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圣外王”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 被引量:10
1
作者 田勤耘 罗家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12-18,共7页
儒家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一核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其... 儒家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一核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不仅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流之一,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以及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民族精神 儒家思想
下载PDF
20世纪英美实在论哲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4
2
作者 江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5-133,共9页
实在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当代英美哲学家讨论的一个核心内容。20世纪英美实在论哲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强调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无论是物理的对象还是概念的对象,无论是科学的对象还是常识的对象;对&q... 实在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当代英美哲学家讨论的一个核心内容。20世纪英美实在论哲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强调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无论是物理的对象还是概念的对象,无论是科学的对象还是常识的对象;对"实在"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更看重把实在论理解为一种基本的哲学立场或思想背景,而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主张或理论观点;涉及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问题;带有明显的语言分析哲学特征。实在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立场的标签,它表明了一种对待认识对象和外在世界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实在论具有了贯穿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作用:科学的、理性的精神是整个西方哲学的主线,而科学和理性本身就是对真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英美哲学 实在论 认识对象 语言 外在世界
下载PDF
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艳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3,共5页
鸦片战争时期,先进士人逐步摆脱传统的"天下"观念的束缚,从"天朝大国"、"华夷之辩"的心态中觉醒,眼光开始超越"天朝"的围墙,用近代世界的眼光来关注外部世界,开始将中国的命运与外部世界的发... 鸦片战争时期,先进士人逐步摆脱传统的"天下"观念的束缚,从"天朝大国"、"华夷之辩"的心态中觉醒,眼光开始超越"天朝"的围墙,用近代世界的眼光来关注外部世界,开始将中国的命运与外部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正是近代世界观念的觉醒。受传统世界观的影响所导致的整体性世界观念的滞后,成为决定中国早期近代化成败最重要的深层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前后 先进士人 外部世界 认知转变
下载PDF
试论同治朝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礼仪之争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开玺 王秀丽 王云红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5期42-46,共5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修约期间和同治帝亲政后,外国方面再次提出觐见问题,并与清廷展开交涉,清廷内部亦就此发生激烈争论。187...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修约期间和同治帝亲政后,外国方面再次提出觐见问题,并与清廷展开交涉,清廷内部亦就此发生激烈争论。1873年6月29日,日本大使和西方各国公使分别以作揖和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这一原本属于外交范畴的礼仪之争带有明显而浓重的侵略色彩。同时,清廷觐见礼仪的变改,使其从天朝大国的自我封闭中醒来,步履蹒跚地走向了世界,这又是历史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公使 觐见清帝 跪拜 礼仪之争 走向世界
下载PDF
“内圣外王”之探求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袁玲红 袁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58-160,共3页
人们喜欢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概括儒家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的含义,所体现的是既内在而又超越之旨。应予以批判与继承,至今它对"安身立... 人们喜欢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概括儒家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的含义,所体现的是既内在而又超越之旨。应予以批判与继承,至今它对"安身立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人生哲学 理想人格
下载PDF
潮州知县蓝鼎元乡治心理述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亚民 张春尧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4-18,共5页
在治理潮普地区乡村的实践中,知县蓝鼎元经历了十种心态变化,演示出了自我心路的发展历程,展示出了人物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折射出了其心态演替背后的社会逻辑。
关键词 蓝鼎元 乡治心理 外部世界 社会逻辑
下载PDF
厚德载物,顺天而行——《周易·坤卦》经传文字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景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8,共5页
坤卦象征地,地道柔顺,性顺而体厚,含弘以内敛,顺承天道,负载万物,是整个宇宙万有发展的受动力,一切生命的孕育之源,万物无不受其利。君子取法于地,德业双修,敬义直方,积渐成德,谨言慎行,功成不居,正己容众,成就事业。
关键词 厚德载物 敬义直方 顺天而行 以柔制刚
下载PDF
解构偶像 摧毁童话——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青少年成长困境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玉梅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5-67,共3页
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们为了构建与男性中心话语抗衡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系统,采用了个人化写作。她们在对自身经历的讲述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方方对青少年成长中家庭环境的原生态描写到陈染、铁凝等人对传统父母亲... 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们为了构建与男性中心话语抗衡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系统,采用了个人化写作。她们在对自身经历的讲述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方方对青少年成长中家庭环境的原生态描写到陈染、铁凝等人对传统父母亲形象的解构,表现出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小说 青少年 成长困境 中国 人文关怀精神
下载PDF
焦虑与虚妄的“自我”建构——米兰·昆德拉小说《身份》细读
9
作者 郝朝帅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6-71,共6页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身份》,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人对于"自我"身份的建构可能。小说在一对中年情侣的情感聚散中,阐明了个人既无法自外于整个世界来建构起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躲进心设的爱情中证明自身的存在,而在来自&qu...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身份》,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人对于"自我"身份的建构可能。小说在一对中年情侣的情感聚散中,阐明了个人既无法自外于整个世界来建构起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躲进心设的爱情中证明自身的存在,而在来自"他者"的目光凝视下,独立的"自我"身份更是脆弱无比。由此小说中也弥散着昆德拉创作中一贯的虚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自我 外部世界 爱情 他者
下载PDF
张君劢“德法合一”论述评
10
作者 王晓黎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66-73,共8页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地位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德与法的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张君劢"德法合一"论始终未离儒家道德本位,决定了这种结合仍是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而没有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德法合一 内圣外王
下载PDF
《纯真年代》中的“远离”
11
作者 张璟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40-45,共6页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而远离现实的感受。他们各自的选择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小说借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点出了作者华顿的态度:人要在社会传统、责任与个人情感、自由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唯有"远离"可以走向与世界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真年代》 “远离” 心理 现实
下载PDF
人类创造性精神的心理表征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峻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88-92,共5页
以智能来概括人类的精神特征,迄今缺少令人满意的定义,且长期以来充满争议。从表征共时空的内外世界(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这个新坐标出发,可为把握人类创造性精神的内在本质提供一种新型框架。其中,表象、概象和意象形式乃是人类对... 以智能来概括人类的精神特征,迄今缺少令人满意的定义,且长期以来充满争议。从表征共时空的内外世界(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这个新坐标出发,可为把握人类创造性精神的内在本质提供一种新型框架。其中,表象、概象和意象形式乃是人类对共时空的内外世界之心理表征方式,亦是认识与改造内外世界的精神图式,体现了创造性精神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精神 共时空内外世界 心理表征
下载PDF
论民族体育的社会职能
13
作者 黄河 杨放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S1期234-235,共2页
本文论述了民族体育在当前社会经济、旅游方面的作用,及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功效。
关键词 民族体育 社会职能 全民健身
下载PDF
论蒋介石与中苏外蒙古问题交涉
14
作者 朱昭华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67-73,共7页
二战后期,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的外蒙地位问题,成了中苏谈判的一大焦点。蒋介石对此问题的因应,先是希望通过赋予外蒙高度自治,甚至将其自治权提升至可与苏联宪法上规定的各加盟共和国权限相同,换取苏联承认中国对外蒙享有宗主权... 二战后期,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的外蒙地位问题,成了中苏谈判的一大焦点。蒋介石对此问题的因应,先是希望通过赋予外蒙高度自治,甚至将其自治权提升至可与苏联宪法上规定的各加盟共和国权限相同,换取苏联承认中国对外蒙享有宗主权。当了解斯大林坚持外蒙独立的坚定态度后,蒋介石放弃了中国对外蒙空洞的宗主权,转而以之为筹码,换取苏联对中国东北、西北边疆领土主权的尊重及国民党政权的支持。同时,为避免苏联控制下的外蒙以后与中国发生边界纠纷,蒋介石力图事先划定中蒙边界。中苏外蒙古问题交涉,体现出蒋基于战时及战后中国对美、苏政策考量下的现实主义取舍。这种以牺牲边疆领土主权换取政治利益的办法不仅没能帮助蒋介石巩固政权,而且使中国失去了领有外蒙的法理依据,即便在联合国大会做出谴责苏联违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决议后,外蒙古独立的事实也再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外蒙古 苏联 二战 1945年
下载PDF
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人才的培养
15
作者 张一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S1期231-232,共2页
本文认为民族体育改革要建立新的目标体系,突出民族体育的特点,突出对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民族院校 体育教育 大学生 身体素质 终身体育
下载PDF
体育保健与保健体育的思考
16
作者 黄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S1期229-230,共2页
本文对体育保健与保健体育的改革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及初浅认识,作者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是体育教育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体育保健 保健体育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叶适的认识论思想理解辨误
17
作者 陈仁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叶适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颇接近,但是他的认识论思想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并不能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简单地一一对应。学界对叶适的认识论思想存在一些误解,澄清实有必要。比如,叶适对“格物致知”的阐发,并没有形成“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 叶适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颇接近,但是他的认识论思想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并不能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简单地一一对应。学界对叶适的认识论思想存在一些误解,澄清实有必要。比如,叶适对“格物致知”的阐发,并没有形成“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的思想;叶适所谓“内外交相成”的思想,也并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意思;叶适所谓“弓矢从的”,也并不是指“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方法,而是属于知行关系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内外交相成 弓矢从的
下载PDF
绘画神话中的图像、画帧与作品散论
18
作者 王望峰 《艺术生活》 2021年第4期33-37,56,共6页
绘画神话中的作品由图像与画帧构成,图像的神性塑造与神话对其中形象及事物对象(以下简说“对象”)的关系处理密不可分,画帧也以“表面”与“平面”的两个内涵影响乃至决定了图像的意义;图像突破画帧使得神话对作品采取了创造画中与画... 绘画神话中的作品由图像与画帧构成,图像的神性塑造与神话对其中形象及事物对象(以下简说“对象”)的关系处理密不可分,画帧也以“表面”与“平面”的两个内涵影响乃至决定了图像的意义;图像突破画帧使得神话对作品采取了创造画中与画外两个世界的策略,内外世界对现实中那种从创作图像到观者的固定秩序形成了颠覆,但这种秩序的改变更符合神话注重情节叙事的内在要求。在对待绘画的态度上,绘画神话与传统画学逐渐分离而最终融汇于文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图像 画帧 作品 内外世界
下载PDF
女性的内境遇:自我角色的确认——《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女性主义解读
19
作者 黄丹銮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64-68,共5页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作品中女主人公莎菲对男性所产生的女性内体验。着眼于探讨丁玲的女性写作在女性书写史进程中所获得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同时,从否定两种关于作品的主流批评的基点出发,指出女性在现实中与男性的性别抗争,在作...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作品中女主人公莎菲对男性所产生的女性内体验。着眼于探讨丁玲的女性写作在女性书写史进程中所获得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同时,从否定两种关于作品的主流批评的基点出发,指出女性在现实中与男性的性别抗争,在作品的情节上呈现出未完成的状态,这恰恰为日后女性精英们对女性外境遇中角色、命运的思索、探寻提供了历史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内境遇 外境遇 身体意识 自我确认
下载PDF
浅谈高校体育中的美育
20
作者 滕玉凤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S1期233-,235,共2页
本文对高校体育中美育的内容及特点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美育教育的意见。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美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