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ooling of Injection Moulds with Hot Runner System
1
作者 Y F Sun K S Lee +1 位作者 C H Tan A Y C Nee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0-111,共2页
In an injection moulding process, the mould cooling s ystem is very important as an efficient and uniform cooling effect can improve b oth the productivity and part quality.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cess, muc h... In an injection moulding process, the mould cooling s ystem is very important as an efficient and uniform cooling effect can improve b oth the productivity and part quality.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cess, muc h research on the mould cooling analysis and cooling design optimization has bee n focused on the core and the cavity, excluding other systems of injection mould s. However, the runner system introduce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heat into the mould.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hot runner systems are being applied in th e moulding industry to save material and decrease losses of injection pressure. This raises the need to include the hot runner system in the cooling analysis. I n this paper, a photo frame part was studied. The mould was built with a hot run ner system. Two thermal sensors were installed: one measures the temperature of lateral surface of hot runner nozzle; the other measures the plastic temperature from the core side. A pressure sensor was also installed to measure the pressur e of the core impression. Cooling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ABAQUS, ananalysi s software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assembly including core , cavity and plastic part was modeled. Heat conduction from hot runner to cavity and from polymer melt to the mould and force convection on the cooling channel surfaces were studied. The natural convection between the ambient air and the ex terior mould surface was ignored. The simulations were adjusted with the experim ental results to find out the heat input from hot runner and its influence on mo uld cooling. Finally, the optimal cooling design and optimal injection condition we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jection moulding COOLING injection mould cool 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hot runner
下载PDF
Unveiling non-radiative center control in CsPbBr_(3) nanocrystals: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ot injection and ligandassisted reprecipitation approaches
2
作者 Daocheng Hong Yuchen Zhang +9 位作者 Shuhan Pan Hanyu Liu Wei Mao Wanli Zhang Yuhui Ye Zhihong Wei Xuxing Lu Xiaoyong Wang Zhenda Lu Yuxi Tia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4年第5期4525-4534,共10页
Metal-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NCs)have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optoelectronic and photonic devices due to their promising applications.Despite their exceptional optical properties,the impac... Metal-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NCs)have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optoelectronic and photonic devices due to their promising applications.Despite their exceptional optical properties,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ynthetic strategies on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NCs,such as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centers,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sPbBr_(3) NCs synthesized using two distinct methods,hot injection and ligand-assisted reprecipitation,at the individual particle level.We observed different blinking behaviors under specific photoexcitation power densities and proposed,through intensity-lifetime analysis and Monte-Carlo simulations,that these different synthetic strategies can fabricate NCs with similar crystal structures but distinct surface quenchers with varying energy levels,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hoto-induced blinking-down and blinking-up behaviors in individual NCs.Our findings indicate a practical and feasible approach for controlling defect engineering in perovskite NCs,with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ir use in optoelectronic and other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halid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centers hot injection method ligand-assisted reprecipit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硫化铅量子点可饱和吸收体的锁模光纤激光器
3
作者 高博峰 王路 +1 位作者 张贺 张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2,共8页
通过优化后的热注入法制备得到硫化铅胶体量子点,再利用匀胶机两步旋涂的方法使材料平铺在小块羧甲基纤维素薄膜上,并将其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应用于光纤激光器中,实现稳定的锁模。制备的硫化铅量子点可饱和吸收薄膜的调制深度和饱和强度... 通过优化后的热注入法制备得到硫化铅胶体量子点,再利用匀胶机两步旋涂的方法使材料平铺在小块羧甲基纤维素薄膜上,并将其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应用于光纤激光器中,实现稳定的锁模。制备的硫化铅量子点可饱和吸收薄膜的调制深度和饱和强度分别约为26.46%和6.75 MW/cm^(2),非饱和损耗为6.42%。测试结果表明该薄膜具有更小的非饱和损耗以及更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采用该薄膜作为可饱和吸收体的光纤激光器能在47 mW的泵浦功率处开始实现自启动锁模,且能够实现长时间稳定的锁模激光输出。研究结果为硫化铅量子点可饱和吸收体在光纤激光器中的后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激光器 锁模 热注入法 硫化铅量子点 可饱和吸收体 自启动
下载PDF
锌掺杂Ag-In-S量子点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4
作者 吴锐敏 樊烨明 +4 位作者 李孝斌 刘凯 黎华 徐慢 戴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60-63,共4页
以乙酸银、乙酸铟、硫粉和乙酸锌等为原料,按照新的化学计量比,采用热注入法制备得到一系列掺杂量为0.05~0.30的锌掺杂Ag-In-S量子点发光材料,并分析了量子点样品的微观形态、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和量子产率。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量子点... 以乙酸银、乙酸铟、硫粉和乙酸锌等为原料,按照新的化学计量比,采用热注入法制备得到一系列掺杂量为0.05~0.30的锌掺杂Ag-In-S量子点发光材料,并分析了量子点样品的微观形态、晶体结构、发光性能和量子产率。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量子点发光材料形貌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0±0.5)nm。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该量子点在近红外区存在广泛吸收,并且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区域均具有高发光强度。Zn^(2+)的掺杂使得该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从8.34%提高到32.90%,同时功率转换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预计该量子点在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发光性能 太阳能电池 热注入法
下载PDF
高温热水处理防治温室番茄土壤根结线虫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贺超兴 张志斌 王怀松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0-142,共3页
试验研究了高温热水灌注处理对土壤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发病严重的温室土壤经热水处理后其根结线虫的数量被有效控制在5条/100g土以下,而对照未处理土壤中线虫的数量为100条/100 g土以上,可见高温热水对线虫有显著的灭杀效果... 试验研究了高温热水灌注处理对土壤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发病严重的温室土壤经热水处理后其根结线虫的数量被有效控制在5条/100g土以下,而对照未处理土壤中线虫的数量为100条/100 g土以上,可见高温热水对线虫有显著的灭杀效果。与对照相比,处理后在番茄的各生育期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均达60%以上,产量增加71.6%。该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消毒土壤可有效用于蔬菜根结线虫病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水灌注法 消毒 土壤根结线虫 番茄
下载PDF
组分对Cu-Zn-In-S/ZnS核壳量子点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华杰 刘洋 +2 位作者 单美玲 赵家龙 李海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利用热注射法通过调控Cu/Zn比例制备了不同组分的Cu-Zn-In-S/ZnS核壳量子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分析Cu/Zn比例对量子点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组分Cu-Zn-In-S/ZnS核壳量子点呈现闪锌矿结构且晶粒尺寸接... 利用热注射法通过调控Cu/Zn比例制备了不同组分的Cu-Zn-In-S/ZnS核壳量子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分析Cu/Zn比例对量子点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组分Cu-Zn-In-S/ZnS核壳量子点呈现闪锌矿结构且晶粒尺寸接近;随着Cu/Zn比例的减小,Cu-Zn-In-S/ZnS核壳量子点的带隙变宽,导致吸收光谱发生蓝移;当Cu/Zn比例从6/1减小到1/6时,量子点的发光峰位从640nm蓝移529nm.由于Zn2+替代Cu+能够减少Cu原子缺陷的形成,从而提高了量子点的荧光效率;当Cu/Zn=1/6时,样品中观测到Cu+离子发光和较长的荧光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Cu-Zn-In-S/ZnS 热注入法 荧光性质 组分
下载PDF
K波段常温接收机噪声注入定标方法分析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凯 闫浩 +6 位作者 段雪峰 马军 陈卯蒸 王洋 曹亮 陈晨雨 李鹏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4期439-445,共7页
噪声注入定标方法作为厘米波段一种常规强度校准方式被广泛应用。通过组建K波段常温接收机及其定标平台,在室内20℃下使用传统冷热负载法标定接收机噪声温度及噪声源温度,之后在室外-7℃使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标定上述参数,并利用室内标定... 噪声注入定标方法作为厘米波段一种常规强度校准方式被广泛应用。通过组建K波段常温接收机及其定标平台,在室内20℃下使用传统冷热负载法标定接收机噪声温度及噪声源温度,之后在室外-7℃使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标定上述参数,并利用室内标定的噪声源进一步标定室外环境中接收机的噪声温度。测试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变化约27℃时,接收机噪声温度定标差异约为50.5%,标准噪声源定标差异约为41%。由此得知,如果将噪声注入法应用于常温接收机定标中,首先需考虑对接收机进行恒温处理,另外可采取对注入的标准噪声源进行温度补偿,使其可以更加精确地应用于二次定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标 接收机 噪声温度 冷热负载法 噪声注入
下载PDF
热注入法制备CuIn(Se,S)_2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向卫东 杨海龙 +5 位作者 王京 赵寅生 钟家松 赵斌宇 骆乐 谢翠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0,共6页
介绍了CuIn(Se,S)2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性质,以及热注入法的原理和特点。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热注入法制备不同形貌和结构CuIn(Se,S)2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其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综述了CuIn(Se,S)2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 介绍了CuIn(Se,S)2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性质,以及热注入法的原理和特点。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热注入法制备不同形貌和结构CuIn(Se,S)2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其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综述了CuIn(Se,S)2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QD-LED及生物标记上的应用。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注入法 CuIn(Se S)2 纳米材料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热注射法合成Cu_2SnSe_3纳米晶及其光电转换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仪柯 唐雅琴 +2 位作者 伍玉娇 刘芳洋 蒋良兴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48-2351,共4页
以乙酰丙酮铜、无水氯化亚锡为金属源,Se/OLA悬浊液为硒源,在油胺溶剂中热注射合成了Cu_2SnSe_3纳米晶。采用TEM、XRD、EDS分别对典型纳米晶产物的形貌、物相和组成做了分析表征。通过不同反应温度的条件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对最终产物... 以乙酰丙酮铜、无水氯化亚锡为金属源,Se/OLA悬浊液为硒源,在油胺溶剂中热注射合成了Cu_2SnSe_3纳米晶。采用TEM、XRD、EDS分别对典型纳米晶产物的形貌、物相和组成做了分析表征。通过不同反应温度的条件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对最终产物的影响,探讨了相关规律。采用光电化学池评价了纳米晶的光电转换性能,结果表明Cu_2SnSe_3纳米晶光电转换性能优良,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Cu2SnSe3 热注射法 光电转换性能
下载PDF
热注射法合成Cu_xS及光降解亚甲基蓝溶液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卿飞 张华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1-225,共5页
利用简单有效的热注射法、调节制备反应条件合成不同形貌的硫化铜(CuxS)纳米复合物。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反应温... 利用简单有效的热注射法、调节制备反应条件合成不同形貌的硫化铜(CuxS)纳米复合物。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反应温度为423 K、反应时间10 min、油胺和油酸体积比为3∶1时,制备的CuxS纳米颗粒形貌均匀且呈球形,以Cu1.97S分子结构存在。利用光降解亚甲基蓝溶液反应,考察所制备的Cu1.97S纳米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亚甲基蓝溶液降解率约为85%,说明Cu1.97S纳米复合物的形貌和结构有利于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和转移,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注射法 油胺/油酸 CuxS 亚甲基蓝 光催化
下载PDF
金属前驱体摩尔比对CZTS纳米晶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冬林 郭锦华 李云峰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41-2445,共5页
采用热注入法制备Cu_2ZnSnS_4(CZTS)纳米晶,研究了金属前驱体摩尔比对所制备的CZTS纳米晶的晶体结构、化学组分、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u∶(Zn+Sn)前驱体摩尔比在0.8∶1~1∶1范围变化时,所得到的产物为纯锌黄锡矿结构... 采用热注入法制备Cu_2ZnSnS_4(CZTS)纳米晶,研究了金属前驱体摩尔比对所制备的CZTS纳米晶的晶体结构、化学组分、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u∶(Zn+Sn)前驱体摩尔比在0.8∶1~1∶1范围变化时,所得到的产物为纯锌黄锡矿结构CZTS纳米晶。当Cu∶(Zn+Sn)≤0.7∶1时,产物的XRD图谱在(112)晶面衍射峰附近出现微弱的SnS杂峰。当Cu∶(Zn+Sn)前驱体摩尔比从0.9∶1变化为0.8∶1时,纳米晶的形貌主要为球形,少量为多边形;当Cu∶(Zn+Sn)前驱体摩尔比从0.7∶1减小到0.6∶1时,纳米晶的形貌主要有纺锤形及少量球形。所制备样品的光学带隙随着Cu∶(Zn+Sn)前驱体摩尔比的减小而增大,其带隙宽度在1.44~1.56eV之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锡硫 热注入法 纳米晶 太阳电池
下载PDF
Ce^(3+)掺杂CsPbBr_(3)纳米晶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冬林 付陈承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46-2254,共9页
采用热注入法制备Ce^(3+)掺杂CsPbBr_(3)纳米晶,利用XRD、TEM、XPS、UV-Vis、PL、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V曲线测试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光吸收性能、发光性能、荧光寿命和荧光太阳能集光器(L... 采用热注入法制备Ce^(3+)掺杂CsPbBr_(3)纳米晶,利用XRD、TEM、XPS、UV-Vis、PL、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V曲线测试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光吸收性能、发光性能、荧光寿命和荧光太阳能集光器(LSC)的光学效率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热注入法成功制备出分散性良好、平均晶粒大小为12.26 nm的立方相Ce^(3+)掺杂CsPbBr_(3)纳米晶。Ce^(3+)掺杂CsPbBr_(3)纳米晶的光学带隙和荧光发射峰强度随着Ce/Pb摩尔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n(Ce)/n(Pb)=0.25时,光学带隙达到最大为2.416 eV,发光强度最强,荧光发射峰由纯CsPbBr_(3)纳米晶的515 nm蓝移到510 nm,Ce^(3+)掺杂CsPbBr_(3)纳米晶的发光性能与稳定性均得到增强。Ce^(3+)掺杂CsPbBr_(3)纳米晶与聚苯乙烯溶液制备复合薄膜型LSC器件的光学效率η_(opt)最高达到6.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3+)掺杂 CsPbBr_(3)纳米晶 热注入法 荧光太阳能集光器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人造板喷蒸热压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霞 徐剑莹 李新功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年第9期12-15,共4页
人造板喷蒸热压工艺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热压工艺,其热压性能显著优于普通热压工艺。介绍了人造板喷蒸热压技术原理、方法以及喷蒸热压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喷蒸热压工艺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喷蒸热压 技术原理及方法 热压周期 断面密度 物理性能
下载PDF
热注入法合成PbX(X=S,Se)量子点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14
作者 郑涛 侯国付 +3 位作者 丁毅 黄茜 张晓丹 赵颖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8-1292,共5页
采用热注入的方法在空气氛围中合成Pb X(X=S,Se)量子点,液体石蜡和磷酸三丁酯(TBP)作为不同的溶剂优化PbSe量子点的合成;使用六甲基二硅硫烷(TMS)作为硫源合成了第一激子吸收峰在900~1500 nm分布的PbS量子点。通过透射电镜(TEM... 采用热注入的方法在空气氛围中合成Pb X(X=S,Se)量子点,液体石蜡和磷酸三丁酯(TBP)作为不同的溶剂优化PbSe量子点的合成;使用六甲基二硅硫烷(TMS)作为硫源合成了第一激子吸收峰在900~1500 nm分布的PbS量子点。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吸收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物质进行成分与光学性能分析表征,对比研究了Ⅳ-Ⅵ族化合物量子点在成核过程中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PbS量子点的反应条件相对温和,量子限域效应明显;而PbSe量子点的合成对环境的要求更加严苛,反应温度更高,量子点的尺寸分布更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注入法 PbS量子点 PbSe量子点
下载PDF
基于Ⅳ-Ⅵ族化合物的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郑涛 黄茜 +3 位作者 侯国付 丁毅 张晓丹 赵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基于Ⅳ-Ⅵ族化合物的胶体量子点具有易于合成、带隙可调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窄带隙光伏材料。近年来,利用Ⅳ-Ⅵ族化合物制作的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0%。介绍了胶体量子点的合成方法、基本结构及其光电特... 基于Ⅳ-Ⅵ族化合物的胶体量子点具有易于合成、带隙可调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窄带隙光伏材料。近年来,利用Ⅳ-Ⅵ族化合物制作的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0%。介绍了胶体量子点的合成方法、基本结构及其光电特性;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肖特基和异质结胶体量子点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量子点 热注入法 PbS量子点太阳电池 配体
下载PDF
废弃管段内残油注入运行管道的方法
16
作者 曹崇珍 贾志红 +1 位作者 贾志方 刘格非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8-220,共3页
为解决利比亚7.7km管道不停输封堵改造过程中废弃管段内的原油处理问题,提出了在管道"标准不停输封堵"和"双侧双封不停输封堵"情况下的两种抽油/注油工艺方案。介绍了将废弃管段内原油注入运行管道中的方法,提出了... 为解决利比亚7.7km管道不停输封堵改造过程中废弃管段内的原油处理问题,提出了在管道"标准不停输封堵"和"双侧双封不停输封堵"情况下的两种抽油/注油工艺方案。介绍了将废弃管段内原油注入运行管道中的方法,提出了应用这两种工艺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原油 封堵 抽油/注油工艺 方法
下载PDF
热注法合成CuInSe2纳米晶的性能研究
17
作者 夏冬林 杲皓冉 +1 位作者 李云峰 秦可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07-1912,共6页
以氯化亚铜(CuCl)、氯化铟(InCl_3·4H_2O)作为金属源,溶解在三辛基膦(TOP)中的Se粉作硒源,利用油胺(OLA)作为配体、十八烯作为溶剂,采用热注入法合成出了CuInSe_2纳米晶(NCs),研究了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 以氯化亚铜(CuCl)、氯化铟(InCl_3·4H_2O)作为金属源,溶解在三辛基膦(TOP)中的Se粉作硒源,利用油胺(OLA)作为配体、十八烯作为溶剂,采用热注入法合成出了CuInSe_2纳米晶(NCs),研究了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测试手段对CuInSe_2纳米晶的晶体结构、形貌、化学组分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合成了具有不同形貌的黄铜矿结构的CuInSe_2纳米晶,纳米晶的形貌由三角形或四边形向球形演化,其晶粒平均尺寸为3.71~13.65 nm,其光学带隙Eg在1.75~1.50 e V之间变化。所得到的产物在有机溶剂甲苯中分散性良好,这样的"墨水"溶液在后期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InSe2纳米晶 热注入法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掺杂Cu^(2+)的ZnS量子点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梦晨 王明辉 +4 位作者 陈婷 顾士甲 周蓓莹 罗维 王连军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197,共4页
量子点由于特殊的结构特点,显示出良好的光电性能,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具有的生物毒性违背了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ZnS作为一种低毒低污染的半导体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单纯的ZnS量子点带隙较宽,电子... 量子点由于特殊的结构特点,显示出良好的光电性能,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具有的生物毒性违背了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ZnS作为一种低毒低污染的半导体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单纯的ZnS量子点带隙较宽,电子跃迁所需吸收的光子较多,故难以产生稳定且性能良好的发光。通过掺杂Cu^(2+)后,ZnS量子点的发光效率提高,光电性能更为稳定,且保持低毒低污染的优势。文章中采用热注入法制备出ZnS量子点并掺杂Cu^(2+),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荧光光谱(PL)对上述样品进行表征。ZnS量子点呈颗粒状均匀分布,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其发光强度较弱,在约470 nm和540 nm左右显示发光峰,分别对应本征峰和表面缺陷峰。掺杂Cu^(2+)后量子点的发光性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此外进一步研究了S含量、Cu^(2+)掺杂量和加入硫源((NH4)2S)后的反应时间对ZnS:Cu量子点发光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量子点 掺杂离子 光致发光 热注入法
下载PDF
黄铁矿型FeS_(2)的制备及其储能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搛倬 传秀云 +2 位作者 杨扬 刘芳芳 齐鹏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4,共13页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问题。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新型能源储存和转换器件,如二次锂/钠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成为研究热点,而合适的电极材料是提升其电化...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问题。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新型能源储存和转换器件,如二次锂/钠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成为研究热点,而合适的电极材料是提升其电化学性能和实现其产业化的关键。二硫化铁(FeS_(2))是一种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过渡族金属硫化物,在自然界以黄铁矿的形式存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环保无毒,目前在商用高能Li-FeS_(2)一次电池中得到了产业化应用并大量投放市场,而且在二次锂/钠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新型储能器件上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成为新能源产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FeS_(2)的储能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化学合成法制备FeS_(2)和天然FeS_(2)的加工处理。但是,FeS_(2)电导率较低和循环过程中稳定性较差是其在储能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FeS_(2)的纳米设计是目前提升其电化学性能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FeS_(2)的晶体结构,简要叙述了纳米黄铁矿型FeS_(2)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纳米FeS_(2)和天然黄铁矿的加工;此外,简要综述了纳米FeS_(2)在锂/钠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储能机理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型二硫化铁 水热/溶剂热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 高温硫化法 热注入法 天然黄铁矿锂/钠电池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铁水脱硫工艺开发的新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志玲 《包钢科技》 2001年第4期16-18,共3页
为提高钢质量 ,生产低硫钢 ,炼钢厂家一直在寻求各种有效的铁水脱硫方法 ,从简陋的铺撒法到高水平的喷吹法现已有十几种方法 ;与此同时 ,也在不断开发脱硫剂种类 ,从用CaO、CaC2
关键词 铁水脱硫 机械搅拌法 喂线法 喷吹法 氧化钙 碳化钙 镁基脱硫剂 金属镁粒 炼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