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calibration standard of organic vapours using the diffusion tube method
1
作者 Huang Wenyu Nanjing Electronic Devices Research Institute,Nangjing,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89年第2期37-47,共11页
This paper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diffusion tube, used for preparing the calibration standard of organic vapours. This dynamic procedure entirely eliminates th... This paper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diffusion tube, used for preparing the calibration standard of organic vapours. This dynamic procedure entirely eliminates the adsorption effect, which is important in static procedures. Its concentration range is wider than that of the permeation tube. The diffusion tube technique is therefore a very accurate, simple and easy-to-make device. It is quite useful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pollutant standard vapours diffusion tube.
下载PDF
Localized Corrosion in Copper Tubes by Volatile Organic Substance
2
作者 Takenori Notoya(Laboratory of Corrosion Engineering,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 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An unusual form of localized corrsion in copper tubes was detected early in service and in leakage tests after manufacturing.The morphology of this corros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an ant's nest when viewed in cros... An unusual form of localized corrsion in copper tubes was detected early in service and in leakage tests after manufacturing.The morphology of this corros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an ant's nest when viewed in cross section. The corrosion mechanisms, cases ofant's nest corros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tubes localized corrosion volatile organic substance heat-transfer units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a Disc Tube Methodology for Nano- and Ultrafiltration of Natura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3
作者 Berit Brockmeyer Alejandro Spitz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3年第1期17-25,共9页
The performance of a disc tube (DT) methodology,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reverse osmosis (RO) in desalination, and applied here for ultrafiltration (UF) and nanofiltration (NF)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a s... The performance of a disc tube (DT) methodology,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reverse osmosis (RO) in desalination, and applied here for ultrafiltration (UF) and nanofiltration (NF)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a set of fresh (0 ppt), brackish (10 ppt) and saline (30 ppt) waters at low (1 - 2 mg/L), medium (5 - 6 mg/L) and high (10 - 12 mg/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content is presented. The DT module allows for time efficient processing of large volumes of sample and can be operated with RO, NF and UF membranes. We exa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a NF membrane with nominal molecular weight cut-off (MWCO) of 500 Da and UF membranes with MWCO of 1 kDa and 10 kDa.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s we monitored DOM in terms of DOC, UV-absorption coefficient ratios (E2/E3) and the specific UV-absorbance at 254 nm (SUVA254). Detailed protocols for operating the disc tube modules are proposed. The membranes can be efficiently cleaned to provide low carbon blanks ( mg/L). Calibration confirmed separation of high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 standards into the retentate and permeate fractions, respectively. DOC mass balance of fractionated DOM samples showed good recoveries (123% ± 32% at 500 Da, 95% ± 12% at 1 kDa and 99% ± 11% at 10 kDa) (n = 9). The actual retention rates for 500 Da and 1 kDA were close to those reported by the manufacturer (~200 Da and ~3 kDa,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manufacturer’s rated 10 kDa membrane actually retained only DOM > 35 kDa. Salt addition (up to 30 ppt)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HMW) compounds isolated in the 1 and 10 kDa retentates, due to coiling of macromolecules with increasing ionic strength. These finding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stringent operating protocols and the salinity dependence of HMW re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FILTRATION NANOFILTRATI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ISC tube Module
下载PDF
余热余压空气梯级利用的双涡流管有机朗肯循环综合性能分析与优化
4
作者 杨新乐 闫振超 +4 位作者 卜淑娟 李惟慷 于宁 戴文智 王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77-3188,I0020,共13页
为充分利用工业生产中的余热余压空气能量,同时降低ORC系统冷凝热损失,该文提出一种双涡流管ORC系统(ORC coupled with double vortex tubes,DVT-ORC)。利用热源涡流管将放热后的余热余压空气分离成冷、热空气,冷空气用于工质冷却,热空... 为充分利用工业生产中的余热余压空气能量,同时降低ORC系统冷凝热损失,该文提出一种双涡流管ORC系统(ORC coupled with double vortex tubes,DVT-ORC)。利用热源涡流管将放热后的余热余压空气分离成冷、热空气,冷空气用于工质冷却,热空气作为二级蒸发器的热源且换热后其余压用于驱动气动增压泵;利用工质涡流管将透平乏气分离成冷、热气流,热气流经气动增压泵升压再循环,冷气流进入空气冷却器冷却。以150℃、0.6 MPa的空气为初始热源,R245fa为工质,建立热力与经济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双涡流管冷流比和透平排气压力对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确定系统最优工况。结果表明:当热源涡流管冷流比大于0.3时,DVT-ORC输出功大于基本ORC输出功,工质涡流管与空气冷却器的㶲损失之和较基本ORC系统冷凝器的㶲损失最大可减小1240.32 kW,单位电力生产成本较低,DVT-ORC系统热力性与经济性提升。系统最佳运行工况在透平排气压力为0.3007 MPa、工质涡流管冷流比为0.8738、热源涡流管冷流比为0.8942时,对应的净输出功为173.94 kW、热效率为13.57%、单位电力生产成本为0.415元/(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余压空气 能量梯级利用 涡流管 有机朗肯循环 综合性能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MIL-101(Cr)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苯系和氯代VOCs
5
作者 张玉 崔进 +1 位作者 梅连瑞 史芯沂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5-882,共8页
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Cr)为填料构建了一种新型吸附采样管,将其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实现了15种典型苯系和氯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检测。结果显示,15种VOCs在0~100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0.99以上,... 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Cr)为填料构建了一种新型吸附采样管,将其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实现了15种典型苯系和氯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检测。结果显示,15种VOCs在0~100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达到0.99以上,检出限为0.7~1.9 ng。在5、30、70 ng添加量下,15种VOCs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0%~126%、91.7%~133%和77.6%~13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6%~18%、2.9%~20%和1.3%~20%。MIL-101(Cr)填料吸附管测试稳定性和不同批次吸附管重复性的RSD分别为0.50%~14%和0.30%~18%。MIL-101(Cr)填料吸附管基于质量更少的填料实现了对苯系和氯代VOCs更高效的吸附、富集和热脱附,有助于降低吸附采样管的气体穿透风险。该研究拓展了MOFs材料在环境检测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MIL-101(Cr)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吸附管 挥发性有机物
下载PDF
新型碳分子筛在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测定中的应用
6
作者 齐乔鑫 许守聪 +2 位作者 杨黎忠 李玉婷 李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9-659,共11页
制备新型碳分子筛Scalpha 1500,并采用Scalpha 1500代替进口碳分子筛Carboxen 1000组合成新的吸附管(CB1500吸附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法(EDS)、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法和X射线衍射法(XRD)对两种碳分子筛的表观形貌、... 制备新型碳分子筛Scalpha 1500,并采用Scalpha 1500代替进口碳分子筛Carboxen 1000组合成新的吸附管(CB1500吸附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法(EDS)、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法和X射线衍射法(XRD)对两种碳分子筛的表观形貌、元素组成、孔隙结构以及晶相构成进行表征。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TD-GC-MS),比较CB1500吸附管与HJ 734-2014推荐组合三吸附管(Carbon 300吸附管)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测试性能。吸附管的最优解吸参数为解吸温度300℃、解吸时间6 min、解吸流量50 mL·min^(−1),在该条件下,两种吸附管具有相近的本底值、解吸性能及穿透性能。结果表明,CB1500及Carbon 300吸附管中24种VOCs的质量在5~100 ng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分别为0.4~4.8μg·m^(−3)和0.4~4.6μg·m^(−3)。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CB1500及Carbon 300吸附管中24种VOCs的回收率分别为93.0%~107%和92.0%~113%,除乳酸乙酯外其他23种VOCs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5.0%。采用两种吸附管对广州某工业园区固定污染源废气进行采样分析,CB1500及Carbon 300吸附管中24种VOCs均有检出,检出量分别为2.3~21.1μg·m^(−3)和2.4~21.3μg·m^(−3)。上述结果说明新型碳分子筛Scalpha 1500可代替进口碳分子筛Carboxen 1000组合成新的吸附管采集VOCs,可极大降低采样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TD-GC-MS) 挥发性有机物 新型碳分子筛 吸附管
下载PDF
Tenax标准管制备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静波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2期108-111,共4页
Tenax标准管的制备是汽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和VOC检测质量管控的基础,因此Tenax标准管制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将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对影响Tenax标准管制备质量的各项因素,包括进样器洗涤次数、吹扫流量、... Tenax标准管的制备是汽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和VOC检测质量管控的基础,因此Tenax标准管制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将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对影响Tenax标准管制备质量的各项因素,包括进样器洗涤次数、吹扫流量、吹扫时间、进样停留时间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吹扫流量为100 mL/min,吹扫时间为5 min,进样停留时间为120 s时,标准管中气体质量浓度最接近理论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挥发性有机物检测 Tenax标准管 校准曲线 质量管控
下载PDF
基于小管密封法的土壤有机质测定探究
8
作者 张伟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83-84,100,共3页
为探究土壤有机质测定工作质量的提升路径,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小管密封法为基础进行土壤有机质测定,通过实验确定在消解温度170℃和消解时间30 min时,土壤有机质测定实验可取得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同时,本次设计的小管密封法... 为探究土壤有机质测定工作质量的提升路径,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小管密封法为基础进行土壤有机质测定,通过实验确定在消解温度170℃和消解时间30 min时,土壤有机质测定实验可取得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同时,本次设计的小管密封法在准确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化学氧化法,表明该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管密封法 土壤有机质 实验测试
下载PDF
虚拟电厂入网链路与功能组织
9
作者 宋天琦 刘惠萍 《电力与能源》 202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为充分利用虚拟电厂技术在编排规模化灵活资源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配电网内分散资源的聚合调配效率,结合我国电网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成果与物联网发展趋势,基于具有更强融合互动性和分层可拓性的“云管边端”架构体系,以边缘智能终端作... 为充分利用虚拟电厂技术在编排规模化灵活资源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配电网内分散资源的聚合调配效率,结合我国电网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成果与物联网发展趋势,基于具有更强融合互动性和分层可拓性的“云管边端”架构体系,以边缘智能终端作为边缘节点的关键组成部分,分析了虚拟电厂入网链路的局部及整体架构。同时,侧重边缘智能终端路径,从虚拟电厂动态响应特性评估及评估结果利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虚拟电厂接入电力系统的功能组织。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虚拟电厂充分发挥多元化资源整合潜力,助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经济可靠、节能降碳的目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 云管边端 入网链路 功能组织
下载PDF
纳米材料制备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被引量:63
10
作者 倪永红 葛学武 +2 位作者 徐相凌 陈家富 张志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5,共7页
综述了纳米材料领域在纳米金属(或合金)粉末、纳米管和纳米纤维(纳米棒)、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纳米半导体材料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制备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一些新方法相对于一般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优点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纤维 半导体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制备 进展
下载PDF
玻璃管附载TiO_2光催化反应器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非力 王良焱 +5 位作者 杨宝山 郑少健 仝兆丰 邹向 赵锡伟 张小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1-475,共5页
对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和玻璃管附载TiO2 光催化反应器的结构作了简介,对光催化反应处理饮用水中微量有机优先污染物的实验过程和测试方法进行了描述。试验结果:水中常见有机优先污染物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烯,... 对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和玻璃管附载TiO2 光催化反应器的结构作了简介,对光催化反应处理饮用水中微量有机优先污染物的实验过程和测试方法进行了描述。试验结果:水中常见有机优先污染物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烯,经1h 的反应处理,去除率均达到95% 以上。该反应器结构简单,运行方便,性能稳定,是一种很有商业开发前途的饮用水深度净化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氧化 微量有机污染物 二氧化钛 水处理
下载PDF
6例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管道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小凤 叶海丹 +2 位作者 豆秋江 廖苑 芮丽涵 《现代临床护理》 2012年第9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管道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例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患者的管道护理方法。结果 1例患者胃管意外拔出,其余5例患者的管道均为计划性拔管。无1例发生引流管堵塞及腹腔引流管逆行感染。结论严格无菌操... 目的探讨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管道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例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患者的管道护理方法。结果 1例患者胃管意外拔出,其余5例患者的管道均为计划性拔管。无1例发生引流管堵塞及腹腔引流管逆行感染。结论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管道固定良好、引流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性状及引流量并做好精神症状的护理是提高管道护理质量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簇移植 管道 护理
下载PDF
毛细管柱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联用测定水中有机物 被引量:7
13
作者 田星 王涵文 +1 位作者 刘文民 关亚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023-1026,共4页
毛细管柱固相微萃取方法利用一根约 30~ 5 0cm毛细管短柱作为萃取柱 ,萃取时让一定体积的水样品流经萃取柱 ,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动态萃取吸附 ,再利用玻璃压接头将萃取柱作为“预柱”和置于气相色谱炉箱内的分析柱迅速连接 ,随后通过... 毛细管柱固相微萃取方法利用一根约 30~ 5 0cm毛细管短柱作为萃取柱 ,萃取时让一定体积的水样品流经萃取柱 ,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动态萃取吸附 ,再利用玻璃压接头将萃取柱作为“预柱”和置于气相色谱炉箱内的分析柱迅速连接 ,随后通过程序升温完成萃取柱中萃取组分的脱附和快速分析。实验了饮用水中烃类和有机萘的萃取和分析 ,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着高效富集、简单快速、背景噪音小、费用低等优点。对有机萘的最小检出量为 0 .5 μg/L ;相对标准偏差RSD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毛细管柱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法 水分析
下载PDF
冷凝法回收有机溶剂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0
14
作者 冯岩岩 徐森 +1 位作者 刘大斌 梁欢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37,42,共4页
采用冷凝技术回收挥发性有机溶剂操作简单,回收成本低,工作原理为将废气冷却或加压到有机气体的露点温度以下,使其液化,而从废气中分离出来。根据其工作原理设计出一台有自动控制系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样机(冷冻式干燥机),并利用该装置... 采用冷凝技术回收挥发性有机溶剂操作简单,回收成本低,工作原理为将废气冷却或加压到有机气体的露点温度以下,使其液化,而从废气中分离出来。根据其工作原理设计出一台有自动控制系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样机(冷冻式干燥机),并利用该装置回收了乙酸乙酯、乙醇。通过试验测试了不同冷凝温度、换热时间对回收效率的影响,冷凝温度依次为-18,-15,-7℃,换热时间分别为5,10,20,25,30,40 min。试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回收率越高,-18℃时乙酸乙酯的最高回收率为70%,乙醇为96.77%;换热时间太长或太短回收效果均不理想,最佳换热时间为20—25 min。采取此种工艺回收溶剂效率得到提高,进一步研究工作压力、进气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找到一个最佳条件可最大化回收有机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有机溶剂回收 传热 冷凝
下载PDF
有机盐钻井完井液对套管油管钢腐蚀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世东 尹成先 +1 位作者 白真权 刘会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64,共3页
模拟油气田腐蚀环境,利用高温高压釜,采用SEM和EDS技术,辅以失重法,考察了常用套管油管钢P110、N80、HP13Cr以及超深井用套管钢VM140在有机盐钻井完井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HP13Cr钢几乎不腐蚀,P110和VM140钢为轻度腐蚀,N80钢为中... 模拟油气田腐蚀环境,利用高温高压釜,采用SEM和EDS技术,辅以失重法,考察了常用套管油管钢P110、N80、HP13Cr以及超深井用套管钢VM140在有机盐钻井完井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HP13Cr钢几乎不腐蚀,P110和VM140钢为轻度腐蚀,N80钢为中度腐蚀;随着腐蚀天数的增加,HP13Cr、N80和VM140钢的腐蚀速率都随之增大,只是HP13Cr和VM140钢的腐蚀速率增大不明显,P110钢的腐蚀速率却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油管 腐蚀 腐蚀速率 有机盐钻井完井液
下载PDF
沉淀与气浮工艺单元处理太湖原水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16
作者 胡澄澄 高乃云 楚文海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7,共5页
针对典型的太湖湖泊水源水,通过中试对比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两种工艺对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气浮工艺单元对低温低浊水的浊度、UV254的去除率分别比沉淀工艺平均高14.94个百分点、7.51个百分点,对高温高藻水则平均高出5.77个... 针对典型的太湖湖泊水源水,通过中试对比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两种工艺对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气浮工艺单元对低温低浊水的浊度、UV254的去除率分别比沉淀工艺平均高14.94个百分点、7.51个百分点,对高温高藻水则平均高出5.77个百分点、5.62个百分点。气浮工艺较沉淀工艺能更好地去除藻类和藻毒素。对于CODMn、DOC、土臭素(GSM)、二甲基异冰片(MIB)的去除效果,气浮工艺单元略高于斜管沉淀。气浮工艺单元对各粒径等级的颗粒物去除率基本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管沉淀 气浮工艺 低温低浊 有机物 颗粒数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郝国辉 邵劲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02-204,共3页
通过研究改进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首先称取适量土壤置于长管消解系统中进行消解,然后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滴定,直接获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用该方法测定的土壤标准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均在保证值以内,同时对实际样品进行... 通过研究改进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首先称取适量土壤置于长管消解系统中进行消解,然后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滴定,直接获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用该方法测定的土壤标准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均在保证值以内,同时对实际样品进行精密度测试,得到相对标准偏差为1.03%。该方法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的实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含量 长管消解系统 电位滴定仪
下载PDF
产蛋期皖西白鹅生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富贵 丁淑荃 +4 位作者 李福宝 吴金节 王莉 张丽霞 蒋书东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5-18,共4页
研究采用大体解剖法、石蜡切片法、HE染色法等对20只产蛋期的皖西白鹅母鹅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皖西白鹅母鹅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和输卵管两部分,仅左侧发育正常,右侧早已退化,卵巢表面被覆生殖上皮,下方是... 研究采用大体解剖法、石蜡切片法、HE染色法等对20只产蛋期的皖西白鹅母鹅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皖西白鹅母鹅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和输卵管两部分,仅左侧发育正常,右侧早已退化,卵巢表面被覆生殖上皮,下方是白膜,其实质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皮质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和萎缩卵泡,大卵泡突出了卵巢表面,卵泡无卵泡腔,也无卵泡液,排卵后不形成黄体。输卵管分为漏斗部、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5个部分,各段均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有纤毛,固有层内有腺体和淋巴组织,无黏膜肌层,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外膜为浆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白鹅 生殖器官 卵巢 输卵管 形态学
下载PDF
元坝气田井筒堵塞物清除技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罗伟 林永茂 +1 位作者 董海峰 伍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4,共6页
元坝气田投产以来,多口井出现了井筒堵塞,严重制约了气井的正常生产。对元坝气田典型井的堵塞物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无机成分XRD分析、有机成分IR分析、热重分析及其在酸液和乙醇中的溶解性分析,认为元坝气田不同气井的堵塞物成分存在差... 元坝气田投产以来,多口井出现了井筒堵塞,严重制约了气井的正常生产。对元坝气田典型井的堵塞物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无机成分XRD分析、有机成分IR分析、热重分析及其在酸液和乙醇中的溶解性分析,认为元坝气田不同气井的堵塞物成分存在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在室内分别研制了有机解堵酸液和无机解堵酸液;并结合具体的井筒堵塞程度,分别配套了针对井筒节流和井筒完全堵死的有机、无机堵塞解堵工艺。元坝气田8口井应用井筒堵塞物清除技术进行了解堵作业,日增产气量316×10~4 m^3,经济效益显著。井筒堵塞物清除技术可在类似超深高含硫气井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塞 解堵 有机酸 无机酸 连续油管 元坝气田
下载PDF
尾轴承橡胶层厚度和硬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秦红玲 周新聪 +2 位作者 闫志敏 刘正林 赵新泽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8-323,共6页
舰船水润滑橡胶尾轴承的橡胶层在受载时极易产生弹性变形,使轴承与轴颈间水楔的形状发生变化,影响摩擦副的摩擦性能。橡胶层变形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橡胶层的硬度及厚度。针对这两个因素,在尾管轴承实验台架SSB-100上进行了试块实验,测... 舰船水润滑橡胶尾轴承的橡胶层在受载时极易产生弹性变形,使轴承与轴颈间水楔的形状发生变化,影响摩擦副的摩擦性能。橡胶层变形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橡胶层的硬度及厚度。针对这两个因素,在尾管轴承实验台架SSB-100上进行了试块实验,测定了各种工况下的摩擦系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双因素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橡胶层的厚度、硬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试块摩擦性能的影响中,以橡胶层的厚度最为显著,硬度次之,厚度和硬度的交互作用再次之。设计时应优先保证橡胶层厚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舰船尾轴承 橡胶层硬度 橡胶层厚度 摩擦性能 方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