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的效应检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尹希果 张藤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79-84,共6页
文章基于2003—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数,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集聚和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关联机制,并检验了政府干预在传导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新旧动能转换对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 文章基于2003—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数,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集聚和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关联机制,并检验了政府干预在传导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新旧动能转换对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存在正向的部分中介效应,但间接路径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干预强化了新旧动能转换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且随干预水平提高正向调节作用不断增强;当政府干预处于低水平时,产业专业化集聚间接效应占比高;当政府干预处于高水平时,产业多样化集聚间接效应占比提高;当政府干预水平位于均值-0.33与-0.02个单位区间时,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同时促进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推动双循环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双循环 协调发展 产业集聚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下载PDF
绿色化协同创新、新旧动能转换与地区经济增长 被引量:6
2
作者 石风光 周明 许彬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44,共12页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利用2010—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地区工业绿色化协同创新效率及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基于经济特征空间矩阵的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工业绿色化协同创新及新旧动...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利用2010—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地区工业绿色化协同创新效率及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基于经济特征空间矩阵的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工业绿色化协同创新及新旧动能转换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化协同创新效率的提高,在短期和长期均能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在长期则会产生抑制作用;新旧动能转换指数的提高,在短期内会抑制本地经济增长,在长期会促进本地经济增长,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会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工业绿色化协同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通过供求交互作用传递其部分或全部经济增长效应。本文旨在揭示我国工业绿色化协同创新与新旧动能转换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这对于实现我国地区经济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协同创新 新旧动能转换 经济增长 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 动态空间计量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逻辑、方向与路径 被引量:4
3
作者 姚毓春 李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71,188,共12页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本质在于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变革,即生产方式变革。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引领地位的生产方式各不相同,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动能转换的特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动...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本质在于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变革,即生产方式变革。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引领地位的生产方式各不相同,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动能转换的特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方向:创新驱动模式更多依靠自主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更注重人才、知识和数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注重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更为需要和迫切。为保证动能转换顺利进行,在实践方面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注重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利用、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以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 动能转换 生产方式
下载PDF
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乔宝华 秦海林 《工业经济论坛》 2018年第1期27-35,共9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转换增长动力,作为三大关口之一,要顺利跨越,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转换增长动力,作为三大关口之一,要顺利跨越,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本文构建了一个"供给-需求-制度"分析框架来研究经济新动能的动力来源,并从供给、需求、产业、区域四个角度定量地分析了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表现,认为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一部署系统推进,又要精准施策,加速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动能 动能转换 新常态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经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姜立嫚 刘波林 +2 位作者 温琪琨 周歆华 马婧文 《中国标准化》 2020年第12期128-133,共6页
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肩负重要责任。本文研... 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肩负重要责任。本文研究了典型国家及国内典型区域在以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国内外成功经验,为地方加快运用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参考,也为提出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化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标准化 经验
下载PDF
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理及对策分析
6
作者 姜立嫚 刘波林 温琪琨 《中国标准化》 2021年第13期58-62,共5页
新旧动能转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 新旧动能转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理及路径,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为地方加快运用标准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标准化 作用机理 措施建议
下载PDF
黄河流域地区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与策略重点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久文 周孝伦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49,共15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黄河流域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内在驱动机制,为新时代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从动力变革、体制改革、结构升...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黄河流域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内在驱动机制,为新时代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从动力变革、体制改革、结构升级和发展转变等4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了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度量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分布差异,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两大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重点。[结果](1)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低于长江经济带,且内部空间差异显著,呈现“上、下游地区水平高,中游地区水平低”的局面,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和西部以及兰州、西安、太原和郑州等省会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较高。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总体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2)全局莫兰指数显示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而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莫兰分析显示,黄河流域地区“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城市,“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高-高”集聚类型占比最大,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3)城市规模、消费能力和人力资本是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水平对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城市群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黄河流域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促进作用较弱,特别是关中平原、黄河几字弯和兰西等城市群。从东到西水资源量和环境规制对两大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的影响逐渐加强,尤其是黄河几字弯、兰西、滇中和黔中城市群等生态脆弱地区。此外,黄河流域地区中黄河几字弯和兰西城市群发展滞后,尚未形成有效的新旧动能转换机制。[结论]黄河流域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此外,还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空间差异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晋陕蒙地区市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与分异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唐宇 宋永永 +3 位作者 薛东前 马蓓蓓 王莎 叶昊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7-300,共14页
科学认知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格局、过程与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晋陕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论文在构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动力、制度、结构和方式4个维度,研究2... 科学认知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格局、过程与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晋陕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论文在构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动力、制度、结构和方式4个维度,研究2005—2019年晋陕蒙地区市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与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先波动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演化趋势,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差距逐渐扩大;(2)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较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核心—外围”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区和领先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呈“点状分布”,滞后区和中等区在非省会城市“广泛分布”;(3)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表现出“冷点集聚、热点离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4)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地域分异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城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子。研究认为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资源集聚与转化能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分异机制 地理探测器 晋陕蒙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林攀 余斌 +2 位作者 刘杨洋 郭新伟 卓蓉蓉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7,共9页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举措,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客观赋权法,从增长动力转向、体制机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等4个维度构建评价...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举措,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客观赋权法,从增长动力转向、体制机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等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全国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引领是中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逻辑;(2)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并呈现一定的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较高水平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和东部沿海地区;(3)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的主导因子包括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及消费需求水平等;(4)东、中、西三大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因子及交互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据此可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空间差异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新旧动能转换会减少就业岗位吗?
10
作者 卢超 刘国亮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 2022年第4期98-119,共22页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途径。但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劳动力技能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加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加剧。本文通过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指数,...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途径。但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劳动力技能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加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加剧。本文通过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实证检验了新旧动能转换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新旧动能转换伴随着就业两极化的现象并加剧了劳动力就业两极化。并且,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就业两极化现象的发生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均出现了就业两极化现象,但就业两极化表现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就业两极化突出表现为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更多;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就业两极化突出表现为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更多。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高度关注经济落后地区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加过快的现象,着重对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高技能劳动力的投资和引进,加大对中技能劳动力向高端就业转岗的培训以及关注就业两极化问题可能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指数 劳动力就业结构 就业两极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