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etroleum chemical fraction and residual oil content in saline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 A case study from the Paleogene Dongpu Depression of North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Xi Zhu Fu-Jie Jiang +9 位作者 Peng-Yuan Zhang Zhao Zhao Xin Chen Yu-Qi Wu Yuan-Yuan Chen Wei Wang Ze-Zhang Song Tao Hu Tian-Wu Xu Yong-Shui Zho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649-669,共21页
Halite and gypsum minerals in saline shale make the retention mechanism and 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residual oil unique. The Dongpu Depression in North China is a typically saline lacustrine basin with developing ha... Halite and gypsum minerals in saline shale make the retention mechanism and 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residual oil unique. The Dongpu Depression in North China is a typically saline lacustrine basin with developing halite and gypsum. The effect of gypsum minerals on residual oil content and chemical fractionation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shal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gypsum contents were used in organic geochemical experiments, showing that the high total organic matter (TOC) content and type II kerogen leads to a high residual oil content, as shown by high values of volatile hydrocarbon (S1) and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EOM). XRD and FE-SEM result indicate that the existence of gypsum in saline shale contributes to an enhanced pore space and a higher residual oil content in comparison to non-gypsum shale. Additionally, the increase in the gypsum mineral content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percentage and a decrease in polar components percentage (resins and asphaltene). Furthermore,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low-mature saline shale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in the residual oil is high and remains stable and that the storage space is mainly mesoporous (> 20 nm) in the oil expulsion stage. However,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 percentage decreases rapidly, and oil exists in mesopores (> 20 nm and < 5 nm) in the gas expulsion stage. In general, gypsum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re space, the adsorp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occurrence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leading to large quantities of residual oil. The data in this paper should prove to be reliable for shale oil exploration in saline lacustrine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fractionation residual oil Saline lacustrine shale The Dongpu Depression
下载PDF
Occurrence and influence of residual gas released by crush methods on pore structure in Longmaxi shale in Yangtze Plate,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Ming-liang Liang Zong-xiu Wang +5 位作者 Guo-dong Zheng Hugh Christopher Greenwell Hui-jun Li Lin-yan Zhang Xing-qiang Feng Kai-xun Zhang 《China Geology》 2020年第4期545-557,共13页
The composition of gas released under vacuum by crushing from the gas shale of Longmaxi Formation in Upper Yangtze Plate,Southern China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residual gas release ... The composition of gas released under vacuum by crushing from the gas shale of Longmaxi Formation in Upper Yangtze Plate,Southern China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residual gas release on pore structures was checked using low-pressure nitrogen adsorption techniques.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was considered.Using the Frenkel-Halsey-Hill method from low-pressure nitrogen adsorption data,the fractal dimensions were identified at relative pressures of 0‒0.5 and 0.5‒1 as D1 and D2,respectively,and the evolution of fractal features related to gas release was also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variety component of residual gas was released from all shale samples,containing hydrocarbon gas of CH4(29.58%‒92.53%),C2H6(0.97%‒2.89%),C3H8(0.01%‒0.65%),and also some non-hydrocarbon gas such as CO2(3.54%‒67.09%)and N2(1.88%‒8.07%).The total yield of residual gas was in a range from 6.1μL/g to 17.0μL/g related to rock weight.The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residual gas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quartz(R^2=0.5480)content.The residual gas released shale sample has a higher surface area of 17.20‒25.03 m^2/g and the nitrogen adsorption capacity in a range of 27.32‒40.86 ml/g that i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e original samples(with 9.22‒16.30 m^2/g and 10.84‒17.55 ml/g).Clearer hysteresis loop was observed for the original shale sample in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than residual gas released sample.Pore structur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s of micro-,meso-and macropores were changed as micropores decreased while meso-and macropores increased.The fractal dimensions D1 were in range from 2.5466 to 2.6117 and D2 from 2.6998 to 2.7119 for the residual gas released shale,which is smaller than the original shale.This factor may indicate that the pore in residual gas released shale was more homogeneous than the original shal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residual gas and their pore space have few contributions to shale gas production and effective reservoir evaluation.The larger fragments samples of granular rather than powdery smaller than 60 mesh fraction of shale seem to be better for performing effective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to the Longmaxi 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Pore structure residual gas Particle size Fractal dimension Low-pressure nitrogen adsorpti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Longmaxi shale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涪陵气田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3
作者 路智勇 刘莉 +3 位作者 姜宇玲 张谦 湛小红 肖佳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共11页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一次井网开发后剩余气储量动用不充分的问题,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提高气藏采收率,实现对剩余储量精准动用的核心手段。通过建立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新模式,创新形成页岩气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进行剩... 针对涪陵页岩气田一次井网开发后剩余气储量动用不充分的问题,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提高气藏采收率,实现对剩余储量精准动用的核心手段。通过建立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新模式,创新形成页岩气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进行剩余气精细研究,明确页岩剩余气分布情况;通过地质工程双甜点耦合,明确穿行黄金靶窗,建立“资源+应力+天然裂缝”三位一体分层效益组合体划分标准体系;基于剩余气差异化分布形态,建立“地质—钻井—压裂—地面协同优化”钻井与压裂优化设计流程;通过实时监测进行钻井轨迹与压裂施工的动态调整,建立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及实时决策系统。立体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指导焦石坝区块预期采收率从12.6%提高到23.3%,立体开发区采收率达39.2%。该技术的应用使页岩气钻采投资、10×10^(8)m^(3)产能建设投资及开发成本逐年缩减,有效指导了涪陵页岩气田提高采收率与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页岩气田 地质工程一体化 立体开发 提高采收率 剩余气分布
下载PDF
页岩干馏渣制备多孔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刘甲宸 孟哲民 +1 位作者 赵国峥 肖丽光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74-79,共6页
为了处理油页岩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页岩干馏渣以及页岩干馏废水,本文对页岩干馏渣进行酸化改性,采用优化的改性条件制备了多孔吸附材料,以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粉末衍射(XRD)、N_(2)吸附-脱附等手段... 为了处理油页岩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页岩干馏渣以及页岩干馏废水,本文对页岩干馏渣进行酸化改性,采用优化的改性条件制备了多孔吸附材料,以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粉末衍射(XRD)、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将制得的吸附剂用于吸附页岩干馏废水,考察了吸附剂的改性条件、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pH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油去除率的影响。由XRF分析结果可知,页岩干馏渣样品的主要成分为SiO_(2)和Al_(2)O_(3),含量分别为61%和23.5%。N_(2)吸附-脱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酸化改性前后,页岩干馏渣的比表面积分别为59.412m^(2)·g^(-1)和76.276m^(2)·g^(-1),孔径分别为3.056nm和2.271nm。吸附实验表明,酸化处理提高了页岩干馏渣的吸附性能,酸化页岩渣对油的去除率提高了22%。最佳吸附条件为:用8%硝酸酸化的页岩干馏渣吸附100mL页岩干馏废水,在55℃下吸附3h,油去除率能达到6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干馏渣 多孔材料 吸附性能
下载PDF
油页岩干馏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孙继伟 星大松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9期96-99,共4页
油页岩干馏后的固态副产品为油泥和废渣,油泥是危险废物,废渣产生量大,两者的后期处理均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保证油页岩产业的绿色发展,开展了干馏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快速固化成型及干馏提油技术、油-水-砂高... 油页岩干馏后的固态副产品为油泥和废渣,油泥是危险废物,废渣产生量大,两者的后期处理均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保证油页岩产业的绿色发展,开展了干馏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快速固化成型及干馏提油技术、油-水-砂高效分离油泥处理技术,可实现油泥全部利用;通过多层防护的页岩干馏渣场零渗漏技术可保证废渣零污染储存,从而实现油页岩加工利用全过程高效清洁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干馏 油泥 废渣 固化成型 表面活性剂水洗法 排渣场 防渗
下载PDF
油页岩渣-矿渣碱胶凝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立军 孔令炜 +3 位作者 黄德馨 王德君 丁锐 张丹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1-846,共6页
研究了利用油页岩渣-矿渣制备碱胶凝材料的方法,讨论了油页岩渣-矿渣碱胶凝材料的强度、强度增进率和凝结时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测试了油页岩渣的组成结构和活性指标,并对油页岩渣-矿渣碱胶凝材料的硬化产物与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利用油页岩渣-矿渣制备碱胶凝材料的方法,讨论了油页岩渣-矿渣碱胶凝材料的强度、强度增进率和凝结时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测试了油页岩渣的组成结构和活性指标,并对油页岩渣-矿渣碱胶凝材料的硬化产物与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页岩渣-矿渣碱胶凝材料的硬化产物主要为无定形硅铝酸盐物质形成的网络结构,成分以Si,O为主,Ca,Al,Na次之;利用油页岩渣与矿渣复合可合理调整碱胶凝材料组成中Ca与(Si+Al)的比值(摩尔比),使之具有优良的抗压强度且减少碱激发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渣(osr) 矿渣 碱胶凝材料 抗压强度 硬化产物 作用机理 复合效应
下载PDF
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高桂梅 苏克 +2 位作者 王文颖 甘树才 刘招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4-979,共6页
对桦甸油页岩及其灰渣的矿物成分、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含量低于北美页岩(NASC)中的平均含量,REE球粒陨石标准化的分布模式曲线表现为负斜率,(La/Yb)N的平均值大于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 对桦甸油页岩及其灰渣的矿物成分、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页岩中稀土元素含量低于北美页岩(NASC)中的平均含量,REE球粒陨石标准化的分布模式曲线表现为负斜率,(La/Yb)N的平均值大于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REE北美页岩标准化的分布模式曲线较平缓,(La/Yb)S的平均值接近于1,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与球粒陨石和北美页岩相比,Eu有较严重的正异常。油页岩中的微量元素与北美页岩和地壳的平均值相比较,Sb、Nb、Cs、Zn、Bi、W等元素具有较高的富集度。油页岩灰渣中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富集度均高于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及其灰渣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页岩滞留液态烃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31
8
作者 朱日房 张林晔 +4 位作者 李钜源 刘庆 李政 王茹 张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低温样品前处理技术并与地质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应用氯仿沥青"A"和热解参数定量评价页岩中滞留烃的方法。通过自生自储油气藏中原油与烃源岩氯仿抽提物组分对比,建立了东营凹陷主要生油窗范围内氯仿沥青"A"轻烃... 利用低温样品前处理技术并与地质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应用氯仿沥青"A"和热解参数定量评价页岩中滞留烃的方法。通过自生自储油气藏中原油与烃源岩氯仿抽提物组分对比,建立了东营凹陷主要生油窗范围内氯仿沥青"A"轻烃恢复系数随烃源岩生烃演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Ro小于0.5%,氯仿沥青"A"恢复系数较小,其重要增加发生在Ro为0.7%以后,Ro在1.2%时达到1.40以上。通过新鲜冷冻样品与常温保存样品的对比,建立了热解过程中散失轻烃的确定方法,并建立了不同演化阶段的散失系数,其变化规律与氯仿沥青"A"恢复系数相似。通过原样及抽提残渣的热解对比分析,建立了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热解S2中滞留烃的比例系数,在成熟阶段(Ro为0.8%),这一比例可高达50%以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法,可以客观评价页岩中滞留烃含量,对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滞留油 氯仿抽提 热解参数 轻烃散失
下载PDF
烃源岩滞留油气作用及其对泥页岩含油气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姜福杰 庞雄奇 +4 位作者 姜振学 刘洛夫 高小跃 郭继刚 白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39-2448,共10页
泥页岩滞留油气的形式主要包括游离态、吸附态、水溶态和油溶态,其中,石油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滞留为主,天然气则以多种方式滞留。依据物质平衡原理,提出了依据滞留烃指数变化计算泥页岩滞留油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泥页岩滞留油气... 泥页岩滞留油气的形式主要包括游离态、吸附态、水溶态和油溶态,其中,石油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滞留为主,天然气则以多种方式滞留。依据物质平衡原理,提出了依据滞留烃指数变化计算泥页岩滞留油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泥页岩滞留油气量主要受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演化程度以及矿物组成和温压条件等影响。一般地,有机质丰度越大、温度压力越高滞留油气量越大。泥页岩滞留油气的性质主要受有机质类型和演化程度影响,Ⅲ型有机质和高演化程度的泥页岩以滞留气为主,而Ⅰ型有机质和低演化程度的泥页岩以滞留油为主。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泥岩滞留油量为58.42×108t,表明泥岩具有较好的含油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页岩气 烃源岩 滞留烃 物质平衡法
下载PDF
用油页岩渣制备白炭黑的工艺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勇 薛向欣 +1 位作者 冯宗玉 姜涛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1-754,共4页
以油页岩渣为原料,经950℃煅烧4h,加入3.30mol/LNaOH溶液于100℃处理4h,用HCl酸化至pH8~9时,SiO2的浸出率为75.8%.经X射线荧光分析,白炭黑产品中的SiO2纯度为91.8%;经FT-IR检测白炭黑的化学结构为水合二氧化硅;经XRD分析,白碳黑为无定... 以油页岩渣为原料,经950℃煅烧4h,加入3.30mol/LNaOH溶液于100℃处理4h,用HCl酸化至pH8~9时,SiO2的浸出率为75.8%.经X射线荧光分析,白炭黑产品中的SiO2纯度为91.8%;经FT-IR检测白炭黑的化学结构为水合二氧化硅;经XRD分析,白碳黑为无定型结构;TEM图像显示白炭黑的形貌近似为球状粒子,平均粒径在50nm以下.白炭黑的比表面积(BET)为114m2/g,pH值为5.5~6.0,加热减量为5.82%,1000℃灼烧减量为6.16%,产品符合中国行业标准HG/T3061-1999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渣 碱处理 白炭黑
下载PDF
4种草本植物对油页岩矿渣土中铅镉的吸收特性比较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夏汉平 孔国辉 +6 位作者 敖惠修 刘世忠 邓钊平 梁朝 柯宏华 李丽华 谭鹏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4期28-32,共5页
在广东茂名地区油页岩矿渣土的小区试验表明 :香根草、杂交狼尾草、百喜草、钝叶草中铅、镉的浓度与分布均不相同 ,一般为根系浓度大于茎叶。施肥能使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浓度下降 ,但由于生物量增加 ,单位面积吸收量反而可能增大。因此 ... 在广东茂名地区油页岩矿渣土的小区试验表明 :香根草、杂交狼尾草、百喜草、钝叶草中铅、镉的浓度与分布均不相同 ,一般为根系浓度大于茎叶。施肥能使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浓度下降 ,但由于生物量增加 ,单位面积吸收量反而可能增大。因此 ,在选择净化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时 ,不仅要考虑吸收能力强弱 ,而且更要考虑生物量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矿渣土 草本植物 重金属吸收
下载PDF
利用油页岩渣制备氧化铝和白炭黑 被引量:19
12
作者 冯宗玉 李勇 +2 位作者 薛向欣 贺燕 刘平先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7,共5页
以油页岩渣为原料,分别用酸浸法和碱溶法制备了氧化铝和白炭黑。讨论了焙烧活化作用、酸浸温度、盐酸用量以及酸浸时间等对氧化铝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页岩渣不需活化可以直接采用酸浸法制备氧化铝,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浸温度10... 以油页岩渣为原料,分别用酸浸法和碱溶法制备了氧化铝和白炭黑。讨论了焙烧活化作用、酸浸温度、盐酸用量以及酸浸时间等对氧化铝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页岩渣不需活化可以直接采用酸浸法制备氧化铝,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浸温度100℃、酸浸时间2.0h、盐酸/油页岩=40.0mL/15.0g;氧化铝提取率为90.6%,纯度为91.7%。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碱浓度等对白炭黑提取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6.0h、NaOH浓度为6mol/L;白炭黑提取率为80.5%,纯度为95.9%。灰渣剩余量不到原来的5%,达到了油页岩渣生态化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渣 氧化铝 白炭黑 矿产综合利用
下载PDF
船用燃料油的调和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颖 刘美 赵德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14-17,共4页
以渣油、乙烯焦油、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调和制备船用燃料油。考察了调和比、温度、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调和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渣油)/m(乙烯焦油)=1∶1.25和m(渣油)/m(页岩油)=1∶1.00时,得到的调和油... 以渣油、乙烯焦油、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调和制备船用燃料油。考察了调和比、温度、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调和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渣油)/m(乙烯焦油)=1∶1.25和m(渣油)/m(页岩油)=1∶1.00时,得到的调和油不但黏度指标达到180#船舶燃料油产品要求,而且闪点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当添加HLB值为12且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时,调和油的黏度显著降低。复配表面活性剂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黏度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燃料油 渣油 乙烯焦油 页岩油 黏度
下载PDF
陆相源内与源外油气成藏的烃源灶差异 被引量:25
14
作者 赵文智 张斌 +5 位作者 王晓梅 吴松涛 张水昌 刘伟 王坤 赵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4-475,共12页
源内和源外油气成藏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对烃源灶的要求明显不同。基于中国陆相已知常规油藏的源-藏对应关系和页岩油烃源灶特征研究,论证常规油藏与页岩油的烃源灶差异性。常规油气藏大多数都分布在源外,其形成是油气受浮力作用... 源内和源外油气成藏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二者对烃源灶的要求明显不同。基于中国陆相已知常规油藏的源-藏对应关系和页岩油烃源灶特征研究,论证常规油藏与页岩油的烃源灶差异性。常规油气藏大多数都分布在源外,其形成是油气受浮力作用发生由分散到富集的过程,油气聚集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母质丰度,但需要较高的排烃效率和排烃量,烃源岩TOC门限值为0.5%,最佳区间为1%~3%。源内油气藏以页岩油气为主,是油气在源内的滞留,缺少大规模运移富集过程,对烃源岩质量和规模要求更高。中高成熟度页岩油TOC门限值为2%,最佳区间为3%~5%,中低成熟度页岩油TOC门限值为6%,且越高越好;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倾油型有机质为宜。开展烃源岩品质与分级评价,寻找规模优质烃源岩富集区和富集段,是油气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必须关注的科学问题,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页岩油富集区选区和选段、经济发现与客观评价资源潜力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油气藏 源外聚集 页岩油 源内滞留 烃源灶差异 有机质丰度 陆相 优质烃源岩
下载PDF
抚顺油页岩及其残渣的热解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薛向欣 李勇 冯宗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47-1449,1454,共4页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抚顺油页岩及其残渣的热解性质与热解动力学.结果显示,油页岩和油页岩渣的热解反应为两个过程:在常温~200℃,主要是水分的挥发,油页岩及其残渣中水的挥发量分别为2.446%和3.202%;在200~600℃,主要是固定碳的热解,失...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抚顺油页岩及其残渣的热解性质与热解动力学.结果显示,油页岩和油页岩渣的热解反应为两个过程:在常温~200℃,主要是水分的挥发,油页岩及其残渣中水的挥发量分别为2.446%和3.202%;在200~600℃,主要是固定碳的热解,失重率分别为16.048%和6.524%.采用Coats-Redfern方法得到了热解反应两个部分的动力学常数,抚顺油页岩的活化能分别为51.84和28.14 kJ/mol,频率因子分别为62.35和0.003 25 min-1;抚顺油页岩渣的活化能分别为36.62和55.05 kJ/mol,频率因子分别为0.009 76和0.341 min-1.另外油页岩渣中还有6.524%的有机物可进一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油页岩残渣 热重分析 热解性能 热解动力学
下载PDF
以油页岩渣为原料制备微晶泡沫玻璃 被引量:8
16
作者 冯宗玉 薛向欣 +1 位作者 李勇 杨合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8-383,共6页
以油页岩渣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辅助原料制备了微晶泡沫玻璃,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微晶泡沫玻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剂碳酸钙和稳泡剂磷酸钠的最佳掺量为4%和6%;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发泡温度1080℃,发泡时间15min,升温速率14℃/min.试... 以油页岩渣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辅助原料制备了微晶泡沫玻璃,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微晶泡沫玻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剂碳酸钙和稳泡剂磷酸钠的最佳掺量为4%和6%;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发泡温度1080℃,发泡时间15min,升温速率14℃/min.试样经过预热、烧结、发泡、稳泡和退火等热处理工艺,完成了发泡和析晶过程.其中发泡工艺需要较高温度,并在短时间内保温.XRD,SEM及FT-IR分析表明,试样已经完全转化为微晶泡沫玻璃,主晶相为普通辉石,次晶相为钙长石,晶体呈纤维状结构且相互交织.与相关材料比较,微晶泡沫玻璃具有机械强度高和质轻保温隔热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渣 微晶泡沫玻璃 发泡剂 发泡温度
下载PDF
油页岩渣制备沸石及其吸附Cr^6+性能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艳辉 薛向欣 宋海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08-1111,共4页
系统研究了油页岩渣合成沸石过程中NaOH浓度、熔融温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对沸石生成及其Cr6+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浓度和晶化时间主要影响沸石的种类;沸石对Cr6+的吸附率随其制备的熔融温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的增加有增... 系统研究了油页岩渣合成沸石过程中NaOH浓度、熔融温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对沸石生成及其Cr6+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浓度和晶化时间主要影响沸石的种类;沸石对Cr6+的吸附率随其制备的熔融温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但随NaOH浓度降低而增加;沸石对1mg/L含铬模拟废水中Cr6+的最大吸附量为1.120mg/g,吸附率达到89.6%.考虑到成本,最佳合成条件为:NaOH浓度4.6mol/L,熔融温度400℃,晶化时间72h,晶化温度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水热合成 油页岩渣 Cr^6+吸附性能
下载PDF
煤系共伴生油页岩热解残渣利用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书霞 初茉 +3 位作者 李小聪 李雄 励斌 曹文翰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6期112-114,共3页
油页岩残渣是油页岩热解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约占油页岩的80%~90%。中国油页岩残渣利用率较低,残渣堆积量日益增多,后续问题十分突出。煤系油页岩残渣的资源化利用成为油页岩热解提油产业发展的瓶颈。介绍了油页岩热解加工利用... 油页岩残渣是油页岩热解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约占油页岩的80%~90%。中国油页岩残渣利用率较低,残渣堆积量日益增多,后续问题十分突出。煤系油页岩残渣的资源化利用成为油页岩热解提油产业发展的瓶颈。介绍了油页岩热解加工利用现状及其残渣在废水处理和废气吸附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当前页岩热解残渣利用过程中存在利用方式单一的问题,并结合油页岩热解残渣结构和组成的特殊性,提出了油页岩残渣用作环保材料如吸附剂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残渣 吸附剂 废水 废气 利用
下载PDF
油页岩渣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28
19
作者 陈洁渝 严春杰 +1 位作者 李子冲 江磊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6年第6期41-45,共5页
油页岩渣是油页岩干馏或燃烧剩下的物质,多孔结构,具有很好的活性,因而用途非常广泛。介绍了油页岩渣的主要成分、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综合利用途径。油页岩渣可用作建筑材料,如高档水泥填料、轻质混凝土骨料陶粒及轻质砖材料等;在工业上... 油页岩渣是油页岩干馏或燃烧剩下的物质,多孔结构,具有很好的活性,因而用途非常广泛。介绍了油页岩渣的主要成分、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综合利用途径。油页岩渣可用作建筑材料,如高档水泥填料、轻质混凝土骨料陶粒及轻质砖材料等;在工业上可用来制备优质煅烧高岭土、白炭黑和铝盐产品、塑料和橡胶填料及合理利用金属元素,还可用作铸造用防粘砂添加剂,用于废气和废水处理等;在农业上,可用来生产肥料、改良土壤等。油页岩渣的综合利用能取得良好的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渣 成分 环境污染 综合利用
下载PDF
热处理对油页岩渣微晶玻璃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冯宗玉 李勇 +1 位作者 杨合 薛向欣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34,共6页
以油页岩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微晶玻璃,采用DTA、XRD、SEM及FT-IR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核化温度和晶化温度对微晶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钙铁透辉石,次晶相为钙长石;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晶体的规则程度增加,晶... 以油页岩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微晶玻璃,采用DTA、XRD、SEM及FT-IR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核化温度和晶化温度对微晶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钙铁透辉石,次晶相为钙长石;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晶体的规则程度增加,晶体尺寸和结晶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最后回升的趋势;在最佳热处理(850℃×100min+980℃×80min)条件下,微晶玻璃形成纤维状细晶结构,红外吸收带发生最明显的分裂,显微硬度和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渣 微晶玻璃 核化温度 晶化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