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and potential of new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thods in oilfield development
1
作者 YUAN Shiyi HAN Haishui +5 位作者 WANG Hongzhuang LUO Jianhui WANG Qiang LEI Zhengdong XI Changfeng LI Junsh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963-980,共18页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research means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researches and test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methods for mature oilfields and continental shale oil development,analyzes the prob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research means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researches and test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methods for mature oilfields and continental shale oil development,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EOR methods,and propos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prospects.The basic research means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include in-situ acquisition of formation rock/fluid samples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The EOR methods for conventional and shale oil development are classified as improved water flooding(e.g.nano-water flooding),chemical flooding(e.g.low-concentration middle-phase micro-emulsion flooding),gas flooding(e.g.micro/nano bubble flooding),thermal recovery(e.g.air injection thermal-aided miscible flooding),and multi-cluster uniform fracturing/water-free fracturing,whi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their mechanisms,approaches,and key technique researches and field tests.These methods have been studied with remarkable progress,and some achieved ideal results in field tests.Nonetheless,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such as inadequate research on mechanisms,imperfect matching technologies,and in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s.It is propos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basic researches and expand the field tests,thereby driving the formation,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field development enhanced oil recovery mature oilfield shale oil improved water flooding chemical flooding gas flooding thermal recovery
下载PDF
Experiments on the influences of well pattern on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
2
作者 WANG Jing LIU Huiqing +4 位作者 ZHANG Jing ZHAO Wei HUANG Yitao KANG Zhijiang ZHENG Songq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103-1111,共9页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criterion, volcanic rock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outcrops to make experimental models.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s of five-spot well pattern, nine-spot well pattern,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criterion, volcanic rock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outcrops to make experimental models.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s of five-spot well pattern, nine-spot well pattern,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patt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well and fracture positions, and injection rate i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with/without fractures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development indexes, find ou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flooding with different well patterns and sort out the optimal water flooding development mode. For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without fractures, five-spot well pattern waterflooding has very small sweeping area, serious water channeling and low oil recovery. When the well pattern was adjusted from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pattern, oil recovery could be largely improved, but the corner well far from the injector is little affected. I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with fractures, when the injector and producer are not connected by fractures, the fractures could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poorly linked vug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water flooding. Whether there are fractures or not i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s,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nine-spot well-pattern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five-spot well pattern and five-spot to nine-spot well pattern, this is more evident when there are fractures, and the edge well has better development indexes than corner well. At the high-water cut stage of water flooding with nine-spot well pattern, the oil recovery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 staggered line-drive pattern by converting the corner well into injection well. It is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oil production of corner well of nine-spot well pattern by increasing the injection rate, and improve ultimate oil recovery, but the water-free production period would be greatly shortened and water-free recovery would de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ilarity criterion DISSOLUTION vug-cave RESERVOIR water flooding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 pattern WELL placement INJECTION rate development index oil recovery
下载PDF
海水除氧剂HC-3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勇 周明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0-144,共5页
胜利埕岛近海油田采用注海水驱油方式开发,海水含氧7~8mg/L。埕岛中心二号平台海水处理系统采用天然气气提工艺除氧,除氧设备故障多,天然气耗量大,除氧费用高。讨论了8类共11种化合物的除氧机理,并在2mg/L CO^2+催化剂存在下... 胜利埕岛近海油田采用注海水驱油方式开发,海水含氧7~8mg/L。埕岛中心二号平台海水处理系统采用天然气气提工艺除氧,除氧设备故障多,天然气耗量大,除氧费用高。讨论了8类共11种化合物的除氧机理,并在2mg/L CO^2+催化剂存在下,按理论用量的0.5~2.0倍加入海水中除氧,其中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丙酮肟效果最好,亚硫酸盐+肟在理论加量条件下可使海水含氧降至零。加量70mg/L时在现场条件下使海水含氧降至0.04mg/L。该复配物定名为除氧剂HC-3,无毒,其水溶液在油封、氮封条件下可分别储存7天、15天,使用防冻液可使凝固点降至-18℃。改用质量比6:4的Cu^2++Mn^2+催化剂可大大提高除氧速率。该除氧剂已于2005年7月投入现场应用,使用一种隔膜式计量泵使除氧剂、催化剂配比精确化。在除氧剂加量80mg/L、催化剂加量16mg/L条件下,处理后海水含氧稳定地控制在≤0.04mg/L。图3表8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氧剂 亚硫酸盐/肟复配物 除氧反应催化剂 海水 油藏注入水 研究与开发 除氧 埕岛海上油田 水处理剂
下载PDF
王场油田78-2井区改善注水效果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许宝安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44-46,共3页
影响王78-2井区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天然能量不足、注水滞后,加之初期注水强度过大,造成了直接影响;二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或注采井网与地质特征不匹配。采用周期注水或脉冲注水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开发中重要的调整方式。保持合... 影响王78-2井区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天然能量不足、注水滞后,加之初期注水强度过大,造成了直接影响;二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或注采井网与地质特征不匹配。采用周期注水或脉冲注水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开发中重要的调整方式。保持合理的注采比能改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78—2井区 低渗透 裂缝 油藏 注水开发
下载PDF
深层稠油油藏Ⅰ-2型普通稠油水驱油可行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厉强 董明 +4 位作者 许学健 杜雪花 张晓峰 沈贵红 寇根 《当代化工》 CAS 2020年第5期927-930,共4页
泌276断块深层I-2型普通稠油油藏采用天然能量开发效果较差,急需转换开发方式。由于深层稠油采用热采开发工艺技术难度大且经济效益较差,因此可行性不高。一些深层稠油油藏采取常规注水开发方式的效果较好,但原油黏度基本都小于300mPa&#... 泌276断块深层I-2型普通稠油油藏采用天然能量开发效果较差,急需转换开发方式。由于深层稠油采用热采开发工艺技术难度大且经济效益较差,因此可行性不高。一些深层稠油油藏采取常规注水开发方式的效果较好,但原油黏度基本都小于300mPa·s。原油黏度介于300~500MPa·s之间的Ⅰ-2类普通稠油的注水开发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为论证注水开发可行性,开展了水驱油效率室内评价实验,并通过类比法确定了注水开发的驱油效率下限。结果表明,工区注水开发的驱油效率下限为28%,由于水驱油实验0.5PV之后的驱油效率均大于30%,且储层物性、流体属性等与邻区转水驱效果较好的王9断块类似,因此可以认为,注水开发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天然能量转注水开发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276断块 -2型普通稠油 深层稠油油藏 注水开发 驱油效率界限
下载PDF
水驱开发断块型油藏注采参数调整--以大庆油田北二西F断裂两侧断块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吕端川 吴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816,共4页
为了实现断块型油藏安全有效的水驱开发,需要保证断裂面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关系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小于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文中以断块为计算单位,把相同井网下注水井作为注液单元,采油井作为采液单元,求取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将断裂... 为了实现断块型油藏安全有效的水驱开发,需要保证断裂面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关系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小于断裂的最大静摩擦力。文中以断块为计算单位,把相同井网下注水井作为注液单元,采油井作为采液单元,求取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将断裂两侧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差值与断裂最大静摩擦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F断裂两侧断块内现有注采条件下的平衡地层压力差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但断块平衡地层压力比原始地层压力高,可以通过降低采油井的井底流压,使断块内平衡地层压力回落至原始地层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断块型油藏 平衡地层压力 注采参数
下载PDF
齐家-龙西地区扶余致密油储层特征研究
7
作者 刘兰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9年第8期100-103,共4页
近年来,齐家-龙西地区扶余油层提交了大量的探明储量,由于扶余油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但其主要为渗透率1.5mD左右的致密油层,通过对储层岩石的矿物成分、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连通关系进行评价... 近年来,齐家-龙西地区扶余油层提交了大量的探明储量,由于扶余油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但其主要为渗透率1.5mD左右的致密油层,通过对储层岩石的矿物成分、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连通关系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其储层岩石颗粒细小、排列紧密,粘土成分含量高等造成扶杨油层孔隙以缩小粒间孔为主,面孔率低,连通性差,常规水驱开发难度大。喉道半径小是造成储层渗流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渗透率小于1mD时,喉道以半径小于1μm微喉道、微细喉道为主;渗透率在1~2mD时,喉道以微细喉道和细喉道为主;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其可动流体百分数也随之增大,成对数关系,1.0mD的储层其可动流体为41.4%,说明对于致密油层而言,注水开发难度大,可动流体含量低,稳产难度大。本文对扶余油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的研究,可谓为扶余油层不同尺度孔隙介质储层开发方式的优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储层特征 水驱开发 技术界限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驱开发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8
作者 王建 刘丽杰 +4 位作者 吴义志 刘海成 贾元元 宋志超 陶仕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2,共14页
水驱油藏是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发的主体,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动态非均质性影响,科学开发和效益开发难度加大,亟需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 水驱油藏是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发的主体,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动态非均质性影响,科学开发和效益开发难度加大,亟需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整装油藏针对特高含水后期极端耗水严重、效益稳产及水驱提高采收率难等问题,深化了极端耗水层带理论,创新形成了层系近阻重组开发技术、特高含水油藏矢量开发技术和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整开发技术,实现了控耗水、降递减,平均采收率为43.7%;断块油藏针对断层多、断块小的特点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规模小、动用难的问题,深化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水动力调控机制认识,创新形成了人工边水驱、立体开发等主导开发技术系列,提高了储量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平均采收率为29.4%,支撑了断块油藏效益稳产;低渗透油藏针对储层物性差、有效建驱难等问题,持续开展非线性渗流机理和压驱开发机理研究,攻关配套开发技术,不断拓宽开发界限,创新形成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注水、一般低渗透油藏井网适配提高采收率、低渗透-致密油藏压驱注水等差异开发技术系列,平均采收率为15.7%,实现了低渗透油藏提速提效开发。通过以上技术进步,实现了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的效益开发。结合不同类型油藏开发特点及面临形势,对水驱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出了下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剩余油 开发理论 开发技术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水驱油田开发后期区域流场调整研究
9
作者 王晓超 王欣然 +1 位作者 张海波 王婷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0期9-13,共5页
水驱油田在开发后期普遍进入特高含水率期,以较低的采油速度低效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变差。在此开发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水窜通道发育,注入水无效循环,常规措施对水窜通道难以封堵和治理。另一方面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 水驱油田在开发后期普遍进入特高含水率期,以较低的采油速度低效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变差。在此开发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水窜通道发育,注入水无效循环,常规措施对水窜通道难以封堵和治理。另一方面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难以有效确定油藏中具有潜力的位置并进行挖掘。为了有效解决水驱油田开发后期主要问题,本次研究以Y油田为例,提出了区域流场调整技术。这项技术主要针对油田中注采问题突出的井区,通过对油田沉积环境、生产层位之间差异、储层能量、采油井指标变化趋势以及产出和吸水测试资料等综合分析而形成。对于构造变化较缓的井区,进行以调整平面注采关系为主的调剖策略。对于构造变化较大,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落差较大的井区,采取油井更改生产制度,同时进行以调整纵向注采矛盾为主的调剖策略。对于剩余油相对富集,但采油井和注水井的生产能力受到限制的井区,采取压裂措施以释放产能的策略。通过应用以上关键技术,被治理的井区产油量明显增加,含水率上升过快的趋势被抑制,使Y油田开发后期的生产形势明显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田 开发后期 注采关系 剩余油 调剖 压裂
下载PDF
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士义 韩海水 +5 位作者 王红庄 罗健辉 王强 雷征东 席长丰 李军诗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54,共14页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纳米水”驱等改善水驱,低浓度中相微乳液驱等化学驱,微纳米气泡驱等气驱,注空气热辅助混相驱等热采,以及密切割均匀压裂/无水压裂等常规油和页岩油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驱油机理、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进展。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些已在矿场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但仍然面临机理研究欠深入、方法和配套工艺待完善、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建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现场试验规模,进而促进新技术系列的形成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老油田 页岩油 改善水驱 化学驱 气驱 热采
下载PDF
高精度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11
作者 赵国忠 兰玉波 +4 位作者 匡铁 何鑫 王青振 李椋楠 石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60,共9页
受算力和油藏模拟方法的制约,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模拟规模和效率,难以满足中高渗老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的需求,人工智能加速油藏模拟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十四五”期间,大庆油田在大规模并行模拟技术、页岩... 受算力和油藏模拟方法的制约,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模拟规模和效率,难以满足中高渗老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的需求,人工智能加速油藏模拟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十四五”期间,大庆油田在大规模并行模拟技术、页岩油藏模拟技术研究、人工智能方法和油藏模拟技术应用4个方面开展了攻关。通过对分布式黑油油藏模拟网格求解方法和数据传输方式的改进,大规模并行模拟规模突破1亿节点;考虑页岩油藏微孔限域效应特征,研发了页岩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基于傅里叶神经算子神经网络,实现了油藏数值模拟的加速;应用数值模拟辅助历史拟合技术,结合物理模拟结果,建立聚合物相对渗透率曲线求取方法。分布式并行模拟技术的改进完善、页岩油藏模拟器的建立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创新应用,为中高渗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和非常规油藏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页岩油 油藏模拟 深度学习 辅助拟合
下载PDF
D油田二类油层聚驱上返时机计算方法
12
作者 陈宝玉 董雅婷 +2 位作者 冯诗淼 秦旗 杨其浩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3-658,共6页
为合理确定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充分考虑油田效益最大化,评估油田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针对二类油层聚驱潜力层系接替投产时机问题,基于盈亏平衡原理与产量递减规律提出一种明确上返开发时机的新方法.打破选取98%(水的体... 为合理确定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充分考虑油田效益最大化,评估油田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针对二类油层聚驱潜力层系接替投产时机问题,基于盈亏平衡原理与产量递减规律提出一种明确上返开发时机的新方法.打破选取98%(水的体积分数)作极限含水率行业标准的限制,基于油价、油田实际产出、成本和税金等经济参数,运用投入产出平衡理论,推导出聚合物驱油田单井经济极限含水率计算模型.利用产量递减规律预测处于后续水驱阶段的油层未来含水变化趋势,结合经济极限含水率,明确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时机,即层系接替投产时机.以D油田二类油层为例,计算不同油价和产液规模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评价油井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并预测油田含水率变化,明确了开发投产时机.结果表明,经济极限含水率与油价和日产液量均呈正相关,对于具有较高采油速度的化学驱油层而言,高油价下的极限含水率可达99.02%,远超行业标准.根据建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模型预测的开发投产时机,延长了油井高含水期效益生产的寿命,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对油田化学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产量递减 经济极限含水率 开发时机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测井侧向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以长庆A油田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震 张金海 +3 位作者 李桂山 宗飞 许阳 张思顿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90-94,98,共6页
针对长庆A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点,通过深化精细基础地质研究,结合老区检查井取心、测井资料,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精细评价、不同水线距离的检查井水洗程度评价,以及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 针对长庆A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点,通过深化精细基础地质研究,结合老区检查井取心、测井资料,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精细评价、不同水线距离的检查井水洗程度评价,以及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主向井水淹严重、侧向区剩余油富集,侧向剩余油挖潜设计方案可行;油藏井网加密调整后开发效果评价证实,侧向剩余油挖潜方案可减缓油藏递减、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可为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实施井网调整、增储挖潜及油藏采收率提高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注水开发 水洗程度 剩余油挖潜 井网加密调整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驱替特征及剩余油启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成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时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的驱替特征。Micro⁃CT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区块大孔隙的体积比例超过85%,在被CO_(2)全部动用后成为了气窜通道,采收率仅47.95%;CO_(2)驱后WAG驱不仅启动次级大孔隙中的剩余油,对中小孔隙的剩余油也有不同程度的动用。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驱后开展WAG驱,水和气段塞需要交替注入一定量(0.40 PV左右)后采收率才能大幅度增加,气水比和段塞尺寸存在最优值,分别为1∶1和0.10 PV,该条件下WAG驱的采收率增幅主要由第3、4交替轮次所贡献,10轮次的水气交替注入可在CO_(2)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6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交替注入(WAG)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剩余油启动机制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注水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技术方针的调整 被引量:64
15
作者 胡永乐 王燕灵 +1 位作者 杨思玉 贾文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69,共5页
总结了中国陆上油田的地质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开采特征。中国油田开发的基本方式和开采方针是早期内部注水、逐步强化开采。随着开采过程的延伸 ,在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 (综合含水率大于 80 % )中采用强化开采方式是低效的 ,不利于提高... 总结了中国陆上油田的地质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开采特征。中国油田开发的基本方式和开采方针是早期内部注水、逐步强化开采。随着开采过程的延伸 ,在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 (综合含水率大于 80 % )中采用强化开采方式是低效的 ,不利于提高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果。提出了以降低含水率和提高注水波及体积为目标 ,建立以不稳定注水为中心的高效二次采油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注水开发 陆相沉积储层 强注强采 提高采收率 不稳定注水 二次采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合理开发方式探讨 被引量:113
16
作者 李忠兴 屈雪峰 +3 位作者 刘万涛 雷启鸿 孙华岭 何右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7-221,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集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集层微裂缝发育,地层压力系数低,采用丛式井网超前注水开发单井产量低,难以实现有效动用。以鄂尔多斯盆地A井区长7致密油为例,通过物质平衡理论计算、...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集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集层微裂缝发育,地层压力系数低,采用丛式井网超前注水开发单井产量低,难以实现有效动用。以鄂尔多斯盆地A井区长7致密油为例,通过物质平衡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以及矿场实践数据分析,认为水平井体积压裂后单井产量大幅度提高,但采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联合井网开发,水平井见注入水风险大,见水比例达到65%;水平井衰竭式开发地层能量下降快,前期单井产量平稳,生产12个月后单井产量递减大,4个月单井产量累计下降50.3%。由此提出了水平井体积压裂后衰竭式开采,待地层能量不足时,运用注水吞吐采油的开发方式,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注水吞吐第1周期单井日产油量比吞吐前增加78.3%,注水吞吐采油取得初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体积压裂 开发方式 水平井 数值模拟 注水吞吐
下载PDF
采油速度对不同黏度均质油藏水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赵伦 陈希 +4 位作者 陈礼 曹仁义 张祥忠 刘佳 单发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2-357,共6页
基于均质油藏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黏度均质油藏在不同采油速度下的水驱特征。低黏度油藏(黏度小于5 m Pa·s)水驱波及均匀,流线粗。随采油速度的提高,注水沿油层底部突进减弱,纵向波及更均匀,油层顶、底面波及系数差异减... 基于均质油藏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黏度均质油藏在不同采油速度下的水驱特征。低黏度油藏(黏度小于5 m Pa·s)水驱波及均匀,流线粗。随采油速度的提高,注水沿油层底部突进减弱,纵向波及更均匀,油层顶、底面波及系数差异减小。低黏度油藏高速开发无水期采出程度明显高于低速开发,含水上升速度低于低速开发,适宜高速开发模式。中高黏度油藏(黏度5~50 m Pa·s)水驱过程中注入水表现出明显的指进现象,水驱流线细,水驱波及不完全,流线间波及程度弱,油层顶、底面波及系数差异大。随采油速度的提高,中高黏度油藏水驱流线更细,波及更不完全,油层顶、底面波及系数明显降低。中高黏度油藏高速开发见水时间短,无水期采出程度明显低于低速开发,含水上升速度高于低速开发,不适合高速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实验 均质油藏 原油黏度 采油速度 水驱规律 注入水波及特征 高速开发适应性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张新征 张烈辉 +2 位作者 熊钰 孙为全 李玉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0,i004,共4页
以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萨东过渡带300m地区的开发效果为例进行评价,根据实际开发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参数的权向量以弥补加权平均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难以确定权向量的不足,在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同时,对影响开... 以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萨东过渡带300m地区的开发效果为例进行评价,根据实际开发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参数的权向量以弥补加权平均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难以确定权向量的不足,在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同时,对影响开发效果的人为控制因素进行多级模糊评判,使评价结果更具公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水驱 开发效果 权重 层次分析法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注水开发中粘土矿物及其岩石敏感性的演化模式 被引量:63
19
作者 彭仕宓 尹旭 +3 位作者 张继春 李建敏 任继波 王凤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以华北油田主力砂岩油藏中4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储集砂体为例,探讨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属性的微观变化。通过大量岩心样品的室内驱替模拟注水试验,探讨了储集层岩石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定量演化模式,分析了这种... 以华北油田主力砂岩油藏中4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储集砂体为例,探讨了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属性的微观变化。通过大量岩心样品的室内驱替模拟注水试验,探讨了储集层岩石粘土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定量演化模式,分析了这种演化所引起储层岩石孔隙结构、敏感性、润湿性、渗流机理变化的特点及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的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岩石润湿性的亲水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油藏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水驱开发 粘土矿物 敏感性 孔隙结构 渗流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采系统调整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张威 梅冬 +2 位作者 李敏 张恒发 杨积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46,共4页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在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与裂缝走向一致的注采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与裂缝走向垂直的注采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通过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由反九点注水转线...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在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与裂缝走向一致的注采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与裂缝走向垂直的注采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通过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由反九点注水转线状注水渗流特点、油水井数比影响因素和注采系统调整作用的探讨,结合外围朝阳沟和头台等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效果,提出了适合外围油田不同裂缝走向与井排方向夹角井网转线状注水的合理调整方式,为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 低渗透油藏 注水开发 油水井数比 注采系统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