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1
作者 张畅 赵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历史转向 国际共运史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
2
作者 余绪鹏 刘念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F0003,共7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本科阶段的必修思政课。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该课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融入理念上需要坚持:以史为据,讲清二十大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本科阶段的必修思政课。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该课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融入理念上需要坚持:以史为据,讲清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事实依据;学史明理,阐释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理论逻辑;读史增信,感悟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政党自信。在融入的重点内容上,要准确把握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深刻阐释“两个行”的理论内涵,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脉络,全面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融入的具体建议上,要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教材内容的各个部分,深入讲解“三个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个必由之路”等知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论国史哲学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月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14,共7页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不断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与不竭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于是,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认识和传播中国,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中国学也成为一种国际“显学”,并促使其由过去“他塑”的“汉学”“海外中国学”“国外中国学”发展而为“自塑”“他塑”交流互鉴的“世界中国学”,特别是观照历史、观照时代,呼唤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推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史研究特别是国史哲学,赋予新时代中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新时代中国学,就是要在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同时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认知“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为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推进新时代中国学理论与方法建设,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一起策划组织了本组专题讨论,结合新时代中国学发展建设中的若干历史、理论与学术问题进行多方面探讨,以期引领和推动新时代中国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学 中国学 国史研究 理论与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4
作者 “新时代艺术学理论研究发展报告”课题组 张新科 +3 位作者 李心峰 孙晓霞 李新 秦佩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4,共13页
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紧随时代步伐,着重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诸如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及艺术学“中国学派”,“中国梦”“新时代”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文艺工作座谈会引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 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紧随时代步伐,着重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诸如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及艺术学“中国学派”,“中国梦”“新时代”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文艺工作座谈会引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新气象,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国艺术学科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与中国艺术学的发展道路、历史经验,“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等。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学理论三大核心学科,向纵深处发展,艺术跨学科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丰富了艺术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艺术学理论的科研项目以及以丛书、文库等形式推出的学术成果十分亮眼。人才培养、期刊及其他平台建设成果不凡。展望未来,艺术学理论将积极应对学科转型带来的变革与挑战,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艺术学理论 三大体系 艺术学科 艺术理论 艺术史 艺术批评
下载PDF
会通古今与原典阐释: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改革
5
作者 杜婕欣 李舫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7-124,共8页
为了提高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课程存在的独立性不足、教材编排中“史”“论”分离、课程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人文精神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通史与专题相互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组、学习情境性的构建... 为了提高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课程存在的独立性不足、教材编排中“史”“论”分离、课程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人文精神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通史与专题相互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组、学习情境性的构建、人文精神挖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中国古代文论原典著作的理解等方面展开探索。实施教学改革后,通过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和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测评对比发现,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论 建构主义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下载PDF
中西文论异质性比较研究——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 被引量:11
6
作者 代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0-136,共7页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中国文论 异质性 边缘化
下载PDF
论“新批评”文学理论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邱晓 李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161,共6页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qu...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唐诗研究 “新批评”理论 盛唐诗歌史 宫廷诗 京城诗
下载PDF
论韦勒克的文学史观 被引量:5
8
作者 乔国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87,共14页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至今对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撰写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人甚至奉为圭皋。该书从不同的侧面详细探讨了文学史的性质、文学史的写作方法等,在阐明自己文学史观的同时并指出了某些已有的文学史观的错误。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理论继承了艾略特所开创的那种从历史的维度、宏观且动态地考察文学作品的传统,而且就其理论的本质而言,他的包括文学价值观在内的一整套文学史观,就是在综合了艾略特与兰瑟姆的本体论诗学和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以及"非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并发扬光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韦勒克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是在对文学这种意向性存在的"经验客体"进行的批评中,归纳或"提炼"出表达"决定性结构"或价值体系(包括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的文学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以文学系统内的、"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的前后逻辑关系,在综合通过读者、批评家等人头脑的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构成文学史的写作框架。当然,韦勒克文学史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从总体上看,韦勒克对文学存在的认识是偏颇的;其次,韦勒克的文学史观中其实还杂糅了阐释学和新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最后,韦勒克的文学进化观也是值得商榷的。韦勒克的文学史观说到底,其实还是坚持对文学内部的研究,而不是与其相关的历史的、社会的、思想史的或心理等背景的研究,没有超出"新批评"对文学的认知范围。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勒克 文学史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透视主义” “文学重建论” 新批评
下载PDF
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20世纪散文理论批评评述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剑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49-54,共6页
2 0世纪的散文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一是散文理论未获得独立的品格 ;二是散文的概念模糊不清 ;三是没有完备的散文理论体系。新世纪的散文理论能否突破和跨越 ,关键在于明确概念 ,规范学科 ,构建新的散文话语 ,确定现代意识的散文理... 2 0世纪的散文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一是散文理论未获得独立的品格 ;二是散文的概念模糊不清 ;三是没有完备的散文理论体系。新世纪的散文理论能否突破和跨越 ,关键在于明确概念 ,规范学科 ,构建新的散文话语 ,确定现代意识的散文理论批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散文 散文理论 建构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的三维考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士海 张宏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2,共7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机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交织耦合是其理论逻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演...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机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交织耦合是其理论逻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演进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镜鉴交互融合是其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前后实践发展中坚持目标导向又把握问题意识的良性互动是其实践逻辑。理论、历史、实践3个逻辑维度的有机统一造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做出的兼具政治站位高度、理论发展深度、历史实践广度、人民情怀温度的科学概括,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泉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建党精神 党建理论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承载历史使命的六维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新元 左小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6,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所肩负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载体。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联通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所肩负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载体。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联通世界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承载的双重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能复兴中华和联通世界,里面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历史必然以及目标价值指向。从历史和空间维度、理论和实践维度、现实和未来维度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对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和空间维度 理论和实践维度 现实和未来维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6,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史学史 史学理论
下载PDF
郭沫若的史剧观与唯美-阐释学批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宝珍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5-90,共6页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作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勾勒了他由...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作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勾勒了他由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念向阐释学批评转变的思想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剧 史剧 史剧观 批评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海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8,共8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了唯物史观。集中体现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动力;人民是我们党是否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主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了唯物史观。集中体现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动力;人民是我们党是否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主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所遵循的实践理念;整体推进改革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推进方式;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追求目标。发展动力、评价主体、实践理念、推进方式、追求目标共同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唯物史观 人的发展理论
下载PDF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写作的对话——古远清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德才 古远清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2期1-6,共6页
文学史有两种:一是教材型的,偏重知识的传授,求全、求稳是其特点;二是学术型的,自成一家之言。从形成过程来说,一种是集体编著,一种是私家治史。《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由古远清先生独自一人完成的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术专著。... 文学史有两种:一是教材型的,偏重知识的传授,求全、求稳是其特点;二是学术型的,自成一家之言。从形成过程来说,一种是集体编著,一种是私家治史。《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由古远清先生独自一人完成的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术专著。其选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其写作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文学史的撰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 私家治史 批判精神
下载PDF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8,共10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努力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构建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 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努力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学术性,构建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及其相关重大专题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并在表现形式上从纵向关注实现古今联系,从横向探索中外互鉴模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 历史学 基本理论
下载PDF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修改与批评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松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76,共7页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版本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将近半个世纪。由于文学批评观念的内在驱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制约,该书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写作与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的理念、内容都反映了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的...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版本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将近半个世纪。由于文学批评观念的内在驱动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制约,该书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写作与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的理念、内容都反映了各时期并不完全相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与话语方式,体现了潜藏在批评观念内部的时代风云与思想规范,也清晰地反映了作者受政治意识形态制约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梳理每一次修改的具体情形,可以呈现一段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的问题史,从而将具体的文学批评论著历史化、语境化,发掘文学批评"某个时代的讲述"相对于"所讲述的时代"更丰富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唯物史观 反映论 批评观念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原则新探——以批评史元典与现代阐释及文化背景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国林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第4期72-75,共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浩繁精深,形式纷繁多样,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文化重构的背景下却遭受冷遇,出现"失语"症状,学生普遍反映冷淡,"批评史"变成&qu...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浩繁精深,形式纷繁多样,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文化重构的背景下却遭受冷遇,出现"失语"症状,学生普遍反映冷淡,"批评史"变成"批评死"。对于这种现状,从教学的层面看要转变教学原则:既要注重批评元典也要进行现代阐释,使学生看到其有当下价值;既要注重批评元典也要揭示其诞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觉得其有趣味。在有用又有趣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亲近她,批评"死"才会"活"过来,也只有这样,"失语症"才有可能得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批评原典 文学批评史 教学原则
下载PDF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汤凌云 《云梦学刊》 2014年第6期82-86,共5页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已在宏观进程、热点问题、重要现象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部分研究论著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深度和历史意识。深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对策是:一要树立和培养历史意识,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已在宏观进程、热点问题、重要现象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部分研究论著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深度和历史意识。深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对策是:一要树立和培养历史意识,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二要公正地对待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传统;三要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 研究现状 问题 对策 艺术学
下载PDF
文学史编写的“新”与“全”辨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牟泽雄 《昆明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93-95,共3页
一味求"新"与求"全"并不就能解决文学史编写的问题,它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修修补补,但它无法完成"重写文学史"的最初设想与最终使命。如果对文学史编写的理论上(史学观念与方法以及对"中国"文... 一味求"新"与求"全"并不就能解决文学史编写的问题,它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修修补补,但它无法完成"重写文学史"的最初设想与最终使命。如果对文学史编写的理论上(史学观念与方法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与整合)缺少突破,文学史编写的实践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所设想的目标。"重写"将会是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不断重复的过程。要编写出高水准的文学史,有待于提高对文学史书写中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待于寻找更多的写作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编写 理论突破 新颖 残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