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filtration in Layered Water-Repellent Soils 被引量:2
1
作者 LI Yi REN Xin +2 位作者 Robert HILL Robert MALONE ZHAO Y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775-792,共18页
Water-repellent(WR) soil greatly influences infiltration behavior. This research determined the impacts of WR levels of silt loam soil layer during infiltration. Three column scenarios were utilized, including homogen... Water-repellent(WR) soil greatly influences infiltration behavior. This research determined the impacts of WR levels of silt loam soil layer during infiltration. Three column scenarios were utilized, including homogeneous wettable silt loam or sand, silt loam over sand(silt loam/sand), and sand over silt loam(sand/silt loam). A 5-cm thick silt loam soil layer was placed either at the soil surface or 5 cm below the soil surface. The silt loam soil used had been treated to produce different WR levels, wettable, slightly WR, strongly WR, and severely WR. As the WR level increased from wettable to severely WR,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decreased. Traditional wetting front-related equations did not adequately describe the infiltration rate and time relationships for layered WR soils. The Kostiakov equation provided a good fit for the first infiltration stage. Average infiltration rates for wettable, slightly WR, strongly WR, and severely WR during the 2 nd infiltration stage were 0.126, 0.021, 0.002, and 0.001 mm min^(-1) for the silt loam/sand scenario,respectively, and 0.112, 0.003, 0.002, and 0.000 5 mm min^(-1) for the sand/silt loam scenario, respectively. Pseudo-saturation phenomena occurred when visually examining the wetting fronts and from the apparent changes in water content(?θ_(AP)) at the slightly WR,strongly WR, and severely WR levels for the silt loam/sand scenario. Much larger ?θAPvalues indicated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finger flow. Delayed water penetration into the surface soil for the strongly WR level in the silt loam/sand scenario suggested negative water heads with infiltration times longer than 10 min. The silt loam/sand soil layers produced sharp transition zones of water content. The WR level of the silt loam soil layer had greater effects on infiltration than the layer position in the colu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层 防水 特征 土壤表面 时间关系 渗入率 淤泥 生产
原文传递
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7
2
作者 白文波 宋吉青 +5 位作者 李茂松 汪亚峰 武永峰 刘布春 王春艳 王秀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了探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积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保水剂作用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入渗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层混施(0~10 cm)和层... 为了探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积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保水剂作用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入渗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层混施(0~10 cm)和层施(5 cm)保水剂会限制土壤水分向下运移,30 min后累积入渗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减少了17.3%~ 36.6%和5.5%~46.6%;而且随着保水剂用量增加,抑制效应增大。相比较而言,这种减缓入渗的程度在保水剂层施,且用量为0.1%时更为明显。下层(10~20 cm)混施和层施(10 cm和15 cm)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抑制是有限的,约比对照降低了4.9%~11.9%;但当保水剂层施量为0.1%时,土壤水分入渗反而会随着入渗进程而增加,累积入渗量可达到对照的1.1倍。层施保水剂后,保水剂层及保水剂下层土壤含水率会普遍增加1.1~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水入渗 入渗率 土壤含水率 保水剂 湿润锋
下载PDF
保水剂对土壤积水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白文波 李茂松 +3 位作者 赵虹瑞 刘布春 武永峰 宋吉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5055-5062,共8页
【目的】水分在田间的入渗过程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重要依据之一,比较研究保水剂对土壤积水入渗特征及其变化过程的影响,以期为保水剂的研发和大田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模拟大田积水入渗过程,分别层施(L)和混施(M)不同浓度(0、... 【目的】水分在田间的入渗过程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重要依据之一,比较研究保水剂对土壤积水入渗特征及其变化过程的影响,以期为保水剂的研发和大田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模拟大田积水入渗过程,分别层施(L)和混施(M)不同浓度(0、0.2%、0.4%和0.6%)的2种保水剂——日本触媒(JP)和德国巴斯夫(BF),比较分析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的3个特征量: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率的影响。【结果】2种保水剂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和入渗速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层施和混施保水剂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入渗;不同的是,层施保水剂对土壤入渗增加的效应是有限的,JP以浓度0.2%,BF以0.4%为界,大于此浓度不仅会抑制土壤入渗,而且抑制效应会随着保水剂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加剧;但是混施条件下,保水剂可使120min内土壤累积入渗量增加1.1—2.1倍,且土壤入渗的增加与保水剂浓度正相关。【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向下运动的影响与保水剂自身的吸水倍率和膨胀性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农业 保水剂 积水入渗 入渗速率
下载PDF
田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测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全九 王文焰 +3 位作者 沈冰 张建丰 费良军 张新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在秦王川灌区利用双环入渗仪在现场进行了积水入渗试验,同时利用γ射线测定土壤水分剖面,进而根据室内外所测定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推求了该灌区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并对室内外所确定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积水入渗 土壤水运动参数 非饱和土壤 测定
下载PDF
地表积水条件下滴灌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振华 蔡焕杰 +1 位作者 杨润亚 王健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共4页
大流量供水条件下滴灌入渗地表积水区域不断变大,直到通过积水区域的水分渗透能力和滴头的供水强度达到平衡。不同滴头流量条件下水平和垂向湿润锋的推进速率和入渗时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滴头流量对湿润体水平和垂向湿润距离的... 大流量供水条件下滴灌入渗地表积水区域不断变大,直到通过积水区域的水分渗透能力和滴头的供水强度达到平衡。不同滴头流量条件下水平和垂向湿润锋的推进速率和入渗时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滴头流量对湿润体水平和垂向湿润距离的比值有显著的影响,滴头流量越大该值也越大,并且该值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小。滴灌积水入渗的稳定渗透通量Jo大于垂直一维入渗的稳渗率,并且Jo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减小,Jo和地表积水半径的倒数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根据Wooding入渗方程可推导出该直线的截距代表了一维入渗条件下土壤的饱和导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头流量 滴灌 入渗 饱和导水率 供水条件 湿润锋 湿润体 积水区 地表 水平
下载PDF
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邹焱 陈洪松 +1 位作者 苏以荣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7,共4页
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湿润锋距离、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乘幂关系,而入渗率与时间平方根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再分布过程中,在隔绝蒸... 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红壤积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湿润锋距离、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湿润锋运移速率与时间呈乘幂关系,而入渗率与时间平方根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再分布过程中,在隔绝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深度土层含水量则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无论在隔绝蒸发还是在自然蒸发条件下,短期内土壤水吸力有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同一深度土层水吸力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土壤初始含水量对水分的入渗及再分布有较大影响,初始含水量较低时,水分入渗较快,而水分再分布则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积水入渗 土壤水分再分布 湿润锋 土壤水吸力
下载PDF
Green-Ampt入渗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毅 王全九 +1 位作者 邵明安 巨娟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0,共6页
介绍了降雨条件下Green-Ampt模型的改进形式,以及国内外利用实验和理论方法推求模型中湿润锋处吸力的方法,对其在积水入渗、降雨入渗、结皮及侵蚀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展望了模型的应用前景。认... 介绍了降雨条件下Green-Ampt模型的改进形式,以及国内外利用实验和理论方法推求模型中湿润锋处吸力的方法,对其在积水入渗、降雨入渗、结皮及侵蚀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展望了模型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模型可进一步被应用于植被覆盖条件、坡地降雨过程及坡地浑水入渗过程的分析;在今后坡地水文的研究中,可针对以上不同条件进行Green-Ampt模型应用于黄土坡地水文过程的修正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模型 坡面降雨 积水人渗特征 模型改进
下载PDF
积水条件下连续和间歇供水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龙天渝 王延青 +2 位作者 安强 程超 杜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0,22,共5页
土壤入渗与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和面源污染等密切相关。通过对紫色土中的黏壤土进行不同积水深度下连续供水和相同积水深度下间歇供水的土柱模拟实验,对紫色土一维垂向入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积水深度为1~10cm时... 土壤入渗与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和面源污染等密切相关。通过对紫色土中的黏壤土进行不同积水深度下连续供水和相同积水深度下间歇供水的土柱模拟实验,对紫色土一维垂向入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积水深度为1~10cm时,积水深度对累积入渗量及入渗率基本上没有影响;积水深度一定时,连续供水下土壤容重和初始含水率对紫色土入渗特性有较大影响,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随土壤容重和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积水深度一定时,间歇供水下紫色土入渗曲线为间断的非连续曲线,第1周期与连续供水的入渗过程一致。从第2周期开始,间歇供水的累积入渗量及入渗率均小于同条件下的连续供水,间歇供水的紫色土入渗特性与供水周期及循环率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入渗特性 积水 供水方式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非河道条件下地下调蓄功能实验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平原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光辉 费宇红 +4 位作者 邢开 刘克岩 王金哲 申建梅 聂振龙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19,共5页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调蓄能力,实验研究表明,在汇水坑渗、井灌和引水渠渗条件下,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调蓄功能不仅与地表积水深度、入渗时间有关,而且还与汇水总量的多少有关。单位时间渗漏量的大小与地表蓄水深度呈...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调蓄能力,实验研究表明,在汇水坑渗、井灌和引水渠渗条件下,太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调蓄功能不仅与地表积水深度、入渗时间有关,而且还与汇水总量的多少有关。单位时间渗漏量的大小与地表蓄水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表蓄水深度愈大,单位时间渗漏量愈大;累计渗漏量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渗漏速率随着累计渗漏量的增加而减小。采用井灌方式进行地下调蓄的关键,是选择具有强渗透性的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冲洪积平原 坑渗与井灌 汇水静态入渗 渠系引水 地下调蓄功能 滹沱河冲洪积平原
下载PDF
影响土壤入渗积水时间因素的试验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雪转 樊贵盛 王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7-31,共5页
为了研究供水强度、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等因素对非充分供水入渗积水时间的影响,建立入渗积水时间与单一因素的数学关系,在室内进行了8种均质土壤的非充分供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供水强度与入渗积水时间呈降幂函数关系,土... 为了研究供水强度、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等因素对非充分供水入渗积水时间的影响,建立入渗积水时间与单一因素的数学关系,在室内进行了8种均质土壤的非充分供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供水强度与入渗积水时间呈降幂函数关系,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质地各因素与入渗积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对于水土保持及水文学的径流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喷灌系统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土壤 试验 入渗积水时间 非充分供水
下载PDF
添加化学改良剂的砂质盐碱土入渗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春霞 王全九 +1 位作者 吕廷波 庄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5,共5页
采用表施PAM(0.01%,0.04%,0.08%)和旱地龙(75,150,375g/m2)下不同施量对其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加化学改良剂起到减渗作用,且随施量的增加累积入渗量与湿润深度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AM、旱地龙施量分别在0.04%,150g... 采用表施PAM(0.01%,0.04%,0.08%)和旱地龙(75,150,375g/m2)下不同施量对其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加化学改良剂起到减渗作用,且随施量的增加累积入渗量与湿润深度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AM、旱地龙施量分别在0.04%,150g/m2时累积入渗量与湿润深度均达最小;土壤含水率在5-30cm土层较高且稳定,相应的最大脱盐区则出现在10-22.5cm土层内,PAM施量在0.04%,旱地龙施量在150g/m2下土层的持水效率最高,盐分淋洗总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改良剂 积水入渗 水盐运移 砂质盐碱土
下载PDF
封闭气泡对一维积水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华 吴争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32-137,148,共7页
非饱和土体中的部分气体极容易在入渗过程中被封闭在孔隙或裂隙中,形成互不连通的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气泡。封闭气泡的存在阻碍了水相的流动,使土体的渗透性能降低,从而对土体的入渗速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非饱和土体中的部分气体极容易在入渗过程中被封闭在孔隙或裂隙中,形成互不连通的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气泡。封闭气泡的存在阻碍了水相的流动,使土体的渗透性能降低,从而对土体的入渗速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室内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初步探讨了封闭气泡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土体入渗性能的影响机制,对研究非饱和土中水气二相流规律有重要指导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积水入渗时,土体中存在封闭气泡,封闭气泡的含量与土性、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等有关。干密度越大,封闭气泡占据孔隙空间越大,阻渗作用越明显,干密度相同时,黏性土中封闭气泡对入渗的阻碍作用较砂性土明显;初始含水率较小时,封闭气泡含量相对较大。由于封闭气泡的存在,入渗稳定时的传输区土体含水率只有土样饱和含水率的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气泡 一维积水入渗 影响机制
下载PDF
滨海盐渍土和棕壤咸水入渗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丽丽 张振华 李陆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48,117,共6页
基于室内均匀土柱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分析了入渗水矿化度对滨海盐渍土和棕壤入渗历时、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平均含水率增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淡水入渗,咸水入渗显著增加土壤入渗能力,盐渍土和棕壤入渗能力分别在矿化度为12g/L... 基于室内均匀土柱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分析了入渗水矿化度对滨海盐渍土和棕壤入渗历时、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平均含水率增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淡水入渗,咸水入渗显著增加土壤入渗能力,盐渍土和棕壤入渗能力分别在矿化度为12g/L和3g/L时最强,到达25cm湿润锋处入渗历时分别比淡水少32.5%和38.2%。同一矿化度条件下,通常盐渍土入渗能力较棕壤强;不同矿化度条件下,盐渍土入渗能力差异较小。Philip模型对短历时咸水入渗拟合精度较高,偏差在±0.19%范围内。不同矿化度水入渗,盐渍土湿润剖面平均含水率增量为38.22%~38.85%,棕壤为36.64%~37.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积水入渗 盐渍土 棕壤 咸水 入渗率
下载PDF
灌溉水质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唐胜强 佘冬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8-114,共7页
为研究淡水与微咸水降水头入渗的差异,采用矿化度为1.0 g/L的微咸水与去离子淡水,对滨海围垦区粉砂土与南京黄棕壤土进行了一维降水头积水入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入渗可以增大2种土壤的入渗能力,且对黄棕壤土的影响更为明显... 为研究淡水与微咸水降水头入渗的差异,采用矿化度为1.0 g/L的微咸水与去离子淡水,对滨海围垦区粉砂土与南京黄棕壤土进行了一维降水头积水入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入渗可以增大2种土壤的入渗能力,且对黄棕壤土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用Philip入渗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描述2种土壤的微咸水降水头入渗过程,且模型对黄棕壤土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更高。土壤水分与盐分再分布过程中,在粉砂土上层,微咸水灌溉对盐分的淋洗效果与淡水灌溉相近,但在土壤深层微咸水灌溉使土壤的积盐量显著高于淡水。采用淡水灌溉的黄棕壤土,土壤表层脱盐、深层积盐;采用微咸水灌溉的土柱剖面均明显积盐,且因表层土壤孔隙结构被破坏,持水能力增强,使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均积累了较高含量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积水入渗 降水头 滨海盐碱土 微咸水 土壤盐分再分布
下载PDF
基于指数型的浅层滑坡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简文星 蒋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1期22-25,32,共5页
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前提是计算边坡的湿润锋深度,目前较为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基于改进的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但该模型假定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均匀分布,实际上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是不均匀的,其表现出越靠近地下水位土... 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前提是计算边坡的湿润锋深度,目前较为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基于改进的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但该模型假定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均匀分布,实际上斜坡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是不均匀的,其表现出越靠近地下水位土体含水率越高的规律。为了体现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指数型的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函数,对传统的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对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函数和改进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解与数值解较为接近,说明改进的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非积水降雨入渗模型 指数型 湿润锋 土体初始含水率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水质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栾莉莉 张光辉 +3 位作者 刘如心 孙龙 耿韧 王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为探明模拟降雨供水水质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种水质(去离子水、自来水和盐水)、2种雨强(45.5mm/h和95.54mm/h)、2种坡度(8.7%和25.9%)对黄土高原2种典型土壤(黄土和娄土)的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水电导率的增大... 为探明模拟降雨供水水质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种水质(去离子水、自来水和盐水)、2种雨强(45.5mm/h和95.54mm/h)、2种坡度(8.7%和25.9%)对黄土高原2种典型土壤(黄土和娄土)的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水电导率的增大,产流历时显著增大,与去离子水相比,自来水和盐水的产流历时分别延长了2.60,2.68倍(黄土)和1.58,1.85倍(娄土);随着供水中含盐量的增大,供水水质对地表结皮发育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导致土壤稳渗率增大;与去离子水相比,自来水和盐水条件下,黄土和娄土的稳渗率分别增加了21.1%,15.8%和58.3%,75.0%;受产流历时及结皮发育的影响,不同供水水质条件下的累积入渗量差异显著,以60min的模拟降雨为例,与去离子水相比,黄土条件下自来水和盐水的累积入渗量均增大了1.02倍,而娄土条件下分别增大了1.63,1.87倍。结果显示人工模拟降雨供水水质显著影响土壤入渗性能,影响的程度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建议在相关研究中尽量采用去离子水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提高不同区域、不同试验结果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水质 产流历时 入渗过程 土壤类型
下载PDF
施氮量对盐碱土入渗特征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显艳 王春霞 何新林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共4页
盐碱地上氮肥的使用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氮肥对盐碱地的影响。为了研究连续滴施氮肥条件下施氮量对盐碱土一维入渗参数的影响,采用不同施氮量(0、300、600、900 mg/L)和不同土壤含盐量(0.3%、0.9%、1.2%)组合,进行室内一维垂直... 盐碱地上氮肥的使用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氮肥对盐碱地的影响。为了研究连续滴施氮肥条件下施氮量对盐碱土一维入渗参数的影响,采用不同施氮量(0、300、600、900 mg/L)和不同土壤含盐量(0.3%、0.9%、1.2%)组合,进行室内一维垂直盐碱土土柱的积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盐碱土上施氮有降低其入渗性能的效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3%和0.9%盐碱土入渗过程中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曲线均呈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施氮量为600 mg/L时,入渗性能最好,施氮量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盐碱土的入渗特性,而施氮量对1.2%盐碱土入渗影响效果很小;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含盐量0.3%的土壤入渗性能最好,含盐量1.2%的土壤入渗性能最差.该研究成果可结合新疆盐碱地上作物生长所需条件为其合理施氮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一维积水入渗 盐碱土 入渗特征参数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土体类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量对土体入渗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争光 张华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48-51,共4页
基于室内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分析了土体类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量对土体入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入渗率随土样中粘性颗粒含量的增加同样逐渐减小;随干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当干密度较小时,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当干... 基于室内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分析了土体类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量对土体入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入渗率随土样中粘性颗粒含量的增加同样逐渐减小;随干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当干密度较小时,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当干密度较大时,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积水入渗 累计入渗量 入渗率
下载PDF
积水入渗稳定时近饱和土中封闭气泡含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争光 张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279,共6页
含有与大气不相连通的封闭气泡且饱和度接近100%的土体称为近饱和土体。通过室内土柱一维积水入渗模型试验,研究了入渗稳定时土壤类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对近饱和土体中封闭气泡的含量以及气相逸出率的影响,分析了3种影响因素对封闭... 含有与大气不相连通的封闭气泡且饱和度接近100%的土体称为近饱和土体。通过室内土柱一维积水入渗模型试验,研究了入渗稳定时土壤类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对近饱和土体中封闭气泡的含量以及气相逸出率的影响,分析了3种影响因素对封闭气泡体积的影响趋势和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土样孔隙中封闭气泡的体积随土样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土样初始含水率超过某一临界含水率时,土样孔隙中封闭气泡的逸出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显著减少;由于黏性土达到渗流稳定需要的时间较砂性土长,因而砂性土的气相逸出率要明显小于黏性土的气相逸出率。通过试验揭示了实际土体入渗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为更好地理解土壤入渗过程和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提供了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饱和土 封闭气泡 积水入渗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封闭气泡对土体渗透系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争光 张华 《工程勘察》 CSCD 2012年第9期43-47,共5页
渗透系数是分析土体渗流问题的重要参数,目前获取渗透系数的诸多方法均没有考虑土体中封闭气泡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本文基于室内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拟合出土体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公式,以及仅包含孔隙率n和两个拟合参数的渗透... 渗透系数是分析土体渗流问题的重要参数,目前获取渗透系数的诸多方法均没有考虑土体中封闭气泡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本文基于室内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拟合出土体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公式,以及仅包含孔隙率n和两个拟合参数的渗透系数与气相饱和度的经验公式,并通过前人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积水入渗 封闭气泡 渗透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