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larg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the oil-prone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XUE Yong’an WANG Dey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The Bohai Bay Basin is a typical oil-prone basin, in which natural gas geological reserves have a small proportion. In this basin, the gas source rock is largely medium-deep lake mudstone with oil-prone type Ⅱ2-Ⅱ1 k... The Bohai Bay Basin is a typical oil-prone basin, in which natural gas geological reserves have a small proportion. In this basin, the gas source rock is largely medium-deep lake mudstone with oil-prone type Ⅱ2-Ⅱ1 kerogens, and natural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poor due to active late tectonic movement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large natural gas field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have been elusive.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results of Bohai Bay Basin and comparison with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conventional large-scal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ere examined from accumulation dynamics, structure and sedi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conventional larg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Bohai Bay Basin mainly include one core element and two key elements. The core factor is the strong sealing of Paleogene "quilt-like" overpressure mudstone. The two key factors include the rapid maturation and high-intensity gas generation of source rock in the late stage and large scale reservoir. On this basis, large-scale nature gas accumulation model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have been worked out, including regional overpressure mudstone enriching model, local overpressure mudstone depleting model, sand-rich sedimentary subsag depleting model and late strongly-developed fault depleting model. It is found that Bozhong sag, northern Liaozhong sag and Banqiao sag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and are worth exploring. The study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exploration of large scale natural gas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oil type lacustrine basin large nature gas pool Bozhong 19-6 regional"quilt-like"overpressure mudstone rapid and high-intensity gas generation in late period large scale reservoir
下载PDF
Paleo-oil reservoir pyrolysis and gas release in the Yangtze Block imply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for the Late Permian Crisis
2
作者 Chengyu Yang Meijun Li +4 位作者 Zhiyong Ni Tieguan Wang Nansheng Qiu Ronghui Fang Long We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The causes of the global mass extinction that occurred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through the geological record and in various loc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volcanic activity was a... The causes of the global mass extinction that occurred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through the geological record and in various loc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volcanic activity was a key factor in initiating the crisis during the Late Permian.Compared to other thermal events triggered by volcanic activity,pyrolysis of petroleum in Pre-Permian reservoirs has rarely been suggested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that caused the mass extinction.In this study,geochem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f a huge paleo-oil reservoir in the Yangtze Block(YB),South China.The detection of mineral inclusions and pyrobitumens is evidence of rapid pyrolysis of accumulated oil in the Ediacaran reservoir.New evidence from hydrothermal minerals and the presence of domain mesophase in the pyrobitumen suggest that the pyrolysis process occurred abruptly and that greenhouse gases were rapidly released through venting pipes.The dating of such a complex geological event in this old and deeply buried reservoir is inevitably difficult and potentially unreliable.However,cross-validation of the multiple evidence sources,including hydrothermal minerals and domain mesophase,indicates that the rapid oil pyrolysis must have been driven by a major thermal event.Reconstruction of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ies suggests that the thermal event was most likely to have been triggered by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which was in a period of significant volcanic activity during the Late Permian.Massive volumes of gases,including methane,carbon dioxide,and possibly hydrogen sulfide,were released,caus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es tha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global warming and the resulting mass extinction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Crisis(L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reservoir pyrolysis Hydrothermal fluid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Gas release Mass extinction
下载PDF
致密油藏大排量注水吞吐技术及参数优化研究
3
作者 张益 宁崇如 +5 位作者 陈亚舟 姬玉龙 赵立阳 王爱方 黄晶晶 于凯怡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733,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自然渗吸采收率低和长期衰竭开发后期地层能量如何补充的难题,在储层基本特征、致密油藏注水吞吐采油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排量水平井注水吞吐。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相结...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自然渗吸采收率低和长期衰竭开发后期地层能量如何补充的难题,在储层基本特征、致密油藏注水吞吐采油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排量水平井注水吞吐。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相结合方式,利用核磁共振等方法,通过室内注水吞吐实验研究了自然渗吸和不同注水速度下吞吐动态渗吸的作用范围和微观孔隙动用特征,分析了排量对孔隙动用情况的影响,并开展了焖井时间影响实验,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压裂水平井注水吞吐开发的注水量、焖井时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小排量时,注水吞吐主要动用的是大孔隙,中小孔隙动用较低;大排量时,注水吞吐不仅动用了大孔隙,且中小孔隙动用明显提高,使得整体的采收率出现较大增加。随着焖井时间的延长,油水置换作用越充分,使得注水吞吐采出程度越高,但其提高的程度逐渐稳定。对A9井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得到最佳日注水量为900 m^(3),最佳焖井时间为24 d,在矿场试验取得成功,初期日增油2.11 t,有效期365 d,累计增油77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排量注水吞吐 致密油藏 水平井 核磁共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腔体储氢潜力数值模拟
4
作者 于春生 彭良儒 +3 位作者 蒋琪 蒲万芬 蒲军 吴芳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90,共13页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望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主要能源载体,地下储氢是实现氢气大容量长期存储的有效途径,是近年来新兴研究领域。为此,在目前盐穴、枯竭油气藏及含水层3种传统地下储氢地质体外,探索了一种新的储氢方法,即利用稠油油藏蒸...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望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主要能源载体,地下储氢是实现氢气大容量长期存储的有效途径,是近年来新兴研究领域。为此,在目前盐穴、枯竭油气藏及含水层3种传统地下储氢地质体外,探索了一种新的储氢方法,即利用稠油油藏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后形成的腔体进行储氢。首先对比了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储层储氢与常规地层储氢的优缺点,进而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建立地下储氢库的可能性进行论证,最后明确了不同注采方案的氢气储量及回收率,揭示了储层注采氢气阶段氢气与地层原有气体的流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常规枯竭油气藏储氢库,利用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的枯竭腔储氢具有储气量大、氢—油过渡带导致的氢损更低、无需注入或仅需注入少量的垫气、可降低氢脆风险、可提前监测闭圈盖层稳定性及气体密封性等优点;②典型单井组SAGD开发后的枯竭腔可储存约490 t氢气,回收率约为90%,且随着注采周期增多,采出的氢气纯度越高,第4个采氢周期后氢气采出纯度高达99%;③氢气存储方式的差异会导致甲烷在枯竭腔中的聚集位置发生变化,长期存储方式在氢气注入结束后,甲烷主要聚集在枯竭腔的底部,而短期存储方式下甲烷只会被氢气挤压到枯竭腔顶部的左右两侧,导致产氢过程中甲烷的产出规律不同。结论认为,利用稠油油藏SAGD开发后的储层进行高纯氢气的储存在储氢量、氢气回采纯度和建库成本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解决大规模储氢的高经济效益储氢技术,该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地下储氢技术的选址和建设运行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SAGD 地下储氢库 大规模储氢 数值模拟 甲烷产出 氢气回收率 多轮注采
下载PDF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Connotation and prospects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被引量:8
5
作者 YANG Zhi ZOU Cain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Based on the transi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nd investigation of key basins,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 Based on the transi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nd investigation of key basins,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tight oil and gas, and retention and accumulated oil and gas.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the global strategic supplies of oil and gas, the key resource components in the second 150-year life cycle of the future petroleum industry, and the primary targets for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The g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was proposed, and the models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neration, expulsion and accumulation were built, and five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neration sections were identified, which may determine the actual resource potential under available technical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weet sec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at is, shale oil is mainly accumulated in the shale section that is close to the oil generation section and has highe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while the "sweet sections" of coal-bed methane(CBM) and shale gas have self-contained source and reservoir and they are absorbed in coal seams or retained in the organic-rich black shale section, so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good "sweet areas(sections)" is the key to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and will experience a substantial growth for over ten world-class large "coexistence basins"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n the future following North America, and also will be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to oil st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point of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China, with expected contribution of 15% and 30% to oil and gas, respectively, in 2030. Challenges in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and a development pilot zone can b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national support. The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ology i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source control theory" at the stage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t will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w journey of the upstream business in the post-industry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SHALE GAS SHALE oil coal-bed methane SWEET section SWEET area SOURCE control theory man-made oil and GAS reservoi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volution large“coexistence basins”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下载PDF
真三轴大物模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及扩展模拟实验 被引量:5
6
作者 孔祥伟 严仁田 +3 位作者 张思琦 袁庆鸿 陈青 许洪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2,共6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致密、非均质性强,孔喉分选性及连通性较差。前期常规压裂工艺改造手段单一,裂缝欠发育的致密储层改造效果不佳。方法根据量纲分析法(π定理)优化了物理模拟实验相似准则设计思路,设计了等比例缩小...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致密、非均质性强,孔喉分选性及连通性较差。前期常规压裂工艺改造手段单一,裂缝欠发育的致密储层改造效果不佳。方法根据量纲分析法(π定理)优化了物理模拟实验相似准则设计思路,设计了等比例缩小的压裂裂缝起裂及延伸模拟系统。利用大尺寸真三轴模拟实验系统,系统开展了30 cm×30 cm×30 cm致密砂岩露头岩样水力压裂模拟实验。利用三维扫描仪量化评价压裂裂缝改造面积,结合岩体破裂时的实验泵压峰值,揭示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结果量化了天然裂缝及弱面、应力差、压裂液体类型和施工排量条件下压裂裂缝起裂压力及其改造面积,揭示了地质工程因素对压裂裂缝延伸行为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地质工程参数对压裂裂缝延伸及复杂缝网形成的影响程度。结论天然裂缝及弱面发育、低应力差、低黏滑溜水和高排量是获得复杂裂缝形态的有利因素,为研究区块体积压裂工艺试验进行了实验佐证和理论依据。建议采用“大液量、大排量、扩大波及体积”为主的体积压裂思路及工艺技术,以获得复杂缝网的改造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真三轴 大物模 体积压裂 裂缝扩展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16
7
作者 薛永安 许鹏 汤国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渤中凹陷西南环历经20多年的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或断块)圈闭为目标的勘探方式在凹陷带勘探逐渐步入困境;近10年,针对深层潜山提出“陆相断陷盆地天然气成藏理论技术”,针对浅层新近系提出“汇聚脊控藏理论技术”,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 渤中凹陷西南环历经20多年的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或断块)圈闭为目标的勘探方式在凹陷带勘探逐渐步入困境;近10年,针对深层潜山提出“陆相断陷盆地天然气成藏理论技术”,针对浅层新近系提出“汇聚脊控藏理论技术”,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深层潜山天然气田、深层潜山油气田及浅层油田,这些油气田横向连片、纵向叠置,形成了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提交国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8亿吨油当量。深层潜山油气藏主要包括渤中19-6凝析气藏、渤中13-2油气藏、渤中26-6油气藏等,这些油气藏普遍具有埋深大、油品性质好、储量规模大、测试产能高的特征,形成高产气藏、凝析气藏和高挥发油藏;浅层岩性油藏以渤中19-2新近系油藏为典型代表,具有纵向油层少、单砂体面积大、测试产能高的特征。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的成功发现也为渤海湾盆地后续勘探带来重要启示:深层潜山和浅层疏松砂岩岩性圈闭将是渤海海域今后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类型;存在“湖盆成气”“汇聚脊”控藏地质条件的凹陷带是渤海湾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特大型油气聚集带 潜山油气藏 浅层油藏 湖盆成气 渤中19-6 渤中26-6 渤中13-2 渤中19-2 勘探启示
下载PDF
大水位差条件下组合式浮码头在三峡库区油码头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尚明芳 南欢 《中国港湾建设》 2023年第5期62-65,77,共5页
在三峡库区开展复杂条件下大型油品码头的布置研究对于完善三峡库区综合运输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对直立式和浮式油码头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库区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构造出一种新型的组合式浮码头形式。通过工程实例,对组合式浮码头布置... 在三峡库区开展复杂条件下大型油品码头的布置研究对于完善三峡库区综合运输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对直立式和浮式油码头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库区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构造出一种新型的组合式浮码头形式。通过工程实例,对组合式浮码头布置形式与常规的浮码头布置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新型组合式浮码头布置能更好适应库区大水位差、地形陡峭等各种复杂自然条件,能有效减少趸船位移,适应深水抛锚等各种工况,有效提高油码头安全性,为库区大水位差下大中型油品码头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大水位差 油码头 组合式 浮式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构造转换带分级及其差异控藏作用
9
作者 高雁飞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杨海风 宿雯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依托24个油田20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渤海海域东南部的构造转换带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探讨了其差异控藏作用。首先依据构造转换带规模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为4个级别,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为中生界先存构造被后期走滑改造而成的Ⅰ级转换带,Ⅰ级转换带内部进一步识别出Ⅱ级共轭型构造转换带、Ⅲ级叠覆型构造转换带、Ⅳ级S型构造转换带与断梢型构造转换带;分析总结了不同级次构造转换带对烃源岩、圈闭、运移与保存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控藏模式,Ⅱ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烃源岩和油气深层优势汇聚方向,决定规模性有利富集区;Ⅲ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规模性圈闭形成,决定油气优势富集场所;Ⅳ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决定油气优势富集断块。该研究成果对海域同类型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分级 分类 差异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东南部
下载PDF
油气勘探新领域:火山岩油气藏——松辽盆地大型火山岩气田发现的启示 被引量:62
10
作者 冯志强 刘嘉麒 +3 位作者 王璞珺 陈树民 冯子辉 童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通过观念转变和理论与技术创新,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使火山岩由原来的油气勘探"禁区"变为"靶区".从而带动了全国的火山岩油气勘探,促使国内油气储量的不断增长.研究表... 通过观念转变和理论与技术创新,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使火山岩由原来的油气勘探"禁区"变为"靶区".从而带动了全国的火山岩油气勘探,促使国内油气储量的不断增长.研究表明,各类火山岩均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储层.与沉积岩相比,火山岩在盆地深层具有体积大、储层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孔渗条件好等三大优势.火山岩主要出现在盆地发育早期,旋回性火山作用多与快速沉降的非补偿型沉积序列互层,可形成多套有效的生储盖组合,且火山岩油气来源具多样性,因此深层火山岩必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虽然我国东、西部具有形成两个万亿方火山岩大气区的地质条件,但探明率偏低.就全球而言,火山岩油气勘探的程度普遍很低,火山岩油气资源潜力以往被大大低估了,因此火山岩油气藏必将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气藏 松辽盆地 油气勘探 大型气田
下载PDF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成藏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29
11
作者 谢增业 魏国齐 +4 位作者 李剑 杨威 张光武 国建英 张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1期29-40,共12页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三大克拉通盆地,层系上主要富集在中下三叠统、上二叠统、石炭系、奥陶系及震旦系5大层系。截至2010年底,12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储量为1.69×10”rn。,占全国45个大气田储...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三大克拉通盆地,层系上主要富集在中下三叠统、上二叠统、石炭系、奥陶系及震旦系5大层系。截至2010年底,12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储量为1.69×10”rn。,占全国45个大气田储量的27.2%。碳酸盐岩大气田由单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大中型气藏组成;储层总体以低孔为主,并有随储层时代变新其孔隙度增大的趋势,单个气藏储量〉10×10^7m3的储层平均渗透率以〉1mD为主;有效储层厚度一般为15~75m,含气面积主要为10~100km。;储量丰度除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大气田为056×10^8m3/km2外,其他多〉5×10^8m3/km2,表现为中一高丰度特征;埋藏深度范围大(1000~6370m),以超深层、深层一中深层为主;气藏压力系数除磨溪气田〉2.0外,其他多〈1.3,主要表现为常压;由构造、岩性(含古潜山)等圈闭所组成的复合型气藏是碳酸盐岩大气田的主要气藏类型。继承性大型古隆起、多套优质烃源岩的高强度充注、断裂及侵蚀沟槽的有效输导、大面积溶蚀孔洞型空间的规模聚集、膏盐岩及泥质岩的有效封盖等要素的时空有效配置造就了碳酸盐岩天然气的规模富集与成藏。高地温场背景下的古油藏原油裂解形成干气藏、煤成气与液态烃裂解气混合形成干气藏、低地温场背景下的油藏受到干气气侵作用形成凝析气藏是碳酸盐岩大气田的三类典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大气田 气藏特征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原油裂解气 气侵
下载PDF
中国中、低丰度大油气田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65
12
作者 赵文智 汪泽成 +1 位作者 王红军 王兆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1-650,共10页
近年中国陆上发现的一批中、低丰度大型油气田具有低孔渗、小油(气)柱、低储量丰度和规模大等特点。中、低丰度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的有利条件是:大型敞流湖盆腹地发育大型牵引流成因砂体,与烃源岩呈"三明治"结构大面积间互,为... 近年中国陆上发现的一批中、低丰度大型油气田具有低孔渗、小油(气)柱、低储量丰度和规模大等特点。中、低丰度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的有利条件是:大型敞流湖盆腹地发育大型牵引流成因砂体,与烃源岩呈"三明治"结构大面积间互,为成藏奠定了基础;小油气柱、常压—低压系统降低成藏对盖层质量的要求;储集体内部非均质性强烈,气藏整体连通性差,降低了气体逸散能量,保证油气在包括地质条件相对劣质区的大范围成藏;抬升卸载环境导致气源岩解吸面状排烃,有利于晚期大面积成藏。研究表明,中国陆上大型坳陷盆地向斜区具有发现大型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前景,这一认识已在鄂尔多斯、松辽和四川盆地向斜区油气勘探中发挥了指导作用,推动油气储量大幅度增长,未来仍有良好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田 大面积成藏 低丰度 岩性油气藏 理论新进展 坳陷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华庆地区低渗透岩性大油区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93
13
作者 杨华 付金华 +3 位作者 何海清 刘显阳 张忠义 邓秀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1-648,共8页
通过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沉积物源、湖盆底形以及构造事件,深化研究优质烃源岩、成藏动力和成藏史,建立了湖盆中部低渗透岩性大油区成藏模式。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发育典型的坳陷湖盆中部深水区沉积:长7... 通过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沉积物源、湖盆底形以及构造事件,深化研究优质烃源岩、成藏动力和成藏史,建立了湖盆中部低渗透岩性大油区成藏模式。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发育典型的坳陷湖盆中部深水区沉积:长7油层组为盆地最大湖泛期的富营养湖盆沉积,位于湖盆中部的华庆地区烃源岩条件优越,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生排烃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长6油层组沉积期为三角洲大规模发育期,在物源供给丰富、多坡折湖盆底形背景下,华庆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与重力流复合成因的厚层储集砂体,并在有利沉积相和成岩相共同控制下形成大规模低渗透储集层。长6油层组大规模低渗透储集层与长7油层组优质烃源岩配置良好,形成了"生烃增压、近源运聚、大面积充注、油层连续分布"的岩性大油区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华庆地区 烃源岩 重力流 低渗透储集层 岩性大油区
下载PDF
玛湖凹陷源上砾岩大油区形成分布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10
14
作者 支东明 唐勇 +3 位作者 郑孟林 郭文建 吴涛 邹志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2,共9页
综合物探、地质、钻探等资料,对玛湖凹陷大油区发现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油藏解剖及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储盖组合整体研究,完善了研究区成藏模式,指导了夏子街、克拉玛依、中拐、夏盐等百口泉组和上乌尔禾组沉积扇体油气勘探的整体... 综合物探、地质、钻探等资料,对玛湖凹陷大油区发现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油藏解剖及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储盖组合整体研究,完善了研究区成藏模式,指导了夏子街、克拉玛依、中拐、夏盐等百口泉组和上乌尔禾组沉积扇体油气勘探的整体突破,发现了北部百口泉组、南部上乌尔禾组2大油区。认为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沉积期的大型斜坡构造背景,下二叠统风城组优质碱湖烃源岩,2大不整合面之上叠置连片分布的砾岩体,以及高陡断裂等是玛湖凹陷大油区形成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期退积型砾岩体搭接连片大面积分布岩性油气藏群成藏模式。玛湖凹陷大油区勘探发现过程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对该区中二叠统、深部石炭系—下二叠统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百口泉组 上乌尔禾组 地层岩性油气藏 大油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的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9
15
作者 单玄龙 罗洪浩 +2 位作者 孙晓猛 张洋洋 衣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7-904,共8页
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单斜构造单元内,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沙溪庙组下段的含油砂岩,经钻井证实油砂资源丰富,油砂层的平均厚度为34.7m,平均含油率为9.46%,初步估算0~500m埋深的油砂分布... 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单斜构造单元内,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沙溪庙组下段的含油砂岩,经钻井证实油砂资源丰富,油砂层的平均厚度为34.7m,平均含油率为9.46%,初步估算0~500m埋深的油砂分布面积为26.79km2。通过研究区详细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为:①寒武系烃源岩为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源;②储集层砂岩含油率高、油砂层厚、储集物性和储集空间良好;③龙门山北段区域构造带控制了油砂成矿带的形成与分布,逆冲断层、节理发育带与高孔隙度中—粗砂岩的良好配置是油砂形成的最有利形成条件,而喜山期构造掀斜、断裂输导和山前剥蚀是油砂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厚坝大型油砂矿藏 侏罗系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及意义 被引量:52
16
作者 赵政璋 杜金虎 +1 位作者 邹才能 胡素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提出并形成了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发现。大油气区是指同一大型构造背景上,由相似成藏条件决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纵向上相互叠加、横向上复合连片的大型含油...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提出并形成了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发现。大油气区是指同一大型构造背景上,由相似成藏条件决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纵向上相互叠加、横向上复合连片的大型含油气区,由多个油气藏(田)群或带构成。大型构造背景、良好烃源条件、广泛分布的非均质储集层3要素的有机配置是大油气区形成的关键。大油气区主要发育于陆相坳陷、前陆盆地和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大型构造背景上,含油气面积大、储量规模大;油气藏类型相对单一,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储集层大面积分布,但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不受局部构造控制,无统一油气水界面,油气水性质变化大。根据储集层岩类将大油气区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低孔渗碎屑岩岩性型、山前复杂高陡深层构造型、碳酸盐岩岩溶地层型、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型、火山岩地层型等5个亚类大油气区,并形成了集地震、钻井、测井、试油于一体的针对性关键配套技术。大油气区勘探强调"整体研究、整体勘探、整体控制"3个整体的勘探思路和"勘探开发一体化、上产增储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勘探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大油气区 成藏机理 地质特征 勘探思路 勘探方法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建立及实践 被引量:59
17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4 位作者 张国生 陶士振 朱如凯 袁选俊 侯连华 董大忠 郭秋麟 宋岩 冉启全 吴松涛 白斌 王岚 王志平 杨正明 才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3,共12页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基本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框架。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页岩油和气、致密油和气等典型非常规油气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引领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科发展、行业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在未来油气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科学预判、复杂问题创新解决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致密油气 海相页岩气 陆相页岩油 细粒沉积 纳米级孔喉 连续型油气聚集 “人工油气藏” 大型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 “有序聚集”
下载PDF
塔中大油气田的勘探实践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8
18
作者 周新源 杨海军 +1 位作者 邬光辉 韩剑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塔中古隆起具有复式成藏、普遍含油、斜坡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多期构造演化与成藏配置形成志留系-石炭系披覆碎屑岩构造与岩性油藏、上奥陶统沉积相控礁滩型油气藏、奥陶系风化壳型油气藏、寒武系白云岩岩性型油气藏等4大勘探领域。下... 塔中古隆起具有复式成藏、普遍含油、斜坡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多期构造演化与成藏配置形成志留系-石炭系披覆碎屑岩构造与岩性油藏、上奥陶统沉积相控礁滩型油气藏、奥陶系风化壳型油气藏、寒武系白云岩岩性型油气藏等4大勘探领域。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中大油气田的主要勘探方向,下奥陶统风化壳与寒武系白云岩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油气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油气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埕岛油田勘探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30
19
作者 郑和荣 林会喜 王永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8,共4页
埕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以北的浅海海域 ,是具有 7套含油层系、十余种油藏类型、4种流体性质的大型复式油气聚集区。针对 3套目的层系石油地质特征和海上勘探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 ,采用不同三维地震储集层描述技术 :采用测井约束反... 埕岛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以北的浅海海域 ,是具有 7套含油层系、十余种油藏类型、4种流体性质的大型复式油气聚集区。针对 3套目的层系石油地质特征和海上勘探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 ,采用不同三维地震储集层描述技术 :采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描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 ;采用地层基准面原理和基准面旋回对比技术预测东营组和沙一段的水下扇体储集层分布 ;采用合成声波测井等技术完成全区太古界、下古生界的储集层横向描述和预测。 1984年至 1999年 ,按选带、控层、逐层深入的思路进行勘探 ,探井部署中采用多参数、神经网络等储集层描述和油气检测技术 ,缩短了勘探开发进程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每口井平均探明储量 560× 10 4 t。图 3参 2 (王孝陵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油气勘探 石油地质特征 储集层描述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32
20
作者 周荔青 江东辉 +3 位作者 张尚虎 周兴海 杨鹏程 李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3-812,共10页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成藏体系,有利成藏要素的叠合区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育区。保俶斜坡带以断陷构造层为主,晚期挤压弱,构造定型早,具有"紧邻富生烃洼陷、发育多期叠置的规模储集体、形成多类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有良好的垂向封盖条件以及发育网毯式高效输导体系"的有利成藏条件。近生烃洼陷的断层坡折带及地貌坡折带处形成的大型潮控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带为大中型油气田发育区。中央背斜带经历了拗陷期强烈挤压,形成了大型反转背斜,具有"先存古构造背景、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断砂配置条件好以及具备高效储盖组合"四元控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叠合较好的龙井、古珍珠、湖心亭等地区是大中型气田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规律 构造—岩性油气藏 大中型油气田 保俶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