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de oil wax:A review on formation,experimentation,prediction,and remediation techniques 被引量:1
1
作者 Wyclif Kiyingi Ji-Xiang Guo +3 位作者 Rui-Ying Xiong Li Su Xiao-Hui Yang Shi-Ling Zh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2343-2357,共15页
Wax deposition during crude oil production,transportation,and processing has been a headache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oil utilization.It may lead to low mobility ratios,blockage of production tubing/pipelines as well a... Wax deposition during crude oil production,transportation,and processing has been a headache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oil utilization.It may lead to low mobility ratios,blockage of production tubing/pipelines as well as fouling of surface and processing facilities,among others.These snags cause massive financial constraints increasing projects’turnover.Decades of meticulous research have been dedicated to this problem that is worth a review.Thus,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chanisms,experimentation,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modeling,prediction,and remediation techniques of wax deposition.An overall assessment suggests that available models are more accurate for single than multi-phase flows while the kind of remediation and deployment depend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everity level.In severe cases,both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are synergistically deployed.Moreover,future prospective research areas that require attention are proposed.Generally,this review could be a valuable tool for novice researchers as well a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top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wax Phase modeling INHIBITORS DISPERSANTS Multi-phase flow
下载PDF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Grey Theory for Tackling Wax Deposition in Oil Pipelines 被引量:4
2
作者 Ming Wu Shujuan Qiu +1 位作者 Jianfeng Liu Ling Zhao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43-247,共5页
Problems involving wax deposition threaten seriously crude pipelines both economically and operationally. Wax deposition in oil pipelines is a complicated problem having a number of uncertainties and indeterminations.... Problems involving wax deposition threaten seriously crude pipelines both economically and operationally. Wax deposition in oil pipelines is a complicated problem having a number of uncertainties and indeterminations. The Grey System Theory is a suitable theory for coping with systems in which some information is clear and some is not, so it is an adequate model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 of wax deposition. In order to predict accurately wax deposition along a pipeline, the Grey Model was applied to fit the data of wax deposition rat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deposited wax layer on the pipe-wall, and to give accurate forecast on wax deposition in oil pipeli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residential error of the Grey Prediction Model is smaller than 2%. They further showed that this model exhibited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Our investigation proved that the Grey Model is a viable means for forecasting wax deposition. These findings offer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oil industry and for firms dealing with wax cleaning in oil pip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pipeline wax deposition grey system MODEL forecasting
下载PDF
Waxes in asphaltenes of crude oils and wax deposits
3
作者 Yulia M.Ganeeva Tatiana N.Yusupova Gennady V.Romanov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37-745,共9页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mass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in asphaltenes of crude oils of different ages and in wax deposits formed in the borehole equipment were studied. In asphaltenes, n-alkanes from C12 to C60 were...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mass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in asphaltenes of crude oils of different ages and in wax deposits formed in the borehole equipment were studied. In asphaltenes, n-alkanes from C12 to C60 were detected.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paraffins in asphaltenes would form a crystalline phase with a melting point of 80–90 ℃.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redistribution of high molecular paraffin hydrocarbons between o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wax deposit were detected. In the oils,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paraffinic hydrocarbons C50–C60were found, which were not practically dete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wax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xes ASPHALTENES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Crude oil wax deposit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in wellbore during deep water oil well testing 被引量:1
4
作者 GAO Yonghai LIU Kai +4 位作者 ZHAO Xinxin LI Hao CUI Yanchun XIN Guizhen SUN Bao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351-357,共7页
During deep water oil well testing, the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is easy to cause wax precipitation, which affects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test and increases operating costs and risks. Therefore, a numerical me... During deep water oil well testing, the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is easy to cause wax precipitation, which affects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test and increases operating costs and risks. Therefore, a numerical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in oil strings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ields of deep water test string and the wax precipitation calculation model.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on rate, and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geothermal gradient, increase of water depth and drop of water-cut of produced fluid, and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mation pressure. Due to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ields,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is large in test strings at the beginning of well production.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hut-in time. These conclusions can guide wax prevention during the testing of deep water oil well,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water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oil well testing wellbore wax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FIELD pressure FIELD wax PRECIPITATION REGION PREDICTION
下载PDF
The extraction and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paint oil and paint wax
5
作者 Ren Yingjie Wu Maoyu Zhang Feilong 《中国生漆》 2012年第2期9-14,共6页
研究漆籽油和漆蜡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对不同品种漆油进了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漆蜡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石油醚(30℃~60℃)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为50℃,固液比为1∶20,提取时间12h,漆籽皮的目数是大于100目;漆油的最佳工艺... 研究漆籽油和漆蜡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对不同品种漆油进了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漆蜡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石油醚(30℃~60℃)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为50℃,固液比为1∶20,提取时间12h,漆籽皮的目数是大于100目;漆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石油醚(30℃~60℃)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为50℃,固液比为1∶30,提取时间3h,漆籽皮的目数是大于100目。通过萃取所得的漆油在红外图谱上出峰位置基本一致,表明其化学成分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籽 漆蜡 漆油 提取 化学组成
下载PDF
金龙2井区含蜡原油结蜡微观机理及预测模型
6
作者 甘磊 林铁军 +3 位作者 李建 陈昆 杨洪 尼戈热·居拉提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4-1450,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含蜡原油结蜡的微观机理,通过实例优选了结蜡预测模型,根据含水率对结蜡量的影响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考虑原有结蜡厚度对后续结蜡影响的计算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蜡分子先在原油中分散,后在非晶细胞...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含蜡原油结蜡的微观机理,通过实例优选了结蜡预测模型,根据含水率对结蜡量的影响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考虑原有结蜡厚度对后续结蜡影响的计算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蜡分子先在原油中分散,后在非晶细胞盒子中聚集形成蜡晶,随着温度升高径向分布函数峰值降低,蜡分子分布从紧密聚集向分散转变;修正后的结蜡预测模型计算误差仅为4%,随着含水率的增高结蜡厚度减小,随生产时间的延长结蜡厚度增加缓慢。修正后的结蜡预测模型能准确预测金龙2井区清蜡周期,可为现场清防蜡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油井 结蜡 分子动力学 微观机理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
7
作者 何增军 宋成立 +3 位作者 马胜军 王凤宇 王永忠 陈存玉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3期57-61,共5页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采用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无法有效开采,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为此,研发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采用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无法有效开采,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为此,研发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压裂技术,并进行了实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生物胶具有降凝、降黏、防蜡、乳化、驱油等性能,可显著提高原油流动性。现场试验分为生物胶降黏加砂压裂和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两种技术方式,共在扶余外围及稠油区块累计实施45口井。前置液胍胶造主裂缝+支撑剂+生物胶降黏剂+支撑剂+后置液降黏剂的技术方法应用在新投产的外围及稠油区块,对比老区内部,在储层物性变差的条件下,投产后产油量超设计产能1.6倍,是老区内部的1.4倍。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技术主要应用在老井二次压裂或多轮次压裂稠油区块或黏度上升井层,同等条件下对比,黏度由压裂前的70mPa·s下降到25mPa·s,增产量是同区块常规压裂的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胶 降黏压裂 原油流动性 防蜡 外围区块 稠油
下载PDF
B301试验区油井结蜡主控因素及对策
8
作者 张继红 李琬姝 +2 位作者 谭欣剑 张刚 朱正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4,共6页
B301试验区位于H盆地,该试验区目前油井结蜡现象严重,防蜡效果较差,防蜡措施有效期较短,无法满足油井防蜡的需要,亟需找到影响油井结蜡的主控因素。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对产出液中的蜡质、胶质、沥青质和机械杂质含量进行测定。利... B301试验区位于H盆地,该试验区目前油井结蜡现象严重,防蜡效果较差,防蜡措施有效期较短,无法满足油井防蜡的需要,亟需找到影响油井结蜡的主控因素。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对产出液中的蜡质、胶质、沥青质和机械杂质含量进行测定。利用Olga数值模拟软件对温度、压力、流速进行模拟。研究表明:蜡质、沥青质、机械杂质含量以及温度、流速为影响B301试验区油井井筒结蜡的主控因素,影响程度强弱依次为蜡质、温度、沥青质、机械杂质、流速。研究成果可为B301试验区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为高含蜡油藏防蜡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采气 油井结蜡 主控因素 B301试验区 H盆地
下载PDF
沥青质对蜡油加氢处理装置运行影响分析
9
作者 史卜建 陈道宁 +4 位作者 李云 李治 陈庆 孟栋梁 赵国栋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9期17-21,共5页
某公司3.2 Mt/a蜡油加氢处理装置催化剂失活速率高达2.16℃/月。经分析发现,原料沥青质含量大幅上涨是导致该装置催化剂快速失活的主要原因。根据沥青质分子模型和催化剂失活原理,对比分析了原料中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在200、500、2800μ... 某公司3.2 Mt/a蜡油加氢处理装置催化剂失活速率高达2.16℃/月。经分析发现,原料沥青质含量大幅上涨是导致该装置催化剂快速失活的主要原因。根据沥青质分子模型和催化剂失活原理,对比分析了原料中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在200、500、2800μg/g工况以及氢分压分别在9.0、11.0 MPa下的催化剂失活速率,提出了延长装置运转周期的措施。根据催化剂失活原理,提出对氢分压在中压范围(小于10.5 MPa)的蜡油加氢处理装置,原料沥青质质量分数控制在小于500μg/g,装置运转周期可达到4 a。原料沥青质质量分数降低到300μg/g以下且匹配合适的催化剂级配方案,可达到催化剂表面积炭稳态平衡,实现装置超长周期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蜡油加氢 长周期运行 温度翘尾
下载PDF
JH油田含蜡原油析蜡温度测试与分析
10
作者 刘霞 王银强 +1 位作者 冯晶 艾克拜尔·木合塔尔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26-129,共4页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黏温曲线法、DSC法分别测试了JH油田六个不同区块的原油析蜡温度。在DSC法中,测定了降温速率5、10℃/min下的析蜡点。在黏温曲线法中,测定了剪切速率10、20、50、100 s^(-1)下的析蜡点。在显微镜观察法中,测定了降温... 采用显微镜观察法、黏温曲线法、DSC法分别测试了JH油田六个不同区块的原油析蜡温度。在DSC法中,测定了降温速率5、10℃/min下的析蜡点。在黏温曲线法中,测定了剪切速率10、20、50、100 s^(-1)下的析蜡点。在显微镜观察法中,测定了降温速率0.5、5℃/min下的析蜡点。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测量的析蜡点有所差异,一方面与不同测试方法的原理有关,另一方面与仪器的分辨率、操作者的经验有关。若原油中的活性物质和大分子不溶物影响较大时,也会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析蜡点 显微镜观察法 黏温曲线法 DSC法
下载PDF
PHT-01/PHC-05组合催化剂在加氢裂化装置的工业应用
11
作者 李涛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125-128,138,共5页
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110万t/a加氢裂化装置中,以俄罗斯原油的二次油(减压蜡油和催化柴油的混合油,二者质量比10∶1)为原料,采用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PHT-01加氢精制催化剂、PHC-05加氢裂化催化剂及PHT系列加氢保护剂,为最大限度生产重... 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110万t/a加氢裂化装置中,以俄罗斯原油的二次油(减压蜡油和催化柴油的混合油,二者质量比10∶1)为原料,采用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PHT-01加氢精制催化剂、PHC-05加氢裂化催化剂及PHT系列加氢保护剂,为最大限度生产重石脑油进行了工业应用,考察了催化剂应用情况、产品性质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催化剂运行中,可同时进行湿法硫化与钝化操作,精制反应器、裂化反应器的平均反应温度分别为367,363℃,比设计值分别低5,15℃,温升比设计值分别低3,4℃;目标产品重石脑油的含硫(氮)量均小于0.5μg/g、溴指数0.755 mg/g、芳潜质量分数47.3%、初馏点73℃、收率51.56%,精制油含氮量为7~9μg/g,主要产品收率为94.04%,满足下游重整装置进料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裂化 加氢精制 催化剂 减压蜡油 重石脑油 高芳烃 收率
下载PDF
中压加氢裂化装置生产5号工业白油的工艺改进
12
作者 任研研 武林希彦 +2 位作者 翟志清 杨新梅 陈正杰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在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150万t/a蜡油中压加氢裂化装置中,分别采用减压轻蜡油、直馏柴油、催化柴油组成的混合原料(蜡油进料模式)和直馏柴油、催化柴油、渣油加氢柴油组成的混合原料(柴油进料模式)进行了5号工业白油的生产,通过工艺改进,... 在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150万t/a蜡油中压加氢裂化装置中,分别采用减压轻蜡油、直馏柴油、催化柴油组成的混合原料(蜡油进料模式)和直馏柴油、催化柴油、渣油加氢柴油组成的混合原料(柴油进料模式)进行了5号工业白油的生产,通过工艺改进,解决了产品运动黏度不达标的问题。结果表明:在柴油进料模式下,将循环氢流量由195717 m^(3)/h提高至214780 m^(3)/h,反应系统压力由8.7 MPa提高至10.2 MPa,精制(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由300(321)℃升高至318(352)℃,加氢裂化尾油产品的运动黏度降低至5.008 mm^(2)/s;将分馏塔汽提介质由蒸汽改为氮气,可解决尾油带水的问题;将尾油部分外甩至催化装置或罐区,以解决易着色物质在尾油中富集的问题;在蜡油原料模式下,将航空煤油抽出量由30 t/h提高至45 t/h,柴油抽出量由63 t/h降低至55 t/h,柴油侧线产品的闪点和运动黏度分别增加至132℃,4.361 mm^(2)/s,达到白油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压加氢裂化 5号工业白油 柴油 蜡油 加氢裂化尾油 运动黏度
下载PDF
芳烃油用量对防护蜡的迁移及胎侧胶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王欣 张潇杨 +3 位作者 韦国安 李海龙 赵菲 孙举涛 《弹性体》 CAS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研究了胎侧胶配方中芳烃油用量对防护蜡迁移量和迁移速度的影响,并分析了芳烃油用量对胎侧胶臭氧老化和屈挠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烃油有助于提高防护蜡在橡胶中的溶解度,使橡胶表面蜡的迁移量降低,芳烃油用量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 研究了胎侧胶配方中芳烃油用量对防护蜡迁移量和迁移速度的影响,并分析了芳烃油用量对胎侧胶臭氧老化和屈挠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烃油有助于提高防护蜡在橡胶中的溶解度,使橡胶表面蜡的迁移量降低,芳烃油用量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胎侧胶的动态疲劳性能。芳烃油用量为3~5份时,由于强度、链的柔顺性和蜡的迁移量间的平衡而使胎侧胶具有较好的耐臭氧老化和耐屈挠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侧胶 芳烃油 防护蜡 臭氧老化 屈挠疲劳
下载PDF
油蜡热处理对木材物理性能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蒋金成 李璟 +2 位作者 张镜元 王秉泉 战剑锋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为探究植物油蜡热处理对不同树种木材的物理性能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臭冷杉、落叶松和条纹乌木为研究对象,自主配置的植物油蜡溶液为加热介质,分别在不同温度(140、170、200℃)下对木材进行4 h的高温热处理,再通过充分的冷却确保植物... 为探究植物油蜡热处理对不同树种木材的物理性能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以臭冷杉、落叶松和条纹乌木为研究对象,自主配置的植物油蜡溶液为加热介质,分别在不同温度(140、170、200℃)下对木材进行4 h的高温热处理,再通过充分的冷却确保植物油蜡完全进入木材内部,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室温冷却阶段是木材油蜡热处理的关键,该阶段植物油蜡大量进入木材内部,这主要表现为木材试件增重百分比(Weight Percentage Gain,WPG)的变化。经植物油蜡联合热处理后,3种木材最大颜色变化(ΔE^(*))分别为48.24、40.67、5.95;表面疏水性均有稳定提高,接触角(Water Contact Angle,WCA)稳定提升至70°左右;不同树种的弦向、径向线湿胀率及体积膨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抗膨胀效率(Anti Swelling Efficiency,ASE)有效提高,3种木材最大提高49.64%、48.24%、38.86%,说明植物油蜡热处理可以提升木材尺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蜡 热处理 木材 物理性能 尺寸稳定性
下载PDF
油水乳化胶凝作用对蜡沉积影响的定量表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千里 王传硕 +4 位作者 柳杨 吕晓方 杜晖 周诗岽 宫敬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通过对乳液黏温曲线变化规律进行挖掘,对凝油团形成过程定量表征,推导得出凝油团形成的数学关系表达式,将胶凝过程细化为凝油团形成和黏附两个阶段。通过蜡沉积的温度条件,发现随着沉积管壁的温度降低,凝油团形成系数逐渐增大,胶凝作用... 通过对乳液黏温曲线变化规律进行挖掘,对凝油团形成过程定量表征,推导得出凝油团形成的数学关系表达式,将胶凝过程细化为凝油团形成和黏附两个阶段。通过蜡沉积的温度条件,发现随着沉积管壁的温度降低,凝油团形成系数逐渐增大,胶凝作用逐渐显著,即在沉积初期蜡沉积的厚度迅速增加,这与蜡沉积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乳化 蜡沉积 胶凝作用 凝油团
下载PDF
机动管线输送舰用燃料油蜡沉积计算模型研究
16
作者 黄咏翔 陈建辉 +2 位作者 李娜 刘慧姝 段纪淼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934-940,共7页
舰用燃料油是我国海军大型舰艇的燃料。在战时需要采用基于机动钢质管线的岸滩无码头油料补给系统,为舰艇补给燃料油。机动管线加热输送舰用燃料油过程中,由于冬季低温和强换热的作用,使得管线中蜡沉积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油料补给系... 舰用燃料油是我国海军大型舰艇的燃料。在战时需要采用基于机动钢质管线的岸滩无码头油料补给系统,为舰艇补给燃料油。机动管线加热输送舰用燃料油过程中,由于冬季低温和强换热的作用,使得管线中蜡沉积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油料补给系统的正常工作。通过对燃料油蜡沉积过程机理及蜡沉积动力学特性分析,建立了舰用燃料油蜡沉积动力学模型。结合蜡沉积过程中流动传热计算结果确定了模型所需参数,计算得到管输舰用燃料油蜡沉积速率,阐明蜡沉积机理,得到了不同流速、不同油温和不同油壁温差对蜡沉积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管线 舰用燃料油 蜡沉积 分子扩散
下载PDF
化学清防蜡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
17
作者 熊瑞颖 罗俊杰 +1 位作者 刘宏宇 郭继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44,共5页
针对原油生产/集输过程中存在的结蜡难题,并由于蜡堵油管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研究清防蜡技术对于保障原油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归纳阐述了含蜡原油的析蜡机理及不同因素对析蜡特性的影响,综述了化学清防蜡剂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主要包... 针对原油生产/集输过程中存在的结蜡难题,并由于蜡堵油管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研究清防蜡技术对于保障原油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归纳阐述了含蜡原油的析蜡机理及不同因素对析蜡特性的影响,综述了化学清防蜡剂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主要包括油溶性、水溶性及乳液型清防蜡体系的作用机理及研究成果。提出高碳数蜡沉积、沥青质-蜡复合沉积解堵剂研发是未来清防蜡剂发展趋势,期望为清防蜡后续工作开展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防蜡 油溶性清防蜡剂 水溶性清防蜡剂 乳液型清防蜡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紫胶蜡和单甘酯构建茶籽油凝胶的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18
作者 张雯雯 李坤 +3 位作者 赵丽平 张加研 桑大席 张艳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5,共7页
以茶籽油为基油,以紫胶蜡和单甘酯为复合凝胶因子,采用直接法制备茶籽油凝胶,并对其持油性、硬度、结晶形成时间、热性质和流变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茶籽油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紫胶蜡和单甘酯质量比1∶1、凝胶剂添加量11.6%(以茶... 以茶籽油为基油,以紫胶蜡和单甘酯为复合凝胶因子,采用直接法制备茶籽油凝胶,并对其持油性、硬度、结晶形成时间、热性质和流变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茶籽油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紫胶蜡和单甘酯质量比1∶1、凝胶剂添加量11.6%(以茶籽油质量为基准)、加热温度81℃、加热时间22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茶籽油凝胶持油性为98.88%±0.41%,硬度为(2.059±0.022)N。茶籽油凝胶的晶体形态、硬度和热力学性质与人造黄油性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油 紫胶蜡 油凝胶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高含蜡原油聚烯烃降凝防蜡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翔 张国欣 +5 位作者 陆原 胡廷 魏强 陈严飞 陈小敏 曾喆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2-910,928,共10页
以丙烯酸十八酯(ODA)、十八烯(ODE)和苯乙烯(SM)为单体合成三元共聚物P(ODA-co-ODE-co-SM),以其为主剂合成了聚烯烃降凝防蜡剂POOS,对三元共聚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加剂前后原油流变性、析蜡特性、微观形态以及降凝防蜡效果进行... 以丙烯酸十八酯(ODA)、十八烯(ODE)和苯乙烯(SM)为单体合成三元共聚物P(ODA-co-ODE-co-SM),以其为主剂合成了聚烯烃降凝防蜡剂POOS,对三元共聚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加剂前后原油流变性、析蜡特性、微观形态以及降凝防蜡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元共聚物最优的合成工艺条件为n(ODA)∶n(ODE)∶n(SM)=5∶3∶2、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含量(以丙烯酸十八酯、十八烯和苯乙烯总质量为基准,下同)为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8h。当POOS质量浓度为200mg/L时,原油流变性与未加POOS原油相比变化明显,15℃下加剂前后屈服应力为50.30和2.95 Pa,屈服应力降幅为94%,析蜡温度由31.33℃降至24.94℃,凝点由25℃降至15℃,加剂后冷指测试防蜡率为88.00%,环道测试防蜡率为83.70%,蜡晶形态由针状转变为圆状结晶,加剂后蜡晶析出分布不均匀,多个微小蜡晶聚集析出形成单个聚集体,POOS的加入有效改善了蜡晶分散形态,抑制网状结构形成,显著改善了原油低温流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降凝防蜡 流变性 析蜡特性 微观结构 油田化学品
下载PDF
霍霍巴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20
作者 赵志聪 翁仓山 +1 位作者 郭亮 鲁少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7-984,共8页
霍霍巴(jojoba,Simmondsia chinensis)是一种特色的油料植物,由于其种子中富含液体蜡酯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霍霍巴种子含油量约占种子干重的60%,其中液体蜡酯占总油脂的95%以上。液体蜡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耐高温及高绝缘等特性,在化... 霍霍巴(jojoba,Simmondsia chinensis)是一种特色的油料植物,由于其种子中富含液体蜡酯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霍霍巴种子含油量约占种子干重的60%,其中液体蜡酯占总油脂的95%以上。液体蜡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耐高温及高绝缘等特性,在化妆品、医药工业和润滑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前期,本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霍霍巴种子中脂酰辅酶A还原酶(fatty acyl-CoA reductase,FAR)和蜡酯合酶(wax synthase,WS)是液体蜡酯合成的关键酶,而霍霍巴种子子叶中高表达的WS及极低表达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则是霍霍巴种子可以大量积累液体蜡酯的主要原因。霍霍巴种子中WS主要以C20:1-C22:1的脂肪醇和脂肪酸为底物合成C42-C44的液体蜡酯。高芥酸油菜籽中含有丰富的C22:1,是霍霍巴油异源生物合成的优良受体材料。本文系统讲述了霍霍巴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结合霍霍巴油生物合成途径及WS的底物偏好性,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在高芥酸油菜籽中合成霍霍巴油的设想,为霍霍巴油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霍巴 液体蜡酯 油菜 霍霍巴油产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