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2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行X线摄影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
1
作者 王浩宇 石文达 +1 位作者 赵晓彬 崔志新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5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有脉管浸润比例、肿瘤直径≥5cm比例、组织Ki-67表达≥14%比例分别为68.75%、90.63%、28.13%、31.25%和84.38%,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00,P<0.05,一致性较差;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25,P<0.05,一致性较好;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87.50%和95.0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受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的影响;相较于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X线 ct检查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陆静佳 张实来 +7 位作者 韦红娇 杨志 李宁 柴华 刘子雅 杨彩娟 方建芸 肖国有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在显像剂外漏(P=0.017)、注射次数(P=0.042)、肠道摄取增高(P=0.046)、声带摄取增高(P=0.037)、眼肌摄取增高(P=0.027)、全身肌肉摄取增高(P=0.037)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在^(18)F-FDG PET/CT显像检查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检查质量和图像质量,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获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肿瘤患者 ^(18)F-FDG PET/ct检查 检查质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3
作者 顾伟光 钱林清 李义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64-67,共4页
目的探索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39例头部外伤且昏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早期CT及后期诊疗的影像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及病历资料,明确患者CT征象上是否存在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 目的探索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39例头部外伤且昏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早期CT及后期诊疗的影像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及病历资料,明确患者CT征象上是否存在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一步调取后续资料明确实际颅脑损伤情况。对比早期CT检查与后期明确出血患者在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上的差异。结果239例头部外伤患者中,后期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等方式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188例(78.66%),无脑出血51例(21.34%);早期CT检出准确167例(69.87%),漏诊21例(8.79%),误诊18例(7.53%),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灵敏度为88.83%,特异度为64.71%,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95%置信区间=(0.685,0.851),P<0.001];早期CT对基底节[(18.32±3.85)ml]及脑室区[(18.44±4.02)ml]的出血量评估较后期明确的实际出血量[(34.23±5.94)、(27.31±4.92)ml]明显偏低(P<0.05)。结论早期CT对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具有良好的检出价值,但某些部位的脑出血仍需进一步完善头颅MRI或手术探查才能完善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颅内出血 早期ct检查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检查对于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预后的意义
4
作者 周静 杨瑞 +3 位作者 刘继伟 和燕斐 崔聪 武刚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CT检查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201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79例)和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预后良好组与... 目的探讨CT检查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201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79例)和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心包积液比例、主动脉最大径和最大血肿厚度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和最大血肿厚度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显示,无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34 mm、最大血肿厚度<8 mm患者生存时间显著高于有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34 mm、最大血肿厚度≥8 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包积液、主动脉最大径和最大血肿厚度可较好预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进展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 ct检查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能谱CT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观察及CT指标分析
5
作者 刘群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7期15-17,21,共4页
目的:探析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CT指标。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接收的卵巢肿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组织病理检查、能谱CT检查,并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 目的:探析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CT指标。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菏泽市立医院接收的卵巢肿瘤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组织病理检查、能谱CT检查,并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能谱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85例卵巢肿瘤检出恶性肿瘤27例;良性病变患者58例;能谱CT在鉴别诊断卵巢癌患者良恶性准确率为91.76%,特异度为88.89%,特异度为93.10%,Kappa一致性分析能谱CT在鉴别诊断卵巢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12);卵巢癌恶性患者能谱曲线斜率(K)、基物质碘(水)浓度值(IC)及标准碘浓度(NIC)值均低于良性患者(P<0.05)。结论:能谱CT检查在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良好,临床可基于CT指标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能谱ct 组织病理检查 ct指标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效果
6
作者 王莲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7期117-119,共3页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效果。方法 研究中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3年7月随机抽选自我院;临床对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合理展开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以及低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对两种方法的辐射剂量、...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效果。方法 研究中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3年7月随机抽选自我院;临床对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合理展开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以及低剂量螺旋CT扫描操作,对两种方法的辐射剂量、诊断符合率、客观性图像质量指标以及图像清晰度分级展开比较。结果 与常规剂量CT诊断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展开比较,低剂量CT测定结果均更低(均P <0.05);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于总诊断符合率、CT值、噪声值(SD)、图像信噪比(SNR)以及图像清晰度展开比较,结果均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临床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在实施CT诊断期间,发现低剂量CT以及常规剂量CT的诊断效果均较为明显,对于踝关节的损伤位置均可以明确诊断,但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运用,可将辐射剂量显著降低,所以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 踝关节骨折 辐射剂量 诊断符合率 客观性图像质量指标 图像清晰度分级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在儿童CT检查中的镇静效果分析
7
作者 木开达斯·马合木提 梁栋 戴晓雯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86-191,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镇静方法在儿童CT检查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进行CT检查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D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右美托咪定1.5μg·kg^(−1)鼻滴),M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咪达唑仑0.05 mg·kg^(... 目的比较不同镇静方法在儿童CT检查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进行CT检查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D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右美托咪定1.5μg·kg^(−1)鼻滴),M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咪达唑仑0.05 mg·kg^(−1)静脉注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满意度、Ramsay镇静评分法(Ramsay sedation scale,RSS)评分、镇静起效时间、镇静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给药10、20、30 min后儿童的RSS评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CT台上D组儿童的RSS评分和镇静效果满意度均优于M组。D组儿童的镇静起效时间、复苏时间和总检查时间均短于M组(P<0.05)。2组儿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使用药物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相较于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咪达唑仑0.05 mg·kg^(−1)静脉注射,水合氯醛0.5 mL·kg^(−1)灌肠复合右美托咪定1.5μg·kg^(−1)鼻滴应用于儿童CT检查时血流动力学更平稳、镇静效果更满意、苏醒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氯醛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儿童 镇静 ct检查
下载PDF
规范化流程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宁静 陈辉 姚志华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85-187,191,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流程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确保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患... 目的:探讨规范化流程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确保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患者均接受PET-CT检查,且检查期间,予以对照组(56例)患者原工作流程操作,予以观察组(56例)患者规范化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图像合格率、检查前准备完好率、检查时准备完好率、检测的等待时间和检查时间,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前准备完好率、检查时准备完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7、1.734,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检测的等待时间和检查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9、4.941,P<0.05)。与干预前比,干预后两组患者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8、8.414,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ET-CT检查中应用规范化流程管理可缩短患者的检查等待和检查时间,提升诊疗效率,并取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规范化流程管理 PET-ct检查 图像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效果探讨
9
作者 尚宏元 王文斌 +1 位作者 仉雅颂 杨春林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5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CT检查与MR检查用于临床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前瞻性简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性出血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检查及MR检查,... 目的 探讨CT检查与MR检查用于临床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前瞻性简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外伤性出血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检查及MR检查,分析两项技术诊断不同类型颅脑外伤性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CT检查敏感度为86.67%、准确率为89.17%均高于MR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02、26.011,P均<0.05)。颅脑CT与MR检查诊断不同类型颅脑外伤性出血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可通过CT检查及MR检查,二者各具优势,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影像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MR检查 颅脑外伤性出血 诊断效果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CT增强检查在脑胶质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0
作者 张小艳 王梦 +2 位作者 王举华 张岩 李振强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CT增强检查在脑胶质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手术患者共计98例,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CT灌注组(n=52)以及CT增强... 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CT增强检查在脑胶质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手术患者共计98例,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CT灌注组(n=52)以及CT增强组(n=46);以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测报告为金标准,分析上述两种检测方案应用于脑胶质瘤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在CT灌注组确诊的24例低级别患者与28例高级别患者中,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以及脑血容量(CBV)水平在健侧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灶区,高级别组的CBF与CBV水平显著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增强组确诊的21例低级别与25例高级别患者中,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患者的CT增强值在健侧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灶区,高级别组的CT增强值显著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灌注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6.15%、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0.5、Kappa值为0.649;CT增强应用于脑胶质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52.50%、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58.7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0.24;Kappa值0.224。CT灌注组术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增强组。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提高术前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然而不同级别组的CT灌注与CT增强参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脑胶质瘤恶性病变风险评估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ct灌注成像 ct增强检查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效能分析
11
作者 王立志 郑吟诗 +1 位作者 王芳 辛莳威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6期91-95,共5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癌的效能及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患者87例,统计胃癌患者动态增强CT征象及分期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对...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癌的效能及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患者87例,统计胃癌患者动态增强CT征象及分期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7例胃癌患者中,动态增强CT扫描检出胃癌患者85例,胃癌检出率为97.70%,漏诊率为2.30%;动态增强CT扫描与术后病理检查分型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33;动态增强CT扫描胃癌术前T、N及TNM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17、0.906、0.908,均>0.7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可显著提高胃癌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ct扫描 胃癌 诊断价值 术前TNM分期 术后病理检查
下载PDF
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预测模型的构建
12
作者 宋卉 曾超 +1 位作者 廖凯 叶佳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究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ICM-AARs)预测模型构建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5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心脑血管病患者2031例,统计ICM注射后1h内AARs的发生情况,从2... 目的探究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ICM-AARs)预测模型构建的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5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心脑血管病患者2031例,统计ICM注射后1h内AARs的发生情况,从2031例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未发生AARs的患者174例,纳入未发生ICM-AARs组,发生AARs的患者58例纳入ICM-AARs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发生AARs的危险因素。应用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Bootstrap法验及Calibration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2031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中发生ICM-AARs 58例,ICM-AARs发生率为2.86%;ICM-AARs组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使用碘普罗胺的人数占比均高于未发生ICM-AAR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使用碘普罗胺是影响CT增强检查发生ICM-AAR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95%CI:0.706~818),灵敏度89.66%、特异度81.03%、约登指数0.706;Bootstrap法验证结果显示,C-index值为0.779(95%CI:0.713~0.861);Calibration曲线结果显示,Hosmer-Lemeshowχ^(2)=0.708,P=0.295。结论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碘普罗胺均为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发生ICMAARs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ICM-AARs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 ct增强检查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 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 预测 列线图
下载PDF
自制宣教视频联合放松训练对颅脑损伤CT检查患者配合度、心理感受负担及操作时间的影响观察
13
作者 吴丹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9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自制宣教视频联合放松训练对颅脑损伤CT检查患者配合度、心理感受负担及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行CT检查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观察自制宣教视频联合放松训练对颅脑损伤CT检查患者配合度、心理感受负担及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行CT检查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自制宣教视频联合放松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配合度、心理感受负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操作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P<0.05),SPBS、SDS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CT检查患者应用自制宣教视频联合放松训练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配合度,减轻其心理感受负担及减少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教视频 放松训练 颅脑损伤 ct检查
下载PDF
CT与X线检查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研究
14
作者 卢洪生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CT与X线检查对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疑似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CT与X线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X线检出结果,阳性患者49例,阴性... 目的:探讨CT与X线检查对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疑似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CT与X线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X线检出结果,阳性患者49例,阴性患者6例,灵敏度为84.50%(49/56),特异度为60.00%(6/10),准确度为83.33%(55/66);CT检查结果,阳性患者52例,阴性患者8例,灵敏度为92.86%(52/56),特异度为80.00%(8/10),准确度为90.91%(60/66)。CT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X线(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采取X线、CT检查均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CT检查所具价值相对较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检查方式,提高诊断价值,为后续治疗提供一定支持,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X线检查 脊柱骨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 examination, clinical situation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15
作者 Zhiqing Lin1, Feng Fang1, Min Chen2, Guoxiang Cai3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3Department of Radiation Medicine,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4, Fujian Province, Chin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01-805,共5页
BACKGROUND: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is characterized by acute onset, severe illness and high fatality rate. 33%-50% survivors accompany with other various nervous system sequelas. Therefore, diagnosis and treatme... BACKGROUND: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is characterized by acute onset, severe illness and high fatality rate. 33%-50% survivors accompany with other various nervous system sequelas. Therefo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ime become a key factor for improving healing rate and reducing fa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 of sequel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tuation,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CT examination and termin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DESIGN: Case analysis. SETT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17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aged 1-3 months including 11 boys and 6 girls were selected from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1994 to December 2005. All infants had drowsiness, rejective milk, spiting milk, gaze of both eyes, tic, coma, full anterior fontanelle, high muscular tension and cerebral hernia, etc.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infants had anemia at various degrees; prothrombin time an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were prolonged; platelet count was normal. CT examination indicated that screenag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ubdural hematoma, cerebral parenchyma hemorrhage an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age were changed. Hemorrhage was stopp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vitamin K. All patients provided informed consent. METHODS: ① Clinical situation and physical sign of infants were observed after hospitalization and scanned with rapid spiral CT scanning system. The thickness and average space of layers were 8-10 mm and the scanning time was 5 s with window width of 30-80 Hu and window position of 28-35 Hu. ②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was measured with Futura meter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blood, such as serum calcium,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and indirect bilirubin, were detected with Roche Modular PPI automatic biochemistry analyzer. ③ After hospitalization, infants were given 5-10 mg vitamin K1 for 3-5 days, and then, they were transfused with 10-15 mL/kg fresh plasma or whole blood for 1-3 times and received other relative therapies.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criteria. MAIN OUTCOME MEASURES: ① Clinical situation, physical sign and CT examination; ②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③ treatment and termin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17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① Clinical situation, physical sign and CT examination: All infants had pale facial expression and full or bossing anterior fontanelle. Among them, 13 infants had drowsiness or dysphoria, 12 rejective milk or emesis, 11 tic, 13 injection site hemorrhage, 2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3 cerebral hernia, 11 high muscular tension and 6 cervical rigidity. CT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most infants (88%, 15/17) ha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10 (59%, 10/17) had subdural hematoma; 8 (47%, 8/17) had cerebral parenchyma hemorrhage; few ha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ddition, results of CT examination also indicated that 17 infants ha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Hemorrhage sites of 12 infants were equal to or more than 2, which was accounted for 70% (12/17); meanwhile, partial cases accompanied with a large area of focu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or cerebral hypoxia-ischemia lesion. ②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There were 6 infants with elong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 5 with partial elong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 4 with decrease of serum calcium (1.69-2.25 mmol/L), 3 with increase of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3 with increase of total bilirubin, 3 with increase of direct bilirubin, and 3 with increase of indirect bilirubin. ③ Treatment and termination: After treatment, 12 infants were cured well, 3 improved, 1 given up and 1 died. Later, ten infants received CT re-examination a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 infants had simpl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4 ha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ccompanying with subdural hematoma. Their focuses were absorbed well and not show as obvious sequela. One infant had subdural hematoma accompanying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parenchyma hemorrhage, intraventricular hemorrage and cerebral hypoxia ischemia, and then, after hematom absorption, obvious cerebral malacia focus, hydrocephalus, brain atrophy and inferior accumulating fluid of dura mater were observed; 2 had subdural hematoma accompanying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hypoxia ischemia, and then, after bleeding absorption, brain atrophy was changed remarkably; changes of hydrocephalus were observed in one infant. CONCLUSION: ① Symptoms of pale facial expression, full or bossing anterior fontanelle, drowsiness and dysphoria are observed in infants with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 ② Experimental indexes demonstrate that prothrombin time an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are prolonged, and numbers of infants having decrease of serum calcium are in the third place. ③ Poly-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s a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CT examination. Partial infants who have poly-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lways accompany with cerebral hypoxia-ischemia lesion or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situation and prognosis of infants who have a large area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hypoxia-ischemia changes are poor; however, those of infants who have simpl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or combination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subdural hematoma are well. ④ Effect of vitamin K on this kind of disease i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situation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duced by delayed vitamin K deficiency ct examination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在骨化性肌炎影像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16
作者 李繁 张毅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50-55,共6页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骨化性肌炎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绥德县中医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确诊为骨化性肌炎患者70例,入院后先进行超声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再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结...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骨化性肌炎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绥德县中医医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确诊为骨化性肌炎患者70例,入院后先进行超声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再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骨化性肌炎误诊率低于对照组,且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化性肌炎的临床诊断中,多排螺旋CT作为有效影像学检查应用方式,能够进一步明确病症病变程度和病变趋势,进而为骨科病症的临床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诊断依据,显著证实其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超声检查 骨化性肌炎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应用CT三维重建与X线检查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
17
作者 谢海棠 刘俊传 刘宝华 《当代医学》 2024年第4期127-130,共4页
目的比较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前应用CT三维重建与X线检查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瑞金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THA术前均实施CT三维重建扫... 目的比较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前应用CT三维重建与X线检查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瑞金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THA术前均实施CT三维重建扫描、X线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三维重建、X线检查诊断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骨折类型[股骨头/颈骨折、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复合骨折]的准确度及关节内骨碎片情况的诊断效能。结果CT三维重建诊断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骨折类型的准确度为96.43%,高于X线检查的85.71%,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与X线检查诊断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关节内骨碎片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三维重建诊断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关节内骨碎片的准确度、特异度(96.36%、94.05%)均高于X线检查(78.18%、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与金标准的Kappa值为0.867,X线检查与金标准的Kappa值为0.490。结论高龄复杂性髋关节骨折患者THA术前应用CT三维重建诊断其骨折类型和关节内骨碎片情况的准确度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髋关节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ct三维重建 X线检查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特点分析
18
作者 曹波 丰慧杰 詹培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患者,时间2017年4月至2022年3月,患者均同意进行CT检查,均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比较患者健侧、患侧的CT值,分析不同出血量的死亡率,比较CT...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患者,时间2017年4月至2022年3月,患者均同意进行CT检查,均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比较患者健侧、患侧的CT值,分析不同出血量的死亡率,比较CT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结果:患者患侧CT值显著高于健侧CT值(P<0.05);>50ml出血量患者的病死率大于31-50ml、15-30ml出血量患者病死率(P<0.05);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肿体积在1.6-11.8cm^(3),平均血肿体积为6.8±0.9cm^(3),CT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发生不同程度的46例占位效应。结论:使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灶、颅脑进行扫描,能够拥有较为确切的检查结果,具有准确性高、无创性、快捷、方便等优点,血肿部位、血肿大小均可清晰可见,为患者后续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检查 高血压性脑出血 准确性 安全性 后遗症 血肿
下载PDF
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结石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张雪瑞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结石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腹部平片检查和增强高端CT检查,分析2种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目的:分析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结石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腹部平片检查和增强高端CT检查,分析2种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腹部平片检查灵敏度为72.22%,特异性为52.34%,阳性预测值为46.02%,阴性预测值为77.01%,明显低于增强高端CT,其检查灵敏度为95.83%,特异性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89.61%,阴性预测值为9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8、63.445、44.522、25.654,P<0.05)。200例患者中,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的70例,位于中段的35例,位于下段的83例,一侧输尿管多发性结石12例;结石发生于左侧输尿管的83例,发生于右侧输尿管的87例,发生于左右输尿管的30例;200例患者中,结石最小为1.5 mm,最大为48.5 mm。输尿管长度的相关因素与年龄未存在一定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身高、性别是决定输尿管长度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48、31.348,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实施增强高端CT检查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进而为结石患者术前准备适当长度的D-J管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高端ct检查 泌尿系统成像 输尿管结石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联合常规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效果
20
作者 林伟奇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2期45-47,共3页
目的:观察CT联合常规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观... 目的:观察CT联合常规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T检查,比较两组消融指标水平、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消融能量低于对照组,消融时间短于对照组,消融点数少于对照组,完全消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ALT、AST和TBIL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结论:CT联合常规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可改善消融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 ct检查 肝功能 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