盐间非常规储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该区盐间非常规储层泥质含量、碳酸盐含量上限值分别为17.5%、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濮卫地区 盐间非常规储层 有效性 物性下限 试油法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水富集及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建民 张三 +4 位作者 杜伟 李乐 乔贞 张俊 段梦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8-738,共11页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发动态的演变趋势始终具有显著的控制和影响效应,低幅度构造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指向也是油气相对富集的有利场所;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构造幅度与构造规模;构造幅度、构造规模越大,构造部位越高,储集层特征参数、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开发效果越好,控制和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大;含水率、油井产量总是围绕着低幅度构造的高低起伏而有序变化;注水开发动态响应与注采井所处的相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注水总是优先向构造低洼处推进,再逐渐向构造高部位上移,水淹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促使构造低洼部位的部分油气向构造高部位就近分配,形成新的油气富集,高部位油井的动态储量因此增加,产能持续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低幅度构造 油气水富集 开发动态 控制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