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and Modelling of Water Injection for Reservoir Pressure Maintenance
1
作者 Rishi Dewan Adarsh Kumar +2 位作者 Mohammad Khalid Imam Rahmani Surbhi Bhatia Md Ezaz Ahmed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2年第9期5761-5776,共16页
Water injection has shown to b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efficient,and cost-effective reservoir management strategies.By re-injecting treated and filtered water into reservoirs,this approach can help maintain reserv... Water injection has shown to b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efficient,and cost-effective reservoir management strategies.By re-injecting treated and filtered water into reservoirs,this approach can help maintain reservoir pressure,increase hydrocarbon output,and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The goal of this project is to create a water injection model utilizing Eclipse reservoir simulation software to better understand water injection methods for reservoir pressure maintenance.A basic reservoir model is utilized in this investigation.For simulation designs,the reservoir length,breadth,and thickness may be changed to different levels.The water-oil contact was discovered at 7000 feet,and the reservoir pressure was recorded at 3000 pounds per square inch at a depth of 6900 feet.The aquifer chosen was of the Fetkovich type and was linked to the reservoir in the j+direction.The porosity was estimated to be varied,ranging from 9%to 16%.Th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was set to 25%and the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was set at 20%.The vertical permeability was set at 50 md as a constant.Pressure Volume Temperature(PVT)data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gas and water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LIPSE water injection reservoir MODELING SIMULATION oil saturatio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A case study of Daqing placanticline oilfield, NE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YU Qiannan LIU Yikun +3 位作者 LIANG Shuang TAN Shuai SUN Zhi YU Y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6期1206-1217,共12页
Experiments on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were carried out by detection analysis and modern phys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reservoirs and fluids in Daqing placanticline oilfield.... Experiments on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were carried out by detection analysis and modern phys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reservoirs and fluids in Daqing placanticline oilfiel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mmon polymers and polymer-surfactant systems in molecular aggregation,viscosity and flow capacity,and it has larger molecular coil size,higher viscosity and viscosifying capacity,and poorer mobility.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solution has good performance of viscosity-increasing and viscosity retention,and has good performance of viscoelasticity and deformability to exert positive effects of viscosifying and viscoelastic properties.Surface-active polymer can change the chemical property of interface and reduce interfacial tension,making the reservoir rock turn water-wet,also it can emulsify the oil into relatively stable oil-in-water emulsion,and emulsification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to enhance oil washing efficiency under non-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flooding enlarges swept volume in two ways:Microscopically,the surface-active polymer has mobility control effect and can enter oil-bearing pores not swept by water to drive residual oil,and its mobility control effect has more contribution than oil washing capacity in enhancing oil recovery.Macroscopically,it has plugging capacity,and can emulsify and plug the dominant channels in layers with high permeability,forcing the injected fluid to enter the layer with medium or low permeability and low flow resistance,and thus enlarging swept vo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water-cut oilFIELD reservoir surface-active polymer oil-washing efficiency swept volume plug by EMULSIFIC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高含水油井关停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研究
3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3-511,共9页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小油滴状和柱状剩余油再富集速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确立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要敏感因素,并建立了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及再富集时间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驱替压差时,储层渗透率为影响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控因素;当储层渗透率一定,驱替压差的增大和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增大;同一注采井距位置处的小油滴距离孔隙中滞留柱状剩余油越近,聚集过程中剩余油再富集时间越长,但数值上增加不多。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潜力区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井 剩余油 再富集速度 敏感因素 储层渗透率
下载PDF
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微观模拟
4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部位运移聚集,有利于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地层倾角的增大、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剩余油再动用;关井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剩余油向高部位采出端接近聚集;后续水驱阶段注入速度的增大会增加波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断块油藏 剩余油再动用 运移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原油中饱和烃化合物在稠油火驱室内实验中的指示作用
5
作者 闫红星 韩煦 +3 位作者 姜文瑞 陶硕 张艳芳 于帅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15-20,共6页
稠油油藏开发中,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已经成为评价开发效果的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后原油性质的微观变化特征,借助室内物理模型开展稠油火驱实验,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火驱前后的原油开展饱和烃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火... 稠油油藏开发中,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已经成为评价开发效果的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后原油性质的微观变化特征,借助室内物理模型开展稠油火驱实验,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火驱前后的原油开展饱和烃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火驱后由于原油中饱和烃组分含量增加,造成轻重比(ΣnC_(21-)/ΣnC_(22+))变大,而Pr/nC17、Ph/nC18降低,Pr/Ph比值和OEP值基本不变;甾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是判断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热稳定性较好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增加明显,甾烷异构化参数C_(29)(ββ)/(αα+ββ)和C_(29)(20S)/(20S+20R)基本保持不变;萜烷系列的三环萜烷/藿烷比值在火驱后增加了近2倍,反映热演化程度的C_(31)(22S)/(22S+22R)比值变化不大;β-胡萝卜烷与γ-胡萝卜烷是判断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火驱后胡萝卜烷含量大幅降低。因此,通过原油中饱和烃化合物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含量变化可有效进行火驱高温氧化的评判,可为稠油火驱开发高温氧化燃烧状态的识别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燃烧状态 高温氧化 饱和烃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6
作者 于金彪 胡慧芳 +5 位作者 孟薇 董亚娟 史敬华 段敏 侯玉培 郑乃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0,共9页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藏分析的重要手段,是油田开发人员编制开发方案、开展动态跟踪调整、进行提高油藏采收率研究等工作的有力工具。为明确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回顾了胜利油田60年以来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和自主...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藏分析的重要手段,是油田开发人员编制开发方案、开展动态跟踪调整、进行提高油藏采收率研究等工作的有力工具。为明确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回顾了胜利油田60年以来油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研发的发展历程,着重总结了“十三五”以来适配油田当前地质及开发特征的特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非均相复合驱、稠油油藏多元热复合驱、CO_(2)高压混相驱、页岩油大规模压裂整体开发等多个领域的数值模拟应用技术创新性进展;介绍了涵盖水驱、化学驱、微观、智能模拟等不同方向的多款胜利特色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及应用情况。最后指出在当前胜利油田的开发形势下,油藏数值模拟在精细程度、规模、效率和协作方式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油藏数值模拟需要进一步向一体化、并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胜利油田开发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数值模拟 特高含水期 压驱模拟 非均相复合驱 多元热复合驱 CO_(2)高压混相驱 页岩油 胜利油田
下载PDF
渝西地区高含水页岩气藏特征、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
7
作者 吴永辉 姜振学 +7 位作者 吴建发 梁兴 石学文 包书景 吴伟 徐亮 唐相路 韩云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71,共14页
渝西地区深层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是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然而该区域局部页岩气藏高含水给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为此,通过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孔隙结构、连通性、断裂活动期、页岩气成藏调整期、高含水页岩的... 渝西地区深层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是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然而该区域局部页岩气藏高含水给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为此,通过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孔隙结构、连通性、断裂活动期、页岩气成藏调整期、高含水页岩的高角度方解石脉体与上下石灰岩地层锶同位素等分析,对高含水页岩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页岩中水的来源及路径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明确了高含水页岩气藏的含水饱和度下限及高含水页岩气藏与低含水页岩气藏的平面边界,揭示了高含水页岩气藏的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断穿龙马溪组地层且终止于二叠系岩溶储层的断裂是研究区局部页岩气藏高含水的关键因素。②断裂活动期与页岩气成藏调整期匹配,页岩气先散失,下二叠统栖霞组底部地层水再沿断裂进入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进而形成局部高含水。③高含水页岩的含水饱和度下限为40%,断裂附近外来水供给充足时,断裂破碎带的5 km外为高含水页岩气藏与低含水页岩气藏的边界;外来水供给不充足时,可根据高含水井位向外推0.78~5.10 km,即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结论认为,渝西地区二叠系岩溶储层与切穿龙马溪组且终止于二叠系地层的活动断裂是局部页岩气藏高含水的原因,该研究成果为规避渝西地区深层高含水页岩气藏、确定页岩气有利区边界及评价井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渝西地区 龙马溪组 深层 页岩气藏 高含水饱和度 形成机理 地质意义
下载PDF
枯竭油藏型储气库库容量化室内实验研究
8
作者 丁洋洋 秦正山 +3 位作者 何勇明 刘文龙 向祖平 程泽华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4期89-96,共8页
在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时,为了研究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对库容的影响,利用实际矿场岩心开展了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条件下气驱油水多轮次注采实验,分析了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下气驱油水后的驱替效率及建库效果。结果表明,低含水饱和度条件下... 在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时,为了研究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对库容的影响,利用实际矿场岩心开展了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条件下气驱油水多轮次注采实验,分析了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下气驱油水后的驱替效率及建库效果。结果表明,低含水饱和度条件下,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显著高于水相而更易被驱替出,因此主要通过气驱油来提高储气空间;中、高含水饱和度时,水相更易被驱替出,储气空间的提高逐渐由被驱替出的原油体积贡献转向于由驱替出的水相体积贡献。相同注采轮次下,由于储层岩石水湿及渗吸作用,高初始含水饱和度时的剩余水饱和度增大,气驱油水总的驱替效率降低,储气库的注采能力和库容相对减小;储层初始含水饱和度增大会降低气驱油水的驱替效率,不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储气库扩容;初始含水饱和度越高,储气库达容时间越久,建库初期的注采能力越低。该研究成果可为油藏型储气库注采能力评价和库容分析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藏 储气库 含水饱和度 多轮次注采实验 驱替效率 储气空间
下载PDF
马岭油田S区延10储层特征及水驱规律研究
9
作者 吴志明 吴少波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4期40-48,共9页
马岭油田S区块已进入注水开发的中高含水期,研究其水驱规律对后续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具有实际意义。以S区延10_(1)^(2-1)层段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特征为基础,从岩心资料、测井数据着手,重点分析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马岭油田S区块已进入注水开发的中高含水期,研究其水驱规律对后续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具有实际意义。以S区延10_(1)^(2-1)层段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特征为基础,从岩心资料、测井数据着手,重点分析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总结储层物性,分析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结合油田生产资料,从非均质性方面重点分析延10储层平面、纵向水驱规律。结果表明:受储层渗透率非均质的影响,纵向上的水驱呈现复合韵律的特点,高渗透率部位水洗程度高,剩余油含油饱和度较低;较低渗透率部位水洗程度较低,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油层在纵向上的产液量、产水量、含水率同样呈复合韵律特点。平面上的水驱呈现出沿砂体延伸方向推进较快,主流线方向上的油井见效快。位于负向构造部位的油井较早见水,进入水量多,油层水洗较为充分;位于正向构造部位的油井注入水进入较晚,进入水量较少,水洗程度相对较低。注入水优先沿高渗透带方向推进,该方向水推较快,吸水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规律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渗透率 水洗程度 含油饱和度
下载PDF
一种水驱油藏波及系数解析计算方法
10
作者 邓九果 刘晨 +2 位作者 张增华 蒋隽哲 周文胜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155-157,共3页
水驱油藏波及系数是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目前实验、数模等求取方法存在操作繁琐、精度低、实用性差等问题,基于水驱特征曲线建立的油藏工程计算方法虽简便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对驱油效率和含水饱和度概念认识不清楚,使得推导结果... 水驱油藏波及系数是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目前实验、数模等求取方法存在操作繁琐、精度低、实用性差等问题,基于水驱特征曲线建立的油藏工程计算方法虽简便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对驱油效率和含水饱和度概念认识不清楚,使得推导结果不严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简便准确的解析求解方法。基于分流量方程和威尔杰方程,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一种基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水驱波及系数解析计算方法,可根据生产数据计算不同开发阶段的水驱波及系数。X油田计算表明,对于边水能量充足的南海海相稀油砂岩油田,开发初期原油主要来自于水驱波及范围的扩大,开发中后期原油主要来自于水驱波及范围内驱油效率的提高,该类油田开发技术政策初期应以完善井网,扩大水驱波及范围为主,中后期以换大泵提液,提高水驱洗油效率为主。本文建立的方法具有数据基础简单、计算简便快捷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油田动态分析和开发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海相砂岩 含水饱和度 波及系数 驱油效率
下载PDF
注CO_(2)改善河南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机理研究
11
作者 孙宜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针对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注水水质不达标和高凝原油蜡沉积等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水-CO_(2)储层注入能力评价装置,开展流动性实验、CO_(2)驱油实验,结合岩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明确双河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的主要机制,探索CO_(2... 针对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注水水质不达标和高凝原油蜡沉积等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水-CO_(2)储层注入能力评价装置,开展流动性实验、CO_(2)驱油实验,结合岩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明确双河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的主要机制,探索CO_(2)改善低渗储层注入能力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产出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油中蜡晶等组分的沉积可导致孔隙堵塞,从而降低储层的注水能力。CO_(2)对产出水中无机悬浮颗粒及岩石碱性矿物、碳酸盐岩矿物有明显溶蚀作用,是显著提高储层注水能力的主要机理。CO_(2)可溶解在岩石表面的原油蜡质组分沉积,有效改善储层注水能力。同时,CO_(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采收率提高13.01%~21.51%,后续水驱进一步提高5.40%~6.04%。研究表明:注CO_(2)可显著改善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入能力,为CO_(2)增注驱油技术在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高凝原油 蜡沉积 注水水质 CO_(2)增注技术
下载PDF
海上低渗高含水气藏基于可动水的产能评价方法
12
作者 王琴 王攀荣 +2 位作者 张骞 唐慧敏 杨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5-103,共9页
南海西部乐东区低渗气藏原生含水饱和度高,探井测试水气比高、层间差异大、孔隙水的赋存状态和可动条件不清,产水气井产能认识不准确。通过气水驱替与核磁共振实验,明确了靶区不同物性岩心可动水赋存特征和变化规律,建立可动水饱和度预... 南海西部乐东区低渗气藏原生含水饱和度高,探井测试水气比高、层间差异大、孔隙水的赋存状态和可动条件不清,产水气井产能认识不准确。通过气水驱替与核磁共振实验,明确了靶区不同物性岩心可动水赋存特征和变化规律,建立可动水饱和度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可动水产出的产能评价方法。研究表明,低渗气藏储层孔喉半径小,可动水主要赋存在较大的微米级及亚微米级孔喉内;可动水饱和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Ⅰ类岩心可动水饱和度的的主控因素是渗透率,Ⅱ类岩心主控因素是渗透率和驱替压差;可动水孔隙度与岩心孔隙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岩心渗透率呈对数式正相关关系,极限驱替压差下Ⅰ类岩心可动水孔隙度在8%左右,Ⅱ类岩心则明显偏低,为4.2%~6.2%,且受渗透率影响较大。基于可动水产出的产能评价方法在乐东区探井应用效果好,可合理指导乐东区开发井产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藏 高含水饱和度 可动水 驱替压差 气水两相稳态产能
下载PDF
底水油藏开发中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分析
13
作者 孙琳钧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39-241,共3页
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地质导向效率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油水分布的复杂性以及构造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定量刻画井眼附近的储层特征,才能有效的控制轨迹贴顶钻进和抑制底水锥进。由此,引入了超高清随选油藏描绘仪(Per... 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地质导向效率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油水分布的复杂性以及构造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定量刻画井眼附近的储层特征,才能有效的控制轨迹贴顶钻进和抑制底水锥进。由此,引入了超高清随选油藏描绘仪(PeriScope Edge)工具提供的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通过反演井眼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储层特征,来指导地质导向施工。综合分析验证了PeriScope Edge技术在底水油藏精细开发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地质导向 PERISCOPE Edge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 电阻率反演 油水界面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焕泉 杨勇 +4 位作者 王海涛 王建 吴光焕 崔玉海 于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2,共13页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耗水层带发育、低效水循环严重,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差异大、有效动用难度大,深层、薄层超稠油注汽难、热损失大,有碱复合驱油体系结垢严重,聚合物驱后油藏动态非均质性更强、剩余油更加分散以及特高含水后期套损井多、出砂加剧、精细分层注采要求高等难题,明确地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深化驱油机制认识,围绕整装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断块油藏高效均衡开发、稠油油藏转方式开发、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开发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整装油藏精细流场调控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技术、稠油油藏热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特高含水期主导采油工程技术等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开辟先导试验区,取得显著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支撑胜利油区持续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分布特征 精细流场调控 立体开发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 稠油热复合开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高孔高渗高含水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动用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乐平 屈思敏 +5 位作者 李丰辉 王庆利 张梨 罗翔 冯鑫 任宜伟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2期33-42,共10页
针对CFD11-1油田943砂体大量剩余油无法动用的问题,结合动态数据和生产数据,将注入流体、地层倾角、渗透率韵律和级差4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以及影响海上高孔高渗油藏剩余油动用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 针对CFD11-1油田943砂体大量剩余油无法动用的问题,结合动态数据和生产数据,将注入流体、地层倾角、渗透率韵律和级差4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以及影响海上高孔高渗油藏剩余油动用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孔高渗高含水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类型可分为油藏边缘井网未控制、井间未控制、相对低渗绕流和构造高部位4种;2)注入流体是影响不同类型剩余油动用的首要因素,说明注入流体优选和有效波及仍是未来提高海上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向之一。注入流体与不同剩余油类型的结合应兼具经济性和环保性,例如构造高部位的气驱与活性水相比仅降低1.59个百分点;3)相比于气驱,活性水驱扩大平面波及效率,有效减弱指进效应,边部剩余油井组采出程度提高了12.88个百分点;4)剩余油动用敏感性因素分析显示,注入流体和地层倾角是影响采出程度的主控因素,受油藏高孔高渗影响,渗透率韵律和级差已经不是限制流体流动的主要因素,其对采出程度的影响不超过1%。该研究成果对海上高孔高渗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采出程度 敏感性 活性水驱 数值模拟 高孔高渗 稠油油藏 高含水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16
作者 白杨 张晓磊 +5 位作者 刚文哲 张忠义 杨尚儒 庞锦莲 曹晶晶 侯云超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5,共10页
通过岩心物性分析、恒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结合油源、构造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含油饱和度普遍低于20%,而含水饱... 通过岩心物性分析、恒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结合油源、构造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平凉北地区上三叠统长8段储层含油饱和度普遍低于20%,而含水饱和度则普遍高于50%,属于典型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且单井产量低,油水分异差,油藏呈零星状分布在长8段储层顶部。②供烃量不足是研究区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根本原因。M53井区为异地成藏,供烃距离较远导致供烃量不足;Y80井区为原地成藏,原地烃源岩排烃量小导致油气充注不足。③M53井区受低幅度构造影响,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动力不足。全区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微细孔喉较为发育,束缚水占比大,可动水占比小,导致油气驱替可动水后其饱和度较低,从而使研究区油藏分布较分散、含油饱和度较低。④M53井区上新庄地区西南部构造高部位物性较好的储层为下一步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油饱和度 油气充注 供烃距离 束缚水 可动水 长8段 上三叠统 平凉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Z11块E_2d_2油藏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
17
作者 张顺康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9期210-214,共5页
针对江苏油田Z11块E_2d_2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面临剩余油挖潜的问题,在划分不同储层类型的基础上,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提出利用动用难易指数和剩余储量丰度两个指标建立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方法,根据迭代阈... 针对江苏油田Z11块E_2d_2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面临剩余油挖潜的问题,在划分不同储层类型的基础上,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提出利用动用难易指数和剩余储量丰度两个指标建立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方法,根据迭代阈值法计算得到的评价指标分类界限,将剩余油分布质量分成4种类型并确定相应的挖潜方向。最后,根据Z11块E_2d_2油藏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结果,开展剩余油挖潜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剩余油 分布质量 评价 挖潜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不同井网流场调整模拟与驱油效率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冰 傅强 +5 位作者 官敬涛 李林祥 潘昊宇 宋宏斌 秦婷婷 朱志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4期519-524,536,共7页
流场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手段。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注入水无效循环,降低油藏开发效果。根据流场调整的工作原理,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建立由标准行列式井网排列... 流场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手段。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注入水无效循环,降低油藏开发效果。根据流场调整的工作原理,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建立由标准行列式井网排列为基础的流场调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分别将井网流场流线转变角度27°、45°,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流场调整前后的优势流场范围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得出九点法和五点法调整井网模拟显示驱油效率高,M形井网驱油效率相对较低,转流线调整45°效果较好。上述流场调整模拟效果对井网调整提高高含水油藏原油采收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井网调整 流场调整模拟 驱油效率 采收率
下载PDF
陆相砂岩油藏高含水阶段驱油效率再认识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康杰 王健 +3 位作者 魏峰 唐慧敏 李宛珊 唐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135,共8页
涸洲11-4N油田涸洲组油藏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油组采出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已有探井实测驱油效率,在现有驱油效率认识下,油藏可挖潜潜力较小,需进一步开展酒洲组油藏高倍水驱下驱油效率研究。针对上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 涸洲11-4N油田涸洲组油藏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油组采出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已有探井实测驱油效率,在现有驱油效率认识下,油藏可挖潜潜力较小,需进一步开展酒洲组油藏高倍水驱下驱油效率研究。针对上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注入量为200PV下的岩心水驱油实验;设计制作了微观可视化水驱油模型,直观描述高倍水驱油过程及残余油的分布规律;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岩心在线驱替实验,量化大、中、小等不同尺度孔隙中的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长岩心驱油效率可达73.2%,远超原有认识下的驱油效率;当并联长岩心渗透率级差较大时,首次提出在高、低渗透岩心进口端存在伯努利效应;微观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沿着中、高渗透通道快速突破,模型无水采出程度仅为18.6%,200PV水驱后,低渗透区原油得到有效启动;核磁共振在线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中孔隙对驱油效率的贡献最大,达4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驱油效率 高倍水驱 伯努利效应 驱油机理 核磁共振
下载PDF
稀油油藏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永贤 姚帅旗 +2 位作者 张彦斌 韩继凡 赵瑞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9-364,共6页
针对吐哈盆地稀油油藏地层条件下的流体饱和度,以温米油田和鄯善油田丰富的密闭取心资料为基础,通过物理模拟对照实验,模拟取心过程中降压、脱气、蒸发损失等对岩心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吐哈盆地稀油油藏的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 针对吐哈盆地稀油油藏地层条件下的流体饱和度,以温米油田和鄯善油田丰富的密闭取心资料为基础,通过物理模拟对照实验,模拟取心过程中降压、脱气、蒸发损失等对岩心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吐哈盆地稀油油藏的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模型。明确了降压脱气损失界限,即初始含水饱和度大于88%或小于33%时,降压脱气损失微弱,可忽略不计。新模型还考虑了孔隙体积变化、饱和度实验抽提损失以及不同水淹条件下的蒸发损失对饱和度测量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校正精度,与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比较,误差为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稀油油藏 密闭取心 含水饱和度校正 物理模拟 降压脱气 蒸发损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