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op.14的音乐结构解析
1
作者 巩悦 《音乐天地》 2018年第12期57-61,共5页
引言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是德国浪漫主义繁盛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与指挥家,他的社会活动与他的音乐创作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20岁的门德尔松在柏林重新... 引言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是德国浪漫主义繁盛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与指挥家,他的社会活动与他的音乐创作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20岁的门德尔松在柏林重新上演指挥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想回旋曲 op.14 门德尔松 浪漫主义风格 主部主题 回旋曲式
原文传递
马克斯·雷格尔《五首二重唱》创作技法与风格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聂普荣 冯存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2-87,共6页
总结二重唱的体裁定位和艺术风格,梳理19世纪德奥二重唱创作,从声乐声部复调化处理切入,重点分析雷格尔《五首二重唱》的创作技法。作为连接“传统”和“现代”音乐的桥梁,雷格尔通过这部作品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时空,融合着浓郁的浪漫... 总结二重唱的体裁定位和艺术风格,梳理19世纪德奥二重唱创作,从声乐声部复调化处理切入,重点分析雷格尔《五首二重唱》的创作技法。作为连接“传统”和“现代”音乐的桥梁,雷格尔通过这部作品跨越了一个半世纪的时空,融合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气质向自己尊崇的巴洛克前辈表达出深深的敬意,也为音乐世界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雷格尔 《五首二重唱》(op.14) 模仿技术 半音化和声 历史作用
下载PDF
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分析”教学二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文章是作者根据"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基于作者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两门有关"音乐分析"的课程,通过两个课例,强调音乐分析应服务音乐表演、应真正成为作家作品和表... 文章是作者根据"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基于作者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两门有关"音乐分析"的课程,通过两个课例,强调音乐分析应服务音乐表演、应真正成为作家作品和表演者之间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音乐分析 音乐表演 [俄]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艺术歌曲《春潮》op.14 no.11 [美籍奥地利]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钢琴组曲》op.25第一乐章
下载PDF
旋律“绵延性”与演唱“抒情性”的高度融合--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的创作和演唱 被引量:3
4
作者 龚叶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81,共7页
音乐会练声曲,既包含复杂的演唱技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一般的艺术歌曲相比,没有歌词的音乐会练声曲更加要求诠释者充分展示作品旋律的艺术魅力。尽可能仔细地分析、研究作品的旋律结构形态,对于准确妥帖的展现作品的旋律魅力具有... 音乐会练声曲,既包含复杂的演唱技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一般的艺术歌曲相比,没有歌词的音乐会练声曲更加要求诠释者充分展示作品旋律的艺术魅力。尽可能仔细地分析、研究作品的旋律结构形态,对于准确妥帖的展现作品的旋律魅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享有盛誉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op.34,no.14来说,这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文章在分析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旋律结构及器乐化陈述——发展的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绵延不断的主题乐思的陈述、发展与旋律演唱技巧之间的高度融合的关系,为完美的诠释该作品做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既对演绎这首作品起到指导作用,也对深入研究音乐会练声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赫玛尼诺夫 音乐会练声曲 演唱
下载PDF
论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的歌唱风格
5
作者 彭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恪守自己的创作原则、创作风格,坚持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追求旋律优美、可听性强的音乐效果,形成以歌唱性为主的特点。他创作的器乐作品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歌唱性,被评论家称为"没... 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恪守自己的创作原则、创作风格,坚持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追求旋律优美、可听性强的音乐效果,形成以歌唱性为主的特点。他创作的器乐作品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歌唱性,被评论家称为"没有歌词的旋律"。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特别针对巴伯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为对象,并以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乐章为蓝本,对乐曲中歌唱性风格的体现,如音乐体裁、结构、调式、调性等,及其小提琴的技术,如运弓速度、力度、动作等,进行客观地分析、论述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巴伯 小提琴协奏曲 歌唱性
下载PDF
钢琴曲《悲歌》创作分析
6
作者 黄金城 《艺术大观》 2019年第25期0045-0045,0047,共2页
钢琴曲《悲歌》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Op.72》的第十四首,作品精致。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技法、主题特征、调式调性布局等角度对该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柴可夫斯基 钢琴小品 op.72-No.14 创作技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