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de-spectrum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via spati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
1
作者 Chunyan Chu Zhentao Liu +4 位作者 Mingliang Chen Xuehui Shao Guohai Situ Yuejin Zhao Shensheng Han 《Opto-Electronic Adva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27-35,共9页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is achieved using increasingly larger apertures and successively shorter wavelengths.Optical aperture synthesis is an important high-resolution imaging technology used in astronomy.Conventional...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is achieved using increasingly larger apertures and successively shorter wavelengths.Optical aperture synthesis is an important high-resolution imaging technology used in astronomy.Conventional long baseline amplitude interferometry is susceptible to uncontrollable phase fluctuations,and the technical difficulty increases rapidly as the wavelength decreases.The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 inspired by HBT experiment is essentially insensitive to phase fluctuations,but suffers from a narrow spectral bandwidth which results in a lack of effective photons.In this study,we propose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based on spati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This not only realizes diffraction-limited optical aperture synthesis in a single shot,but also enables imaging with a wide spectral bandwidth,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optical energy efficiency of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And this method is insensitive to the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apertures.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present optical aperture synthesis diffraction-limited imaging through spati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 in a 100 nm spectral width of visible light,whose maximum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apertures reaches 69λ.This technique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solution for optical aperture synthesis over kilometer-long baselines at optical waveleng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ghost imaging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
下载PDF
The co-phasing detection method for sparse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systems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政 王胜千 饶长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00-607,共8页
Co-phasing between different sub-apertures is important for sparse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telescope systems to achieve high-resolution imaging. For co-phasing detection in such a system, a new aspect of the system... Co-phasing between different sub-apertures is important for sparse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telescope systems to achieve high-resolution imaging. For co-phasing detection in such a system, a new aspect of the system's far-field interferometry is analysed and used to construct a novel method to detect piston errors. An optical setup is built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this metho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measurements by this method and the criterion are less than 4%, and their residual detecting errors are about 0.01 A for different piston errors, which makes the use of co-phasing detection within such a system promi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se-optical-synthetic-aperture co-phasing detection piston error
下载PDF
The study on aperture configuration of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system
3
作者 王治乐 叶晓英 张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A model based on Fourier domain consideration on aperture configuration of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derivation of the model is directly linked to the restoration error... A model based on Fourier domain consideration on aperture configuration of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derivation of the model is directly linked to the restoration error of the original object from the recorded image. The aperture configuration is a function of the maximum frequency of interest,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diameter of the aperture. The simulative results of genetic algorithms illu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this model lot designing a synthetic aperture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the aperture configuration of a good synthetic aperture optical imaging system should be non-redund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imaging synthetic aperture aperture configuration genetic algorithms
下载PDF
SDOCT IMAGE RECONSTRUCTION BY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SCOPY
4
作者 XIAODONG CHEN QIAO LI +2 位作者 YONG LEI YI WANG DAOYIN YU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7-23,共7页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is a noninvasive,cross-sectional imaging technique that measures depth resolved reflectance of tissue by Fourier transforming the spectral interferogram with the scan...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is a noninvasive,cross-sectional imaging technique that measures depth resolved reflectance of tissue by Fourier transforming the spectral interferogram with the scanning of the reference avoided.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scopy(ISAM)is an optical microscopy computed-imaging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tissues,which can overcome the compromise between depth of focus and transverse resolution.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SDOCT and ISAM,which multiplexes raw acquisitions to provide quantitatively meaningful data with reliable spatially invariant resolution at all depths.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a coherent microscope with a planar scanning geometry and spectral detection was described.The two-dimensional 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of spectral data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s was calculated.Then the nonuniform ISAM resampling and filtering was implemented to yield the scattering potential within the scalar model.Inverse FFT was used to obtain the ISAM reconstruction.One scatterer,multiple scatterers,and noisy simulations were implemented by use of ISAM to catch spatially invariant resolution.ISAM image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using standar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methods.The high quality of the results validat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founded model and that diffraction limited resolution can be achieved outside the focal pl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spectral domain OCT(SDOC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scopy(ISAM) resolution image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多镜面大视场主动光学望远镜调控方法
5
作者 安其昌 吴小霞 +1 位作者 唐境 李洪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5-791,共7页
为了更好地实现多镜面大视场主动光学望远镜波前像差抑制、提升望远镜探测能力极限,本文基于望远镜视场边缘内置的错位型曲率传感器进行波前感知,并利用功率谱对波前感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基于波前像差的空间频率特征进行调控。首先,基... 为了更好地实现多镜面大视场主动光学望远镜波前像差抑制、提升望远镜探测能力极限,本文基于望远镜视场边缘内置的错位型曲率传感器进行波前感知,并利用功率谱对波前感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基于波前像差的空间频率特征进行调控。首先,基于复光场理论分析了非瞳面对系统波前调控的影响机理。其次,分析了本方法在多镜面大视场主动光学望远镜调控过程中的精度特性。再次,利用桌面实验对多镜面大视场主动光学望远镜调控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最终,波前重建结果与理论波前相关性高于0.85。利用功率谱对各个视场的空间频率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单纯使用均方根对多镜面影响敏感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相比,灵敏度提升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率传感 波前像差 大视场主动光学 大口径望远镜
下载PDF
国外转塔式光电瞄准吊舱技术发展分析
6
作者 李剑 赵祥杰 张大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74-2491,共18页
对国外转塔式光电瞄准吊舱进行了划代,介绍了典型第三代吊舱的主要技术特点,定义了衡量光电吊舱集成度的四个评价标准:通光孔径与舱体直径之比、通光孔径的立方与系统重量之比,舱体直径的立方与系统重量之比以及有效载荷重量与系统重量... 对国外转塔式光电瞄准吊舱进行了划代,介绍了典型第三代吊舱的主要技术特点,定义了衡量光电吊舱集成度的四个评价标准:通光孔径与舱体直径之比、通光孔径的立方与系统重量之比,舱体直径的立方与系统重量之比以及有效载荷重量与系统重量之比,实现了从宏观层级对性能相近的光电瞄准吊舱功能密度或技术水平的定量评价。介绍了国外典型装备的发展状况,重点针对美国MTS-B吊舱、土耳其ASELFLIR350吊舱及之后的400/500、加拿大MX-15D吊舱、法国EUROFLIR410吊舱和德国ARGOS II HDT等典型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介绍了各自的技术风格、特点和重要载荷;通过正向设计评估验证了MTS-B前置望远系统的性能指标和ASELFLIR350的光学有效载荷;总结了现代光电瞄准吊舱的几大趋同化技术特点:多波段共孔径折反式主系统+旁轴小口径次系统的光机架构正取得共识、多种波段的激光探测技术日益倾向主动光学方向、基于多轴多框平台和快反镜相结合的复合轴控制技术正在普及、详查探测更注重目标细节区域增强、多波段图像融合信息处理技术在显控中越发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瞄准转塔 多波段共孔径 前置望远系统 复合轴控制 光斑探测
下载PDF
多域特征引导的无监督SAR图像舰船检测方法
7
作者 陈亮 李健昊 +1 位作者 何成 师皓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3期121-129,共9页
如何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标注样本有限的条件下,提升舰船检测性能一直是SAR图像处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域特征引导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将知识从有标注的源域(光学图像)转移到未标注的目标域(SAR图像),降低对标记SAR图像... 如何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标注样本有限的条件下,提升舰船检测性能一直是SAR图像处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域特征引导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将知识从有标注的源域(光学图像)转移到未标注的目标域(SAR图像),降低对标记SAR图像数据依赖。同时,设计了频域转换模块、注意力区域增强模块和自适应权重模块来缩小光学、SAR图像域之间的域差距,提高源域与目标域特征对齐效率,增强网络在挑战性样本下的特征迁移能力。在公开发布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模块较基础模型AP50提升10%,总体性能优于其他先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适应 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 光学图像 舰船检测 频域转换
下载PDF
基于HRNet和自注意力机制的多源遥感影像水稻提取
8
作者 蔡玉林 刘照磊 +2 位作者 孟祥磊 王思超 高洪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3,共8页
为了提高协同光学和雷达影像提取水稻的精度,该研究通过改进深度学习网络HRNet,提出一种多级特征融合的框架方法,改进后的MSATT-HRNet模型综合利用欧空局哥白尼项目哨兵1号(Sentinel-1)的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 为了提高协同光学和雷达影像提取水稻的精度,该研究通过改进深度学习网络HRNet,提出一种多级特征融合的框架方法,改进后的MSATT-HRNet模型综合利用欧空局哥白尼项目哨兵1号(Sentinel-1)的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和哨兵2号(Sentinel-2)多光谱光学影像,提取了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水稻种植区域。针对HRNet网络的改进主要包括两部分:1)设计了通道注意力机制与最大池化组成的卷积组用于提取SAR特征,同时将自注意力模块嵌入HRNet基础特征提取模块中用于提取多光谱光学影像的特征;2)为了探索双模态特征之间的内在互补关系,设计了由通道注意力与空间注意力组成的特征融合模块。研究针对改进模型进行了消融试验,并将MSATT-HRNet与其他常用深度学习方法(MCANet、Deeplabv3、Une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能够利用不同数据源的互补优势。水稻种植区域提取结果的总体精度、Kappa系数分别达到97.04%和0.961,与MCANet、Deeplabv3、Unet相比,总体精度分别提高6.90、2.67和2.98个百分点,Kappa系数分别提高0.055、0.025和0.030。证实了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判别精度。研究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与遥感影像的耦合,为南方多云雨地区水稻制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 水稻 光学影像 HRNet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大口径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家福 王小勇 +3 位作者 李梦旭 陶鑫 李凌 王任远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共12页
光学合成孔径技术是增大望远镜有效口径、提高望远镜分辨率、增强望远镜集光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口径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的技术难度随着子孔径离散程度的提高与自由度的释放呈指数级增长。文章比较了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形... 光学合成孔径技术是增大望远镜有效口径、提高望远镜分辨率、增强望远镜集光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口径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的技术难度随着子孔径离散程度的提高与自由度的释放呈指数级增长。文章比较了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形式,回顾了以拼接式、稀疏孔径式和分布式为代表的大口径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大口径光学合成孔径系统在主动光学、编队与控制、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技术难题,并提出下一代大口径光学合成孔径系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径望远镜 光学合成孔径 干涉成像 “觅音”计划
下载PDF
基于邻域显著性的可见光和SAR遥感图像海面舰船协同检测方法
10
作者 张强 王志豪 +4 位作者 王学谦 李刚 黄立威 宋慧娜 宋朝晖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5-903,共19页
在遥感图像舰船检测任务中,可见光图像细节和纹理信息丰富,但成像质量易受云雾干扰,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具有全天时和全天候的特点,但图像质量易受复杂海杂波影响。结合可见光和SAR图像优势的协同检测方法可以提高舰船目标的检测性能... 在遥感图像舰船检测任务中,可见光图像细节和纹理信息丰富,但成像质量易受云雾干扰,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具有全天时和全天候的特点,但图像质量易受复杂海杂波影响。结合可见光和SAR图像优势的协同检测方法可以提高舰船目标的检测性能。针对在前后时相图像中,舰船目标在极小邻域范围内发生轻微偏移的场景,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邻域显著性的可见光和SAR多源异质遥感图像舰船协同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可见光和SAR的协同海陆分割降低陆地区域的干扰,并通过RetinaNet和YOLOv5s分别进行可见光和SAR图像的单源目标初步检测;其次,提出了基于单源检测结果对遥感图像邻域开窗进行邻域显著性目标二次检测的多源协同舰船目标检测策略,实现可见光和SAR异质图像的优势互补,减少舰船目标漏检、虚警以提升检测性能。在2022年烟台地区拍摄的可见光和SAR遥感图像数据上,该方法的检测精度AP50相比现有舰船检测方法提升了1.9%以上,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 舰船目标 多源协同 邻域显著性
下载PDF
基于快速异源配准的高分辨率SAR影像海岛区域正射校正
11
作者 向俞明 滕飞 +3 位作者 王林徽 焦念刚 王峰 尤红建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6-884,共19页
随着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陆续发射,对天气条件多变的海岛区域进行全天候、全时段的高精度观测已变得可行。作为多种遥感应用的关键前置步骤正射校正,依赖于高精度控制点来纠正SAR影像的几何定位误差。然而,在海岛区域获取符... 随着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陆续发射,对天气条件多变的海岛区域进行全天候、全时段的高精度观测已变得可行。作为多种遥感应用的关键前置步骤正射校正,依赖于高精度控制点来纠正SAR影像的几何定位误差。然而,在海岛区域获取符合SAR校正要求的人工控制点不仅成本高,且风险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光学与SAR异源影像的快速配准算法,然后基于光学参考底图自动提取控制点,实现了海岛区域SAR影像的正射校正。所提出的配准算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构建异源影像的共性密集特征,然后在降采样后的特征上进行逐像素匹配,避免了异源影像特征点重复性低的问题。为了降低匹配复杂度,引入了海陆分割掩模以限定搜索范围。接着,对初步匹配点进行局部精细匹配,以减少降采样带来的不准确性。同时,引入海岸线均匀采样点以提升匹配结果的均匀性,并通过分段线性变换模型生成正射影像,确保了稀疏岛屿区域的整体校正精度。该算法在多景海岛区域的高分辨率SAR影像上表现出色,平均定位误差为3.2 m,整景校正时间仅需17.3 s,均优于现有多种先进的异源配准与校正算法,显示出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遥感影像配准 正射校正 光学SAR配准 海岛区域 海岸线矢量
下载PDF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晨 晋凯 魏凯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9,共21页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突破光学系统衍射极限的主动光学成像技术,其概念来自工作在微波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相比于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具有成像速度快、成像分辨率高以及能获取符合人眼感知的图像的优势,在远距...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突破光学系统衍射极限的主动光学成像技术,其概念来自工作在微波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相比于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具有成像速度快、成像分辨率高以及能获取符合人眼感知的图像的优势,在远距离目标感知与识别中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本文从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出发,回顾和梳理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的主要进展,包括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系统模型和基础理论、系统设计与架构、激光相位噪声抑制、运动补偿技术以及成像算法;同时对国内外重要的外场实验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探讨了后续实现工程化所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光学成像技术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 相干激光雷达 计算成像
下载PDF
结合双非局部注意力感知的SAR和光学图像金字塔细节融合网络
13
作者 朱佳佳 杨学志 +1 位作者 梁宏博 杨翔宇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4年第8期155-165,共11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与光学图像融合旨在利用卫星传感器的成像互补性,生成更全面的地貌信息.然而,由于各单一卫星传感器数据分布的异质性和成像物理机制的差异,现有网络模型在融合过程中往往存在成像精度低的问...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与光学图像融合旨在利用卫星传感器的成像互补性,生成更全面的地貌信息.然而,由于各单一卫星传感器数据分布的异质性和成像物理机制的差异,现有网络模型在融合过程中往往存在成像精度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DNAP-Fusion,一种新的结合双非局部注意力感知的SAR和光学图像金字塔细节融合网络(dual non-local-aware-based pyramid fusion net).该方法利用双非局部注意力模块,在空间尺度逐渐减小的多级图像金字塔中提取SAR图像的结构信息和光学图像的纹理细节.然后在空间和通道维度上融合它们的互补特征.然后,通过图像重构将融合特征注入上采样光学图像中,得到最终的融合结果.此外,在网络训练之前,采用图像封装决策来增强同一场景中SAR和光学图像中目标之间的共性关系.定性和定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优于现有融合方法,其中客观评价指标中的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为0.9906,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为32.1560 dB.此外,所提方法有效地融合了SAR图像和可见光图像的互补特征,为提高遥感图像融合的精度和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光学图像 图像融合 双非局部注意力 深度学习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立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14
作者 何泽平 李红昌 +3 位作者 郭苗苗 刘美扬 彭彧 王康东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采煤沉陷带来耕地受损、生态破坏和地灾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开展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识别沉陷范围、预测沉陷边界、监测沉陷速率,有利于及时掌握沉陷地类、沉陷机理和稳沉状态,为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合... 采煤沉陷带来耕地受损、生态破坏和地灾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开展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识别沉陷范围、预测沉陷边界、监测沉陷速率,有利于及时掌握沉陷地类、沉陷机理和稳沉状态,为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微动勘探实测数据和沉陷区地层相近区域的地面沉降光纤孔监测数据研究皖北某煤矿沉陷区边界和采空区,结果表明:以10 mm为界线,利用InSAR可以快速划定沉降边界;通过微动勘探实测数据发现1000 m深度煤系地层的横波速度比正常地层低25~50 m/s,InSAR结果也显示该区域出现了地面沉降;分析收集到相近区域12组光纤孔监测数据,77.7~200 m深度段地层为主要变形区域,压缩量约为163.77 mm,数据频率能达到分钟级。由此可见,基于InSAR、微动和光纤孔监测三种方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耦合,能够在“高潜水位、中厚煤层、千米以深”的采煤沉陷区达到“由表、及里、实时”的立体化调查监测效果,构建立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存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调查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微动勘探 光纤孔监测
下载PDF
大口径巡天望远镜分区域曲率传感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安其昌 吴小霞 +3 位作者 张景旭 李洪文 朱嘉康 蔡雨岐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8-365,共8页
大口径巡天望远镜需要基于波前传感系统的反馈,进行主动光学闭环校正,以更好地发挥其极限探测能力。本文面向大口径巡天望远镜波前传感过程中,离焦星点像重合所导致的导星数量下降的问题,首先针对分区域曲率传感的基本理论表达进行了推... 大口径巡天望远镜需要基于波前传感系统的反馈,进行主动光学闭环校正,以更好地发挥其极限探测能力。本文面向大口径巡天望远镜波前传感过程中,离焦星点像重合所导致的导星数量下降的问题,首先针对分区域曲率传感的基本理论表达进行了推导,之后,通过建立联合仿真模型,利用光学设计软件与数值计算软件之间的通讯交互,对分区域曲率传感的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通过搭建桌面实验,分别就单目标与多目标的曲率传感进行了交叉比对,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针对标准波前,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与单导星曲率传感相比,误差为0.02个工作波长(RMS),误差在10%以内,可在传统主动光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扩展可用导星,提升探测信噪比与采样速度,有效提升主动光学系统校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径巡天望远镜 主动光学 曲率传感 自然导星
下载PDF
基于条纹传感的大口径透镜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其昌 王鹍 +4 位作者 刘欣悦 吴小霞 李洪文 王宝刚 郭伟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35-1740,共6页
为实现大口径透镜组的高质量集成,亟需一套透射波前检测系统,其可实现米级跨度上的微米级精度检测。针对大口径透射波前质量检测难题,采用非窄带干涉与条纹跟踪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元件相对倾斜以及支撑结构所引入的系统波前变化。首先,... 为实现大口径透镜组的高质量集成,亟需一套透射波前检测系统,其可实现米级跨度上的微米级精度检测。针对大口径透射波前质量检测难题,采用非窄带干涉与条纹跟踪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元件相对倾斜以及支撑结构所引入的系统波前变化。首先,基于光纤互联架构,设计了子孔径分时复用测系统;其次,建立了斜率测量与最终系统波前的映射关系,分析了斜率重建过程对不同空间频率波前的影响;最后,利用桌面实验系统,针对探测原理进行了验证测试,在测试波长1550 nm时,干涉感知信噪比优于15 dB,测量范围优于5μm,探测精度优于0.5μm。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实现大口径透镜透射波前大范围、高鲁棒、高精度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未来大口径大视场望远镜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径巡天望远镜 大口径透镜 光学检测 条纹追踪
下载PDF
顾及InSAR形变特征的斜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遥感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斌 周立鹏 李琴 《华南地震》 202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广东省2020年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4744处,威胁24.95万人,但近年发生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并不在已发现的隐患点库内,全面识别排查潜在隐患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灾减灾重要任务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区域范围大、形变反演灵敏度高,... 广东省2020年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4744处,威胁24.95万人,但近年发生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并不在已发现的隐患点库内,全面识别排查潜在隐患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灾减灾重要任务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区域范围大、形变反演灵敏度高,可以弥补传统地面调查及光学遥感技术不足。研究以广州黄埔区为例,采用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Sentinel-1A长时序雷达数据,综合利用SBAS-InSAR时序形变信息结合地形级实景三维模型解译风险斜坡,识别出研究区崩滑流斜坡变形潜在隐患风险84处,抽取15%比例开展外业调查5处具有显著形变的滑坡崩塌风险,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对综合遥感识别地质灾害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地质灾害 光学遥感 干涉测量
下载PDF
小型斜坡隐患识别“空天地”图谱几何遥感方法
18
作者 王斌 徐佳沅 +1 位作者 唐力明 周立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6-141,共6页
“空天地”一体化三查技术体系在西南地区大中型滑坡等灾害早期识别中得到验证和应用,但该方法对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小型灾变体查全率较低。快速准确识别小型隐患点位置极为迫切。本文以广东省龙川县为例,针对点小面广、多发隐蔽的小型... “空天地”一体化三查技术体系在西南地区大中型滑坡等灾害早期识别中得到验证和应用,但该方法对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小型灾变体查全率较低。快速准确识别小型隐患点位置极为迫切。本文以广东省龙川县为例,针对点小面广、多发隐蔽的小型斜坡变形和人工切坡建房诱发的崩滑流灾害,研究试验“全查-带扫-点筛-面核-群防-联审”模式的早期识别图谱几何遥感方法,利用2019年1月8日至2022年6月29日94期Sentinel-1雷达影像SBAS-InSAR时序反演、提取异常形变区,综合激光雷达扫描和地质孕灾背景资料从异常形变区图斑中筛查标识出疑似隐患风险点,并开展现场外业核查界定隐患风险类型。结果表明:时序InSAR反演初查发现323处异常形变区,筛查标识出疑似隐患图斑82处,对55处图斑现场外业验证,7处界定为隐患点。证明该方法具有应用价值,能够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点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变形 三查体系 光学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 激光点云
下载PDF
光学相控阵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博宇 彭英楠 +4 位作者 胡奇琪 段佳著 骆永全 赵祥杰 张大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共22页
光学相控阵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系统紧凑、功能多样和控制灵活等优点,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近50年来的光学相控阵研究与应用中,涌现出了众多卓越的成果。为了对光学相控阵领域的发展进行梳理,简要回顾了光学相控阵... 光学相控阵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系统紧凑、功能多样和控制灵活等优点,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近50年来的光学相控阵研究与应用中,涌现出了众多卓越的成果。为了对光学相控阵领域的发展进行梳理,简要回顾了光学相控阵技术的历史,并论述了光学相控阵技术的基本原理。从光束发射与接收等不同应用场景的角度,结合笔者的思考,深入介绍了光学相控阵在高品质的光源技术、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光束扫描技术、大气链路畸变控制技术以及合成孔径探测与成像技术多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并最后对光学相控阵技术的瓶颈与未来的发展研究趋势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控阵 激光相干合成 激光扫描 大气畸变校正 合成孔径探测
下载PDF
远场合成孔径计算光学成像技术:文献综述与最新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晟 王博文 +6 位作者 管海涛 梁坤瑶 胡岩 邹燕 张许 陈钱 左超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共27页
传统光学成像实质上是目标场景的光强信号在空间维度上的直接均匀采样记录与再现的过程。因此,其成像分辨率与信息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光学衍射极限、成像系统空间带宽积等若干物理条件制约。如何突破这些物理制约,获得更高分辨率、更宽广... 传统光学成像实质上是目标场景的光强信号在空间维度上的直接均匀采样记录与再现的过程。因此,其成像分辨率与信息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光学衍射极限、成像系统空间带宽积等若干物理条件制约。如何突破这些物理制约,获得更高分辨率、更宽广的图像信息,一直是该领域的永恒课题。计算光学成像通过前端光学调控与后端信号处理相结合,为突破成像系统的衍射极限限制,实现超分辨成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基于计算光学合成孔径成像实现成像分辨率的提升以及空间带宽积拓展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基于相干主动合成孔径成像与非相干被动合成孔径成像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当前“非相干、无源被动、超衍射极限”成像的迫切需求及其现阶段存在的瓶颈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可能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合成孔径探测 计算成像 超分辨 傅里叶叠层 非相干合成孔径 远场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