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ight of fractured zone inside overlying strata under high-intensity mining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Wenbing Guo Gaobo Zhao +1 位作者 Gaozhong Lou Shuren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SCD 2019年第1期45-49,共5页
The height of fractured zone(HFZ) at the high-intensity longwall mining panel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afety analysis of coal mining under bodies of water. This paper described definitions of the highintensity minin... The height of fractured zone(HFZ) at the high-intensity longwall mining panel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afety analysis of coal mining under bodies of water. This paper described definitions of the highintensity mining. The processes of overburden failure transfer(OFT) were analyzed,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termination stage.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limited suspension-distance and the limited overhanging distance were proposed to judge the damage of each stratum. Mechanical models of strata suspended integrity and overhanging stability were established.A theoretical method to predict the HFZ at the high-intensity longwall mining panel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ocesses of OFT. Taking a high-intensity longwall mining panel(No. 11915 panel) as an example, the theoretical method proposed, the engineering analogy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Regulation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HFZ.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ngineering analogies' result and empirical formulas' result. The ration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method proposed is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intensity MINING overburden failure height of fractured zone Overlying STRATA movement
下载PDF
河流下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特征和陷落柱防水煤柱留设研究
2
作者 韦四江 张林超 +1 位作者 王猛 谭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目的长平矿Ⅲ2317工作面在开切巷处揭露陷落柱,地表丹河流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受采动影响,陷落柱内部水体及河水可能通过开采裂隙导入回采空间,从而造成工作面突水。针对以上问题,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 目的长平矿Ⅲ2317工作面在开切巷处揭露陷落柱,地表丹河流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受采动影响,陷落柱内部水体及河水可能通过开采裂隙导入回采空间,从而造成工作面突水。针对以上问题,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对回采工作面覆岩“两带”高度、覆岩破坏特征和陷落柱煤柱留设宽度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工作面顶板垮落带与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分别为18.38,93.85 m,河水对工作面不构成突水威胁;无煤柱开采时,陷落柱一侧顶板裂隙沿陷落柱胶结面向上高度发育;结合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煤柱宽度为35 m。工作面在留设35 m煤柱条件下安全完成回采,地表变形特征符合预期,最大下沉量达到4000 mm,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未发生突水事故。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的煤层安全开采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煤 覆岩破坏特征 “两带”高度 陷落柱活化 防水煤柱
下载PDF
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覆岩断裂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洪涛 罗紫龙 +3 位作者 韩子俊 韩洲 陈小港 彭佳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大采高综放开采易形成强烈的矿压显现,上覆岩层的断裂演化规律对工作面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以羊场湾煤矿1602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覆岩的断裂过程与覆岩运移规律... 大采高综放开采易形成强烈的矿压显现,上覆岩层的断裂演化规律对工作面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以羊场湾煤矿1602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覆岩的断裂过程与覆岩运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导水裂隙带内岩层随工作面推进表现为“台阶下沉”,同层岩层下沉趋势沿走向表现为“急剧下降—稳定(最大值)—快速上升—稳定(最小值)”。工作面覆岩运动场由两区分布(加速下沉区、缓慢下沉区)演化为三区分布(加速下沉区、缓慢下沉区、稳定区)。对离层演化与地表下沉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运用理论计算表达式深入地剖析了地表的动态下沉机理及其相关因素。结合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覆岩断裂演化的形态变化特征:覆岩断裂形态由“单等腰梯形”演化为“双等腰梯形”,表土层影响区由“矩形”演化为“倒梯形”。分析了覆岩中垮落区、离层区、压实区、裂隙富集区的动态演化过程:垮落区逐渐增大至一定程度,高度小幅度降低并趋于稳定,离层区由下至上逐渐发育并随工作面向前移动,离层区逐渐闭合形成压实区,且压实区逐渐增大并最终保持稳定,裂隙富集区位于采空区前后端部并随工作面向前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综放 相似模拟 覆岩运动场 覆岩运移 覆岩断裂形态
下载PDF
智能放顶煤技术在特厚煤层上覆含水层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程伟轩 陈敬川 +3 位作者 张立辉 刘生优 贺鑫 潘卫东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9-258,共10页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北部草原地区煤炭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煤矿高强度开采形成的采动裂隙易导通强富水含水层,极易引起上覆岩层的地下水系统破坏,更容易发生突水溃砂事故,尤其含水层下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放煤高度难以控制。以特厚煤...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北部草原地区煤炭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煤矿高强度开采形成的采动裂隙易导通强富水含水层,极易引起上覆岩层的地下水系统破坏,更容易发生突水溃砂事故,尤其含水层下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放煤高度难以控制。以特厚煤层上覆含水层系统保护为研究对象,以含水层保护和水砂灾害安全防控为研究目标,研发特厚煤层上覆含水层保护的智能放顶煤关键技术,应用井工煤矿动力突水溃砂防控技术,得出特厚煤层上覆地下水系统保护的根本途径。研发应用一种智能放顶煤技术,包括顶煤运移跟踪系统、多轮记忆放煤方法及系统。基于水文地质条件精细探查、覆岩破坏高度的实测、顶煤采放高度确定,应用多轮记忆放煤智能放顶煤技术,控制采动裂隙带高度。以应用工作面为例,应用水文地质精细探查与钻探验证、覆岩破坏高度获取、智能放顶煤技术后,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实现了上覆含水层水砂灾害的安全精准控制,有效保护了煤层上覆强富水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煤运移跟踪系统 多轮记忆放煤方法及系统 覆岩精细地质探查 覆岩破坏高度实测 采放高度智能控制 上覆含水层保护 水砂灾害防控
下载PDF
倾斜煤层覆岩运移规律及“上三带”高度计算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团结 高超 +1 位作者 赵继涛 黄尊英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为分析常村煤矿倾斜煤层覆岩运移规律及“上三带”高度,基于1501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理论经验公式对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进行计算,利用UDEC数值模拟对采空区煤层顶板覆岩最大主应力分布、覆岩位移和垂向应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并在工... 为分析常村煤矿倾斜煤层覆岩运移规律及“上三带”高度,基于1501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理论经验公式对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进行计算,利用UDEC数值模拟对采空区煤层顶板覆岩最大主应力分布、覆岩位移和垂向应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并在工作面设置11条测线,分析不同位置、不同高度覆岩下沉值,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上三带”高度。结果表明:经验公式计算1501综采工作面垮落带范围11.5~26.0 m,导水裂隙带范围42.4~77.0 m;随着工作面宽度的增加,应力集中程度也增加,覆岩位移呈不对称形态。最后在工作面合适位置设计探查钻孔对“上三带”进行探查,结果证实经验公式计算、数值模拟结论与钻探探查成果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工作面安全回采的论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破坏 数值模拟 应力集中 “上三带”高度
下载PDF
大采高综采覆岩“两带”高度综合探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吉春平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134-139,共6页
为获取大采高综采“两带”高度,促进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以斜沟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经验公式预估、现场试验探测和数值仿真计算,对18102工作面8#煤综采时的覆岩“两带”高度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拟合得到的经验公式仅考虑了... 为获取大采高综采“两带”高度,促进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以斜沟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经验公式预估、现场试验探测和数值仿真计算,对18102工作面8#煤综采时的覆岩“两带”高度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拟合得到的经验公式仅考虑了采厚因素影响,用于预测“两带”发育高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场钻探压水试验和瞬变电磁探测综合探测得到覆岩垮落带高度34.6 m,导水裂隙带高度74.8 m;分析了大采高综采时覆岩破坏高度、围岩应力场变化和位移场变化,“两带”高度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探测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矿山的顶板管理、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留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带”高度 综采大采高 厚煤层 覆岩破坏
下载PDF
坚硬覆岩预裂弱化改性效应及导水裂缝带控制机理
7
作者 张玉军 李友伟 +2 位作者 肖杰 张志巍 李嘉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8,共14页
针对深部煤层开采坚硬覆岩条件下导水裂缝带控制问题,充分借鉴坚硬顶板预裂弱化技术,提出预裂弱化坚硬主控覆岩控制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新方法。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坚硬主控覆岩预裂弱化改性效应,详细阐... 针对深部煤层开采坚硬覆岩条件下导水裂缝带控制问题,充分借鉴坚硬顶板预裂弱化技术,提出预裂弱化坚硬主控覆岩控制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新方法。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坚硬主控覆岩预裂弱化改性效应,详细阐述了不同弱化层位对导水裂缝带的控制机理,并进行了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预制裂缝可以使坚硬岩石往强度低的方向进行转变,并将完整岩样的劈裂破坏特征转变为以预制裂缝为主控的张拉剪切破坏,坚硬岩石的破坏程度由剧烈趋于缓和;揭示了预制裂缝对坚硬岩体的弱化改性效应,计算得到应力与裂缝耦合的损伤变量,定性的分析了弱化程度与岩性转变的关系,改性后岩体能量存储能力降低,耗散能力增强;数值模拟了不同弱化层位对导水裂缝带的控制效果,综合对比覆岩破坏形态、裂隙数量及破坏高度动态演化规律,发现“马鞍形”破坏形态随着弱化层位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覆岩裂隙数量演化基本呈现“缓增−突增”的演化趋势,未弱化以及中、高位弱化覆岩破坏高度动态演化近似呈现“S”形,而中位弱化呈“半抛形”,综合分析得出低位弱化对导水裂缝带的控制效果最好;在分析高、中、低位坚硬岩层破坏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同预裂弱化层位控制导水裂缝带发育机理;钻孔实测孟村矿顶板压裂条件下的“两带”发育高度,对比发现预裂弱化条件下裂采比降低,初步验证了顶板预裂弱化对导水裂缝带发育的抑制性。研究成果将为深部矿区耦合灾害防控、水资源及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覆岩 预裂弱化 岩层控制 导水裂缝带高度 改性效应
下载PDF
埋地夹砂拱结构的受力特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计刚 张芳芳 +2 位作者 梁瑛硕 张朝阳 王清洲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74,共9页
为研究埋地半椭圆形夹砂拱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自制模型箱开展拱结构埋地特性的加载试验,测试其环向应变与竖向位移,建立埋地半椭圆形夹砂拱结构的ABAQUS数值计算模型并验证精度;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矢跨比、覆土高度和拱脚... 为研究埋地半椭圆形夹砂拱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自制模型箱开展拱结构埋地特性的加载试验,测试其环向应变与竖向位移,建立埋地半椭圆形夹砂拱结构的ABAQUS数值计算模型并验证精度;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矢跨比、覆土高度和拱脚约束状态对拱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0.30~0.45之间的四种矢跨比下,拱顶和拱脚位置是拱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关键位置;覆土高度在60 cm、90 cm和120 cm三个高度变化时,增加覆土高度可以对拱结构起到较好的减载作用;拱脚由无约束向半约束和全约束状态转换时,拱结构受力的最不利位置由拱顶转移至拱脚,有利于结构整体受力。夹砂拱结构设计施工中,可将受力最不利位置作为安全控制点,且应关注拱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同时采取减载等手段,以避免结构产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砂拱结构 受力和变形 数值模拟 矢跨比 覆土高度 拱脚约束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矿区大采高综采覆岩“两带”发育特征研究
9
作者 程强 崔海平 +1 位作者 赵小军 贾冬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79-282,共4页
本文针对店坪煤矿9-204工作面开展了覆岩“两带”探测研究。采用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双端封堵分段注水观测法和覆岩破坏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对9-204工作面顶板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探测,分析了三种方法的探测结果。基于概... 本文针对店坪煤矿9-204工作面开展了覆岩“两带”探测研究。采用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双端封堵分段注水观测法和覆岩破坏电阻率动态监测法对9-204工作面顶板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探测,分析了三种方法的探测结果。基于概率积分法,讨论了大采高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特征与“两带”发育高度的关系。结合9-201工作面地质条件,设计了地表岩移观测站布设方案。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后续采高提升后采动预测与地表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覆岩“两带” 地表沉陷 概率积分法 岩移观测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覆岩“两带”发育高度探测研究
10
作者 李学军 张天文 孟杰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3期547-552,共6页
煤层开采后,覆岩发生变形、移动和破坏并形成“两带”(垮落带、导水裂缝带)。当“两带”沟通上部含水层时,将使沟通的含水层间发生密切的水力联系,对煤矿的开采造成较大影响。该文以宁夏银星一井1112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钻探取芯、... 煤层开采后,覆岩发生变形、移动和破坏并形成“两带”(垮落带、导水裂缝带)。当“两带”沟通上部含水层时,将使沟通的含水层间发生密切的水力联系,对煤矿的开采造成较大影响。该文以宁夏银星一井1112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钻探取芯、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钻孔彩色电视影像实测及采用现行规范公式计算验证等手段和方法,研究十二煤层采空条件下覆岩的变形及破坏规律,确定十二煤层“两带”发育高度。研究结果表明,十二煤层采空后的导水裂缝带高度为53.35 m,裂采比15.69∶1。垮落带高度为12.79 m,垮采比3.76∶1。探测研究成果,对采掘工作面充水水源的辨识、上覆含水层对工作面充水影响的评估、防隔水煤(岩)柱设计及采煤工作面顶板水患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实现水体下安全生产,提高煤矿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 覆岩 “两带”发育高度 探测研究
下载PDF
拖木沟深厚覆盖层形成机理分析
11
作者 杨会杰 陈玉龙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4年第3期78-80,共3页
在典型红层地区内,深厚覆盖层成因往往成为水利工程选址、选线的制约因素。在四川省亭子口灌区勘察阶段,发现拖木沟两岸覆盖层厚度大、分布广。为查明该区域深厚覆盖层成因,进行了地质测绘与钻探,并对岩体、土体取样试验。区内无泥石流... 在典型红层地区内,深厚覆盖层成因往往成为水利工程选址、选线的制约因素。在四川省亭子口灌区勘察阶段,发现拖木沟两岸覆盖层厚度大、分布广。为查明该区域深厚覆盖层成因,进行了地质测绘与钻探,并对岩体、土体取样试验。区内无泥石流发育,上部岸坡无覆盖层,该处为覆盖层滑坡堆积可能性不大;结合试验成果与工程类比计算,边坡垂向破碎带内地下水可能瞬时达hcr(13.7 m),岸坡岩体被推至河床内堆积,形成基岩平推式滑坡;临河岸坡差异风化明显,表面风化强烈,随着河床下切,岸坡多次崩塌堆积,可形成现有覆盖层结构。结果表明,该处物理地质现象发育,进行水利工程勘察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其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深厚覆盖层 平推式滑坡 充水临界高度 崩塌
下载PDF
基于量纲分析的金属矿山覆岩垮落高度预测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康 赵奎 石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21-2026,共6页
提出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对金属矿山覆岩垮落高度进行初步探索,对影响覆岩垮落的一系列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垮落高度的影响因素包括采矿方法、矿体厚度、开采深度、构造应力、采空区尺寸、覆岩岩性、岩性结构、断层结构和时间等。结合... 提出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对金属矿山覆岩垮落高度进行初步探索,对影响覆岩垮落的一系列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垮落高度的影响因素包括采矿方法、矿体厚度、开采深度、构造应力、采空区尺寸、覆岩岩性、岩性结构、断层结构和时间等。结合工程实际和量纲分析构建了函数关系式和量纲矩阵,得出了垮落高度H与矿体厚度d、开采深度h、构造应力?h、采空区尺寸s、岩石重度?、岩石松散系数k、硬度系数f之间的定量关系式。选取金属矿山垮落工程实例对所建立的垮落高度预测关系式进行验证,其垮落高度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较吻合,误差在5.8%左右,满足工程需要。该方法可为矿山水体下采矿参数选取、矿山冲击地压控制及采矿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纲分析 金属矿山 覆岩 垮落高度 量纲模型
下载PDF
沙吉海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高度三维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刚艳 于秋鸽 赵高博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26,共8页
为研究沙吉海煤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高度,以该矿某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工作面为原型建立了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及其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夹角,并基于现场钻孔实测数据对数值模型及岩性参... 为研究沙吉海煤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高度,以该矿某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工作面为原型建立了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及其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夹角,并基于现场钻孔实测数据对数值模型及岩性参数的合理性进行了校核,分析了不同采厚、工作面倾向长度、走向长度与推进速度对沙吉海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最大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矿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两带"最大高度随采厚的增加而增加,但与工作面的倾向长度、推进速度没有明显关系;高强度开采软弱覆岩工作面达到"两带"最大高度时所需的工作面推进距离与采厚成正相关关系,与倾向长度、推进速度成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开采 软弱覆岩 “两带”高度 数值模拟 3DEC
下载PDF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 被引量:112
14
作者 张宏伟 朱志洁 +2 位作者 霍利杰 陈蓥 霍丙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821,共6页
为了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以同忻煤矿15 m特厚煤层为实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采用关键层理论和材料力学相关理论,对8100工作面回采过程的覆岩破坏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破坏高度最大为174.6 m,各亚关... 为了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以同忻煤矿15 m特厚煤层为实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采用关键层理论和材料力学相关理论,对8100工作面回采过程的覆岩破坏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破坏高度最大为174.6 m,各亚关键层控制着覆岩破坏的发育,主关键层抑制着覆岩破坏的发育。应用EH-4大地电磁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综合确定了覆岩破坏高度为150~172 m,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理论计算可对覆岩破坏高度有效预计。研究表明:同忻煤矿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为采高的10.0~11.5倍,关键层的破断控制着覆岩破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覆岩破坏高度 关键层 EH-4大地电磁法
下载PDF
松散含水体下合理安全煤岩柱高度留设回顾与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光泉 胡友彪 +1 位作者 涂敏 严家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1-44,共4页
从目前煤矿第一水平阶段留设的煤岩柱高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在简述了地质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以往留设依据及存在不足之处,提出了影响留设煤岩柱高度的因素,从多学科交叉观点,指出研究该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而为安全开采与极大... 从目前煤矿第一水平阶段留设的煤岩柱高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在简述了地质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以往留设依据及存在不足之处,提出了影响留设煤岩柱高度的因素,从多学科交叉观点,指出研究该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而为安全开采与极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柱高度 沉积微相 含水层 覆岩
下载PDF
综放开采覆岩“两带”高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卓然 赵高博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66,共7页
为研究影响综放开采覆岩“两带”高度预测模型,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公式方法系统分析影响覆岩“两带”高度的因素,包括覆岩岩性、覆岩组合结构、煤层赋存状态、顶板控制方法、开采厚度、工作面走向长度与倾向长度、工作面推进速度、覆岩... 为研究影响综放开采覆岩“两带”高度预测模型,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公式方法系统分析影响覆岩“两带”高度的因素,包括覆岩岩性、覆岩组合结构、煤层赋存状态、顶板控制方法、开采厚度、工作面走向长度与倾向长度、工作面推进速度、覆岩破坏残余变形;并将上述因素划分为采矿地质因素、顶板控制方法、采煤工作面三维尺寸设计参数、时间因素4类;基于此建立综放开采“两带”高度预测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对比、现场实测等方法进行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芦沟矿与盛泰矿2个工作面的“两带”高度预测值均在实测值范围之内,说明得出的回归式预测效果较好,验证综放开采“两带”高度预测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覆岩“两带”高度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岩层移动
下载PDF
大型水体下顶水安全开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陈俊杰 郭文兵 邹友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2,共6页
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同时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不被破坏。基于峰峰矿区小屯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在分析与评价上覆岩层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水体下11个计算特征点,探讨上覆岩层破坏高度、防水安全煤岩柱及安全煤... 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同时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不被破坏。基于峰峰矿区小屯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在分析与评价上覆岩层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水体下11个计算特征点,探讨上覆岩层破坏高度、防水安全煤岩柱及安全煤岩柱最小富余尺寸,绘制各类等值线图。采用概率积分法,从下沉、倾斜、水平变形和裂缝深度等方面,研究分析顶水开采后水体底部所受的采动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各工作面开采以后,上覆岩层中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之间具有较厚的岩柱,导水裂隙带不会波及到地表水体,水体底部的地表移动变形较小,不会影响到矿井安全生产,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缝带高度 覆岩破坏 安全开采 顶水采煤 移动变形
下载PDF
灵新煤矿西天河下安全开采技术综合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蔡美峰 任奋华 来兴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2-574,共3页
为了研究灵新煤矿河下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规律和地表移动规律,采用工程地质调查、彩色钻孔孔电视、钻孔冲洗液漏失量法、物理与数值模拟、地应力测量及地表监测等多种研究手段,获得了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工作面开采的垮落带和导水裂缝... 为了研究灵新煤矿河下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规律和地表移动规律,采用工程地质调查、彩色钻孔孔电视、钻孔冲洗液漏失量法、物理与数值模拟、地应力测量及地表监测等多种研究手段,获得了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工作面开采的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的高度、岩层移动规律及矿压显现规律,实现了L3414综采工作面安全开采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测量 覆岩 破坏高度 开采方式 控水开采
下载PDF
覆沙层下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光华 伍永平 +1 位作者 来红祥 崔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大采高开采的方法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实现矿井高产高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也造成工作面覆岩破坏严重。为此,文中以宁东煤田赋存的覆沙层下特厚煤层为背景开展大采全高工作面覆岩运移研究,运用相似模拟的方法并综合多种监测仪器从模拟... 大采高开采的方法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实现矿井高产高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也造成工作面覆岩破坏严重。为此,文中以宁东煤田赋存的覆沙层下特厚煤层为背景开展大采全高工作面覆岩运移研究,运用相似模拟的方法并综合多种监测仪器从模拟现象、力源两个角度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下沉乃至垮落的特征进行了全程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垮落初次来压步距较大,支架带压移架后极易发生直接顶乃至老顶的突然垮落,工作面来压强烈、伴随有明显的支架动载现象;延伸至地表的裂隙有诱发地表覆沙层弯曲、有溃入工作面的可能;模型开采结束后形成了6条贯穿至地表且与工作面推进方向成60°的垮落裂缝;模型内部各岩层下沉范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不断扩大,呈U字型下沉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采场 覆沙层 覆岩运移
下载PDF
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特征的微震监测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孔令海 李峰 +1 位作者 欧阳振华 季成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3,143,共6页
基于工作面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的微震监测结果,分析了微震事件分布与采动覆岩破裂的关系,采用经验公式和现场矿压监测结果,对比研究了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竖直方向,微震事件在距离煤层0~40 m为高密度分布,在40~70 m内中密... 基于工作面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的微震监测结果,分析了微震事件分布与采动覆岩破裂的关系,采用经验公式和现场矿压监测结果,对比研究了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竖直方向,微震事件在距离煤层0~40 m为高密度分布,在40~70 m内中密度分布,70 m以上为低密度分布;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微震事件集中分布于3个区域,分别为机头区域Ⅰ、工作面45~90 m区域Ⅱ和90~120 m区域Ⅲ;基于微震监测推断得到的采动裂隙带高度(工作面煤层上方20~70 m范围),与基于经验公式得到的采动裂隙带高度约为80 m基本吻合;随工作面推进,微震事件能量具有周期性分布特点,周期步距平均为30 m,与支架工作阻力揭示的周期来压步距吻合。研究成果为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特征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种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采动覆岩裂隙分布特征 裂隙带高度 支架工作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