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C_(3)N_(4)@陶土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乳化液废水
1
作者 田玲 黄祖强 +2 位作者 张武相 张燕娟 胡华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1433,共10页
针对乳化液废水形成的碳排放而引发的环境负担,提出以自主合成的W/C_(3)N_(4)@陶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降解模拟乳化液废水,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设。采用SEM、FT-IR、XRD、XPS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模拟乳化... 针对乳化液废水形成的碳排放而引发的环境负担,提出以自主合成的W/C_(3)N_(4)@陶土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降解模拟乳化液废水,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设。采用SEM、FT-IR、XRD、XPS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模拟乳化液废水的油水分离现象和影响光催化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模拟乳化液废水pH为7、反应时间为180 min的条件下,先进行光催化破乳,模拟乳化液废水的油水分离效率为84.3%且油水分离后的模拟乳化液废水在光学显微镜下有微量油滴;光催化继续降解剩余在水中的溶解油和表面活性剂,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去除率为61.9%,达到废水排放的标准;W/C_(3)N_(4)@陶土经循环使用5次后其TOC去除率仅下降1.8%,表明在降解过程中催化材料的损耗量较少,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_(3)N_(4)@陶土复合材料 乳化液废水 油水分离 光催化
下载PDF
涠洲W断块高凝油油藏开发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郑爱玲 刘德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5,157,共3页
涠洲W断块高凝油油藏具有构造复杂、原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析蜡温度高的特点,开发难度大。在总结断块高凝油油藏开发特征,及开发过程中注采系统不完善、油井结蜡、储层伤害、压力和产量下降快等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 涠洲W断块高凝油油藏具有构造复杂、原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析蜡温度高的特点,开发难度大。在总结断块高凝油油藏开发特征,及开发过程中注采系统不完善、油井结蜡、储层伤害、压力和产量下降快等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论的矢量化井网加密、注水井增注、深穿透射孔、加深保温油管长度和加深泵挂等措施,形成了适合W断块高凝油油藏的开发技术。经过现场实施,日产油量由38.33 m3/d增加到500.00 m3/d,充分发挥了高凝油油藏的生产潜能,实现了海上油田"少井、高产",促进了海上油田高速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油 断块油藏 注水 清防蜡 开发特征 开发对策 涠洲w断块
下载PDF
TG法测W/O乳化液中的含水量 被引量:1
3
作者 贺高红 陈国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26-529,共4页
建立了取样量小 ,操作方便 ,用热重法分析油包水型乳化液中含水量的方法。使用废润滑油乳化液样品进行试验 ,采用低升温速率 2℃ /min ,在质量变化微分曲线的最低点处读取数据 ,热重法分析结果与ASTMD12 3-92标准方法的分析结果非常吻... 建立了取样量小 ,操作方便 ,用热重法分析油包水型乳化液中含水量的方法。使用废润滑油乳化液样品进行试验 ,采用低升温速率 2℃ /min ,在质量变化微分曲线的最低点处读取数据 ,热重法分析结果与ASTMD12 3-92标准方法的分析结果非常吻合 ,最大相对误差小于 5 %。对比乳化液和油水简单混合物的热重法分析结果 ,还可得到乳化液类型和粒径分布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 油包水乳化液 含水量 润滑油
下载PDF
影响W/O乳化重油黏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4
作者 邓云丽 王丽球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4-58,共5页
在W /O乳化重油黏度变化影响因素系统的实验研究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掺水重油在乳化过程中黏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机械搅拌进行乳化的掺水重油 ,其黏度的变化与温度、掺水率、搅拌速率和搅... 在W /O乳化重油黏度变化影响因素系统的实验研究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掺水重油在乳化过程中黏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机械搅拌进行乳化的掺水重油 ,其黏度的变化与温度、掺水率、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等因素有关 ;在重油掺水机械搅拌乳化过程中影响黏度变化程度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其次是掺水率 ,然后是搅拌时间 ,影响程度最小的是搅拌速率 .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掺水率的增加黏度是逐渐增加的 ,二者对黏度的影响程度相当 (温度的影响略大于掺水率的影响 ) ;随搅拌速率的增大和搅拌时间的延长 ,掺水乳化重油的黏度也是呈增加的趋势 ,二者对黏度的影响程度也相当 (搅拌时间的影响略大于搅拌速率的影响 ) .表 5 ,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化重油 黏度 掺水 实验研究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结合传统指标及FT-IR技术研究O/W乳剂的稳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依侨 俞安安 +3 位作者 陈德 范凯燕 夏自花 杨帆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95-700,共6页
目的使用传统指标和FT-IR技术评价乳剂稳定性。方法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O/W乳剂,以平均粒径、离心稳定常数及表面张力3个指标对乳剂进行表征。用浸渍法分别测定水相、油相和乳剂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图,再用软件origin 7.5对水相... 目的使用传统指标和FT-IR技术评价乳剂稳定性。方法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O/W乳剂,以平均粒径、离心稳定常数及表面张力3个指标对乳剂进行表征。用浸渍法分别测定水相、油相和乳剂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图,再用软件origin 7.5对水相和乳剂的羟基峰进行去卷积,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出组成羟基峰的高斯曲线。结果 2个乳剂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55.9 nm和138.5 nm,离心稳定常数分别为0.377和0.561,表面张力分别为54.22 m N/m和64.80 m N/m;制成乳剂后,FT-IR图中油相的信号峰几乎完全消失,而水相和乳剂的FT-IR图中,羟基峰均由6条高斯曲线组成,乳剂中5条高斯曲线的峰位对比于水相都发生了蓝移。结论定量的传统指标和定性的FT-IR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评价乳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乳剂 稳定性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油水界面 氢键作用力
下载PDF
棉籽底油W/O乳状液堵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董瑞强 郅轲轲 +2 位作者 郭良辉 何龙 李恩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棉籽底油为棉籽榨油时的副产物,废弃的棉籽底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首次提出使用乳化的棉籽底油作为一种选择性堵剂。选用合适的复配乳化剂配制出了高含水的棉籽底油W/O乳状液并进行了性能评价。使用流变仪对乳状液的增黏... 棉籽底油为棉籽榨油时的副产物,废弃的棉籽底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首次提出使用乳化的棉籽底油作为一种选择性堵剂。选用合适的复配乳化剂配制出了高含水的棉籽底油W/O乳状液并进行了性能评价。使用流变仪对乳状液的增黏区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增黏区间可以达到80%;使用分油率研究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乳状液的稳定性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强;对棉籽底油乳化体系进行耐温抗盐能力评价,棉籽底油乳状液可以耐110℃高温,抗2×10^4 mg/L的钙离子;利用流性指数研究了不同含水量乳状液的流变性,含水量越高,假塑性越弱;填砂管驱替实验表明棉籽底油乳状液对水和油的封堵率分别为98%和15%,具有良好的封堵性和油水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底油 w/O乳状液 选择性 油井堵水 流变性
下载PDF
W11-4N油田海管在线清垢作业现场试验
7
作者 王林海 陈武 +4 位作者 沈靖 刘华荣 吴娟 梅平 尹先清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3年第3期71-74,共4页
为了验证在线清垢剂的清垢效果,解决W11-4N油田海管结垢堵塞问题,开展了为期45d的低含水输送海管在线清垢现场试验工作。结果表明,清垢作业试验获得成功,清垢达到了预定目标。海管进口压力和海管进出口压差均大幅下降,降幅均约为130kPa... 为了验证在线清垢剂的清垢效果,解决W11-4N油田海管结垢堵塞问题,开展了为期45d的低含水输送海管在线清垢现场试验工作。结果表明,清垢作业试验获得成功,清垢达到了预定目标。海管进口压力和海管进出口压差均大幅下降,降幅均约为130kPa,且在作业后期稳定在此数值左右;清垢作业结束时,海管输送液分离水样中Ca2+浓度下降并稳定在520~600mg.L-1,接近作业前期浓度(500~580mg.L-1);清垢作业完成后,拆卸发球阀外观结垢已彻底清除,且无明显腐蚀迹象,海管输送液分离水样中Fe2+浓度稳定在0.2~0.3mg.L-1,清垢作业期间海管腐蚀速率比加清垢剂前大大降低;清垢作业的返出液对油水分离处理无明显影响;清垢作业完成后,W11-4N油田生产稳定,外输6英寸海管保持日输送液量为1330m3,海管输送压力稳定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11—4N油田 低含水原油 海底管道 在线清垢
下载PDF
W/O乳化液油水分离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田敏 颜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1期79-83,共5页
鉴于油水分离及其数值模拟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综述了用于数值模拟W/O乳化液油水分离的水力瞬变分析模型、雷诺应力模型及代数滑移混合模型等,在归纳了各模型的优缺点的同时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w/O乳化液 油水分离 代数滑移混合模型
下载PDF
Lubricating properties of oil-in-water emulsion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Competitive wetting effect 被引量:4
9
作者 LIU ShuHai TAN GuiB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369-375,共7页
Oil-in-water(O/W) emulsions are widely used in metal working such as hot rolling and cutting.Three kinds of O/W emulsions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 were prepared which include conventional emulsion(CE),miniemulsion(M... Oil-in-water(O/W) emulsions are widely used in metal working such as hot rolling and cutting.Three kinds of O/W emulsions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 were prepared which include conventional emulsion(CE),miniemulsion(MNE) and microemulsion(ME).The lubricating properties of O/W emulsions with low oil concen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ribological testers and the thin film interferometry based on the relative optical interference intensity method.The tribological test results under boundary lubrication show that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total losing weight can be clearly seen:CE < MNE < ME.The lubricating film thicknesses under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and thin film lubrication show that a relationship of the film formation abilities:CE > MNE > ME.Competitive wetting behavior of water and oil on solid surface was confirm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lm formation and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O/W emul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型乳液 润滑性能 浓度 润湿 摩擦学行为 竞技 薄膜干涉 摩擦磨损
原文传递
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Ⅲ. 稠油官能团组分与极性组分的油-水界面张力考察 被引量:24
10
作者 范维玉 陈树坤 +2 位作者 杨孟龙 宋远明 赵福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5,共5页
从稠油官能团组分与极性组分油 水界面张力的角度 ,研究了稠油各组分的界面活性及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测定了官能团四组分以及极性四组分的油 水界面张力 ,考察了组分浓度、水相 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对油 ... 从稠油官能团组分与极性组分油 水界面张力的角度 ,研究了稠油各组分的界面活性及其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测定了官能团四组分以及极性四组分的油 水界面张力 ,考察了组分浓度、水相 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对油 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稠油极性四组分的甲苯溶液 水的界面张力大小顺序为 :饱和分 >芳香分 >胶质 >沥青质 ;官能团四组分的顺序为 :中性分 >碱性分 >酸性分和两性分。酸性分、两性分及沥青质均具有低界面张力的特性 ,尤其在碱性 (pH =11~ 12 )条件下 ,界面张力很低 ,是稠油中主要的界面活性组分。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O/W型超稠油乳状液的稳定。官能团组分更能揭示稠油中活性组分的内在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乳状液 稳定性 稠油组分 界面张力 官能团组分 极性组分
下载PDF
原油各种组分对油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海燕 孙学文 +2 位作者 赵锁奇 许志明 张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4-350,共7页
综述了原油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酸及其他极性化合物的影响、沥青质聚集体和沥青质与溶剂、胶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叙述较详,对蜡的影响叙述较简,提及原油光氧化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油包水(w/O)乳状液 油水界面 稳定性 原油组分 界面活性物质 沥青质 综述
下载PDF
水包油型油水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30
12
作者 刘晓艳 马春曦 +2 位作者 楚伟华 李清波 段吉国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3,109,128,共4页
为深入研究原油脱水、破乳剂与含油污水的处理,考察了高含水稳定柴油乳化液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O/W型油水乳液,应将乳化剂分子亲水亲油性相对强度指标值控制在13.6~14.3;乳状液中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保持在0.16%~0.21%;添加乳化剂... 为深入研究原油脱水、破乳剂与含油污水的处理,考察了高含水稳定柴油乳化液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O/W型油水乳液,应将乳化剂分子亲水亲油性相对强度指标值控制在13.6~14.3;乳状液中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保持在0.16%~0.21%;添加乳化剂时应根据其亲水或亲油性分别加到水中或油中;乳化过程为先高速乳化5min,再低速乳化3min;得到的乳液其稳定时间超过5d,可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包油型 油水乳化 乳液 制备工艺
下载PDF
微量油膜附水滴切削40Cr合金结构钢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洋 刘永姜 +2 位作者 姚贝贝 杜盼盼 马国红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7-140,共4页
简述了油膜附水滴(oils on water,OoW)切削液的冷却润滑原理。通过干切削、常规浇注乳化液和OoW切削液三种冷却润滑方式,切削40Cr合金结构钢的切削力以及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对比试验,研究OoW切削液的冷却润滑性能。试验结果表明,OoW切削... 简述了油膜附水滴(oils on water,OoW)切削液的冷却润滑原理。通过干切削、常规浇注乳化液和OoW切削液三种冷却润滑方式,切削40Cr合金结构钢的切削力以及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对比试验,研究OoW切削液的冷却润滑性能。试验结果表明,OoW切削液能有效减小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附水滴 干切削 乳化液 切削力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热化学破乳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迪 王世昌 +4 位作者 孟祥春 孙福祥 赵凤玲 王庆生 梁辉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以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为介质研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破乳剂 ,用模拟采出液和实际采出液评价了其破乳性能并通过测试模拟含油污水的油珠聚并、水相粘度、油水界面张力、油珠Zeta电位和油水... 以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为介质研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破乳剂 ,用模拟采出液和实际采出液评价了其破乳性能并通过测试模拟含油污水的油珠聚并、水相粘度、油水界面张力、油珠Zeta电位和油水界面流变性的方法研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的热 化学破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ORS 4 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在破乳剂加药量为 15 0mg/L、脱水温度为 45℃和沉降时间为 3h的条件下 ,可经热 化学脱水达到外输原油含水率指标 ;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的热 化学破乳机理为 :破乳剂ASPD 1吸附到油水界面上顶替原油中的天然界面活性物质、碱与原油中天然物质反应生成的界面活性物质和驱油表面活性剂 ,降低油珠表面的负电性和油珠之间的电排斥力 ,促进油珠之间的聚并 ,使油珠上浮速率加大并使O/W型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分层后所形成的油珠浓缩层内的油珠粒径增大 ,使得油珠聚并过程中被束缚在油相中的水滴直径增大 ,使所形成的W /O型乳化原油的稳定性下降 ,容易破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原油 O/w型乳状液 破乳剂 破乳脱水 机理 三元复合驱油藏 大庆油田
下载PDF
油包水乳状液电导率与电破乳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黎明 何利民 +2 位作者 吕宇玲 宋岩伟 何兆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1,共4页
通过水滴在电场中所受偶极力的表达式,讨论了W/O乳状液的电破乳机理及介电常数、电导率。借助乳化剂Span80,由50号白油、52号基础油、胜利孤岛原油和蒸馏水制备了含水10%、20%、30%的W/O乳状液,测定了乳状液30℃时的介电常数和... 通过水滴在电场中所受偶极力的表达式,讨论了W/O乳状液的电破乳机理及介电常数、电导率。借助乳化剂Span80,由50号白油、52号基础油、胜利孤岛原油和蒸馏水制备了含水10%、20%、30%的W/O乳状液,测定了乳状液30℃时的介电常数和黏度。在板电极长宽(cm)8×15、板间距2cm的电破乳实验装置上,测定了实验W/O乳状液的油水分离效率与板间电N(2-9kV)、电场作用时间(30、60、120s)、沉降时间(5-20s,30℃)的关系,结果如下。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含水10%的白油、基础油、孤岛原油乳状液的黏度、电导率和油水分离效率均依次增大;含水30%的白油乳状液在电场中被击穿;白油、基础油乳状液的分离效率随含水率增大而下降,随板间电压增大而上升;含水率20%的基础油乳状液的分离效率随电场作用时间和沉降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讨论了所得结果。图5表1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破乳 油包水乳状液 原油乳状液 电导率 电脱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反相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建宗 程时远 黄鹤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1-76,104,共7页
本文综述了国外反相乳液聚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概况,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反相乳液聚合 油包水
下载PDF
乳化稠油中多重乳滴的形成及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孟江 张燕 +2 位作者 龙学渊 冉国锋 王志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1-445,452,共6页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 在新滩肯东451区块产出的平均含水58%的稠油(W/O乳状油)中以0.6mg/g油的加量加入复配乳化剂HATJ72,在50℃搅拌2分钟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含大量复杂的多重乳滴,观测到了以水为最外相的七重乳滴。多重乳滴稳定性差,讨论了影响多重乳滴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及其加量;搅拌强度;温度;Ostwald熟化作用及形成原始乳滴时的油水比。由该区块净化稠油和含水7.2%的塔河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中乳滴结构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W/O/W型。与由肯东稠油加水加乳化剂配制的O/W乳状液相比,肯东含水(58%)稠油加乳化剂转相形成的含水相同(35%)的O/W乳状液,表观黏度较低且黏度较不稳定。简介了获得成功的肯东451站含水稠油乳化降黏集输试验。在含水58%的稠油中按0.6mg/g油的加量加入乳化剂HATJ72和自由水,转相形成O/W乳状液,输送温度50℃,乳化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较差,输送至下游5公里处时,管道垂直方向上含水、油、水滴数量、黏度已有很大差异。液滴结构复杂、乳状液稳定性差,是自由水引起的,因此应控制掺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稠油(w/O乳状液) 转相 降黏 乳化集输 多重乳滴 稳定性 新滩肯东451区块
下载PDF
树枝状聚酰胺-胺PAMAM的破乳性能与破乳机理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杰 王俊 周立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67,71,共4页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以氨和乙二胺为核心的1.0G、2.0G、3.0G树枝状聚酰胺-胺(PAMAM),简介了合成方法.加剂量为150 mg/L时聚酰胺-胺对由5.0 g原油、0.2 g OP-7+DDBS、94.8 g蒸馏水制成的高度稳定的O/W乳状液的脱水率(45℃,90 min),随聚酰胺...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以氨和乙二胺为核心的1.0G、2.0G、3.0G树枝状聚酰胺-胺(PAMAM),简介了合成方法.加剂量为150 mg/L时聚酰胺-胺对由5.0 g原油、0.2 g OP-7+DDBS、94.8 g蒸馏水制成的高度稳定的O/W乳状液的脱水率(45℃,90 min),随聚酰胺-胺代数G的增大而增大,乙二胺核心聚酰胺-胺的破乳率(98%,3.0G)高于氨核心聚酰胺-胺(91%,3.0G).20 mg/L乙二胺核心3.0G聚酰胺-胺使大庆采油一厂试验大队联合站含聚合物和碱的采出液的脱水率(45℃,90 min)达到84.6%,脱出水含油68 mg/L;而聚醚破乳剂SP169和BP169在加剂量为150 mg/L时才能达到这一脱水率,而且脱出水含油高达356~370 mg/L.用单滴法测定的油滴破裂速率常数k随聚酰胺-胺加量增大和代数G增大而增大.认为树枝状聚酰胺-胺的破乳机理与这种大分子具有球形分子结构,球形表面上含有大量极性胺基官能团有关.图1表2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高分子 聚酰胺-胺 水溶性聚合物 破乳剂 破乳性能 水包油原油乳状液 破乳机理
下载PDF
影响核桃油包水乳液物理与氧化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建华 孙艺飞 +2 位作者 朱振宝 董文宾 黄鑫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9-54,共6页
以核桃油为油相,以聚甘油聚蓖麻油酸酯(PGPR)为表面活性剂,制备油包水(W/O)乳液,乳液于55 ℃避光保存,每隔1 d测定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同时检测乳液初级氧化产物—脂质氢过氧化物与次级氧化产物—己醛,探究水... 以核桃油为油相,以聚甘油聚蓖麻油酸酯(PGPR)为表面活性剂,制备油包水(W/O)乳液,乳液于55 ℃避光保存,每隔1 d测定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同时检测乳液初级氧化产物—脂质氢过氧化物与次级氧化产物—己醛,探究水油界面与表明活性剂浓度对W/O乳液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在W/O乳液,油水界面存在加速乳液脂质氧化,降低了乳液氧化稳定性。0.3~1.0% PGPR,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显著降低乳液液滴粒径,提高乳液物理稳定性;同时,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显著推迟了初级与次级产物形成延迟期,提升了乳液脂质氧化稳定性。W/O体系中过量表面活性剂与脂质氢过氧化物相互作用,增加了脂质氢过氧化物在油相的浓度,并降低了该初级氧化物的分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油包水乳液 油脂氧化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存在时反相微乳液中水的状态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桂英 张莉 +2 位作者 毛宏志 鲍猛 卢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42,共6页
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研究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存在时,十二烷基甜菜碱 (C12BE)/正庚烷 /正戊醇 /水(Ⅰ)及二( 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钠( AOT) /正庚烷 /水(Ⅱ)反相微乳液中水的存在状态 .采用计算... 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研究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存在时,十二烷基甜菜碱 (C12BE)/正庚烷 /正戊醇 /水(Ⅰ)及二( 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钠( AOT) /正庚烷 /水(Ⅱ)反相微乳液中水的存在状态 .采用计算机分峰技术将微乳液中水分子的 O- H伸缩振动进行曲线拟合,(Ⅰ)得到三个子峰 ,分别位于 (3560± 20)cm- 1, (3430± 10)cm- 1, (3280± 10)cm- 1附近;(Ⅱ)得到四个子峰,分别位于 3618 cm- 1, 3550 cm- 1, 3446 cm- 1和 3292 cm- 1处 .尽管 PVP均增溶于 W/O型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极性基团附近,却没有引起长链间自由水的变化 .但由于两体系的差异, PVP的存在,导致微乳液(Ⅰ)的本体水减少,结合水增多,却使体系(Ⅱ)的结合水减少,本体水增多 .由于 W/O型微乳液中水与生物膜中水相似,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生物膜界面上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聚乙烯吡咯烷酮 十二烷基甜菜碱 二(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钠 反相微乳液 结构 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