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talizing Old Industrial Base of Northeast China:Process, Policy and Challenge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Ping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Northeast China is the largest old industrial base of China that endured persistent influence of the past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his region has lost its leading pla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became a ba... Northeast China is the largest old industrial base of China that endured persistent influence of the past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his region has lost its leading pla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became a backward region by contrast with the coastal area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Northeast China, analys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gives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n the revitalizing polices in recent years, and points out major long-term challenges for future revitalization. It concludes that for Northeast China, a relative declining area: 1) it is indispensable to get the long-term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2) system reform and structure adjustment are the crucial strategies, particularly the reform of the large and mediu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devel-oping new industries is as important as upgrading traditional advantaged industries; 3)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lay an indirect role, avoiding from any unnecessary intervention on economic activity; and 4) social security and investment climate must be improved simultaneously. In addition, the author stresses that the lack of knowledge on the nature of old industrial base had led to failures of the past initiatives, and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should be treated as a holis-tic regional project including economy growth, society progress and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d industrial base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regional policy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被引量:2
2
作者 REN Wanxia XUE Bing +1 位作者 YANG Jun LU Chengp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791-809,共19页
Meas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critical to address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shed light on this issue,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was ... Meas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critical to address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shed light on this issue,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was adopted that is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the strategy 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trateg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per-capita income by increasing i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and GDP per capita by 25.70% and 46.00%,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strategy has significantly worsened the regional employment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of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he strategy ha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egional infrastructural road, education investment or social security, and ha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tigating regional disparity. In addition, the policy effects are highly heterogeneous across cities based on city siz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re is no simple answer regarding whether the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reached its original goals from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The next phase of the strategy should emphasize improv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based on urban heterogeneity to prevent conservative path-dependency and the lock-in of outdated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cy evaluatio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method regional disparity urban heterogeneity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old industrial base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Transport Routes and Road Nodes on Industrial Land Conversion: A Case Study of Changchun City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3
作者 ZHANG Suwen LI Chenggu +1 位作者 MA Zuopeng LI X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544-556,共13页
Nowadays, urban transit syst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forces underlying urban pace transformation via changing accessibility of related land parcels, which leads to the changes of land value and land use structur... Nowadays, urban transit syst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forces underlying urban pace transformation via changing accessibility of related land parcels, which leads to the changes of land value and land use structur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 use changes and related transport routes, particular about how different transport routes and road nodes influence the conversion of industrial lands to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uses respectively. Taking Changchun, an old industrial city in the rust belt of China as a case of study, we explored and compared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transport routes and road nodes on industrial land conversion. We found that surrounding the studied transport routes, more industrial lands were replaced by residential lands than by commercial lands. Also, apparen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corridor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nsport routes(i.e., light rail, expressway and trunk road) and road nodes(i.e., expressway nodes and trunk road nodes) while the industrial lands convert to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uses. Our research findings help us to illuminat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industrial land conversion in old industrial cities which are undergoing social, economic and the related urban transition in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transport routes road node industrial land conversion corridor effect spatial effect old industrial city china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阈下“哈长一体化”建设探究
4
作者 刘铭赜 张宇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推进了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也为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哈长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搭建了巨大的舞台。对哈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推进了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也为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哈长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搭建了巨大的舞台。对哈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哈长一体化融入“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哈长一体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路径,对内练好“内功”,提高哈长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对外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外部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哈长一体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振兴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思考
5
作者 刘硕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中融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深度。深入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以其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通过思政教育基地参观...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中融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深度。深入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以其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通过思政教育基地参观、红色故事、劳模人物等实践形式拓展内容广度,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学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高职思政课 思考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Urbanization of Former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
6
作者 LI Rusheng,Municipal Government of Jilin,Jilin,P.R.China.GAO Xiangduo,Assistant Planner,Tianjin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Tianjin,P.R.China.LI Chenggu,Professor,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P.R.China.QIAN Fang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年第1期42-47,共6页
The concentrated urbanization with the priority given to large cities and the balanced urbanization with the emphasis laid on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jor urbanization patterns nowadays.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ntrated urbanization with the priority given to large cities and the balanced urbanization with the emphasis laid on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jor urbanization patterns nowadays.The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 of the Great Lakes Industrial Area of US and the Ruhr Industrial Area of Germany,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 of the former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industrial base is in a dilemma between the choices of these two urbanization patterns.In consequenc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oice of urbanization pattern of the former industrial b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and spatial distinctions,as well as carrying out a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PATTERN large CITY small TOWN FORMER
原文传递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能源效率提升吗?——基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怡安 刘津利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6,共15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还会产生诸多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以三批次开展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6-2019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渐进DID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效率的政策效应,...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还会产生诸多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以三批次开展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6-2019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渐进DID模型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效率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示范城市的能源效率提升,但也存在显著的城市异质性,表现为对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东部城市的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对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中西部城市的能源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效率,并会强化能源效率提升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可见,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还会强化能源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充分发挥其各种积极效应;不同的城市应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并促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宽带中国” 能源效率 绿色技术创新 资源型城市 老工业基地 异质性—稳健估计量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重要性、潜力优势、突破方向、难点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国斌 刘金玉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3年第2期23-33,共11页
“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有助于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了积极助力。文章通过对... “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有助于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了积极助力。文章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性、潜力优势、突破方向、面临的难点分析,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路径,旨在更高质量地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 全面振兴 新突破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赖燚 吴远翔 《低温建筑技术》 2023年第12期1-4,9,共5页
城市更新与转型背景下,因东北老工业城市生态空间不足导致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为城市生态改善提供了契机。目前,低效工业用地再利用主要以经济效益提升为核心导向,缺乏对城市生态优化的考量。针对老工业城市的共... 城市更新与转型背景下,因东北老工业城市生态空间不足导致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而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为城市生态改善提供了契机。目前,低效工业用地再利用主要以经济效益提升为核心导向,缺乏对城市生态优化的考量。针对老工业城市的共性生态问题和城市更新目标,以哈尔滨为研究案例,提出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与评估的“经济低效度—生态需求度法”。研究结果表明,在识别出的531块低效工业用地中,有139块实行退二进绿策略,面积占比34.4%。根据各生态服务需求度的差异,绿地分为四类,并给出相应的再开发策略。在以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城市 低效工业用地 经济低效 生态需求 再开发策略
下载PDF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平宇 马延吉 +1 位作者 刘文新 陈群元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09-115,共7页
依据东北地区城市化现状特点、问题、趋势和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采取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战略。该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系统,构建“三圈一带”为主的空间骨架。... 依据东北地区城市化现状特点、问题、趋势和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采取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战略。该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系统,构建“三圈一带”为主的空间骨架。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城市老工业区改造、大都市圈产业集聚与空间重组、乡村城镇化、城市信息化和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6个方面论述了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重点及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 城市化 战略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周广胜 袁文平 +1 位作者 周莉 郑元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2,共8页
日益增长的人口及其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亦是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研究不仅可以弄清某一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且能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规... 日益增长的人口及其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亦是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研究不仅可以弄清某一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且能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宏观调控和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处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东亚季风区,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必将影响东北地区生态承载力,进而影响该地区的人口承载力。该研究基于10km×10km分辨率的东北地区1980~2002年共23年的气象资料,结合植物生理生态特点和水热平衡关系建立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和农业生产力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了东北地区4类生态系统类型: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生产力及其动态,指出东北地区近23年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3年来东北地区植被年均总生产力为3.52×1011kgDM.a-1,其中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年均总生产力分别为1.53×1011、4.55×1010、1.07×1011和4.63×1010kgDM.a-1,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平均生产力为5.73×103、1.84×103、5.64×103和5.55×103kgDM.hm-2.a-1。在此基础上,以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之间的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物质流平衡(在食物链上传递机制)为主线,通过对第一性生产力在人类直接消费与第二性生产之间以及各畜群(猪、肉牛羊、禽、奶牛和水产品(鱼))之间的分配,估算了1980~2002年东北地区在宽裕型、小康型与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不输出商品粮和每年向国家提供350×108kg商品粮条件下的年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61×108、2.15×108和1.77×108;和1.70×108、1.40×108和1.15×108。因此,要确保东北地区每年向国家提供350×108kg的商品粮,且在未来东北地区的生活水平要达到富裕型水平,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2020、2050、2070和2100年的气候预估资料,预测了2020、2050、2070和2100年东北地区在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73×108、2.25×108和1.85×108;2.88×108、2.38×108和1.95×108;3.03×108、2.49×108和2.05×108;以及3.09×108、2.55×108和2.09×108。该研究可为东北地区及各省的生态建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 人口承载力 东北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组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士君 王丹 宋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1,共7页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应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的任务,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目标下,调整结构、优化功能。辽中南城市群应在继续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方向的同时强化效益和效率机制;吉中城市组群应在坚持汽车工业和新兴...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应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的任务,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目标下,调整结构、优化功能。辽中南城市群应在继续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方向的同时强化效益和效率机制;吉中城市组群应在坚持汽车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方向的同时强化城际之间的行业联系;哈大齐以及黑龙江东北城市组群则应做好资源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在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城市群组内部城市职能分工,加速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弱化不同等级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进一步强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在城市群组之间亦形成良性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为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城市群组 结构调整 功能优化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其振兴对策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国霞 佟连军 +1 位作者 李国平 鲁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9-655,共7页
夕阳产业地域(OldIndustrialArea)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一种地域现象。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夕阳产业地域形成的背景及其相关机制;根据夕阳产业地域特征,建立划分夕阳产业地域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划分方法,将东北地区34个... 夕阳产业地域(OldIndustrialArea)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一种地域现象。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夕阳产业地域形成的背景及其相关机制;根据夕阳产业地域特征,建立划分夕阳产业地域的指标体系并确定划分方法,将东北地区34个城市经济区进行分类,得出抚顺、本溪、阜新、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七台河、辽源等10个夕阳产业地域;并根据夕阳产业地域形成的根本原因,从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提出夕阳产业地域振兴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阳产业地域 指标体系 划分方法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城市组群整合关系及其调控机制——以长春市、吉林市为例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士君 吴嫦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16-124,共9页
中国东北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组群发育较多的老工业区。作者以东北地区中部的一组近域城市——长春和吉林两市为例,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为背景,分析了其近年呈现强劲势头的整合发展现象,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规律性地总结... 中国东北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组群发育较多的老工业区。作者以东北地区中部的一组近域城市——长春和吉林两市为例,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为背景,分析了其近年呈现强劲势头的整合发展现象,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规律性地总结了城市组群整合发展关系的演化过程和一般模式。论文指出:中国的城市整合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考虑城市组群地域的长远战略,合理组织组群城市在区域中的分工,追求双赢和共同发展是最佳选择;城市组群的整合关系主要体现在发展类型关系、发展模式关系和空间关系三个方面,而且这种类型、模式和空间关系往往随着城市组群整合发展关系的逐渐深入而向深层次演化;城市整合发展关系的调控有三种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协商机制和市场协调机制。从我国的国情和城市整合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这三种协调机制必须同时存在,共同发挥作用,但是不同时期各种机制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老工业基地 城市组群 整合发展 调控机制
下载PDF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胜今 李雨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102,共6页
东北地区因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成为资源型城市密集的地区。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受资源变化的制约和影响,并产生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要正视资源型城市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东北地区因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成为资源型城市密集的地区。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受资源变化的制约和影响,并产生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要正视资源型城市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根据资源类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型城市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对策研究 城市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资源型城市 自然地理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可持续发展 发展过程 资源变化 资源枯竭 相应对策 资源类型 正视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的规划思考——以《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佳文 王磊 胡继元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105-113,共9页
自"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工业基地发展、壮大,相应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基地城市。在长期偏重工矿业发展之后,在世界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这些老工业基地城市普遍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性难... 自"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工业基地发展、壮大,相应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基地城市。在长期偏重工矿业发展之后,在世界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这些老工业基地城市普遍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性难题。本文基于对辽宁省鞍山市的分析,认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工业基地建设与城市综合发展是否协调,基地与城市之间是否良好互动。通过对鞍钢工业基地与鞍山城市的关系梳理,分析了鞍山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不足、环境污染以及单位制社会等诸多方面难题,从总体规划层面提出从下列路径来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城市逐步转型升级:面向区域寻找产业转型动力;同步推进主导产业的精深化与产业结构多元化;调控矿山开采,加强生态治理;改造社区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 城市转型 工业体系 单位制社会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城市收缩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孟祥凤 王冬艳 李红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25-32,共8页
以东北老工业城市--四平市为研究区,应用收缩度模型在对2001-2016年四平市城市收缩度进行测算分析的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对四平市城市收缩的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四平市自2012年人口开始流失(SSD>0),出现城市收缩的现... 以东北老工业城市--四平市为研究区,应用收缩度模型在对2001-2016年四平市城市收缩度进行测算分析的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对四平市城市收缩的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四平市自2012年人口开始流失(SSD>0),出现城市收缩的现象,且收缩度不断上升。2)2001-2016年四平市城市收缩的的驱动力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因素中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与人口因子,其中,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是主控因子,为第一主成分,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二主成分,土地利用为第三主成分,人口因子为第四主成分。并通过进一步的驱动机制分析,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四平市城市收缩的驱动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等其他驱动因素产生的根源所在。4)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城市废弃和闲置用地为依托,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人才回流;调整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打造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主成分分析 驱动力 收缩度模型 东北老工业城市 四平市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东北中心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测评 被引量:7
18
作者 关伟 郭佳婧 周忻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252-257,共6页
物流业不仅涉及领域较广、吸纳就业人数众多,而且具有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等功能,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产业部门.大力发展物流业,既是东北三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振兴东... 物流业不仅涉及领域较广、吸纳就业人数众多,而且具有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等功能,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产业部门.大力发展物流业,既是东北三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产业计划.基于东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和《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2011~2015)》,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物流需求、物流供给、物流环境3个一级指标及其20个二级指标测评东北地区四大中心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结果显示:长春、哈尔滨在第一主成分排名中靠后,沈阳、哈尔滨在第二主成分排名中居前,综合测评的排名顺序为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 东北地区 中心城市 大连 沈阳 哈尔滨 长春
下载PDF
论东北高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立军 刘海波 盛群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21-123,共3页
探讨了东北高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为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科技支持和急需人才。在分析东北高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东北高校的特点,提出了东北高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 探讨了东北高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为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科技支持和急需人才。在分析东北高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东北高校的特点,提出了东北高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东北高校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人才和重点科技支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东北 老工业基地
下载PDF
东北振兴:困局与突破(专题讨论):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26
20
作者 黄群慧 石颖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0-112,共13页
2014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东北三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严峻。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下行是东北三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针对2015年东北三省的工业运行表现,从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和供给要素三个层面分析东北三省工业经... 2014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东北三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严峻。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下行是东北三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针对2015年东北三省的工业运行表现,从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和供给要素三个层面分析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主要有:重化工业比重大、国有经济占据主导、东北人口流失问题严重。针对东北三省各自的具体情况分析,三个省份发展存在以下突出“短板”,如辽宁存在出口下降过快问题,吉林省存在工业一柱擎天、汽车工业2015年大幅下降问题,黑龙江则面临农业比例过大的问题。东北地区需要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两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老工业基地 工业经济下行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产业结构 体制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