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nglish Alphabets
1
作者 Xuan Song Lifen Li 《汉语教学方法与技术》 2023年第2期20-41,共22页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Human Universals as a methodology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deation and formation methods of C...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Human Universals as a methodology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deation and form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nglish alphabets.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deation of English letters(pictogramme)and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known as the"Six Categories Theory,"we discover their alignment in terms of social,traditional,and cultural aspects.This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share common features in terms of life experience,learn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and thinking habits.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origins of English let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share similar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ir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letters/characters,such as pictographic,ideographic,and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Exploring these commonalities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haracters.Additionally,by focusing on socio-cultural aspects,traditional customs,and cognitive learning,this study aim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research approach that solely focuses on language differences.This provides a broader perspective and richer dimensions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gin Chinese characters English Alphabets Philosophical Views FORMATION Cultural Beliefs Social Conventions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Ani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Evolution of Shapes and Styles
2
作者 WANG Ning HU Jia-ji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5期523-529,共7页
Hanzi (Chinese character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ffluent content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 online program has been launch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an... Hanzi (Chinese character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ffluent content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 online program has been launch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o explain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l meanings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with vivid and expressive animation videos. Currently, More than 1,000 videos can be accessed through the website “http://www.chinesecharacter.org/”. Besides these online resources, a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ystem is also proposed to simulate clerical chang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computer morphing technology. What we want is to mak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more reasonable, more easily understandable and more intere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TION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l meaning clerical change
下载PDF
殷商之“皇”
3
作者 杜金鹏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24-31,F0003,共9页
我国史前时期所崇拜的“祖神”形象,为头戴羽冠、半人半兽或半人半鸟之状。人们将其雕刻于各种玉制礼器上,赋予这些礼器以神圣地位;或直接用玉石雕刻成神像,置于冠顶,以此显示拥有者的权威性。这便是最初的“皇”之形象和观念。殷商时... 我国史前时期所崇拜的“祖神”形象,为头戴羽冠、半人半兽或半人半鸟之状。人们将其雕刻于各种玉制礼器上,赋予这些礼器以神圣地位;或直接用玉石雕刻成神像,置于冠顶,以此显示拥有者的权威性。这便是最初的“皇”之形象和观念。殷商时期继承了此前的传统观念,崇尚以羽翎为饰的羽冠,并将之用作祖先神之冠冕。戴有羽冠的玉雕神像,常常作为贵族们的冠徽或佩饰;当时贵妇间还流行模仿羽冠的笄冠。商代甲骨文、金文“皇”字,乃羽冠之象形,本义指用羽翎装饰的冠冕,引申为威仪壮美。卜辞中常用作人名或方国名,也借为“彷徨”之徨。铜器铭文见有用其本义者。商代有凤字,但尚无“凤凰”观念,凤、凰分属不同事物用字。但皇与凤密切关联,并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匪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 ”字
下载PDF
利用曲率法和Origin软件确定二极管截止电压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守乐 刘路 芦立娟 《大学物理实验》 2013年第5期64-67,共4页
利用Origin软件进行绘制二极管伏安特性测量数据的高度拟合曲线,然后利用数学知识求取曲率最大值处的电压值,并根据二极管伏安特性测量数据,得出曲率法测二极管截止电压值,现证明此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二极管 origin软件 伏安特性曲线 曲率法 截止电压
下载PDF
Origin软件下的曲率法测二极管截止电压
5
作者 刘路 许守乐 +1 位作者 周桂云 张艳春 《实验室科学》 2012年第5期96-98,共3页
根据二极管伏安特性测量数据,利用Origin软件进行曲线高度拟合,再利用数学知识求取曲率最大值处的电压值,并与实际的截止电压进行比较,得出曲率法测二极管截止电压的可行性。
关键词 二极管 origin软件 伏安特性曲线 曲率法 截止电压
下载PDF
仓颉--突破表达困境的圣人
6
作者 罗家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7,F0002,共7页
汉字是中国文明的首要标志。仓颉造字,华夏文明由此破局,也构成中国文学的开端。文字的发明,解决了文明体自我表达与自我积累问题,提升了人们的文学表达能力、人才识别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在黄帝时代文明涌生的背景上,仓颉担任黄帝的左... 汉字是中国文明的首要标志。仓颉造字,华夏文明由此破局,也构成中国文学的开端。文字的发明,解决了文明体自我表达与自我积累问题,提升了人们的文学表达能力、人才识别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在黄帝时代文明涌生的背景上,仓颉担任黄帝的左史,造字既是黄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帝事业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颉 造字 文学起源 文明跃迁
下载PDF
汉字“生”“活”“存”“在”本义的存在论意义--存在论的“汉语哲学”诠释
7
作者 黄玉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4,共10页
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但后者却不能,因为汉语“有”... 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但后者却不能,因为汉语“有”的本义是一种存在者化的观念,在哲学上所指的正是作为形而上存在者的本体。所谓“汉语哲学”,其中心任务应当是揭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存在论意义。汉字“生”“在”“存”的本义,即人与草木浑然不分的共在,都是中国远古先民对存在的感悟,从而具有存在论意义;而“活”的本义作为“水流声”,则表征着人是由于倾听“天命”而得以存在的,从而具有当代诠释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的本义 生活 存在 本体论 存在论
下载PDF
数据库及虚拟绘画技术在“天涯明月刀”原画人物与场景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8
作者 王岚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9期116-118,共3页
基于“天涯明月刀”原画人物与场景设计视角,针对数据库及虚拟绘画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观点的论述,为在人物与场景设计中运用数据库以及虚拟绘画技术提升原画设计创作水平,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 原画 人物与场景设计 数据库 虚拟绘画技术
下载PDF
大同方言詈辞“□[xəu^(423)]”缀本字考
9
作者 张珍妮 黄思贤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3-37,共5页
在大同方言中,有多种形式的詈辞,其中有一种以“□[xəu^(423)]”为类词缀的詈词,“□[xəu^(423)]”位于词末,形成“X+□[xəu^(423)]”的结构。在以往文献中,这一类词缀一般用“猴”字表示,故此类词常描写为“X猴”。虽然该类词缀有了记... 在大同方言中,有多种形式的詈辞,其中有一种以“□[xəu^(423)]”为类词缀的詈词,“□[xəu^(423)]”位于词末,形成“X+□[xəu^(423)]”的结构。在以往文献中,这一类词缀一般用“猴”字表示,故此类词常描写为“X猴”。虽然该类词缀有了记录字,但是目前学界尚未对这一本字进行深入考证,缺乏说服力。文章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出发,通过田野调查和综合比较,认为这一类词缀的本字确为“猴”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方言 本字 詈辞
下载PDF
“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汉字字源学考辩——基于“炎黄崇拜”假说
10
作者 朱夏俊 谢京华 +1 位作者 杨阳 葛洪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5期37-42,共6页
“余”字本义释义存在多种解说。但究竟哪种解说合乎逻辑思辨和推理的科学性标准,需要进行汉字字源学层面的考证辨析。该文提出“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借助“炎黄崇拜”假说的理论工具,从“余”字字族、“亼”字字族、专有名称、... “余”字本义释义存在多种解说。但究竟哪种解说合乎逻辑思辨和推理的科学性标准,需要进行汉字字源学层面的考证辨析。该文提出“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借助“炎黄崇拜”假说的理论工具,从“余”字字族、“亼”字字族、专有名称、专有地名、专有自称5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考辩,得出“余”应为上古华夏文明中帝对自己的专有称谓,“余”字造字构型应当从亼从木。其中“亼”字字根代表了“△”形帝陵、神庙或神坛,是“炎黄崇拜”的标志性建筑形制;“木”字字根为“炎黄”二帝来自神授之权杖的简体造型。该文的探索性研究旨在为“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提供有力论证的同时,亦能够验证“炎黄崇拜”假说在建构汉字字源学理论体系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字本义 造字构型 从亼从木 汉字字源学 “帝自称说” “炎黄崇拜”假说
下载PDF
探源“不穀”——以《国语》为例
11
作者 陈婧颖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3-80,140,共9页
“不穀”在《国语》中共出现11次,其中《楚语》5次,《越语》5次,《吴语》1次,皆为君王自称亦或唤他君之辞。通过探究上下文,发现“不穀”源于楚地君王自称,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融合,吴、越两国君主也效仿楚君使用此自称。此外,还从... “不穀”在《国语》中共出现11次,其中《楚语》5次,《越语》5次,《吴语》1次,皆为君王自称亦或唤他君之辞。通过探究上下文,发现“不穀”源于楚地君王自称,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融合,吴、越两国君主也效仿楚君使用此自称。此外,还从出土文献《上博简》《清华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金文中发现“不穀”之“穀”的本字为“”,它是楚地方言词,后被常用字“穀”所替代,两者为通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穀 称谓 本字
下载PDF
雾培条件下3个马铃薯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及其微型种薯的繁育评价
12
作者 石达金 吕巨智 +3 位作者 唐国荣 李发桥 谭贤杰 闫飞燕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目的】探明雾培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繁育的影响,为脱毒微型种薯的繁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地区3个性状优异的马铃薯新品种(桂农薯1号、桂彩薯1号和20号品系)为材料,检测雾培条件下马铃薯的重要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的产量... 【目的】探明雾培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繁育的影响,为脱毒微型种薯的繁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地区3个性状优异的马铃薯新品种(桂农薯1号、桂彩薯1号和20号品系)为材料,检测雾培条件下马铃薯的重要农艺性状及微型种薯的产量。【结果】随着雾培时间延长,3个马铃薯品种的茎长、茎粗和节位数等性状均逐渐增加,其中,20号品系的茎长、茎粗、总根数和匍匐茎数量均显著高于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叶片数和根长小于桂彩薯1号,桂农薯1号仅匍匐茎长度优于其他2个品种;微型种薯产量方面,20号品系的单株种薯平均产量比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分别高29.3%和45.4%,种薯单重比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分别高14.9%和24.6%;SPAD和LAI方面,20号品系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均比桂农薯1号和桂彩薯1号表现优异。【结论】综合比较3个品种(系)马铃薯在雾培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微型种薯生长情况,20号品系马铃薯更适宜于雾培法进行微型种薯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脱毒种薯 雾培法 农艺性状 原原种 微型种薯 繁育 产量
下载PDF
假借字与通假字、古今字的关系辨析
13
作者 王婷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28-30,共3页
在古汉语学习当中,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即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指“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字指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但是不少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此外,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假借字与部分古今字存在“兼类”情... 在古汉语学习当中,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即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指“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字指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但是不少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此外,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假借字与部分古今字存在“兼类”情况。因此,本文致力于理清楚假借字与通假字、古今字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对于这三类字的认知框架,为古汉语学习有所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字 通假字 古今字 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
下载PDF
官话、晋语中表“馊臭”义“斯”类词的本字考证
14
作者 施伟宝 《现代语文》 2024年第9期22-32,共11页
在官话、晋语中,表示食物变质、馊臭的“斯”类词十分常见。它在各类方言词典中亦有收录,往往以“斯”“燍”“澌”“尸”“丝”“私”“司”“死”“饲”等方言同音字记录。在官话、晋语中,流摄开口三等基本不混入止摄开口三等,“馊”... 在官话、晋语中,表示食物变质、馊臭的“斯”类词十分常见。它在各类方言词典中亦有收录,往往以“斯”“燍”“澌”“尸”“丝”“私”“司”“死”“饲”等方言同音字记录。在官话、晋语中,流摄开口三等基本不混入止摄开口三等,“馊”应为“斯”类词的训读字,而不是本字。晋语中,文水、祁县两地的庚韵、静韵、清韵、青韵今白读[ɿ]韵母,则以同音形式“腥”记之。从读音上看,官话、晋语的[i]>[ɿ]的音变,不仅见于与止摄开口三等和蟹摄开口三四等相拼的精组声母,亦见于见晓组声母。从词义上看,“馊臭”的嗅觉表现往往是食物腐败变质产生的酸臭味。因此,“醯”作为晓母蟹摄开口四等齐韵平声字,最早表示“发酵产生的酸味”,当为“斯”类词的本字。“斯”类词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全然是由方言内部自身的音变所致,历史移民造成的方言词汇接触、渗透等,也是影响其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 晋语 “斯”类词 馊臭 “醯” 本字 考证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的同人作品侵权及著作权保护问题
15
作者 李雯倬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第5期168-172,共5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同人作品突破了圈子的限制而得以广泛传播,受众群体也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同人作品创作者和互联网平台、网络出版商之间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的纠纷。人物角色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人物角色著作权保护既符合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同人作品突破了圈子的限制而得以广泛传播,受众群体也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同人作品创作者和互联网平台、网络出版商之间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的纠纷。人物角色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人物角色著作权保护既符合现实需要又符合法律要求。为给予人物角色充分保护,我国应当尽早实现人物角色著作权保护,确定保护标准和侵权认定标准。著作权通常是对作品整体进行保护,但由于文学作品人物角色具有高度抽象性,其著作权保护标准难以统一。文章通过分析域外法保护文学作品人物角色的方法,发现故事被叙述法具有可借鉴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国的文学作品人物角色著作权保护标准:文学作品人物角色具有独创性,且这种独创性能够使大多数读者辨别其来源,而对独创性的判断依据应是作品具体情节,而非作品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角色 著作权 同人作品 独创性
下载PDF
“敁敠”考辨
16
作者 刘梦晰 李灼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51-56,共6页
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对“敁敠”的本字、词义、书写形式进行考辨。它最早出自郭象《庄子注》,意思是“玷(拈)而捶(揣)之”。本字当作“拈揣”,后世更换形符及声符而形成“敁敠”,表示“用手称量”义,引申为“心... 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对“敁敠”的本字、词义、书写形式进行考辨。它最早出自郭象《庄子注》,意思是“玷(拈)而捶(揣)之”。本字当作“拈揣”,后世更换形符及声符而形成“敁敠”,表示“用手称量”义,引申为“心中斟酌、考虑”。由于其本义属手部行为而写作“敁掇”“敁挆”“拈敠”“拈掇”“掂掇”等;又因各地方言不同,形随音变,遂产生“点掇”“掂对”“掂兑”“掂夺”等写法。同时,“掂掇”等词语中的后字“掇/挆/对”,本有实义,并非词缀;“敁敠”也不是联绵词,而是并列式合成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敁敠” “掂掇” 本字 词形 考辨
下载PD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17
《Women of China》 1999年第4期46-46,共1页
吴(wu),is the name of anancient kingdom and also of a placein Chinese history.At the beginningof the Xizhou Dynasty(circaB.C.1000-B.C.771),a prince namedTaibo came to live in Wu.His directdescendent later thrived and ... 吴(wu),is the name of anancient kingdom and also of a placein Chinese history.At the beginningof the Xizhou Dynasty(circaB.C.1000-B.C.771),a prince namedTaibo came to live in Wu.His directdescendent later thrived and lordedthe region,making himself a king andWu his kingdom.But in B.C.475,thekingdom of Wu was overthrown andthe Yue Kingdom took 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原文传递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18
《Women of China》 1999年第7期47-47,共1页
IN oracle-bone inscription, 面 (mian) depictsthe outline of a face with a large eye at its center.To this end its original meaning was the humanface. However, in ancient Chinese 面 referred tothe front of the head and... IN oracle-bone inscription, 面 (mian) depictsthe outline of a face with a large eye at its center.To this end its original meaning was the humanface. However, in ancient Chinese 面 referred tothe front of the head and another characterdenoted the cheek, specifically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原文传递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19
《Women of China》 1999年第12期46-46,共1页
IN both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 andthe bronze inscription, "并" (bing) lookslike two people being linked together. Theoriginal meaning of "并" is merge orunite. It is also used as an adverbial ... IN both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 andthe bronze inscription, "并" (bing) lookslike two people being linked together. Theoriginal meaning of "并" is merge orunite. It is also used as an adverbial wordmeaning all and toge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原文传递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20
《Women of China》 1999年第11期46-46,共1页
In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北" (bei)depicts two people standing back to back. Itoriginally meant,running counter to, or goingagains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en a
关键词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