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视场宽时域仿生极高速成像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启凡 蔡懿 +5 位作者 曾选科 龙虎 朱永乐 曾亮维 李景镇 陆小微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现有极高速成像系统存在元件复杂、系统庞大以及视场受限的问题。基于螳螂虾小眼和复眼结构提出一种结构紧凑的极高速成像方法,可应用于多种视场和时间范围。仿生极高速成像仿生微绒毛阵列结构,以条纹结构光照明和空间角分复用为基础,... 现有极高速成像系统存在元件复杂、系统庞大以及视场受限的问题。基于螳螂虾小眼和复眼结构提出一种结构紧凑的极高速成像方法,可应用于多种视场和时间范围。仿生极高速成像仿生微绒毛阵列结构,以条纹结构光照明和空间角分复用为基础,实现图像的压缩和瞬态事件时序图像的重现。仿生螳螂虾小眼结构,可以实现视场极高速成像;而复眼系统结构上有小眼系统拼接组成,可以突破限制现大视场极高速成像。时间延迟结构与照明成像光路分离,可以实现飞秒至皮秒时间尺度的瞬态事件记录。因此,仿生多视场极高速成像理论上可以应用于各种视场的成像,仿真实验的摄影频率可以达到1.2×10^(13)帧/s,还原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80.6 lp/mm。仿生极高速成像为大范围、群体性瞬态事件的探测提供了可能,例如光在散射介质中的传播、随机运动等,并且其结构紧凑,为极高速成像仪器的小型化、轻量化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系统 极高速成像 仿生复眼和小眼 结构光照明 空间角分复用
下载PDF
中国对虾复眼的研究 Ⅰ.解剖与组织结构 被引量:16
2
作者 胡景杰 陈宽智 包振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0-34,共5页
中国对虾具一对有眼柄的复眼 ,复眼约由 5 5 0 0 0个小眼构成。每个小眼由角膜、成角膜细胞、晶状体、晶状体束、小网膜细胞及其细胞膜突出的微绒毛汇合而成的感杆束等部分组成。在复眼中还有起调节进入小网膜光量的远端色素和近端色素... 中国对虾具一对有眼柄的复眼 ,复眼约由 5 5 0 0 0个小眼构成。每个小眼由角膜、成角膜细胞、晶状体、晶状体束、小网膜细胞及其细胞膜突出的微绒毛汇合而成的感杆束等部分组成。在复眼中还有起调节进入小网膜光量的远端色素和近端色素。小网膜细胞形成轴索 ,穿过基膜上的网眼 ,联系神经节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复眼 小眼 组织结构
下载PDF
菜粉蝶与蛱蝶复眼和视叶的形态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侯天德 何福元 程昉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66-69,101,共5页
菜粉蝶(PierisrapaeLinnaeus)与蛱蝶(VanessacarduiLinnaeus)复眼均为长椭圆形,菜粉蝶小眼数约为5065个,蛱蝶为9231个,蛱蝶复眼表面的角膜小眼面间生有刺毛.菜粉蝶复眼背腹夹角与前后夹角分别为180°和165°,蛱蝶分别为220°... 菜粉蝶(PierisrapaeLinnaeus)与蛱蝶(VanessacarduiLinnaeus)复眼均为长椭圆形,菜粉蝶小眼数约为5065个,蛱蝶为9231个,蛱蝶复眼表面的角膜小眼面间生有刺毛.菜粉蝶复眼背腹夹角与前后夹角分别为180°和165°,蛱蝶分别为220°和180°.2种蝶都为并列相眼,晶锥由4个晶锥细胞分泌而成的倒圆锥形.每个小眼由8个小网膜细胞围绕视杆为中心组成,菜粉蝶复眼背方的小眼由4个着色深和4个着色浅的小网膜细胞围成.色素颗粒主要集中于晶锥两旁的6个色素细胞中,小网膜细胞两旁也具有少量色素分布.视叶由视叶神经节层、视髓质层、小叶复合体3部分构成.小叶复合体分为小叶和小叶板,小叶位于小叶板前部,约占复合体体积的2/3.神经元分布于视叶中的皮质.视神经节与第一视交叉前部、小叶前部、小叶板后部也分布有大神经元胞体.除一些中小型细胞外,还有较大的类似于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存在于小叶前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结构 菜粉蝶 小红蛱蝶 复眼 小眼 视叶 色素细胞 鳞翅目
下载PDF
中国鲎复眼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霍淑芳 刘润中 +1 位作者 许华曦 洪水根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4,共8页
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Leach))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复眼表面覆盖角膜层,外形呈半球形,由800-1200个小眼组成,组成复眼的小眼面均为椭圆形。每个小眼包括透光和感光两部分。... 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Leach))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复眼表面覆盖角膜层,外形呈半球形,由800-1200个小眼组成,组成复眼的小眼面均为椭圆形。每个小眼包括透光和感光两部分。透光部分由透光锥体和透光孔径组成;感光部分包括小网膜细胞及色素细胞。小网膜细胞分R-区和A-区,R-区是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A-区是没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但A区的表面覆盖着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主要分布于A-区和R-区的交界处。8个小网膜细胞排列成的桔瓣状结构组成1个小眼的感光部分。[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7—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复眼 小眼 小网膜细胞 感杆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阵列式偏振导航传感器及其鲁棒性算法实现 被引量:5
5
作者 褚金奎 蹇慧君 +1 位作者 刘泽 张然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067-2073,共7页
当昆虫视野内存在部分遮挡时,能够依靠其复眼背部边缘区域中偏振敏感多小眼结构,感知天空偏振光信息进行导航。模仿该偏振敏感多小眼结构设计了阵列式偏振导航传感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视野内的随机遮挡、金属纳米光栅偏振器局部缺陷... 当昆虫视野内存在部分遮挡时,能够依靠其复眼背部边缘区域中偏振敏感多小眼结构,感知天空偏振光信息进行导航。模仿该偏振敏感多小眼结构设计了阵列式偏振导航传感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视野内的随机遮挡、金属纳米光栅偏振器局部缺陷和尖锐噪声等造成各偏振方向内存在干扰像素影响偏振光强提取,基于线性灰度拉伸的Otsu阈值分割及3σ法则,提出了一种具有鲁棒性的偏振光强提取算法。首先,详述了传感器的偏振导航算法和传感器组成;然后,基于MFC对话框项目,开发了传感器的实时监控界面,实时显示偏振信息变化,数据更新率达10 Hz;最后,对传感器进行了测试实验。标定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性能稳定,定向精度±0.25°;在室外有无遮挡条件下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适应视野内的部分遮挡环境,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式偏振导航传感器 偏振敏感多小眼结构 鲁棒性
下载PDF
罗氏沼虾幼体个眼外形及生长动态 被引量:4
6
作者 姜乃澄 卢建平 +3 位作者 杨万喜 罗媛媛 袁保京 潘捍力 《东海海洋》 1998年第4期20-24,共5页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各期氵蚤状幼体复眼的个眼面均呈正六边形,个眼透镜面为圆形,其表面光滑。个眼的数量在幼体期不恒定。经计算机方程选优,复眼个眼面直径、矢状面个眼数量和色素细胞层宽度与...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各期氵蚤状幼体复眼的个眼面均呈正六边形,个眼透镜面为圆形,其表面光滑。个眼的数量在幼体期不恒定。经计算机方程选优,复眼个眼面直径、矢状面个眼数量和色素细胞层宽度与幼体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而复眼矢状面个眼数量与色素细胞层宽度之间呈直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幼体期 个眼 视觉器官 生长动态
下载PDF
北京萤火虫复眼的模型小眼设计与光线追迹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梅英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69-273,共5页
以实际的北京萤火虫复眼结构与生理参数与依据,基于已知的GRIN透镜特征,把小眼的整个光学系统分成几个部分被模型化。模型中,在晶体柱部分使用了一个径向梯度折射率透镜柱具有的抛物线轮廓折射率公式;在晶锥末端所接的半椭球G... 以实际的北京萤火虫复眼结构与生理参数与依据,基于已知的GRIN透镜特征,把小眼的整个光学系统分成几个部分被模型化。模型中,在晶体柱部分使用了一个径向梯度折射率透镜柱具有的抛物线轮廓折射率公式;在晶锥末端所接的半椭球GRIN透镜部分,使用了一个径向梯度和纵向梯度分布都存在的折射率公式.模型的尺寸与折射率的大小根据实际晶锥的测量值.通过对模型小眼的光线追迹,证明模型小眼基本上是一个平行光入射,年行光出射的望远镜系统.小眼光学系统的前半部分把入射的平行光束聚焦到中间焦点,而这个点的位置恰好位于实际晶锥的腰的部位,而光线再次经过晶锥近端以后又以大致平行光束从晶锥末端出射。此模型小眼的最大入射角为30度,在这个入射角内其角放大率基本上是相同的。随着对平行入射光束与小眼光轴的角度的增加,所产生的中间像越来越远离晶锥光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萤火虫 模型小眼 光线追迹 复眼
下载PDF
桃小食心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高慰曾 李世文 侯无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4-356,共3页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 )蛾复眼的外部形态与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蛾等较相似,但大小及结构明显不同,它的体长为0.54毫米,宽为0.50毫米,每只复眼大约有1500个小眼组成。小眼密度为每平方毫米3301个...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 )蛾复眼的外部形态与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蛾等较相似,但大小及结构明显不同,它的体长为0.54毫米,宽为0.50毫米,每只复眼大约有1500个小眼组成。小眼密度为每平方毫米3301个。透明区占小眼总长的64%。网膜细胞多在远端膨大,细胞核也大都在此集中。本文对小眼及其周围分10个层次进行了描述和摄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复眼 小眼
下载PDF
大双角蝎蛉幼虫复眼超微结构及其在全变态类幼虫侧单眼演化中的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庆霄 花保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3-1142,共10页
【目的】长翅目(Mecoptera)是全变态类昆虫中唯一在幼虫期具有复眼而无侧单眼的类群,是研究昆虫复眼与侧单眼之间演化关系的理想材料。本研究旨在阐明长翅目幼虫复眼的结构特征,为探讨长翅目幼虫复眼与其他全变态类幼虫侧单眼之间的进... 【目的】长翅目(Mecoptera)是全变态类昆虫中唯一在幼虫期具有复眼而无侧单眼的类群,是研究昆虫复眼与侧单眼之间演化关系的理想材料。本研究旨在阐明长翅目幼虫复眼的结构特征,为探讨长翅目幼虫复眼与其他全变态类幼虫侧单眼之间的进化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蝎蛉科(Panorpidae)大双角蝎蛉Dicerapanorpa magna(Chou)幼虫复眼的超微结构,并依据其结构特征对长翅目幼虫复眼在全变态类幼虫侧单眼演化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结果表明,大双角蝎蛉幼虫复眼属于并列像眼,由50多个小眼组成。小眼由1个角膜、1个晶体、8个视网膜细胞、2个初级色素细胞和数个次级色素细胞等组成。视网膜细胞分为4个远端细胞和4个近端细胞。远端视网膜细胞的视小杆向上延伸包裹着晶体的基部,使视杆末端呈漏斗状。【结论】分层的视网膜细胞和漏斗状的视杆很可能是长翅目幼虫复眼的共有祖征。这两个特征不存在于长翅目成虫复眼中,但存在于许多渐变态类昆虫中。由此推测,长翅目幼虫复眼可能与渐变态类昆虫的复眼存在同源关系。我们认为,长翅目幼虫独有的复眼很可能是全变态类昆虫的祖征,其他全变态类幼虫的侧单眼可能是由复眼演化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双角蝎蛉 幼虫 小眼 视网膜细胞 视杆 超微结构 进化
下载PDF
亲土苔蛾成虫复眼超微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庆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共11页
【目的】重叠型眼在昆虫复眼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阐明夜出型亲土苔蛾Manulea affineola复眼类型及结构特征,以期填补灯蛾亚科昆虫复眼研究的空白,扩充夜出型昆虫复眼的特征数据,为探讨重叠型眼的变异趋势及复眼演化提供依据... 【目的】重叠型眼在昆虫复眼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阐明夜出型亲土苔蛾Manulea affineola复眼类型及结构特征,以期填补灯蛾亚科昆虫复眼研究的空白,扩充夜出型昆虫复眼的特征数据,为探讨重叠型眼的变异趋势及复眼演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亲土苔蛾成虫复眼的超微结构。【结果】亲土苔蛾成虫复眼具有一个透明区,由6个次级色素细胞的透明胞质构成。小眼具8个视网膜细胞,其中1个视网膜细胞较短,仅位于小眼基部。在透明区内,7个视网膜细胞聚集成一束,其远端与晶体束末端相接,但并不形成视杆。在透明区下方,这7个视网膜细胞形成一个中心融合的视杆。在复眼背缘区的小眼的视杆具有近似矩形的横截面,而其余小眼的视杆具多分支状截面。【结论】亲土苔蛾成虫复眼属于重叠型眼;复眼背缘区的矩形视杆很可能与昆虫的偏振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裳蛾科 灯蛾亚科 亲土苔蛾 小眼 透明区 重叠型眼
下载PDF
黑纹仰蝽复眼的形态及视觉特性的研究
11
作者 周妍英 罗正明 贾雷坡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7-21,共5页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黑纹仰蝽成虫复眼的内外部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昆虫的复眼为并列性复眼,每个复眼包含大约10 000个小眼。每个小眼具有1个平凸型角膜、1个真晶锥、8个小网膜细胞、2个初...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黑纹仰蝽成虫复眼的内外部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昆虫的复眼为并列性复眼,每个复眼包含大约10 000个小眼。每个小眼具有1个平凸型角膜、1个真晶锥、8个小网膜细胞、2个初级色素细胞和12个次级色素细胞。感杆束为开放式,由8个小网膜细胞伸出的感杆组成,其中2个感杆组成内部感杆系统,6个感杆组成外周感杆系统。微绒毛呈两组互相垂直方向排列。对该复眼的结构特点、感光特性和偏振光视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眼 黑纹仰蝽 小眼 感杆束 微绒毛
下载PDF
Fine structural description of the compound eye of the Madagascar 'hissing cockroach' Gromphadorhinaportentosa (Dictyoptera: Blaberidae) 被引量:1
12
作者 Monalisa Mishra Victor Benno Meyer-Rochow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The compound eyes of the wingless adults of the Madagascar 'hissing cockroach' Gromphadorhinaportentosa Sachum, 1853 were examin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Each eye contains 2 400-2 500 mostly hexagonal fac... The compound eyes of the wingless adults of the Madagascar 'hissing cockroach' Gromphadorhinaportentosa Sachum, 1853 were examin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Each eye contains 2 400-2 500 mostly hexagonal facets. However, irregularities affecting both shape and size of the ommatidia are relatively common, especially towards the margins of the eye. An individual ommatidium of this eucone type of apposition eye contains eight retinula cells, which give rise to a centrally-fused, tiered rhabdom. The distal end of the latter is funnel-shaped and accommodates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cone in its midst, Further below, the rhabdom (then formed by the rhabdomeres of four retinula cells) assumes a squarish profile with microvilli aligned in two directions at right-angle to each other. Cross sections through the proximal regions of the rhabdom display triangular rhabdom outlines and microvilli (belonging to 3-4 retinula cell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volved in the squarish more distal rhabdom) that run in three directions inclined to one another by 120°. Overall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ye conforms to the orthopteroid pattern and particularly closely resembles that of the American 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 However, since G. portentosa possesses fewer ommatidia, this could be a consequence of its inability to f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rge size of the facets and the voluminous rhabdoms suggest considerable absolute sensitivity and an ability to detect the plane of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Based on the pattern of microvillus orient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repuscular lifestyle G. portentosa leads and the habitat it occurs in, the prediction is made that this insect uses its green receptors for e-vector discrimin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down-welling light that reaches the forest 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osition BLATTODEA closed rhabdom ommatidium polarization VISION
原文传递
Information Extraction of Bionic Camera-Based Polarization Navigation Patterns Under Noisy Weather Conditions 被引量:1
13
作者 AH SAN Muhammad 蔡云泽 张卫东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20年第1期18-26,共9页
Light polarization is the phenomenon that describes the oscillation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light waves.Polarized light is a source of substantial cue for navigation in many marine and land-dwelling animals.This work... Light polarization is the phenomenon that describes the oscillation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light waves.Polarized light is a source of substantial cue for navigation in many marine and land-dwelling animals.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challenge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regarding polarization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by observ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ommatidium in many insects.Noisy conditions can be because of haze or the presence of clouds in the atmosphere.Aerosol molecules are greater in volume and scale in such atmospheric conditions.When sunlight crosses through these molecules of aerosol,its polarization information is distorted.The distorted pattern has a little or no information on neutral points of light polariz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wavelength of sunlight and polarization,we propose a novel hue based color mixing(HBCM)model to calculate the polarization information and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more accurately and robustly.This method improves the symmetries of polarization patterns and eliminates the effect of noises.Symmetries of polarization patterns are compared with red,green and blue(RGB)spectrum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quantified and compared especially under high noisy weathe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POLARIZATION ommatidium AEROSOLS NEUTRAL points HUE based color mixing(HBCM)
原文传递
基于PKC/CREB/MITF通路探讨白藜芦醇对紫外线辐照后人皮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
14
作者 李婷婷 周燕 +2 位作者 尹明丹 刘秀琴 冉春涛 《职业与健康》 CAS 2022年第22期3054-3060,共7页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C(the cAMP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es protein kinase C,PKC)/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小眼相关转录因子(ommatidium-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通路探讨...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C(the cAMP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es protein kinase C,PKC)/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小眼相关转录因子(ommatidium-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通路探讨白藜芦醇对紫外线辐照后人皮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设人表皮黑素细胞组、紫外线A段(uv A segment,UVA)暴露组、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除人表皮黑素细胞组外,其余各组暴露于320~400 nm的日光紫外线辐照,UVA辐照结束后白藜芦醇低和高剂量组加入不同浓度溶解于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白藜芦醇(300、600μg/mL),UVA暴露组加入等体积的FBS。以上各组每孔设6个平行样,培养72 h。用Cell Counting Kit-8及甲基紫染色测定法测量细胞增殖及单克隆形成数目,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水平,酶标仪测定细胞黑素和酪氨酸酶水平,实时荧光逆转录法(real-time fluorescent reverse transcription,RT-PCR)及蛋白印迹法测定细胞PKC、CREB和MITF水平。结果与人表皮黑素细胞组比较,UVA暴露组、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OD值、存活率、单细胞克隆形成数目、黑素合成能力、酪氨酸酶水平、PKC、CREB、MITF mR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凋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UVA暴露组比较,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OD值、存活率、单细胞克隆形成数目、黑素合成能力、酪氨酸酶水平、PKC、CREB、MITF 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白藜芦醇低剂量组比较,白藜芦醇高剂量组OD值、存活率、单细胞克隆形成数目、黑素合成能力、酪氨酸酶水平、PKC、CREB、MITF 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紫外线辐照后人皮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阻断PKC/CREB/MITF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蛋白激酶C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小眼相关转录因子 白藜芦醇 紫外线 人皮黑素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