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意义探讨
1
作者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OCT检查仪对 48例 (48眼 ) ,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 ,观察黄斑形态 ,...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OCT检查仪对 48例 (48眼 ) ,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 ,观察黄斑形态 ,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 ,黄斑结构正常 10眼 ;黄斑水肿 12眼 ;黄斑变薄 6眼 ;神经上皮下积液 8眼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3眼 ;黄斑前膜 7眼 ;黄斑裂孔 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视网膜术
黄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评价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前膜
被引量:
5
2
作者
俞阿勇
梁丹
+2 位作者
刘杏
颜世龙
林振德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评价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前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和OCT,观察我院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139例(139只眼)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黄斑部形态。结...
目的探讨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评价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前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和OCT,观察我院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139例(139只眼)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黄斑部形态。结果手术后1、2、3、6、12个月眼底彩色照相分别检查出黄斑前膜5、8、17、19、20只眼,OCT检查分别为7、10、20、26、27只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OCT检查发现8只眼(29.63%)黄斑前膜与视网膜完全粘附,27只眼(44.44%)神经上皮层水肿,黄斑中心凹厚度(290.18±288.05)μm。结论眼底彩色照相和OCT可以用于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早期和长期随访。OCT对黄斑前膜结构和状态的了解,对其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损伤/外科学
黄斑/外科学
玻璃体/外科学
光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毛剑波
许维馨
+4 位作者
陈亦棋
张赟
祝晨婷
陶继伟
沈丽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6-490,共5页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形态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眼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iERM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5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形态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眼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iERM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5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OCT水平径向扫描图像上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距其1mm处的视网膜厚度,根据两者比值对iERM的黄斑中心凹形态进行定量分级。0级:凹陷型;1级:平坦型;2级:隆起型。53只眼中,1级(1级组)28只眼,2级(2级组)25只眼。1、2级组患眼平均logMARBCVA分别为0.40±0.26、0.60±0.27;平均CMT分别为(433.52±133.05)、(571.70±85.40)μm。两组患眼平均logMAR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4.512,P〈0.05)。手术后1、3个月重复行BCVA及OCT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logMARBCVA及CMT变化情况。分析手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与手术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级15只眼,1级21只眼,2级17只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8,P〈0.05)。1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12、10、6只眼;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3、11、11只眼。1、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6,P〈0.05)。手术后1、3个月,1(t=-3.226、-5.439)、2级(t=-4.137、-5.919)组患眼平均logMAR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logMAR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2.291,P〈0.05)。手术后1、3个月,1(t=-2.674、-4.090)、2级(t=-9.663、-9.865)组患跟平均CMT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3.003,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3个月患眼logMARBCVA变化量与手术前IogMARBCVA(r=-0.758)、手术前CMT(r=-0.359)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IERM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为平坦型者手术早期预后优于隆起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膜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题名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意义探讨
1
作者
罗陈川
王朱颖
机构
厦门眼科中心
出处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9-621,共3页
文摘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OCT检查仪对 48例 (48眼 ) ,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 ,观察黄斑形态 ,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 ,黄斑结构正常 10眼 ;黄斑水肿 12眼 ;黄斑变薄 6眼 ;神经上皮下积液 8眼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3眼 ;黄斑前膜 7眼 ;黄斑裂孔 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 。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视网膜术
黄斑
Keyword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vitreoretinal sur gery macula
分类号
R770.43 [医药卫生—眼科]
R774.1 [医药卫生—眼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评价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前膜
被引量:
5
2
作者
俞阿勇
梁丹
刘杏
颜世龙
林振德
机构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出处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6-238,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评价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前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和OCT,观察我院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收治的139例(139只眼)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黄斑部形态。结果手术后1、2、3、6、12个月眼底彩色照相分别检查出黄斑前膜5、8、17、19、20只眼,OCT检查分别为7、10、20、26、27只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OCT检查发现8只眼(29.63%)黄斑前膜与视网膜完全粘附,27只眼(44.44%)神经上皮层水肿,黄斑中心凹厚度(290.18±288.05)μm。结论眼底彩色照相和OCT可以用于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早期和长期随访。OCT对黄斑前膜结构和状态的了解,对其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眼损伤/外科学
黄斑/外科学
玻璃体/外科学
光相干断层扫描
Keywords
Eye injury/
sur
gery
macula
lutea/
sur
gery
vitreoretinal
body/
sur
ger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分类号
R779.6 [医药卫生—眼科]
原文传递
题名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毛剑波
许维馨
陈亦棋
张赟
祝晨婷
陶继伟
沈丽君
机构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
出处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6-490,共5页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108802)
浙江省医药卫生平台项目(2016RCB012)
文摘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形态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眼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iERM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5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OCT水平径向扫描图像上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距其1mm处的视网膜厚度,根据两者比值对iERM的黄斑中心凹形态进行定量分级。0级:凹陷型;1级:平坦型;2级:隆起型。53只眼中,1级(1级组)28只眼,2级(2级组)25只眼。1、2级组患眼平均logMARBCVA分别为0.40±0.26、0.60±0.27;平均CMT分别为(433.52±133.05)、(571.70±85.40)μm。两组患眼平均logMAR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4.512,P〈0.05)。手术后1、3个月重复行BCVA及OCT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logMARBCVA及CMT变化情况。分析手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与手术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级15只眼,1级21只眼,2级17只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8,P〈0.05)。1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12、10、6只眼;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3、11、11只眼。1、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6,P〈0.05)。手术后1、3个月,1(t=-3.226、-5.439)、2级(t=-4.137、-5.919)组患眼平均logMAR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logMAR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2.291,P〈0.05)。手术后1、3个月,1(t=-2.674、-4.090)、2级(t=-9.663、-9.865)组患跟平均CMT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3.003,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3个月患眼logMARBCVA变化量与手术前IogMARBCVA(r=-0.758)、手术前CMT(r=-0.359)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IERM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为平坦型者手术早期预后优于隆起型。
关键词
黄斑
膜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Keywords
macula
lutea
Membranes
vitreoretinal
sur
gery
tomography
,
optical
coherence
分类号
R779.6 [医药卫生—眼科]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意义探讨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眼底彩色照相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评价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前膜
俞阿勇
梁丹
刘杏
颜世龙
林振德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5
原文传递
3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毛剑波
许维馨
陈亦棋
张赟
祝晨婷
陶继伟
沈丽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